邪气致病与治疗
黄帝
问于伯高曰:
黄帝问伯高道:
夫邪气之客人也,
邪气侵犯人体,
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
有时使人眼睁睁而不能入睡,
何气使然?
是什么气造成的呢?
伯高曰:
伯高说:
五谷入于胃也,
食物入胃消化后,
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
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路。
故宗气积于胸中,
宗气积聚在胸中,
出于喉咙,
出于喉咙,
以贯心脉,
贯通心脉,
而行呼吸焉。
推动肺的呼吸;
营气者,
它所化生的营气,
泌其津液,
分泌津液,
注之于脉,
灌注于脉中,
化以为血,
变化为血,
以荣四末,
在外则营养四肢,
内注五脏六腑,
在内而灌注脏腑,循脉流行,
以应刻数
焉。
与昼夜刻数相应;
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
卫气是一种比较滑利剽悍的水谷之气,
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
首先运行在四肢的末端,分肉、皮肤之间,
而不休者也。
而没有休止。
昼日行于阳,
白天行于阳分之属,
夜行于阴,
夜间行于阴分之属,
常从足少阴之分
间,
常以足少阴肾经为起点,
行于五脏六腑,
循行于五脏六腑。
今厥气
客于五脏六腑,
有厥逆之气留于五脏六腑时,
则卫气独卫其外,
则卫气仅能捍卫体表,
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分而不能入于阴分。
行于阳则阳气盛,
仅止行于阳分,就造成阳气偏盛,
阳气盛则阳跷陷,
阳气偏盛则阳跷脉气充塞,
不得入于阴,
卫气不得通过而入于阴分,
阴虚,
导致阴虚,
故目不瞑。
所以人就不能闭目入睡了。
黄帝曰:
黄帝说:
善。
讲得好!
治之奈何?
怎样治疗呢?
伯高曰:
伯高说:
补其不足,
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
泄其有余,
调其虚实,
调和虚实,
以通其道
,
沟通阴阳,
而去其邪。
从而消除厥逆的邪气,
饮以半夏汤一剂,
再服半夏汤一剂,
阴阳已通,
使内外阴阳之气通利无阻,
其卧立至。
这样人便能够安然入睡了。
黄帝曰:
黄帝说:
善。
讲得对。
此所谓决渎壅塞,
用这种方法就像疏通管道一样,
经络大通,
使经络大大相通,
阴阳和得者也。
阴阳之气当然能够得到调和!
愿闻其方。
再讲讲那个方子。
伯高曰:
伯高说:
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
这个方子的制作如下:用源于千里之外的长流水八升,置于器皿中,
扬之万遍
,
长时间搅动,
取其清五升,
然后澄清取上面的五升,
煮之,
用苇薪燃火煮,
炊以苇薪,
水沸后,
火沸置秫米
一升,
放入秫米一升,
治半夏
五合,
炮制过的半夏五合,
徐炊,
慢慢续煎,
令竭为一升半,
使之浓缩成一升半,
去其滓,
去渣,
饮汁一小杯,
每次服一小杯,
日三稍益,
每日二次或多次,
以知为度。
以见效为度。
故其病新发者,
若病是刚刚起的,
复杯则卧,
服药后立刻静卧,
汗出则已矣。
汗一出就好了。
久者,
若病程较久,
三饮而已也。
服三剂后也可痊愈。
人体与天地相应
黄帝问于伯高曰:
黄帝问伯高说:
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
人的四肢百节,怎样和天地相应呢?
伯高答曰:
伯高回答说:
天圆地方,
天圆地方,
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人则头圆足方;
天有日月,
天有日月,
人有两目;
人则有双眼;
地有九州
,
地有九州,
人有九窍;
人则有九窍;
天有风雨,
天有风雨,
人有喜怒;
人则有喜怒;
天有雷电,
天有雷电,
人有音声;
人则有声音;
天有四时,
天有四季,
人有四肢;
人则有四肢;
天有五音,
天有五音,
人有五脏;
人则有五脏;
天有六律
,
天有六律,
人有六腑;
人则有六腑;
天有冬夏,
天冬夏,
人有寒热;
人则有冷热;
天有十日,
天有十日,
人有手十指;
人则有十指;
辰有十二,
天有十二个时辰,
人有足十指,
人则有两足十趾,
茎垂以应之,
加上男子的双睾以对应,
女子不足二节,
女子虽只有两节不足,
以抱人形;
但其须怀孕生子;
天有阴阳,
天有阴阳,
人有夫妻;
人则有夫妻;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
人有三百六十节;
人身则有三百六十五个主要穴位。
地有高山,
地有高山,
人有肩膝;
人则有两肩和双膝;
地有深谷,
地有深谷,
人有腋腘;
人则有腋窝和腘窝;
地有十二经水,
地有十二条大河,
人有十二经脉;
人则有十二条主要的经脉;
地有泉脉,
地有泉水细流,
人有卫气;
人则有卫气;
地有草蓂,
地有丛草,
人有毫毛;
人则有毫毛。
天有昼夜,
天有昼夜,
人有卧起;
人则有起卧;
天有列星,
天有列星,
人有牙齿;
人则有牙齿。
地有小山,
地有小山,
人有小节;
人则有小节;
地有山石,
地有山石,
人有高骨;
人则有高骨;
地有林木,
地有林木,
人有募筋;
人则有筋膜;
地有聚邑,
地有都市,
人有肉;
人则有隆起的肌肉。
岁有十二月,
一年有十二月,
人有十二节;
人体四肢则有十二节;
地有四时不生草,
有些地方四季草木不生,
人有无子。
人则有终身不育的。
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以上这些情况都是人体与天地相应的情况。
持针法与经脉理论
黄帝问于岐伯曰:
黄帝问岐伯说:
余愿闻持针之数,
我希望了解持针的法则,
内针之理,
进针的原理,
纵舍之意,
缓用针和舍针的意趣,
扦皮开腠理,奈何?
以及扦皮肤、开腠理究竟怎么处理?
脉之屈折,出入之处,
再有对经脉的曲折和出入之处,
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
经气流注止,
焉至而疾,
慢快,
焉至而入?
归宿,
六腑之输于身者,
以及六腑输注于全身的情况,
余愿尽闻。
我还希望听你说明一下。
少序别离之处,
另外在经脉的离合之处,
离而入阴,
阳经怎样别出走入阴经,
别而入阳,
阴经又怎样别出走入阳经?
此何道而从行,
它们是通过哪条道路而沟通的?
愿尽闻其方。
希望你能全面说说这些道理。
岐伯曰:
岐伯说:
帝之所问,针道毕矣。
针刺的道理已尽在你所提的问题中了。
黄帝曰:
黄帝说:
愿卒闻之。
请你全部讲给我听。
岐伯曰:
岐伯说:
手太阴之脉,
手太阴经脉,
出于大指之端,
出于手大拇指的尖端,
内屈,
向内曲折,
循白肉际,
沿内侧赤白肉际,
至本节之后太渊,
抵达大拇指根节之后部的太渊穴处,
留以澹,
形成动脉搏动的现象,
外屈,
然后屈折向外,
上于本节下,
上行至根节之下,
内屈,
又屈向内行,
与阴诸络会于鱼际,
和诸阴络会合在鱼际部,
数脉并注,
由于几条阴脉都输注于此,
其气滑利,
其脉气流动滑利,
伏行壅骨之下,
伏行于壅骨之下,
外屈,
由此再向外曲折,
出于寸口而行,
浮出于寸口部循经上行,
上至于肘内,入于大筋之下,内屈,
到达肘内侧的大筋之下,
上行臑阴,
又向内弯曲上行,
入腋下,内屈,
通过肘部的内侧进入腋下,
走肺。
向内屈行走入肺中。
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
这就是手太阴肺经从胸至手的顺行径路。
心主之脉,
心主手厥阴经,
出于中指之端,
出于手的中指尖端,
内屈,
屈而向内,
循中指内廉以上,
沿中指内侧上行,
留于掌中,
留结于掌中,
伏行两骨之间,
伏行在两骨之间,
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
然后外屈出于两筋的中间、腕关节骨肉交界处,
其气滑利,
它的脉气流动滑利,
上二寸,
在腕部上行二寸后,
外屈,出行两筋之间,
又屈而向外行于两筋之间,
上至肘内廉,
上抵肘内侧,
入于小筋之下,
进入到小筋之下,
留两骨之会,上入于胸巾,
流注于两骨的会合处再向上行于胸中,
内络于心脉。
向内归结于心脉。
黄帝曰:
黄帝说:
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
为什么唯独手少阴经脉没有腧穴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少阴,
手少阴,
心脉也。
是内连心脏的经脉。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
精神之所舍也,
又是蕴藏精神的中枢,
其脏坚固,
其器质坚固,
邪弗能容也。
外邪不能盘踞于内。
客之则心伤,
如果盘踞,
心伤则神去,
则心脏受伤神气散失,
神去则死矣。
神气散失,生命活动就会终止。因此,
故诸邪之在于心者,
凡是各种病邪侵犯心脏的,
皆在于心之包络。
其邪气均留滞在心脏的外围心包络上。
包络者,
包络,
心主之脉也,
是心主之脉,能够代心受邪,取其腧穴,可以针刺治疗心病。
故独无腧焉。
所以唯独手少阴心经是没有腧穴的。
黄帝曰:
黄帝说:
少阴独无腧者,
手少阴心经没有腧穴,
不病乎?
难道它不受病吗?
岐伯曰:
岐伯说:
其外经病而脏不病,
在外的经脉有病,而心脏是没有病的,所以当心经有病时,
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
可单独取用心经在掌后锐骨之端的穴位。
其余脉出入屈折,
其余经脉的曲折,
其行之徐疾,
运行的缓急,
皆如手太阴心主之脉行也。
都与手太阴心主之脉的循行情况相似。所以当手少阴心经有病时,
故本腧者,
可取本经的腧穴神门,
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
根据经气的虚实缓急,
是谓因冲而泻,
分别进行凋治。
因衰而补,
邪气盛的用泻法,
如是者,
正气虚的用补法,
邪气得去,
这样就会使邪气得以消除,
真气坚固,
真气得以坚固,这种治疗方法,
是谓因天之序。
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黄帝曰:
黄帝说:
持针纵舍奈何?
持针纵舍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
首先必须明确十二经的本末,
皮肤之寒热,
皮肤的寒热,
脉之盛衰滑涩。
脉象的盛衰、滑涩。
其脉滑而盛者,
如果脉象滑而盛,
病日进;
表明病情日渐严重。
虚而细者,
脉象虚而细,
久以持;
是长期勉强支撑的表现。
大以涩者,
脉大而涩的,
为痛痹。
患有痛痹症;表里俱伤,
阴阳如一者,
气血皆败,
病难治。
病难治,
其本末尚热者,
胸腹和四肢还在发热的,
病尚在;
是病邪未除的缘故;
其热已衰者,
热势已退,
其病亦去矣。
则为病邪已除。
持其尺,
同时还要观察病人的皮肤,
察其肉之坚脆,
从而察知肌肉的坚实和脆薄,
大小滑涩,
脉象的大小、滑涩,
寒温燥湿。
皮肤的寒温、燥湿。
因视目之五色,
并观察显现于眼睛的五色,
以知五脏,
以分辨五脏的病变,
而决死生。
来判断其或生或死;
视其血脉,
再看他的血络,
察其色,
察其反映于外部的色泽,
以知其寒热痛痹。
以诊知寒热痛痹等症。
黄帝曰:
黄帝说:
持针纵舍,
对于持针纵舍,
余未得其意也。
我还没弄懂它的意蕴哪。
岐伯曰:
岐伯说:
持针之道,
操针的原则,
欲端以正,
必须要端正态度,
安以静。
安静心清。
先知虚实,
首先应当了解病情的虚实,
而行疾徐。
然后再进行缓急补泄的手法,
左手执骨,
用左手把握骨骼的位置,
右手循之。
右手循按经脉穴位,
无异肉果。
要防止肌肉过度紧张,
泻欲端以正,
以免突然收缩而裹针,用泄法时必须垂直下针,
补必闭肤。
用补法出针时必须闭其针孔,
辅针导气,
同时又应当采用辅助行针的手法,以导引其气,
邪气淫泆,
使邪气不得浸淫,
真气得居。
其气得以内守。
黄帝曰:
黄帝说:
扦皮开腠理奈何?
扦皮肤,开腠理的刺法,是怎样进行操作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因其分肉,
根据分肉的部位,
在别其肤,
左手循别其肌肤,
微内而徐端之,
右手轻微缓慢地进针,针尖要与皮肤垂直,
适神不散,
这样做神气就不会散乱,
邪气得去。
邪气得以祛除。
八虚诊法与邪气留滞
黄帝问于岐伯曰:
黄帝问:
人有八虚,
人身有八虚,
各何以候?
可分别诊察哪些疾病呢?
岐伯答曰:
岐伯回答说:
以候五脏。
可诊察五脏病变。
黄帝曰:
黄帝说:
候之奈何?
怎样诊察呢?
岐伯曰:
岐伯说:
肺心有邪,
如果肺与心有邪,
其气留于两肘;
则邪气居留在两肘;
肝有邪,
肝有邪,
其气流于两腋;
则邪气居留在两腋窝;
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
脾有邪则气居留在两髀;
肾有邪,
肾有邪,
其气留于两腘。
则邪气居留在两腘。
凡此八虚者,
以上“八虚”,
皆机关之室,
都是关节屈伸的枢纽,
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
也是真气和血络通行的要处。
邪气恶血,
邪气和恶血,
固不得住留。
不能令其盘踞或停留,
住留则伤筋络骨节,
如有停留,就会损伤筋脉骨节,
机关不得屈伸,
使关节屈伸不利,
故拘挛也。
以致发生拘挛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