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盛衰论篇第三十五 - 黄帝内经

← 返回《黄帝内经阴阳类论篇第三十四九针十二原第一

方盛衰论篇第三十五

文白对照

论述阴阳盛衰与疾病关系,阐述五脏气虚致梦现象及诊法要旨。

阴阳逆从与厥症问答

雷公请问:
雷公请问道: 
气之多少,
气的盛衰, 
何者为逆,
哪一种是逆? 
何者为从?
哪一种是顺? 
黄帝答曰:
黄帝回答道: 
阳从左,
阳气主升,其气从左而右; 
阴从右,
阴气主降,其气从右而左。 
老从上,
老年之气先衰于下,其气从上而下; 
少从下,
少年之气先盛于下,其气从下而上。  
是以春夏归阳为生,
因此春夏之病见阳症阳脉,以阳归阳,则为顺为生,若见阴症阴脉, 
归秋冬为死,
如秋冬之令,则为逆为死, 
反之则归秋冬为生,
反过来说,秋冬之病见阴症阴脉,以阴归阴,则为顺为生。 
是以气多少,
所以不论气盛或气衰, 
逆皆为厥。
逆则都成为厥。 
 
问曰:
雷公又问: 
有余者厥耶?
气有余也能成厥吗? 
答曰:
黄帝答道: 
一上不下,
阳气一上而不下,阴阳两气不相顺接, 
寒厥到膝,
则足部厥冷至膝, 
少者秋冬死,
少年在秋冬见此病则死, 
老者秋冬生,
而老年在秋冬见此证却可生。 
气上不下,
阳气上而不下,则上实下虚, 
头痛巅疾,
为头痛巅顶疾患,这种厥病,谓其属阳, 
求阳不得,
本非阳盛,谓其属阴, 
求阴不审,
则又非阴盛, 
五部隔无征,
五脏之气隔绝,没有显著征象, 
若居旷野,
好像置身于旷野, 
若伏空室,
伏居于空室,无所见闻, 
绵绵乎属不满日。
而病势绵绵一息,视其生命,已不满一天了。 
 

五脏气虚致梦解析

是以少气之厥,
所以,气虚的厥, 
令人妄梦,
使人梦乡荒诞;厥逆盛极, 
其极至迷。
则梦多离奇迷乱。 
三阳绝,
三阳之脉悬绝, 
三阴微,
三明阴脉细微, 
是为少气。
就是所谓少气之候。 
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
肺气虚则梦见白色悲惨的事物, 
见人斩血
或梦见人被杀流血,尸体狼藉, 
得其时则梦见兵战。
当金旺之时,则梦见战争。 
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
肾气虚则梦见舟船淹死人, 
得其时则梦伏水中,
当水旺之时,则梦见自己伏于水中, 
若有畏恐。
好像遇到很恐惧害怕的事。 
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
肝气虚则梦见菌香草木, 
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
当木旺之时,则梦见自己伏于树下不敢起来。 
心气虚,
心气虚则梦救火和雷电, 
则梦救火阳物,
当火旺之时, 
得其时则梦燔灼。
则梦见大火燔灼。 
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
脾气虚则梦见饮食不足, 
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
得其土旺之时,则梦作垣盖屋。 
此皆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
这些都是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所致。 
合之五诊,
当参合五脏见证, 
调之阴阳,
调其阴阳, 
以在《经脉》。
其内容已在《经脉》篇中论述过了。 
 

十度诊法要旨

诊有
诊法有十度, 
度人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
就是衡量人的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 
阴阳气尽,
揆度它的阴阳虚实, 
人病自具。
对病情就可以得到全面了解。 
脉动无常,
脉息之动本无常体, 
散阴颇阳,
或则出现阴阳散乱而有偏颇, 
脉脱不具,
或则脉象搏动不明显, 
于无常行,
所以诊察时也就没有固定的常规。 
诊必上下,
诊病时必须知道病人身份的上下, 
度民君卿,
是平民还是君卿。 
受师不卒,
如果对老师的传授不能全部接受, 
使术不明,
医术不高明, 
不察逆从,
不仅不能辨别逆从,而且会使诊治带有盲目性和片面性,看到了一面, 
是为妄行,
看不到另一面, 
持雌失雄,
抓住了一点, 
弃阴附阳,
放弃了另一点, 
不知并合,
不知道结合全面情况,加以综合分析, 
诊故不明,
所以诊断就不能明确, 
传之后世,
如以这种诊断方法传授给后人的话, 
反论自章。
在实际工作中自会明显地暴露出它的错误。 
 

阴阳交合与诊道

至阴虚,
至阴虚, 
天气绝;
则天之阳气离绝; 
至阳盛,
至阳盛, 
地气不足。
则地之阴气不足。 
阴阳并交,
能使阴阳互济交通, 
至人之所行。
这是有修养的医生的能事。 
阴阳并交者,
阴阳之气互济交通, 
阳气先至,
是阳气先至, 
阴气后至。
阴气后至。 
 
是以经人持诊之道,
所以,高明的医生诊病, 
先后阴阳而持之,
是掌握阴阳先后的规律, 
奇恒之势,乃六十首,
根据奇恒之势六十首辨明正常和异常, 
把各种诊察所得的点滴细微的临床资料综合起来, 
追阴阳之变,
追寻阴阳的变化, 
章五中之情,
了解五脏的病情, 
其中之论,
作出中肯的结论, 
圣虚实之要,
并根据虚实纲要及十度来加以判断, 
定五度之事,
知道了这些, 
知此乃足以诊。
方可以诊病。 
 

诊断准则与禁忌

是以切阴不得阳,
所以切其阴而不能了解其阳, 
诊消亡;
这种诊法是不能行于世的; 
得阳不得阴,
切其阳而不能了解其阴, 
守学不湛。
其所学的技术也是不高明的。 
知左不知右,
知左而不知其右, 
知右不知左,
知右而不知其左, 
知上不知下,
知上而不知其下, 
知先不知后,
知先而不知其后, 
故治不久。
他的医道就不会长久。 
知丑知善,
要知道不好的,也要知道好的; 
知病知不病,
要知道有病的,也要知道无病的; 
知高知下,
既知道高,亦知道下; 
知坐知起,
既知道坐,也要知道起; 
知行知止,
既知道行,也要知道止。 
用之有纪,
能做到这样有条不紊,反复推求, 
诊道乃具,
诊断的步骤,才算全备, 
万世不殆。
也才能永远不出差错。 
疾病的初期, 
起所有余,
见到邪气有余, 
知所不足,
就应考虑其正气不足,因虚而受邪; 
度事上下,
检查病者的上下各部, 
脉事因格。
脉证参舍,以穷究其病理。 
是以形弱气虚死,
例如形弱气虚的,主死; 
形气有余,
形气有余, 
脉气不足死;
脉气不足的,亦死; 
脉气有余,
脉气有余, 
形气不足生。
形气不足的,主生。 
所以, 
是以诊有大方,
诊病有一定的大法, 
坐起有常,
医生应该注意起坐有常, 
一举一动,保持很好的品德; 
以转神明,
思维敏捷, 
必清必净,
头脑清静, 
上观下观,
上下观察, 
分别四时八节之邪, 
别五中部,
辨别邪气中于五脏的何部; 
按脉动静,
触按其脉息的动静, 
循尺滑涩寒温之意,
探切尺部皮肤滑涩寒温的概况; 
视其大小,
视其大小便的变化, 
合之病能,
与病状相参合, 
逆从以得,
从而知道是逆是顺, 
复知病名,
同时也知道了病名, 
诊可十全,
这样诊察疾病,可以十不失一, 
不失人情,
也不会违背人情。 
故诊之或视息视意,
所以诊病之时,或视其呼吸,或看其神情, 
故不失条理,
都能不失于条理, 
道甚明察,
技术高明, 
故能长久。
能保持永久不出差错; 
不知此道,
假如不知道这些, 
失经绝理,
违反了原则和真理,乱谈病情, 
亡言妄期,
妄下结论, 
此谓失道。
这是不符合治病救人的医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