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病第十四 - 黄帝内经

← 返回《黄帝内经五邪第十三病本第十五

寒热病第十四

文白对照

阐述寒热病的分类及对应针刺疗法,详述经络穴位与病症关系,提出四时取穴原则与刺治禁忌。

寒热病分类与治法

皮寒热者,
体表寒热, 
不可附席,
疼痛不能接触床席, 
毛发焦,
毛发枯燥, 
鼻孔发干, 
不得汗,
汗液不得出, 
取三阳之络,
治疗时应取足太阳经的络穴, 
以补手太阴。
以补手太阴经诸穴的不足。 
肌寒热者,
肌肉寒热, 
肌痛,
则难免肌腱疼痛, 
毛发焦而唇槁腊。
毛发焦枯,唇舌干燥, 
不得汗,
汗不得出。 
取三阳于下,
应取足太阳经在下肢的络穴, 
以去其血者,
散放出淤血, 
补足太阴,
以补足太阴经, 
以出其汗。
汗就得出了。 
 
骨寒热者,
骨骼寒热, 
病无所安,
病人烦躁不安, 
汗注不休。
大汗淋漓, 
齿未槁,
若是牙齿还没出现枯槁的现象, 
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
当取足少阴大腿内侧的络穴大钟, 
齿已槁,
如牙齿已现枯槁, 
死不治。
便是不治的死症。 
骨厥亦然。
至于骨厥病的诊治也是这样。 
骨痹,
患骨痹的, 
举节不用而痛,
全身骨节不能自由活动,疼痛异常, 
汗注、烦心。
汗出如注,心中烦乱。 
取三阴之经,
治疗时可取三阴经的穴位, 
补之。
针刺用补法。 
 
身有所伤,
身体被金属利器所伤, 
血出多及中风寒,
血流甚多,且又受风寒的侵袭, 
若有所堕坠,
或者从高处跌落, 
四肢懈惰不收,
以致肢体懈怠无力, 
名曰体惰。
这叫做体惰, 
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
治疗时可取小腹脐下的三结交, 
三结交者,
(三结交, 
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厥痹者,
指胃经、脾经、任脉三经相交处的关元穴--译注)厥痹, 
厥气上及腹。
是厥逆之气上及腹部, 
取阴阳之络,
治疗时可取阴经或阳经的络穴, 
视主病也,
但必须察明主病的所在, 
泻阳补阴经也。
在阳经用泄法,在阴经用补法。 
 

经络穴位与对应病症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
颈侧的动脉是人迎穴, 
足阳明也,
人迎属足阳明胃经, 
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
在颈筋的前面。 
手阳明也,
颈筋后面是手阳明经的腧穴, 
名曰扶突。
名叫扶突。 
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牖。
再向后是手少阳经的天牖穴。 
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
天牖后面是足太阳经的天柱穴。 
腋下动脉,
腋下三寸处的动脉, 
臂太阴也,
是手太阴经的腧穴, 
名曰天府。
名叫天府。 
 
阳迎头痛,
阳邪上逆而头痛, 
胸满不得息,
胸中满决,呼吸不利, 
取之人迎。
当取人迎穴治之;突然失音, 
暴暗气鞭,
喉舌僵硬的, 
突与舌本出血。
当取扶突穴刺之,并针刺舌根出血;突然耳聋, 
暴袭气蒙,
经气蒙蔽, 
耳目不明,
耳失聪,目不明的, 
取天牖。
治疗时取天牖穴。 
暴挛痫眩,足不任身,
突然发生拘挛、癫痫、眩晕、足软支撑不住身体, 
取天柱。
治疗时取天柱穴。突然热渴, 
暴痹内逆,
腹气上逆, 
肝肺相搏,
肝肺二经内蕴的火邪相互搏击, 
血溢鼻口,
以致血逆妄行,上溢鼻口, 
取天府。
治疗时取天府穴。以上五穴, 
此为
即所谓的天牖五部。 
 
臂阳明,有入頄遍齿者,
手阳明大肠经入于颧部而遍及全齿的, 
名曰大迎。
叫做大迎, 
下齿龋,
所以下齿龋痛应取大迎穴, 
取之臂。
其恶寒的, 
恶寒补之,
用补法, 
不恶寒泻之。
不恶寒的,用泄法。 
足太阳有入頄遍齿者,
足太阳膀胱经入于颧部而遍及全齿的, 
名曰角孙。
名叫角孙, 
上齿龋,
所以治疗上齿龋痛, 
取之在鼻与頄前。
应取角孙穴及鼻和颧骨前面的穴, 
方病之时,
在刚发病的时候, 
其脉盛,
如果脉气充盛, 
盛则泻之,
就要用泄法, 
虚则补之。
反之则用补法。 
一曰取之出鼻外。
另有一说,可在鼻外侧取穴施治。 
 
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
足阳明胃经有夹着鼻子循行而入于面部的, 
名曰悬颅。
名叫悬颅。 
属口,
其经脉下行属于口, 
对入系目本,
上行的由口入系于目本。 
视有过者取之。
应根据发病的部位取穴, 
损有余,
泄有余,补不足;若取之不当, 
益不足,
则可能泄不足,补有余, 
反者益其。
而适得其反了! 
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
足太阳膀胱经过颈入于脑部, 
正属目本,名曰眼系。
直接连属于目本的叫做眼系。 
头目苦痛,
若头目疼痛, 
取之在项中两筋间。
可在头项中两筋间取穴。 
入脑乃别阴蹻、阳蹻,
此脉入脑后,分别联属于阴阳二跷脉, 
阴阳相交,
阴阳交会, 
阳入阴,
阳入里, 
阴出阳,
阴出外, 
交于目锐眦,
交会于眼的内角。 
阳气盛则瞋目,
如果阳气偏盛,则两目张开, 
阴气盛则瞑目。
如果阴气偏盛,则两目闭合。 
 

四时刺法与治疗禁忌

热厥取足太阴、少阳,
热厥证,取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肝经进行治疗。 
皆留之;
寒厥证, 
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
取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进行治疗, 
皆留之。
都应该留针。 
涎下,烦悗,取足少阴。
舌纵缓不收。 
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
口角流涎, 
腹胀烦悗,
胸中烦闷的, 
取手太阴,
当取手太阴肺经穴。 
刺虚者,
针刺正气虚的病症, 
刺其去也;
应顺着脉气的去向施以补法; 
刺实者,
针刺邪气实的病症, 
刺其来也。
应迎着脉气的来向施以泄法。 
 
春取络脉,
春季用针取穴于络脉; 
夏取分腠,
夏季用针取穴于肌肉与皮肤间; 
秋取气口,
秋季用针取穴于气口, 
冬取经输。
冬季用针取穴于经脉。 
凡此四时,
凡此四时行针, 
应与时令的特征相适应、相协调。 
络脉治皮肤,
取络穴脉穴可治皮肤, 
分腠治肌肉,
取肌肤间穴可治肌肉, 
气口治筋脉,
取气口穴可治筋脉, 
经输治骨髓。五脏,
取各经脉之穴则可治骨髓和五脏诸病。 
身有五部:
五脏在身体有五个重要部位: 
伏兔一;
伏兔其一, 
腓二;腓者腨也;
小腿其二, 
背三;
背部(督脉及膀胱经所行处--译注)其三, 
五脏之输四;
五脏输穴其四, 
项五。
项部其五。 
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此五部患痈疽者,为不治之症。 
 
病始手臂者,
疾病始于手臂的, 
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
可先取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使其出汗; 
病始头首者,
疾病始于头部的, 
先取项太阳而汗出;
可先取项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使其出汗; 
病始足胫者,
疾病开始发生在足部胫部的, 
先取足阳明而汗出。
可先取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使其出汗。 
臂太阴可汗出,
针刺手太阴经的诸穴可令汗出, 
足阳明可汗出,
针刺足阳明经诸穴也可令汗出。 
故取阴而汗出甚者,
针刺阴经而出汗过多的, 
止之于阳,
可取阳经穴来止汗; 
取阳而汗出甚者,
针刺阳经而出汗过多的, 
止之于阴。
可取阴经穴来止汗。 
 
凡刺之害,
大凡错误用针造成的危害有: 
中而不去则精泄;
一是刺中病邪而留针不去,使病人精气耗泄; 
不中而去则
二是尚未刺中病邪就立即出针,使邪气凝聚不散。 
精泄则病甚而怄,
精气耗泄会使病情加重而身体孱弱, 
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邪气凝聚不散则能引起痈疽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