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列传第十 - 辽史

← 返回《辽史卷七十九·列传第九卷八十一·列传第十一

卷八十·列传第十

文白对照

记载辽圣宗时期五位贤臣张俭、邢抱朴、马得臣、萧朴、耶律八哥的生平事迹与政绩,展现其忠直品格与治国才能。

人物列名

○张俭 邢抱朴 马得臣 萧朴 耶律八哥
 
 

张俭传

张俭,宛平人,性端悫,
统和十四年(996), 
不事外饰。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
举进士第一, 
调云州幕官。
调任云州幕官。 
故事,
按旧例, 
车驾经行,
皇上经过之处, 
长吏当有所献。
当地长官应该有所贡献。 
圣宗猎云中,
圣宗到云中游猎, 
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
节度使奏称:“臣辖区内没有什么特产, 
惟幕僚张俭,
只有幕僚张俭, 
一代之宝,
为一代之宝物, 
愿以为献”先是,
希望能将他献上。”在此之前, 
上梦四人侍侧,
皇上曾梦见有四人侍奉于身旁, 
赐食人二口,
赐给他们食物每人两口, 
至闻俭名,
待到听说了张俭之名“俭”字, 
始悟。
方才恍然大悟梦兆应在张俭身上。 
召见,
于是召见他, 
容止朴野。
他仪容举止质朴无华; 
访及世务,
问及谋身治世之事, 
占奏三十馀事。
便当面口奏三十多件事。 
由此顾遇特异,
从此特别受皇上青睐, 
践历清华,
历任清高显贵之职, 
号称明干。
号称明智干练。  
开泰中,
开泰年间, 
累迁同知枢密院事。
累迁同知枢密院事。 
太平五年,
太平五年(1025), 
出为武定军节度使,
出京任武定军节度使, 
移镇大同。
移镇于大同。 
六年,
六年(1026), 
入为南院枢密使。
入京任南院枢密使。 
帝方眷倚,
皇上正宠爱倚重于他, 
参知政事吴叔达与俭不相能,
参知政事吴叔达与张俭不合, 
帝怒,
皇上发怒, 
出叔达为康州刺史,
出贬叔达为康州刺史, 
拜俭左丞相,
拜张俭为左丞相, 
封韩王。
封韩王。 
帝不豫,
皇上病重, 
受遗诏辅立太子,
张俭接受遗诏辅立太子, 
是为兴宗,
这便是兴宗, 
赐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
赐张俭为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 
拜太师、中书令,
拜为太师、中书令, 
加尚父,
又加尚父, 
徙王陈。
改封为陈王。 
 

邢抱朴传

重熙五年,
重熙五年(1036), 
帝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
兴宗皇上亲临礼部贡院以及亲自考试进士, 
皆俭发之。
都是张俭打点。 
进见不名,
进见时不直呼其名, 
赐诗褒美。
并且赐诗加以褒奖称美。 
俭衣唯帛,
张俭只穿粗丝织成的绢帛, 
食不重味,
每餐只食一菜, 
月俸有馀,
按月发的俸禄有节余的, 
赒给亲旧。
便拿来接济亲朋旧友。 
方冬,
一次正当冬天, 
奏事便殿,
在皇上歇息之便殿奏报事务, 
帝见衣袍弊恶,
皇上见他袍子破旧, 
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
暗里派近侍用火夹穿个洞做上记号, 
屡见不易。
每次见到他都没有换下来。 
帝问其故,
皇上问其缘故, 
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时尚奢靡,
张俭回答说:“我穿这件袍子已经三十年了。”当时崇尚奢侈华丽, 
故以此微讽喻之。
所以用这种做法微言讽喻皇上。 
上怜其清贫,
皇上怜悯他清贫, 
令恣取内府物,
让他任意取用内府物品, 
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
张俭奉诏后只拿了三匹布出来, 
益见奖重。
因此更加受到嘉许重用。 
俭弟五人,
张俭有五个弟弟, 
上欲俱赐进士第,
皇上想一并赐给他们进士及第出身, 
固辞。
张俭坚决推辞。 
有司获盗八人,
有司捉住了八个盗贼, 
既戮之,
已经斩首之后, 
乃获正贼。
才又捉拿到正犯。 
家人诉冤,
被斩首者的家人申诉冤曲, 
俭三乞申理。
张俭接连三次请求审理。 
上勃然曰“卿欲朕偿命耶”俭曰“八家老稚无告,
皇上大怒说“:你难道想要朕偿命不成?”张俭说“:八家老小冤苦无告, 
少加存恤,
如果能稍稍加以存问抚恤, 
使得收葬,
使他们能够收尸下葬, 
足慰存没矣”乃从之。
就足以安抚活着和死去的人了。”皇上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 
俭在相位二十馀年,
张俭任丞相二十多年, 
裨益为多。
对皇上大有辅弼补益之功。  
致政归第,
辞官归家, 
会宋书辞不如礼,
适逢宋人来信文辞不按礼节, 
上将亲征。
皇上准备亲征。 
幸俭第,
到张俭家中, 
尚食先往具馔,
尚食官吏先前往准备膳食, 
却之。
张俭推辞; 
进葵羹干饭,
进献葵羹汤饭, 
帝食之美。
皇上吃得很美。 
徐问以策,
然后便问他以对策, 
俭极陈利害,
张俭极言陈说战事利害, 
且曰“第遣一使问之,
并且说:“只需派一名使者责问就行了, 
何必远劳车驾”上悦而止。
何必劳驾皇上远征?”皇上听了很高兴,就作罢了。 
复即其第赐宴,
又亲临其家中赐宴, 
器玩悉与之。
用过的器物珍玩都送给他。 
二十二年薨,
二十二年(1053)逝世, 
年九十一,
终年九十一岁, 
敕葬宛平县。 邢抱朴,
敕令葬于宛平县。 
应州人,刑部郎中简之子也。抱朴性颖悟,
马得臣, 
好学博古。保宁初,为政事舍人、知制诰,
南京人。 
累迁翰林学士,加礼部侍郎。统和四年,
好学, 
山西州县被兵,命抱朴镇抚之,民始安,
博通古事, 
加户部尚书。迁翰林学士承旨,与室昉同修《实录》。
尤其擅长做诗。 
决南京滞狱还,优诏褒美。十年,
保宁间(969~979), 
拜参知政事。以枢密使韩德让荐,按察诸道守令能否而黜陟之,
历任政事舍人、翰林学士, 
大协人望。寻以母忧去官,诏起视事。
常常参与朝议, 
表乞终制,不从。宰相密谕上意,
以正直著称。 
乃视事。人以孝称。及耶律休哥留守南京,
乾亨初, 
又多滞狱,复诏抱朴平决之,人无冤者。
宋国军队多次侵犯我国边境, 
改南院枢密使,卒,赠侍中。
皇上命他为南京副留守, 
初,抱朴与弟抱质受经於母陈氏,皆以儒术显,
又拜为翰林学士承旨。 
抱质亦官至侍中,时人荣之。
 
 

马得臣谏事

马得臣,南京人,好学博古,
圣宗即位, 
善属文,尤长於诗。保宁间,
皇太后临朝称制, 
累迁政事舍人、翰林学士,常预朝议,以正直称。
马得臣兼侍读学士。 
乾亨初,宋师屡犯边,
皇上阅览唐高祖、太宗、玄宗三朝《本纪》, 
命为南京副留守,复拜翰林学士承旨。圣宗即位,
得臣便摘录其行为值得效法者进呈之。 
皇太后称制,兼侍读学士。上阅唐高祖、太宗、玄宗三《纪》,
待到随从皇上伐宋, 
得臣乃录其行事可法者进之。及扈从伐宋,进言降不可杀,
进言对投降的不可杀, 
亡不可追,
逃走的不可追, 
二三其德者别议。
二三其德者则另当别论。 
诏从之。
诏令依他所说去做。 
俄兼谏议大夫,
不久兼任谏议大夫, 
知宣徽院事。
知宣徽院事。  
时上击鞠无度,
当时皇上打鞠..没有节制, 
上书谏曰:
得臣上书谏曰“: 
 
臣窃观房玄龄、杜如晦,
臣私下里考察房玄龄、杜如晦, 
隋季书生,
隋末的书生, 
向不遇太宗,
先前未遇太宗, 
安能为一代名相。
怎能成为一代名相? 
臣虽不才,
臣尽管不才, 
陛下在东宫,
陛下在东宫时, 
幸列侍从,
有幸列为侍从, 
今又得侍圣读,
现在又得以伴圣上读书, 
未有裨补圣明。
可惜对于您的圣明没有什么补益。 
陛下尝问臣以贞观、开元之事,
陛下曾经以贞观、开元之事问臣, 
臣请略陈之。
臣请大略陈述之。 
臣闻唐太宗侍太上皇宴罢,
臣听说唐太宗事奉太上皇宴饮结束, 
则挽辇至内殿。
则挽辇车至内殿; 
玄宗与兄弟欢饮,
玄宗与兄弟们欢饮, 
尽家人礼。
尽一家人之礼节。 
陛下嗣祖考之祚,
陛下继承祖先之大任, 
躬侍太后,
亲身侍奉太后, 
可谓至孝。
可谓至孝。 
臣更望定省之馀,
臣仍希望皇上能在早晚向双亲问安之外, 
睦六亲,
亲睦六亲, 
加爱敬,
加倍爱敬, 
则陛下亲亲之道,
那么陛下敬爱亲人之道, 
比隆二帝矣。
就超过太宗玄宗二帝了。 
臣又闻二帝耽玩经史,
臣又听说二帝潜心爱好经史, 
数引公卿讲学,
多次引导公卿讲学, 
至於日昃。
以至于日暮。 
故当时天下翕然向风,
所以当时天下纷纷向往,蔚成风气, 
以隆文治。
因此得以兴隆文治。 
今陛下游心典籍,
现在陛下醉心于典籍, 
分解章句,
研习章句之学, 
臣愿研究经理,
臣希望陛下能研究经书之理, 
深造而笃行之,
深加体会, 
二帝之治,
诚心实行, 
不难致矣。
那么像二帝那样的治世不难实现。 
臣又闻太宗射豕,
臣又听说太宗射野猪, 
唐俭谏之。
唐俭谏之; 
玄宗臂鹰,
玄宗射鹰, 
韩休言之。
韩休劝说; 
二帝莫不乐从。
二帝没有不乐于听从的。 
今陛下以球马为乐,
现在陛下以击..走马为乐, 
愚臣思之,
依愚臣看来, 
有不宜者三,
有三不宜, 
故不避斧钺言之:
所以不避刑罚陈说之。 
窃以君臣同戏,
窃以为君与臣一同游戏, 
不免分争,
免不了会有争夺, 
君得臣愧,
为君的得手则为臣的愧赧, 
彼负此喜,
彼方败了此方高兴, 
一不宜。
这是一不宜。 
跃马挥杖,
跃马挥杖, 
纵横驰骛,
纵横驰骋, 
不顾上下之分,
不顾上下之分别, 
争先取胜,
争先求胜, 
失人臣礼,
失人臣之礼, 
二不宜。
二不宜。 
轻万乘之尊,
轻弃万乘之主的尊贵, 
图一时之乐,
贪图一时之快乐, 
万一有衔勒之失,
万一在马上有什么闪失, 
其如社稷、太后何。
那我们怎么向社稷和太后交待呢? 
三不宜。
此是三不宜。 
傥陛下不以臣言为迂,
倘若陛下不以臣之言论为迂腐, 
少赐省览,
能抽出时间看一下, 
天下之福,
这就是天下之福, 
群臣之愿也。
群臣之愿了。” 
 
书奏,
谏书上达, 
帝嘉叹良久。
皇上嘉赏、感叹了好久。 
未几卒,
不久得臣去世, 
赠太子太保,
赠太子太保,诏令有司资助葬事。萧朴,字延宁,国舅少父房之族。 
诏有司给葬。
父萧劳古,因为擅长做文,成为圣宗的诗友。萧朴幼时便显得像个练达持重的人。成年之后, 
博学多智。  
 

萧朴政绩

萧朴,字延宁,国舅少父房之族。
开泰初, 
父劳古,以善属文为圣宗诗友。朴幼如老成人。
补为牌印郎君, 
及长,博学多智。开泰初,
任南院承旨, 
补牌印郎君,为南院承旨,权知转运事,
暂管转运事, 
寻改南面林牙。
不久改任南面林牙。 
帝问以政,
皇上以政事问他, 
朴具陈百姓疾苦,
萧朴详细地陈说百姓之疾苦, 
国用丰耗,
国家用度之充盈与短少, 
帝悦曰“吾得人矣”擢左夷离毕。
皇上高兴地说“:我得到德才兼备的人了!”提升为左夷离毕。 
时萧合卓为枢密使,
当时萧合卓任枢密使, 
朴知部署院事,
萧朴知部署院事, 
以酒废事,
因为饮酒旷废公事, 
出为兴国军节度使,
出贬为兴国军节度使, 
俄召为南面林牙。
不久召任为南面林牙。 
太平三年,
太平三年(1023), 
守太子太傅。
任守太子太傅。 
明年,
次年(1024), 
拜北府宰相,
拜为北府宰相, 
迁北院枢密使。
迁任北院枢密使。 
时太平日久,
当时太平已久, 
帝留心翰墨,
皇上留心于笔墨, 
始画谱牒以别嫡庶,
开始制作谱牒以区分嫡出庶出, 
由是争讼纷起。
因此因争论嫡庶而诉讼之事纷起。 
朴有吏才,
萧朴有为政之才, 
能知人主意,
能窥知皇上之心意, 
敷奏称旨,
陈奏总是合乎皇上之意, 
朝议多取决之。
朝廷大政议事大多由他来决断。 
封兰陵郡王,
封为兰陵郡王, 
进王恒,
进位为恒王, 
加中书令。
加中书令。 
及大延琳叛,
及至大延琳叛乱, 
诏安抚东京,
诏令萧朴安抚东京, 
以便宜从事。
可以不必请示而便宜行事。  
兴宗即位,
兴宗即位, 
皇太后称制,
皇太后摄政, 
国事一委弟孝先。
国家大事一律托付其弟萧孝先。 
方仁德皇后以冯家奴所诬被害,
正逢仁德皇后因为冯家奴诬陷而被杀害, 
朴屡言其冤,
萧朴多次上奏陈说其冤枉, 
不报。
皇太后没有答复。 
每念至此,
萧朴每当想到此事, 
为之呕血。
往往为之呕血。 
重熙初,
重熙初年, 
改王韩,
改封为韩王, 
拜东京留守。
拜为东京留守。 
及迁太后於庆州,
及至迁太后于庆州, 
朴徙王楚,
萧朴徙封为楚王, 
升南院枢密使。
升任南院枢密使。 
四年,
四年(1035), 
王魏。
封为魏王。 
薨,
不久逝世, 
年五十,
终年五十岁, 
赠齐王。
赠封齐王。 
子铎剌,
子萧铎剌, 
国舅详稳。
国舅详稳。 
 

耶律八哥战事

耶律八哥,
耶律八哥, 
字乌古邻,
字乌古邻, 
五院部人。
五院部人。 
幼聪慧,
幼时聪明敏慧, 
书一览辄成诵。
看书时过一遍便能背诵下来。  
统和中,
统和年间, 
以世业为本部吏。
因先人业绩任为本部吏, 
未几,
不久, 
升闸撒狘,
升任闸撒犭戊(即抹里司官,掌宫卫之禁者), 
寻转枢密院侍御。
接着又转任枢密院侍御。 
会宋将曹彬、米信侵燕,
适逢宋将曹彬、米信侵犯燕地, 
八哥以扈从有功,
八哥因为随驾作战有功, 
擢上京留守。
提升为上京留守。  
开泰四年,
开泰四年(1015), 
召为北院枢密副使。
召为北院枢密副使。 
顷之,
不久, 
留守东京。
留守东京。 
七年,
七年(1018), 
上命东平王萧排押帅师伐高丽,
皇上命东平王萧排押率军攻高丽, 
八哥为都监,
八哥担任都监, 
至开京,
到开京, 
大掠而还。
大肆抢掠而回。 
济茶、陀二河,
渡茶、陀二河时, 
高丽追兵至。
高丽追兵赶到。 
诸将皆欲使敌渡两河击之,
诸将都想让敌人渡过两河再行攻击, 
独八哥以为不可,
只有八哥认为不好,说: 
曰“敌若渡两河,
“敌人如果渡过两河, 
必殊死战,
必定拼死作战, 
乃危道也。
这是个冒险措施; 
不若击於两河之间”排押从之,战,败绩。
不如在两河之间攻击之。” 
明年,还东京,奏渤海承奉官宜有以统领之,
排押听从他的话, 
上从其言,置都知押班。后以茶、陀之败,
与敌交战, 
削使相,降西北路都监,卒。
失败。 
论曰:
 
张俭名符帝梦,遂结主知,服弊袍不易,
次年(1019), 
志敦薄俗,功著两朝,
回到东京, 
世称贤相,非过也。邢抱朴甄别守令,
奏称渤海承奉官应该设官加以统领, 
大惬人望,两决滞狱,
皇上听从他的话, 
民无冤滥。
设置了都知押班。 
马得臣引盛唐之治以谏其君,萧朴痛皇后之诬,至於呕血。
后来因为追论茶、陀之战的失败, 
四人者,皆以明经致位,忠荩若此,
削夺其使相之职, 
宜矣。圣宗得人,
降为西北路都监, 
於斯为盛。
不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