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之饮 - 茶经

← 返回《茶经五之煮七之事

六之饮

文白对照

论述茶饮起源、发展、制作与饮用规范,提出制茶九难之说。

茶之起源与饮法

翼而飞,
六、茶的饮用 禽鸟有翅而飞, 
毛而走,
兽类毛丰而跑, 
去而言,
人开口能言, 
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
这三者都生在天地间。 
饮啄以活,
依靠喝水、吃东西来维持生命活动。 
饮之时,
可见喝饮的作用重大, 
义远矣哉。
意义深远。 
至若救渴,
为了解渴, 
饮之以浆;
则要喝水; 
蠲忧忿,
为了兴奋而消愁解闷, 
饮之以酒;
则要喝酒; 
荡昏寐,
为了提神而解除瞌睡, 
饮之以茶。
则要喝茶。  
茶之为饮,
茶作为饮料, 
发乎神农氏,
开始于神农氏, 
间于鲁周公,
由周公旦作了文字记载而为大家所知道。 
齐有晏婴,
春秋时齐国的晏婴, 
汉有扬雄、司马相如,
汉代的扬雄、司马相如, 
吴有韦曜,
三国时吴国的韦曜, 
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
晋代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人都爱喝茶。 
皆饮焉。
后来流传一天天广泛, 
滂时浸俗,
逐渐成为风气, 
盛于国朝,
到了我唐朝,达于极盛。 
两都并荆俞间,
在西安、洛阳两个都城和江陵、重庆等地, 
以为比屋之饮。
竟是家家户户饮茶。  
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
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 
乃斫,
(要饮用饼茶时)用刀砍开, 
乃熬,
炒, 
乃炀,
烤干, 
乃舂,
捣碎, 
贮于瓶缶之中,
放到瓶缶中, 
以汤沃焉,
用开水冲灌, 
谓之茶。
这叫做"夹生茶"。 
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
或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 
煮之百沸,
煮开很长的时间, 
或扬令滑,
把茶汤扬起变清, 
或煮去沫,
或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 
斯沟渠间弃水耳,
这样的茶无异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 
而习俗不已。
可是一般都习惯这么做!  
于戏!
啊, 
天育万物皆有至妙,
天生万物,都有它最精妙之处, 
人之所工,
人们擅长的, 
但猎浅易。
只是那些浅显易做的。 
所庇者屋屋精极,
住的是房屋,房屋构造精致极了; 
所着者衣衣精极,
所穿的是衣服,衣服做的精美极了; 
所饱者饮食,
饱肚子的是饮食, 
食与酒皆精极之。
食物和酒都精美极了。(而饮茶呢?却不擅长。)概言之, 
茶有九难:
茶有九难: 
一曰造,
一是制造, 
二曰别,
二是识别, 
三曰器,
三是器具, 
四曰火,
四是火力, 
五曰水,
五是水质, 
六曰炙,
六是炙烤, 
七曰末,
七是捣碎, 
八曰煮,
八是烤煮, 
九曰饮。
九是品饮。 
阴采夜焙非造也,
阴天采,夜间焙,则制造不当; 
嚼味嗅香非别也,
凭口嚼辨味,鼻闻辨香,则鉴别不当; 
膻鼎腥瓯非器也,
用沾染了膻气的锅与腥气的盆,则器具不当; 
膏薪庖炭非火也,
用有油烟的柴和烤过肉的炭,则燃料不当; 
飞湍壅潦非水也,
用流动很急或停滞不流的水,则用水不当; 
外熟内生非炙也,
烤得外熟内生,则炙烤不当;捣得大细, 
碧粉缥尘非末也,
成了绿色的粉末,则捣碎不当; 
操艰搅遽非煮也,
操作不熟练,搅动太急,则烧煮不当; 
夏兴冬废非饮也。
夏天才喝,而冬天不喝,则饮用不当。  
夫珍鲜馥烈者,
属于珍贵鲜美馨香的茶, 
其碗数三;
(一炉)只有三碗。 
次之者,碗数五。
其次是五碗。 
若坐客数至,
假若喝茶的客人达到五人, 
五行三碗,
就舀出三碗传着喝;达到七人, 
至七行五碗。
就舀出五碗传着喝; 
若六人已下,
假若是六人, 
不约碗数,
不必管碗数(意谓照五人那样舀三碗), 
但阙一人而已,
只不过缺少一人的罢了, 
其隽永补所阙人。
那就用"隽永"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