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列传第十八 - 梁书

← 返回《梁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七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九

卷二十四·列传第十八

文白对照

记述萧景及其弟昌、昂、昱的仕途与德政,展现其军事才能、治理成就及家族影响。

萧景家世背景

○萧景弟昌 昂 昱 萧景,
萧景字子昭, 
字子昭,高祖从父弟也。
高祖的堂兄弟。 
父崇之字茂敬,
父名崇之,字茂敬, 
即左光禄大夫道赐之子。
是左光禄大夫道赐的儿子。 
道赐三子:
道赐共有三个儿子: 
长子尚之,
长子萧尚之, 
字茂先。
字茂先; 
次太祖文皇帝。
次子太祖文皇帝; 
次崇之。
第三子萧崇之。 
初,
起初, 
左光禄居于乡里,
萧道赐居住在乡里时, 
专行礼让,
注重礼节待人谦让, 
为众所推。
为众人所推举, 
仕历宋太尉江夏王参军,
从宋太尉江夏王参军做起, 
终于治书侍御史。
最后做到治书侍御史, 
齐末,
齐朝末年, 
追赠散骑常侍、左光禄大夫。
追赠散骑常侍、左光禄大夫。 
尚之敦厚有德器,
萧尚之性情敦厚,有德行有度量, 
为司徒建安王中兵参军,
任司徒建安王中兵参军, 
一府称为长者。
一府的人称他为长者; 
琅邪王僧虔尤善之,
琅笽王僧虔特别喜欢他, 
每事多与议决。
每件事都同他商量决定。 
迁步兵校尉,
升迁步兵校尉, 
卒官。
死于该职。 
天监初,
天监初(502), 
追谥文宣侯。
追封谥号文宣侯。 
尚之子灵钧,
萧尚之的儿子萧灵钧, 
仕齐广德令。
任职齐朝的广德县令。 
高祖义师至,
高祖义师到达时, 
行会稽郡事,
灵钧代理会稽郡事。 
顷之卒。
不久去世。 
高祖即位,
高祖即位, 
追封东昌县侯,
追封灵钧为东昌县侯, 
邑一千户。
食邑一千户。 
子謇嗣。
灵钧的儿子萧謇继承。 
崇之以干能显,
萧崇之凭借才干贵显, 
为政尚严厉,
为政崇尚严厉, 
官至冠军将军、东阳太守。
做到冠军将军、东阳太守。 
永明中,钱唐唐珝之反,
齐永明中钱塘唐..之谋反, 
别众破东阳,
别的军队攻破东阳, 
崇之遇害。
萧崇之遇害。 
天监初,
天监初(502), 
追谥忠简侯。
追封谥号忠简侯。 
 

萧景早期仕途与德政

景八岁随父在郡,
萧景八岁跟随父亲在州郡, 
居丧以毁闻。
服丧期间以绝食遵礼闻名。 
既长好学,
长大之后爱好学习, 
才辩能断。
有舌辩之才,能决断事情。 
齐建武中,
齐朝建武中(496), 
除晋安王国左常侍,
授职晋安王国左常侍, 
迁永宁令,
升迁永宁县令, 
政为百城最。
他的治理为百城第一。 
永嘉太守范述曾居郡,
永嘉太守范述曾任郡守时, 
号称廉平,
号称廉洁, 
雅服景为政,
平素十分佩服萧景的为政, 
乃榜郡门曰“诸县有疑滞者,
便在郡门上贴出告示说:“各县有疑难积留的问题, 
可就永宁令决”顷之,
可从永宁县令那里得到解决。”不久, 
以疾去官。
萧景因病卸去官职。 
永嘉人胡仲宣等千人诣阙,
永嘉人胡仲宣等千人到官署, 
表请景为郡,
上表请准萧景为郡守, 
不许。
未获准许。 
还为骠骑行参军。
内调骠骑行参军。 
永元二年,
永元二年(500), 
以长沙宣武王懿勋,
因为长沙宣武王懿的功劳, 
除步兵校尉。
授职步兵校尉。 
是冬,
这年冬天, 
宣武王遇害,
宣武王遇害, 
景亦逃难。
萧景也逃难。 
高祖义师至,
高祖义师到达时, 
以景为宁朔将军、行南兖州军事。
任命萧景为宁朔将军、代理南兖州军事。 
时天下未定,
当时天下不安宁, 
江北伧楚各据坞壁。
江北粗鄙楚人各自凭依坞堡, 
景示以威信,
萧景对他们显示自己的威信, 
渠帅相率面缚请罪,
首领相继赤衣露体捆住自己去请罪, 
旬日境内皆平。
很快境内都安定了。 
中兴二年,
中兴二年(502), 
迁督南兖州诸军事、辅国将军、监南兖州。
升迁都督南兖州诸军事、辅国将军、监管南兖州。 
高祖践阼,
高祖即位, 
封吴平县侯,
封萧景为吴平县侯, 
食邑一千户,
食邑一千户, 
仍为使持节、都督南、北兖、青、冀四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南兖州刺史。
仍为使持节封号、都督南兖、北兖、青、冀四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南兖州刺史。 
诏景母毛氏为国太夫人,
诏令萧景的母亲毛氏为国太夫人, 
礼如王国太妃,
礼节如同王国太妃, 
假金章紫绶。
假给金章紫绶。 
景居州,
萧景任刺史时, 
清恪有威裁,
清廉谨慎有决断力, 
明解吏职,
明了刺史的职责, 
文案无壅,
文案没有积压的, 
下不敢欺,
部下不敢欺瞒他, 
吏人畏敬如神。
官吏百姓像神一样畏惧他、尊敬他。 
会年荒,
遇上荒年, 
计口赈恤,
按照人口赈济, 
为饘粥于路以赋之,
在路上做稠粥送给饥饿的人, 
死者给棺具,
死者送给棺材, 
人甚赖焉。
百姓都很信赖他。 
 

军事成就与边境治理

天监四年,
天监四年(505), 
王师北伐,
梁军北伐, 
景帅众出淮阳,
萧景率军出淮阳, 
进屠宿预。
攻破宿预。 
丁母忧,
遇到母亲去世, 
诏起摄职。
诏令起用为代理官职。 
五年,
天监五年(506), 
班师,
萧景班师回朝, 
除太子右卫率,
授职太子右卫率, 
迁辅国将军、卫尉卿。
迁任辅国将军、卫尉卿。 
七年,
天监七年(508), 
迁左骁骑将军,
升迁为左骁骑将军, 
兼领军将军。
兼任领军将军。 
领军管天下兵要,
领军管理天下兵要, 
监局官僚,
监局官僚, 
旧多骄侈,
旧吏多骄奢淫侈, 
景在职峻切,
萧景任职严厉恳切, 
官曹肃然。
官吏十分恭敬。 
制局监皆近幸,
制局监的人都是接近皇上为皇上所宠爱的人, 
颇不堪命,
深感不能胜任其职, 
以是不得久留中。
因此不能久留其中。 
寻出为使持节、督雍、梁、南、北秦、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信武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
不久萧景出封使持节称号,督察雍、梁、南秦、北秦、郢州的竟陵、司州的随郡诸军事、信武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 
八年三月,
天监八年(509)三月, 
魏荆州刺史元志率众七万寇潺沟,
魏朝荆州刺史元志率七万之众侵犯潺沟, 
驱迫群蛮,
驱逼群蛮, 
群蛮悉渡汉水来降。
群蛮都渡过汉水来降梁。 
议者以蛮累为边患,
议事的人认为蛮人一直是边界的忧患, 
可因此除之。
可就这个机会消灭他们。 
景曰“穷来归我,
萧景说:“蛮人走投无路时来投顺我朝, 
诛之不祥。
杀掉他们是不审慎的。 
且魏人来侵,
况且魏军来犯, 
每为矛盾,
常与蛮人发生矛盾, 
若悉诛蛮,
如果将蛮人全部杀掉, 
则魏军无碍,
则魏军来犯便无所障碍, 
非长策也”乃开樊城受降。
非长久之策。”于是打开樊城之门接受蛮人的归降。 
因命司马朱思远、宁蛮长史曹义宗、中兵参军孟惠俊击志于潺沟,
接着令司马朱思远、宁蛮长史曹义宗、中兵参军孟惠俊在潺沟攻打元志, 
大破之,
大败元志, 
生擒志长史杜景。
生擒元志的长史杜景。 
斩首万馀级,
斩首万余级, 
流尸盖汉水,
漂流的尸体覆盖了汉水, 
景遣中兵参军崔缋率军士收而瘗焉。
萧景派中兵参军崔绩收尸埋掉。 
 
景初到州,
萧景刚到州郡时, 
省除参迎羽仪器服,
免除欢迎他的羽箭,仪仗、器物、服饰一类, 
不得烦扰吏人。
不烦扰官吏百姓。 
修营城垒,
修筑城垒, 
申警边备,
一再警戒边备, 
理辞讼,
整理辞讼, 
劝农桑。
劝农桑。 
郡县皆改节自励,
郡县都改节自励, 
州内清肃,
州内安定, 
缘汉水陆千馀里,
沿汉水六千多里, 
抄盗绝迹。
抢劫的、盗窃的几乎绝迹。 
十一年,
天监十一年(512), 
征右卫将军、领石头戍军事。
征召萧景为右卫将军,兼任石头戍军事。 
十二年,
天监十二年(513), 
复为使持节、督南、北兖、北徐、青、冀五州诸军事、信威将军、南兖州刺史。
又封使持节称号,督南兖、北兖、北徐、青、冀五州诸军事、信威将军、南兖州刺史。 
十三年,
天监十三年(514), 
征为领军将军,
征召为领军将军, 
直殿省,
担任宫廷警戒, 
知十州损益事,
明了十州郡增减情况, 
月加禄五万。
每月增加俸禄五万。 
 

权臣地位与扬州治绩

景为人雅有风力,
 
长于辞令。
 
其在朝廷,
 
为众所瞻仰。
 
于高祖属虽为从弟,
 
而礼寄甚隆,
 
军国大事,
 
皆与议决。
 
十五年,
 
加侍中。
 
十七年,
 
太尉、扬州刺史临川王宏坐法免。
 
诏曰“扬州应须缉理,
 
宜得其人。
 
侍中、领军将军吴平侯景才任此举,
 
可以安右将军监扬州,
 
并置佐史,
 
侍中如故,
 
即宅为府”景越亲居扬州,
 
辞让甚恳恻,
 
至于涕泣,
 
高祖不许。
 
在州尤称明断,
 
符教严整。
 
有田舍老姥尝诉得符,
 
还至县,
 
县吏未即发,
 
姥语曰“萧监州符,
 
火爄汝手,
 
何敢留之”其为人所畏敬如此。
 
 
十八年,
 
累表陈解,
 
高祖未之许。
 
明年,
 
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郢、司、霍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郢州刺史。
 
将发,
 
高祖幸建兴苑饯别,
 
为之流涕。
 
既还宫,
 
诏给鼓吹一部。
 
在州复有能名。
 
齐安、竟陵郡接魏界,
 
多盗贼,
 
景移书告示,
 
魏即焚坞戍保境,
 
不复侵略。
 
普通四年,
 
卒于州,
 
时年四十七。
 
诏赠侍中、中抚军、开府仪同三司。
 
谥曰忠。
 
子劢嗣。
 
 

萧昌生平

昌字子建,
 
景第二弟也。
 
齐豫章末,
 
为晋安王左常侍。
 
天监初,
 
除中书侍郎,
 
出为豫章内史。
 
五年,
 
加宁朔将军。
 
六年,
 
迁持节、督广、交、越、桂四州诸军事、辅国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
 
七年,
 
进号征远将军。
 
九年,
 
分湘州置衡州,
 
以昌为持节、督广州之绥建湘州之始安诸军事、信武将军、衡州刺史,
 
坐免。
 
十三年,
 
起为散骑侍郎,
 
寻以本官兼宗正卿。
 
其年,
 
出为安右长史。
 
累迁太子中庶子、通直散骑常侍,
 
又兼宗正卿。
 
昌为人亦明悟,
 
然性好酒,
 
酒后多过。
 
在州郡,
 
每醉辄径出入人家,
 
或独诣草野。
 
其于刑戮,
 
颇无期度。
 
醉时所杀,
 
醒或求焉,
 
亦无悔也。
 
属为有司所劾,
 
入留京师,
 
忽忽不乐,
 
遂纵酒虚悸。
 
在石头东斋,
 
引刀自刺,
 
左右救之,
 
不殊。
 
十七年,
 
卒,
 
时年三十九。
 
子伯言。
 
 

萧昂仕途

昂字子明,
 
景第三弟也。
 
天监初,
 
累迁司徒右长史,
 
出为轻车将军、监南兖州。
 
初,
 
兄景再为南兖,
 
德惠在人,
 
及昂来代,
 
时人方之冯氏。
 
征为琅邪、彭城二郡太守,
 
军号如先。
 
复以轻车将军出为广州刺史。
 
普通二年,
 
为散骑常侍、信威将军。
 
四年,
 
转散骑侍郎、中领军、太子中庶子,
 
出为吴兴太守。
 
大通二年,
 
征为仁威将军、卫尉卿,
 
寻为侍中,
 
兼领军将军。
 
中大通元年,
 
为领军将军。
 
二年,
 
封湘阴县侯,
 
邑一千户。
 
出为江州刺史。
 
大同元年,
 
卒,
 
时年五十三。
 
谥曰恭。
 
 

萧昱争议与转变

昱字子真,
 
景第四弟也。
 
天监初,
 
除秘书郎,
 
累迁太子舍人,
 
洗马,
 
中书舍人,
 
中书侍郎。
 
每求自试,
 
高祖以为淮南、永嘉、襄阳郡,
 
并不就。
 
志愿边州,
 
高祖以其轻脱无威望,
 
抑而不许。
 
迁给事黄门侍郎。
 
上表曰“夏初陈启,
 
未垂采照,
 
追怀惭惧,
 
实战胸心。
 
臣闻暑雨祁寒,
 
小人犹怨。
 
荣枯宠辱,
 
谁能忘怀。
 
臣藉以往因,
 
得预枝戚之重。
 
缘报既杂,
 
时逢坎壈之运。
 
昔在齐季,
 
义师之始,
 
臣乃幼弱,
 
粗有识虑,
 
东西阻绝,
 
归赴无由,
 
虽未能负戈擐甲,
 
实衔泪愤懑。
 
潜伏东境,
 
备履艰危,
 
首尾三年,
 
亟移数处,
 
虽复饑寒切身,
 
亦不以冻馁为苦。
 
每涉惊疑,
 
惶怖失魄,
 
既乖致命之节,
 
空有项领之忧,
 
希望开泰,
 
冀蒙共乐。
 
岂期二十馀年,
 
功名无纪,
 
毕此身骸,
 
方填沟壑,
 
丹诚素愿,
 
溘至长罢,
 
俯自哀怜,
 
能不伤叹。
 
夫自媒自衒,
 
诚哉可鄙。
 
自誉自伐,
 
实在可羞。
 
然量己揆分,
 
自知者审,
 
陈力就列,
 
宁敢空言。
 
是以常愿一试,
 
屡成干请。
 
夫上应玄象,
 
实不易叨。
 
锦不轻裁,
 
诚难其制。
 
过去业鄣,
 
所以致乖算测。
 
圣监既谓臣愚短,
 
不可试用,
 
岂容久居显禁,
 
徒秽黄枢。
 
忝窃稍积,
 
恐招物议,
 
请解今职,
 
乞屏退私门。
 
伏愿天照,
 
特垂允许。
 
臣虽叨荣两宫,
 
报效无地,
 
方违省闼,
 
伏深恋悚”高祖手诏答曰“昱表如此。
 
古者用人,
 
必前明试,
 
皆须绩用既立,
 
乃可自退之高。
 
昔汉光武兄子章、兴二人,
 
并有名宗室,
 
就欲习吏事,
 
不过章为平阴令,
 
兴为缑氏宰,
 
政事有能,
 
方迁郡守,
 
非直政绩见称,
 
即是光武犹子。
 
昱之才地,
 
岂得比类焉。
 
往岁处以淮南郡,
 
既不肯行。
 
续用为招远将军、镇北长史、襄阳太守,
 
又以边外致辞。
 
改除招远将军、永嘉太守,
 
复云内地非愿。
 
复问晋安、临川,
 
随意所择,
 
亦复不行。
 
解巾临郡,
 
事不为薄,
 
数有致辞,
 
意欲何在。
 
且昱诸兄递居连率,
 
相继推毂,
 
未尝缺岁。
 
其同产兄景,
 
今正居藩镇。
 
朕岂厚于景而薄于昱,
 
正是朝序物议,
 
次第若斯,
 
于其一门,
 
差自无愧。
 
无论今日不得如此。
 
昱兄弟昔在布衣,
 
以处成长,
 
于何取立,
 
岂得任情反道,
 
背天违地。
 
孰谓朝廷无有宪章,
 
特是未欲致之于理。
 
既表解职,
 
可听如启”坐免官。
 
因此杜门绝朝觐,
 
国家庆吊不复通。
 
 
普通五年,
 
坐于宅内铸钱,
 
为有司所奏,
 
下廷尉,
 
得免死,
 
徙临海郡。
 
行至上虞,
 
有敕追还,
 
且令受菩萨戒。
 
昱既至,
 
恂恂尽礼,
 
改意蹈道,
 
持戒又精洁,
 
高祖甚嘉之,
 
以为招远将军、晋陵太守。
 
下车励名迹,
 
除烦苛,
 
明法宪,
 
严于奸吏,
 
优养百姓,
 
旬日之间,
 
郡中大化。
 
俄而暴疾卒,
 
百姓行坐号哭,
 
市里为之喧沸,
 
设祭奠于郡庭者四百馀人。
 
田舍有女人夏氏,
 
年百馀岁,
 
扶曾孙出郡,
 
悲泣不自胜。
 
其惠化所感如此。
 
百姓相率为立庙建碑,
 
以纪其德。
 
又诣京师求赠谥。
 
诏赠湘州刺史。
 
谥曰恭。
 
 

史臣总评

史臣曰:
 
高祖光有天下,
 
庆命傍流,
 
枝戚属连,
 
咸被任遇。
 
萧景之才辩识断,
 
益政佐时,
 
盖梁宗室令望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