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元年 - 春秋公羊传

← 返回《春秋公羊传隐公•二年

隐公•元年

文白对照

隐公因桓幼贵让位,郑伯克段显其恶,邾娄盟约褒仪父,天王赠赗违礼制。

元年释义

鲁隐公元年, 
春,
春天, 
周历正月。 
元年者何?
“元年”是什么意思? 
之始年也。
是鲁隐公开始摄政的第一年。 
春者何?
“春”是什么意思? 
岁之始也。
是一年中第一个季节。 
王者
“王”指的是谁? 
也。
指的是周文王。 
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
为什么先说“王”而后说“正月”呢? 
也。
因为是周文王制定的正月。 
何言乎王正月?
为什么要特别指出是“王正月”呢? 
也。
这是表示重视周王朝统一的大业。 
 

隐公即位背景

何以不言即位?
《春秋》上为什么不说鲁隐公即位呢? 
成公意也。
这是成全隐公的好意。 
何成乎公之意?
为什么说是成全隐公的好意呢? 
公将平国而反之桓。
因为隐公想将国家治理好后,把君位归还给桓公。 
曷为反之桓?
为什么要将君位归还给桓公呢? 
桓幼而贵,
因为当时桓公还年幼,然而尊贵, 
隐长而卑。
隐公虽然年长却卑贱。 
他俩这种尊卑关系是隐秘的, 
国人莫知。
鲁国人并不知道这种情况。 
隐长又贤,
隐公年长而贤能, 
诸大夫
隐而立之。
鲁国大夫们都举荐他,并要立他为国君。 
隐于是焉而辞立,
在这种情况下隐公如果推辞, 
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
那么就不知道桓公将来是否一定能被立为国君; 
桓立,
如果桓公被立为国君, 
则恐诸大夫之不 能
幼君也,
隐公又担心大夫们不能很好地辅佐年幼的国君, 
所以隐公担任国君, 
为桓立也。
是为桓公而担任的。 
 
 
隐长又贤,
隐公年长又贤能, 
何以不宜立?
为什么不适宜立为国君呢?因为立嫡子的君, 
就是立年长的, 
不以贤;
不考虑他是否贤能; 
立庶子的君,就立尊贵的, 
不以长。
不考虑他是否年长。 
桓何以贵?
桓公为什么尊贵呢? 
也。
他母亲的地位高。 
母贵则子何以贵?
母亲地位高为什么儿子就尊贵呢? 
儿子是由于母亲的地位高才尊贵的, 
母亲也会因儿子被立为国君而显贵。 
 

邾娄盟约

三月,
三月, 
公及
仪父盟于眛。
隐公“及”邾仪父在眛地会盟。 
及者何?
“及”是什么意思? 
与也。
是“与”的意思。 
会及暨,皆与也。
“会”、“及”、“暨”都是“与”的意思。 
曷为或言会,
为什么有的地方用“会”字, 
或言及,
有的地方用“及”字, 
或言暨?
有的地方则用“暨”字呢? 
会,
“会”是平时聚会; 
也。及,犹
也。
“及”是急切地参加; 
暨,犹
也。
“暨”是不能不参加。 
及,
这里用“及”字, 
欲之。
是鲁国想要与邾国求得友好。 
暨,
用“暨”字, 
不得已也。
就是迫不得已了。 
 
仪父者何?
仪父是什么人? 
邾娄之君也。
邾国的国君。 
为什么称呼他的名? 
字也。
不是名而是他的字。 
为什么称他的字? 
褒之也。
《春秋》的作者要褒奖他。 
曷为褒之?
为什么要褒奖他? 
为其与公盟也。
为了他与隐公会盟。 
与公盟者众矣,
与隐公会盟的人很多, 
曷为独褒乎此?
为什么仅仅褒奖他一人呢? 
因为他值得褒奖就褒奖他。 
此其为可褒奈何?
他为什么值得褒奖呢? 
也。
因为他逐渐趋于善性。 
眛者何?
“眛”是什么意思? 
也。
是约定好的会盟的地点。 
 

郑伯克段事件

夏五月,
夏季五月, 
克段于鄢。
郑庄公在鄢地“克”了共叔段。 
克之者何?
“克之”是什么意思? 
杀之也。
就是杀了他。 
杀之,
杀了他, 
则曷为谓之克?
那么为什么说是“克”呢? 
郑伯之恶也。
为了强调郑庄公的残暴。 
曷为大郑伯之恶?
为什么要强调郑庄公的残暴呢? 
母欲立之,
他母亲想立为国君的人, 
己杀之;
他却把他杀了; 
勿与而已矣。
不如不让那个人做国君就算了。 
段者何?
共叔段是什么人? 
郑伯之弟也。
郑庄公的亲弟弟。 
何以不称弟?
这里为什么不直接称共叔段为庄公的弟弟呢? 
也。
因为共叔段有篡位的企图。 
其地何?
为什么记他被杀的地点? 
当国也。
也因为共叔段有篡位的企图。 
齐人杀无知,
齐国人杀公孙无知, 
何以
为什么就没有记载地点呢? 
在内也。
因为这事发生在国内。 
在内,虽当国,
在国内被杀, 
不地也。
虽然有篡位企图也不记载地点。 
不当国,
没有篡位企图, 
虽在外,
虽然在国外被杀, 
亦不地也。
也不记载地点。 
 

天王赠赗违礼

秋,七月。
秋季七月, 
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周天子派“宰咺”来鲁国赠送惠公、仲子的“赗”。 
宰者何?
“宰”是什么意思? 
官也。
是官吏的通称。 
咺者何?
“咺”是什么意思? 
名也。
是人名。 
曷为以官氏?
为什么要以官称为姓氏? 
也。
因为宰是周天子的士。 
惠公者何?
惠公是什么人? 
隐之
也。
是鲁隐公死去的父亲。 
仲子者何?
仲子是谁? 
桓之母也。
鲁桓公的母亲。 
何以不称夫人?
为什么不称她为夫人? 
桓未
也。
因为桓公还未立为国君。 
赗者何?
“赗”是什么意思? 
丧事有赗,
办丧事都有赗, 
赗者盖以马,
赗一般是用马, 
用四匹马和五匹帛。 
车马曰赗,
助葬赠送的车马和帛就叫“赗”。 
货财曰赙,
助葬赠送的财物叫“赙”。 
衣被曰襚
助葬赠送的衣被叫“禭”。 
桓未君,
桓公还未做国君, 
诸侯曷为来赗之?
诸侯为什么来赠送助葬物品呢? 
隐为桓立,
隐公为桓公做国君, 
故以桓母之丧告于诸侯。
所以把桓公母亲的丧事通知了各诸侯国。 
然则何言尔?
但为何要这样说呢? 
成公意也。
这是为了成全隐公的好意。 
其言来何?
为什么要用“来”字呢? 
不及事也。
因为宰喧没有赶上惠公的葬礼。 
其言惠公仲子何?
将惠公、仲子连在一起说是什么意思呢? 
兼之。兼之,
是要兼顾二人。 
非礼也。
兼顾二人是不合于礼的。 
何以不言及仲子?仲子,
为什么不说鲁惠公及仲子呢? 
微也。
因为仲子的地位卑微。 
 

年末诸事

九月,
九月, 
及宋人盟于
和宋国人在宿国结盟。 
孰及之?
谁和宋国人结盟呢? 
内之微者也。
鲁国地位较低的一位官员。 
冬,
 
十有二
冬季十二月, 
来。
祭伯来鲁国。 
祭伯者何?
祭伯是什么人? 
天子之大夫也。
周天子的大夫。 
何以不称“使”?
为什么不说“派遣”呢? 
奔也。
因为他是私自逃奔来的。 
奔则曷为不
是逃奔那为啥不说“奔”呢? 
王者无外,
周王朝是大一统的天下,是没有“国外”之说的, 
言奔,
说逃奔, 
则有外之辞也。
那就表示周王朝有“国外”之意了。 在这个月, 
卒。
公子益师死了。 
何以不日?
为什么不记载他死的日子呢? 
远也。
因为太久远了。 
所见异辞,
在孔子和他父亲的时代已有不同的说法, 
所闻异辞,
在孔子听说的文、宣、成、襄时代说法也不相同, 
所传闻异辞。
更何况是在孔子听到传说的隐、桓、庄、阂、嘻时代呢,那更有不同的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