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舆服制度溯源
◎舆服
舆服
昔黄帝造车服,
昔黄帝造车服,
为之屏蔽,
为之屏蔽,
上古简俭,
上古简俭,
未立等威。
未立等威。
而三、五之君,
而三、五之君,
不相沿习,
不相沿习,
乃改正朔,
乃改正朔,
易服色,
易服色,
车有舆辂之别,
车有舆辂之别,
服有裘冕之差,
服有裘冕之差,
文之以染缋,
文之以染缋,
饰之以絺绣,
饰之以絺绣,
华虫象物,
华 虫象物,
龙火分形,
龙火分形,
于是典章兴矣。
于是典章兴矣。
周自夷王削弱,
周自夷王削弱,
诸侯自恣。
诸侯自恣。
穷孔翚之羽毛,
穷孔翚之羽毛,
无以供其侈。
无 以供其侈;
极随和之掌握,
极随和之掌握,
不足慊其华。
不足慊其华。
则皮弁革舄之容,
则皮弁革舄之容,
非珠履鹬冠之玩也。
非珠履鹬冠之玩也。
迨秦诛战国,
迨 秦诛战国,
斟酌旧仪,
斟酌旧仪,
则有卤簿、金根、大驾、法驾,
则有卤簿、金根、大驾、法驾,
备千乘万骑,
备千乘万骑,
异《舜典》、《周官》。
异《舜典》、 《周官》。
汉氏因之,
汉氏因之,
号乘舆三驾,
号乘舆三驾,
仪卫之盛,
仪卫之盛,
无与比隆。
无与比隆。
东京帝王,
东京帝王,
博雅好古,
博雅好古,
明帝始令儒者考《曲台》之说,
明帝始令儒者考《曲台》之说,
依《周官》五辂六冕之文,
依《周官》五辂六冕之文,
山龙藻火之数,
山龙藻火之数,
创为法服。
创为法 服。
虽有制作,
虽有制作,
竟寝不行。
竟寝不行。
舆驾乘金根而已。
舆驾乘金根而已。
服则衮冕,
服则衮冕,
冠则通天。
冠则通天。
其后所御,
其后所御,
多从袍服。
多 从袍服。
事具前志。
事具前志。
而裘冕之服,
而裘冕之服,
历代不行。
历代不行。
后魏、北齐,
后魏、北齐,
舆服奇诡,
舆服奇诡,
至隋氏一统,
至隋氏一统,
始复旧仪。
始复旧仪。
隋制,
隋制,
车有四等,
车有四等,
有亘幰、通幰、轺车、辂车。
有亘宪、通宪、轺车、辂车。
初制五品以上乘偏幰,
初制五品以上乘偏宪,
其后嫌其不美,
其后嫌其不美,
停不行用,
停不行用,
以亘车代之。
以亘车代之。
三品以上通幰车,
三品以上通宪车,
则青壁。
则青壁。
一品轺车,
一品轺车,
油幰朱网。
油宪硃网。
唯辂车一等,
唯辂车一等,
听敕始得乘之。
听敕始得乘之。
马珂,
马珂,
一品以下九子,
一品以下九子,
四品七子,
四品七子,
五品五子。
五品 五子。
衣裳有常服、公服、朝服、祭服四等之制。
衣裳有常服、公服、朝服、祭服四等之制。
平巾帻,
平巾帻,
牛角箄簪,
牛角簪,
紫衫,
紫衫,
白袍、靴,
白袍、靴,
起梁带。
起梁带。
五品已上,
五品已上,
金玉钿饰,
金玉钿饰,
用犀为簪,
用犀为 簪,
是为常服,
是为常服,
武官尽服之。
武官尽服之。
六品已下,
六品已下,
衫以绯。
衫以绯。
至于大仗陪立,
至于大仗陪立,
五品已上及亲侍加两裆滕蛇,
五品已上及亲侍 加两裆滕蛇,
其勋侍去两裆。
其勋侍去两裆。
弁冠,
弁冠,
朱衣裳,
硃衣裳,
素革带,
素革带,
乌皮履,
乌皮履,
是为公服。
是为公服。
其弁通用乌漆纱为之,
其弁通用乌漆纱为之,
象牙为簪导。
象牙为簪 导。
五品已上,
五品已上,
亦以鹿胎为弁,
亦以鹿胎为弁,
犀为簪导者。
犀为簪导者。
加玉琪之饰:
加玉琪之饰:
一品九琪,
一品九琪,
二品八琪,
二品八琪,
三品七琪,
三品七琪,
四品六琪。
四品六琪。
三品兼有纷、鞶囊,
三品兼有纷、鞶囊,
佩于革带之后,
佩于革带之后,
上加玉珮一。
上加玉珮一。
鞶囊:
鞶囊:
二品以上金缕,
二 品以上金缕,
三品以上银缕,
三品以上银缕,
五品以上彩缕,
五品以上彩缕,
文官寻常入内及在本司常服之。
文官寻常入内及在本司常服之。
亲王,
亲王,
远游三梁冠,
远游三梁冠,
金附蝉,
金附蝉,
犀簪导,
犀簪导,
白笔。
白笔。
三师三公、太子三师三少、尚书秘书二省、九寺、四监、太子三寺、诸郡县关市、亲王文学、藩王嗣王、公侯,
三师三公、太子三师三少、尚书 秘书二省、九寺、四监、太子三寺、诸郡县关市、亲王文学、籓王嗣王、公侯,
进贤冠。
进 贤冠。
三品以上三梁,
三品以上三梁,
五品以上两梁,
五品以上两梁,
犀簪导。
犀簪导。
九品以上一梁,
九品以上一梁,
牛角簪导。
牛角簪导。
门下、内书、殿内三省,
门下、 内书、殿内三省,
诸卫府,
诸卫府,
长秋监,
长秋监,
太子左右庶子、内坊、诸率,
太子左右庶子、内坊、诸率,
宫门内坊,
宫门内坊,
亲王府都尉,
亲王 府都尉,
府镇防戍九品以上,
府镇防戍九品以上,
散官一品已下,
散官一品已下,
武弁帻。
武弁帻。
侍中、中书令,
侍中、中书令,
加貂蝉,
加貂蝉,
珮紫绶。
珮 紫绶。
散官者,
散官者,
白笔。
白笔。
御史、司隶二台,
御史、司隶二台,
法冠。
法冠。
〔一名獬豸冠。
一名獬豸冠。
〕谒者台大夫以下,
谒者台大夫以下,
高山冠。
高山冠。
并绛纱单衣,
并绛纱单衣,
白纱内单,
白纱内单,
皂领、褾、襈、裾,
皁领、褾、 襈
、裾,
白练裙襦,
白练裙襦,
绛蔽膝,
绛蔽膝,
革带,
革带,
金饰钩暐,
金饰钩暐,
方心曲领,
方心曲领,
绅带,
绅带,
玉镖金饰剑,
玉镖金饰剑,
亦通用金镖,
亦通用金镖,
山玄玉佩,
山玄玉佩,
绶,
绶,
袜,
袜,
乌皮舄。
乌皮舄。
是为朝服。
是为朝服。
玉佩,
玉佩,
纁朱绶,
纁硃绶,
施二玉环。
施二玉环。
三品以上绿绶,
三品以上绿绶,
四品、五品青绶。
四品、五品青绶。
二品以下去玉环,
二品以下去玉环,
六品以下去剑、珮、绶。
六品以下去剑、珮、绶。
八品以下,
八品 以下,
冠去白笔,
冠去白笔,
衣省内单及曲领、蔽膝,
衣省内单及曲领、蔽膝,
著乌皮履。
著乌皮履。
五品加纷、鞶囊。
五品加纷、鞶囊。
其绶纁朱者,
其绶纁硃 者,
用四彩,
用四彩,
赤、红、缥、绀红。
赤、红、缥、绀红。
朱质,
硃质,
纁文织,
纁文织,
长一丈八尺,
长一丈八尺,
二百四十首,
二百四十首,
阔九寸。
阔九 寸。
绿绶用四彩,
绿绶用四彩,
绿、紫、黄、朱红。
绿、紫、黄、硃红。
绿质,
绿质,
长一丈八尺,
长一丈八尺,
二百四十首,
二百四十首,
阔九寸。
阔九寸。
紫绶用四彩,
紫绶用四彩,
紫、黄、赤、红。
紫、黄、赤、红。
紫质,
紫质,
长一丈六尺,
长一丈六尺,
一百八十首,
一百八十首,
阔八寸。
阔八寸。
青绶三彩,
青绶三 彩,
白、青、红。
白、青、红。
青质,
青质,
长一丈四尺,
长一丈四尺,
一百四十首,
一百四十首,
阔七寸。
阔七寸。
玄衣纁裳冕而旒者,
玄衣纁裳冕而旒者,
是为祭服,
是为祭服,
绶、珮、剑各依朝服之数。
绶、珮、剑各依朝服之数。
其章逢七品以下,
其章逢七品以下,
降二为差,
降二为差,
六品以下无章。
六品以下无章。
文武之官皆执笏,
文武之官皆执笏,
五品以上,
五品以上,
用角牙为之,
用角牙为之,
六品以下,
六品以下,
用竹木。
用竹木。
是时,
是时,
内外群官,
内外群官,
文物有序,
文物有序,
仆御清道,
仆御清道,
车服以庸。
车服以庸。
于是贵贱士庶,
于是贵贱士庶,
较然殊异。
较然殊异。
越王侗于东都嗣位,
越王侗于东都嗣位,
下诏停废。
下诏停废。
自兹以后,
自兹以后,
浸以不章,
浸以不章,
以至于亡。
以至于亡。
唐代天子车舆制度
唐制,
唐制,
天子车舆有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
天子车舆有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
是为五辂,
是为五辂,
耕根车、安车、四望车,
耕根车、安车、 四望车,
已上八等,
已上八等,
并供服乘之用。
并供服乘之用。
其外有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鸾旗车、辟恶车、轩车、豹尾车、羊车、黄钺车,
其外有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鸾旗车、 辟恶车、轩车、豹尾车、羊车、黄钺车,
〔豹尾、黄钺二车,
豹尾、黄钺二车,
武德中无,
武德中无,
自贞观已后加焉。
自贞观已后 加焉。
其黄钺,
其黄钺,
天宝元年制改为金钺。
天宝元年制改为金钺。
〕属车十二乘,
属车十二乘,
并为仪仗之用。
并为仪仗之用。
大驾行幸,
大驾行幸,
则分前后,
则分前后,
施于卤簿之内。
施于卤簿之内。
若大陈设,
若大陈设,
则分左右,
则分左右,
施于仪卫之内。
施于仪卫之内。
玉辂,
玉辂,
青质,
青质,
以玉饰诸末。
以玉饰诸末。
重舆,
重舆,
左青龙,
左青龙,
右白虎,
右白虎,
金凤翅,
金凤翅,
画虡文鸟兽,
画虡文鸟兽,
黄屋左纛。
黄 屋左纛。
金凤一在轼前,
金凤一在轼前,
十二銮在衡,
十二銮在衡,
〔正县銮数,
正县銮数,
皆其副辂,
皆其副辂,
及耕根则八。
及耕根则八。
〕二铃在轼,
二 铃在轼,
龙辀前设鄣尘,
龙辀前设鄣尘,
青盖黄里,
青盖黄里,
绣饰,
绣饰,
博山镜子,
博山镜子,
树羽,
树羽,
轮皆朱班重牙。
轮皆硃班重牙。
左建旗十有二旒,
左建 旗十有二旒,
皆画升龙,
皆画升龙,
其长曳地。
其长曳地。
右载闟戟,
右载闟戟,
长四尺,
长四尺,
广三尺,
广三尺,
黻文。
黻文。
旗首金龙头衔结绶及铃绥。
旗首金龙 头衔结绶及铃绥。
驾苍龙,
驾苍龙,
金鍐方釳,
金鍐方釳,
插翟尾五焦,
插翟尾五焦,
镂锡,
镂锡,
鞶缨十有二就。
鞶缨十有二就。
〔锡,
锡,
马当颅,
马 当颅,
镂金为之。
镂金为之。
鞶缨鞍皆以五彩饰之。
鞶缨鞍皆以五彩饰之。
就,
就,
成也,
成也,
一匝为一就也。
一匝为一就也。
〕祭祀、纳后则供之。
祭祀、纳 后则供之。
金辂,
金辂,
赤质,
赤质,
以金饰诸末,
以金饰诸末,
余与玉辂同,
余与玉辂同,
驾赤昚,
驾赤昚,
乡射、祀还、饮至则供之。
乡射、祀还、饮至则供之。
象辂,
象辂,
黄质,
黄质,
以象饰诸末,
以象饰诸末,
余与玉辂同,
余与玉辂同,
驾黄昚,
驾黄昚,
行道则供之。
行道则供之。
革辂,
革辂,
白质,
白质,
鞔之以革,
鞔之以革,
余与玉辂同,
余与玉辂同,
驾白骆,
驾白骆,
巡狩、临兵事则供之。
巡狩、临兵事则供之。
木辂,
木辂,
黑质,
黑质,
漆之,
漆之,
余与玉略同,
余与玉略同,
驾黑昚,
驾黑昚,
畋猎则供之。
畋猎则供之。
五辂之盖,
五辂之盖,
旌旗之质及鞶缨,
旌旗之质及鞶缨,
皆从辂色,
皆从辂色,
盖之里皆用黄。
盖之里皆用黄。
其镂锡,
其镂锡,
五辂同。
五辂同。
耕根车,
耕根车,
青质,
青质,
盖三重,
盖三重,
余与玉辂同,
余与玉辂同,
耕籍则供之。
耕籍则供之。
安车,
安车,
金饰,
金饰,
重舆,
重舆,
曲壁,
曲壁,
八銮在衡,
八銮在衡,
紫油纁,
紫油纁,
朱里通幰,
硃里通AW,
朱丝络网,
硃丝络网,
朱鞶缨,
硃鞶 缨,
朱覆閤朆,
硃覆閤朆,
贝络,
贝络,
驾赤昚,
驾赤昚,
临幸则供之。
临幸则供之。
四望车,
四望车,
制同犊车,
制同犊车,
金饰。
金饰。
八銮在衡,
八銮在衡,
青油纁,
青油纁,
朱里通幰,
硃里通AW,
朱丝络网,
硃丝络网,
拜陵、临吊则供之。
拜陵、 临吊则供之。
自高宗不喜乘辂,
自高宗不喜乘辂,
每有大礼,
每有大礼,
则御辇以来往。
则御辇以来往。
爰洎则天以后,
爰洎则天以后,
遂以为常。
遂以为常。
玄宗又以辇不中礼,
玄宗 又以辇不中礼,
又废而不用。
又废而不用。
开元十一年冬,
开元十一年冬,
将有事于南郊,
将有事于南郊,
乘辂而往,
乘辂而往,
礼毕,
礼毕,
骑而还。
骑 而还。
自此行幸及郊祀等事,
自此行幸及郊祀等事,
无远近,
无远近,
皆骑于仪卫之内。
皆骑于仪卫之内。
其五辂及腰舆之属,
其五辂及腰舆之属,
但陈于卤簿而已。
但陈 于卤簿而已。
皇后车则有重翟、厌翟、翟车、安车、四望车、金根车六等。
皇后车则有重翟、厌翟、翟车、安车、四望车、金根车六等。
重翟车,
重翟车,
青质,
青质,
金饰诸末,
金饰诸末,
轮画朱,
轮画硃,
金根车牙,
金根车牙,
其箱饰以重翟羽,
其箱饰以重翟羽,
青油纁,
青油纁,
朱里通幰,
硃 里通AW,
绣紫帷,
绣紫帷,
朱丝络网,
硃丝络网,
绣紫络带,
绣紫络带,
八銮在衡,
八銮在衡,
镂锡,
镂锡,
鞶缨十二就,
鞶缨十二就,
金鍐方釳,
金鍐方 釳,
插翟尾,
插翟尾,
朱丝,
硃丝,
〔总以朱为之,
总以硃为之,
如马缨而小,
如马缨而小,
著马勒,
著马勒,
在两耳与两镳也。
在两耳与两镳也。
〕驾苍龙,
驾 苍龙,
受册、从祀、享庙则供之。
受册、从祀、享庙则供之。
厌翟,
厌翟,
赤质,
赤质,
金饰诸末,
金饰诸末,
轮画朱牙,
轮画硃牙,
其箱饰以次翟羽,
其箱饰以次 翟羽,
紫油纁,
紫油纁,
朱里通幰,
硃里通幰,
红锦帷,
红锦帷,
朱丝络网,
硃丝络网,
红锦络带,
红锦络带,
余如重翟车。
余如重翟车。
驾赤昚,
驾赤昚,
采桑而供之。
采桑而供之。
翟车,
翟车,
黄质,
黄质,
金饰诸末,
金饰诸末,
轮画朱牙,
轮画硃牙,
其车侧饰以翟羽,
其车侧饰以翟羽,
黄油纁,
黄油纁,
黄里通幰,
黄里 通幰,
白红锦帷,
白红锦帷,
朱丝络网,
硃丝络网,
白红锦络带,
白红锦络带,
余如重翟。
余如重翟。
驾黄昚,
驾黄昚,
归宁则供之。
归宁则供之。
诸鞶缨之色,
诸鞶 缨之色,
皆从车质。
皆从车质。
安车,
安车,
赤质,
赤质,
金饰,
金饰,
紫通幰朱里。
紫通幰硃里。
驾四马,
驾四马,
临幸及吊则供之。
临幸及吊则供之。
四望车,
四望车,
朱质,
硃质,
紫油通幰,
紫油通幰,
油画络带。
油画络带。
拜陵、临吊则供之。
拜陵、临吊则供之。
金根车,
金根车,
朱质,
硃质,
紫油通幰,
紫油通 幰,
油画络带,
油画络带,
朱丝网。
硃丝网。
常行则供之。
常行则供之。
皇太子车辂,
皇太子车辂,
有金辂、轺车、四望车。
有金辂、轺车、四望车。
金辂,
金辂,
赤质,
赤质,
金饰诸末,
金饰诸末,
重较,
重较,
箱画虡文鸟兽,
箱画虡文鸟兽,
黄屋,
黄屋,
伏鹿轼,
伏鹿轼,
龙辀,
龙辀,
金凤一在轼,
金凤一 在轼,
前设鄣尘,
前设鄣尘,
朱盖黄里,
硃盖黄里,
轮画朱牙,
轮画硃牙,
左建旗九旒,
左建旗九旒,
右载闟戟,
右载闟戟,
旗首金龙头衔结绶及铃绥。
旗首金龙头衔结 绶及铃绥。
驾赤昚四,
驾赤昚四,
八銮在衡,
八銮在衡,
二铃在轼,
二铃在轼,
金鍐方釳,
金鍐方釳,
插翟尾五焦,
插翟尾五焦,
镂锡,
镂锡,
鞶缨九就。
鞶缨 九就。
从祀享、正冬大朝、纳妃则供之。
从祀享、正冬大朝、纳妃则供之。
轺车,
轺车,
金饰诸末,
金饰诸末,
紫幰帜朱里,
紫幰帜硃里,
驾一马。
驾一马。
五日常服及朝享宫臣、出入行道则供之。
五日常服及朝享宫臣、出入行道则供之。
四望车,
四望车,
金饰诸末,
金饰诸末,
紫油纁,
紫油纁,
通幰朱里,
通幰硃里,
朱丝络网,
硃丝络网,
驾一马。
驾一马。
吊临则供之。
吊临则供之。
王公已下车辂,
王公已下车辂,
亲王及武职一品,
亲王及武职一品,
象饰辂。
象饰辂。
自余及二品、三品,
自余及二品、三品,
革辂。
革辂。
四品,
四品,
木辂。
木辂。
五品,
五品,
轺车。
轺车。
象辂,
象辂,
以象饰诸末,
以象饰诸末,
朱班轮,
硃班轮,
八銮在衡,
八銮在衡,
左建旗,
左建旗,
〔旗、画龙,
旗、画龙,
一升一降。
一升一降。
〕右载闟戟。
右载 闟戟。
革辂,
革辂,
以革饰诸末,
以革饰诸末,
左建旃〔通帛为旃〕,
左建FJ,(通帛为FJ,
馀同象辂。
余同象辂。
木辂,
木辂,
以漆饰之,
以漆 饰之,
馀同革辂。
余同革辂。
轺车,
轺车,
曲壁,
曲壁,
青通幰。
青通AW。
诸辂皆朱质朱盖,
诸辂皆硃质硃盖,
朱旗旃。
硃旗FJ。
一品九旒,
一品九旒,
二品八旒,
二品八旒,
三品七旒,
三品七旒,
四品六旒,
四品六旒,
其鞶缨就数皆准此。
其鞶缨就数皆准此。
内命妇夫人乘厌翟车,
内命妇夫人乘厌翟车,
嫔乘翟车,
嫔乘翟车,
婕妤已下乘安车,
婕妤已下乘安车,
各驾二马。
各驾二马。
外命妇、公主、王妃乘厌翟车,
外命妇、公主、 王妃乘厌翟车,
驾二马。
驾二马。
自余一品乘白铜饰犊车,
自余一品乘白铜饰犊车,
青通幰,
青通AW,
朱里油纁,
硃里油纁,
朱丝络网,
硃丝络网,
驾以牛。
驾以牛。
二品已下去油纁、络网,
二品已下去油纁、络网,
四品青偏幰。
四品青偏AW。
有唐已来,
有唐已来,
三公已下车辂,
三公已下车辂,
皆太仆官造贮掌。
皆太仆官造贮掌。
若受制行册命及二时巡陵、婚葬则给之。
若受制行册命及二时巡陵、婚葬 则给之。
自此之后,
自此之后,
皆骑马而已。
皆骑马而已。
服饰等级与争议
唐制,
唐制,
天子衣服,
天子衣服,
有大裘之冕、衮冕、鷩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
有大裘之冕、衮冕、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武 弁、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
凡十二等。
凡十二等。
大裘冕,
大裘冕,
无旒,
无旒,
广八寸,
广八寸,
长一尺六寸,
长一尺六寸,
〔玄裘纁里,
玄裘纁里,
已下广狭准此。
已下广狭准此。
〕金饰,
金饰,
玉簪导,
玉簪导,
以组为缨,
以组为缨,
色如其绶。
色如其绶。
裘以黑羔皮为之,
裘以黑羔皮为之,
玄领、褾、襟缘。
玄领、褾、襟缘。
朱裳,
硃裳,
白纱中单,
白纱中 单,
皂领,
皁领,
青褾、襈、裾、革带,
青褾、襈、裾、革带,
玉钩、暐,
玉钩、暐,
大带,
大带,
〔素带朱里,
素带硃里,
绀其外,
绀其外,
上以朱,
上以硃,
下以绿,
下以绿,
纽用组也。
纽用组也。
〕蔽漆随裳。
蔽漆随裳。
鹿卢玉具剑,
鹿卢玉具剑,
火珠镖首。
火珠镖首。
白玉双珮,
白玉双珮,
玄组双大绶,
玄组双大 绶,
六彩,
六彩,
玄、黄、赤、白、缥、绿、纯玄质,
玄、黄、赤、白、缥、绿、纯玄质,
长二丈四尺,
长二丈四尺,
五百首,
五百首,
广一尺。
广一尺。
〔小双绶长二尺一寸,
小 双绶长二尺一寸,
色同大绶而首半之,
色同大绶而首半之,
间施三玉环。
间施三玉环。
〕朱袜,
硃袜,
赤舄。
赤舄。
祀天神地祇则服之。
祀天神 地祇则服之。
衮冕,
衮冕,
金饰,
金饰,
垂白珠十二旒,
垂白珠十二旒,
以组为缨,
以组为缨,
色如其绶,
色如其绶,
黈纩充耳,
黈纩充耳,
玉簪导。
玉簪导。
玄衣,
玄衣,
纁裳,
纁裳,
十二章,
十二章,
〔八章在衣,
八章在衣,
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
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
四章在裳,
四章在裳,
藻、粉米、黼、黻,
藻、 粉米、黼、黻,
衣褾、领为升龙,
衣褾、领为升龙,
织成为之也。
织成为之也。
〕各为六等,
各为六等,
龙、山以下,
龙、山以下,
每章一行,
每章 一行,
十二。
十二。
白纱中单,
白纱中单,
黼领,
黼领,
青褾、襈、裾,
青褾、襈
、裾,
黻。
黻。
〔绣龙、山、火三章,
绣龙、山、火三章,
馀同上。
余同 上。
〕革带、大带、剑、珮、绶与上同。
革带、大带、剑、珮、绶与上同。
舄加金饰。
舄加金饰。
诸祭祀及庙、遣上将、征还、饮至、践阼、加元服、纳后、若元日受朝,
诸祭祀及庙、遣上将、征还、 饮至、践阼、加元服、纳后、若元日受朝,
则服之。
则服之。
冕,服七章, 三章在衣,
华虫、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
鷩冕,
服七章,
〔三章在衣,
华虫、火、宗彝。
四章在裳,
藻、粉米、黼、黻。
〕馀同衮冕。
有事还主则服之。
毳冕,
服五章,
〔三章在衣,
宗彝、藻、粉米。
二章在裳,
黼、黻也。
〕馀同鷩冕。
祭海岳则服之。
绣冕,
服三章,
〔一章在衣,
粉米。
二章在裳,
黼、黻。
〕馀同毳冕,
祭社稷、帝社则服之。
玄冕服,
〔衣无章,
裳刺黼一章。
〕馀同绣冕。
蜡祭百神、朝日夕月则服之。
通天冠,
加金博山,
附蝉十二首,
施珠翠,
黑介帻,
发缨翠绥,
玉若犀簪导。
绛纱里,
白纱中单,
领,
褾,
〔饰以织成。
〕朱襈、裾,
白裙,
白裙襦。
〔亦裙衫也。
〕绛纱蔽漆,
白假带,
方心曲领。
其革带、珮、剑、绶、衤蔑、舄与上同。
若未加元服,
则双童髻,
空顶黑介帻,
双玉导,
加宝饰。
诸祭还及冬至朔日受朝、临轩拜王公、元会、冬会则服之。
武弁,
金附蝉,
平巾帻,
〔馀同前服〕。
讲武、出征、四时蒐狩、大射、祃、类、宜社、赏祖、罚社、纂严则服之。
弁服,
〔弁以鹿皮为也。
〕十有二琪,
〔琪以白玉珠为之。
〕玉簪导,
绛纱衣,
素裳,
革带,
白玉双珮,
鞶囊,
小绶,
白袜,
乌皮履。
朔日受朝则服之。
黑介帻,
白纱单衣,
白裙襦,
革带,
素袜,
乌皮履。
拜陵则服之。
白纱帽,
〔亦乌纱也。
〕白裙襦,
〔亦裙衫也。
〕白袜,
乌皮履。
视朝听讼及宴见宾客则服之。
平巾帻,
〔金宝饰。
〕导簪冠文皆以玉,
紫褶,
〔亦白褶。
〕白袴,
玉具装,
真珠宝细带。
乘马则服之。
白帢,
临大臣丧则服之。
太宗又制翼善冠,
朔、望视朝,
以常服及帛练裙襦通著之。
若服袴褶,
又与平巾帻通用。
著于令。
其常服,
赤黄袍衫,
折上头巾,
九环带,
六合靴,
皆起自魏、周,
便于戎事。
自贞观已后,
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
皆常服而己。
显庆元年九月,
太尉长孙无忌与修礼官等奏曰:
准武德初撰《衣服令》,
显庆元年九月,太尉长孙无忌与修礼官等奏曰:
准武德初撰《衣服令》,
天子祀天地,
天子祀天地,
服大裘冕,
服大裘冕,
无旒。
无旒。
臣无忌、志宁、敬宗等谨按《郊特牲》云“周之始郊,
臣无忌、志宁、敬宗 等谨按《郊特牲》云:“周之始郊,
日以至”“被衮以象天,
日以至。”“被衮以象天,
戴冕藻十有二旒,
戴冕藻十有二旒,
则天数也”而此二礼,
则天数也。”而此二礼,
俱说周郊,
俱说周郊,
衮与大裘,
衮与大裘,
事乃有异。
事乃有异。
按《月令》“孟冬,
按《月令》:“孟冬,
天子始裘”明以御寒,
天子始裘。”明以御寒,
理非当暑,
理非当暑,
若启蛰祈谷,
若启蛰祈谷,
冬至报天,
冬至报天,
行事服裘,
行事服裘,
义归通允。
义归通允。
至于季夏迎气,
至于季夏迎气,
龙见而雩,
龙见而雩,
炎炽方隆,
炎炽方隆,
如何可服。
如何可服?
谨寻历代,
谨寻历代,
唯服衮章,
唯服衮章,
与《郊特牲》义旨相协。
与《郊特 牲》义旨相协。
按周迁《舆服志》云,
按周迁《舆服志》云,
汉明帝永平二年,
汉明帝永平二年,
制采《周官》、《礼记》,
制采《周官》、《礼记》,
始制祀天地服,
始制祀天地服,
天子备十二章。
天子备十二章。
沈约《宋书志》云“魏、晋郊天,
沈约《宋书志》云:“魏、晋郊天,
亦皆服衮”又王智深《宋纪》曰“明帝制云,
亦皆服衮。” 又王智深《宋纪》曰:“明帝制云,
以大冕纯玉藻、玄衣、黄裳郊祀天地”后魏、周、齐,
以大冕纯玉藻、玄衣、黄裳郊祀天地。”后魏、 周、齐,
迄于隋氏,
迄于隋氏,
勘其礼令,
勘其礼令,
祭服悉同。
祭服悉同。
斯则百王通典,
斯则百王通典,
炎凉无妨,
炎凉无妨,
复与礼经事无乖舛。
复与礼经事 无乖舛。
今请宪章故实,
今请宪章故实,
郊祀天地,
郊祀天地,
皆服衮冕,
皆服衮冕,
其大裘请停,
其大裘请停,
仍改礼令。
仍改礼令。
又检《新礼》,
又检《新 礼》,
皇帝祭社稷服绣冕,
皇帝祭社稷服绣冕,
四旒,
四旒,
三章。
三章。
祭日月服玄冕,
祭日月服玄冕,
三旒,
三旒,
衣无章。
衣无章。
谨按:
谨按:
令文是四品五品之服,
令 文是四品五品之服,
此则三公亚献,
此则三公亚献,
皆服衮衣,
皆服衮衣,
孤卿助祭,
孤卿助祭,
服毳及鷩,
服毳及,
斯乃乘舆章数,
斯乃乘舆章 数,
同于大夫,
同于大夫,
君少臣多,
君少臣多,
殊为不可。
殊为不可。
据《周礼》云“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
据《周礼》云:“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
五帝亦如之。
五帝亦如之。
享先王则衮冕,
享先王则衮冕,
享先公则鷩冕,
享先公则冕,
祀四望山川则毳冕,
祀四望山川则毳冕,
祭社稷五祀则絺冕,
祭社稷五祀则纟 希
冕,
诸小祀则玄冕”又云“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之服,
诸小祀则玄冕。”又云:“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之服,
衮冕以下,
衮冕以下,
皆如王之服”所以《三礼义宗》,
皆如 王之服。”所以《三礼义宗》,
遂有二释。
遂有二释。
一云公卿大夫助祭之日,
一云公卿大夫助祭之日,
所著之服,
所著之服,
降王一等。
降 王一等。
又云悉与王同。
又云悉与王同。
求其折衷,
求其折衷,
俱未通允。
俱未通允。
但名位不同,
但名位不同,
礼亦异数。
礼亦异数。
天子以十二为节,
天子以十 二为节,
义在法天,
义在法天,
岂有四旒三章,
岂有四旒三章,
翻为御服。
翻为御服。
若诸臣助祭,
若诸臣助祭,
冕与王同,
冕与王同,
便是贵贱无分,
便是贵贱 无分,
君臣不别。
君臣不别。
如其降王一等,
如其降王一等,
则王著玄冕之时,
则王著玄冕之时,
群臣次服爵弁,
群臣次服爵弁,
既屈天子,
既屈天子,
又贬公卿。
又 贬公卿。
《周礼》此文,
《周礼》此文,
久不施用。
久不施用。
亦犹祭祀之立尸侑,
亦犹祭祀之立尸侑,
君亲之拜臣子,
君亲之拜臣子,
覆巢设硩蔟之官,
覆巢设硩 蔟之官,
去曈置蝈氏之职,
去曈置蝈氏之职,
唯施周代,
唯施周代,
事不通行。
事不通行。
是故汉、魏以来,
是故汉、魏以来,
下迄隋代,
下迄隋代,
相承旧事,
相 承旧事,
唯用衮冕。
唯用衮冕。
今《新礼》亲祭日月,
今《新礼》亲祭日月,
仍服五品之服。
仍服五品之服。
临事施行,
临事施行,
极不稳便。
极不稳便。
请遵历代故实,
请遵历代故实,
诸祭并用衮冕。
诸祭并用衮冕。
制可之。
制可之。
无忌等又奏曰“皇帝为诸臣及五服亲举哀,
无忌等又奏曰:“皇帝为诸臣及五服亲举哀,
依礼著素服。
依礼著素服。
今令用云白帢〕,
今令用云白帢
,
礼令乘舛,
礼令乘舛,
须归一涂。
须归一涂。
且白帢出自近代,
且白帢出自近代,
事非稽古,
事非稽古,
虽著令文,
虽著令文,
不可行用。
不可行用。
请改从素服,
请改从 素服,
以会礼文”制从之。
以会礼文。”制从之。
自是鷩冕已下,
自是冕已下,
乘舆更不服之,
乘舆更不服之,
白帢〕遂废,
白帢
遂废,
而令文因循,
而令 文因循,
竟不改削。
竟不改削。
开元十一年冬,
开元十一年冬,
玄宗将有事于南郊,
玄宗将有事于南郊,
中书令张说又奏称“准令,
中书令张说又奏称:“准令,
皇帝祭昊天上帝,
皇帝祭昊天 上帝,
服大裘之冕,
服大裘之冕,
事出《周礼》,
事出《周礼》,
取其质也。
取其质也。
永徽二年,
永徽二年,
高宗亲享南郊用之。
高宗亲享南郊用之。
明庆年修礼,
明 庆年修礼,
改用衮冕,
改用衮冕,
事出《郊特牲》,
事出《郊特牲》,
取其文也。
取其文也。
自则天已来用之。
自则天已来用之。
若遵古制,
若遵古制,
则应用大裘,
则应用大裘,
若便于时,
若便于时,
则衮冕为美”令所司造二冕呈进,
则衮冕为美。”令所司造二冕呈进,
上以大裘朴略,
上以大裘朴略,
冕又无旒,
冕又 无旒,
既不可通用于寒暑,
既不可通用于寒暑,
乃废不用之。
乃废不用之。
自是元正朝会依礼令用衮冕及通天冠,
自是元正朝会依礼令用衮冕及通天冠,
大祭祀依《郊特牲》亦用衮冕。
大 祭祀依《郊特牲》亦用衮冕。
自余诸服,
自余诸服,
虽在于令文,
虽在于令文,
不复施用。
不复施用。
十七年,
十七年,
朝拜五陵,
朝拜五 陵,
但素服而已。
但素服而已。
朔、望常朝,
朔、望常朝,
亦用常服,
亦用常服,
其翼善冠亦废。
其翼善冠亦废。
皇太子与官员服制
《武德令》:
皇太子衣服,
有衮冕、具服远游三梁冠、公服远游冠、乌纱帽、平巾帻五等。
贞观已后,
又加弁服、进德冠之制。
衮冕,
白珠九旒,
以组为缨,
色如其绶,
青纩充耳,
犀簪导。
玄衣,
纁〕裳,
九章。
〔五章在衣,
龙、山、华虫、火、宗彝。
四章在裳,
藻、粉米,
黼、黻。
织成为之。
〕白纱中单,
黼领,
青褾、襈、裾。
革带,
金钩暐,
大带,
〔素带朱里,
亦纰以朱绿,
皆用组,
〕黻。
〔随裳色,
火、山二章也。
〕玉具剑,
〔金宝饰也。
〕玉镖首。
瑜玉双珮,
朱组双大绶,
四彩,
赤、白、缥、绀,
纯朱质,
长一丈八尺,
三百二十首,
广九寸。
〔小双绶长二尺六寸,
色同大绶而首半之,
施二玉环也。
〕朱袜 赤舄。
〔舄加金饰。
〕侍从皇帝祭祀及谒庙、加元服、纳妃则服之。
具服远游三梁冠,
侍从皇帝祭祀及谒庙、加元服、纳妃则 服之。
具服远游三梁冠,
加金附蝉九首,
加金附蝉九首,
施珠翠,
施珠翠,
黑介帻,
黑介帻,
发缨翠绥,
发缨翠绥,
犀簪导。
犀簪导。
绛纱袍,
绛纱 袍,
白纱中单,
白纱中单,
皂领、褾〕、襈、裙,
皁领、褾
、襈、裙,
白裙襦,
白裙襦,
白假带,
白假带,
方心曲领,
方心曲领,
绛纱蔽膝。
绛纱蔽膝。
其革带、剑、珮、绶、袜、舄与上同。
其革带、剑、珮、绶、袜、舄与上同。
后改用白袜、黑舄。
后改用白袜、黑舄。
未冠则双单髻,
未冠则双单髻,
空顶黑介帻,
空顶黑 介帻,
双玉导,
双玉导,
加宝饰。
加宝饰。
谒庙还宫、元日冬至朔日入朝、释奠则服之。
谒庙还宫、元日冬至朔日入朝、释奠则服之。
公服远游冠,
公服远游冠,
〔簪导以下并同前也。
簪导以下并同前也。
〕绛纱单衣,
绛纱单衣,
白裙襦,
白裙襦,
革带,
革带,
金钩暐,
金钩暐,
假带,方心,纷,
假带,
鞶囊,〔长六尺四寸,广二寸四分,
方心,
色同大绶。〕白袜,乌皮履。
纷,
五日常服、元日冬至受朝则服之。平巾帻,紫褶,
鞶 囊,
白袴,宝细起梁带。乘马则服之。
长六尺四寸,
弁服,〔弁以鹿皮为之。〕犀簪导,
广二寸四分,
组缨,玉琪九,绛纱衣,
色同大绶。
素裳,革带,鞶囊,
小绶,双珮,白袜,
白袜,
乌皮履。
乌皮履。
朔望及视事则兼服之。
五日常服、元日冬至受朝则服之。
进德冠,九琪,
平巾帻,
加金饰,
紫褶,
其常服及白练裙襦通著之。若服袴褶,则与平巾帻通著。
白袴
自永徽已后,
唯服衮冕、具服、公服而已。
若乘马袴,
则著进德冠,
自馀并废。
若宴服、常服,
紫衫袍与诸王同。
开元二十六年,
开元二十六年,
肃宗升为皇太子,
肃宗升为皇太子,
受册,
受册,
太常所撰仪注有服绛纱袍之文。
太常所撰仪注有服绛纱袍之文。
太子以为与皇帝所称同,
太子 以为与皇帝所称同,
上表辞不敢当,
上表辞不敢当,
请有以易之。
请有以易之。
玄宗令百官详议。
玄宗令百官详议。
尚书左丞相裴耀卿、太子太师萧嵩等奏曰“谨按《衣服令》,
尚书左丞相裴 耀卿、太子太师萧嵩等奏曰:“谨按《衣服令》,
皇太子具服,
皇太子具服,
有远游冠,
有远游冠,
三梁,
三梁,
加金附蝉九首,
加金附蝉九首,
施珠翠,
施珠翠,
黑介帻,
黑介帻,
发缨绥,
发缨绥,
犀簪导,
犀簪导,
绛纱袍,
绛纱袍,
白纱中单,
白纱中单,
皂领、褾、襈,
皁领、褾
、襈
,
白裙襦,
白裙襦,
方心曲领,
方心曲领,
绛纱蔽膝,
绛纱蔽膝,
革带,
革带,
剑,
剑,
珮,
珮,
绶等,
绶等,
谒庙还宫、元日冬至朔日入朝、释奠则服之。
谒庙还宫、 元日冬至朔日入朝、释奠则服之。
其绛纱袍则是冠衣之内一物之数,
其绛纱袍则是冠衣之内一物之数,
与裙襦、剑、珮等无别。
与裙襦、剑、 珮等无别。
至于贵贱之差,
至于贵贱之差,
尊卑之异,
尊卑之异,
则冠为首饰,
则冠为首饰,
名制有殊,
名制有殊,
并珠旒及裳彩章之数,
并珠旒及裳彩章之 数,
多少有别,
多少有别,
自外不可事事差异。
自外不可事事差异。
亦有上下通服,
亦有上下通服,
名制是同,
名制是同,
礼重则具服,
礼重则具服,
礼轻则从省。
礼轻 则从省。
今以至敬之情,
今以至敬之情,
有所未敢,
有所未敢,
衣服不可减省,
衣服不可减省,
称谓须更变名。
称谓须更变名。
望所撰仪注,
望所撰仪注,
不以绛纱袍为称,
不以绛纱袍为称,
但称为具服,
但称为具服,
则尊卑有差,
则尊卑有差,
谦光成德”议奏上,
谦光成德。”议奏上,
手敕改为朱明服,
手敕改为硃明 服,
下所司行用焉。
下所司行用焉。
《武德令》,
《武德令》,
侍臣服有衮、鷩、毳、绣、玄冕,
侍臣服有衮、、毳、绣、玄冕,
及爵弁,
及爵弁,
远游、进贤冠,
远游、进贤冠,
武弁,
武弁,
獬豸冠,
獬豸冠,凡十等。
衮冕,垂青珠九旒,
凡十等。
以组为缨,色如其绶, 以下旒、缨皆如之也。
青纩充 耳,
簪导。青衣,纁
衮冕,垂青珠九旒,以组为缨,
裳,
色如其绶,〔以下旒、缨皆如之也。〕青纩充耳,
服九章。
簪导。青衣,纁裳,
五章在衣,
服九章。〔五章在衣,龙、山、华虫、火、宗彝,
龙、山、华虫、火、宗彝,
为五等。
为五 等。
四章在裳,
四章在裳,
藻、粉米、黼、黻。
藻、粉米、黼、黻。
皆绛为绣,
皆绛为绣,
遍衣而已,
遍衣而已,
下皆如之。
下皆如之。
〕白纱中单,
白纱中 单,
黼领,
黼领,
〔绣冕以下,
绣冕以下,
中单青领。
中单青领。
〕青褾、襈裙。
青褾、襈裙。
革带,
革带,
钩,
钩暐,
大带,
大带,
〔三品已上,
三品已 上,
素带朱里,
素带硃里,
皆纰其外,
皆纰其外,
上以绿。
上以绿。
五品带,
五品带,
纰其垂,
纰其垂,
外以玄黄。
外以玄黄。
纽皆用青组之。
纽皆用青组之。
〕黻〔凡黻皆随裳色。
黻 凡黻皆随裳色。
毳冕以上,
毳冕以上,
山、火二章,
山、火二章,
绣冕山一章,
绣冕山一章,
玄冕无章。
玄冕无章。
〕剑,
剑,
珮,
珮,
绶,
绶,
朱袜,
硃袜,
赤舄,
赤舄,
第一品服之。
第一品服之。
鷩冕,
冕,
七旒,
七旒,
服七章,
服七章,
〔三章在衣,
三章在衣,
华虫、火、宗彝。
华虫、火、宗彝;
四章在裳,
四章在裳,
藻、粉米、黼、黻也。
藻、粉米、黼、 黻也。
〕馀同衮冕,
余同衮冕,
第二品服之。
第二品服之。
毳冕,
毳冕,
五旒,
五旒,
服五章,
服五章,
〔三章在衣,
三章在衣,
宗彝、藻、粉米。
宗彝、藻、粉米;
二章在裳,
二章在裳,
黼、黻也。
黼、黻也。
〕馀同鷩冕,
余同冕,
第三品服之。
第三品服之。
绣冕,
绣冕,
四旒,
四旒,
服三章,
服三章,
〔一章在衣,
一章在衣,
粉米。
粉米;
二章在裳,
二章在裳,
黼,
黼,
黻。
黻。
〕馀并同毳冕,
余并同毳冕,
第四品服之。
第四品服之。
玄冕,
玄冕,
衣无章,
衣无章,
裳刻黻一章,
裳刻黻一章,
馀同绣冕,
余同绣冕,
第五品服之。
第五品服之。
爵弁,
爵弁,
〔色同爵,
色同爵,
无旒无章。
无旒无章。
〕玄缨,
玄缨,
簪导,
簪导,
青衣,
青衣,
纁裳,
纁
裳,
白纱中单,
白纱中单,
青领、褾、裙,
青 领、褾
、裙,
革带,
革带,
钩暐,
钩暐,
大带,
大带,
〔练带,
练带,
纰其垂,
纰其垂,
内外以绣,
内外以绣,
纽约用青组。
纽约用青组。
〕爵韠,
爵韠,
袜,
袜,
赤履,
赤履,
九品已上服之。
九品已上服之。
凡冕服,
凡冕服,
助祭及亲迎若私家祭祀皆服之,
助祭及亲迎若私家祭祀皆服之,
爵弁亦同。
爵弁 亦同。
凡冕,
凡冕,
制皆以罗为之,
制皆以罗为之,
其服以。
其服以
。
爵弁用为之,
爵弁用为之,
其服用缯。
其服用缯。
远游三梁冠,
黑介帻,
青绥。
〔凡文官皆青绥,
以下准此也。
〕皆诸王服之,
亲王则加金附蝉。
进贤冠,
三品以上三梁,
五品以上两梁,
九品以上一梁。
皆三公、太子三师三少、五等爵、尚书省、秘书省、诸寺监学、太子詹事府、三寺及散官,
亲王师友、文学、国官,
若诸州县关津岳渎等流内九品以上服之。
武弁,
平巾帻,
〔侍中、中书令则加貂蝉,
侍左者左珥,
侍右者右珥。
〕皆武官及门下、中书、殿中、内侍省、天策上将府、诸卫领军武候监门、领左右太子诸坊诸率及镇戍流内九品已上服之。
其亲王府佐九品以上,
亦准此。
法冠,
一名獬豸冠,
以铁为柱,
其上施珠两枚,
为獬豸之形。
左右御史台流内九品以上服之。
高山冠者,
内侍省内谒者及亲王下司閤等服之。
却非冠者,
亭长、门仆服之。
诸应冠而未冠者,
并双童髻,
空顶帻。
五品已上双玉导,
金饰,
三品以上加宝饰,
六品以下无饰。
朝服,
〔亦名具服。
〕冠,
帻,
缨,
簪导,
绛纱单衣,
白纱中单,
皂领、襈、裙,
白裙襦,
〔亦裙衫也。
〕革带,
钩暐,
假带,
曲领方心,
绛纱蔽膝,
袜,
舄,
剑,
珮,
绶。
一品已下,
五品以下,
陪祭、朝飨、拜表大事则服之。
七品已上,
去剑、珮、绶,
馀并同。
公服,
〔亦名从省服。
〕冠,
帻,
缨,
簪导,
绛纱单衣,
白裙襦,
〔亦裙衫也。
〕革带,
钩暐,
假带,
方心,
袜,
履,
粉,
鞶囊。
一品以下,
五品以上,
谒见东宫及余公事则服之。
其六品以下,
去纷、鞶囊,
馀并同。
诸珮绶者,
皆双绶。
亲王纁朱绶,
四彩,
赤、黄,
缥、绀。
纯朱质,
纁文织。
长一丈八尺,
二百四十首,
广九寸。
一品绿綟绶,
四彩,
紫、黄、赤。
纯绿质,
长一丈八尺,
二百四十首,
广九寸。
二品、三品紫绶,
三彩,
紫、黄、赤。
纯紫质。
长一丈六尺,
一百八十首,
广八寸。
四品青绶,
三彩,
青、白、红。
纯青质。
长一丈四尺,
一百四十首,
广七寸。
五品黑绶,
二彩,
青、绀。
纯绀质。
长一丈二尺,
一百首,
广六寸。
〔自王公以下皆有小双绶,
长二尺六寸,
色同大绶而首半之。
正第一品佩二玉环,
自外不同也。
〕有绶者则有纷,
皆长六尺四寸,
广二尺四分,
各随绶色。
诸鞶囊,
二品以上金缕,
三品金银镂,
四品银镂,
五品彩镂。
诸珮,
一品珮山玄玉,
二品以下、五品以上,
佩水苍玉。
诸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
诸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
簪白笔,
簪白笔,
武官及爵则不簪。
武官及爵则不簪。
诸舄履并乌色,
诸舄履并乌色,
舄重皮底,
舄重皮底,
履单皮底。
履单皮底。
〔别注色者,
别注色者,
不用此色。
不用此色。
〕诸勋官及爵任职事官者,
诸勋官及爵任职事官者,
〔散官、散号将军同职事。
散官、散号将军 同职事。
〕正衣本服,
正衣本服,
自外各从职事服。
自外各从职事服。
诸致仕及以理去官,
诸致仕及以理去官,
被召谒见,
被召谒见,
皆服前官从省服。
皆服前 官从省服。
平巾帻,
平巾帻,
簪箄导,
簪导,
冠支,
冠支,
五品以上紫褶,
五品以上紫褶,
六品以下绯褶,
六品以下绯褶,
加两裆滕蛇,
加两裆滕蛇,
并白袴,
并白袴
,
起梁带。
起梁带。
〔五品以上,
五品以上,
金玉杂细。
金玉杂细。
六品以下,
六品以下,
金饰隐起。
金饰隐起。
〕靴,
靴,
武官及卫官陪立大仗则服之。
武官 及卫官陪立大仗则服之。
若文官乘马,
若文官乘马,
亦通服之,
亦通服之,
去两裆滕蛇。
去两裆滕蛇。
诸视品府佐,
诸视品府佐,
武弁,
武弁,
平巾帻。
平巾帻。
国官,
国官,
进贤一梁冠,
进贤一梁冠,
黑介帻,
黑介帻,
簪导。
簪导。
其服各准正品,
其服各准正品,
〔其流外官,亦依正品流外之例。〕参朝则服之。
其流外官,
若谒见府公,府佐平巾黑帻,国官黑介帻,
亦依正品 流外之例。
皆白纱单衣,乌皮履。
诸流外官行署,
参朝则服之。若谒见府公,府佐平巾黑帻,国官黑介帻,皆白纱单 衣,
三品以上黑介帻,
乌皮履。
诸流外官行署,三品以上黑介帻,
绛公服,
绛公服,
〔用绯为之,
用绯为之,
制同绛纱单衣。
制同绛纱单衣。
〕方心,
方 心,
革带,
革带,
钩暐,
钩暐,
假带,
假带,
袜,
袜,
乌皮履。
乌皮履。
九品以上绛戺衣,
九品以上绛戺衣,
〔制同绛公服,
制同绛公服,
袖狭,
袖狭,
形直如沟,
形直 如沟,
不垂。
不垂。
〕去方心、假带,
去方心、假带,
馀同绛公服。
余同绛公服。
其非行署者,
其非行署者,
太常寺谒者、卜博士、医助教、祝史、赞引,
太常寺谒者、卜博士、 医助教、祝史、赞引,
鸿胪寺掌仪、诸典书、典学,
鸿胪寺掌仪、诸典书、典学,
内侍省内典引,
内侍省内典引,
太子门下坊典仪、内坊导客舍人、诸赞者,
太子门下坊典 仪、内坊导客舍人、诸赞者,
王公以下舍人,
王公以下舍人,
公主谒者等,
公主谒者等,
各准行署,
各准行署,
依品服。
依品服。
自外及民任杂掌无官品者,
自 外及民任杂掌无官品者,
皆平巾帻,
皆平巾帻,
绯衫,大口袴。朝集从事则服之。
绯衫,
诸典谒,武弁,绛公服。
大口袴
其斋郎,介帻,涘衣。
自外品子任杂掌者,皆平巾帻,绯衫,
。
大口袴。朝集从事则服之。
朝集从事则服之。
黑介帻,簪导,深衣,
诸典谒,
青褾、领,革带,乌皮履。
武弁,
未冠则双童髻,空顶黑介帻,去革带。
绛公服。
国子、太学、四门学生参见则服之。书算学生、州县学生,则乌纱帽,
其斋郎,
白裙襦,
介帻,
青领。诸外官拜表受诏皆服。
涘衣。
〔本品无朝服者则服之。〕其馀公事及初上,并公服。
自外品子任杂掌者,
诸州大中正,进贤一梁冠,
皆平巾帻,
绛纱公服,若有本品者,依本品参朝服之。
绯衫,
诸州县佐史、乡正、里正、岳渎祝史、斋郎,并介帻,绛涘衣。
大口 袴
平巾帻,
绯褶,
大口袴,
紫附涘,
尚食局主食、典膳局主食、太官署食官署掌膳服之。
平巾绿帻,
青布袴,
尚食局主膳、典膳局典食、太官署食官署供膳服之。
平巾五辫髻,
青袴褶,
青耳屩,
羊车小史服之。
总角髻,
青袴褶,
漏刻生、漏童服之。
礼仪变革与社会影响
龙朔二年九月戊寅,
尚食局主膳、典膳局典食、太官署食官署供 膳服之。平巾五辫髻,青袴
褶,
司礼少常伯孙茂道奏称“诸臣九章服,
青耳屩,羊车小史服之。总角髻,青袴
君臣冕服,
褶, 漏刻生、漏童服之。
龙朔二年九月戊寅,司礼少常伯孙茂道奏称:
章数虽殊,
“诸臣九章服,君臣冕服,章数 虽殊,
饰龙名衮,
饰龙名衮,
尊卑相乱。
尊卑相乱。
望诸臣九章衣以云及麟代龙,
望诸臣九章衣以云及麟代龙,
升山为上,
升山为上,
仍改冕”当时纷议不定。
仍改冕。” 当时纷议不定。
仪凤年,
仪凤年,
太常博士苏知机又上表,
太常博士苏知机又上表,
以公卿以下冕服,
以公卿以下冕服,
请别立节文。
请别立节文。
敕下有司详议。
敕下有司详议。
崇文馆学士校书郎杨炯奏议曰:
崇文馆学士校书郎杨炯奏议曰;
古者太昊庖牺氏,
古者太昊庖牺氏,
仰以观象,
仰以观象,
俯以察法,
俯以察法,
造书契而文籍生。
造书契而文籍生。
次有黄帝轩辕氏,
次有黄帝轩辕氏,
长而敦敏,
长而敦敏,
成而聪明,
成而聪明,
垂衣裳而天下理。
垂衣裳而天下理。
其后数迁五德,
其后数迁五德,
君非一姓。
君非一姓。
体国经野,
体国经野,
建邦设都,
建 邦设都,
文质所以再而复,
文质所以再而复,
正朔所以三而改。
正朔所以三而改。
夫改正朔者,
夫改正朔者,
谓夏后氏建寅,
谓夏后氏建寅,
殷人建丑,
殷人建 丑,
周人建子。
周人建子。
至于以日系月,
至于以日系月,
以月系时,
以月系时,
以时系年,
以时系年,
此则三王相袭之道也。
此则三王相袭之道也。
夫易服色者,
夫易 服色者,
谓夏后氏尚黑,
谓夏后氏尚黑,
殷人尚白,
殷人尚白,
周人尚赤。
周人尚赤。
至于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至于山、龙、华虫、宗彝、藻、火、 粉米、黼、黻,
此又百代可知之道也。
此又百代可知之道也。
谨按《虞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
谨按《虞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
日、 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
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
絺绣”由此言之,
绣。”由此言 之,
则其所从来者尚矣。
则其所从来者尚矣。
夫日月星辰者,
夫日月星辰者,
明光照下土也。
明光照下土也。
山者,
山者,
布散云雨,
布散云雨,
象圣王泽沾下人也。
象圣王泽沾下人也。
龙者,
龙者,
变化无方,
变化无方,
象圣王应机布教也。
象圣王应机布教也。
华虫者,
华虫者,
雉也,
雉也,
身被五采,
身被五采,
象圣王体兼文明也。
象圣王体兼文明也。
宗彝者,
宗 彝者,
武蜼也,
武蜼也,
以刚猛制物,
以刚猛制物,
象圣王神武定乱也。
象圣王神武定乱也。
藻者,
藻者,
逐水上下,
逐水上下,
象圣王随代而应也。
象圣王随代而 应也。
火者,
火者,
陶冶烹饪,
陶冶烹饪,
象圣王至德日新也。
象圣王至德日新也。
米者,
米者,
人恃以生,
人恃以生,
象圣王物之所赖也。
象圣王物之所赖也。
黼能断割,
黼能断割,
象圣王临事能决也。
象圣王临事能决也。
黻者,
黻者,
两己相背,
两己相背,
象君臣可否相济也。
象君臣可否相济也。
逮有周氏,
逮有周氏,
乃以日月星辰为旌旗之饰,
乃以日月星辰为旌旗之饰,
又登龙于山,
又登龙于山,
登火于宗彝,
登火于宗彝,
于是乎制衮冕以祀先王也。
于是乎制衮冕以祀先王也。
九章者,
九章者,
法于阳数也。
法于阳数也。
以龙为首章者,
以龙为首章者,
衮者卷也,
衮者卷也,
龙德神异,
龙德神异,
应变潜见,
应变潜见,
表圣王深沈远智,
表圣王深 沈远智,
卷舒神化也。
卷舒神化也。
又制鷩冕以祭先公也。
又制冕以祭先公也。
鷩者雉也,
者雉也,
有耿介之志,
有耿介之志,
表公有贤才,
表公有贤才,
能守耿介之节也。
能守耿介之节也。
又制毳冕以祭四望也。
又制毳冕以祭四望也。
四望者,
四望者,
岳渎之神也。
岳渎之神也。
武蜼者,
武蜼者,
山林所生也,
山林所生 也,
明其象也。
明其象也。
制絺冕以祭社稷也。
制絺冕以祭社稷也。
社稷,
社稷,
土谷之神也。
土谷之神也。
粉米由之成也,
粉米由之成也,
象其功也。
象其功也。
又制玄冕以祭群小祀也。
又制玄冕以祭群小祀也。
百神异形,
百神异形,
难可遍拟,
难可遍拟,
但取黻之相背异名也。
但取黻之相背异名也。
夫以周公之多才也,
夫以周公之 多才也,
故化定制礼,
故化定制礼,
功成作乐。
功成作乐。
夫以孔宣之将圣也,
夫以孔宣之将圣也,
故行夏之时,
故行夏之时,
服周之冕。
服周之冕。
先王之法服,
先 王之法服,
乃此之自出矣。
乃此之自出矣;
天下之能事,
天下之能事,
又于是乎毕矣。
又于是乎毕矣。
今表状“请制大明冕十二章,
今表状“请制大明冕十二章,
乘舆服之”者。
乘舆服之”者。
谨按,
谨按,
日月星辰者,
日月星辰者,
已施旌旗矣。
已施旌旗矣;
龙武山火者,
龙武山火者,
又不逾于古矣。
又不逾于古矣。
而云麟凤有四灵之名,
而云麟凤有四灵之名,
玄龟有负图之应,
玄龟有负图之应,
云有纪官之号,
云有纪官之 号,
水有感德之祥,
水有感德之祥,
此盖别表休征,
此盖别表休征,
终是无逾比象。
终是无逾比象。
然则皇王受命,
然则皇王受命,
天地与兴符,
天地与兴符,
仰观则璧合珠连,
仰观则璧合珠连,
俯察则银黄玉紫。
俯察则银黄玉紫。
尽南宫之粉壁,
尽南宫之粉壁,
不足写其形状。
不足写其形状;
罄东观之铅黄,
罄东观之铅黄,
无以纪其名实。
无以纪其名实。
固不可毕陈于法服也。
固不可毕陈于法服也。
云也者,
云也者,
从龙之气也,
从龙之气也,
水也者,
水也者,
藻之自生也,
藻之自生也,
又不假别为章目也。
又不假别为章目也。
此盖不经之甚也。
此盖不经之甚也。
又“鷩冕八章,
又“冕八章,
三公服之”者。
三公服之”者。
鷩者,
者,
太平之瑞也,
太平之瑞也,
非三公之德也。
非三公之德也。
鹰鹯者,
鹰鹯者,
鸷鸟也,
鸷鸟也,
适可以辨祥刑之职也。
适可以辨祥刑之职也。
熊罴者,
熊罴者,
猛兽也,
猛兽也,
适可以旌武臣之力也。
适可以旌武臣之力也。
又称藻为水草,
又称藻为 水草,
无所法象,
无所法象,
引张衡赋云,
引张衡赋云,
“蒂倒茄于藻井,
“蒂倒茄于藻井,
披江葩之狎猎”谓为莲花,
披江葩之狎猎。”谓为莲花,
取其文采者。
取 其文采者。
夫茄者莲也,
夫茄者莲也,
若以莲花代藻,
若以莲花代藻,
变古从今,
变古从今,
既不知草木之名,
既不知草木之名,
亦未达文章之意。
亦未达文章 之意。
此又不经之甚也。
此又不经之甚也。
又“毳冕六章,
又“毳冕六章,
三品服之”者。
三品服之”者。
按此王者祀四望服之名也。
按此王者祀四望服之名也。
今三品乃得同王之毳冕,
今三品乃得同王之 毳冕,
而三公不得同王之衮名。
而三公不得同王之衮名。
岂惟颠倒衣裳,
岂惟颠倒衣裳,
抑亦自相矛盾。
抑亦自相矛盾。
此又不经之甚也。
此又不经之甚也。
又“黼冕四章,
又“黼冕四章,
五品服之”。
五品服之”。
考之于古,
考之于古,
则无其名。
则无其名;
验之于今,
验之于今,
则非章首。
则非章首。
此又不经之甚也。
此 又不经之甚也。
若夫礼惟从俗,
若夫礼惟从俗,
则命为制,
则命为制,
令为诏,
令为诏,
乃秦皇之故事,
乃秦皇之故事,
犹可以适于今矣。
犹可以适于今矣。
若乃义取随时,
若乃义 取随时,
则出称警,
则出称警,
入称跸,
入称跸,
乃汉国之旧仪,
乃汉国之旧仪,
犹可以行于代矣。
犹可以行于代矣。
亦何取于变周公之轨物,
亦何取于变周公之 轨物,
改宣尼之法度者哉。
改宣尼之法度者哉!
由是竟寝知机所请。
由是竟寝知机所请。
景龙二年七月,
景龙二年七月,
皇太子将亲释奠于国学,
皇太子将亲释奠于国学,
有司草仪注,
有司草仪注,
令从臣皆乘马著衣冠。
令从臣皆乘马著衣冠。
太子左庶子刘子玄进议曰:
太子左庶子刘子玄进议曰:
古者自大夫已上皆乘车,
古者自大夫已上皆乘车,
而以马为騑服。
而以马为騑服。
魏、晋已降,
魏、晋已降,
迄于隋代,
迄于隋代,
朝士又驾牛车,
朝士又驾牛 车,
历代经史,
历代经史,
具有其事,
具有其事,
不可一二言也。
不可一二言也。
至如李广北征,
至如李广北征,
解鞍憩息。
解鞍憩息;
马援南伐,
马援南伐,
据鞍顾盼。
据鞍顾盼。
斯则鞍马之设,
斯则鞍马之设,
行于军旅,
行于军旅,
戎服所乘,
戎服所乘,
贵于便习者也。
贵于便习者也。
案江左官至尚书郎而辄轻乘马,
案江左官至尚书 郎而辄轻乘马,
则为御史所弹。
则为御史所弹。
又颜延之罢官后,
又颜延之罢官后,
好骑马出入闾里,
好骑马出入闾里,
当代称其放诞。
当代称其放诞。
此则专车凭轼,
此则专车凭轼,
右擐朝衣。
右擐朝衣;
单马御鞍,
单马御鞍,
宜从亵服。
宜从亵服。
求之近古,
求之近古,
灼然之明验矣。
灼然之明验矣。
自皇家抚运,
自皇家抚运,
沿革随时。
沿革随时。
至如陵庙巡幸,
至如陵庙巡幸,
王公册命,
王公册命,
则盛服冠履,
则盛服冠履,
乘彼辂车。
乘彼辂车。
其士庶有衣冠亲迎者,
其士庶有衣冠亲迎者,
亦时以服箱充驭。
亦时以服箱充驭。
在于他事,
在于他事,
无复乘车,
无复乘车,
贵贱所行,
贵贱所行,
通鞍马而已。
通鞍马 而已。
臣伏见比者銮舆出幸,
臣伏见比者銮舆出幸,
法驾首途,
法驾首途,
左右侍臣皆以朝服乘马。
左右侍臣皆以朝服乘马。
夫冠履而出,
夫冠履而出,
止可配车而行,
止 可配车而行,
今乘车即停,
今乘车即停,
而冠履不易,
而冠履不易,
可谓唯知其一而未知其二。
可谓唯知其一而未知其二。
何者。
何者?
褒衣博带,
褒衣博 带,
革履高冠,
革履高冠,
本非马上所施,
本非马上所施,
自是车中之服。
自是车中之服。
必也袜而升镫,
必也袜而升镫,
跣以乘鞍,
跣以乘鞍,
非惟不师古道,
非惟不 师古道,
亦自取惊今俗,
亦自取惊今俗,
求诸折中,
求诸折中,
进退无可。
进退无可。
且长裙广袖,
且长裙广袖,
襜如翼如,
襜如翼如,
鸣珮纡组,
鸣珮纡组,
锵锵弈弈,
锵锵弈弈,
驰骤于风尘之内,
驰骤于风尘之内,
出入于旌棨之间,
出入于旌棨之间,
傥马有惊逸,
傥马有惊逸,
人从颠坠,
人从颠坠,
遂使属车之右,
遂使属车 之右,
遗履不收,
遗履不收,
清道之傍,
清道之傍,
絓骖相续,
絓骖相续,
固以受嗤行路,
固以受嗤行路,
有损威仪。
有损威仪。
今议者皆云秘阁有《梁武南郊图》,
今议者皆云秘阁有《梁武南郊图》,
多有衣冠乘马者,
多有衣冠乘马者,
此则近代故事,
此则近代故事,
不得谓无其文。
不得谓 无其文。
臣案此图是后人所为,
臣案此图是后人所为,
非当时所撰。
非当时所撰。
且观当今有古今图画者多矣,
且观当今有古今图画者多矣,
如张僧繇画《群公祖二疏》,
如张僧 繇画《群公祖二疏》,
而兵士有著芒屩者。
而兵士有著芒屩者;
阎立本画《昭君入匈奴》,
阎立本画《昭君入匈奴》,
而妇人有著帷帽者。
而妇人有著 帷帽者。
夫芒屩出于水乡,
夫芒屩出于水乡,
非京华所有。
非京华所有;
帷帽创于隋代,
帷帽创于隋代,
非汉宫所作。
非汉宫所作。
议者岂可征此二画以为故实者乎。
议者岂可征 此二画以为故实者乎!
由斯而言,
由斯而言,
则《梁武南郊之图》,
则《梁武南郊之图》,
义同于此。
义同于此。
又传称义惟因俗,
又传称义惟因 俗,
礼贵缘情。
礼贵缘情。
殷辂周冕,
殷辂周冕,
规模不一。
规模不一;
秦冠汉珮,
秦冠汉珮,
用舍无恒。
用舍无恆。
况我国家道轶百王,
况我国家道轶百王,
功高万古,
功高万古,
事有不便,
事有不便,
资于变通。
资于变通。
其乘马衣冠,
其乘马衣冠,
窃谓宜从省废。
窃谓宜从省废。
臣此异议,
臣此异议,
其来自久,
其来自 久,
日不暇给,
日不暇给,
未及榷扬。
未及榷扬。
今属殿下亲从齿胄,
今属殿下亲从齿胄,
将临国学,
将临国学,
凡有衣冠乘马,
凡有衣冠乘马,
皆惮此行,
皆惮此 行,
所以辄进狂言,
所以辄进狂言,
用申鄙见。
用申鄙见。
皇太子手令付外宣行,
皇太子手令付外宣行,
仍编入令,
仍编入令,
以为恒式。
以为恆式。
宴服,
宴服,
盖古之亵服也,
盖古之亵服也,
今亦谓之常服。
今亦谓之常服。
江南则以巾褐裙襦,
江南则以巾褐裙襦,
北朝则杂以戎夷之制。
北朝则杂以戎夷之 制。
爰至北齐,
爰至北齐,
有长帽短靴,
有长帽短靴,
合袴袄子,
合袴
袄子,
朱紫玄黄,
硃紫玄黄,
各任所好。
各任所好。
虽谒见君上,
虽谒见君上,
出入省寺,
出入省寺,
若非元正大会,
若非元正大会,
一切通用。
一切通用。
高氏诸帝,
高氏诸帝,
常服绯袍。
常服绯袍。
隋代帝王贵臣,
隋代帝王贵臣,
多服黄文绫袍,
多服 黄文绫袍,
乌纱帽,
乌纱帽,
九环带,
九环带,
乌皮六合靴。
乌皮六合靴。
百官常服,
百官常服,
同于匹庶,
同于匹庶,
皆著黄袍,
皆著黄袍,
出入殿省。
出入 殿省。
天子朝服亦如之,
天子朝服亦如之,
惟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
惟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
盖取于便事。
盖取于便事。
其乌纱帽渐废,
其乌纱帽渐废,
贵贱通服折上巾,
贵 贱通服折上巾,
其制周武帝建德年所造也。
其制周武帝建德年所造也。
晋公宇文护始命袍加下襕。
晋公宇文护始命袍加下襕。
及大业元年,
及大业元年,
炀帝始制诏吏部尚书牛弘、工部尚书宇文恺、兼内史侍郎虞世基、给事郎许善心、仪曹郎袁朗等宪章古则,
炀帝始制诏吏部尚书牛弘、工部尚书宇文恺、兼内史侍郎虞世基、给事郎许善心、 仪曹郎袁朗等宪章古则,
创造衣冠,
创造衣冠,
自天子逮于胥吏,
自天子逮于胥吏,
章服皆有等差。
章服皆有等差。
始令五品以上,
始令五品以 上,
通服朱紫。
通服硃紫。
是后师旅务殷,
是后师旅务殷,
车驾多行幸,
车驾多行幸,
百官行从,
百官行从,
虽服袴褶,
虽服袴
褶,
而军间不便。
而军间不 便。
六年,
六年,
复诏从驾涉远者,
复诏从驾涉远者,
文武官等皆戎衣,
文武官等皆戎衣,
贵贱异等,
贵贱异等,
杂用五色。
杂用五色。
五品已上,
五品已上,
通著紫袍,
通著紫袍,
六品已下,
六品已下,
兼用绯绿。
兼用绯绿。
胥吏以青,
胥吏以青,
庶人以白,
庶人以白,
屠商以皂,
屠商以皁,
士卒以黄。
士卒以黄。
武德初,
武德初,
因隋旧制,
因隋旧制,
天子宴服,
天子宴服,
亦名常服,
亦名常服,
唯以黄袍及衫,
唯以黄袍及衫,
后渐用赤黄,
后渐用赤黄,
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
遂禁 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
四年八月敕“三品已上,
四年八月敕:“三品已上,
大科绫及罗,
大科绫及罗,
其色紫,
其色紫,
饰用玉。
饰用玉。
五品已上,
五品已上,
小科绫及罗,
小科绫及罗,
其色朱,
其色硃,
饰用金。
饰用金。
六品已上,
六品已上,
服丝布,
服丝布,
杂小绫,
杂小绫,
交梭,
交梭,
双紃,
双紃,
其色黄。
其色黄。
六品、七品饰银。
六品、七品饰银。
八品、九品鍮〕石。
八品、九品鍮
石。
流外及庶人服、絁、布,
流外及庶人服、 絁、布,
其色通用黄。
其色通用黄。
饰用铜铁”五品已上执象笏。
饰用铜铁。”五品已上执象笏。
三品已下前挫后直,
三品已下前挫后直,
五品已上前挫后屈。
五品已 上前挫后屈。
自有唐已来,
自有唐已来,
一例上圆下方,
一例上圆下方,
曾不分别。
曾不分别。
六品已下,
六品已下,
执竹木为笏,
执竹木为笏,
上挫下方。
上 挫下方。
其折上巾,
其折上巾,
乌皮六合靴,
乌皮六合靴,
贵贱通用。
贵贱通用。
贞观四年又制,
贞观四年又制,
三品已上服紫,
三品已上服紫,
五品已下服绯,
五品 已下服绯,
六品、七品服绿,
六品、七品服绿,
八品、九品服以青,
八品、九品服以青,
带以鍮〕石。
带以鍮
石。
妇人从夫色。
妇人从夫色。
虽有令,
虽 有令,
仍许通著黄。
仍许通著黄。
五年八月敕,
五年八月敕,
七品已上,
七品已上,
服龟甲双巨十花绫,
服龟甲双巨十花绫,
其色绿。
其色绿。
九品已上,
九品已 上,
服丝布及杂小绫,
服丝布及杂小绫,
其色青。
其色青。
十一月,
十一月,
赐诸卫将军紫袍,
赐诸卫将军紫袍,
锦为褾袖。
锦为褾袖。
八年五月,
八年五月,
太宗初服翼善冠,
太宗初服翼善冠,
贵臣服进德冠。
贵臣服进德冠。
龙朔二年,
龙朔二年,
司礼少常伯孙茂道奏称“旧令六品、七品着绿,
司礼少常伯孙茂道奏称:“旧令六品、七品着绿,
八品、九品着青,
八品、九品着青,
深青乱紫,
深青乱紫,
非卑品所服。
非卑品所服。
望请改八品、九品着碧。
望请改八品、九品着碧。
朝参之处,
朝参之处,
听兼服黄”从之。
听兼服黄。”从之。
总章元年,
总章元年,
始一切不许着黄。
始一切不许着黄。
上元元年八月又制“一品已下带手巾、算袋,
上元元年八月又制:“一品已下带手巾、算袋,
仍佩刀子、砺石,
仍佩 刀子、砺石,
武官欲带者听之。
武官欲带者听之。
文武三品已上服紫,
文武三品已上服紫,
金玉带。
金玉带。
四品服深绯,
四品服深绯,
五品服浅绯,
五品服 浅绯,
并金带。
并金带。
六品服深绿,
六品服深绿,
七品服浅绿,
七品服浅绿,
并银带。
并银带。
八品服深青,
八品服深青,
九品服浅青,
九品服浅青,
并鍮石带。
并 鍮石带。
庶人并铜铁带”文明元年七月甲寅诏“旗帜皆从金色,
庶人并铜铁带。”文明元年七月甲寅诏:“旗帜皆从金色,
饰之以紫,
饰之以紫,
画以杂文。
画 以杂文。
八品已下旧服者,
八品已下旧服者,
并改以碧。
并改以碧。
京文官五品已上,
京文官五品已上,
六品已下,
六品已下,
七品清官,
七品清官,
每日入朝,
每 日入朝,
常服袴褶。
常服袴褶。
诸州县长官在公衙,
诸州县长官在公衙,
亦准此”景云中又制,
亦准此。”景云中又制,
令依上元故事,
令依上元故事,
一品已下带手巾、算袋,
一品已下带手巾、算袋,
其刀子、砺石等许不佩。
其刀子、砺石等许不佩。
武官五品已上佩韘七事。
武官五品已上佩韘七事。
七谓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也。
七谓佩 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也。
至开元初复罢之。
至开元初复罢之。
则天天授二年二月,
则天天授二 年二月,
朝集使刺史赐绣袍,
朝集使刺史赐绣袍,
各于背上绣成八字铭。
各于背上绣成八字铭。
长寿三年四月,
长寿三年四月,
敕赐岳牧金字银字铭袍。
敕赐岳牧金字 银字铭袍。
延载元年五月,
延载元年五月,
则天内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衫,
则天内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衫,
赐文武三品已上。
赐文武三品已上。
左右监门卫将军等饰以对师子,
左右监 门卫将军等饰以对师子,
左右卫饰以麒麟,
左右卫饰以麒麟,
左右武威卫饰以对虎,
左右武威卫饰以对虎,
左右豹韬卫饰以豹,
左右豹韬卫饰以 豹,
左右鹰扬卫饰以鹰,
左右鹰扬卫饰以鹰,
左右玉钤卫饰以对鹘,
左右玉钤卫饰以对鹘,
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
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
诸王饰以盘龙及鹿,
诸王饰以盘 龙及鹿,
宰相饰以凤池,
宰相饰以凤池,
尚书饰以对雁。
尚书饰以对雁。
武德已来,
武德已来,
始有巾子,
始有巾子,
文官名流,
文官名流,
上平头小样者。
上平头小样者。
则天朝,
则天朝,
贵臣内赐高头巾子,
贵臣内赐高头巾子,
呼为武家诸王样。
呼为武家诸王样。
中宗景龙四年三月,
中宗景龙四年三月,
因内宴赐宰臣已下内样巾子。
因内宴赐宰臣已下内样巾子。
开元已来,
开元已来,
文官士伍多以紫皂官絁为头巾、平头巾子,
文 官士伍多以紫皁官絁为头巾、平头巾子,
相效为雅制。
相效为雅制。
玄宗开元十九年十月,
玄宗开元十九年十月,
赐供奉官及诸司长官罗头巾及官样巾子,
赐供 奉官及诸司长官罗头巾及官样巾子,
迄今服之也。
迄今服之也。
天宝十载五月,
天宝十载五月,
改诸卫旗幡队仗,
改诸卫旗幡队仗,
先用绯色,
先用绯色,
并用赤黄色,
并用赤黄色,
以符土德。
以符土德。
高祖武德元年九月,
高祖武德元年九月,
改银菟符为银鱼符。
改银菟符为银鱼符。
高宗永徽二年五月,
高宗永徽二年五月,
开府仪同三司及京官文武职事四品、五品,
开府仪同三司及 京官文武职事四品、五品,
并给随身鱼。
并给随身鱼。
咸亨三年五月,
咸亨三年五月,
五品已上赐新鱼袋,
五品已上赐新鱼袋,
并饰以银。
并饰 以银。
三品已上各赐金装刀子、砺石一具。
三品已上各赐金装刀子、砺石一具。
垂拱二年正月,
垂拱二年正月,
诸州都督刺史,
诸州都督刺史,
并准京官带鱼袋。
并准京 官带鱼袋。
天授元年九月,
天授元年九月,
改内外所佩鱼并作龟。
改内外所佩鱼并作龟。
久视元年十月,
久视元年十月,
职事三品已上龟袋,
职事三品已上龟 袋,
宜用金饰,
宜用金饰,
四品用银饰,
四品用银饰,
五品用铜饰。
五品用铜饰。
上守下行,
上守下行,
皆从官给。
皆从官给。
神龙元年二月,
神龙元年二月,
内外官五品已上依旧佩鱼袋。
内外官五品已上依旧佩鱼袋。
六月,
六月,
郡王、嗣王特许佩金鱼袋。
郡王、嗣王特许佩金鱼袋。
景龙三年八月,
景龙三年八月,
令特进佩鱼。
令 特进佩鱼。
散职佩鱼,
散职佩鱼,
自此始也。
自此始也。
自武德已来,
自武德已来,
皆正员带阙官始佩鱼袋,
皆正员带阙官始佩鱼袋,
员外、判试、检校自则天、中宗后始有之,
员外、判 试、检校自则天、中宗后始有之,
皆不佩鱼。
皆不佩鱼。
虽正员官得佩,
虽正员官得佩,
亦去任及致仕即解去鱼袋。
亦去任及致仕即解去 鱼袋。
至开元九年,
至开元九年,
张嘉贞为中书令,
张嘉贞为中书令,
奏诸致仕许终身佩鱼,
奏诸致仕许终身佩鱼,
以为荣宠。
以为荣宠。
以理去任,
以理去任,
亦听佩鱼袋。
亦听佩鱼袋。
自后恩制赐赏绯紫,
自后恩制赐赏绯紫,
例兼鱼袋,
例兼鱼袋,
谓之章服,
谓之章服,
因之佩鱼袋、服朱紫者众矣。
因之佩鱼袋、服硃紫者众 矣。
梁制云,
梁制云,
袴褶,
袴
褶,
近代服以从戎,
近代服以从戎,
今缵严则文武百官咸服之。
今缵严则文武百官咸服之。
车驾亲戎,
车驾亲戎,
则缚袴不舒散也。
则 缚袴
不舒散也。
中官紫褶,
中官紫褶,
外官绛褶,
外官绛褶,
舄用皮。
舄用皮。
服冠衣朱者,
服冠衣硃者,
紫衣用赤舄,
紫衣用赤舄,
乌衣用乌舄。
乌 衣用乌舄。
唯褶服以靴。
唯褶服以靴。
靴,
靴,
胡履也,
胡履也,
取便于事,
取便于事,
施于戎服。
施于戎服。
旧制,
旧制,
乘舆案褥、床褥、床帷,
乘舆案褥、床褥、床帷,
皆以紫为饰。
皆以紫为饰。
天宝六载,
天宝六载,
礼仪使太常卿韦縚奏请依御袍色,
礼仪使太常卿韦纟舀 奏请依御袍色,
以赤黄为饰。
以赤黄为饰。
从之。
从之。
《武德令》:
《武德令》:
皇后服有袆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
皇后服有袆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
袆衣,
袆衣,
首饰花十二树,
首饰花十二树,
并两博鬓,
并两博鬓,
其衣以深青织成为之,
其衣以深青织成为之,
文为翚翟之形。
文为翚翟之形。
〔素质,
素质,
五色,
五色,
十二等。
十二等。
〕素纱中单,
素纱中单,
黼领,
黼领,
罗縠褾、襈,
罗縠褾、襈,
褾、襈〔皆用朱色也。
褾、襈 皆用硃色也。
〕蔽膝,
蔽膝,
〔随裳色,
随裳色,
以緅为领,
以緅为领,
用翟为章,
用翟为章,
三等。
三等。
〕大带,
大带,
〔随衣色,
随衣色,
朱里,
硃里,
纰其外,
纰其外,
上以朱锦,
上以硃锦,
下以绿锦,
下以绿锦,
纽约用青组。
纽约用青组。
〕以青衣,
以青衣,
革带,
革带,
青袜、舄,
青袜、舄,
〔舄加金饰。
舄加金饰。
〕白玉双珮,
白玉双珮,
玄组双大绶。
玄组双大绶。
〔章彩尺寸与乘舆同。
章彩尺寸与乘舆同。
〕受册、助祭、朝会诸大事则服之。
受册、助祭、朝会诸大事则服之。
鞠衣,
鞠衣,
〔黄罗为之。
黄罗为之。
其蔽膝、大带及衣革带、舄随衣色。
其蔽膝、 大带及衣革带、舄随衣色。
余与袆衣同,
余与袆衣同,
唯无雉也。
唯无雉也。
〕亲蚕则服之。
亲蚕则服之。
钿钗礼衣,
钿钗礼衣,
十二钿,
十二钿,
服通用杂色,
服通用杂色,
制与上同,
制与上同,
唯无雉及珮绶,
唯无雉及珮绶,
〔去舄,
去舄,
加履。
加履。
〕宴见宾客则服之。
宴见宾客则服之。
皇太子妃服,
皇太子妃服,
首饰花九树,
首饰花九树,
〔小花如大花之数,
小花如大花之数,
并两博鬓也。
并两博鬓也。
〕褕翟。
褕翟。
〔青织成为之,
青织成为之,
文为摇翟之形,
文为摇翟之形,
青质、五色、九等也。
青质、五色、九等也。
〕素纱中单,
素纱中单,
黼领,
黼领,
罗縠褾、襈,
罗縠褾、襈,
褾、襈〔皆用朱也。
褾、襈 皆用硃 也。
〕蔽膝,
蔽膝,
〔随裳色,
随裳色,
用緅为领缘,
用緅为领缘,
以摇翟为章,
以摇翟为章,
二等也。
二等也。
〕大带,
大带,
〔随衣色,
随衣色,
朱里,
硃里,
纰其外,
纰 其外,
上以朱锦,
上以硃锦,
下以绿锦,
下以绿锦,
纽用青组。
纽用青组。
〕以青衣,
以青衣,
革带,
革带,
青袜、舄,
青袜、舄,
〔舄加金饰〕瑜玉珮,
舄加金饰瑜玉珮,
红朱双大绶。
红硃双大绶。
〔章彩尺寸与皇太子同。
章彩尺寸与皇太子同。
〕受册、助祭、朝会诸大事则服之。
受册、助祭、朝会诸大事则服之。
鞠衣,
鞠衣,
〔黄罗为之,
黄罗为 之,
其蔽膝、大带及衣革带随衣色。
其蔽膝、大带及衣革带随衣色。
余褕翟同,
余褕翟同,
唯无雉也。
唯无雉也。
〕从蚕则服之。
从蚕则服之。
钿钗礼衣,
钿钗礼衣,
九钿,
九钿,
服通用杂色,
服通用杂色,
制与上同,
制与上同,
唯无雉及珮、绶,
唯无雉及珮、绶,
〔去舄,
去舄,
加履。
加履。
〕宴见宾客则服之。
宴见宾客则服之。
内外命妇服花钗,
内外命妇服花钗,
〔施两博鬓,
施两博鬓,
宝钿饰也。
宝钿饰也。
〕翟衣青质,
翟衣青质,
〔罗为之,
罗为之,
绣为雉,
绣为雉,
编次于衣及裳,
编次于 衣及裳,
重为九等而下。
重为九等而下。
〕第一品花钿九树,
第一品花钿九树,
〔宝钿准花数,
宝钿准花数,
以下准此也。
以下准此也。
〕翟九等。
翟九等。
第二品花钿八树,
第二 品花钿八树,
翟八等。
翟八等。
第三品花钿七树,
第三品花钿七树,
翟七等。
翟七等。
第四品花钿六树,
第四品花钿六树,
翟六等。
翟六等。
第五品花钿五树,
第五品 花钿五树,
翟五等。
翟五等。
并素纱中单,
并素纱中单,
黼领,
黼领,
朱褾、襈〔亦通用罗縠也。
硃褾、襈 亦通用罗縠也。
〕蔽膝,
蔽膝,
〔随裳色,
随裳色,
以緅为领缘,
以緅为领缘,
加以文绣,
加以文绣,
重雉为章二事,
重雉为章二事,
一品已下皆同也。
一品已下皆同也。
〕大带,
大带,
〔随衣色,
随衣色,
绯其外,
绯其外,
上以朱锦,
上以硃锦,
下以绿锦,
下以绿锦,
纽同青组。
纽同青组。
〕青衣,
青衣,
革带,
革带,
青袜、舄,
青袜、舄,
珮,
珮,
绶。
绶。
内命妇受册、从蚕、朝会则服之。
内命妇受册、从蚕、朝会则服之;
其外命妇嫁及受册、从蚕、大朝会亦准此。
其外命妇嫁及受册、从蚕、 大朝会亦准此。
钿钗礼衣,
钿钗礼衣,
通用杂色,
通用杂色,
制与上同,
制与上同,
唯无雉及珮绶。
唯无雉及珮绶。
〔去舄,
去舄,
加履。
加履。
〕第一品九钿,
第一品九钿,
第二品八钿,
第二品八钿,
第三品七钿,
第三品七钿,
第四品六钿,
第四品六钿,
第五品五钿。
第五品五钿。
内命妇寻常参见,
内命妇寻常 参见,
外命妇朝参辞见及礼会则服之。
外命妇朝参辞见及礼会则服之。
六尚、宝林、御女、采女、女官等服,
六尚、宝林、御女、采女、女官等服,
礼衣通用杂色,
礼衣 通用杂色,
制与上同,
制与上同,
惟无首饰。
惟无首饰。
七品已上,
七品已上,
有大事服之,
有大事服之,
寻常供奉则公服。
寻常供奉则公服。
〔公服去中单、蔽膝、大带。
公服 去中单、蔽膝、大带。
〕九品已上,
九品已上,
大事及寻常供奉,
大事及寻常供奉,
并公服。
并公服。
东宫准此。
东宫准此。
女史则半袖裙襦。
女史 则半袖裙襦。
诸公主、王妃珮绶同,
诸公主、王妃珮绶同,
诸王县主、内命妇准品。
诸王县主、内命妇准品。
外命妇五品已上,
外命妇五品已上,
皆准夫、子,
皆 准夫、子,
即非因夫、子别加邑号者,
即非因夫、子别加邑号者,
亦准品。
亦准品。
妇人宴服,
妇人宴服,
准令各依夫色,
准令各依夫色,
上得兼下,
上得兼 下,
下不得僭上。
下不得僭上。
既不在公庭,
既不在公庭,
而风俗奢靡,
而风俗奢靡,
不依格令,
不依格令,
绮罗锦绣,
绮罗锦绣,
随所好尚。
随所好尚。
上自宫掖,
上 自宫掖,
下至匹庶,
下至匹庶,
递相仿效,
递相仿效,
贵贱无别。
贵贱无别。
武德、贞观之时,
武德、贞观之时,
宫人骑马者,
宫人骑马者,
依齐、隋旧制,
依齐、隋旧制,
多著幂旂,
多著FD旂,
虽发自戎夷,
虽发自戎夷,
而全身障蔽,
而 全身障蔽,
不欲途路窥之。
不欲途路窥之。
王公之家,
王公之家,
亦同此制。
亦同此制。
永徽之后,
永徽之后,
皆用帷帽,
皆用帷帽,
拖裙到颈,
拖裙到颈,
渐为浅露。
渐为浅露。
寻下敕禁断,
寻下敕禁断,
初虽暂息,
初虽暂息,
旋又仍旧,
旋又仍旧,
咸亨二年又下敕曰“百官家口,
咸亨二年又下敕曰:“百官家口,
咸预士流,
咸预士流,
至于衢路之间,
至于衢路之间,
岂可全无障蔽。
岂可全无障蔽。
比来多著帷帽,
比来多著帷帽,
遂弃幂旂,
遂弃FD旂,
曾不乘车,
曾不乘车,
别坐檐子。
别坐檐子。
递相仿效,
递相仿效,
浸成风俗,
浸成风俗,
过为轻率,
过为轻率,
深失礼容。
深失礼容。
前者已令渐改,
前者已令渐改,
如闻犹未止息。
如闻犹未 止息。
又命妇朝谒,
又命妇朝谒,
或将驰驾车,
或将驰驾车,
既入禁门,
既入禁门,
有亏肃敬。
有亏肃敬。
此并乖于仪式,
此并乖于仪式,
理须禁断,
理须禁断,
自今已后,
自今已后,
勿使更然”则天之后,
勿使更然。”则天之后,
帷帽大行,
帷帽大行,
幂旂渐息。
FD旂渐息。
中宗即位,
中宗即位,
宫禁宽弛,
宫禁宽弛,
公私妇人,
公私妇人,
无复幂旂之制。
无复冪旂之制。
开元初,
开元初,
从驾宫人骑马者,
从驾宫人骑马者,
皆著胡帽,
皆著胡帽,
靓妆露面,
靓妆露面,
无复障蔽。
无复 障蔽。
士庶之家,
士庶之家,
又相仿效,
又相仿效,
帷帽之制,
帷帽之制,
绝不行用。
绝不行用。
俄又露髻驰骋,
俄又露髻驰骋,
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
或有著丈夫衣 服靴衫,
而尊卑内外,
而尊卑内外,
斯一贯矣。
斯一贯矣。
奚车,
奚车,
契丹塞外用之,
契丹塞外用之,
开元、天宝中渐至京城。
开元、天宝中渐至京城。
兜笼,
兜笼,
巴蜀妇人所用,
巴蜀妇人所用,
今乾元已来,
今乾元 已来,
蕃将多著勋于朝,
蕃将多著勋于朝,
兜笼易于担负,
兜笼易于担负,
京城奚车、兜笼、代于车舆矣。
京城奚车、兜笼、代于车舆矣。
武德来,
武德来,
妇人著履,
妇人著履,
规制亦重,
规制亦重,
又有线靴。
又有线靴。
开元来,
开元来,
妇人例著线鞋,
妇人例著线鞋,
取轻妙便于事,
取轻妙便 于事,
侍儿乃著履。
侍兒乃著履。
臧获贱伍者皆服襕衫。
臧获贱伍者皆服襕衫。
太常乐尚胡曲,
太常乐尚胡曲,
贵人御馔,
贵人御馔,
尽供胡食,
尽供胡食,
士女皆竟衣胡服,
士女皆竟衣胡服,
故有范阳羯胡之乱,
故有范阳羯胡之乱,
兆于好尚远矣。
兆于好尚远矣。
太极元年,
太极元年,
左司郎中唐绍上疏曰:
左司郎中唐绍上疏曰:
臣闻王公已下,
臣闻王公已下,
送终明器等物,
送终明器等物,
具标甲令,
具标甲令,
品秩高下,
品秩高下,
各有节文。
各有节文。
孔子曰,
孔子曰,
明器者,
明 器者,
备物而不可用,
备物而不可用,
以刍灵者善,
以刍灵者善,
为俑者不仁。
为俑者不仁。
传曰,
传曰,
俑者,
俑者,
谓有面目机发,
谓有面目机发,
似于生人也。
似 于生人也。
以此而葬,
以此而葬,
殆将于殉,
殆将于殉,
故曰不仁。
故曰不仁。
近者王公百官,
近者王公百官,
竞为厚葬,
竞为厚葬,
偶人像马,
偶人像马,
雕饰如生,
雕饰如生,
徒以眩耀路人,
徒以眩耀路人,
本不因心致礼。
本不因心致礼。
更相扇慕,
更相扇慕,
破产倾资,
破产倾资,
风俗流行,
风俗流行,
遂下兼士庶。
遂下 兼士庶。
若无禁制,
若无禁制,
奢侈日增。
奢侈日增。
望诸王公已下,
望诸王公已下,
送葬明器,
送葬明器,
皆依令式,
皆依令式,
并陈于墓所,
并陈于墓所,
不得衢路行。
不得衢路行。
又士庶亲迎之仪,
又士庶亲迎之仪,
备诸辨礼,
备诸辨礼,
所以承宗庙,
所以承宗庙,
事舅姑,
事舅姑,
当须昏以为期,
当须昏以为期,
诘朝谒见。
诘朝谒见。
往者下俚庸鄙,
往者下俚庸鄙,
时有障车,
时有障车,
邀其酒食,
邀其酒食,
以为戏乐。
以为戏乐。
近日此风转盛,
近日此风转盛,
上及王公,
上及王公,
乃广奏音乐,
乃广 奏音乐,
多集徒侣,
多集徒侣,
遮拥道路,
遮拥道路,
留滞淹时,
留滞淹时,
邀致财物,
邀致财物,
动逾万计。
动逾万计。
遂使障车礼贶,
遂使障车礼贶,
过于聘财,
过于聘财,
歌舞喧哗,
歌舞喧哗,
殊非助感。
殊非助感。
即亏名教,
即亏名教,
实蠹风猷,
实蠹风猷,
违紊礼经,
违紊礼经,
须加节制。
须加节制。
望请婚姻家障车者,
望 请婚姻家障车者,
并须禁断。
并须禁断。
其有犯者,
其有犯者,
有荫家请准犯名教例附簿,
有廕家请准犯名教例附簿,
无荫人决杖六十,
无廕人决杖六 十,
仍各科本罪。
仍各科本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