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九十三 - 旧唐书

← 返回《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九十二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九十三

文白对照

记述唐代河朔藩镇李怀仙、朱滔、刘怦等将领的叛乱与权力更迭,展现藩镇割据下的权谋斗争与家族兴衰。

李怀仙与朱希彩之乱

○李怀仙〔朱希彩附〕 朱滔 刘怦〔子济 澭 济子总〕 程日华〔子怀直 怀直子权〕 李全略〔子同捷〕
 
 
李怀仙,
 
柳城胡人也。
 
世事契丹,
 
降将,
 
守营州。
 
禄山之叛,
 
怀仙以裨将从陷河洛。
 
安庆绪败,
 
又事史思明。
 
善骑射,
 
有智数。
 
朝义时,
 
伪授为燕京留守、范阳尹。
 
宝应元年,
 
元帅雍王统回纥诸兵收复东都,
 
朝义渡河北走,
 
乃令副元帅仆固怀恩率兵追之。
 
时群凶瓦解,
 
国威方振,
 
贼党闻怀恩至,
 
望风纳款。
 
朝义以余孽数千奔范阳,
 
怀仙诱而擒之,
 
斩首来献。
 
属怀恩私欲树党以固兵权,
 
乃保荐怀仙可用。
 
代宗复授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检校侍中、幽州卢龙等军节度使,
 
与贼将薛嵩、田承嗣、张忠志等分河朔而帅之。
 
既而怀恩叛逆,
 
西蕃入寇,
 
朝廷多故,
 
怀仙等四将各招合遗孽,
 
治兵缮邑。
 
部下各数万劲兵,
 
文武将吏,
 
擅自署置。
 
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
 
实非王臣也。
 
朝廷初集,
 
姑务怀安,
 
以是不能制。
 
怀仙大历三年为其麾下兵马使朱希彩所杀。
 
 
希彩自称留后。
 
恒州节度使张忠志以怀仙世旧,
 
无辜覆族,
 
遣将率众讨之。
 
为希彩所败。
 
朝廷不获已,
 
宥之。
 
以河南副元帅、黄门侍郎、同平章事王缙为幽州节度使,
 
授希彩御史中丞,
 
充幽州节度副使,
 
权知军州事,
 
诏缙赴镇。
 
希彩闻缙之来,
 
搜选卒伍,
 
大陈戎备以逆之。
 
缙晏然建旌节,
 
而希彩迎谒甚恭。
 
缙知终不可制,
 
劳军旬日而还。
 
寻加希彩御史大夫,
 
充幽州节度留后。
 
十二月,
 
加希彩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幽州卢龙军节度使。
 
五年,
 
封高密郡王。
 
既得位,
 
暴横自恣,
 
无礼于朝廷。
 
七年,
 
孔目官李瑗因人之怒,
 
伺隙斩之,
 
军人立其兵马使朱泚为留后。
 
泚自有传。
 
 

朱滔的崛起与覆灭

朱滔,贼泚之弟也。平州刺史朱希彩为幽州节度,
大历九年(774), 
以滔同姓,甚爱之,
朱泚入朝觐见, 
常令将腹心亲兵。及泚为节度使,遂使滔将劲兵三千赴京师,
伺机奏请留用西征吐蕃。 
请率先诸军备塞。自禄山反后,山东范阳,
朝廷命朱滔试任殿中监、权知幽州卢龙节度留后、兼御史大夫。 
外虽示顺,实皆倔强不庭。泚首效臣节,
及至田承嗣谋反, 
代宗喜甚,命滔勒兵东入长安通化门,西出开远门,
朱滔与李宝臣、李正己等解救磁州之围。 
出师劳还。未有兵还王城者,今而许之,
建中二年(781), 
盖示优异。召滔对于三殿,代宗临轩劳问。
李宝臣死, 
既而曰“卿材孰与泚多”滔曰“各有长短。统御士众,方略明辨,
其子李惟岳谋求袭任父职。 
臣不及泚。臣年二十八,获谒龙颜,
朱滔与成德军节度使张孝忠讨伐他, 
泚长臣五岁,未朝凤阙,此不及臣”代宗愈喜。
在束鹿大败李惟岳。 
大历九年,泚朝觐,
朱滔命一部分军队镇守束鹿, 
因乞留西征吐蕃。以滔试殿中监,权知幽州卢龙节度留后、兼御史大夫。
进兵围困深州。 
及田承嗣反,与李宝臣、李正己等解磁州围。建中二年,
李惟岳便统辖一万多人及田悦的援兵包围束鹿。 
宝臣死,其子惟岳谋袭父位。滔与成德军节度张孝忠征之,
李惟岳的部将王武俊率三千骑兵列成方阵肆无忌惮地推进。 
大破惟岳于束鹿。滔命偏师守束鹿,
朱滔用绢帛绘制猛兽狻猊的相貌, 
进围深州。惟岳乃统万馀众及田悦援兵围束鹿。惟岳将王武俊以骑三千方陈横进。
令百余名猛士蒙在脸上, 
滔绘帛为狻猊象,使猛士百人蒙之,鼓噪奋驰,
呐喊着奋力猛冲, 
贼为惊乱,
贼兵因此惊骇混乱, 
随击,
朱滔随后攻击, 
大破之,
大败贼军, 
惟岳焚营而遁。
李惟岳焚烧营帐而逃遁。 
以功加检校司徒,
朱滔因功加授检校司徒, 
为幽州卢龙军节度使,
任幽州卢龙军节度使, 
以德、棣二州隶焉。
将德、棣二州划归他管辖。 
朝廷以康日知为深赵二州团练使,
朝廷任命康日知为深、赵二州团练使, 
王武俊为恒冀二州团练使。
王武俊为恒冀二州团练使。 
滔怒失深州,
朱滔恼怒失去了深州, 
武俊怒失宝臣故地,
王武俊恼怒失去了李宝臣原有地盘, 
滔构武俊同己反。
朱滔便勾结王武俊同自己一起造反。 
马燧围田悦于魏州,
马燧在魏州包围了田悦, 
悦告急,
田悦告急, 
滔与武俊遂连兵救悦,
朱滔与王武俊便联兵援救田悦, 
败李怀光于惬山。
在惬山打败李怀光。 
三年十一月,
建中三年(782)十一月, 
滔僭称大冀王,
朱滔僭称大冀王, 
伪署百官,
非法任命百官, 
与李纳、田悦、王武俊并称王,
与李纳、田悦、王武俊同时称王, 
南结李希烈。
南面则结好李希烈。 
兴元初,
兴元初, 
田悦、王武俊以朱泚据京师,
田悦、王武俊因朱泚占据了京师, 
滔兵强盛,
朱滔兵力强盛, 
首尾相应,
弟兄二人首尾相应, 
田悦常谓武俊曰“朱滔心险,
田悦常对王武俊说:“朱滔心地阴险, 
不可堤防”遂相率归顺。
无法防备他。”于是两人相继归顺了他。 
 
泚既僭号,
朱泚建伪号之后, 
立滔为皇太弟,
立朱滔为皇太弟, 
仍令以重赂招诱回纥,南攻魏、贝,
并派人以重赂招降、诱使回纥攻击南边的魏州和贝州, 
即西入关。
自己则从西面入关。 
兴元元年正月,
兴元元年(784)正月, 
滔驱率燕、蓟之众及回纥杂虏,号五万,
朱滔率领燕州、蓟州军队及回纥各部之兵号称五万人, 
次南河,
扎营于南河, 
攻围贝州。
围攻贝州。 
三月,
三月, 
田绪杀田悦,
田绪杀死田悦, 
魏州乱。
魏州发生动乱。 
滔令大将马实分兵逼魏州,
朱滔命大将马萛分兵进逼魏州, 
营于王莽河。
在王莽河扎营。 
德宗在山南,
德宗驻跸山南, 
虑二凶兵合,
忧虑朱泚、朱滔二凶合兵, 
遣使授王武俊平章事,
便派使臣宣诏授王武俊平章事, 
令与李抱真叶力击滔。
令他与李抱真协力攻击朱滔。 
四月,
四月, 
恒、潞两军次泾城北,
恒州、潞州两军驻扎在经城以北, 
行营相距十里。
两军行营相距十里, 
抱真自率二百骑径入武俊军,
李抱真亲自率领二百名骑兵径直进入王武俊军营, 
面申盟约,
当面表示联盟缔约, 
结为兄弟。
结为兄弟。 
五月四日,
五月四日, 
进军距贝州三十里而军。
进军距贝州三十里地扎营。 
翌日,
次日, 
滔令大将马实、卢南史引回纥、契丹来挑战,
朱滔命大将马萛、卢南史带领回纥、契丹军前来挑战, 
武俊遣骑将赵珍提精骑三百当之,
王武俊派遣骑兵将领赵珍率精锐骑兵三百人同他们对阵, 
抱真将王虔休掎角待之。
李抱真部将王虔休成犄角之势等待接应。 
武俊与其子士清自当回纥、契丹部落。
王武俊与其子王士清亲自同回纥、契丹部落接战。 
两军既合,
两军交战, 
鼓噪震地,
喊声动地, 
回纥恃捷,
回纥兵倚仗敏捷快速, 
穿武俊阵而过。
穿越王武俊军阵而过。 
武俊乘骑勒马不动,
王武俊勒马不动, 
俟回纥引退,
等到回纥兵退出, 
因而薄之,
趁势向前进逼, 
回纥势不能止。
回纥的兵力阻挡不住。 
武俊父子纵马急击,
王武俊父子纵马急速出击, 
获回纥三百骑。
俘获回纥骑兵三百名。 
滔阵乱,
朱滔军阵脚大乱, 
东走,
向东败逃, 
两边追斩,
王、李之军两边追杀, 
俘馘数万计。
俘获敌人数以万计。 
遇夜,
入夜, 
夹滔垒而军。
夹住朱滔军垒而驻扎。 
是夜,
当夜, 
滔以残众千人奔德州,
朱滔带着残部一千人逃奔德州, 
委弃戈甲山积。
丢弃的武器甲胄堆积如山。 
滔至瀛州,
朱滔到达瀛州, 
杀骑将蔡雄、扬布。
杀了骑兵将领蔡雄、杨布, 
以其前锋先败,
因为他们担任前锋先被击败; 
又杀阴阳人尹少伯,
又杀了阴阳先生尹少伯, 
以其言举兵必胜故也。
因为是他说动兵必定取胜的缘故。 
 
六月,
六月, 
李晟收京城,
李晟收复京城, 
朱泚、姚令言死。
朱泚、姚令言死去。 
滔还幽州,
朱滔回到幽州, 
为武俊所攻,
遭到王武俊进攻, 
仅不能军,
几乎溃不成军, 
上章待罪。
只好向朝廷上章等候治罪。 
九月,
九月, 
诏曰“朱滔累献款疏,
皇上下诏说:“朱滔屡次恳切上疏, 
深效恳诚,
深表忠诚, 
省之恻然,
阅后颇觉凄恻, 
良用悯叹。
实在令人叹惜! 
宜委武俊、抱真开示大信,
当委命王武俊、李抱真展示大义, 
深加晓谕。
深加理解。 
若诚心益固,
若他的诚心更加坚固, 
善迹克彰,
善行能够发扬, 
朕当掩衅录勋,
朕当遮掩其罪而记录其功勋, 
与之昭雪”贞元元年,
为他洗雪恶名。”贞元元年(785), 
寻卒于位,
死在任上, 
时年四十,
时年四十, 
赠司徒。
追赠司徒。 
 

刘怦家族的权谋传承

刘怦,
刘怦, 
幽州昌平人也。
幽州昌平县人。 
父贡,
父刘贡, 
尝为广边大斗军使。
曾任荒远之地大斗军使。 
怦即朱滔姑之子,
刘怦之母为朱滔之岳母。 
积军功为雄武军使,
他累积战功被授雄武军使。 
广屯田,
广为屯田, 
节用,
节省开支, 
以办理称。
并以处事得法著称。 
稍迁涿州刺史。
逐步升迁为涿州刺史。 
居数年,
数年后, 
朱滔将兵讨田承嗣,
朱滔领兵讨伐田承嗣, 
奏署怦领留府事,
奏请任命刘怦管辖留守府衙之事务, 
以宽缓得众心。
刘怦因宽厚和缓而得人心。 
时李宝臣为田承嗣间说,
这时李宝臣被田承嗣挑拨煽动, 
与之通谋。
同他共谋叛乱。 
承嗣又以沧州与宝臣,
田承嗣又把沧州送给李宝臣, 
乃以兵劫朱滔于瓦桥关,
李宝臣便派兵在瓦桥关劫持朱滔, 
滔脱身走,
朱滔脱身逃走, 
乘胜欲袭取幽州。
李宝臣乘胜欲袭取幽州。 
怦设方略镇抚,
刘怦策划谋略镇抚, 
宝臣不敢进,
李宝臣不敢进兵, 
以功加御史中丞。
刘怦因功加授御史中丞。 
 
宝臣死,
李宝臣死后, 
子惟岳拒朝命,
其子李惟岳抗拒朝命, 
德宗令滔与张孝忠同力讨之。
德宗令朱滔和张孝忠协力讨伐他。 
及惟岳平,
及至李惟岳平定, 
滔怨朝廷违约不与深州,
朱滔怨恨朝廷背约不将深州给他, 
含怒不已。
含怒不已。 
会王武俊亦怨割地深、赵,
时逢王武俊也怨恨割去了他的地盘深州、赵州, 
相谋叛,
便同朱滔一起谋反, 
欲救田悦。
企图援救田悦。 
怦时知幽州留后事,
刘怦当时执掌幽州留后事, 
遣人赍书谓滔曰“司徒位崇太尉,
派人致书对朱滔说:“司徒之位高于太尉, 
尊居宰相,
尊荣同于宰相, 
恩宠冠藩臣之右,
恩宠超出藩臣之上, 
荣遇极矣。
荣耀达于极点了。 
今昌平故里,
如今您的昌平故里, 
朝廷改为尉卿、司徒里,
朝廷改称太尉乡、司徒里, 
此亦大夫不朽之名也。
这是使大夫得以不朽的名声啊。 
但以忠顺自持,
只要以对朝廷的忠顺把握住自己, 
则事无不济。
则事情无不成功。 
窃思近日,
想到近年来,讲究排场, 
务大乐战,
乐于征战, 
不顾成败,
不顾成败, 
而家灭身屠者,
而导致家族灭亡、身遭屠戮的, 
安、史是也。
那就是安禄山、史思明。 
暴乱易亡,
以暴乱换取灭亡, 
今复何有。
如今还剩下什么呢? 
怦忝密亲,
刘怦有幸为您的近亲, 
世荷恩遇,
终生蒙受恩遇, 
默而无告,
如果沉默而不告诉您这些, 
是负重知。
这就辜负了您的深厚情谊。 
惟司徒图之,
希望司徒仔细思量, 
无贻后悔也”滔虽不用其言,
不要将来后悔。”朱滔虽未采纳他的意见, 
亦嘉其尽言,
也嘉许他言无不尽, 
卒无疑贰。
始终不怀疑他有二心。 
凡出征伐,
凡出兵征伐, 
必以怦总留后事。
必命刘怦总管留后的事务。 
及僭称大冀王,
及至朱滔僭称大冀王, 
伪署怦为右仆射、范阳留守。
便以伪命任刘怦为右仆射、范阳留守。 
及泚据京邑,
等到朱氵此占据京师, 
召滔南河,至贝州,挫败而还,
自南河征召朱滔, 
兵甲尽丧。怦闻滔将至,悉蒐范阳兵甲,
抵达贝州后, 
夹道排列二十馀里,以迎滔归于府第,
被击败而回, 
人皆嘉怦忠义。
兵甲全都丧失。 
 
贞元元年,滔卒,三军推怦权抚军府事。
刘怦听说朱滔将至, 
怦为众所服,卒有其地。朝廷因授怦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营田观察、押奚契丹、经略卢龙军使。
聚集范阳的所有兵卒夹道排列二十余里, 
居位三月,以贞元元年九月卒,年五十九,
以迎接朱滔归还府第, 
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赐布帛有差。
人们都称赞刘怦的忠义。 
子济继为幽州节度使。
 
 
济,
 
怦之长子。
 
初,
 
母难产。
 
既产,
 
侍者初见济是一大蛇,
 
黑气勃勃,
 
莫不惊走。
 
及长,
 
颇异常童。
 
所居室焚,
 
人皆惊救,
 
济从容而出,
 
众异之。
 
累历本管州县牧宰。
 
及怦为节度使,
 
以济兼御史中丞,
 
充行军司马。
 
怦卒,
 
军人习河朔旧事,
 
请济代父为帅,
 
朝廷姑务便安,
 
因而从之。
 
累加至检校兵部尚书。
 
 
贞元五年,
 
迁左仆射,
 
充幽州节度使。
 
时乌桓、鲜卑数寇边,
 
济率军击走之。
 
深入千馀里,
 
虏获不可胜纪,
 
东北晏然。
 
贞元中,
 
朝廷优容藩镇方甚,
 
两河擅自继袭者,
 
尤骄蹇不奉法。
 
惟济最务恭顺,
 
朝献相继,
 
德宗亦以恩礼接之。
 
寻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顺宗即位,
 
再迁检校司徒。
 
元和初,
 
加兼侍中。
 
及诏讨王承宗,
 
诸军未进,
 
济独率先前军击破之,
 
生擒三百馀人,
 
斩首千馀级,
 
献逆将于阙,
 
优诏褒之。
 
又为诗四韵上献,
 
以表忠愤之志。
 
明年春,
 
将大军次瀛州,
 
累攻乐寿、博陆、安平等县,
 
前后大献俘获。
 
赏功颇厚,
 
仍与子孙六品官者凡四人。
 
未几,
 
有疾,
 
会赦承宗,
 
录功拜兼中书令。
 
济在镇二十馀年,
 
虽输忠款,
 
竟不入觐。
 
又谋杀其弟澭,
 
澭归国为信臣。
 
及济疾,
 
次子总与济亲吏唐弘实通谋鸩杀济,
 
数日,
 
乃发丧。
 
时年五十四,
 
诏赠太师,
 
废朝三日,
 
赙礼有加,
 
谥曰庄武。
 
 
弟源,
 
贞元十六年八月,
 
为检校工部尚书,
 
兼左武卫将军。
 
初,
 
为涿州刺史,
 
不受兄教令,
 
济奏之,
 
贬漠州参军,
 
复不受诏。
 
济帅师至涿州,
 
源出兵拒之,
 
未合而自溃。
 
济擒源至幽州,
 
上言请令入觐,
 
故授官以征之。
 
 
澭,
 
济之异母弟也。
 
喜读书,
 
工武艺,
 
轻财爱士,
 
得人死力。
 
事朱滔,
 
常陈逆顺之理。
 
后怦为卢龙军节度使,
 
病将卒,
 
澭在父侧,
 
即以父命召兄济自漠州至,
 
竟得授节度使。
 
济常感澭奉己,
 
 
澭为瀛州刺史,
 
亦许以澭代己任。
 
其后济乃以其子为副大使。
 
澭既怒济,
 
遂请以所部西捍陇塞,
 
拔其所部兵一千五百人、男女万馀口直趋京师,
 
在道无一人犯令者。
 
德宗宠遇,
 
特授秦州刺史,
 
以普润县为理所。
 
 
及顺宗传位,
 
称太上皇,
 
有山人罗令则诣澭言异端数百言,
 
皆废立之事,
 
澭立命系之。
 
令则又云某之党多矣,
 
约以德宗山陵时伺便而动。
 
澭械令则送京师,
 
杖死之。
 
后录功,
 
赐其额曰保义。
 
其军蕃戎畏之,
 
不敢为寇,
 
常有复河湟之志,
 
议者壮之。
 
元和二年十二月,
 
卒。
 
 
总,
 
济之第二子也,
 
性阴贼险谲。
 
元和五年,
 
济奉诏讨王承宗,
 
使长子绲假为副使,
 
领留务。
 
时总为瀛州刺史,
 
济署为行营都兵马使,
 
屯军饶阳,
 
师久无功。
 
总潜伺其隙,
 
与判官张玘、孔目官成国宝及帐内小将为谋,
 
使诈自京至,
 
曰“朝廷以相公逗留不进,
 
除副大使为节度使矣”明日,
 
又使人曰“副大使旌节已到太原”又使人走而呼曰“旌节过代州”举军惊恐。
 
济惊惶愤怒,
 
不知所为,
 
因杀主兵大将数十人及与绲素厚者。
 
乃追绲,
 
以张玘兄皋代知留务。
 
济自朝至日晏不食,
 
渴索饮,
 
总因置毒而进之。
 
济死,
 
绲行至涿州,
 
总矫以父命杖杀之,
 
总遂领军务。
 
朝廷不知其事,
 
因授以斧钺,
 
累迁至检校司空。
 
 
及王承宗再拒命,
 
总遣兵取贼武强县,
 
遂驻军持两端,
 
以利朝廷供馈赏赐。
 
是时吴元济尚存,
 
王承宗方跋扈,
 
易定孤危,
 
宪宗暂务姑息,
 
加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及元济就擒,
 
李师道枭首,
 
王承宗忧死,
 
田弘正入镇州,
 
总既无党援,
 
怀惧,
 
每谋自安之计。
 
初,
 
总弑逆后,
 
每见父兄为祟,
 
甚惨惧,
 
乃于官署后置数百僧,
 
厚给衣食,
 
令昼夜乞恩谢罪。
 
每公退,
 
则憩于道场,
 
若入他室,
 
则恟惕不敢寐。
 
晚年恐悸尤甚,
 
故请落发为僧,
 
冀以脱祸,
 
乃以判官张皋为留后。
 
总以落发,
 
上表归朝,
 
穆宗授天平军节度使。
 
既闻落发,
 
乃赐紫,
 
号大觉师。
 
总行至易州界,
 
暴卒。
 
辍朝五日,
 
赠太尉,
 
择日备礼册命,
 
赙绢布一千五百段、米粟五百石。
 
 
先是,
 
元和初,
 
王承宗阻兵,
 
总父济备陈征伐之术,
 
请身先之。
 
及出军,
 
累拔城邑,
 
旋属被病,
 
不克成功。
 
总既继父,
 
愿述先志,
 
且欲尽更河朔旧风。
 
长庆初,
 
累疏求入觐,
 
兼请分割所理之地,
 
然后归朝。
 
其意欲以幽、涿、营州为一道,
 
请弘靖理之。
 
瀛州、漠州为一道,
 
请卢士玫理之。
 
平、蓟、妫、檀为一道,
 
请薛平理之。
 
仍籍军中宿将尽荐于阙下,
 
因望朝廷升奖,
 
使幽蓟之人皆有希羡爵禄之意。
 
及疏上,
 
穆宗且欲速得范阳,
 
宰臣崔植、杜元颖又不为久大经略,
 
但欲重弘靖所授,
 
而未能省其使局,
 
惟瀛、漠两州许置观察使,
 
其他郡县悉命弘靖统之。
 
时总所荐将校,
 
又俱在京师旅舍中,
 
久而不问。
 
如朱克融辈,
 
仅至假衣丐食,
 
日诣中书求官,
 
不胜其困。
 
及除弘靖,
 
又命悉还本军。
 
克融辈虽得复归,
 
皆深怀觖望,
 
其后果为叛乱。
 
 
总既以土地归国,
 
授其弟约及男等一十一人,
 
领郡符,
 
加命服者五人,
 
升朝班,
 
佐宿卫者六人。
 
 

程日华与李全略的割据

程日华,
 
定州安喜人,
 
本单名华。
 
父元皓,
 
事安禄山为帐下将,
 
从陷两京,
 
颇称勇力,
 
史思明时为定州刺史。
 
华少事本军,
 
为张孝忠牙将。
 
 
初,
 
李宝臣授恒州节度,
 
吞削藩邻,
 
有恒、冀、深、赵、易、定、沧、德等八州。
 
宝臣既卒,
 
惟岳拒朝命,
 
以图继袭。
 
宝臣部将张孝忠以定州归国,
 
授成德军节度使,
 
令与朱滔讨惟岳。
 
及惟岳诛,
 
朝廷以恒、冀授王武俊,
 
深、赵授康日知,
 
易、定、沧授张孝忠,
 
分为三帅。
 
时惟岳将李固烈守沧州,
 
孝忠令华诣固烈交郡。
 
固烈将归真定,
 
悉取沧州府藏,
 
累乘而还。
 
军人怒,
 
杀固烈,
 
皆夺其财,
 
相与诣华曰“李使君贪鄙而死,
 
军州请押牙权领”不获已,
 
从之。
 
孝忠因授华知沧州事。
 
未几,
 
朱滔合武俊谋叛,
 
沧、定往来艰阻,
 
二盗遂欲取沧州,
 
多遣人游说,
 
又加兵攻围,
 
华俱不听从,
 
乘城自固。
 
久之,
 
录事参军李宇为华谋曰“使君受围累年,
 
张尚书不能致援,
 
论功献捷,
 
须至中山,
 
所谓劳而无功者也。
 
请为足下至京师,
 
自以一州为使”华即遣之。
 
宇入阙,
 
备陈华当二盗之间,
 
疲于矢石。
 
德宗深嘉之,
 
拜华御史中丞、沧州刺史。
 
复置横海军,
 
以华为使。
 
寻加工部尚书、御史大夫,
 
赐名日华,
 
仍岁给义武军粮饷数万。
 
自是别为一使,
 
孝忠唯有易、定二州而已。
 
 
武俊遣人说华归己,
 
华曰“相公欲敝邑仍旧隶恒州,
 
且借骑二百以抗贼,
 
俟道路通即从命”武俊喜,
 
即以二百骑助之。
 
华乃留其马,
 
遣人皆还。
 
武俊怒其背约,
 
又以朱滔方攻围,
 
虑为所有而止。
 
及武俊归国,
 
河朔无事,
 
日华即遣所留马还武俊,
 
别陈珍币谢过,
 
武俊欢然而释。
 
贞元四年卒,
 
赠兵部尚书。
 
子怀直。
 
 
怀直习河朔事,
 
父卒,
 
自知留后事。
 
朝廷嘉父之忠,
 
起复授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升横海军为节度,
 
以怀直为留后。
 
又于弓高县置景州,
 
管东光、景城二县,
 
以为属郡。
 
累加至检校尚书右仆射。
 
五年,
 
起复正授节度观察使。
 
 
怀直荒于畋猎,
 
数日方还,
 
不恤军政,
 
军士不胜寒馁。
 
其帐下将从父兄怀信因众怒闭门不内,
 
怀直因来朝觐,
 
贞元九年也。
 
德宗优容之,
 
依前检校右仆射,
 
兼龙武统军,
 
赐安业里甲第,
 
妓女一人。
 
既而怀信死,
 
怀直子执恭知留后事,
 
乃遣怀直归沧州。
 
十六年卒,
 
年四十九,
 
废朝一日,
 
赠扬州大都督。
 
 
执恭代袭父位,
 
朝廷因而授之。
 
元和六年入朝,
 
宪宗礼遇遣之,
 
加尚书左仆射。
 
尝梦沧州衙门楼额悉帖“权”字,
 
遂奏请改名权。
 
十三年,
 
淮西贼平,
 
藩方惕息,
 
权以父子世袭如三镇事例,
 
心不自安,
 
乃请入朝。
 
十三年,
 
至京师,
 
表辞戎帅,
 
因命华州刺史郑权代之,
 
以靖安里私第侧狭,
 
赐地二十亩,
 
令广其居。
 
寻迁检校司空、邠州刺史、邠宁节度使。
 
十四年十一月卒,
 
赠司徒。
 
权兄弟子侄在朝列宿卫者三十馀人。
 
 
李全略者,
 
本姓王,
 
名日简。
 
为镇州小将,
 
事王武俊。
 
元和中,
 
节度使王承宗没,
 
军情不安,
 
自拔归朝,
 
授代州刺史。
 
及长庆初,
 
镇州军乱,
 
杀田弘正。
 
穆宗为之旰食,
 
以日简尝为镇将,
 
召问其计。
 
日简遂于御前极言利害,
 
兼愿有以自效,
 
因授德州刺史,
 
经略其事。
 
明年,
 
擢拜横海军节度使,
 
赐姓李氏,
 
名全略,
 
以崇树之。
 
未几,
 
令子同捷入侍,
 
兼进钱千万。
 
逾岁,
 
同捷归觐,
 
乃奏请授沧州长史、知州事,
 
兼主中军兵马。
 
朝廷初不之许,
 
后虑其有奇策,
 
将副经略之旨,
 
遂从之。
 
及得请,
 
全略乃阴结军士,
 
潜为久计,
 
外示忠顺,
 
内畜奸谋。
 
棣州刺史王稷善抚众,
 
且得其心,
 
全略忌而杀之,
 
仍孥戮其属。
 
凡所为事,
 
大率类此。
 
宝历二年四月卒。
 
 
子同捷,
 
初为副大使,
 
居丧,
 
擅领留后事,
 
仍重赂藩邻以求缵袭,
 
朝廷知其所为,
 
经年不问。
 
属昭愍晏驾,
 
文宗即位,
 
同捷冀易世之后,
 
稍行恩贷,
 
即令母弟同志、同巽入朝,
 
令掌书记崔长奉表,
 
备达恳诚,
 
请从朝旨。
 
诏授同捷检校左散骑常侍、兖州刺史、兖海节度使。
 
以天平节度使乌重胤为沧州节度以代之。
 
诏下,
 
同捷托以三军乞留,
 
拒命。
 
乃命乌重胤率郓、齐兵加讨。
 
又诏徐帅王智兴、滑帅李听、平卢康志睦、魏博史宪诚、易定张璠、幽州李载义等四面进攻。
 
 
同捷世行奸诈,
 
自以尝在成德军为将校,
 
燕、赵之师,
 
可结为城社,
 
乃以玉帛子女赂河北三镇,
 
以求旄钺。
 
李载义初受朝命,
 
坚于效顺,
 
乃囚同捷侄及所赂玉帛妓女四十七人表献。
 
又表朝廷加载义左仆射、王廷凑司徒,
 
以悦其心事。
 
廷凑本蓄狼心,
 
欲吞横海,
 
乃出兵于境以赴同捷。
 
 
王智兴师次棣州,
 
诏曰“李同捷幸袭旧勋,
 
不思缵绪,
 
斩麻未几,
 
私行墨缞。
 
毒杀忠良,
 
扰惑部校,
 
稽之国宪,
 
难逭常刑。
 
朕以顷在先朝,
 
己稽中旨,
 
实遵成命,
 
未议改图。
 
乃由留务之权,
 
授以戎帅。
 
拔负海之陋,
 
置之中华,
 
推恩含垢,
 
斯亦至矣。
 
而同捷益怀迷执,
 
闭境练兵,
 
大诟邻封,
 
拒捍中使。
 
遐迩愤怨,
 
中外惊嗟,
 
叛命既彰,
 
大义当绝,
 
事非获已,
 
良用怃然。
 
其同捷在身官爵,
 
并宜削夺,
 
令诸军进讨”俄而乌重胤卒,
 
授神策节度使李寰代重胤出师,
 
无功召还,
 
乃加王智兴平章事,
 
充行营招抚使。
 
史宪诚遣大将丌志沼与子唐帅兵二万五千攻德州。
 
太和二年九月,
 
智兴收棣州,
 
因割隶淄青。
 
时诸军在野,
 
朝廷特置供军粮料使,
 
日费浸多。
 
两河诸帅每有小捷,
 
虚张俘级,
 
以邀赏赉,
 
实欲困朝廷而缓贼也。
 
缯帛征马,
 
赐之无算。
 
 
同捷既窘,
 
王廷凑援之不及,
 
乃令人诱丌志沼,
 
俾倒戈攻宪诚,
 
许以代为魏博节度。
 
志沼信其言而叛。
 
宪诚告难,
 
诏李听以诸道兵攻之。
 
志沼败,
 
奔于镇州。
 
李寰赴阙,
 
又以李祐代为横海节度。
 
三年三月,
 
诏谏议大夫柏耆军前慰抚。
 
四月,
 
李祐收德州。
 
同捷乞降于祐,
 
祐疑其诈。
 
柏耆请以骑兵三百入沧州,
 
祐从之。
 
耆径入沧州,
 
取同捷与其家属赴京师。
 
其月二十六日,
 
至德州界,
 
谍言廷凑兵来劫篡,
 
耆乃斩同捷首,
 
传而献捷,
 
百僚称贺。
 
同捷母孙、妻崔、儿元逵等既献,
 
诏悉宥之,
 
配于湖南安置。
 
 

史臣总评与警示

史臣曰:
 
国家崇树藩屏,
 
保界山河,
 
得其人则区宇以宁,
 
失其授则干戈勃起。
 
若怀仙之辈,
 
习乱河朔,
 
志深狡蠹,
 
忠义之谈,
 
罔经耳目。
 
以暴乱为事业,
 
以专杀为雄豪,
 
或父子弟兄,
 
或将帅卒伍,
 
迭相屠灭,
 
以成风俗。
 
斯乃王道浸微,
 
教化不及。
 
惜哉蒸民,
 
陷彼虎吻。
 
其间刘总,
 
粗贮臣诚,
 
然而杀父兄以图荣,
 
落鬓发而避祸。
 
未旋踵而暴卒他境,
 
斯谓报应之验与。
 
 
赞曰:
 
国法不纲,
 
贼臣鸱张。
 
虽曰父子,
 
凶如虎狼。
 
恶稔族灭,
 
身屠地亡。
 
蠢兹伏莽,
 
污我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