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八十九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 旧唐书

← 返回《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卷一百八十九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九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文白对照

本文记述唐代儒学复兴历程,详述太宗崇儒政策、重要儒学家生平及经典整理工作,展现唐代儒学制度化过程。

儒学源流与唐初复兴

◎儒学上
 
 
○徐文远 陆德明 曹宪 〔许淹 李善 公孙罗附〕 欧阳询 〔子通〕朱子奢 张士衡 贾公彦 〔李玄植附〕 张后胤 盖文达 〔宗人文懿〕谷那律 萧德言 许叔牙 〔子子儒〕 敬播 刘伯庄 〔子之宏〕 秦景通罗道琮
 
 
古称儒学家者流,
 
本出于司徒之官,
 
可以正君臣,
 
明贵贱,
 
美教化,
 
移风俗,
 
莫若于此焉。
 
故前古哲王,
 
咸用儒术之士。
 
汉家宰相,
 
无不精通一经。
 
朝廷若有疑事,
 
皆引经决定,
 
由是人识礼教,
 
理致升平。
 
近代重文轻儒,
 
或参以法律,
 
儒道既丧,
 
淳风大衰,
 
故近理国多劣于前古。
 
自隋氏道消,
 
海内版荡,
 
彝伦攸篸,
 
戎马生郊,
 
先代之旧章,
 
往圣之遗训,
 
扫地尽矣。
 
 
及高祖建义太原,
 
初定京邑,
 
虽得之马上,
 
而颇好儒臣。
 
以义宁三年五月,
 
初令国子学置生七十二员,
 
取三品已上子孙。
 
太学置生一百四十员,
 
取五品已上子孙。
 
四门学生一百三十员,
 
取七品已上子孙。
 
上郡学置生六十员,
 
中郡五十员,
 
下郡四十员。
 
上县学并四十员,
 
中县三十员,
 
下县二十员。
 
武德元年,
 
诏皇族子孙及功臣子弟,
 
于秘书外省别立小学。
 
二年,
 
诏曰:
 
 
盛德必祀,
 
义存方策,
 
达人命世,
 
流庆后昆。
 
建国君人,
 
弘风阐教,
 
崇贤彰善,
 
莫尚于兹。
 
自八卦初陈,
 
九畴攸叙,
 
徽章互垂,
 
节文不备。
 
爰始姬旦,
 
匡翊周邦,
 
创设礼经,
 
尤明典宪。
 
启生人之耳目,
 
穷法度之本源,
 
化起《二南》,
 
业隆八百。
 
丰功茂德,
 
冠于终古。
 
暨乎王道既衰,
 
颂声不作,
 
诸侯力争,
 
礼乐陵迟。
 
粤若宣父,
 
天资睿哲。
 
经纶齐、鲁之内,
 
揖让洙、泗之间。
 
综理遗文,
 
弘宣旧制。
 
四科之教,
 
历代不刊。
 
三千之文,
 
风流无歇。
 
 
惟兹二圣,
 
道著群生,
 
守祀不修,
 
明褒尚阙。
 
朕君临区宇,
 
兴化崇儒,
 
永言先达,
 
情深绍嗣。
 
宜令有司于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
 
四时致祭。
 
仍博求其后,
 
具以名闻,
 
详考所宜,
 
当加爵土。
 
是以学者慕向,
 
儒教聿兴。
 
 

太宗崇儒制度化建设

至三年,
 
太宗讨平东夏,
 
海内无事,
 
乃锐意经籍,
 
于秦府开文学馆。
 
广引文学之士,
 
下诏以府属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
 
给五品珍膳,
 
分为三番更直,
 
宿于阁下。
 
 
及即位,
 
又于正殿之左,
 
置弘文学馆,
 
精选天下文儒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等,
 
各以本官兼署学士,
 
令更日宿直。
 
听朝之暇,
 
引入内殿,
 
讲论经义,
 
商略政事,
 
或至夜分乃罢。
 
又召勋贤三品已上子孙,
 
为弘文馆学士。
 
 
贞观二年,
 
停以周公为先圣,
 
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
 
以宣父为先圣,
 
颜子为先师。
 
大征天下儒士,
 
以为学官。
 
数幸国学,
 
令祭酒、博士讲论。
 
毕,
 
赐以束帛。
 
学生能通一大经已上,
 
咸得署吏。
 
又于国学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
 
太学、四门博士亦增置生员,
 
其书算合置博士、学生,
 
以备艺文,
 
凡三千二百六十员。
 
其玄武门屯营飞骑,
 
亦给博士,
 
授以经业。
 
有能通经者,
 
听之贡举。
 
是时四方儒士,
 
多抱负典籍,
 
云会京师。
 
俄而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
 
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内。
 
鼓箧而升讲筵者,
 
八千馀人。
 
济济洋洋焉,
 
儒学之盛,
 
古昔未之有也。
 
 
太宗又以经籍去圣久远,
 
文字多讹谬,
 
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定《五经》,
 
颁于天下,
 
命学者习焉。
 
又以儒学多门,
 
章句繁杂,
 
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
 
凡一百七十卷,
 
名曰《五经正义》,
 
令天下传习。
 
 
十四年,
 
诏曰“梁皇侃、褚仲都,
 
周熊安生、沈重,
 
陈沈文阿、周弘正、张讥,
 
隋何妥、刘炫等,
 
并前代名儒,
 
经术可纪。
 
加以所在学徒,
 
多行其疏,
 
宜加优异,
 
以劝后生。
 
可访其子孙见在者,
 
录名奏闻,
 
当加引擢”
 
 
二十一年,
 
又诏曰“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元凯、范宁等二十一人,
 
并用其书,
 
垂于国胄。
 
既行其道,
 
理合褒崇。
 
自今有事太学,
 
可与颜子俱配享孔子庙堂”其尊重儒道如此。
 
 

高宗至武周儒学式微

高宗嗣位,
 
政教渐衰,
 
薄于儒术,
 
尤重文吏。
 
于是醇醲日去,
 
毕竞日彰,
 
犹火销膏而莫之觉也。
 
及则天称制,
 
以权道临下,
 
不吝官爵,
 
取悦当时。
 
其国子祭酒,
 
多授诸王及驸马都尉,
 
准贞观旧事。
 
祭酒孔颖达等赴上日,
 
皆讲《五经》题。
 
至是,
 
诸王与驸马赴上,
 
唯判祥瑞按三道而已。
 
至于博士、助教,
 
唯有学官之名,
 
多非儒雅之实。
 
是时复将亲祠明堂及南郊,
 
又拜洛,
 
封嵩岳,
 
将取弘文国子生充齐郎行事,
 
皆令出身放选,
 
前后不可胜数。
 
因是生徒不复以经学为意,
 
唯苟希侥幸。
 
二十年间,
 
学校顿时隳废矣。
 
 
玄宗在东宫,
 
亲幸太学,
 
大开讲论,
 
学官生徒,
 
各赐束帛。
 
及即位,
 
数诏州县及百官荐举经通之士。
 
又置集贤院,
 
招集学者校选,
 
募儒士及博涉著实之流。
 
以为《儒学篇》。
 
 

儒学家列传

徐文远,
 
洛州偃师人,
 
陈司空孝嗣玄孙,
 
其先自东海徙家焉。
 
父彻,
 
梁秘书郎,
 
尚元帝女安昌公主而生文远。
 
属江陵陷,
 
被虏于长安,
 
家贫无以自给。
 
其兄休,
 
鬻书为事,
 
文远日阅书于肆,
 
博览《五经》,
 
尤精《春秋左氏传》。
 
时有大儒沈重讲于太学,
 
听者常千馀人。
 
文远就质问,
 
数日便去。
 
或问曰“何辞去之速”答曰“观其所说,
 
悉是纸上语耳,
 
仆皆先已诵得之。
 
至于奥赜之境,
 
翻似未见”有以其言告重者,
 
重呼与议论,
 
十馀反,
 
重甚叹服之。
 
 
文远方正纯厚,有儒者风。窦威、杨玄感、李密皆从其受学。
后来越王杨侗征召他为国子祭酒。 
开皇中,累迁太学博士。诏令往并州,
当时洛阳城发生饥荒, 
为汉王谅讲《孝经》、《礼记》。及谅反,除名。
文远出城打柴采野菜, 
大业初,
被李密的军队所俘虏。 
礼部侍郎许善心举文远与包恺、褚徽、陆德明、鲁达为学官,遂擢授文远国子博士,恺等并为太学博士。
李密让文远面朝南面而坐, 
时人称文远之《左氏》、褚徽之《礼》、鲁达之《诗》、陆德明之《易》,皆为一时之最。文远所讲释,
自己执弟子礼节向北面拜见他。 
多立新义,先儒异论,皆定其是非,
文远说: 
然后诘驳诸家,又出己意,博而且辨,
“老夫在过去的日子里, 
听者忘倦。 后越王侗署为国子祭酒。
幸亏以先王的治世之道传授给将军。 
时洛阳饑馑,文远出城樵采,为李密军所执。
世事经历兴衰更替, 
密令文远南面坐,备弟子礼北面拜之。文远曰“老夫畴昔之日,
转眼已过了很久。 
幸以先王之道,仰授将军。时经兴替,
如今将军正处风云际会之时, 
倏焉已久。今将军属风云之际,为义众所归,
为众望所归, 
权镇万物,威加四海,
权倾万物、威震四海, 
犹能屈体弘尊师之义,
还能屈身施礼以弘扬尊礼的道义, 
此将军之德也,
这是将军的德行, 
老夫之幸也。
也是老夫的幸事。 
既荷兹厚礼,
既然蒙如此厚礼, 
安不尽言乎。
哪能不尽言尽责, 
但未审将军意耳。
只是还不明将军的意旨! 
欲为伊、霍继绝扶倾,
若愿做伊尹、霍去病扶持即将倾覆的社稷, 
虽迟暮,
我虽已迟暮之年, 
犹愿尽力。
仍愿竭尽全力; 
若为莽、卓乘危迫险,
如果像王莽、董卓一样乘人之危窃夺大位, 
则老夫耄矣,
那么老夫的确是老了, 
无能为也”密顿首曰“昨奉朝命,
没有能力做什么了。”李密叩拜道:“昨日奉朝廷命令, 
垂拜上公,
蒙授任上公, 
冀竭庸虚,
希望能竭尽我一切平庸弱小的力量, 
匡奉国难。
以匡辅奉济国难。 
所以未朝见者,
之所以还没有进京朝见, 
不测城内人情。
是因为不了解城内人心向背。 
且欲先征化及,
而且想先征讨化及, 
报复冤耻,
待报仇雪耻, 
立功赎罪,
立功赎罪, 
然后凯旋,
然后凯旋而归, 
入拜天阙。
进京朝拜。 
此密之本意,
这就是我李密的本意, 
惟先生教之”文远曰“将军名臣之子,
请先生教正。”文远道:“将军是名臣之子, 
累显忠节,
屡次显扬忠诚节义, 
前受误于玄感,
前番被杨玄感所误, 
遂乃暂坠家声。
于是才使家声暂时受挫。 
行迷未远,
所行迷途不远, 
而回车复路,
而回过头来复归正路, 
终于忠孝,
最终实行忠孝, 
用康家国,
以使家国安康, 
天下之人,是所望于将军也”密又顿首曰“敬闻命矣,
这是天下民众有望于将军的。”李密又叩头说道:“谨听您的吩咐, 
请奉以周旋”
请容奉命周旋。” 
 
及征化及还,
到征讨化及回来, 
而王世充已杀元文都等,
王世充已经杀了元文都等人, 
权兵专制。
掌握了兵权独断专行。 
密又问计于文远,
李密又向文远询问计谋, 
答曰“王世充亦门人也,
文远答道:“王世充也是我的门人, 
颇得识之。
我与他很熟悉。 
是人残忍,
这个人很残忍, 
意又褊促,
心胸又狭窄, 
既乘此势,
既然达到如此权势, 
必有异图。
必定有所图谋。 
将军前计为不谐矣,
将军先前的计划已经不妥了。 
非破王世充,
非击败王世充, 
不可朝觐”密曰“尝谓先生儒者,
不能进京朝见君主。”李密说:“我曾认为先生是一介儒生, 
不学军旅之事,
不熟悉军旅战争的事, 
今筹大计,
今日运筹大计, 
殊有明略”
却可见很有英明的韬略。” 
 
及密败,
李密失败后, 
复入东都,
文远重又进入东都, 
王世充给其廪食,
王世充供给他官仓粮食, 
而文远尽敬,
而文远对世充却很恭敬, 
见之先拜。
见到王世充就先行拜礼。 
或问曰“闻君踞见李密,
有人问他:“听说您跪坐着见李密, 
而敬王公,
却又礼敬王公, 
何也”答曰“李密,
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李密, 
君子也,
是君子, 
能受郦生之揖。
能接受郦生一类人的行揖; 
王公,
王公, 
小人也,
是小人, 
有杀故人之义。
有杀害故人的意思。 
相时而动,
察看时机而动, 
岂不然欤”后王世充僭号,
难道不是这样吗?”后来王世充自立称帝, 
复以为国子博士。
又任命他为国子博士。 
因出樵采,
后因出城打柴, 
为罗士信获之,
被罗士信所获, 
送于京师,
送到京城, 
复授国子博士。
重被授官国子博士。 
 
武德六年,
武德六年(623), 
高祖幸国学,
唐高祖亲临国子监, 
观释奠,
观看祭奠先师的仪式, 
遣文远发《春秋》题,
命文远阐发《春秋》题旨, 
诸儒设难蜂起,
众儒生设难,质询如蜂起, 
随方占对,
文远随书写问题的木板出示应口对答, 
皆莫能屈。
都不能挫败他。 
封东莞县男。
封爵东莞县男。 
年七十四,
七十四岁时, 
卒官。
逝世于任上。 
撰《左传音》三卷、《义疏》六十卷。
撰有《左传音》三卷、《义疏》六十卷。 
孙有功,
孙子徐有功, 
自有传。
另外有传。 
 
陆德明,
陆德明, 
苏州吴人也。
苏州吴县人。 
初受学于周弘正,
最初从师受学于周弘正, 
善言玄理。
善于谈论玄理。 
陈大建中,
陈朝太建年间, 
太子征四方名儒,
太子征召四方有名儒生, 
讲于承先殿。
在承光殿讲解经典, 
德明年始弱冠,往参焉。
德明刚满二十岁便前去参与其事。 
国子祭酒徐克开讲,
国子祭酒徐克开堂讲经, 
恃贵纵辨,
凭借位尊纵论, 
众莫敢当。
众人没有敢于交锋的, 
德明独与抗对,
只有德明与他抗衡论争, 
合朝赏叹。
全朝人对他赞叹不已。 
解褐始兴王国左常侍,
入仕任始兴王国左常侍, 
迁国子助教。
转任国子助教。 
陈亡,
陈朝灭亡, 
归乡里。
他回到故乡。 
隋炀帝嗣位,
隋炀帝即位, 
以为秘书学士。
任用德明为秘书学士。 
大业中,
大业年间, 
广召经明之士,
广为征召通晓经书的士子, 
四方至者甚众。
四方前来应召的人很多。 
遣德明与鲁达、孔褒俱会门下省,
让德明与鲁达、孔褒都在门下省会齐, 
共相交难,
相互诘难质询, 
无出其右者。
没有人比得上德明。 
授国子助教。
授官国子助教。 
王世充僭号,
王世充篡位称帝, 
封其子为汉王,
封他的儿子为汉王, 
署德明为师,就其家,
拟请德明为师, 
将行束脩之礼。
准备到德明家中行拜师的礼节。 
德明耻之,
德明以此事为耻, 
因服巴豆散,
便服用了巴豆散, 
卧东壁下。
卧床于书房中。 
王世充子入,跪床前,
王世充的儿子进房后跪在床前, 
对之遗痢,
德明当着他的面拉痢, 
竟不与语。
竟不与他答话。 
遂移病于成皋,
于是因病迁移到成皋, 
杜绝人事。
谢绝一切世事。 
 
王世充平,
王世充铲平后, 
太宗征为秦府文学馆学士,
唐太宗征召德明为秦府文学馆学士, 
命中山王承乾从其受业。
命令中山王李承乾跟德明从师受业。 
寻补太学博士。
不久补官太学博士。 
后高祖亲临释奠,
后来高祖亲临国子学祭奠先师的仪式, 
时徐文远讲《孝经》,
当时徐文远讲授《孝经》, 
沙门惠乘讲《波若经》,
沙门惠乘讲授《波若经》, 
道士刘进喜讲《老子》,
道士刘进喜讲授《老子》, 
德明难此三人,
德明诘难这三个人, 
各因宗指,
各依不同学术的主要意旨, 
随端立义,
随事端而自立其义, 
众皆为之屈。
众人都被他所折服。 
高祖善之,
高祖称赞他, 
赐帛五十匹。
赐给他绸帛五十匹。 
 
贞观初,
贞观初年, 
拜国子博士,
拜官国子博士, 
封吴县男。
封爵吴县男。 
寻卒。
不久去世。 
撰《经典释文》三十卷、《老子疏》十五卷、《易疏》二十卷,
撰有《经典释文》三十卷、《老子疏》十五卷、《易疏》二十卷, 
并行于世。
一并流传于世。 
太宗后尝阅德明《经典释文》,
太宗后来曾经阅读德明的《经典释文》, 
甚嘉之,
很称赞这部书, 
赐其家束帛二百段。
赏赐给他家二百段束帛。 
 
子敦信,
儿子陆敦信, 
龙朔中官至左侍极,
高宗龙朔年间官做到左侍极, 
同东西台三品。
同东、西台三品官。 
 
曹宪,
曹宪, 
扬州江都人也。
扬州江都县人。 
仕隋为秘书学士。
在隋朝任官做秘书学士。 
每聚徒教授,
常常聚集生徒传授学业, 
诸生数百人。
有弟子数百人。 
当时公卿已下,
当时公卿以下官员, 
亦多从之受业。
也多向他从师受业。 
宪又精诸家文字之书,
曹宪还精通各家文字学书籍, 
自汉代杜林、卫宏之后,
从汉代杜林、卫宏以后, 
古文泯绝,
古文几乎泯灭绝迹, 
由宪,此学复兴。
由曹宪文字学得以复兴。 
 
大业中,
隋大业年间, 
炀帝令与诸学者撰《桂苑珠丛》一百卷,
炀帝命他与众学者撰写了《桂苑珠丛》一百卷, 
时人称其该博。
当时人称他博学多识。 
宪又训注张揖所撰《博雅》,
曹宪又解说注释张揖所撰写的《博雅》一书, 
分为十卷,
分为十卷, 
炀帝令藏于秘阁。
炀帝命令将此书收藏于秘书阁。 
 
贞观中,
唐代贞观年间, 
扬州长史李袭誉表荐之,
扬州长史李袭誉上表推荐曹宪, 
太宗征为弘文馆学士。
太宗征召为弘文馆学士,曹宪因年老而没上京就任。于是又派遣使臣到他家去授予官职,任朝散大夫, 
以年老不仕,
学者都引以为荣。太宗又曾于读书中遇到难字,字书上也查不到的, 
乃遣使就家拜朝散大夫,
就抄录下来问曹宪,曹宪替这些字都一一注音、解说,并加以清楚明晰的引证,太宗对此异常惊奇。一百零五岁去世。 
学者荣之。
所撰写的《文选音义》,很为当时所推重。当初,江淮流域研究《文选》的学者,全都以曹宪的学问为本, 
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等人相继以《文选》传授学业,由此其学说大兴于当时。  
 
太宗又尝读书有难字,字书所阙者,录以问宪,
许淹, 
宪皆为之音训及引证明白,太宗甚奇之。年一百五岁卒。
是润州句容县人。 
所撰《文选音义》,甚为当时所重。初,
年少出家为和尚, 
江、淮间为《文选》学者,本之于宪,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复相继以《文选》教授,
后来又还了俗。 
由是其学大兴于代。 许淹者,
博识多知, 
润州句容人也。少出家为僧,后又还俗。
尤其精通于训诂学。 
博物洽闻,尤精诂训。撰《文选音》十卷。
撰有《文选音》十卷。 
 
李善者,
李善, 
扬州江都人。
扬州江都县人。 
方雅清劲,
方正文雅清秀挺拔, 
有士君子之风。
有士君子的学者风度。 
明庆中,
明庆年间, 
累补太子内率府录事参军、崇贤馆直学士,
升任太子内率府录事参军、崇贤馆直学士, 
兼沛王侍读。
兼沛王侍读。 
尝注解《文选》,
曾注释解说《文选》, 
分为六十卷,
撰书六十卷, 
表上之。
上表进奉皇帝, 
赐绢一百二十匹,
赐绢一百二十匹, 
诏藏于秘阁。
诏令收藏于秘阁。 
除潞王府记室参军,
授官潞王府记室参军, 
转秘书郎。
转任秘书郎。 
乾封中,
乾封年间, 
出为经城令。
出京任经城县令。 
坐与贺兰敏之周密,
因与贺兰敏之过从密切而获罪, 
配流姚州。
流放到姚州。 
后遇赦得还,
后遇赦免得以返回, 
以教授为业,
以传授学业为事, 
诸生多自远方而至。
弟子多从远方而来。 
又撰《汉书辩惑》三十卷。
又撰有《汉书辩惑》三十卷。 
载初元年卒。
武后载初元年(690)去世。 
子邕,
儿子李邕, 
亦知名。
也知名。 
 
公孙罗,
公孙罗, 
江都人也。
扬州江都县人。 
历沛王府参军,无锡县丞。
历任沛王府参军、无锡县丞。 
撰《文选音义》十卷,
撰有《文选音义》十卷, 
行于代。
流传于当时。 
 
欧阳询,
欧阳询, 
潭州临湘人,
谭州临湘县人, 
陈大司空頠之孙也。
陈朝大司空欧阳危页的孙子。 
父纥,
父亲欧阳纥, 
陈广州刺史,
陈朝广州刺史, 
以谋反诛。
因谋反被杀。 
询当从坐,
询本会被牵连处罪, 
仅而获免。
不过侥幸获免。 
陈尚书令江总与纥有旧,
陈朝尚书令江总与纥有旧谊, 
收养之,
收养了询, 
教以书计。
教他文字筹算。 
虽貌甚寝陋,
询虽然面貌很丑陋, 
而聪悟绝伦,
却聪颖绝伦, 
读书即数行俱下,
读书即可数行并下, 
博览经史,
广泛阅览经书史籍, 
尤精《三史》。
尤精通《三史》。 
仕隋为太常博士。
在隋朝任太常博士。 
高祖微时,
高祖微贱时, 
引为宾客。
曾招其为宾客。 
及即位,
到即位后, 
累迁给事中。
询官至给事中。 
 
询初学王羲之书,
询始学王羲之书法, 
后更渐变其体,
后来则渐渐变化字体, 
笔力险劲,
笔力奇险遒劲, 
为一时之绝。
为当时一绝, 
人得其尺牍文字,
人们得到他的尺牍文字, 
咸以为楷范焉。
都用作典范楷模。 
高丽甚重其书,
高丽国很看重其书法, 
尝遣使求之。
曾派遣使者求取其书作。 
高祖叹曰“不意询之书名,
高祖感叹道:“想不到询之书法声名, 
远播夷狄,
远播夷狄外族, 
彼观其迹,
他们观询墨迹, 
固谓其形魁梧耶”
一定以为其形体高大魁梧吧!” 
 
武德七年,
武德七年(624), 
诏与裴矩、陈叔达撰《艺文类聚》一百卷。
诏令询与裴矩、陈叔达编撰《艺文类聚》一百卷, 
奏之,
书成奏呈皇上, 
赐帛二百段。
赐丝绸二百段。 
 
贞观初,
贞观初年, 
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
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 
封渤海县男。
封爵渤海县男, 
年八十馀卒。
八十余岁去世。 
 
子通,
 
少孤,
 
母徐氏教其父书。
 
每遗通钱,
 
绐云“质汝父书迹之直”通慕名甚锐,
 
昼夜精力无倦,
 
遂亚于询。
 
仪凤中,
 
累迁中书舍人。
 
丁母忧,
 
居丧过礼。
 
起复本官,
 
每入朝,
 
必徒跣至皇城门外。
 
直宿在省,
 
则席地藉藁。
 
非公事不言,
 
亦未尝启齿。
 
归家必衣缞绖,
 
号恸无恒。
 
自武德已来,
 
起复后而能哀戚合礼者,
 
无与通比。
 
年凶未葬,
 
四年居庐不释服,
 
家人冬月密以毡絮置所眠席下,
 
通觉,
 
大怒,
 
遽令彻之。
 
 
五迁,
 
垂拱中至殿中监,
 
赐爵渤海子。
 
天授元年,
 
封夏官尚书。
 
二年,
 
转司礼卿,
 
判纳言事。
 
为相月馀,
 
会凤阁舍人张嘉福等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
 
通与岑长倩固执以为不可,
 
遂忤诸武意,
 
为酷吏所陷,
 
被诛。
 
神龙初,
 
追复官爵。
 
 
朱子奢,
 
苏州吴人也。
 
少从乡人顾彪习《春秋左氏传》,
 
后博观子史,
 
善属文。
 
隋大业中,
 
直秘书学士。
 
及天下大乱,
 
辞职归乡里,
 
寻附于杜伏威。
 
武德四年,
 
随伏威入朝,
 
授国子助教。
 
贞观初,
 
高丽、百济同伐新罗,
 
连兵数年不解,
 
新罗遣使告急。
 
乃假子奢员外散骑侍郎充使,
 
喻可以释三国之憾,
 
雅有仪观,
 
东夷大钦敬之,
 
三国王皆上表谢罪,
 
赐遣甚厚。
 
 
初,
 
子奢之出使也,
 
太宗谓曰“海夷颇重学问,
 
卿为大国使,
 
必勿藉其束脩,
 
为之讲说。
 
使还称旨,
 
当以中书舍人待卿”子奢至其国,
 
欲悦夷虏之情,
 
遂为发《春秋左传》题,
 
又纳其美女之赠。
 
使还,
 
太宗责其违旨,
 
犹惜其才,
 
不至深谴,
 
令散官直国子学。
 
转谏议大夫、弘文馆学士,
 
迁国子司业,
 
仍为学士。
 
 
子奢风流蕴藉,
 
颇滑稽,
 
又辅之以文义,
 
由是数蒙宴遇,
 
或使论难于前。
 
十五年卒。
 
 
张士衡,
 
瀛州乐寿人也。
 
父之庆,
 
齐国子助教。
 
士衡九岁丧母,
 
哀慕过礼。
 
父友齐国博士刘轨思见之,
 
每为掩泣。
 
谓其父曰“昔伯饶号张曾子,
 
亦岂能远过。
 
吾闻君子不亲教,
 
当为成就之”及长,
 
轨思授以《毛诗》、《周礼》,
 
又从熊安生及刘焯受《礼记》,
 
皆精究大义。
 
此后遍讲《五经》,
 
尤攻《三礼》。
 
仕隋为馀杭令,
 
后以年老归乡里。
 
 
贞观中,
贞观年间, 
幽州都督、燕王灵夔备玄纁束帛之礼,
幽州都督燕王李灵夔准备了黑色的束帛作为礼物, 
就家迎聘,
到士衡家去迎聘他, 
北面师之。
拜他为师。 
庶人承乾在东宫,
庶人承乾在太子宫, 
又加旌命。
又对他加以表扬征召。 
及至洛阳宫谒见,
待到洛阳宫谒见皇上, 
太宗延之升殿,
太宗请他登上殿前台阶, 
赐食,
赐给他食物, 
擢授朝散大夫、崇贤馆学士。
提拔授官朝散大夫、崇贤馆学士。 
承乾见之,
承乾看见他, 
问以齐氏灭亡之由绪,
问他齐朝灭亡的原因,回答道: 
对曰“齐后主悖虐无度,
“齐后主昏悖暴虐无度, 
昵近小人。
亲近小人, 
至如高阿那瑰、骆提婆、韩长鸾等,
以致像高阿那..、骆提婆、韩长鸾等人, 
皆奴仆下才,
都是些奴仆下等之才, 
凶险无赖,
凶狠险恶无赖之辈, 
是信是使,
他却相信他们任用他们, 
以为心腹。
把他们当作心腹。 
诛害忠良,
他们诛杀迫害忠臣良将, 
疏忌骨肉。
疏远猜忌骨肉至亲。 
穷极奢靡,
穷奢极欲, 
剥丧黎元。
伤害百姓。 
所以周师临郊,
因此当北周的军队兵临城下时, 
人莫为用,
没有人为齐朝效力, 
以至覆灭,
以至于灭亡, 
实此之由”承乾又问曰“布施营功德,
实在的原因正在于此。”承乾又问道:“以布施的方法来求取功德, 
有果报不”对曰“事佛在于清净无欲,
真有因果报应不?”回答道:“侍奉佛法在于清净无欲, 
仁恕为心。
怀有仁恕之心。 
如其贪婪无厌,
如果贪婪无厌, 
骄虐是务,
骄纵暴虐, 
虽复倾财事佛,
虽然倾尽财力侍奉佛法, 
无救目前之祸。
也不能拯救眼前的灾祸。 
且善恶之报,
况且善与恶的报应, 
若影随形,
如影随形, 
此是儒书之言,
这是儒家典籍上的话, 
岂徒佛经所说。
哪里只是佛经上说的。 
是为人君父,
因此为人君父的, 
当须仁慈。
应该仁慈; 
为人臣子,
为人臣子的, 
宜尽忠孝。
当尽忠孝。 
仁慈忠孝,
能做到仁慈忠孝, 
则福祚攸永。
则福祉帝位长久; 
如或反此,
如果与此相反, 
则殃祸斯及。
那么灾祸就要降临。 
此理昭然,
此中道理昭然若揭, 
愿殿下勿为忧虑”及承乾废黜,
愿殿下不要为此忧虑。”到承乾太子位被废除后, 
敕给乘传,
诏敕车马给他, 
令归本乡。
让他回归本乡。 
十九年卒。
贞观十九年(645)去世。 
 
士衡既礼学为优,
士衡以礼学为最优秀, 
当时受其业擅名于时者,
当时跟随他受业而大有名望于一时的, 
唯贾公彦为最焉。
其中以贾公彦最为著名。 
 
贾公彦,
贾公彦, 
洺州永年人。
洛州永年县人。 
永徽中,
永徽年间, 
官至太学博士。
官做到太学博士。 
撰《周礼义疏》五十卷、《仪礼义疏》四十卷。
撰有《周礼义疏》五十卷、《仪礼义疏》四十卷。 
子大隐,
儿子贾大隐, 
官至礼部侍郎。
官至礼部侍郎。 
 
时有赵州李玄植,
当时有赵州的李玄植, 
又受《三礼》于公彦,
又向贾公彦学习《三礼》, 
撰《三礼音义》行于代。
撰有《三礼音义》流传于当世。 
玄植兼习《春秋左氏传》于王德韶,
玄植同时向王德韶研习《春秋左氏传》, 
受《毛诗》于齐威,
而由齐威讲授《毛诗》, 
博涉汉史及老、庄诸子之说。
广博地涉猎汉代的历史以及老庄诸子的学说。 
贞观中,
贞观年间, 
累迁太子文学、弘文馆直学士。
升任太子文学、弘文馆直学士。 
高宗时,
高宗时, 
屡被召见。
屡次被召见, 
与道士、沙门在御前讲说经义,
与道士、和尚在皇帝面前讲解经书义理。 
玄植辨论甚美,
玄植辩论很漂亮, 
申规讽,
申叙了规劝讽谏之意, 
帝深礼之。
高宗对他很是礼重。 
后坐事左迁汜水令,
后来因事被牵累获罪,被贬为汜水县令, 
卒官。
逝世于任上。 
 
张后胤,
张后胤, 
苏州昆山人也。
苏州昆山县人。 
父中,
父亲张中, 
有儒学,
擅长儒学, 
隋汉王谅出牧并州,
隋朝汉王杨谅出任并州太守时, 
引为博士。
引用为博士。 
后胤从父在并州,
后胤跟随父亲在并州, 
以学行见称。
以学问操行为人称道。 
时高祖镇太原,
当时唐高宗镇守太原, 
引居宾馆。
召引他为宾客住在宾馆里。 
太宗就受《春秋左氏传》。
太宗到宾馆去请他讲授《春秋左氏传》。 
武德中,
高祖武德年间, 
累除燕王谘议参军。
授官燕王咨议参军。 
 
贞观中,
太宗贞观年间, 
后胤上言“陛下昔在太原,
后胤上书道:“陛下从前在太原时, 
问臣:
问臣下: 
隋氏运终,
‘隋代国运终结, 
何族当得天下。
哪个家族会得到天下? 
臣奉对:
’臣下曾回答: 
李姓必得。
‘李姓必得。 
公家德业,
明公家的德行事业, 
天下系心,
天下人系于心中, 
若于此首谋,
若在此倡谋, 
长驱关右,
长驱直入关中, 
以图帝业,
以图谋帝王大业, 
孰不幸赖。
谁不庆幸仰赖! 
此实微臣早识天命”太宗曰“此事并记之耳”因诏入赐宴,
’这实在是微臣早识上天的意旨。”太宗说道:“这事我也记得。”便召后胤进宫赐宴, 
言及平昔,
讲到以前的事, 
从容谓曰“今弟子何如”后胤对曰“昔孔子领徒三千,
便从容地对后胤说:“如今我这弟子怎么样?”后胤回答道:“从前孔子领有三千弟子, 
达者无子男之位。
显达的还没有子爵男爵的爵位。 
臣翼赞一人,
臣下辅佐赞助一人, 
为万乘主,
便成为一国天子, 
计臣功逾于先圣”太宗甚悦,
算算臣下的功劳还要超过先圣孔子了。”太宗非常高兴, 
赐良马五匹,
赐给良马五匹, 
拜燕王府司马。
授官燕王府司马, 
迁国子祭酒,
升任国子祭酒, 
转散骑常侍。
转官散骑常侍。 
 
永徽初,
永徽初年, 
请致仕,
请求辞官, 
加金紫光禄大夫,
便加官金紫光禄大夫, 
给赐并同职事。
供给赏赐之物与在职官吏一样。 
卒,赠礼部侍郎,
去世后追赠为礼部侍郎, 
陪葬昭陵。
陪葬于昭陵。 
 
盖文达,
盖文达, 
冀州信都人也。
冀州信都县人。 
博涉经史,
广泛涉猎经书史籍, 
尤明《三传》。
尤其精通《三传》。 
性方雅,
禀性方正文雅, 
美须貌,
须眉漂亮,相貌俊美, 
有士君子之风。
有富有学问志操的学士君子风度。 
刺史窦抗尝广集儒生,
刺史窦抗曾广为召集儒生, 
令相问难,
让他们互相问难辩驳, 
其大儒刘焯、刘轨思、孔颖达咸在坐,
那些大儒刘焯、刘轨思、孔颖达等人都在座, 
文达亦参焉。
文达也参加了。 
既论难,
开始诘难驳辩之后, 
皆出诸儒意表,
文达的谈论都使众儒生大出意料之外, 
抗大奇之,
窦抗非常惊奇, 
问曰“盖生就谁受学”刘焯对曰“此生岐嶷,
问道:“盖生是拜谁为师求学的?”刘焯回答道:“该生年轻聪慧, 
出自天然。
出于天赋。 
以多问寡,
在学问上他是以多问少, 
焯为师首”抗曰“可谓冰生于水而寒于水也”
我刘焯是他为首的老师。”窦抗说:“这真是冰由水而生成却比水要寒冷啊。” 
 
武德中,
武德年间, 
累授国子助教。
升任国子助教。 
太宗在藩,
太宗还在藩国的时候, 
召为文学馆直学士。
征召他为文学馆直学士。 
贞观十年,
贞观十年(636), 
迁谏议大夫,
授官谏议大夫, 
兼弘文馆学士。
兼弘文馆学士。 
十三年,
贞观十三年, 
除国子司业。
任职国子司业。 
俄拜蜀王师,
不久授官蜀王师, 
以王有罪,
后因蜀王有罪, 
坐免。
被牵累免官。 
十八年,
贞元十八年(644), 
授崇贤馆学士。
授予他崇贤馆学士。 
寻卒。
不久去世。 
其宗人文懿,
他的族人盖文懿, 
亦以儒业知名,
也以儒家学业知名, 
当时称为“二盖”焉。
当时称为“二盖”。 
 
文懿者,
 
贝州宋城人也。
 
武德初,
 
历国子助教。
 
时高祖别于秘书省置学,
 
教授王公之子,
 
时以文懿为博士。
 
文懿尝开讲《毛诗》,
 
发题,
 
公卿咸萃,
 
更相问难,
 
文懿发扬风雅,
 
甚得诗人之致。
 
贞观中,
 
卒于国子博士。
 
 
谷那律,
 
魏州昌乐人也。
 
贞观中,
 
累补国子博士。
 
黄门侍郎褚遂良称为“九经库”。
 
寻迁谏议大夫,
 
兼弘文馆学士。
 
尝从太宗出猎,
 
在途遇雨,
 
因问“油衣若为得不漏”那律曰“能以瓦为之,
 
必不漏矣”意欲太宗不为畋猎。
 
太宗悦,
 
赐帛二百段。
 
永徽初,
 
卒官。
 
 
萧德言,
 
雍州长安人,
 
齐尚书左仆射思话玄孙也。
 
本兰陵人,
 
陈亡,
 
徙关中。
 
祖介,
 
梁侍中、都官尚书。
 
父引,
 
陈吏部侍郎。
 
并有名于时。
 
德言博涉经史,
 
尤精《春秋左氏传》,
 
好属文。
 
贞观中,
 
除著作郎,
 
兼弘文馆学士。
 
 
德言晚年尤笃志于学,
 
自昼达夜,
 
略无休倦。
 
每欲开《五经》,
 
必束带盥濯,
 
危坐对之。
 
妻子候间请曰“终日如是,
 
无乃劳乎”德言曰“敬先圣之言,
 
岂惮如此”时高宗为晋王,
 
诏德言授经讲业。
 
及升春宫,
 
仍兼侍读。
 
寻以年老,
 
请致仕,
 
太宗不许。
 
又遗之书曰:
 
 
朕历观前代,
 
详览儒林,
 
至于颜、闵之才,
 
不终其寿。
 
游、夏之德,
 
不逮其学。
 
惟卿幼挺珪璋,
 
早标美誉。
 
下帷闭户,
 
包括《六经》。
 
映雪聚萤,
 
牢笼百氏。
 
自隋季版荡,
 
阇序无闻,
 
儒道坠泥涂,
 
《诗书》填坑穽。
 
眷言坟典,
 
每用伤怀。
 
顷年已来,
 
天下无事,
 
方欲建礼作乐,
 
偃武修文。
 
卿年齿已衰,
 
教将何恃。
 
所冀才德犹茂,
 
卧振高风,
 
使济南伏生,
 
重在于兹日。
 
关西孔子,
 
故显于当今。
 
令问令望,
 
何其美也。
 
念卿疲朽,
 
何以可言。
 
 
寻赐爵封阳县侯。
 
十七年,
 
拜秘书少监。
 
两宫礼赐甚厚。
 
二十三年,
 
累表请致仕,
 
许之。
 
高宗嗣位,
 
以师傅恩,
 
加银青光禄大夫。
 
永徽五年,
 
卒于家,
 
年九十七。
 
高宗为之辍朝,
 
赠太常卿。
 
文集三十卷。
 
 
曾孙至忠,
 
自有传。
 
 
许叔牙,
 
润州句容人。
 
少精于《毛诗》、《礼记》,
 
尤善讽咏。
 
贞观初,
 
累授晋王文学兼侍读,
 
寻迁太常博士。
 
升春宫,
 
加朝散大夫,
 
迁太子洗马,
 
兼崇贤馆学士,
 
仍兼侍读。
 
尝撰《毛诗纂义》十卷,
 
以进皇太子。
 
太子赐帛百段,
 
兼令写本付司经局。
 
御史大夫高智周尝谓人曰“凡欲言《诗》者,
 
必须先读此书”贞观二十三年卒。
 
子子儒。
 
 
子儒,亦以学艺称。长寿中,
敬播, 
官至天官侍郎、弘文馆学士。子儒居选部,不以藻鉴为意,
蒲州河东人。 
委令史句直,以为腹心。注官之次,
贞观初年, 
子儒但高枕而卧,时云“句直平配”。由是补授失序,
考中进士。 
无复纲纪,道路以为口实。其所注《史记》,
不久有诏命让他到秘书内省辅佐颜师古、孔颖达修撰《隋史》, 
竟未就而终。
不久授官太子校书。 
 
敬播,蒲州河东人也。贞观初,
《隋史》撰成, 
举进士。俄有诏诣秘书内省佐颜师古、孔颖达修《隋史》,寻授太子校书。
转任著作郎, 
史成,迁著作郎,兼修国史。
兼修撰官编修国史。 
与给事中许敬宗撰《高祖》、《太宗实录》,
与给事中许敬宗撰写《高祖实录》、《太宗实录》, 
自创业至于贞观十四年,
从唐代开国到贞观十四年(640), 
凡四十卷。
共四十卷, 
奏之,
上书进奉皇上, 
赐物五百段。
被赐予杂帛五百段。 
太宗之破高丽,
太宗击败高丽国, 
名所战六山为驻跸,
给作战地六山起名为驻跸, 
播谓人曰“圣人者,
敬播对人说: 
与天地合德,
“圣人与天地合德, 
山名驻跸,
山名叫驻跸, 
此盖以銮舆不复更东矣”卒如所言。
这就是说皇帝的车驾不会到达更东边了。” 
最终如他所说。 
 
时梁国公房玄龄深称播有良史之才,
当时梁国公房玄龄极赞敬播有良史的才能, 
曰“陈寿之流也”玄龄以颜师古所注《汉书》,文繁难省,
说他是“陈寿之流的史才”。玄龄因颜师古所注《汉书》文字繁芜意思难明, 
令播撮其机要,撰成四十卷,
让敬播择取其中精要之处撰成四十卷, 
传于代。
流传于当世。 
寻以撰实录功,
不久因撰写实录有功, 
迁太子司议郎。
升任太子司议郎。 
时初置此官,
当时刚开始设置这一官职, 
极为清望。
极负清高的名望。 
中书令马周叹曰“所恨资品妄高,
中书令马周叹道:“所恨的是空有极高的资格品位, 
不获历居此职”参撰《晋书》,
却不能获得担任此职。”参与撰写《晋书》, 
播与令狐德棻、阳仁卿、李严等四人总其类。
敬播与令狐德..、阳仁卿、李严等四人按类汇总。 
 
会刑部奏言“准律:
适逢刑部上奏言事道:“法律条文有: 
谋反大逆,
谋反是大逆不道之罪, 
父子皆坐死,
父亲儿子都要判处死刑, 
兄弟处流。
兄弟处以流放。 
此则轻而不惩,
此种惩处太轻不能达到惩戒目的, 
望请改从重法”制遣百僚详议。
希望改用重刑。”皇帝诏命百官详加议论。 
播议曰“昆季孔怀,
敬播谈道:“兄弟相亲, 
天伦虽重,
天伦关系虽然很深重, 
比于父子,
但与父子关系相比, 
性理已殊。
情理已很不同。 
生有异室之文,
活着有不同居室的形式, 
死有别宗之义。
死后有别宗异支的意义。 
今有高官重爵,
如今有高官重爵, 
本荫唯逮子孙。
余荫庇护只达到儿子孙子; 
祚土锡珪,
有封土赐王圭, 
余光不及昆季。
余荫好处也不及于兄弟手足。 
岂有不沾其荫,
岂有不沾荫庇之惠, 
辄受其辜,
却要受牵累获罪的? 
背礼违情,
这样背礼违情, 
殊为太甚。
实在太过分了。 
必期反兹春令,
一定要反对礼部的律令, 
踵彼秋荼,
而遵从那秋荼般苛繁的刑法, 
创次骨于道德之辰,
便是在道德之世而行严刑峻法, 
建深文于措刑之日,
在太平刑措之日却费尽心机罗织人的罪名, 
臣将以为不可”诏从之。
那我认为是不当的。”诏命采纳了他的意见。 
 
永徽初,
 
拜著作郎。
 
与许敬宗等撰《西域图》。
 
后历谏议大夫、给事中,
 
并依旧兼修国史。
 
又撰《太宗实录》,
 
从贞观十五年至二十三年,
 
为二十卷。
 
奏之,
 
赐帛三百段。
 
后坐事出为越州都督府长史。
 
龙朔三年,
 
卒官。
 
播又著《隋略》二十卷。
 
 
刘伯庄,
 
徐州彭城人也。
 
贞观中,
 
累除国子助教。
 
与其舅太学博士侯孝遵齐为弘文馆学士,
 
当代荣之。
 
寻迁国子博士,
 
其后又与许敬宗等参修《文思博要》及《文馆词林》。
 
龙朔中,
 
兼授崇贤馆学士。
 
撰《史记音义》、《史记地名》、《汉书音义》各二十卷,
 
行于代。
 
 
子之宏,
 
亦传父业。
 
则天时,
 
累迁著作郎,
 
兼修国史。
 
卒于相王府司马。
 
睿宗即位,
 
以故吏赠秘书少监。
 
 
秦景通,
 
常州晋陵人也。
 
与弟肸,
 
尤精《汉书》,
 
当时习《汉书》者皆宗师之,
 
常称景通为大秦君,
 
暐为小秦君。
 
若不经其兄弟指授,
 
则谓之“不经师匠,
 
无足采也”。
 
景通,
 
贞观中累迁太子洗马,
 
兼崇贤馆学士。
 
为《汉书》学者,
 
又有刘纳言,
 
亦为当时宗匠。
 
 
纳言,
 
乾封中,
 
历都水监主簿,
 
以《汉书》授沛王贤。
 
及贤为皇太子,
 
累迁太子洗马,
 
兼充侍读。
 
常撰《俳谐集》十五卷,
 
以进太子。
 
及东宫废,
 
高宗见而怒之。
 
诏曰“刘纳言收其馀艺,
 
参侍经史,
 
自府入宫,
 
久淹岁月,
 
朝游夕处,
 
竟无匡赞。
 
阙忠孝之良规,
 
进诙谐之鄙说,
 
储宫败德,
 
抑有所由。
 
情在好生,
 
不忍加戮,
 
宜从屏弃,
 
以励将来。
 
可除名”后又坐事配流振州而死。
 
 
罗道琮,
 
蒲州虞乡人也。
 
祖顺,
 
武德初,
 
为兴州刺史。
 
勤于学业,
 
而慷慨有节义。
 
贞观末,
 
上书忤旨,
 
配流岭表。
 
时有同被流者,
 
至荆、襄间病死,
 
临终,
 
泣谓道琮曰“人生有死,
 
所恨委骨异壤”道琮曰“我若生还,
 
终不独归,
 
弃卿于此”瘗之路左而去。
 
岁馀,
 
遇赦得还,
 
至殡所,
 
属霖潦瀰漫,
 
柩不复可得。
 
道琮设祭恸哭,
 
告以欲与俱归之意,
 
若有灵者,
 
幸相警示。
 
言讫,
 
路侧水中,
 
忽然涌沸。
 
道琮又咒云“若所沸处是,
 
愿更令一沸”咒讫,
 
又沸。
 
道琮便取得其尸,
 
铭志可验,
 
遂负之还乡。
 
当时识者称道琮诚感所致。
 
道琮寻以明经登第。
 
高宗末,
 
官至太学博士。
 
每与太学助教康国安、道士李荣等讲论,
 
为时所称。
 
寻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