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六十五 - 旧唐书

← 返回《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四·列传第六十四卷一百一十六·列传第六十六

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六十五

文白对照

本卷记载唐代八位官员生平,展现其在安史之乱等事件中的仕途沉浮与政治军事作为。

崔器仕途与严刑争议

○崔器 赵国珍 崔瓘 敬括 韦元甫 魏少游 卫伯玉 李承 崔器,
崔器, 
深州安平人也。
深州安平人。 
曾祖恭礼,
曾祖父恭礼, 
状貌丰硕,
体态庞大, 
饮酒过斗。
饮酒过斗。 
贞观中,
贞观年间(627), 
拜驸马都尉,
任驸马都尉, 
尚神尧馆陶公主。
娶神尧馆陶公主为妻。 
父肃然,
父亲肃然, 
平阴丞。
为平阴丞。 
 
器有吏才,
崔器具有吏才, 
性介而少通,
性格独特与人少交往, 
举明经,
行为分明, 
历官清谨。
任官时清廉谨慎。 
天宝六载,
天宝六年(747), 
为万年尉,
任万年尉, 
逾月拜监察御史。
过了几个月后任监察御史。 
中丞宋浑为东畿采访使,
中丞宋浑为京畿采访使, 
引器为判官。
推荐器为判官; 
浑坐赃流贬岭南,
浑因赃物获罪流放贬到岭南, 
器亦随贬。
器也随之被贬。 
十三年,
十三年(754), 
量移京兆府司录,
衡量其才转任京兆府司录, 
转都官员外郎,
又为都官员外郎, 
出为奉先令。
出朝任奉先令。 
逆胡陷西京.器没于贼,
逆胡攻陷西京,器被贼军所围, 
仍守奉先。
仍坚守奉先。 
居无何,
据守不行, 
属贼党同罗叛贼,长安守将安守忠、张通儒并亡匿。
归属贼党同罗的叛贼长安守将安守忠、张通儒一并身亡。 
又渭上义兵起,
此时渭水上游义兵兴起, 
一朝聚徒数万,
一时聚集数万人。 
器惧,
器害怕, 
所受贼文牒符敕,一时焚之,
将贼军所授予的文牒符敕令全部烧毁, 
榜召义师,
出告示征招义师, 
欲应渭上军。
响应渭水上游义军。 
及渭上军破,
等到渭水上游义军战败, 
贼将崔乾祐先镇蒲、同,
贼将崔乾..率先镇守蒲、同。 
使麾下骑三十人捉器,
派手下骑兵三十人捉拿器, 
器遂北走灵武。
于是器逃向北面灵武。 
 
器素与吕諲善,
器平素与吕諲友善, 
諲引为御史中丞、兼户部侍郎。
..推荐器为御史中丞,兼户部侍郎。 
从肃宗至凤翔,
随肃宗到凤翔, 
加礼仪使。
加授礼仪使。 
克复二京,
收复二京后, 
为三司使。
任三司使。 
器草仪注,
器草拟仪注, 
驾入城,
驾车进城, 
令陷贼官立于含元殿前,
命令曾落于贼军手中的官员站在含元殿前面, 
露头跣足,
露头赤足, 
抚膺顿首请罪,
抚胸顿首请罪, 
以刀杖环卫,
四周以刀杖环围起来, 
令扈从群官宰臣已下视之。
又令护从众官宰臣以下人员来看此情形。 
及收东京,
等到收复东京, 
令陈希烈已下数百人如西京之仪。
令陈希烈以下数百人如同西京请罪的仪式。 
器性阴刻乐祸,残忍寡恩,
器性格阴险残忍, 
希旨奏陷贼官准律并合处死。
上奏请求将陷城官员按法制全部处死。 
肃宗将从其议。
肃宗准备同意他的建议, 
三司使、梁国公李岘执奏,
三司使、梁国公李岘上奏, 
固言不可,
坚持说不行, 
乃六等定罪,
于是分六个等级定罪, 
多所原宥,
大多数人被宽恕。 
唯陈希烈、达奚珣斩于独柳树下。
只有陈希烈、达奚王旬在独柳树下被杀。 
后萧华自相州贼中仕贼官归阙,
后来萧华从相州贼军中任贼官回朝, 
奏云“贼中仕官等重为安庆绪所驱,
上奏说:“在贼军中任职主要是被安庆绪所驱使, 
胁至相州,
胁迫到相州, 
初闻广平王奉宣恩命,
当初听到广平王奉皇上之命宣布恩令, 
释放陈希烈已下,
释放陈希烈以下之人, 
皆相顾曰:
都相互说: 
我等国家见待如此,
‘我们被国家如此见待, 
悔恨何及。
为何要悔恨。 
及闻崔器议刑太重,
’等听到崔器论刑极重, 
众心复摇”肃宗曰“朕几为崔器所误”
众人之心又有所动摇。”肃宗说:“我几乎被崔器所害。” 
 
吕諲骤荐器为吏部侍郎、御史大夫。
吕諲马上推荐器为吏部侍郎、御史大夫。 
上元元年七月,
上元元年(760)七月, 
器病脚肿,
器患病脚肿, 
月馀疾亟,
一个多月后病情加重, 
瞑目则见达奚珣,
睁眼就看见达奚王旬, 
叩头曰“大尹不自由”左右问之,
叩头说:“大尹不自由。”左右人问他, 
器答曰“达奚大尹尝诉冤于我,
器回答说:“达奚王旬大尹曾向我诉冤, 
我不之许”如是三日而器卒。
我没有答应他。”三天都这样,最后死去。 
 

赵国珍镇守黔中

赵国珍,
赵国珍, 
牂柯之苗裔也。
牛羊牛可的后代。 
天宝中,
天宝(742)年间, 
以军功累迁黔府都督,
以军功多次升为黔府都督, 
兼本管经略等使。
兼任本管经略等使。 
时南蛮阁罗凤叛,
此时南蛮人腁罗凤反叛, 
宰臣杨国忠兼剑南节度,
宰臣杨国忠兼任剑南节度使, 
遥制其务,
在朝廷控制国家边远事务, 
屡丧师徒。
多次征伐失败。 
中书舍人张渐荐国珍有武略,
中书舍人张渐推荐国珍怀有武略, 
习知南方地形,
熟知南方地理, 
国忠遂奏用之。
国忠于是上奏任用他。 
在五溪凡十馀年,
在五溪地区大约十多年期间, 
中原兴师,
中原战火不断, 
唯黔中封境无虞。
只有黔中安定无事。 
代宗践祚,
代宗即位, 
特嘉之,
专门嘉奖他, 
召拜工部尚书。
升为工部尚书。 
大历三年九月,
大历三年(768)九月, 
以疾终,
患病死, 
赠太子太傅。
赠予太子太傅。 
 

崔瓘治政与兵变遇害

崔瓘,
崔瓘, 
博陵人也。
博陵人。 
以士行闻,
以品行闻名, 
莅职清谨。
在职清廉谨慎。 
累迁至澧州刺史,
多次升为澧州刺史, 
下车削去烦苛,
任职期间除去繁苛杂律, 
以安人为务。
以安抚为重。 
居二年,
居职二年, 
风化大行,
风俗大变, 
流亡襁负而至,
流亡他乡的人竞相背负婴儿回来, 
增户数万。
增加户口几万人。 
有司以闻,
朝廷听说后, 
优诏特加五阶,
优待诏令特加授五阶, 
至银青光禄大夫,
升银青光禄大夫, 
以甄能政。
以示奖励善政。 
迁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
升为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 
充湖南都团练观察处置使。
充任湖南都团练观察处置使。 
瓘到官,
瓘到职后, 
政在简肃,
处事严谨公正, 
恭守礼法。
恭守礼法。 
将吏自经时艰,
将吏由于经受时艰, 
久不奉法,
长时期不奉守法令, 
多不便之。
很多人不熟知法律。 
大历五年四月,
大历五年(770)四月, 
会月给粮储,
正当每月供应粮食的时候, 
兵马使臧玠与判官达奚覯忿争,
兵马使臧..与判官达奚觏争吵动怒,觏说: 
覯曰“今幸无事”玠曰“有事何逃”厉色而去。
“今天幸亏无事。”..说:“有事为什么要逃跑?”脸色严厉离去。 
是夜,
这天夜晚, 
玠遂构乱,
..于是发动兵变, 
犯州城,
进犯州城, 
以杀达奚覯为名。
以杀达奚觏为名义。 
瓘惶遽走,
瓘害怕逃走, 
逢玠兵至,
遇上..的兵马来到, 
遂遇害。
于是被杀。 
代宗闻其事,
代宗听说后, 
悼惜久之。
很长时间悼念他。 
 

敬括简淡为官

敬括,
敬括, 
河东人也。
河东人。 
少以文词称。
年少时以文词受人称赞。 
乡举进士,
考取进士, 
又应制登科,
又参加应制考试录用, 
再迁右拾遗、内供奉、殿中侍御史。
升为右拾遗、内供奉、殿中侍御史。 
天宝末,
天宝末年(756), 
宰臣杨国忠出不附己者,
宰臣杨国忠排斥不依附自己的人, 
括以例为果州刺史。
括在其中,任果州刺史。 
累迁给事中、兵部侍郎、大理卿。
多次升为给事中、兵部侍郎、大理卿。 
性深厚。
性格非常厚道, 
志尚简淡,
崇尚简朴淡泊, 
在职不务求名,
在职期间不追求名利, 
因循而已。
按规定行事而已。 
大历初,
大历初年(766), 
叛臣周智光伏诛,
叛臣周智光被杀, 
诏选循良为近辅,
诏令选择办事认真的人为亲近的辅臣, 
以括为同州刺史。
由此括任同州刺史。 
岁馀,
一年多后, 
入为御史大夫。
入朝任御史大夫。 
迟重推诚于下,
对部下尊重以诚相待, 
未尝以私害公,
没有以私利损害国家, 
士颇称焉。
士大夫们对他非常称道; 
而从容养望,
但却又从容颐养观望, 
不举纲纪,
不提出处事纲纪, 
士亦以此少之。
士大夫们又以此轻视他。 
大历六年三月卒。
大历六年(771)三月死。 
 

韦元甫政绩卓著

韦元甫,
韦元甫, 
少修谨,
年少时学习严格, 
敏于学行。
才思敏捷。 
初任滑州白马尉,
原来任滑州白马尉, 
以吏术知名。
以吏术出名, 
本道采访使韦涉深器之,
主管此地域的采访使韦涉非常器重他, 
奏充支使,
奏请担任支使, 
与同幕判官员锡齐名。
与同幕判官锡一同出名。 
元甫精于简牍,
元甫擅长文书, 
锡详于讯覆,
锡擅长咨询, 
涉推诚待之,
韦涉对他们以诚相待, 
时谓“员推韦状”元甫有器局,
在当时有“员推韦状”的说法。元甫有才能, 
所莅有声,
具有声望, 
累迁苏州刺史、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等使。
多次升为苏州刺史、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等使。 
大历初,
大历初年(766), 
宰臣杜鸿渐首荐之,
宰臣杜鸿渐第一个推荐他, 
征为尚书右丞。
征诏任尚书右丞。 
会淮南节度使缺,
当时淮南节度使缺人, 
鸿渐又荐堪当重寄,
鸿渐又推荐他能堪当重任, 
遂授扬州长史、兼御史大夫、淮南节度观察等使。
于是授予扬州长史、兼御史大夫、淮南节度观察等使。 
在扬州三年,
在扬州任职三年, 
政尚不扰,
政事还没有混乱, 
事亦粗理。
事务也大致被料理。 
大历六年八月,
大历六年(771)八月, 
以疾卒于位。
病死于职位上。 
 

魏少游宦海沉浮

魏少游,
魏少游, 
钜鹿人也。
巨鹿人。 
早以吏干知名,
早年以吏才出名, 
历职至朔方水陆转运副使。
担任过朔方水陆转运副使。 
肃宗幸灵武,
肃宗幸驾到灵武, 
杜鸿渐等奉迎,
杜鸿渐等候奉迎, 
留少游知留后,
留下少游主管留后, 
备宫室扫除之事。
准备宫室的清理事务。 
少游以肃宗远离宫阙,
少游认为肃宗远离皇宫, 
初至边藩,
刚到边藩, 
故丰供具以悦之。
所以用丰盛的供品以博肃宗的欢心。 
将至灵武,
肃宗快到灵武, 
少游整骑卒千馀,
少游率领整齐有序的骑兵一千多人, 
干戈耀日,
干戈在阳光下夺目耀眼, 
于灵武南界鸣沙县奉迎,
在灵武南面边界鸣沙县奉迎, 
备威仪振旅而入。
伴以威严仪仗和雄伟的军队进城。 
肃宗至灵武,
肃宗到达灵武, 
殿宇御幄,
各种殿宇房屋, 
皆象宫闱,
如同皇宫一样, 
诸王、公主各设本院,
各王侯公主各住其院, 
饮食进御,
进献的各种物品, 
穷其水陆。
将其水陆交通堵塞。 
肃宗曰“我至此本欲成大事,
肃宗说:“我到此地来是想完成伟大事业, 
安用此为”命有司稍去之。
怎么需要如此做法!”命令有司稍略去除一些。 
累迁卫尉卿。
多次升为卫尉卿。 
乾元二年十月,
乾元二年(759)十月, 
议率朝臣马以助军,
朝廷商议朝臣一律以马资助军队, 
少游与汉中郡王瑀沮其议,
少游和汉中郡王王禹阻止其议, 
上知之,
皇上知道后, 
贬渠州长史。
将其贬为渠州长史。 
后为京兆尹,
后来任京兆尹, 
请中书门下及两省五品已上、尚书省四品已上、诸司正员三品已上、诸王、驸马中期周已上亲及女婿外甥,
奏请中书门下以及两省五品以上、尚书省四品以上、各司正员三品以上、各王、驸马中期周以上亲属以及其女婿外甥, 
不得任京兆府判官、畿令、赤县丞簿尉,
不能担任京兆府判、畿令、赤县丞簿尉, 
敕从之。
皇上下敕令同意了。 
迁刑部侍郎。
升为刑部侍郎。 
 
大历二年四月,
大历二年(767)四月, 
出为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
出朝任洪州刺史,兼任御史大夫, 
充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等使。
充任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等使。 
四年六月,
四年(769)六月, 
封赵国公。
封为赵国公。 
贾明观者,
贾明观, 
本万年县捕贼小胥,
是万年县的捕贼小官, 
事刘希暹,
侍奉刘希暹, 
恃鱼朝恩之势,
依仗鱼朝恩的权势, 
恣行凶忍,
恣意凶残, 
毒甚豺虺。
毒于豺狼。 
朝恩、希暹既诛,
朝恩、希暹被杀后, 
元载当权,
元载当权, 
纳明观奸谋,
采纳明观的奸计, 
容之,
并且纵容他, 
特令江西效力。
特令派他去江西做事。 
明观未出城,
明观还没有出城, 
百姓万众聚于城外,
数以万计的老百姓聚集在城外, 
皆怀砖石候之,
都拿着砖石等候他, 
期投击以快意。
以期投掷击打他为快。 
载闻之,
载听说后, 
特令所由吏拥百姓入城内,
特令当地官吏将百姓赶入城内, 
由是获免。
明观才免于被打。 
在洪州二年,
在洪州二年, 
少游为观察使,
少游任观察使, 
承元载意苟容之。
秉承元载的旨意容忍他。 
及路嗣恭代少游,
等到路嗣恭替代少游, 
到州,
一到洪州, 
即日杖杀,
当天便将明观处死, 
识者以是减魏之名,
有见识的人因此贬损魏少游的名声, 
多路之政。
称赞路嗣恭的政绩。 
大历六年三月己未卒于官,
大历六年(771)三月己未在其官位死去, 
赠太师。
赠予太师。 
 
少游居职,
少游身居其职, 
缘饰成务,
凭借机遇完成其事务, 
有规检,
具有规检, 
善任人,
善于用人, 
果于集事。
在众多事务中处理果断。 
前后四领京尹,
前后四次担任京兆尹, 
虽无鹤赫之名,
虽然没有显赫功名, 
而龊龊廉谨,
却也小心拘谨, 
有足称者。
很多人都称道他。 
 

卫伯玉破敌建功

卫伯玉,
卫伯玉, 
有膂力,
具有体力, 
幼习艺。
幼时习武, 
天宝中杖剑之安西,
天宝(742)年间驻守安西, 
以边功累迁至员外诸卫将军。
凭多次战功升为员外诸卫将军。 
肃宗即位,
肃宗即位, 
兴师靖难,
举兵平定国难, 
伯玉激愤,
伯玉满怀激愤, 
思立功名,
一心想立功求名, 
自安西归长安。
从安西回到长安。 
初为神策军兵马使出镇。
开始任神策军兵马使出征。 
乾元二年十月,
乾元二年(759)十月, 
逆贼史思明遣伪将李归仁铁骑三千来犯,
叛贼史思明派将领李归仁率三千名铁骑进犯, 
伯玉以数百骑于疆子坂击破之,
伯玉以数百名骑兵在疆子坂将其打败, 
积尸满野,
尸横遍野, 
虏马六百匹,
获得战马六百匹, 
归仁与其党东走。
归仁和其残部向东逃走。 
以功迁右羽林军大将军,
以战功升为右羽林军大将军, 
知军事。
熟知军事。 
转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
转为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 
献俘百馀人至阙下,
向京城贡献俘虏一百多人, 
诏解缚而赦之,
皇上诏令解缚赦免他们, 
迁伯玉神策军节度。
伯玉升任神策军节度。 
上元二年二月,
上元二年(761)二月, 
史思明领众西下图长安,
史思明率领众兵西下图谋长安, 
史朝义率其党夜袭陕州。
史朝义率领其军夜袭陕州。 
伯玉以兵逆击,
伯玉领兵抗击, 
大破贼于永宁。
在永宁大破敌军。 
贼退,
贼军退走, 
进位特进,
晋位特进, 
封河东郡公。
封为东郡公。 
 
广德元年冬,
广德元年(763)冬天, 
吐蕃寇京师,
吐蕃进犯京师, 
乘舆幸陕。
皇上幸驾陕州。 
以伯玉有干略,
认为伯玉有才略, 
可当重寄,
可当重任, 
乃拜江陵尹、兼御史大夫,
于是升为江陵尹,兼任御史大夫, 
充荆南节度观察等使。
充当荆南节度观察等使。 
寻加检校工部尚书,
不久加授检校工部尚书, 
封城阳郡王。
封为城阳郡王。 
大历初,
大历初年(766), 
丁母忧,
遇上母亲丧事, 
朝廷以王昂代其任,
朝廷以王昂替代其职, 
伯玉潜讽将吏不受诏,
伯玉暗中劝将吏不接受诏令, 
遂起复以本官为荆南节度等使,
不久又起用本官任荆南节度等使, 
时议丑之。
受到当时人们的憎恶, 
大历十一年二月入觐,
大历十一年(776)二月觐见皇上, 
以疾卒于京师。
病死于京师。 
 

李承智斗李希烈

李承,
李承, 
赵郡高邑人,
赵郡高邑人, 
吏部侍郎至远之孙,
吏部侍郎至远的孙子, 
国子司业畬之第二子也。
国子司业籴田的第二个儿子。 
承幼孤,
承幼小时父亲死去, 
晔鞠养之。
哥哥晔抚养他, 
既长,
长大以后, 
事兄以孝闻。
以侍奉其兄闻名。 
举明经高第,
在朝廷荐选当中属高层次人才, 
累至大理评事,
多次升任大理评事, 
充河南采访使郭纳判官。
充当河南采访使郭纳的判官。 
尹子奇围汴州,
尹子奇围困汴州, 
陷贼,
落入贼手, 
拘承送洛阳。
将他拘押到洛阳, 
承在贼庭,
承在贼廷中, 
密疏奸谋,
侍从奸计, 
多获闻达。
多次受到称道。 
两京克复,
两京收复后, 
例贬抚州临川尉。
照惯例被贬为抚州临川尉。 
数月除德清令,
数月后任德清令, 
旬日拜监察御史。
十天后升为监察御史。 
淮南节度使崔圆请留充判官,
淮南节度使崔圆请他留下充任判官, 
累迁检校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
多次升为检校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 
圆卒,
圆死后, 
历抚州、江州二刺史,
任抚州、江州两地刺史, 
课绩连最。
功绩显著。 
迁检校考功郎中兼江州刺史,
升为检校考功郎中兼任江州刺史, 
征拜吏部郎中。
征诏任吏部郎中。 
寻为淮南西道黜陟使,
不久任淮南西道黜陟使, 
奏于楚州置常丰堰以御海潮,
上奏在楚州修置常丰堰以抵御海潮冲击, 
屯田瘠卤,
在贫瘠的土地上屯田, 
岁收十倍,
每年收获的粮食为以前的十倍, 
至今受其利。
至今仍然在受益。  
时梁崇义纵恣倨慢,
当时梁崇义纵恣傲慢, 
朝廷将加讨伐。
朝廷准备讨伐他。 
李希烈揣知之,
李希烈知道此事后, 
上表数崇义过恶,
上奏列数崇义的罪过, 
请率先诛讨。
请求率先讨伐。 
上悦之,
皇上很高兴, 
每对朝臣多称希烈忠诚。
常常在朝臣面前称赞希烈忠诚。 
承自黜陟回,
承完成黜陟回朝, 
因奏之曰“希烈将兵讨伐,
对此事上奏说:“希烈率兵讨伐, 
必有微勋,
肯定会立小功, 
但恐立功之后,纵恣跋扈,
可是担心他在立功之后骄横跋扈, 
不禀朝宪,
不遵守法令, 
必劳王师问罪”上初未之信。
肯定要派军队向他问罪。”皇上开始还不相信他的话, 
无几,
没过多久, 
希烈既平崇义,
希烈平定崇义, 
果有不顺之迹,
果然表现出对上不顺的迹象, 
上思承言,
皇上想起承所说的话, 
故骤加擢用。
因而马上加授官职。 
建中二年七月,
建中二年(781)七月, 
拜同州刺史、河中尹、晋绛都防御观察使。
升为同州刺史、河中尹、晋绛都防御观察使。 
九月,
九月, 
转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观察盐铁等使。
转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观察监铁等使。 
希烈既破崇义,
希烈已经击败崇义, 
拥兵襄州,
在襄州拥兵, 
遂有其地。
占据其地域。 
朝廷虑不受命,
朝廷担心他不接受命令, 
欲以禁兵送承,
想让禁兵护送承, 
承请单骑径行。
承请求一个人径直前往。 
既至,
到了以后, 
希烈处承于外馆,
希烈将承安置在外馆, 
迫胁万态,
千方百计地胁迫他, 
承恬然自安,
承从容自若, 
誓死王事。
誓死为皇上效忠。 
希烈不能屈,
希烈不能使他屈服, 
遂剽虏阖境所有而去,
于是将全境的东西抢掠一空离去, 
襄、汉为之空。
襄、汉由此一无所有。 
承治之一年,
承治理一年, 
颇得完复。
又使其基本得到完复。 
 
初,
 
希烈虽归蔡州,
 
留将校等于襄州守当时所掠得财帛什物等,
 
后使襄、汉,
 
往来不绝。
 
承亦使腹心臧叔雅往来许、蔡,
 
厚结希烈腹心周曾、王玢、姚憺等。
 
及曾等谋杀希烈,
 
以众归朝,
 
多承首建谋也。
 
累赐密诏褒美之。
 
承寻改检校工部尚书,
 
兼潭州刺史、湖南都团练观察使。
 
建中四年七月,
 
卒于位,
 
年六十二,
 
赠吏部尚书。
 
承少有雅望,
 
至其从官,
 
颇以贞廉才术见称于时。
 
 

史臣总评与赞

史臣曰:
 
自古酷吏滥刑,
 
幸免者多矣,
 
苟无强魂为祟,
 
沮议者惑焉。
 
器深文乐祸,
 
居官令终,
 
非达奚诉冤,
 
无以显其阴责矣。
 
国珍守黔溪,
 
瓘修礼法,
 
括推诚驭下,
 
元甫为政宽简,
 
少游规检集事,
 
皆可称者。
 
伯玉破敌立功,
 
足为猛士,
 
丁忧冒宠,
 
终是武夫。
 
承忠悫谋议,
 
勤劳尽瘁,
 
方之者鲜矣。
 
 
赞曰:
 
崔器深文,
 
达奚作祟。
 
七子伊何。
 
李承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