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谏阻与犀首献策
魏惠王死,
魏惠王死,
葬有日矣。
下葬的日子已定。
天大雨雪,
可是当天天下起大雪来,
至于牛目,
积雪深得几乎能没到牛眼那么高,
坏城郭,
城郭的路无法通行,
且为栈道而葬。
太子准备用木板构筑栈道去送葬。
群臣多谏太子者,
群臣都去谏阻太子,
曰:
说:
“雪甚如此而丧行,
“雪下得这么大还要送殡,
民必甚病之。
人民一定叫苦连天。
官费又恐不给,
国家开支又恐怕不够,
请驰期更日。”
请暂缓时间,改日安葬。”
太子曰:
太子说:
“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
“做儿子的因为人民辛苦和国家开支不够的缘故,
而不行先生之丧,
就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
不义也。
这不合礼法。
子勿复言。”
你们不要再说了。”
群臣皆不敢言,
大臣们都不敢再去劝说,
而以告犀首。
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犀首。
犀首曰:
犀首说:
“吾未有以言之也,
“我也没法劝说他,
是其唯惠公乎!
看来这事只有靠惠子了,
请告惠公。”
让我去告诉惠子。”
惠公以文王之义劝谏
惠公曰:
惠子听到后说:
“诺。”
“好吧。”
驾而见太子曰:
就驾着车去见太子,说:
“葬有日矣。”太子曰:
“安葬的日期已定了吗?”太子说:
“然。”
“是的。”
惠公曰:
惠子说:
“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
“从前周王季历埋葬在终南山脚下,
水啮其墓,
渗漏出来的水侵蚀了他的坟墓,
见棺之前和。
露出棺材前面的横木。
文王曰:
周文王说:'啊,
‘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
先王一定是想再看一看各位大臣和百姓吧,
故使水见之。
所以才让渗漏的水把棺木露出来。
’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
'于是就把棺木挖出来,给它搭起灵棚,
百姓皆见之,
百姓都来朝见,
三日而后更葬。
三天以后才改葬。
此文王之义也。
这是文王的义举啊。
今葬有日,
现在葬期虽然已定,
而雪甚,
可是雪下得很大,
及牛目,
可以深没牛眼,
难以行,
牛车难以前行,
太子为及日之故,
太子为了能按期下葬就不顾困难,这是不是有些急躁?
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
希望太子改个日期。
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
先王一定是想稍微停留一下来扶护国家,安顿人民,
故使雪甚。
所以才让雪下得这么大。
因驰期而更为日,
据此推迟葬期而另择吉日,
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
这不正是文王般的大义吗?像这样的情况还不改日安葬,
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
想来大概是把效法文王当作羞耻了吧?”太子说:
“甚善。
“你说得太对了,
敬驰期,
请让我推迟葬期,
更择日。”
另择吉日。”
惠公之举的意义
惠子非徒行其说也,
惠子不仅实行了自己的主张,
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因又说文王之义。
又让魏太子不匆忙安葬先王,并趁机宣扬文王义举。
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
向天下宣扬文王的礼仪,
岂小功也哉!
这难道是小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