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睢因王稽入秦 - 战国策

← 返回《战国策范睢至秦秦客卿造谓穰侯曰

范睢因王稽入秦

文白对照

范睢通过王稽入秦献书,以明主赏罚之道与四宝之喻说动秦王,终获召见。

范睢上书陈政

范子因王稽入秦,
范睢得王稽之助来到秦国, 
献书昭王曰:
他献书昭王说: 
“臣闻明主莅正,
“臣听说明君主政, 
有功不得不赏,
有战功的必然得到奖赏, 
有能者不得不官;
有能力的一定授予官职; 
劳大者其禄厚,
功劳大的俸禄多, 
功多者其爵尊,
战功多的爵位高, 
能治众者其官大。
能治理民众的官位高。 
故不能者不敢当其职焉,
没有才能的不会让他任职, 
能者亦不得蔽隐。
有能力的不会被埋没。 
使以臣之言为可,
假如大王认为臣说得在理,就请大王依计试行之, 
则行而益利其道;
臣自信能有益于治道。 
若将弗行,
如果明知其利而不行其道, 
则久留臣无为也。
那臣即使久留于秦也枉自无用。  
语曰:
谚语道: 
‘人主赏所爱,
‘一般的君王行功论赏, 
而罚所恶。
总以好恶而施, 
明主则不然,
而英明的君主却不是这样, 
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
总是赏有功而罚有罪。’现在, 
’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
我的胸膛挡不住杀人用的垫板, 
要不足以待斧钺,
我的腰板抵不住利斧, 
岂敢以疑事尝试于王乎?
我怎敢拿毫无把握的计策上献给大王呢? 
虽以臣为贱而轻辱臣,独不重任臣者,
臣虽鄙贱不足以闻, 
后无反复于王前耶?
大王又难道会认为举荐臣的人(指王稽)胆敢欺诈大王吗? 
 

四宝喻国与秦王纳贤

臣闻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
臣听说周之砥卮、宋之结绿、魏之悬黎、楚之和璞, 
楚有和璞。此四宝者,
都是为璞所遮的美玉, 
工之所失也,
最初玉工都不能辩别, 
而为天下名器。
历经波折最终成为天下名器。 
然则圣王之所弃者,
既然这样, 
独不足以厚国家乎?
那么圣王所遗弃的人难道就不能使国家富强吗? 
臣闻善厚家者,
臣听说善于治家的, 
取之于国;
在国内招致人才; 
善厚国者,
善于治国的, 
取之于诸侯。
更到诸侯国中寻觅良臣。 
天下有明主,
正因为天下有明君贤主, 
则诸侯不得擅厚矣。
各诸侯国才不可能专有贤士。究其原因,在于昏庸的诸侯们空有眼珠, 
是何故也?
不能识才, 
为其凋荣也。
而任人才流动。 
良医知病人之死生,
正如良医能预测生死一样, 
圣主明于成败之事,
明主能够洞察事情的成败, 
利则行之,
有利则为, 
害则舍之,
有害则不为, 
疑则少尝之,
疑惑不定则尝试而为之。 
虽尧、舜、禹、汤复生,
这是尧、禹、汤等圣主也无法改变的通则。 
弗能改已!
 
语之至者,
至关重要的言语, 
臣不敢载之于书;
臣不敢写在这里; 
其浅者又不足听也。
而一些肤浅的话语又不值一说。 
意者,
臣内心惴惴不安, 
臣愚而不阖于王心耶!
也许是臣的愚味无知,使言语不符合大王心意? 
抑其言臣者,
还是由于推荐臣的人出身鄙贱, 
将贱而不足听耶!
大王认定他们的话不足相信? 
非若是也,
如果不是这些原因, 
则臣之志,
那么我的意思是, 
愿少赐游观之间,
希望大王能稍微腾出一点游览观赏的余暇, 
望见足下而入之。”
我将当面进言。”  
书上,
这封自荐的奏书献上后, 
秦王说之,
秦王十分高兴, 
因谢王稽,
向王稽表示了荐举贤才的谢意, 
使人持车召之。
再派车马去召请范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