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繻谏阻入秦
秦败魏于华,
秦军在华阳打败魏军,
魏王且入朝于秦。
魏王准备入秦朝拜。
周繻谓王曰:
魏臣周沂对魏王说:
“宋人有学者,
“宋国有个人出外求学,
三年反而名其母。
三年后回家,竟然直呼他母亲的名字。
其母曰:
他母亲说:
‘子学三年,
‘你求学三年应该更加知书达理,
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
回来却叫我的名字,这是为何?’这个人说:
‘吾所贤者,无过尧、舜,
‘我认为的圣贤没有谁能超过尧、舜,
尧、舜名。
可是对尧、舜都直接称呼名字;
吾所大者,无大天地,
我认为最大的事物没有比天地最大的了,
天地名。
可是对天地也直呼它们的名字。
今母贤不过尧、舜,
如今母亲的贤德超不过尧舜,
母大不过天地,
大不过天地,
是以名母也。
因此才直呼母亲的名字。
’其母曰:
’他母亲说:
‘子之于学者,
‘你所学的知识,准备全部实行吗?那就希望你换一种方式称呼我,不要直呼你母亲的名字。
将尽行之乎?愿子之有以易名母也。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
你对于所学的知识,是否准备有所保留,有些地方暂不实行?那希望你暂且把直呼母亲名字的事暂缓。
’今王之事秦,
’现在大王要侍奉秦王,
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愿王之有以易之,
还有可以代替朝拜秦王的办法吗?希望大王换一种办法,
而以入朝为后。”
把朝拜秦王的事推后一些。”
魏王曰:
魏王说:
“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许绾为我祝曰:
“你是不是担心我有去无回?许绾曾对我发誓说:
‘入而不出,
‘如果去秦国不能返回,
请殉寡人以头。
请杀我的头为您殉葬。
’”周繻对曰:
’”周沂对魏王说:
“如臣之贱也,
“像我这样低贱的人,
今人有谓臣曰,
如果有人对我说:
入不测之渊而必出,
‘你跳入不可测量的深渊,一定能出来;
不出,
如果出不来,
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
我就赌上一只老鼠的脑袋。
臣必不为也。
’我一定不干。
今秦不可知之国也。
秦国是不可预知的国家,
犹不测之渊也;
就像不可测量的深渊;
而许绾之首,犹鼠首也。
而许绾的脑袋就好比是老鼠的脑袋。
内王于不可知之秦,
让大王进入不可预知的秦国,
而殉王以鼠首,
却用一只老鼠的脑袋为您担保,
臣窃为王不取也。
我私下里认为大王不能这样做。再说,
且无梁孰与无河内急?”王曰:“梁急。”“无梁孰与无身急?”王曰:
君王你觉得失掉大梁和失掉河内哪个更紧急?”魏王说:
“身急。”
“失掉大梁紧急。”
曰:
周沂又说:
“以三者,
“失掉大梁和丢掉性命哪个更要紧?”魏王说:
身,
“性命更要紧。”
上也;
周诉说:
河内,
“河内、大梁、性命,这三者中性命是最重要的,
其下也。
河内是次要的。
秦未索其下,
秦国还没有要求次要的,
而王效其上,
而大王却主动送上最要紧的,
可乎?”
这能行吗?”
支期献策联楚
王尚未听也。
魏王没有采纳周诉的意见。
支期曰:
支期又来劝说:
“王视楚王。
“大王可以静观楚王,
楚王入秦,
如果他要去秦国,
王以三乘先之;
大王就率三辆战车抢先入秦;
楚王不入,
如果楚王不去,
楚、魏为一,
楚魏联合为一,
尚足以捍秦。”
还能抗据秦军。”
王乃止,
魏王这才没有动身。
王谓支期曰:
魏王对支期说:
“吾始已诺于应侯矣,
“我当初已经答应秦国的应侯范雎了,
今不行者欺之矣。”
如今不去似乎欺骗了人家。”
支期曰:
支期说:
“王勿忧也。
“大王不用担心,
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
我让长信侯去应侯处,
王待臣也。”
可让大王不去秦国,
大王请等着我的消息。”
胁迫长信侯行动
支期说于长信侯曰:
支期对长信侯说:
“王命召相国。”
“大王下命令召见你。”
长信侯曰:
长信侯问:
“王何以臣为?”支期曰:
“你知道大王为什么召见我呢?”支期说:
“臣不知也,
“我不知道,
王急召君。”
反正大王急着要见您。”
长信侯曰:
长信侯说:
“吾内王于秦者,
“我让大王去秦国,
宁以为秦邪?吾以为魏也。”
难道是为了秦国吗?我是为了魏国啊。”
支期曰:
支期说:
“君无为魏计,
“您不要替魏国打算了,
君其自为计。
您还是先替自己想想吧。
且安死乎?安生乎?安穷乎?安贵乎?君其先自为计,
您是乐意死呢,还是乐意活?乐意穷困呢,还是乐意富贵?您还是先为自己考虑,
后为魏计。”
然后再替魏国打算吧。”
长信侯曰:
长信侯说:
“楼公将入矣,
“楼缓将要来了,
臣今从。”
请让我等他同去。”
支期曰:
支期说:
“王急召君,
“大王紧急召见您,
君不行,
您如果不去,
血溅君襟矣。”
恐怕鲜血就要溅在您衣襟上了!”
长信侯行,
长信侯这才走,
支期随其后。
支期跟在他后面。
且见王,
将要见到魏王时,
支期先入谓王曰:
支期先走进去对魏王说:
“伪病者乎而见之,
“您装成有病的样子来接见长信侯,
臣已恐之矣。”
我已经吓唬他了。”
长信侯入见王,
长信侯进来拜见魏王。
王曰:
魏王说:
“病甚奈何!
“我病得这么重,
吾始已诺于应侯矣,
怎么办呢?我当初已经答应应侯了,
意虽道死,
所以我即使死在路上也还是要去秦国。”
行乎?”长信侯曰:
长信侯说:
“王毋行矣!臣能得之于应侯,
“大王不要去了!我能让应侯免召您入秦,
愿王无忧。”
请君王不必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