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为秦连横齐王 - 战国策

← 返回《战国策张仪事秦惠王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张仪为秦连横齐王

文白对照

张仪以连横之策游说齐王归附秦国,齐王纳谏献地事秦。

 
 

张仪陈说利害

张仪为秦连横齐王曰:
张仪为秦国的连横政策而去游说齐宣王说: 
“天下强国无过齐者,
“天下的强国没有超过齐国的, 
大臣父兄殷众富乐,
朝野上下的大臣及家族都富足安乐, 
无过齐者。
这一点也没有哪个国家能比得上齐国。 
然而为大王计者,
可惜为大王谋划的人, 
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
都空谈一时的安定,并不能谋划出万世长治久安的政策。 
从人说大王者,
那些主张合纵的人,必然向大王这样游说: 
必谓齐西有强赵,
齐国四面有强国, 
南有韩、魏,
南面有韩、魏, 
负海之国也,
东面濒临大海, 
地广人众,
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兵强士勇,
兵强马壮, 
虽有百秦,
即使有100个秦国, 
将无奈我何!
也对齐国无可奈何。 
大王览其说,
大王只接受了他们的游说, 
而不察其实。
却没有考虑到这些话是否实在? 
 
“夫从人朋党比周,
主张合纵的人都互相结党, 
莫不以从为可。
认为合纵政策很好。 
臣闻之,
据臣所知:齐鲁交战三次, 
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
鲁国三战三胜, 
国以危,
可是鲁国却因胜而衰, 
亡随其后,
最后竟因此而亡国。 
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
徒有战胜的虚名,实际上却陷于危亡的命运, 
是何故也?
这是什么道理呢? 
齐大而鲁小。
因为齐国大而鲁国小。 
今赵之与秦也,
现在赵国跟秦国相比, 
犹齐之与鲁也。
就如同齐国跟鲁国。 
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
秦、赵两次战于漳水之上, 
战于番吾之下,
又两次在番吾山交战, 
再战而再胜秦。
都是赵国打败了秦军。 
四战之后,
但四次战争以后, 
赵亡卒数十万,
赵国损失几十万大军, 
邯郸仅存。
仅仅剩下一个首都邯郸。 
虽有胜秦之名,
虽然有战胜秦国的虚名, 
而国破矣!
可是赵国却因此而衰弱, 
是何故也?
这是什么缘故呢? 
秦强而赵弱也。
还是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啊。 
今秦、楚嫁子取妇,
如今秦、楚互通婚姻, 
为昆弟之国;
两国结为兄弟之邦; 
韩献宜阳,
韩国献宜阳给秦国, 
魏效河外,
魏国献河外给秦国, 
赵入朝黾池,
而赵国更到秦邑渑池给秦国朝贡, 
割河间以事秦。
并且割让河间地方给秦,纷纷成为秦的附庸国。 
大王不事秦,
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 
秦驱韩、魏攻齐之南地,
秦国就会驱使韩、魏攻打齐国南部, 
悉赵兵涉河关,指搏专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
然后还将全部征调赵国之兵渡过河关, 
国一日被攻,
长驱直入向博关进攻, 
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这样即使再想臣事秦国已来不及了, 
是故愿大王孰计之。”
因此希望大王慎重考虑!” 
 

齐王纳谏献地

齐王曰:
齐宣王说: 
“齐僻邻隐居,
“齐国地方偏僻鄙陋, 
托于东海之上,
而且东临大海, 
未尝闻社稷之长利。
还没考虑过社稷的长远计划。 
今大客幸而教之,
所幸现在有贵客前来指教, 
请奉社稷以事秦。”
寡人愿意以国家社稷事奉秦国。” 
献鱼盐之地三百于秦也。
于是齐国献给秦国出产鱼盐的土地300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