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仕梁与吴楚之乱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
御史大夫韩安国,
梁成安人也,
是梁国成安县人,
后徙
睢阳。
后适居睢阳。
尝受《韩子》
、杂家说于驺田生所。
曾经在邹县田先生之处学习《韩非子》和杂家的学说。
事梁孝王为中大夫。
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
吴楚反时,
吴楚七国叛乱时,
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
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
扞
吴兵于东界。
在东线抵御吴国的军队。
张羽力战,
因为张羽奋力作战,
安国持重
,
韩安国稳固防守,
以故吴不能过梁。
因此吴军不能越国梁国的防线。
吴楚已破,
吴楚叛乱平息,
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韩安国和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
化解梁王与汉廷矛盾
梁孝王,
梁孝王,
景帝母弟,
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弟,
窦太后爱之,
窦太后很宠爱他,
令得自请置相、二千石*
,
允许他有自己推举梁国国相和二千石级官员人选的权力。
出入游戏,
他进出、游戏的排场,
僭于天子
。
比拟天子,超越了人臣的本分。
天子闻之,
景帝听说后,
心弗善
也。
心中很不高兴。
太后知帝不善,
窦太后知道景帝不满,
乃怒梁使者,
就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者,
弗见,
拒绝接见他们,
案
责王所为。
而向他们查问责备梁王的所作所为。
韩安国为梁使,
当时韩安国是梁国的使者,
见大长公主而泣曰:
便去进见大长公主,哭着说:
“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
“为什么太后对于梁王作为儿子的孝心、作为臣下的忠心,
而太后曾
弗省也?
竟然不能明察呢?
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
反时,
从前吴、楚、齐、赵等七国叛乱时,
自关
以东皆合从西乡,
从函谷关以东的诸侯都联合起来向西进军,
惟梁最亲为艰难
。
只有梁国与皇上关系最亲,是叛军进攻的阻难。
梁王念太后、帝在中
,
梁王想到太后和皇上在关中,
而诸侯扰乱,
而诸侯作乱,
一言泣数行下,
一谈起这件事,眼泪纷纷下落,
跪送臣等六人,
跪着送我等六人,
将兵击却吴楚,
领兵击退吴楚叛军,
吴楚以故兵不敢西,
吴楚叛军也因为这个缘故不敢向西进军,
而卒破亡,
因而最终灭亡,
梁王之力也。
这都是梁王的力量啊。
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
梁王。
现在太后却为了一些苛细的礼节责怪抱怨梁王。
梁王父兄皆帝王,
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
所见者大,
所见到的都是大排场,
故出称跸
,
因此出行开路清道,禁止人们通行,
入言警
,
回宫强调戒备,
车旗皆帝所赐也,
梁王的车子、旗帜都是皇帝所赏赐的,
即欲以侘
鄙县,
他就是想用这些在边远的小县炫耀,
驱驰国中,以夸诸侯,
在内地让车马来回奔驰,
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
让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后和皇帝喜爱他。
今梁使来,
现在梁使到来,
辄
案责之。
就查问责备。
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
梁王恐惧,日夜流泪思念,
不知所为。
不知如何是好。
何梁王之为子孝,
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孝顺,
为臣忠,
作为臣下忠心,
而太后弗恤
也?”
而太后竟不怜惜呢?”
大长公主具
以告太后,
大长公主把这些话详细地告诉了窦太后,
太后喜曰:
窦太后高兴地说:
“为言之帝。”
“我要替他把这些话告诉皇帝。”
言之,
转告之后,
帝心乃解
,
景帝内心的疙瘩才解开,
而免冠谢太后曰:
而且摘下帽子向太后认错说:
“兄弟不能相教,
“我们兄弟间不能互相劝教,
乃为太后遗忧。”
竟给太后您增添了忧愁。”
悉
见梁使,
于是接见了梁王派来的所有使者,
厚赐之。
重重地赏赐了他们。
其后梁王益亲欢。
从这以后梁王更加受宠爱了。
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可
直千余金。
窦太后、大长公主再赏赐韩安国价值约千余金的财物。
名由此显,
他的名声因此显著,
结于汉
。
而且与朝廷建立了联系。
狱中辱与东山再起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
,
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
蒙狱吏田甲辱安国。
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
安国曰:
韩安国说:
“死灰独
不复然乎?”
“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
田甲曰:
田甲说:
“然即溺
之。”
“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
居无何
,
过了不久,
梁内史缺,
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
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
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
起徒
中为二千石。
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
田甲亡走
。
田甲弃官逃跑了。
安国曰:
韩安国说:
“甲不就官,
“田甲不回来就任,
我灭而
宗。”
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
甲因肉袒
谢。
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
安国笑曰:
韩安国笑着说:
“可溺矣!
“你可以撒尿了!
公等足与治
乎?”
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
卒善遇之。
最后友好地对待他。
梁内史之缺也,
梁国内史空缺之际,
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
梁孝王刚刚延揽来齐人公孙诡,
说
之,
很喜欢他,
欲请以为内史。
打算请求任命他为内史。
窦太后闻,
窦太后听到了,
乃诏王以安国为内史。
于是就命令梁孝王任命韩安国做内史。
梁国内乱与危机化解
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
公孙诡、羊胜游说梁孝王,要求他向汉景帝请求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
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
人刺汉用事谋臣。
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应就暗地里派人行刺当权的谋臣。
乃杀故
吴相袁盎,
以至杀害了原吴国国相袁盎,
景帝遂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
汉景帝便听到了公孙诡、羊胜等人的谋划,
必得。
于是派使者务必捉拿到公孙诡、羊胜。
汉使十辈
至梁,
汉派使者十批来到梁国,
相以下举国大索
,月余不得。
自梁国国相以下全国大搜查一个多月还是没有抓到。
内史安国闻诡、胜匿
孝王所,
内史韩安国听到公孙诡、羊胜隐藏在梁孝王宫中,
安国入见王而泣曰:
韩安国入宫进见梁孝王,哭着说:
“主辱臣死。
“主上受到耻辱臣下罪当该死。
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
至此。
大王没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紊乱到这种地步。
今诡、胜不得,
现在既然抓不到公孙诡、羊胜,
请辞赐死。”
请让我向您辞别,并赐我自杀。”
王曰:
梁孝王说:
“何至此?”
“你何必这样呢?”
安国泣数行下,
韩安国眼泪滚滚而下,
曰:
说道:
“大王自度
于皇帝,
“大王自己忖度一下,
孰与
太上皇之与高皇帝及皇帝之与临江王亲?”
您与皇上的关系比起太上皇(刘太公)与高皇帝以及皇上与临江王,哪个更亲密呢?”
孝王曰:
梁孝王说:
“弗如也。”
“比不上他们亲密。”
安国曰:
梁孝王说:
“夫太上、临江亲父子之间,
“太上皇、临江王与高皇帝、皇上都是父子之间的关系,
然而高帝曰‘提三尺剑取天下者朕也’,
但是高皇帝说:‘拿着三尺宝剑夺取天下的人是我啊’,
故太上皇终不得制事,
所以太上皇最终也不能过问政事,
居于栎阳
。
住在栎(lì,立)阳宫。
临江王,适
长太子也,
临江王是嫡长太子,
以一言过,废王临江;
只因为他母亲一句话的过错就被废黜降为临江王;
用
宫垣事,
又因建宫室时侵占了祖庙墙内空地的事,
卒自杀中尉府。
终于自杀于中尉府中。
何者?
为什么这样呢?
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
因为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情而损害公事。
语曰:
欲话说:
‘虽有亲父,安
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
‘即使是亲生父亲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老虎?
安知其不为狼?
即使是亲兄弟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恶狼?
’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
,
’现在大王您位列诸侯却听信一个邪恶臣子的虚妄言论,
犯上禁,
违反了皇上的禁令,
桡
明法。
阻挠了彰明法纪。
天子以太后故,
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
不忍致法于王。
不忍心用法令来对付您。
太后日夜涕泣,
太后日夜哭泣,
幸
大王自改,
希望大王能自己改过,
而大王终不觉寤
。
可是大王最终也不能觉悟。
有如
太后宫车即晏驾,
假如太后突然逝世,
大王尚谁攀乎?”
大王您还能依靠谁呢?”
语未卒,
话还没有说完,
孝王泣数行下,
梁孝王痛哭流涕,
谢安国曰:
感谢韩安国说:
“吾今出诡、胜。”
“我现在就交出公孙诡、羊胜。”
诡、胜自杀。
公孙诡、羊胜两人自杀。
汉使还报,
汉朝廷的使者回去报告了情况,
梁事皆得释
,
梁国的事情都得到了解决,
安国之力也。
这是韩安国的力量啊。
于是景帝、太后益重
安国。
于是汉景帝、窦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
孝王卒,
梁孝王逝世,
共王
即位,
恭王即位,
安国坐法失官,
韩安国因为犯法丢了官,
居家。
闲居在家。
入朝为官与和亲之争
建元
中,
建元年间(前140-前135),
武安侯田蚡为汉太尉,
武安侯田蚡担任汉朝太尉,
亲贵用事,
受宠幸而掌大权,
安国以五百金物遗
蚡。
韩安国拿了价值五百金的东西送给田蚡。
蚡言安国太后
,
田蚡向王太后说到韩安国,
天子
亦素闻其贤,
皇上也常说韩安国的贤能,
即召以为北地都尉,
就把他召来担任北地都尉,
迁
为大司农。
后来升为大司农。
闽越
、东越相攻,
闽越、东越互相攻伐,
安国及大行王恢将
。
韩安国和大行王恢领兵前往。
未至越,
还没有到达越地,
越杀其王降,
越人就杀死了他们的国王向汉朝投降,
汉兵亦罢。
汉军也就收兵了。
建元六年
,武安侯为丞相,
建元六年(前135)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
安国为御史大夫。
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
匈奴来请和亲
,
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
天子下议
。
皇上交由朝臣讨论。
大行王恢,燕人也,
大行王恢是燕地人,
数
为边吏,
多次出任边郡官吏,
习知胡事。
熟悉了解匈奴的情况。
议曰:
他议论说:
“汉与匈奴和亲,率
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
不如勿许,
不如不答应,
兴兵击之。”
而发兵攻打他。”
安国曰:
韩安国说:
“千里而战,
“派军队去千里之外作战,
兵不获利。
不会取得胜利。
今匈奴负
戎马之足,
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
怀禽兽之心,
怀着禽兽般的心肠,
迁徙鸟举*
,
迁移如同群鸟飞翔,
难得而制
也。
很难控制他们。
得其地不足以为广,
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
有其众不足以为强,
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
自上古不属为人
。
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
汉数千里争利,
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
则人马罢
,
那就会人马疲惫,
虏以全制其敝。
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
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
;
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从下往上刮的强风,
冲风
之末,
到了最后,
力不能漂鸿
毛。
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并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
非初不劲,
而是到了最后,
末力衰也。
力量衰竭了。
击之不便,
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
不如和亲。”
不如跟他们和亲。”
群臣议者多附安国,
群臣的议论多数附合韩安国,
于是上许和亲。
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马邑之谋与王恢之死
其明年
,
和亲的第二年,
则元光元年
,
就是元光元年(前134),
雁门马邑豪
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
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通过大行王恢告诉皇上说:
“匈奴初和亲,
“匈奴刚与汉和亲,
亲信边
,
亲近信任边地之民,
可诱以利。”
可以用财利去引诱他们。”
阴使聂翁壹为间
,
于是暗中派遣聂翁壹做间谍,
亡入匈奴,
逃到匈奴,
谓单于
曰:
对单于说:
“吾能斩马邑令丞吏,
“我能杀死马邑城的县令县丞等官吏,
以城降,
将马邑城献给您投降,
财物可尽得。”
财物可以全部得到。”
单于爱信之,
单于很信任他,
以为然,
认为他说的有道理,
许聂翁壹。
便答应了聂翁壹。
聂翁壹乃还,
聂翁壹就回来了,
诈斩死罪囚,
斩了死囚的头,把他的脑袋悬挂在马邑城上,
县
其头马邑城,
假充是马邑城官吏的头,
示单于使者为信。
以取信于单于派来的使者。
曰:
说道:
“马邑长吏已死,
“马邑城的长官已经死了,
可急来。”
你们可以赶快来。”
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
于是单于率领十余万骑兵穿过边塞,
入武州塞。
进入武州塞。
当是时,
正在这个时候,
汉伏兵车骑
材官三十余万,
汉王朝埋伏了战车、骑兵、材官三十多万,
匿马邑旁谷中。
隐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
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
卫尉李广担任骁骑将军,
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
太仆公孙贺担任轻车将军,
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
大行王恢担任将屯将军,
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
太中大夫李息担任材官将军。
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
御史大夫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
诸将皆属护军。
诸位将军都隶属护军将军。
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
。
互相约定,单于进入马邑城时汉军的伏兵就奔驰出击。
王恢、李息、李广别从代主击其辎重
。
王恢、李息、李广另外从代郡主攻匈奴的军用物资。
于是单于入汉长城武州塞。
当时单于进入汉长城武州塞。
未至马邑百余里,
距离马邑城还有一百多里,
行掠卤
,
将要抢夺劫掠,
徒见畜牧于野,
可是只看见牲畜放养在荒野之中,
不见一人。
却见不到一个人。
单于怪之,
单于觉得很奇怪,
攻烽燧
,
就攻打烽火台,
得
武州尉史。
俘虏了武州的尉史。
欲刺
问尉史。
想向尉史探问情况。
尉史曰:
尉史说:
“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
“汉军有几十万人埋伏在马邑城下。”
单于顾
谓左右曰:
单于回过头来对左右人员说:
“几
为汉所卖!”
“差点儿被汉所欺骗!”
乃引兵还。
就带领部队回去了。
出塞,
出了边塞,
曰:
说:
“吾得尉史,
“我们捉到武州尉史,
乃天也。”
真是天意啊!”
命尉史为“天王”。
称尉史为“天王”。
塞下传言单于已引去。
塞下传说单于已经退兵回去。
汉兵追至塞,
汉军追到边塞,
度弗及,
估计追不上了,
即罢*
。
就撤退回来了。
王恢等兵三万,
王恢等人的部队三万人,
闻单于不与汉合,
听说单于没有跟汉军交战,
度往击辎重,
估计攻打匈奴的军用物资,
必与单于精兵战,
一定会与单于的精兵交战,
汉兵势必败,
汉兵的形势一定失败,
则以便宜
罢兵,
于是权衡利害而决定撤兵,
皆无功。
所以汉军都无功而返。
天子怒王恢不出击单于辎重,
天子恼怒王恢不攻击匈奴的后勤部队,
擅引兵罢也。
擅自领兵退却。
恢曰:
王恢说:
“始约虏入马邑城,
“当初约定匈奴一进入马邑城,
兵与单于接,
汉军就与单于交战,
而臣击其辎重,
而后我的部队攻取匈奴的军用物资,
可得利。
这样才有利可图。
今单于闻,
现在单于听到了消息,
不至而还,
没有到达马邑城就回去了,
臣以三万人众不敌,
我那三万人的部队抵不过他,
禔
取辱耳。
只会招致耻辱。
臣固知还而斩,
我本来就知道回来就会被杀头,
然得完
陛下士三万人。”
但是这样可以保全陛下的军士三万人。”
于是下
恢廷尉。
皇上于是把王恢交给廷尉治罪。
廷尉当恢逗桡
,
廷尉判他曲行避敌观望不前,
当斩。
应当杀头。
恢私行
千金丞相蚡。
王恢暗中送给了田蚡一千金。
蚡不敢言上,
田蚡不敢向皇帝求情,
而言于太后曰:
而对王太后说道:
“王恢首造
马邑事,
“王恢首先倡议马邑诱敌之计,
今不成而诛恢,
今天没有成功而杀了王恢,
是为匈奴报仇也。”
这是替匈奴报仇。”
上朝太后,
皇上朝见王太后时,
太后以丞相言告上。
王太后就把丞相的话告诉了皇上。
上曰:
皇上说:
“首为马邑事者,恢也,
“最先倡议马邑之计的人是王恢,
故发天下兵数十万,
所以调动天下士兵几十万人,
从其言,
听从他的话出击匈奴。
为此且纵
单于不可得,
再说这次即使抓不到单于,
恢所部击其辎重,
如果王恢的部队攻击匈奴的军用物资,
犹颇可得,
也还很可能有些收获,
以慰士大夫心。
以此来安慰将士们的心。
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于是恢闻之,
现在不杀王恢就无法向天下人谢罪。”
乃自杀。
当时王恢听到了这话就自杀了。
晚年失势与病卒
安国为人多大略
,
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
智足以当世取合
,
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
而出
于忠厚焉。
但都处于忠厚之心。
贪嗜于财。
他贪嗜钱财。
所推举皆廉士,
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
贤于己者也。
比他自己高明。
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
在梁国推荐了壶遂、臧固、郅他,
皆天下名士,
都是天下的名士,
士亦以此称慕之,
士人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
唯天子以为国器
。
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
安国为御史大夫四岁余,
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四年多,
丞相田蚡死,
丞相田蚡死了,
安国行丞相事,
韩安国代理丞相的职务,
奉引
堕车蹇。
给皇帝导引车驾时堕下车,跌跛了脚。
天子议置相,
天子商量任命丞相,
欲用安国,
打算任用韩安国,
使使视之,
派人去看望他,
蹇甚
,
脚跛得很厉害,
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
于是改用平棘侯薛泽担任丞相。
安国病免数月,
韩安国因病免职几个月,
蹇愈
,
跛脚好了,
上复以安国为中尉。
皇上又任命韩安国担任中尉。
岁余,
一年多后,
徙为卫尉。
调任卫尉。
车骑将军卫青击匈奴,
车骑将军卫青攻打匈奴,
出上谷,
从上谷郡出塞,
破胡茏城
。
在龙城打败了匈奴。
将军李广为匈奴所得
,
将军李广被匈奴所俘虏,
复失之
;
又逃脱了;
公孙敖大亡卒;
公孙敖伤亡了大量士兵;
皆当斩,
他们都该杀头,
赎为庶人。
后来出钱赎罪成为庶人。
明年,
第二年,
匈奴大入边
,
匈奴大举入侵边境,
杀辽西太守,
杀了辽西太守,
乃入雁门,
等到侵入雁门,
所杀略
数千人。
杀死和掳去几千人,
车骑将军卫青击之,
车骑将军卫青出兵追击,
出雁门。
从雁门郡出塞。
卫尉安国为材官将军,
卫尉韩安国担任材官将军,
屯
于渔阳。
驻守在渔阳。
安国捕生虏,
韩安国抓到俘虏,
言匈奴远去。
俘虏供说匈奴已经远远离去。
即上书言方
田作时,
韩安国立即上书皇帝说现在正是农耕时节,
请且罢军屯。
请求暂时停止屯军。
罢军屯月余,
停止屯军一个多月,
匈奴大入上谷、渔阳。
匈奴又大举入侵上谷、渔阳。
安国壁
乃有七百余人,
韩安国的军营中仅有七百多人,
出与战,
出迎与匈奴交战,
不胜,
无法取得胜利,
复入壁。
又退回军营中。
匈奴虏略千余人及畜产而去。
匈奴俘虏掠夺了一千多人和牲畜财物而离去。
天子闻之,
天子听到这个消息后,
怒,
很恼火,
使使责让
安国。
派使者责备韩安国。
徙安国益东
,
调韩安国更加往东移动,
屯右北平。
驻守在右北平。
是时匈奴虏言当入东方。
因为当时匈奴的俘虏供说要侵入东方。
安国始为御史大夫及护军
,
韩安国当初担任御史大夫和护军将军,
后稍斥疏
,
后来渐渐被排斥疏远,
下迁
;
贬官降职;
而新幸
壮将军卫青等有功,
而新得宠的年青将军卫青等又有军功,
益贵。
更加受到皇上的重用。
安国既疏远,
韩安国既被疏远,
默默
也;
很不得意;
将屯又为匈奴所欺,
领兵驻防又被匈奴所欺侮,
失亡多,
损失伤亡很多,
甚自愧。
内心觉得非尝谘愧。
幸得罢归,
希望能够回到朝廷,
乃益东徙屯,
却更被调往东边驻守,
意忽忽
不乐,
心里非常失意而闷闷不乐。
数月,
过了几个月,
病欧
血死。
生病吐血而死。
安国以元朔二年
中卒。
韩安国在元朔二年(前127)中去世。
太史公评述
太史公曰:
太史公说:
余与壶遂定律历
,
我和壶遂审定律历,
观韩长孺之义,
观察韩长孺的行事得体,
壶遂之深中隐厚
。
从壶遂的深沉含藏厚道来看,
世之言梁多长者,
世人都说梁国多忠厚长者,
不虚哉!
这话确实不错啊!
壶遂官至詹事,
壶遂做官做到詹事,
天子方倚以为汉相,
天子正要倚仗他来做汉朝丞相,
会
遂卒。
偏偏又碰上壶遂去世。
不然,
不然的话,
壶遂之内廉行脩*
,
以壶遂廉洁的品行和端正的行为,
斯鞠躬
君子也。
这真是一个谦恭谨慎的君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