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孝王早期与封王
梁孝王武者,
梁孝王刘武,
孝文皇帝子也,
是孝文帝的儿子,
而与孝景帝同母。母,
与孝景帝为同母兄弟。
窦太后也。
他的母亲是窦太后。
孝文帝凡四男:
孝文帝共有四个儿子:
长子曰太子,
长子为太子,
是为孝景帝;
就是孝景帝;
次子武;
次子名武;
次子参;
三子名参;
次子胜
。
四子名胜。
孝文帝即位二年
,
孝文帝即位第二年(前178),
以武为代王,
封刘武为代王,
以参为太原王,
封刘参为太原王,
以胜为梁王。
封刘胜为梁王。
二岁,
过了两年,
徙代王为淮阳王。
迁代王为淮阳王。
以代尽与太原子*
,
把代国的封地全部划归太原王,
号曰代王。
号为代王。
参立十七年,
刘参在位十七年,
孝文后二年
卒,
于孝文帝后元二年(前162)去世,
谥为孝王。
谥为孝王。
子登嗣立,
孝王的儿子刘登继位,
是为代共王,
这就是代共王。
立二十九年,
代共王在位二十九年,
元光十年卒*
,
于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去世。
子义立,
共王的儿子刘义继位,
是为代王。
这就是代王。
十九年,
过了十九年,
汉广关
,
汉朝扩充关塞,
以常山为限
,
以常山为界,
而徙代王王清河。
迁代王为清河王。
清河王徙以元鼎三年
也。
改迁时在武帝元鼎三年(前114)。
初,
起初,
武为淮阳王十年,
刘武封为淮阳王的第十年,
而梁王胜卒,
梁王刘胜去世,
谥为梁怀王。
谥为梁怀王。
怀王最少子,
怀王是孝文帝最小的儿子,
受幸异于他子。
比其他的儿子更受到宠爱。
其明年,
第二年,
徙淮阳王武为梁王。
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
梁王之初王梁,
刘武初受封为梁王,
孝文帝之十二年也。
是孝文帝十二年(前168)。
梁王自初王通历
已十一年矣。
梁王自起初受封为代王到改封为梁王,前后为王已十一年了。
七国之乱与梁国兴盛
梁王十四年,
梁王十四年(前165),
入朝。
入朝。
十七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十八年,
比年
入朝,
连年入朝,
留
,其明年,
并留在京师,
乃之国。
到第二年才回到自己的封国。
二十一年,入朝。
二十一年又入朝。
二十二年,
二十二年,
孝文帝崩。
孝文帝去世。
二十四年,
二十四年入朝,
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
二十五年又入朝。
是进上未置太子也。
那时皇上尚未立太子。
上与梁王燕饮
,
皇上与梁王宴饮,
尝从容言曰:
曾经在闲谈时说:
“千秋万岁
后传于王。”
“千秋万岁之后,传位于梁王你。”
王辞谢。
梁王谦虚地推辞。
虽知非至言
,
他虽然明知这不是真心话,
然心内喜。
但心中暗喜。
太后亦然。
太后也同样高兴。
其春,
那年春天,
吴、楚、齐、赵七国反
。
吴、楚、齐、赵等七国反叛。
吴、楚先击梁棘壁,
吴、楚先攻击梁国的棘壁,
杀数万人。
杀死数万人。
梁孝王城守
睢阳,
梁孝王据守睢阳城,
而使韩安国、张羽等为大将军,
命韩安国、张羽等人为大将军,
以距
吴、楚。
抵抗吴、楚之兵。
吴、楚以梁为限
,
吴、楚受阻于梁,
不敢过而西,
不敢越过梁国向西进兵,
与太尉亚夫等相距
三月。
和太尉亚夫等人相持了三个月。
吴、楚破,
吴、楚破灭,计算功劳,
而梁所破杀虏略
与治中分。
梁国所斩杀俘获的吴、楚军队的数目和朝廷大略一样多。
明年,
次年,
汉立太子。
朝廷立太子。
其后梁最亲,
后来梁王因是皇上的亲兄弟,
有功,
立有大功,
又为大国,
又受封于大国,
居天下膏腴地。
据有天下肥沃的土地。
地北界
泰山,
其封地北以泰山为界,
西至高阳,
西达高阳,
四十余城,
共有四十余城,
皆多大县。
多数是大县。
孝王,
梁孝王,
窦太后少子也,
是窦太后的小儿子,
爱之,
很受宠爱,
赏赐不可胜道。
所得到的赏赐不计其数。
于是孝王筑东苑,
于是,梁孝王建造东苑,
方三百余里。
方圆三百多里,
广睢阳城七十里。
扩展睢阳城至七十里。
大治宫室,
大兴土木,建造宫殿,
为复道
,
修筑架空通道,
自宫连属
于平台三十余里。
从宫殿连接到平台长达三十多里。
得赐天子旌旗,
有天子赏赐的旌旗,
出从千乘万骑
。
外出随从千乘万骑。
东西驰猎,
到处驰马狩猎,
拟
于天子。
排场之壮盛拟似天子。
出言*
,
出入宫殿,清道禁绝行人,
入言警
。
言“警”称“跸(bì,毕)。
招延四方豪桀
,
揽四方豪杰,
自山
以东游说之士,
自崤山以东的游说之士,
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
。
像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等人,莫不尽归梁国。
公孙诡多奇邪计,
公孙诡多有奇特怪诞之计,
初见王,
初次拜见梁王,
赐千金,
梁王赐他千金,
官至中尉,
官职做到中尉,
梁号之曰公孙将军。
梁国称他“公孙将军”。
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
梁国铸造了许多兵器,弓箭、戈矛之类就有数十万件,
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
,
府库的金钱近万亿,
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珠玉、宝器等京师还多。
继承争议与权力斗争
二十九年十月,
二十九年(前150)十月,
梁孝王入朝。
梁孝王入京晋见景帝。
景帝使使持节
乘舆驷马,
景帝派使者拿着符节,驾着皇帝乘坐的驷马车,
迎梁王于天下。
到关前迎侯梁王。
既朝,
朝见景帝后,
上疏因留,
呈上奏折请求留在京师,
以太后亲故。
因为太后很宠爱孝王的缘故得以获准。
王入则侍景帝同辇
,
孝王入宫则陪侍景帝同乘步辇,
出则同车游错,
出宫则同车游猎,
射禽兽上林
中。
到上林苑去射鸟兽。
梁之侍中、郎、渴者著籍
引出入天子殿门,
梁国的侍中、郎官、谒者只须在名簿上登记上姓名,使可以出入天子殿门,
与汉宦无异。
和朝廷的官员没有区别。
十一月,
十一月,
上废栗太子
,
皇上废黜栗太子,
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所嗣。
窦太后想要让孝王作继承人。
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
于景帝,
大臣和袁盎等人劝阻景帝,
窦太后义格
,
窦太后的动议受阻,
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
从此也就不再提让梁王作继承人这件事。
以事秘,
因为这件事很秘密,
世莫知。
世人没有谁知道。
乃辞归国。
梁王于是辞别朝廷回归封国。
其夏四月,
这年夏天四月,
上立胶东王
为太子。
皇上立胶东王为太子。
梁王怨袁盎及议臣,
梁王怨恨袁盎和参与议嗣的大臣,
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
使人剌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
就和羊胜、公孙诡等人谋划,暗中派人刺杀袁盎和其他参与议嗣的十多位大臣。
逐其贼,
朝廷缉捕凶手,
未得也。
未获。
于是天子意
梁王,
于是天子怀疑梁王,
逐贼,
捕获到凶手,
果梁使之。
果然是梁王所主使。
乃遣使冠盖相望于道,
于是景帝派遣使者不断往来于至梁国的路上,
覆按
梁,
到梁国去反复按验,
捕公孙诡、羊胜。
逮捕公孙诡、羊胜。
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
公孙诡、羊胜藏匿在梁王的后宫。
使者责二千石
急。
使者责问二千石官员很急迫,
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
梁相轩丘豹和内史韩安国进谏梁王,
王乃令胜、诡皆自杀,
梁王才命令羊胜、公孙诡都自杀,
出之。
之后把他们交出来。
上由此怨望
于梁王。
皇上因此怨恨梁王。
梁王恐,
梁王恐惧,
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
谢罪太后。
于是派韩安国通过长公主向太后认罪,请求宽宥,
然后得释。
这才得到宽恕。
上怒稍解,
皇上的怒气逐渐消释,
因上书请朝。
梁王便上书请求朝见。
既至关,
到达函谷关后,
茅兰说
王,使乘布车,
茅兰劝梁王乘坐布车,
从两骑入,
只带两个骑兵入京,
匿于长公主园。
躲藏在长公主的园囿之中。
汉使使迎王,
朝廷派使者迎接梁王,
王已入关,
而梁王已经入关,
车骑尽居外,
随从车马都在关外,
不知王处。
不知梁王所在。
太后泣曰:
太后哭泣道:
“帝杀吾子!”
“皇上杀了我的儿子!”
景帝忧恐。
景帝为此忧恐。
于是梁王伏斧质
于阙下,
于是梁王背着刑具俯伏在宫廷门下,
谢罪,
认罪自请处罚,
然后太后、景帝大喜,
太后、景帝非常高兴,
相泣,
相对哭泣,
复如故。
兄弟之情又如以前。
悉召王从官入关。
然后把梁王随从官员悉召入关。
然景帝益
疏王,
然而景帝渐渐疏远梁王,
不同车辇矣。
不再和他同乘车辇了。
梁孝王之死与家族后续
三十五年冬,
三十五年(前144)的冬天,
复朝。
梁王又入京朝见。
上疏欲留,
呈上奏折请求留住京师,
上弗许。
皇上没有答应。
归国,
梁王回到封国后,
意忽忽
不乐。
心神恍忽不乐。
北猎良山,
到北方的良山打猎,
有献牛,
有人献上一头牛,
足出背上,
牛足长在背上,
孝王恶之。
孝王对它感到厌恶。
六月中,
六月中旬,
病热,
得了热病,
六日卒,
过了六天就病死了。
谥日孝王。
谥为孝王。
孝王慈
孝,
孝王孝敬母亲,
每闻太后病,
每次听说太后生病,
口不能食,
吃不下东西,
居不安寝,
睡不好觉,
常欲留长安侍太后。
常想留在长安侍候太后。
太后亦爱之。
太后也疼爱他。
及闻梁王薨,
得知梁王病故,
窦太后哭极哀,
窦太后哭得很悲痛,
不食,
不进饮食,
曰:
说:
“帝果杀吾子!”
“皇上果然杀了我的儿子!”
景帝哀惧,
景帝为之悲哀,忧惧,
不知所为。
不知所措。
与长公主计之,
和长公主商量,
乃分梁为五国,
于是分梁国为五国,
尽立孝王男五人为王,
把孝王的五个儿子全封为王,
女五人皆食汤沐邑
。
五个女儿也都封给她们汤沐邑。
于是奏之太后,
把这些措施上奏给太后,
太后乃说,
太后才变得高兴起来,
为帝加一餐。
特地因景帝的这种处置加了一次餐。
梁孝王长子买为梁王,
梁孝王长子刘买继承王位,
是为共
子;
被封为共王;
子明为济川王;
次子刘明被封为济川王;
子彭离为济东王;
三子刘彭离被封为济东王;
子定为山阳王;
四子刘定被封为山阳王;
子不识为济阴王。
少子刘不识被封为济阴王。
孝王未死时,
梁孝王未死时,
财以巨万计,
财产多得以亿万计算,
不可胜数。
无法计数。
及死,
死后,
藏府
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
他府库所余的黄金尚有四十多万斤,
他财物称
是。
其他财物也相当于此。
梁共王三年,
梁共王三年(前141),
景帝崩。
景帝去世。
共王立七年卒,
共王在位七年而死,
子襄立,
他的儿子刘襄继位,
是为平王。
这就是平王。
梁平王襄十四年,
梁平王刘襄十四年(前123),
母曰陈太后。
梁平王的母亲是陈太后。
共王母曰李太后。
共王的母亲是李太后。
李太后,
李太后,
亲平王之大母
也。
是平王的亲祖母。
而平王之后姓任,
平王的王后姓任,
曰任王后。
叫任王后。
任王后甚有宠于平王襄。
任王后很受平王刘襄的宠受。
初,
当初,
孝王在时,
孝王在世时,
有罍樽
,
有一个罍(léi雷)樽,
直
千金。
价值千金。
孝王诫后世,
孝王告戒后人,
善保罍樽,
要好好保管罍樽,
无得以与人。
不得送给别人。
任王后闻而欲得罍樽。
任王后听说却想得到罍樽。
平王大母李太后曰:
平王祖母李太后说:
“先王有命,
“先王有遗命,
无得以罍樽与人。
不得把罍樽送给别人。
他物虽百巨万,
其他的东西即使价值亿万,
犹自恣
也。”
任你自取。”
任王后绝
欲得之。
任王后执意要得到这个罍樽。
平王襄直
使人开府取罍樽,
平王刘襄径直使人开启府库取来罍樽,
赐任王后。
赐给任王后。
李太后大怒,
李太后大怒,
汉使者来,
朝廷的使者来梁国,
欲自言,
李太后要亲自向使者诉说此事,
平王襄及任王后遮止,
平王刘襄和任王后拦阻她,
闭门,
关上门,
李太后与争门,
李太后和他们争门夺路,
措
指,
手指被门缝夹住,
遂不得见汉使者。
终于未能见到朝廷的使者。
李太后亦私与食官长及郎中尹霸等士通乱,
李太后私下和食官长以及郎中尹霸等人通奸,
而王与任王后以此使人风
止李太后,
于是平王和任王后派人以此暗示劝阻李太后,
李太后内有淫行,
李太后因为内有淫乱的行为,
亦已。
也就作罢了。
后病薨。
后来李太后病故。
病时,
她生病的时候,
任后未尝请病
;
任王后未曾请安问病;
薨,
死了,
又不持丧
。
又不居丧守孝。
元朔
中,
元朔年间,
睢阳人类犴反者,
睢阳人有名叫类犴(àn,岸)反的,
人有辱其父,
有人侮辱了他的父亲,
而与睢阳太守客出同车。
这个人和淮阳太守的门客同车外出,
太守客出下车,
太守门客下车离去,
类犴反杀其仇于车上而去。
类犴反在车上杀死他的仇人便逃走了。
睢阳太守怒,
淮阳太守很生气,
以让
梁二千石。
以此责备梁国二千石官员。
二千石以下求反甚急,
二千石以下的官员缉捕类犴反非常紧急,
执
反亲戚。
就逮捕了类犴反的亲属。
反知国阴事
,
类犴反知道梁国宫中的隐秘事,
乃上变事
,
于是向朝廷上书报告,
具告知王与大母争樽状,
详细说出平王和祖母为罍樽而争执的前后情况。
时丞相以下见知之,
当时丞相以下的官员知道了这件事,
欲以伤梁长吏,
想借此打击梁国的高级官吏,
其书闻天子。
奏文终于让天子知道了。
天子下吏验问,
天子交给官吏调查审问,
有之。
果然有这件事。
公卿请废襄为庶人。
公卿奏请皇上废黜平王刘襄为平民。
天子曰:
天子说:
“李太后有淫行,
“李太后有淫乱的行为,
而梁王襄无良师傅,
梁王刘襄又没有良好的太师太傅,
故陷不义。”
所以陷于不义。”
乃削梁八城,
于是削减梁国八城封地,
枭任王后首于市。
把任王后斩首于市。
梁余尚有十城。
梁国还剩下十城。
襄立三十九年卒,
刘襄在位三十九年去世,
谥为平王。
谥为平王。
子无伤立为梁王也。
他的儿子刘无伤立为梁王。
济川王明者,梁孝王子,
济川王刘明是梁孝王的儿子,
以桓邑侯孝景中六年
为济川王。
孝景帝中元六年(前144)由桓邑侯晋封为济 川王。
七岁,
七年后,
坐
射杀其中尉,
因射杀中尉犯罪,
汉有司
请诛,
朝廷中的有关主事官员奏请诛杀济川王,
天子弗忍诛,
天子不忍心杀他,
废明为庶人,
废黜刘明为平民,
迁房陵,
贬迁到房陵,
地入于汉为郡。
封地归属朝廷,变为郡县。
济东王彭离者,梁孝王子,
济东王刘彭离是梁孝王的儿子,
以孝景中六年为济东王。
在孝景帝中元六年受封为济东王。
二十九年,
二十九年后,
彭离骄悍,
刘彭离骄纵凶悍,
无人君礼
,
没有人君的风范,
昏暮私与其奴、亡命少年数十人行剽
杀人,
夜晚私下和他的奴仆、亡命少年几十人去打劫杀人,
取财物以为好。
掠取别人的财物以为乐事。
所杀发觉者百余人,
他所杀的人被发觉的就有一百多,
国皆知之,
全国都知道,
莫敢夜行。
没有人敢夜间外出。
所杀者子上书言。
被他杀的人的儿子上书告发。
汉有司请诛,
朝廷中有关主事官员奏请诛杀他。
上不忍,
皇上不忍心,
废以为庶人,
把他废黜为平民,
迁上庸,
贬迁到上庸,
地入于汉,
封地归属朝廷,
为大河郡。
变为大河郡。
山阳哀王定者,梁孝王子,
山阳哀王刘定是梁孝子的儿子,
以孝景中六年为山阳王。
在孝景帝中元六年受封为山阳王。
九年卒,
在位九年而死,
无子,
没有儿子,
国除,
封国被废除,
地入于汉,
封地归属朝廷,
为山阳郡。
变为山阳郡。
济阴哀王不识者,梁孝王子,
济阴哀王刘不识是梁孝王的儿子,
以孝景中六年为济阴王。
在孝景帝中元六年受封为济阴王。
一岁卒,
在位一年而死,
无子,
没有儿子,
国除,
封国被废除,
地入于汉,
封地归属朝廷,
为济阴郡。
变为济阴郡。
史家评论与反思
太史公曰:
太史公说:
梁孝王虽以亲爱之故,
梁孝王虽然因为是天子亲兄弟、太后爱子的缘故,
王膏腴之地,
受封于肥沃之地为王,
然会
汉家隆盛,
也正赶上国运隆盛,
百姓殷富,
百姓富足,
故能植
其财货,
所以能够增殖其财货,
广宫室,
扩建宫室,
车服
拟于天子。
车马服饰和天子相似。
然亦僭
矣。
然而,这样做也属于僭越行为了。
褚先生曰:
褚少孙先生说:
臣为郎时,
我做郎官时,
闻之于宫殿中老郎吏好事者称道之也。
从宫殿中喜好说长论短的老郎官那里听说过梁孝王的事迹。
窃以为令梁孝王怨望,
我私下认为使梁孝王怨恨不满,
欲为不善
者,
要图谋不轨,想做皇帝,
事从中
生。
是从朝廷中惹出来的。
今太后,女主也,
当时的太后是国家的女主,
以爱少子故,
因为疼爱小儿子的缘故,
欲令梁王为太子。
想让梁王为太子。
大臣不时
正言其不可状,
朝中大臣不及时直说这样做不可以的情由,
阿意
治小,
而一味阿谀奉承,净管些无足轻重的小事情,
私说意
以受赏赐,
私下讨好太后以求得到赏赐,
非忠臣也。
这不是忠臣啊!
齐
如魏其侯窦婴之正言也,
假如大臣们都能说出像魏其侯、窦婴说出的那番堂堂正正的话,
何以有后祸?
怎么会有后来的祸患?
景帝与王燕见
,
景帝与梁孝王家宴,
侍太后饮,
侍候太后饮酒,
景帝曰:
景帝说:
“千秋万岁之后传王。”
“在我千秋万岁之后,把帝位传给你梁王。”
太后喜悦。
太后为此很高兴。
窦婴在前,
窦婴在宴席前,
据地
言曰:
伏地谏道:
“汉法之约,
“汉朝的法制规定,
传子适孙
,
帝位传给长子、长孙,
今帝何以得传弟,
现在皇上怎可传给弟弟,
擅乱高帝约乎!”
擅自搞乱高皇帝的规定呢!”
于是景帝默然无声。
当时景帝沉默不语。
太后意不说。
太后心里也很不愉快。
故成王与小弱
弟立树下,
从前周成王和年幼的小弟弟站在树下,
取一桐叶以与之,曰:
他拿起一片桐叶对弟弟说:
“吾用封汝。”
“我以此封你。”
周公闻之,
周公听见了,
进见曰:
向前拜见道:
“天王封弟,
“天王分封弟弟,
甚善。”
很好。”
成王曰:
成王说:
“吾直
与戏耳。”
“我只不过和他开玩笑罢了。”
周公曰:
周公说:
“人主无过举
,
“作为君主没有不当的举动,
不当有戏言,
不应该有开玩笑的话,
言之必行之。”
说了就一定要做到。”
于是乃封小弟以应县。
于是就把应县封给小弟。从此以后,
是后成王没齿
不敢有戏言,
成王终生不敢有戏言,
言必行之。
说的话一定做到。
《孝经》曰:
《孝经》上说:
“非法不言,
“不合法度的话不说,
非道不行。”
不合道理的事不做。”
此圣人之法言
也。
这是圣人的明训啊。
今主上不宜出好言于梁王。
当时皇上不应该用那种好听的话对梁王许愿。
梁王上有太后之重,
梁王上有太后可以倚重,
骄蹇
日久,
骄傲纵恣已经很久,
数
闻景帝好言,
多次听景帝许愿之言,
千秋万世之后传王,
要千秋万岁后把帝位传给梁王,
而实不行。
可是实际上不这样做。
另外,
又诸侯王朝见天子,
诸侯王朝见天子,
汉法凡当四见耳。
根据汉朝的制度,应当一共只见四次。
始到,
刚到京城时,
入小见
;
入宫晋见,谓之“小见”;
到正月朔旦
,
到了正月初一的清晨,
奉皮荐
璧玉贺正月,
捧着皮垫摆上璧玉向皇帝道贺正月,
法见
;
谓之“法见”;
后三日,
再过三天,
为王置酒,
皇帝为侯王设下酒宴,
赐金钱财物;
赐给他们金钱财物;
后二日,
再过两天,
复入小见,
诸侯王又入宫“小见”,
辞去。
然后辞别归国。
凡留长安不过二十日。
一共留居长安不过二十天。
小见者,
所谓“小见”,
燕见于禁门
内,
即在宫内不拘大礼相见,
饮于省
中,
饮宴于王宫禁地,
非士
人所得入也。
这不是一般士人所能进入的。
今梁王西朝,
现在梁王西入长安朝见皇上,
因留,
趁此留居宫中,
且半岁。
将近半年。
入与人主同辇,
他入宫和皇上同辇而坐,
出与同车。
出宫与皇上同车而乘。
示风以大言
而实不与,
皇上以夸大的言词讽示他将来要做皇帝而实际上又不能兑现,
令出怨言,
以致使梁王口出怨言,
谋畔
逆,
图谋叛逆,
乃随而忧之,
于是又跟着为他担忧,
不亦远
乎!
这不是背离事理太远了吗?
非大贤人,
除了大贤大德之人,
不知退认。
不懂得谦恭退让。
今汉之仪法,
按汉朝的礼仪制度,
朝见贺正月者,
朝见皇上庆贺正月,
常一王与四侯俱朝见,
通常是一王和四侯一起朝见,
十余岁一至。
十多年才进京一次。
今梁王常比年
入朝见,
而今梁王却常连年入京朝见,
久留。
并久留于京。
鄙语
曰“骄子不孝”,
俗语说:“骄纵的孩子不懂得孝顺。”
非恶言也。
这话说得不错啊。
故诸侯王当为置良师傅,
所以对诸侯王应当替他们设置好的太师太傅,
相忠言之士
,
让忠正敢言之士为相辅佐他,
如汲黯、韩长孺等,
就如汲黯、韩长孺等人那样,
敢直言极谏,
敢于直言极谏,
安得有患害!
这怎么还会有祸患发生呢!
盖闻梁王西入朝,
听说梁王西入京师朝见,
谒窦太后,
谒见窦太后,
燕见,
家人相见,
与景帝俱侍坐于太后前,
和景帝一起陪坐在太后面前,
语言私说
。
他们母子、兄弟之间高兴地说贴心话。
太后谓语曰:
太后对景帝说:
“吾闻殷道亲亲
,
“我听说殷商的制度亲其兄弟,
周道尊尊
,
周朝的制度尊其祖先,
其义一也。
其道理是一样的。
安车大驾
,
百年之后,
用梁孝王为寄。”
我把梁孝王托付给你。”
景帝跪席举身曰:
景帝跪在坐席上抬起身子说:
“诺。”
“是。”
罢酒出,
宴罢出宫,
帝召袁盎诸大臣通经术
者曰:
景帝召集袁盎等精通经术的大臣说:
“太后言如是,
“太后说了这样的话,
何谓也?”
是什么意思?”
皆对曰:
袁盎等人一齐回答说:
“太后意欲立梁王为帝太子。”
“太后的意思要立梁王为皇帝的太子。”
帝问其状,
景帝问其中的道理,
袁盎等曰:
袁盎等人说:
“殷道亲亲者,
“殷商的传统亲其兄弟,
立弟。
所以传位于其弟。
周道尊尊者,
周朝的传统尊其祖先,
立子。
所以传位于其子。
殷道质
,
殷商的传统崇尚质朴,
质者法
天,
质朴就效法上天,
亲其所亲,
亲其亲人,
故立弟。
所以传位于弟。
周道文,
周朝的传统崇尚华美,
文者法地,
华美就效法大地,
尊者敬也,
尊是敬的意思,
敬其本始
。
敬其本原,
故立长子。
所以传位于长子。
周道,
周朝的制度,
太子死,
太子死了,
立适孙。
立嫡孙。
殷道,
殷朝的制度,
太子死,
太子死了,
立其弟。”
立其弟。”
帝曰:
景帝说:
“于公何如?”
“你们的看法如何?”
皆对曰:
大家一齐回答说:
“方今汉家法周,
“现在汉朝的制度是效法周朝,
周道不得立弟,
周朝的制度不能立兄弟,
当立子。
应当立儿子。正因为这样,
故《春秋》所以非
宋宣公。
所以《春秋》以此指责宋宣公。
宋宣公死,
宋宣公死后,
不立子而与弟。
不立儿子而传位给弟弟。
弟受国死,
其弟继位为国君死后,
复反
之与兄之子。
又把君位归给他的哥哥的儿子。
弟之子争之,
其弟的儿子争夺君位,
以为我当代父后,
认为自己应当接替父亲身后之位,
即刺父兄子。
于是杀了宣公的儿子。
以故国乱,
因此国家大乱。
祸不绝。
祸患不断。
故《春秋》曰:
所以《春秋》说:
‘君子大居正,
‘君子尊崇遵循正道,
宋之祸宣公为之’*
。
宋国的祸乱是宣公造成的。
臣请见太后白之。”
’臣等请求谒见太后说明这个道理。”
袁盎等入见太后:
袁盎等人入宫谒见太后说:
“太后言欲立梁王,
“太后说要立梁王,
梁王即
终,
那么,
欲谁立?”
梁王死后要立谁?”
太后曰:
太后说:
“吾复立帝子。”
“我再立皇帝的儿子。”
袁盎等以宋宣公不立正
,生祸,
袁盎等人向太后陈述了这样一些史实情况:宋宣公不立应当继位的嫡子而发生祸乱,
祸乱后五世不绝,
祸乱延续了五代而不断绝,
小不忍
害大义状报太后。
以及不克制小的私心便会遗害大义。太后听了,
太后乃解说,
这才理解其中的道理,
即使梁王归就国。
因而也就高兴了,随即让梁王归回封国。
而梁王闻其义
也于袁盎诸大臣所,
梁王听说这种意见出自袁盎等大臣,
怨望,
就怨恨起他们来,
使人来杀袁盎。
于是派人来杀袁盎。
袁盎顾之曰:
袁盎回头看到刺客,说:
“我所谓袁将军者也,
“我就是所说的袁将军,
公得毋
误乎?”
你不会弄错人吧?”
剌者曰:
刺客说:
“是矣!”
“正是你!”
剌之,
刺客杀了袁盎,
置
其剑,
丢弃了他的剑,
剑著
身。
剑插在袁盎的身上。
视其剑,
查看那把剑,
新治。
是刚刚磨过的。
问长安中削厉工*
,
查问长安城中制作或磨砺刀剑的工匠,
工曰:
工匠说:
“梁郎某子来治此剑。”
“梁国郎官某人曾来磨过这把剑。”
以此知而发觉之,
以此得知线索,察觉阴谋,
发使者捕逐之。
便派遣使者追捕凶手。
独梁王所欲杀大臣十余人,
光是梁王所要杀的大臣就有十多人,
文吏穷本
之,
执法的官吏穷究其根源,
谋反端颇见
。
梁王谋反的端倪已经十分明显地显露出来。
太后不食,
太后为之食不下咽,
日夜泣不止。
日夜哭泣不停。
景帝甚忧之,
景帝为此很担忧,
问公卿大臣,
问办法于公卿大臣,
大臣以为遣经术吏往治之,
大臣认为遣精通经术的的官吏去处理,
乃可解。
才可解除太后之忧。
于是遣田叔、吕季主往治之。
于是派遣田叔、吕季主去处理此案。
此二人皆通经术,
这两人都精通经术,
知大礼。
识大礼。
来还,
结案归来,
至霸昌厩,
走到霸昌厩,
取火悉烧梁之反辞,
取火把梁王谋反的证辞全部烧掉,
但空手来对景帝。
只空手来回奏景帝。
景帝曰:
景帝问:
“何如?”
“案子办得怎么样?”
对曰:
回奏说:
“言
梁王不知也。
“梁王不知情。
造为之者,
参与其事的人,
独其幸臣羊胜、公孙诡之属为之耳。
只有他的宠臣羊胜、公孙诡等人罢了。
谨以伏诛死,
臣等谨按律令诛杀了他们,
梁王无恙也。”
梁王平安无恙。”
景帝喜说,
景帝很高兴,
曰:
说:
“急趋谒太后。”
“赶快去谒见太后。”
太后闻之,
太后得知,
立起坐餐,
立刻起来坐着吃饭,
气平复。
心情恢复了平静。
故曰,
所以说,
不通经术知古今之大礼,
不精通经术、不懂古今大礼的人,
不可以为三公及左右近臣。
不可以委任为三公及左右近臣。
少见之人,
孤陋寡闻之人,
如从管中窥天也。
如同从管中窥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