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侯主父列传 - 读典籍

← 返回《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南越列传

平津侯主父列传

司马迁

记述公孙弘从贫寒至丞相的仕途历程,主父偃献策推恩令及悲剧结局,反映汉武帝时期政治斗争与政策变迁。

公孙弘仕途沉浮

丞相公孙弘者,
菑川国薛县人也,
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 
字季。
表字叫季。 
少时为薛
他年轻时当过薛县的监狱官员, 
有罪,
因为犯了罪, 
免。
被免官。 
家贫,
他家里穷, 
海上。
只得到海边去放猪。 
年四十余,
直到四十多岁时, 
乃学
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 
养后母
他奉养后母孝顺而谨慎。 
 
元年,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 
天子初即位,
天子刚即位, 
之士。
就招选贤良文学之士。 
是时弘年六十,
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 
征以贤良为
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 
使匈奴,
他奉命出使匈奴, 
还报,
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 
不合
不合皇上的心意, 
上怒,
皇上发怒, 
以为不能,
认为公孙弘无能, 
弘乃病免归。
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 
 
五年,
武帝元光五年(前130), 
有诏征文学,
皇帝下诏书,征召文学, 
菑川国复
公孙弘。
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 
弘让,谢国人曰
公孙弘向国人推让拒绝说: 
“臣已尝
“我已经西去京城接受皇帝的任命, 
不能罢归。
因为无能而罢官归来。 
推选。”
希望改变推举的人选。” 
国人
推弘,
国人却坚决推举公孙弘, 
弘至太常。
公孙弘就到了太常那里。 
太常令所征儒士各
太常让所征召的一百多个儒士分别对策, 
百余人,
公孙弘的对策文章, 
居下。
按等次被排在最后边。 
全部对策文章被送到皇帝那里, 
天子
弘对为第一。
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提拔为第一。 
召入见,
公孙弘被召去进见皇帝, 
状貌甚丽,
武帝见他相貌非常漂亮, 
拜为博士。
封他为博士。 
是时
道,
这时,汉朝开通西南夷的道路, 
置郡,
在那里设置郡县, 
巴蜀民
之,
巴蜀人民对此感到困苦, 
诏使弘视之。
皇帝命公孙弘前去视察。公孙弘视察归来, 
还奏事,
向皇帝报告, 
西南夷无所用,
极力诋毁西南夷没有用处, 
上不听。
皇上没采纳他的意见。 
 
弘为人
多闻,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 
以为人主病不广大,
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 
人臣病不
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 
弘为布被,
公孙弘盖布被, 
食不
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 
后母死,
后母死了, 
服丧三年。
他守丧三年。 
每朝会议,
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 
陈其端,
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 
令人主自择,
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 
不肯
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 
于是天子察其
敦厚,
于是皇上观察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 
有余,
善于言谈, 
文法吏事,
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 
而又
以儒术,
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 
大说之。
皇上非常喜欢他。 
二岁中,
在两年之内, 
至左内史。
他便官至左内史。 
弘奏事,
公孙弘向皇帝奏明事情, 
有不可,
有时不被采纳, 
不庭辩之。
也不在朝廷加以辩白。 
尝与主爵都尉汲黯
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 
汲黯
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 
其后,
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 
天子常说,
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 
所言皆听,
从此, 
以此日益亲贵。
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 
尝与公卿
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 
但到了皇上面前, 
其约以顺上旨。
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 
汲黯
诘弘曰:
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 
“齐人多诈而无情实,
“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 
始与臣等建此议,
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 
今皆倍之,
现在全都违背了, 
不忠。”
不忠诚。” 
上问弘。
皇上问公孙弘, 
曰:
公孙弘谢罪说: 
“夫知臣者以臣的忠,
“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 
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 
弘言。
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 
左右幸臣每毁弘,
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 
上益厚遇之。
但皇上却越发厚待公孙弘。 
 
三年,
武帝元朔三年(前126), 
张欧
张欧被免官, 
以弘为御史大夫。
皇上用公孙弘当御史大夫。 
是时通西南夷,
这时,汉朝正在开通西南夷, 
东置沧海,
东边设置沧海郡, 
北筑朔方之郡。
北边修建朔方郡城。 
谏,
公孙弘屡次劝谏皇上, 
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
认为这些做法是使中国疲惫不堪而去经营那些无用的地方, 
愿罢之。
希望停做这些事情。 
于是天子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
于是,武帝就让朱买臣等以设置朔方郡的有利情况来诘难公孙弘。 
发十策,
朱买臣等提出十个问题, 
弘不得一。
公孙弘一个也答不上来。 
弘乃谢曰:
公孙弘便道歉说: 
“山东鄙人
“我是山东的鄙陋之人, 
不知其便若是,
不知筑朔郡有这些好处, 
愿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
希望停做通西南夷和置沧海郡的事,集中力量经营朔方郡城。” 
上乃许之。
皇上就答应了。 
 
汲黯曰:
汲黯说: 
“弘位在三公,
“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 
奉禄甚多
俸禄很多, 
然为布被,
但却盖布被, 
此诈也。”
这是欺诈。” 
上问弘。
皇上问公孙弘, 
弘谢曰:
公孙弘谢罪说: 
“有之。
“有这样的事。 
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
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 
然今日庭诘弘,
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 
诚中弘之病
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 
夫以三公为布被,
我有三公的高贵地位却盖布被, 
诚饰诈欲以钓名。
确实是巧行欺诈,妄图钓取美名。 
且臣闻管仲相齐,
况且我听说管仲当齐国的相, 
有三归
有三处住宅, 
侈拟于君
其奢侈可与齐王相比, 
桓公以霸,
齐桓公依靠管仲称霸, 
亦上僭于君
也是对在上位的国君的越礼行为。 
晏婴相景公,
晏婴为齐景公的相, 
食不重肉,
吃饭时不吃两样以上的肉菜, 
妾不衣丝,
他的妾不穿丝织衣服, 
齐国亦治,
齐国治理得很好, 
此下比于民。
这是晏婴向下面的百姓看齐。 
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
如今我当了御史大夫, 
而为布被,
却盖布被, 
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
这是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没有了贵贱的差别, 
诚如汲黯言。
真像汲黯所说的那样。 
且无汲黯忠,
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 
陛下安得闻此言!”
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 
天子以为谦让,
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 
愈益厚之。
越发厚待他, 
卒以弘为丞相
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 
封平津侯。
封为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
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 
外宽内深。
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 
诸尝与弘有郤者
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 
虽详与善
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 
阴报其祸
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 
杀主父偃,
杀死主父偃, 
徙董仲舒于胶西
把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 
皆弘之力也。
都是公孙弘的主意。 
食一肉脱粟之饭
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 
故人所善宾客
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 
仰衣食
都靠他供给衣食, 
弘奉禄皆以给之,
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 
家无所余。
家中没有余财。 
士亦以此贤之。
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 
 
淮南、衡山谋反
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 
治党与方急
朝廷追究党羽正紧的时候, 
弘病甚,
公孙弘病得很厉害, 
自以为无功而封,
他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功劳而被封侯, 
位至丞相,
官位升到丞相, 
宜佐明主填抚国家
应当辅助贤明的君王安抚国家, 
使人由臣子之道
使人人都遵循当臣子的道理。 
今诸侯有畔逆之计
如今诸侯有反叛朝廷的阴谋, 
此皆宰相奉职不称
这都是宰相工作不称职的结果, 
恐窃病死,
害怕一旦默默病死, 
无以塞责。
没有办法搪塞责任。于是, 
乃上书曰:
他向皇帝上书说: 
“臣闻天下之通道五
“我听说天下的常道有五种, 
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父子,
用来实行这五种常道的有三种美德。 
兄弟,夫妇,长幼之序,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长幼的次序, 
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
这五方面是天下的常道。 
智、仁、勇,
智慧、仁爱和勇敢, 
此三者,天下之通德,
这三方面是天下的常德, 
所以行之者也。
是用来实行常道的。所以孔子说: 
故曰‘力行近乎仁
‘努力实践接近于仁, 
好问近乎智,
喜欢询问接近于智, 
知耻近乎勇’。
知道羞耻接近于勇。 
知此三者,
’知道这三种情况, 
则知所以自治
就知道怎样自我修养了。 
知所以自治,
知道怎样自我修养, 
然后知所以治人。
然后知道怎样治理别人。 
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
天下没有不能自我修养却能去治理别人的, 
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这是百代不变的道理。 
今陛下躬行大孝
现在陛下亲行大孝, 
鉴三王
以三王为借鉴, 
建周道
建立起像周代那样的治国之道, 
兼文武
兼备文王和武王的才德, 
厉贤予禄
鼓励贤才,给与俸禄, 
量能授官。
根据才能授予官职。 
今臣弘罢驾之质
如今我的才质低劣, 
无汗马之劳,
没有汉马之劳, 
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
陛下特意把我从行伍之间提拔起来, 
封为列侯,
封为列侯, 
致位三公
把我置于三公的地位。 
臣弘行能不足以称
我的品行才能不能同这高高的官位相称, 
素有负薪之病
平素既已有病, 
恐先狗马填沟壑
恐怕先于陛下的狗马而死去, 
终无以报德塞责。
最终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责任。 
愿归侯印
我希望交回侯印, 
乞骸骨
辞官归家, 
避贤者路。”
给贤者让路。” 
天子报曰
武帝答复他说: 
“古者赏有功,
“古代奖赏有功的人, 
褒有德,
表彰有德的人, 
守成尚文
守住先人已成的事业要崇尚文德教化, 
遭遇右武
遭遇祸患要崇尚武功, 
未有易此者也。
没有改变这个道理的。 
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
我从前幸运地得以继承皇位, 
惧不能宁,
害怕不能安宁, 
惟所与共为治者
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 
(君宜知之)君宜知之。
你应当知道我的想法。 
盖君子善善恶恶
大概君子都是善良的人,憎恶丑恶的人, 
君若谨行,
你若谨慎行事, 
常在朕躬。
就可常留我的身边。 
君不幸罹霜露之病,
你不幸得了霜露风寒之病, 
何恙不已
何必忧虑不愈, 
乃上书归侯,
竟然上书要交回侯印, 
乞骸骨,
辞官归家, 
是章朕之不德也
这样做就是显扬我的无德呀! 
今事少间
现在事情稍微少了些, 
君其省思虑,
希望你少用心思, 
一精神
集中精神, 
辅以医药。”
再以医药辅助治疗。”于是,武帝恩准公孙弘继续休假, 
因赐告牛酒杂帛
赐给他牛酒和各种布帛。 
居数月,
过了几个月, 
病有瘳
公孙弘的病情大有好转, 
视事
就上朝办理政事了。 
 
元狩二年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 
弘病,
公孙弘发病, 
竟以丞相终
终于以丞相的身份死去。 
子度嗣为平津侯
他的儿子公孙度继承了平津侯的爵位。 
度为山阳太守十余岁,
公孙度当山阳太守十多年, 
坐法失侯。
因为犯法而失去侯爵。 
 

主父偃献策陨落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
主父偃是齐地临菑人, 
学长短纵横之术
学习战国时代的纵横家的学说, 
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
晚年才开始学习《周易》、《春秋》、诸子百家的学说。 
游齐诸生间,
他游于齐国许多读书人之间, 
莫能厚遇也
没有谁肯厚待他。 
齐诸儒生相与排摈
齐国许多读书人共同排斥他, 
不容于齐。
他无法在齐呆下去。 
家贫,
他家生活贫困, 
假贷无所得
向人家借贷也借不到, 
乃北游燕、赵、中山,
就到北方的燕、赵、中山游学, 
皆莫能厚遇,
各地都没人厚待他, 
为客甚困。
做客很难。 
孝武元光元年中
孝武帝元光元年, 
以为诸侯足游者,
他认为各诸侯国都不值得去游学, 
乃西入关见卫将军
就西入函谷关,去见大将军卫青。 
卫将军数言上
卫青大将军屡次向皇上推荐他, 
上不召。
皇上不肯召见。 
资用乏,
他带的钱财已经花光, 
留久,
留在长安已经很久, 
诸公宾客多厌之,
诸侯的宾客们都很讨厌他, 
乃上书阙下
于是他向皇帝上书。 
朝奏
早晨进呈奏书, 
暮召入见。
傍晚时皇帝就召见了他。 
所言九事,
他所说的九件事, 
其八事为律令,
其中八件是法律条令方面的事, 
一事谏伐匈奴。
一件是关于征伐匈奴的事。 
其辞曰:
其原文是这样说的: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厌恶深切的谏言而是广泛观察, 
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
忠诚的大臣不敢逃避重重的惩罚而直言劝谏, 
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
因此处理国家大事的好政策才不能遗失,而使功名流传万世。 
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
如今我不敢隐瞒忠心,逃避死亡,而要向您陈述我的愚昧想法, 
愿陛下幸郝而少察之。
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稍微考察一下我的想法。 
 
《司马法》曰
《司马法》上说: 
“国虽大,
“国家虽然大, 
好战必亡;
若是喜欢战争,就必然灭亡; 
天下虽平,
天下虽然太平, 
忘战必危。”
若是忘掉战争,就必然危险。” 
天下既平
天下已经平定, 
天子大凯
天子演奏《大凯》的乐章, 
春蒐秋狝
春秋两季分别举行打猎活动, 
诸侯春振旅
诸侯们借以春练军队, 
秋治兵
秋整武器, 
所以不忘战也。
用以表示不忘战争。 
且夫怒者逆德也
况且发怒是背逆的德行, 
兵者凶器也
武器是凶恶的东西, 
争者未节也
斗争是最差的节操。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
古代人君一发怒则必然杀人,尸倒血流, 
故圣王重行之。
所以圣明的天子对待发怒的事非常慎重。 
夫务战胜穷武事者
那致力于打仗取胜、用尽武力的人, 
未有不悔者也。
没有不最终后悔的。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
从前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兵威, 
蚕食天下,
蚕食天下, 
并吞战国,
吞并各个交战的国家, 
海内为一,
统一天下, 
功齐三代
其功业可与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相同。 
务胜不休,
但他一心取胜,不肯休止, 
欲攻匈奴。
竟想攻打匈奴。 
李斯谏曰:
李斯劝谏说: 
“不可。
“不可以攻匈奴。 
夫匈奴无城郭之居,
那匈奴没有城郭居住, 
委积之守
也无堆积的财物可守, 
迁徙鸟举
到处迁徙,如同鸟儿飞翔, 
难得而制也。
难以得到他们加以控制。 
轻兵深入;
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 
粮食必绝;
那么军粮必定断绝; 
踵粮以行
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 
重不及事
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
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 
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
遇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 
胜必杀之,
战胜他们就必然要杀死他们, 
非民父母也。
这并非是为民父母的君王所应做的事。 
靡蔽中国
使中国疲惫, 
快心匈奴,
而以打匈奴为心情愉快之事, 
非长策也。”
这不是好政策。” 
秦皇帝不听,
秦始皇不采纳李斯的建议, 
遂使蒙恬将兵攻胡,
就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 
辟地千里,
开阔了千里土地, 
以河为境
以黄河为国界。 
地固泽(咸)卤
这些土地本是盐碱地, 
不生五谷。
不生五谷。 
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这以后,秦朝调发全国的成年男人去守卫北河地区。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
让军队在风沙日晒中呆了十多年, 
死者不可胜数,
死的人不可胜数, 
终不能逾河而北。
始终没能越过黄河北进。 
是岂人众不足
这难道是人马不足, 
兵革不备哉?
武器装备不充裕吗?不是的, 
其势不可也。
这是形势不允许呀! 
又使天下蜚刍挽粟
秦朝又让天下百姓飞速转运粮草, 
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
从黄县、腄县和琅邪郡靠海的县城起运, 
转输北河,
转运到北河, 
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一般说来运三十钟粮食才能得到一石。 
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
男人努力种田,也不能满足粮饷的需求, 
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
女子纺布绩麻也不能满足军队帷幕的需求。 
百姓靡敝,
百姓疲惫不堪, 
孤寡老弱不能相养,
孤儿寡母和老弱之人得到供养, 
道路死者相望,
路上的死人一个挨一个,大概由于这些原因, 
盖天下始畔秦也
天下百姓开始背叛秦王朝。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
待到汉高帝平定天下, 
略地于边
攻取了边境的土地, 
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
听说匈奴聚积在代郡的山谷之外,就想攻打他们。 
御史成进谏曰:
御史成进谏说: 
“不可。
“不可进攻匈奴。 
夫匈奴之性,
那匈奴的习性, 
兽聚而鸟散,
像群兽聚积和众鸟飞散一样, 
从之如搏影
追赶他们就像捕捉影子一样。 
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
如今凭借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 
臣窃危之。”
我私下里认为是危险的。” 
高帝不听,
汉高帝没接受他的建议, 
遂北至于代谷,
于是向北进军到代郡的山谷, 
果有平城之围
果然遭到平城被围困的危险。 
高皇帝盖悔之甚,
汉高帝大概很后悔, 
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
就派刘敬前往匈奴缔结和亲之约。这以后, 
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
天下人民才忘记了战争的事。 
故兵法曰兴师十万
所以《孙子兵法》上说:“发兵十万, 
日费千金”。
每天耗费千金。” 
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
那秦朝经常聚积民众和屯兵几十万, 
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
虽然有歼灭敌军,杀死敌将、俘虏匈奴单于的军功, 
亦适足以结怨深仇,
这也恰恰足以结下深仇大恨, 
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不足以抵偿全国耗费的资财。 
夫上虚府库,
这种上使国库空虚, 
下敝百姓,
下使百姓疲惫, 
甘心于外国,
扬威国外而心中欢乐的事, 
非完事也
并非是完美的事情。 
夫匈奴难得而制,
那匈奴难以控制住, 
非一世也。
并非一代之事。他们走到哪里偷到那里, 
行盗侵驱,
侵夺驱驰, 
所以为业也,
为此为职业, 
天性固然,
天性本来如此。 
上及虞夏殷周,
所以上自虞舜、夏朝、商朝和周朝, 
固弗程督
本来都不按法律道德的要求来督导他们, 
禽兽畜之
只将他们视为禽兽加以畜养, 
不属为人。
而不把他们看作是人类。 
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
上不借鉴虞夏商周的经验, 
而下(修)〔循〕近世之失,
下却遵循近世的错误作法, 
此臣之所大忧,
这正是我最大的忧虑, 
百姓之所疾苦也。
百姓最感痛苦的事情。 
且夫兵久则变生,
况且战争持续一久,就会发生变乱; 
事苦则虑易
做事很苦,就会使思想发生变化。 
乃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离心,
这样就使边境的百姓疲惫愁苦,产生背离秦王朝的心情, 
将吏相疑而外市
使将军和官吏们相互猜疑而与外国人勾结, 
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
所以尉佗和章邯才能实现他们的个人野心。 
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
那秦朝的政令所以不能推行的原因, 
权分乎二子
就是因为国家大权被这两个人所分的结果, 
此得失之效也
这就是政治的得和失的效验。 
故《周书》曰
所以《周书》上说: 
“安危在出令,
“国家的安危在于君王发布什么政令, 
存亡在所用。”
国家的存亡在于君王用什么样的人。” 
愿陛下详察之,
希望陛下仔细考察这个问题, 
少加意而熟虑焉
对此稍加注意,深思熟虑。 
 
是时赵人徐乐、齐人严安俱上书言世务
这时,赵人徐乐、齐人严安都向皇帝上书, 
各一事。
谈论当代重大事情, 
每人讲了一件事。 
徐乐曰:
徐氏在上书中说: 
 
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
我听说国家的忧患在于土崩, 
不在于瓦解
而不在于瓦解, 
古今一也。
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何谓土崩?
什么叫土崩呢? 
秦之末世是也。
秦朝末年就是这样。 
陈涉无千乘之尊
陈涉并没有诸侯的尊贵地位, 
尺土之地,
也没有一尺一寸的封地, 
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
自己也不是王公大人和有名望的贵族的后代, 
无乡曲之誉
没有家乡人对他的称赞, 
非有孔、墨、曾子之贤
没有孔丘、墨翟、曾参的贤能, 
陶朱、猗顿之富也
没有陶朱、猗顿的富有。但是, 
然起穷巷,
他从贫穷的民间起兵, 
奋棘矜
挥舞着戟矛, 
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
赤臂大喊,天下人闻风响应, 
此其故何也?
这是什么道理呢? 
由民困而主不恤
这是由于人民贫困而国君不知体恤关照, 
下怨而上不知(也)俗已乱而政不修
下民怨恨而在上位者并不知道,世俗已经败坏而国家政治不好, 
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
这三项是陈涉用为凭藉的客观条件, 
是之谓土崩。
这就叫做土崩。 
故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
所以说国家的忧患在于土崩。 
何谓瓦解?
什么叫瓦解呢? 
吴、楚、齐、赵之兵是也
吴、楚、齐、赵的军事叛乱就是这样。 
七国谋为大逆,
吴、楚等七国之王阴谋叛乱, 
号皆称万乘之君
他们都自称万乘君王, 
带甲数十万,
有披甲的战士几十万, 
威足以严其境内,
他们的威严足以使其封国之民畏服, 
财足以劝其士民
他们的财物足以鼓励其封国的百姓, 
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
但是他们却不能向西夺取很小的土地,而他们自己却在中原被擒, 
此其故何也?
这是什么原因呢? 
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
不是他们权势比平民百姓轻,不是他们的军事力量比陈涉小, 
当是之时,
是因为正当这时, 
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
先皇帝的思想还未衰弱,而安于乡土、喜欢时俗的百姓很多, 
故诸侯无境外之助。
所以诸侯们没有得到境外的援助, 
此之谓瓦解。
这就叫做瓦解。 
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
所以说国家的忧患不在于瓦解。 
由是观之,
由此可见, 
天下诚有土崩之势,
天下若有土崩的形势, 
虽布衣穷处之士或首恶而危海内
纵然是处于穷困境地的平民百姓,只要他们中有人首先发难,就可能使国家遭到危害, 
陈涉是也,
陈涉就是如此, 
况三晋之君或存乎
何况或许还有三晋之类的国君存在呢! 
天下虽未有大治也,
国家纵然是没有大治, 
诚能无土崩之势,
若真能没有土崩的形势, 
虽有强国劲兵,
虽然有强国和强大的军队起来造反, 
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
自身也不能不很快被擒, 
吴、楚、齐、赵是也,
吴、楚、齐、赵等国就是这样, 
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
何况群臣百姓起来造反呢! 
此二体者
这两种情况, 
安危之明要也,
是国家安危的明显的根本之处, 
贤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希望贤明的君主多多留意,深刻地考察。 
 
间者关东五谷不登
最近关东地区五谷歉收, 
年岁未复
年景还未恢复, 
民多穷困,
百姓多半都很穷困, 
重之以边境之事
再加上边境一带的战争, 
推数循理而观之
按形势的发展和一般常理来看, 
则民且有不安其处者矣。
老百姓将有不安心本地的心情。 
不安故易动。易动者,
不安心本地就容易流动, 
土崩之势也。
容易流动就是土崩的形势。所以, 
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
贤明的君主能独自看到各种变化的原因, 
明于安危之机
明察安危的关键, 
脩之庙堂之上
只在朝廷上治理政事, 
而销未形之患
就可以把没有形成的祸患加以消除。 
其要
这样做的要领, 
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
就是想法使国家不出现土崩的形势而已。 
故虽有强国劲兵,
所以纵然有强国和强大的军队处在那里, 
陛下逐走兽,
陛下仍然可以追赶走兽, 
射蜚鸟
射击飞鸟, 
弘游燕之囿
扩展游宴的场所, 
淫纵恣之观
无节制地放纵地观赏玩乐, 
极驰骋之乐,
尽情地享受驱马打猎的欢乐, 
自若也
一切安然自如。 
金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
各种乐器的演奏声不绝于耳, 
帷帐之私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
帷帐中与美女的情爱和演员侏儒的笑声面前出现, 
而天下无宿忧
然而国家却没有积久的忧患。 
名何必汤武,
名望何必定要象商汤、周武王那样, 
俗何必成康!
世俗也何必定要象周成王、周康王时代那么淳美! 
虽然,
虽然是这样, 
臣窃以为陛下天然之圣
我私下认为陛下是天生的圣人, 
宽仁之资
具有宽厚仁爱的资质, 
而诚以天下为务,
而且确实把治国当做自己的根本职责,能做到这些, 
则汤、武之名不难侔
那么就等同于商汤和周武王的名望就不难得到了, 
而成、康之俗可复兴也。
而周成王、周康王时的世俗就可重新出现。 
此二体者立,
这两种情况确立了, 
然后处尊安之实,
然后就可以处于尊贵安全的实际境地, 
扬名广誉于当世,
在当代传扬美名,扩大声誉, 
亲天下而服四夷,
使天下之人亲近你,使四方边远之民服从你, 
余恩遗德为数世隆
你的余恩和遗德将盛传几代人, 
南面负扆摄袂而揖王公
面朝南方,背靠屏风,卷起衣袖,与王公大人们作揖行礼, 
此陛下之所服也
这是陛下所做的事情。 
臣闻图王不成,
我听说想实行王道,治理国家,就是没有成功, 
其敝足以安
最差的结果也可以使国家安宁。 
安则陛下何求而不得,
只要安宁,陛下想得到什么,难道还有得不到的吗? 
何为而不成,
你想做什么,难道还有做不成的吗? 
何征而不服乎哉!
你想征讨谁,还有不降服的吗? 
 
严安上书曰:
严安上书说: 
 
臣闻周有天下,
我听说周朝治理天下, 
其治三百余岁,
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的时期有三百多年, 
成、康其隆也
成王和康王时期是最隆盛的, 
刑错四十余年而不用
搁置刑罚四十多年不用。 
及其衰也,亦三百余岁,
待到周朝政治衰微时也有三百多年, 
故五伯更起。
所以五霸才能轮番兴起。 
五伯者,
五霸这些人经常辅佐天子, 
常佐天子兴利除害,
兴利除害, 
诛爆禁邪,
诛伐暴虐,禁止奸邪, 
匡正海内
在天下扶持正道, 
以尊天子。
以此使天子得到尊贵。 
五伯既没
五霸都去世后, 
贤圣莫续,
贤圣之人没有继起者, 
天子孤弱,
使天子处于孤立软弱的地位, 
号令不行。
号令不能颁行。 
诸侯恣行,
诸侯恣意行事, 
强陵弱
强大的欺凌弱小的, 
众暴寡,
人多的损害人少的, 
田常篡齐
田常篡夺了齐国的政权, 
六卿分晋
六卿瓜分了晋国的土地, 
并为战国,
共同形成了战国纷争的局面, 
此民之始苦也。
这是百姓苦难的开始。 
于是强国务攻
于是强大的国家致力于战争, 
弱国备守,
弱小的国家备战防守, 
合从连横
出现合纵和连横的策略, 
驰车击毂
使者的车子疾驰奔波, 
介胄生虮虱,
战士的铠甲帽盔生满虮虱, 
民无所告愬
百姓的苦难无处申诉。 
 
及至秦王,
待到秦王嬴政时代, 
蚕食天下,
他蚕食天下, 
并吞战国,
并吞战国, 
称号曰皇帝,
号称皇帝。 
主海内之政,
统一国内的政治, 
坏诸侯之城,
毁坏诸侯国的都城, 
销其兵
销毁诸侯的兵器, 
铸以为钟虡
熔铸成钟虡, 
示不复用。
以显示不再用兵动武。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
善良的平民百姓才能免于战争的灾害, 
逢明天子,
碰上圣明的天子, 
人人自以为更生
人人都认为得到了新生命。 
向使秦缓其刑罚,
假如秦朝宽缓其刑罚, 
薄赋敛,
少征赋税, 
省徭役,
减轻徭役, 
贵仁义,
尊重仁义, 
贱权利
轻视权势利益, 
上笃厚,
崇尚忠厚, 
下智巧
鄙视智巧, 
变风易俗,
改变风俗, 
化于海内,
使国内百姓得到教化, 
则世世必安矣。
那么世世代代都会安宁。 
秦不行是风,
但是秦朝不推行这种政治, 
而(修)〔循〕其故俗,
却因循从前的风俗, 
为智巧权利者进,
使得那些专做智巧权利之事的人得以进用, 
笃厚忠信者退;
而那些忠厚诚信的人却被斥退; 
法严政峻
法律严酷,政治严峻, 
谄谀者众,
诌媚阿谀的人很多, 
日闻其美,
天天听到他们的赞美声, 
意广心轶
于是心意满足,想入非非。 
欲肆威海外
一心想要扬威于海外, 
乃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
就派遣蒙恬率兵去攻打北方的匈奴, 
辟地进境
扩张土地,推进国境, 
戍于北河,
戍守住黄河以北的地方,让百姓急运粮草, 
蜚刍挽粟以随虽其后。
跟随其后。 
又使尉(佗)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
又派遣尉官屠睢率领水兵去攻打南方的百越, 
使监禄凿渠运粮
派监御史禄凿通运河,运送粮食, 
深入越,
深入越地, 
越人遁逃。
越人逃跑。 
旷日持久,
经过很长时间的相持, 
粮食绝乏,
粮食乏绝, 
越人击之,
越人攻击秦兵, 
秦兵大败。
秦兵大败。 
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
秦就派赵佗率兵戍守越地。 
当是时,
正在这时, 
秦祸北构于胡
秦朝在北方同匈奴结怨, 
南挂于越,
在南方同越人结仇, 
宿兵无用之地
在无用的地方驻扎军队, 
进而不得退。
只能进而不能退。 
行十余年,
经过十多年, 
丁男被甲,
成年男子穿上铠甲上战场, 
丁女转输
成年女子转运粮食, 
苦不聊生,
痛苦而无法活下去, 
自经于道树
有的吊死在路旁的树上, 
死者相望。
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 
及秦皇帝崩,
等到秦始皇死去, 
天下大叛。
天下人民多半反叛秦朝。 
陈胜、吴广举陈,
陈胜、吴广攻占陈县, 
武臣、张耳举赵
武臣、张耳攻占赵地, 
项梁举吴
项粱攻占吴县, 
田儋举齐
田儋攻占齐地, 
景驹举郢
景驹攻取郢, 
周市举魏
周市攻取魏地, 
韩广举燕
韩广攻取燕地, 
穷山通谷豪士并起
穷山深谷,豪杰之士一同起兵, 
不可胜载也。
记也记不完。但是, 
然皆非公侯之后,
他们都不是公侯的后代, 
非长官之吏也。
也并非大官的下属, 
无尺寸之势,
没有一尺一寸的小小权势, 
起闾巷,
从闾巷兴起, 
杖棘矜,
手持戟矛, 
应时而皆动,
顺应时势,都行动起来, 
不谋而俱起,
没有预先谋画却同时起兵, 
不约而同会,
没有约定却同时相会合, 
壤长地进,
不断扩大土地, 
至于霸王,
最后成为霸王, 
时教使然也。
这是当时的教化使他们成为这个样子。 
秦贵为天子,
秦国是高贵的天子, 
富有天下,
是拥有天下的富豪,, 
灭世绝祀者
但却亡国亡家, 
穷兵之祸也。
这是穷兵黩武的结果。 
故周失之弱,
所以周朝的败亡在于国势软弱, 
秦失之强,
秦朝的败亡在于国势强大, 
不变之患也
这是不会因时而变的原因。 
 
今欲招南夷
如今想招降南夷, 
朝夜郎
使夜郎前来朝拜, 
降羌僰
降服羌、僰, 
略州
攻夺州, 
建城邑,
建立城邑, 
深入匈奴,
深入匈奴, 
燔其龙城
烧毁它们的龙城, 
议者美之。
议论此事的人都加以赞美。 
此人臣之利也,
这是做臣者的利益, 
非天下之长策也。
并非是天下的长远大计。 
今中国无狗吠之惊,
如今中国没有狗叫的惊扰, 
而外累于远方之备
却受着远方备战的牵累, 
靡敝国家,
使国家破败, 
非所以子民也
这不是养育百姓的办法。 
行无穷之欲,
去实现无穷无尽的欲望, 
甘心快意,
使心意畅快, 
结怨于匈奴,
而同匈奴结怨, 
非所以安边也。
这并不是安定边疆的办法。 
祸结而不解,
结下怨恨而不能消除, 
兵休而复起,
战争停止而又重新产生, 
近者愁苦,
使近者蒙受愁苦, 
远者惊骇,
远者感到惊骇, 
非所以持久也。
这不是持久的办法。 
今天下锻甲砥剑
如今全国锻造铠甲,磨利刀剑, 
桥箭累弦
矫正箭杆,积累弓弦, 
转输运粮,
转运粮食, 
未见休时,
看不到停止的时候, 
此天下之所共忧也。
这是全国人民共同忧虑的事情。那战争持续时间长, 
夫兵久而变起,
变故就会产生, 
事烦而虑生。
事情繁杂,疑虑就会产生。 
今外郡之地或几千里,
现在外郡的土地有几千里, 
列城数十,
列城数十个, 
形束壤制
地理山川的形势可以控制百姓, 
旁胁诸侯
胁迫附近的诸侯, 
非公室之利也。
这不是公室皇家的利益。 
上观齐、晋之所以亡者,
看看历史上齐国和晋国所以被灭亡的原因, 
公室卑削
就是公室方面的势力衰微, 
六卿大盛也;
六卿的势力太大了。 
下观秦之所以灭者,
再看看秦国所以灭亡的原因, 
严法刻深,
就是刑法严酷, 
欲大无穷也。
欲望大得无穷无尽。 
今郡守之权,
如今郡守的权力, 
非特六卿之重也
不只象六卿那样大; 
地几千里,
土地几千里, 
非特闾巷之资也;
不只是闾巷那点凭借; 
甲兵器械,
铠甲武器和各种军械, 
非特棘矜之用也。
不只是戟矛那点用处。这样的客观条件, 
以遭万世之变
不可称讳
如果碰上天下重大变乱,那么其后果就不可讳言了。 
 
书奏天子
徐乐和严安的奏书送交天子, 
天子召见三人,
天子召见了主父偃和徐乐、严安, 
谓曰:
对他们说: 
“公等皆安在
“你们都在哪里啊? 
何相见之晚也!”
为何我们相见得这样晚?” 
于是上乃拜主父偃、徐乐、严安为郎中。
于是,武帝就任命他们三人为郎中。 
〔偃〕数见,
主父偃屡次进见皇帝, 
上疏言事。
上疏陈说政事。 
诏拜偃为谒者,
皇帝下令任命他为谒者, 
迁(乐)为中大夫
又升为中大夫。 
一岁中四迁偃。
一年当中,四次提升主父偃的职务。 
 
偃说上曰:
主父偃向皇上劝说道: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
“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 
强弱之形易制
强弱的形势很容易控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
如今的诸侯有的竟然拥有相连的几十个城市, 
地方千里,
土地上千里, 
缓则骄奢易为淫乱,
天下形势宽缓时,则容易骄傲奢侈,做出淫乱的事情, 
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形势急迫时,则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 
今以法割削之,
现在如果用法律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 
则逆节萌起
那么他们反叛的事就会产生, 
前日晁错是也。
前些时候晁错的做法就出现这种情况。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
如今,诸侯的子弟有的竟是十几个, 
而适嗣代立
而只有嫡长子世世代代相继承, 
余虽骨肉,
其余的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骨肉, 
无尺寸地封,
却无尺寸之地的封国, 
则仁孝之道不宣
那么仁爱孝亲之道就得不到显示。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
希望陛下命令诸侯可以推广恩德,把他的土地分割给子弟, 
以地侯之
封他们为侯。 
彼人人喜得所愿,
这些子弟人人高兴地实现了他们的愿望, 
上以德施,
皇上用这种办法施以恩德, 
实分其国,
实际上却分割了诸侯王的国土, 
不削而稍弱矣。”
不必削减他们的封地,却削弱了他们的势力。” 
于是上从其计。
于是,皇上听从了他的计策。 
又说上曰:
主父偃又劝皇帝说: 
“茂陵初立
“茂陵刚刚成为一个县, 
天下豪桀并兼之家
全国豪强富人, 
乱众之民
使百姓作乱的人, 
皆可徙茂陵,
都可以迁徙到茂陵, 
内实京师,
内则充实京城, 
外销奸猾,
外则消除奸猾之人, 
此所谓不诛而害除。”
这就叫做不诛杀而祸害被消除。” 
上又从其计
皇上又听从了他的主张。 
 
尊立卫皇后,
尊立卫子夫当皇后, 
及发燕王定国阴事
及揭发燕王刘定国的阴私, 
盖偃有功焉。
主父偃是有功的。 
大臣皆畏其口,
大臣们都畏惧主父偃的口, 
赂遗累千金
贿赂和赠送给他的钱,累计有千金之多。 
人或说偃曰:
有人劝说主父偃说: 
“太横矣
“你太横行了。” 
主父曰:
主父偃说: 
“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
“你从束发游学以来已四十余年, 
身不得遂,
自己的志向得不到实现, 
亲不以为子,
父母不把我当儿子看, 
昆弟不收,
兄弟们不肯收留我, 
宾客弃我,
宾客抛弃我, 
我阸日久矣
我穷困的时日已很久了。 
且丈夫生不五鼎食
况且大丈夫活着,如不能列五鼎而食, 
死即五鼎烹耳
那么死时就受五鼎烹煮的刑罚好了。 
吾日暮途远,
我已到日暮途远之时, 
故倒行暴施之
所以要倒行逆施,横暴行事。” 
 
偃盛言朔方地肥饶,
主父偃盛称朔方土地肥沃富饶, 
外阻河
外有黄河为险阻, 
蒙恬城之以逐匈奴,
蒙恬在此筑城以驱逐匈奴, 
内省转输戍漕
内省转运和戍守漕运的人力物力, 
广中国,
这是扩大中国土地, 
灭胡之本也。
消灭匈奴的根本。 
上览其说,
皇上看完他的建议, 
下公卿议,
就交给公卿们议论, 
皆言不便。
大家都说不利。 
公孙弘曰:
公孙弘说: 
“秦时常发三十万众筑北河
“秦朝时曾经调发三十万人在黄河以北修城, 
终不可就,
最终也未修成, 
已而弃之。”
不久就放弃了。” 
主父偃盛言其便。
主父偃盛称其利, 
上竟用主父计,
皇上竟采纳主父偃的计策, 
立朔方郡。
设置了朔方郡。 
 
元朔二年
元朔二年, 
主父言齐王内淫佚行僻
主父偃向皇上讲了齐王刘次景在宫内淫乱邪僻的行为, 
上拜主父为齐相。
皇上任命他当了齐相。 
至齐,
主父偃到了齐国, 
遍召昆弟宾客,
把他的兄弟和宾客都召来, 
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
散发五百金给他们, 
“始吾贫时,
数落他们说“开始我贫穷的时候, 
昆弟不我衣食
兄弟不给我衣食, 
宾客不我内门
宾客不让我进门; 
今吾相齐,
如今我作了齐相, 
诸君迎我或千里。
诸君中有人到千里以外去迎接我。 
吾与诸君绝矣,
我同诸君绝交了, 
毋复入偃之门!”
请不要再进我主父偃的家门!” 
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
于是他就派人用齐王与其姐姐通奸的事来触动齐王, 
王以为终不得脱罪,
齐王以为终究不能逃脱罪责, 
恐效燕王论死
害怕象燕王刘定国那样被判处死罪, 
乃自杀。
就自杀了。 
有司以闻。
主持此事的官员把这事报告给皇上。 
 
主父始为布衣时,
主父偃开始当平民百姓时, 
尝游燕、赵,
曾经游历燕地和赵地, 
及其贵,
等到他当了大官后, 
发燕事。
就揭发了燕王的阴私。 
赵王恐其为国患,
赵王害怕他成为赵国的祸患, 
欲上书言其阴事,
想要上书皇帝讲述他的阴私, 
为偃居中
因为主父偃在朝中, 
不敢发。
不敢揭发。 
及为齐相,
等到他当了齐相, 
出关,
走出函谷关, 
即使人上书,
赵王就派人上书, 
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
告发主父偃接受诸侯的贿赂,因此, 
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
诸侯子弟中有很多因为这个原因而被封侯。 
及齐王自杀,
等到齐王自杀了, 
上闻大怒,
皇上听到后,大怒, 
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
认为是主父偃威胁他的国王使其自杀的, 
乃征下吏治
就交给官吏审问。 
主父服受诸侯金
主父偃承认接受诸侯贿赂, 
实不劫王令自杀。
实际上没有威胁齐王使他自杀。 
上欲勿诛,
皇上不想诛杀主父偃, 
是时公孙弘为御史大夫,
这时公孙弘当御史大夫, 
乃言曰:
就对皇上说: 
“齐王自杀无后,
“齐王自杀,没有后代, 
国除为郡,
封国被废除而变成郡, 
入汉,
归入朝廷, 
主父偃本首恶,
主父偃是这事的罪魁, 
陛下不诛主父偃,
陛下不杀主父偃, 
无以谢天下。”
无法向天下人民交待。” 
乃遂族主父偃。
于是皇上就把主父偃家族的人都杀了。 
主父方贵幸时,
主父偃正在显贵受宠时, 
宾客以千数,
宾客的人数以千计, 
及其族死,
待到他被灭族而死, 
无一人收者
没有一个人为他收尸, 
唯独洨孔车收葬之
唯独洨县人孔车为他收尸并埋葬了他。 
天子后闻之,
天子后来听说了这事, 
以为孔车长者也。
认为孔车是个长者。 
 

历史评价与诏书

太史公曰:
太史公说: 
公孙弘行义虽修
“公孙弘的品德行为虽然美好, 
然亦遇时。
但是也因为他遇到了好时机。 
汉兴八十余年矣,
汉朝建国八十余年了, 
上方乡文学
皇上正崇尚儒家学说, 
招俊乂
招揽才能超群的人才, 
以广儒墨
以发展儒家和墨家学说, 
弘为举首
公孙弘是一个被选拔出来的人。 
主父偃当路
主父偃身居要职, 
诸公皆誉之
诸位朝中高官都称赞他, 
及名败身诛,
待到他名声败坏,自身被杀, 
士争言其恶。
士人都争着讲他的坏处, 
悲夫
真是可悲呀! 
 
太皇太后诏大司徒大司空
太皇太后王政君向大司徒马宫和大司空甄丰下诏书说: 
“盖闻治国之道,
“听说治理国家之道, 
富民为始;
首先要使百姓富裕起来; 
富民之要,
使百姓富裕的关键, 
在于节俭。
在于节俭。 
《孝经》曰
安上治民,
《孝经》上说:‘使皇上平安,治理百姓, 
莫善于礼’。
没有比用礼更好的了’。 
‘礼,
‘礼, 
与奢也宁俭’。
如其奢侈,宁愿节俭。’从前, 
昔者管仲相齐桓,
管仲当齐桓公的相, 
霸诸侯,
使齐桓公称霸诸侯, 
有九合一匡之功
有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大功, 
而仲尼谓之不知礼,
然而仲尼说他不知礼, 
以其奢泰侈拟于君故也
这是因为他奢侈过度而同国君相比拟的缘故。 
夏禹卑宫室
夏禹住矮小的房屋, 
恶衣服
穿粗劣的衣服, 
后圣不循。
后代圣人不遵循他的做法。 
由此言之,
由此可以说, 
治之盛也,
国家政治隆盛时, 
德优矣,
君王的德行优厚, 
莫高于俭,
却没有高过节俭的。 
俭化俗民,
用节俭的美德教化俗民, 
则尊卑之序得
那么尊卑的次序就会形成, 
而骨肉之恩亲,
而父母兄弟间的骨肉恩情就会更加亲密, 
争讼之原息
纷争诉讼的根源就会消失。 
斯乃家给人足
这就是家给人足, 
刑错之本与欤?
不用刑罚就能治好国家的根本啊, 
可不务哉!
怎可不努力实践呢! 
夫三公者,百寮之率
那三公是百官的统帅, 
万民之表也
是万民的表率。 
未有树直表而得曲影者也
没有树立起垂直标帜却得到弯曲影子的情况。 
孔子不云乎,
孔子不是说过吗: 
‘子率而正,
‘你领着走正路, 
孰敢不正’
谁敢不走正路?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选拔贤能的人,教育能力差的人,那么人们就能得到鼓励。 
维汉兴以来,
’汉朝兴盛以来, 
股肱宰臣身行俭约
作为皇上股肱之臣的宰相都能亲身实行节俭, 
轻财重义,
轻视钱财,重视道义, 
较然著明
表现得非常突出的, 
未有若故丞相平津侯公孙弘者也。
没有象从前的丞相平津侯公孙弘的了。 
位在丞相而为布被,
他身居丞相的高官地位却盖着布被, 
脱粟之饭,
吃粗糙饭食, 
不过一肉。
每顿只不过吃一个肉菜。 
故人所善宾客皆分奉禄以给之,
但对老朋友和他喜欢的宾客,却都分出一部分自己的俸禄供给他们, 
无有所余。
自己没有剩余的钱财。 
诚内自克约而外从制
他确实能够内心自我克制约束,而外表上却依据法律行事。 
汲黯诘之,
汲黯诘难他, 
乃闻于朝,
这些事情才被皇上知道, 
此可谓减于制度而可施行者也
这可以说是比制度规定的要降低一些,但却是可以施行的。 
德优则行,
德行优厚就去做, 
否则止,
否则就不去做, 
与内奢泰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
这同背地里奢侈而外表上假装节俭,以此沽名钓誉的人不同。 
以病乞骸骨,
他以有病为由要求退职回家, 
孝武皇帝即制曰‘赏有功,
汉武帝马上下令说:‘奖赏有功的, 
褒有德,
表扬有德的, 
善善恶恶,
喜欢好人、讨厌坏人, 
君宜知之。
这是你应当知道的。 
其省思虑,
希望你少用心思, 
存精神,
保养精神, 
辅以医药’。
再用医药辅助治疗。’恩准假期, 
赐告治病,
让他治病, 
牛酒杂帛。
赏赐他牛酒和各种布帛。 
居数月,
过了几个月, 
有寥,
公孙弘的病好了, 
视事。
就上朝办公。 
至元狩二年,
到元狩二年, 
竟以善终于相位。
他终于在丞相的官位上寿终正寝。 
夫知臣莫若君,
了解大臣的没有超过国君的了, 
此其效也
这就是例证。 
弘子度嗣爵,
公孙弘的儿子公孙度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后为山阳太守,
后来当了山阳太守, 
坐法失侯。
因犯法失掉侯爵。 
夫表德章义
表彰道德大义, 
所以率俗厉化
是为了引导时俗之人,勉励教化, 
圣王之制,
这是圣王的制度, 
不易之道也。
不可改变的道理。 
其赐弘后子孙之次当为后者爵关内侯
将恩赐公孙弘后代子孙中的嫡系者以关内侯的爵位, 
食邑三百户,
食邑三百户, 
征诣公车
用公车把他们送到京城, 
上名尚书
将他们的名字报到尚书那里, 
朕亲临拜焉。”
朕要亲临现场授予爵位。” 
 
班固称曰
班固在《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的“赞曰”中说: 
“公孙弘、卜式、儿宽皆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
“公孙弘、卜式、兒宽都曾以大雁奋飞之翼的超凡才能,在平凡的燕雀之群中遭受困厄, 
远迹羊豕之间,
远行于猪羊之间, 
非遇其时,
如果不遇到好的机会, 
焉能致此位乎
怎能得到公卿的高官地位? 
是时汉兴六十余载,
这时,汉朝建国六十馀年, 
海内乂安
全国安定, 
府库充实,
府库的积蓄很充实, 
而四夷未宾
而四方的蛮夷还没有顺服, 
制度多阙
各种制度还有缺漏, 
上方欲用文武
皇上正想举用有文才武略的人, 
求之如弗及。
选求这样的人好象害怕追不上似的。 
始以蒲轮迎枚生
汉武皇帝开始用安车蒲轮去迎接枚乘, 
见主父而叹息。
看到主父偃而叹息相见太迟。因此, 
群臣慕向
群臣羡慕向往, 
异人并出
有奇异才能的人同时出现。 
卜式试于刍牧
卜式从割草牧羊的人中被选中, 
弘羊擢于贾竖
桑弘羊从商人小子中被选拔起来, 
卫青奋于奴仆
卫青奋起于奴仆之间, 
日出于降虏
金日从投降的人中被选拔出来, 
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矣。
这些人都是从前那筑墙的傅说、喂牛的宁戚一类的人啊。 
汉之得人,
汉朝得到人才, 
于兹为盛
以武帝时期为最多。 
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兒宽,
学识渊博而有雍容风度的有公孙弘,董仲舒、兒宽; 
笃行则石建、石庆
忠厚老实、勤奋做事的有石建和石庆; 
质直则汲黯、卜式,
质朴刚直的有汲黯、卜式; 
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
善于推举贤才的有韩安国、郑当时; 
定令则赵禹、张汤
制定律令的则有赵禹、张汤; 
文章则司马迁、相如,
善写文章的有司马迁、司马相如; 
滑稽则东方朔、枚皋
能言善辩、诙谐滑稽的有东方朔、枚皋; 
应对则严助、朱买臣,
善于应对的有严助、朱买臣; 
历数则唐都、落下闳
律则李延年
善长天文历法的有唐都、落下闳;懂得音律的有李延年; 
运筹则桑弘羊
擅长筹划的有桑弘羊; 
奉使则张骞、苏武
奉命出使的有张骞、苏武; 
将帅则卫青、霍去病,
杰出的将帅则有卫青、霍去病; 
受遗则霍光、金日
接受皇帝遗诏辅助幼主的有霍光、金日; 
其余不可胜纪
其余的记也记不过来。 
是以兴造功业
因此这个时期创建的功业, 
制度遗文
遗留后世的制度和文献典籍, 
后世莫及。
后世没有能赶得上的。 
孝宣承统
汉宣帝继承大统, 
纂修洪业
继续治理汉朝的大业, 
亦讲论六艺
也讲述宣扬儒家六经的思想, 
招选茂异
招选优秀特异的人材, 
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
因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因为精通儒家学说而被任用; 
刘向、王褒以文章显。
刘向、王褒因为善写文章而显贵。 
将相则张安世、赵充国、魏相、邴吉、于定国、杜延年,
著名的将相有张安世、赵充国、魏相、邴吉、于定国、杜延年; 
治民则黄霸、王成、龚遂、郑弘、邵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之属,
治理百姓成效好的有黄霸、王成、龚遂、郑弘、邵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这些人, 
皆有功迹述于后。
他们都有功勋事迹被后世人所称道记述。 
累其名臣
参看这些名臣的事迹, 
亦其次也。”
可以说是仅次于武帝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