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传 - 读典籍

← 返回《史记三王世家管晏列传

伯夷列传

司马迁

通过伯夷叔齐让国谏伐、不食周粟的故事,探讨仁义与天道报应的矛盾

古圣贤考辨

夫学者
极博,
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然很多, 
犹考信于
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 
《诗经》、《尚书》虽然残缺不全, 
可知也。
但是还可以从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中考察清楚。 
尧将
唐尧将要退位时, 
让于虞舜。
把帝位让给虞舜; 
舜禹之间,
虞舜把帝位让给夏禹之际, 
岳牧
荐,
四方诸侯和州牧都来推荐, 
乃试之于位,
这才把他放在帝王位置上加以考察试用。 
数十年,
主持国政几十年, 
既兴,
功绩卓著以后, 
然后授政。
才把政权交给他。 
示天下
这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 
王者
帝王是极重要的统绪, 
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所以传授政权是如此地郑重审慎啊! 
曰:
可是诸子杂记里说: 
“尧让天下于许由,
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 
许由不受,
许由不仅不接受, 
耻之,
反而以此为耻辱, 
逃隐。
于是逃走隐居起来。 
及夏之时,
到了夏朝, 
有卞随、务光者。
又出现了不接受商汤让位的卞随、务光。 
此何以称焉
这又如何颂扬他们呢? 
太史公曰:
太史公说: 
余登箕山,
我登上箕山, 
其上盖有许由
云。
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
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 
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
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 
不少概见,
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 
何哉?
这是为什么呢? 
 

伯夷列传

孔子曰:
孔子说: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 
。”
因而怨恨也就少了。” 
“求仁得仁,
“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 
又何怨乎?”
又有什么怨恨呢?” 
伯夷之意,
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 
睹轶诗可异焉。
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 
曰:
他们的传记上说: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欲立叔齐,
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 
及父卒,
等到父亲死了, 
叔齐让伯夷。
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 
伯夷曰:
伯夷说: 
“父命也。”
“这是父亲的遗命啊!” 
遂逃去。
于是逃走了。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 
立其中子。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 
往归焉。
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 
及至,
可是到了那里, 
西伯卒,
西伯昌已经死了, 
武王载
为文王,
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 
东伐纣。
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 
伯夷、叔齐
而谏曰:
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 
“父死不葬,
“父亲死了不葬, 
及干戈,
就发动战争, 
可谓孝乎?
能说是孝顺吗? 
以臣
君,
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 
可谓仁乎?”
能说是仁义吗?” 
欲兵之。
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 
太公曰:
太公吕尚说: 
“此义人也。”
“这是有节义的人啊。” 
扶而去之。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武王已平殷乱,
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 
天下
天下都归顺了周朝, 
而伯夷、叔齐
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 
不食周粟,
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 
隐于首阳山,
隐居在首阳山上, 
而食之。
靠采摘野菜充饥。 
及饿且死,
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 
作歌。
作了一首歌, 
其辞曰:
那歌辞是: 
“登彼西山兮,
“登上那西山啊, 
采其薇矣。
采摘那里的薇菜。 
易暴兮,
以暴臣换暴君啊, 
不知其非矣。
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 
我安
归矣?
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 
徂兮,
只有死啊, 
命之衰矣!”
命运是这样的不济!” 
遂饿死于首阳山。
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天道之问

由此观之,
从这首诗看来, 
怨邪非邪?
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 
 
曰:
有人说: 
无亲,
“天道是没有偏私的, 
常与善人。”
总是经常帮助好人。” 
若伯夷、叔齐,
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 
可谓善人者非邪?
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 
如此而饿死!
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 
之徒,
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 
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 
然回也屡
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 
不厌,
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 
终于过早地死去了。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 
盗跖日杀不辜,
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 
烤人的心肝当肉吃, 
恣睢,
凶残放纵, 
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
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 
竟以寿终。
竟然长寿而终。 
是遵何德哉?
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 
此其尤大
者也。
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 
若至
至于说到近代, 
操行不轨,专犯忌讳,
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 
而终身逸乐,
却能终生安逸享乐, 
富厚累世不绝。
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 
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 
时然后出言,
走路, 
不敢经由小路, 
非公正不发愤,
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 
而遇祸灾者,
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 
不可胜数也。
数都数不过来。 
余甚惑焉,
我深感困惑不解。 
倘所谓天道,
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 
是邪非邪?
不是天道呢? 
 

立名之道

子曰:
孔子说: 
“道不同,
“思想不一致的人, 
不相为谋
不能相互商量。” 
亦各从其志也。
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 
故曰:
所以他又说: 
“富贵如可求
“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 
虽执鞭之士,
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 
吾亦为之。
我也愿去做; 
如不可求,
假如寻求不到, 
从吾所好。”
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 
“岁寒,
“到了严寒季节,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举世混浊,
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 
清士乃
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 
岂以其重若彼,
这难道不是因为有的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重, 
其轻若此哉
才显得另一些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轻吗? 
孔子说: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所怕的是一直到死而名不被称述。” 
贾子曰:
贾谊说: 
“贪夫
“贪财的人为财而死, 
徇名,
重义轻生的人为名而献身, 
死权,
矜夸而贪图权势的人为争权而丧生, 
冯生。”
平民百姓则贪生而恶死。”《易经》上说: 
“同明相照,
“同样明亮的东西,就会相互映照, 
同类相求。”
同属一类的事物,自然相互感应。” 
“云从龙,
“彩云随着龙吟飞腾, 
风从虎,
谷风随着虎啸而兴起, 
圣人作而万物睹
圣人述作,才使万物本来的面目显露出来。” 
伯夷、叔齐虽贤,
伯夷、叔齐虽然有贤德, 
得夫子而名益彰。
只有得到孔子的称赞,名声才愈加显赫。 
颜渊虽笃学,
颜渊专心好学,也只是因为追随孔子, 
而行益显。
他的德行才更加显著。 
岩居穴处的隐士,或名声晓达,或湮没无闻, 
舍有时若此,
有时也是这样的, 
类名
而不称,
像这样的人如果名声埋没得不到称扬, 
悲夫!
多么可惜啊! 
闾巷之人,
穷乡僻壤的士人要砥励德行, 
行立名者,
树立名声, 
非附
如果不依靠德隆望尊的人, 
能施于后世哉?
怎么能扬名后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