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
○李铉 刁柔 冯伟 张买奴 刘轨思 鲍季详 邢峙 刘昼 马敬德 子元熙张景仁 权会 张思伯 张雕 孙灵晖 石曜
儒学总论与制度评述
班固称:
儒家者流,
盖出於司徒之官,
助人君顺阴阳,
行教化者也。
圣人所以明天道,
正人伦,
是以古先哲王率由斯道。
高祖生於边朔,
长於戎马之间,
因魏氏丧乱之馀,
属尔朱残酷之举,
文章咸荡,
礼乐同奔,
弦歌之音且绝,
俎豆之容将尽。
及仗义建旗,
扫清区县,
以正君臣,
以齐上下。
至乎一人播越,
九鼎潜移,
文武神器,
顾眄斯在,
犹且援立宗支,
重安社稷,
岂非跼名教之地,
渐仁义之风与。
属疆埸多虞,
戎车岁驾,
虽庠序之制有所未遑,
而儒雅之道遽形心虑。
魏天平中,
范阳卢景裕同从兄礼於本郡起逆,
高祖免其罪,
置之宾馆,
以经教授太原公以下。
及景裕卒,
又以赵郡李同轨继之。
二贤并大蒙恩遇,
待以殊礼。
同轨之亡,
复征中山张雕、渤海李铉、刁柔、中山石曜等递为诸子师友。
及天保、大宁、武平之朝,
亦引进名儒,
授皇太子诸王经术。
然爰自始基,
暨於季世,
唯济南之在储宫,
性识聪敏,
颇自砥砺,
以成其美。
自馀多骄恣傲狠,
动违礼度,
日就月将,
无闻焉尔。
镂冰雕朽,
迄用无成,
盖有由也。
夫帝子王孙,
禀性淫逸,
况义方之情不笃,
邪僻之路竞开,
自非得自生知,
体包上智,
而内有声色之娱,
外多犬马之好,
安能入便笃行,
出则友贤者也。
徒有师傅之资,
终无琢磨之实。
下之从化,
如风靡草,
是以世胄之门,
罕闻强学。
若使贵游之辈,
饰以明经,
可谓稽山竹箭,
加之以括羽,
俯拾青紫,
断可知焉。
而齐氏司存,
或失其守,
师保疑丞,
皆赏勋旧,
国学博士,
徒有虚名,
唯国子一学,
生徒数十人耳,
欲求官正国治,
其可得乎。
胄子以通经仕者唯博陵崔子发、广平宋游卿而已,
自外莫见其人。
幸朝章宽简,
政网疏阔,
游手浮惰,
十室而九。
故横经受业之侣,
遍於乡邑。
负笈从宦之徒,
不远千里。
伏膺无怠,
善诱不倦。
入闾里之内,
乞食为资。
憩桑梓之阴,
动逾千数。
燕、赵之俗,
此众尤甚。
齐制:
诸郡并立学,
置博士助教授经,
学生俱差逼充员,
士流及豪富之家皆不从调。
备员既非所好,
坟籍固不关怀,
又多被州郡官人驱使,
纵有游惰,
亦不检治,
皆由上非所好之所致也。
诸郡俱得察孝廉,
其博士、助教及游学之徒通经者,
推择充举。
射策十条,
通八以上,
听九品出身,
其尤异者亦蒙抽擢。
凡是经学诸生,
多出自魏末大儒徐遵明门下。
河北讲郑康成所注《周易》。
遵明以传卢景裕及清河崔瑾,
景裕传权会,
权会传郭茂。
权会早入京都,
郭茂恒在门下教授。
其后能言《易》者多出郭茂之门。
河南及青、齐之间,
儒生多讲王辅嗣所注《周易》,
师训盖寡。
齐时儒士,
罕传《尚书》之业,
徐遵明兼通之。
遵明受业於屯留王总,
传授浮阳李周仁及渤海张文敬及李铉、权会,
并郑康成所注,
非古文也。
下里诸生,
略不见孔氏注解。
武平末,
河间刘光伯、信都刘士元始得费甝《义疏》,
乃留意焉。
其《诗》、《礼》、《春秋》尤为当时所尚,
诸生多兼通之。
《三礼》并出遵明之门。
徐传业於李铉、沮俊、田元凤、冯伟、纪显敬、吕黄龙、夏怀敬。
李铉又传授刁柔、张买奴、鲍季详、邢峙、刘昼、熊安生。
安生又传孙灵晖、郭仲坚、丁恃德。
其后生能通《礼经》者多是安生门人。
诸生尽通《小戴礼》,
於《周》、《仪礼》兼通者十二三焉。
通《毛诗》者多出於魏朝博陵刘献之。
献之传李周仁,
周仁传董令度、程归则,
归则传刘敬和、张思伯、刘轨思。
其后能言《诗》者多出二刘之门。
河北诸儒能通《春秋》者,
并服子慎所注,
亦出徐生之门。
张买奴、马敬德、邢峙、张思伯、张雕、刘昼、鲍长暄、王元则并得服氏之精微。
又有卫觊、陈达、潘叔度虽不传徐氏之门,
亦为通解。
又有姚文安、秦道静初亦学服氏,
后更兼讲杜元凯所注。
其河外儒生俱伏膺杜氏。
其《公羊》、《谷梁》二传,
儒者多不措怀。
《论语》、《孝经》,
诸学徒莫不通讲。
诸儒如权会、李铉、刁柔、熊安生、刘轨思、马敬德之徒多自出义疏。
虽曰专门,
亦皆粗习也。
今序所录诸生,
或终於魏朝,
或名宦不达,
纵能名家,
又阙其由来及所出郡国,
并略存其姓名而已。
俱取其尤通显者列於《儒林》云。
熊安生名在周史,
光伯士元著於《隋书》,
辄不重述。
儒林人物列传
李铉,
字宝鼎,
渤海南皮人也。
九岁入学,
书《急就篇》,
月馀便通。
家素贫苦,
常春夏务农,
冬乃入学。
年十六,
从浮阳李周仁受《毛诗》、《尚书》,
章武刘子猛受《礼记》,
常山房虬受《周官》《仪礼》,
渔阳鲜於灵馥受《左氏春秋》。
铉以乡里无可师者,
遂与州里杨元懿、河间宗惠振等结侣诣大儒徐遵明受业。
居徐门下五年,
常称高第。
二十三,
便自潜居,
讨论是非,
撰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及《三传异同》、《周易义例》,
合三十馀卷。
用心精苦,
曾三冬不畜枕,
每至睡时,
假寐而已。
年二十七,
归养二亲,
因教授乡里,
生徒恒至数百。
燕、赵间能言经者,
多出其门。
年三十六,
丁父丧。
服阕,
以乡里寡文籍,
来游京师,
读所未见书。
州举秀才,
除太学博士。
武定中,
李同轨卒后,
高祖令世宗在京妙简硕学,
以教诸子。
世宗以铉应旨,
征诣晋阳。
时中山石曜、北平阳绚、北海王晞、清河崔瞻、广平宋钦道及工书人韩毅同在东馆,
师友诸王。
铉以去圣久远,
文字多有乖谬,
感孔子“必也正名”之言,
乃喟然有刊正之意。
於讲授之暇,
遂览《说文》,
爰及《仓》、《雅》,
删正六艺经注中谬字,
名曰《字辨》。
显祖受禅,
从驾还都。
天保初,
诏铉与殿中尚书邢邵、中书令魏收等参议礼律,
仍兼国子博士。
时诏北平太守宋景业、西河太守綦毋怀文等草定新历,
录尚书平原王高隆之令铉与通直常侍房延祐、国子博士刁柔参考得失。
寻正国子博士。
废帝之在东宫,
显祖诏铉以经入授,
甚见优礼。
数年,
病卒。
特赠廷尉少卿。
及还葬故郡,
太子致祭奠之礼,
并使王人将送,
儒者荣之。
杨元懿、宗惠振官亦俱至国子博士。
刁柔,
刁柔,
字子温,
字子温,
渤海人也。
渤海人氏。
父整,
其父整,
魏车骑将军、赠司空。
魏车骑将军、赠司空。
柔少好学,
柔少时好学,
综习经史,
综习经史,
尤留心礼仪。
尤其喜好礼仪。
性强记,
博闻强记,
至於氏族内外,
以至于氏族内外,
多所谙悉。
均十分熟悉。
初为世宗挽郎,
初做世宗皇帝的挽郎,
出身司空行参军。
不久为司空行参军。
丧母,
母死,
居丧以孝闻。
守制以孝道闻名。
永安中,
永安中,
除中坚将军、奉车都尉,
授中坚将军、奉车都尉,
加冠军将军、中散大夫。
加冠军将军、中散大夫。
元象中,
元象中,
随例到晋阳,
赴晋阳,
高祖以为永安公府长流参军,
高祖拜他做了永安公府的长流参军,
又令教授诸子。
又请他教授诸王子。
天保初,
天保初,
除国子博士、中书舍人。
擢为国子博士、中书舍人。
魏收撰魏史,
魏收撰魏史,
启柔等与同其事。
上书请求刁柔等人参预其事。
柔性颇专固,
柔十分固执,
自是所闻,收常所嫌惮。
所以魏收很是厌恶。
又参议律令。
柔还参议律令。
时议者以为立五等爵邑,
当时讨论立五等爵邑,
承袭者无嫡子立嫡孙,
有人认为承袭的人没有嫡子,就立嫡孙,
无嫡孙立嫡子弟,
无嫡孙,立嫡子的弟弟,
无嫡子弟立嫡孙弟。
无嫡子的弟弟,立嫡孙的弟弟。
柔以为无嫡孙应立嫡曾孙,
柔认为无嫡孙,应该立嫡曾孙,
不应立嫡子弟。
不当立嫡子弟。
议曰:
他说:
柔案礼立适以长,
柔案:《礼》言立嫡以长,
故谓长子为嫡子。
故称长子为嫡子。
嫡子死,
嫡子死,
以嫡子之子为嫡孙,
以嫡子的儿子为嫡孙,
死则曾、玄亦然。
嫡孙死,曾孙、玄孙也是这样。当然啦,
然则嫡子之名,
嫡子之名,
本为传重。
本为“传重”。
故《丧服》曰“庶子不为长子三年,
所以《丧服》篇称“庶子不为长子服三年之丧”,
不继祖与祢也。
“不承继祖与死去的父”。
《礼记》公仪仲子之丧“檀弓曰:
《礼记》记公仪仲子之丧:“檀弓说:
何居,
‘什么?
我未之前闻。
我以前没有听说过。
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何也。
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是何种缘由?
子服伯子曰:
’子服伯子回答说:
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
‘仲子也许是行古人之道吧。
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发,
古时候周文王舍弃伯邑考而立武王发,
微子舍其孙盾而立弟衍,
微子舍弃孙子盾而立弟衍,
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
仲子也许是走古人的路吧。
郑注曰“伯子为亲者讳耳,
’”郑玄注:“伯子为尊亲者讳,
立子非也。
立子是不对的。
文王之立武王,
文王立周武王,
权也。
权宜之计。
微子嫡子死,
微子的嫡子死了,
立其弟衍,
立自己的弟弟衍,
殷礼也”“子游问诸孔子,
是殷人之礼仪。”“子游向孔子请教,
孔子曰:
孔子说:
不,
‘非,
立孙”注曰“据《周礼》”然则商以嫡子死,
当立孙。’”注云:“据《周礼》。”商因嫡子死,
立嫡子之母弟,
立嫡子的同母弟;
周以嫡子死,
周由于嫡子死,
立嫡子之子为嫡孙。
立嫡子的儿子为嫡孙。
故《春秋公羊》之义,
故《春秋》、《公羊》之义,
嫡子有孙而死,
嫡子的孙子死了,
质家亲亲先立弟,
质朴之家亲近亲人而先立弟,
文家尊尊先立孙。
文雅之家尊重尊长而先立孙。《丧服》篇讲:
《丧服》云“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小记》云“祖父卒而后为祖母后者三年”为出母无服者,
“为父后者,不为被父休掉了的母亲守孝。”《丧服小记》说:“祖父死,孙守孝三年,
丧者不祭故也。
祖母死,亦守孝三年。”不为被休弃了的母亲服丧,是由于不能在宗庙祭祀的缘故。
为祖母三年者,
为祖母服丧三年,
大宗传重故也。
是因为大宗为传重的缘故。
今议以嫡孙死而立嫡子母弟,
如今议论以嫡孙死而立嫡子的母弟,
嫡子母弟者则为父后矣。
嫡子的母弟就是父后。
嫡子母弟本非承嫡,
嫡子的母弟本来不是承嗣之人,
以无嫡,
因为无嫡,
故得为父后。
所以才得为父后。
则嫡孙之弟,
那么嫡孙之弟,
理亦应得为父后。
理应为父后。
则是父卒然后为祖后者服斩,
父死后,则为祖后的承继人服斩,
既得为祖服斩,
既能为祖服斩,
而不得为传重者,
而不能为正宗嫡传,
未之闻也。
我还没有听说过。
若用商家亲亲之义,
如果按商代的亲近亲人之义,
本不应嫡子死而立嫡孙。
就不能嫡子死而立嫡孙。
若从周家尊尊之文,
若依周朝尊崇尊长之文,
岂宜舍其孙而立其弟。
哪能舍其孙而立其弟?
或文或质,
或文雅或质朴,
愚用惑焉。
愚用就迷惑不解了。
《小记》复云“嫡妇不为舅姑后者,
《小记》又道:“嫡妇不为舅后者服丧,
则姑姑为之小功”注云“谓夫有废疾他故,
则姑且为其服小功服。”注:“谓夫有废疾,或者其他的原因,
若死无子不受重者。
死了,无子,便不是正宗了。
小功,
小功,
庶妇之服。
是庶妇的丧服。
凡父母於子,
大凡父母对于子女,
舅姑於妇,
舅姑对于媳妇,
将不传重於嫡,
将不能传重于嫡,
及将所传重者非嫡,
若想传重者为非谪,
服之皆如众子庶妇也”言死无子者,
所服丧服即如众子、庶妇。”讲的是死无子的人,
谓绝世无子,
说绝世无子,
非谓无嫡子。
不是说没有嫡子。
如其有子,
如这人有子,
焉得云无后。
怎么能说他无后?
夫虽废疾无子,
夫虽有废疾而没有儿子,
妇犹以嫡为名。
妻还可以为嫡。
嫡名既在,
嫡名还在,
而欲废其子者,
而想废除他的儿子,
其如礼何。
这符合于礼制吗?
礼有损益,
礼有增损,
代相沿革,
代代相承,
必谓宗嫡可得而变者,
一定说宗嫡可得而能变改,
则为后服斩,
则为后服斩服,
亦宜有因而改。
也应该有沿袭有更改。
七年夏卒,
天保七年(556)夏,刁柔卒,
时年五十六。
时年六十五。
柔在史馆未久,
柔在史馆时间不长,
逢勒成之际,
恰逢魏史撰成之际,
志存偏党。
心存偏袒,
《魏书》中与其内外通亲者并虚美过实,
《魏书》中立传者凡同他有亲戚朋友关系的,均虚美过实,
深为时论所讥焉。
因此深受时人的讥诮嘲讽。
冯伟,
冯伟,
字伟节,
字伟节,
中山安喜人也。
中山安喜人氏。
身长八尺,
身长八尺,
衣冠甚伟,
衣冠宏伟,
见者肃然敬惮。
见者莫不肃然起敬。
少从李宝鼎游学,
年轻时从李宝鼎游学,
李重其聪敏,
李看重了他的聪明机敏,
恒别意试问之,
常以别意向他提问。
多所通解,
伟多有通解,
尤明《礼传》。
尤明《礼传》。
后还乡里,
后归乡里,
闭门不出将三十年,
闭门不出将近三十年,
不问生产,
不问家业的经营,
不交宾客,
也不结交宾客,
专精覃思,
专精覃思,
无所不通。
无所不通。
赵郡王出镇定州,
赵郡王出守定州,
以礼迎接,
以礼相接,
命书三至,
命书三至,
县令亲至其门,
县令亲入其家,
犹辞疾不起。
伟依然称病不从。
王将命驾致请,
王准备亲自延请,
佐史前后星驰报之,
佐史幕僚先后骑马赶来向他通报,
县令又自为其整冠履,
县令还专门帮他整理衣冠,
不得已而出。
迫不得已才赶往定州。
王下厅事迎之,
王走出厅事迎接他,
止其拜伏,
不准许他跪拜,
分阶而上,
还拉着手一同走上台阶。
留之宾馆,
留居宾馆,
甚见礼重。
以重礼款待。
王将举充秀才,
王打算举他为秀才,
固辞不就。
伟却坚决推辞。一年后,
岁馀请还。
请求回家。
王知其不愿拘束,
王晓得他不喜欢拘束,
以礼发遣,赠遗甚厚,
赠送给许多礼物送其上路。
一无所纳,
伟却只接受了一套衣服,
唯受时服而已。
其余尽数退还。
及还,
归家后,
终不交人事,
始终不与人交往,
郡守县令每亲至其门。
但郡守、县令曾数次登门拜访。
岁时或置羊酒,
年末馈遗酒肉,
亦辞不纳。
他更是推辞不受。
门徒束修,
门徒束..,
一毫不受。
一概不纳。
耕而饭,
耕而饭,
蚕而衣,
蚕而衣,
箪食瓢饮,
箪食瓢饮,
不改其乐,
不改其乐,
竟以寿终。
终以长寿而死。
张买奴,
张买奴,
平原人也。
平原人氏。
经义该博,
经义渊博,
门徒千馀人。
有门徒一千多人。
诸儒咸推重之,
诸儒都很推崇他,
名声甚盛。
因此声誉极高。
历太学博士、国子助教,
历职太学博士、国子助教。
天保中卒。
天保中卒。
刘轨思,
刘轨思,
渤海人也。
渤海人氏。
说《诗》甚精。
讲《诗》最精。
少事同郡刘敬和,
年轻时服事同郡人刘敬和,
敬和事同郡程归则,
敬和服事同郡人程归则,
故其乡曲多为《诗》者。
所以本地的士人很多是研习《诗》的。
轨思,
轨思,
天统中任国子博士。
天统中任国子博士。
鲍季详,
鲍季详,
渤海人也。
渤海人氏。
甚明《礼》,
精通《礼》,
听其离文析句,
听他对《礼》释字析句离文,
自然大略可解。
就可明白大意。
兼通《左氏春秋》,
又通《左氏春秋》,
少时恒为李宝鼎都讲,
年轻时常是李宝鼎的都讲,
后亦自有徒众,
后来自己也有了生徒。
诸儒称之。
诸儒也很推崇他。
天统中,
天统中,
卒於太学博士。
卒于太学博士位上。
从弟长暄,
从弟长暄,
兼通《礼传》。
兼通《礼传》。
武平末,
武平末,
为任城王湝丞相掾,
为任城王氵皆的丞相掾,
恒在京教授贵游子弟。
常在京师教授贵游子弟。
齐亡后,
齐亡后,
归乡里讲经,
回归乡里讲学,
卒於家。
卒于家。
邢峙,
邢峙,
字士峻,
字士峻,
河间鄚人也,
河间莫阝地人氏。
少好学,
年轻时好学,
耽玩坟典,
耽习坟典,
游学燕、赵之间,
游学燕、赵之间,
通《三礼》、《左氏春秋》。
通《三礼》、《左氏春秋》。
天保初,
天保初,
郡举孝廉,
郡举孝廉,
授四门博士,
授四门博士,
迁国子助教,
迁国子助教,
以经入授皇太子。
以经学入东宫教授皇太子。
峙方正纯厚,
峙正直纯厚,
有儒者之风。
有儒者风度。
厨宰进太子食,
厨师给太子送食,
有菜曰“邪蒿”,
有一道菜叫“邪蒿”,
峙命去之,
峙命令撤走,说:
曰“此菜有不正之名,
“这道菜有个不正的名字,
非殿下所宜食”显祖闻而嘉之,
非是殿下随便可以吃的。”显祖听说此事后,嘉奖了他,
赐以被褥缣纩,
并赐给被褥缣纩,
拜国子博士。
拜为国子博士。
皇建初,
皇建初,
除清河太守,
除清河太守,
有惠政,
有惠政,
民吏爱之。
民吏爱戴他。
以年老谢病归,
因年老病多告退,返回故里,
卒於家。
卒于家。
刘昼,
刘昼,
字孔昭,
字孔昭,
渤海阜城人也。
渤海阜城人氏。
少孤贫,
少时孤贫,
爱学,
喜好读书,
负笈从师,
负笈从师,
伏膺无倦。
伏膺无倦。
与儒者李宝鼎同乡里,
与儒者李宝鼎同一乡里,
甚相亲爱,
极相亲爱,
受其《三礼》。
受学《三礼》。
又就马敬德习《服氏春秋》,
又从马敬德研习《服氏春秋》,
俱通大义。
并且很快通晓了大义。
恨下里少坟籍,
恨故里缺少坟籍,
便杖策入都。
便向西入京。
知太府少卿宋世良家多书,
了解到太府少卿宋世良家藏书多,
乃造焉。
就登门拜访。
世良纳之。
世良收纳了他,
恣意披览,
因此恣意阅览,
昼夜不息。
昼夜不停。
河清初,
河清初,
还冀州,
回冀州,
举季才入京,
举秀才入京,
考策不第。
考策不及第。
乃恨不学属文,
悔恨不学写文章,
方复缉缀辞藻,
开始缉缀辞藻,
言甚古拙。
但其言语甚是古拙。
制一首赋以“六合”为名,
制作赋一首,以“六合”为题,
自谓绝伦,
自认为是绝伦,
吟讽不辍。
吟诵不止。
乃叹曰“儒者劳而少工,
然后感叹着说:“儒者劳累缺乏工巧,
见於斯矣。
于此可见一斑。
我读儒书二十馀年而答策不第,
我读儒家经典二十多年而答策不及第,
始学作文,
开始学习作文,
便得如是”曾以此赋呈魏收,
还是没有什么进步。”昼曾将此赋呈送魏收,
收谓人曰“赋名六合,
收对旁人道:“赋的题目叫六合,
其愚已甚,
其愚笨已是到了极点,
及见其赋,
当我看到赋的内容之后,
又愚於名”昼又撰《高才不遇传》三篇。
发现比题目还要愚笨。”
昼撰《高才不遇传》三篇。
在皇建、大宁之朝,
在皇建、太宁期间,
又频上书,
还多次上书,
言亦切直,
言词切直,
多非世要,
多非世要,
终不见收采。
而始终不被朝廷采纳。
自谓博物奇才,
自认为博物奇才,
言好矜大,
言语狂妄,常说:
每云“使我数十卷书行於后世,
“假若我有几十卷书在后世流传,
不易齐景之千驷也”而容止舒缓,
齐景公用千匹马来交换,我也不会同意的。”昼容止舒缓,
举动不伦,
举动不俗,
由是竟无仕进。
这也是他不能入仕的原因。
天统中,
天统中,
卒於家,
卒于家,
年五十二。
享年五十二岁。
马敬德,
马敬德,
河间人也。
河间人氏。
少好儒术,
年轻时喜好儒术,
负笈随大儒徐遵明学《诗》、《礼》,
负笈跟随大儒徐遵明学《诗》、《礼》,
略通大义而不能精。
通晓大义却不精深。
遂留意於《春秋左氏》,
于是专心《春秋左氏传》,
沉思研求,
认真研求,
昼夜不倦,
昼夜不懈,
解义为诸儒所称。
其释解的大义为诸儒们所看重。
教授於燕、赵间,
教授燕、齐间,
生徒随之者众。
有很多生徒跟随着。
河间郡王每於教学追之,
河间郡王常到他讲学的地方寻找,
将举为孝廉,
想举其为孝廉,
固辞不就。
但却遭到了拒绝。
乃诣州求举秀才。
他前往州里,请求举为秀才,
举秀才例取文士,
依制度秀才应取文士,
州将以其纯儒,
州将认为敬德是位迂腐的读书人,
无意推荐。
不想推荐他。
敬德请试方略,
敬德请求考试方略,
乃策问之,
州将策问,
所答五条,
回答了五条,
皆有文理。
均有文理。
乃欣然举送至京。
于是州里十分高兴地推荐他进了京城。
依秀才策问,
依秀才的要求策问,
唯得中第,
合乎标准,
乃请试经业,
又请试经业,
问十条并通。
问十条,均通。中第,
擢授国子助教,
擢授国子助教,
迁太学博士。
迁太学博士。
天统初,
天统初,
除国子博士。
拜为国子博士。
世祖为后主择师傅,
世祖为后主挑选师傅,
赵彦深进之,
赵彦深推荐了敬德,
入为侍讲。
入东宫为侍讲。
其妻梦猛兽将来向之,
其妻梦见猛兽向他们扑来,
敬德走超丛棘,
敬德跳过丛棘,
妻伏地不敢动。
自己则伏地不敢动。
敬德占之曰“吾当得大官。
敬德占卜,说:“我会得到大官的。
超棘,
跳过丛棘,
过九卿也。
是超过九卿。
尔伏地,
你伏地,
夫人也”后主既不好学,
是夫人。”后主不喜读书,
敬德侍讲甚疏,
敬德侍讲也不勤勉,
时时以《春秋》入授。
常常用《春秋》应付。
武平初,
武平初,
犹以师傅之恩,
因是师傅,
超拜国子祭酒,
超拜国子祭酒,
加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
加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
领瀛州大中正,
兼领瀛州大中正。
卒。
卒。
赠开府、瀛沧安州诸军事、瀛州刺史。
赠开府,瀛、沧、安州诸军事,瀛州刺史。
其后侍书张景仁封王。
之后,侍书张景仁封王。
赵彦深云“何容侍书封王,
赵彦深说:“侍书也可以封王,
侍讲翻无封爵”於是亦封敬德广汉郡王。
侍讲却无封爵。”这样敬德也被追封为广汉郡王。
子元熙袭。
子元熙袭承。
元熙字长明,
元熙字长明,
少传父业,
年轻时承继父业,
兼事文藻。
兼事文藻。
以父故,
因为父亲的地位,
自青州集曹参军超迁通直侍郎,
从青州集曹参军超迁为通直侍郎,
待诏文林馆,
待诏文林馆,
转正员。
转正员。
武平中,
武平中,
皇太子将讲《孝经》,
皇太子将讲《孝经》,
有司请择师友,
官员请求选择师友。
帝曰“马元熙朕师之子,
帝说:“马元熙是我师傅的儿子,
文学不恶,
文学不错,
可令教儿”於是以《孝经》入授皇太子,
可以让他教授我的儿子。这时元熙便以《孝经》入东宫授皇太子。
儒者荣其世载。
读书的人羡慕他家子承父业。
性和厚,
元熙性格忠厚温和,
在内甚得名誉,
在宫中甚有名声,
皇太子亦亲敬之。
皇太子也很亲近他。
隋开皇中,
隋开皇中,
卒於秦王文学。
卒于秦王文学位上。
张景仁者,
张景仁,
济北人也。
济北人氏。
幼孤家贫,
幼孤家贫,
以学书为业,
以学书为业,
遂工草隶,
擅长草书隶书,
选补内书生。
后被朝廷用为内书生。
与魏郡姚元标、颍川韩毅、同郡袁买奴、荥阳李超等齐名,
同魏郡姚元标、颍川韩毅、本郡的袁买奴、荥阳李超等人齐名,
世宗并引为宾客。
全被世宗引入宫中为宾客。
天保八年,
天保八年(557),
敕授太原王绍德书,
缮写敕授太原王绍德的书信,
除开府参军。
除开府参军。
后主在东宫,
后主在东宫,
世祖选善书人性行淳谨者令侍书,
世祖挑选书家品行敦厚谨慎者为侍书,
景仁遂被引擢。
于是景仁有幸获选。
小心恭慎,
景仁小心恭慎,
后主爱之,
后主喜欢他,
呼为博士。
喊他博士。
历太子门大夫、员外散骑常侍、谏议大夫。
历职太子门大夫、员外散骑常侍、谏议大夫。
后主登祚,
后主登基,
除通直散骑常侍。
除通直散骑常侍。
及奏,
当吏部奏上时,
御笔点除“通”字,
御笔删掉了“通直”两字,
遂正常侍。
遂为正常侍。
左右与语,
帝左右同他讲话,
犹称博士。
还是呼作博士。
胡人何洪珍有宠於后主,
胡人何洪珍有宠于后主,
欲得通婚朝士,
想与朝士通婚,
以景仁在内官位稍高,
他认为景仁在宫内官位较高,
遂为其兄子取景仁第二息子瑜之女。
便为其兄子娶景仁第二子子瑜之女为妻。
因此表里,
这样两人互为表里,
恩遇日隆。
致使恩遇日重。
景仁多疾,
景仁体弱多病,
每遣徐之范等治疗,
帝常派徐之范等给予治疗,
给药物珍羞,
并赠送药物珍肴,
中使问疾,
遣中使问疾,
相望於道。
来往者接连不断。
是后,
之后,
敕有司恒就宅送御食。
敕令有关人员经常传送食物到他宅中。
迁假仪同三司,银青光禄大夫,
迁景仁假仪同三司、银青光禄大夫,
食恒山县干。
食恒山县干。
车驾或有行幸,
车驾或有行幸,
在道宿处,
在途中住宿,
每送步障为遮风寒。
景仁便送来步障等物为帝遮挡风寒。
进位仪同三司、寻加开府,
进位仪同三司,寻加开府,
侍书、馀官并如故。
侍书以及其他官职依旧保留。
每旦须参,
每天早晨须要朝拜,
即在东宫停止。
景仁即在东宫止歇。
及立文林馆,
及立文林馆,
中人邓长颙希旨,
宦者邓长..迎奉皇帝的意旨,
奏令总制馆事,
奏请其总领馆事,
除侍中。
除侍中。
四年,
四年(568),
封建安王。
封建安王。
洪珍死后,
洪珍死后,
长颙犹存旧款,
长..依然同景仁关系密切,
更相弥缝,
相互更是弥缝其阙,
得无坠退。
故无过失。
除中书监,
除中书监,
以疾卒。
因病身亡。
赠侍中、齐济等五州刺史、司空公。
赠侍中,齐、济等五州刺史,司空公。
景仁出自寒微,
景仁出生寒微,
本无识见,
本无识见,
一旦开府、侍中、封王。
却至开府、侍中,封王。
其妻姓奇,
其妻姓奇,
莫知氏族所出,
不知道氏族所出,
容制音辞,
容貌言辞,
事事庸俚。
样样鄙陋。
既诏除王妃,
既然身为王妃,
与诸公主、郡君同在朝谒之例,
就该与诸公主、郡君同在朝谒之列,
见者为其惭悚。
看见她的人莫不羞惭恐惧。
子瑜薄传父业,
子瑜,薄承父业,
更无馀伎,
别无他长,
以洪珍故,
因洪珍的帮助,
擢授中书舍人,
擢授中书舍人,
转给事黄门侍郎。
转给事黄门侍郎。
长息子玉,
长子子玉,
起家员外散骑侍郎。
起家员外散骑侍郎。
景仁性本卑谦,
景仁原本卑贱谦恭,
及用胡人巷伯之势,
当其依仗胡人、巷伯之势后,
坐致通显,
位致通显,
志操颇改,
志操大改,
渐成骄傲。
渐至骄狂。
良马轻裘,
良马轻裘,
徒从拥冗,
前呼后拥,
高门广宇,
高门广宇,
当衢向街。
当衢面街。
诸子不思其本,
诸子忘记了根本,
自许贵游。
自称显贵。
自苍颉以来,
自苍颉之后,
八体取进,
以书法入仕而得高位的,
一人而已。
只有景仁而已。
权会,
权会,
字正理,
字正理,
河间鄚人也。
河间莫阝地人氏。
志尚沉雅,
志尚高雅,
动遵礼则。
动则依礼。
少受《郑易》,
年轻时受《郑易》,
探赜索隐,
探颐索隐,
妙尽幽微,
妙尽幽微,
《诗》、《书》、《三礼》,
《诗》、《书》、《三礼》,
文义该洽,
文义详备。
兼明风角,
通晓风角之术。
妙识玄象。
妙识天象。
魏武定初,
魏武定初,
本郡贡孝廉,
本郡贡孝廉,
策居上第,
策居上第,
解褐四门博士。
解褐四门博士。
仆射崔暹引为馆客,
仆射崔暹引荐为馆客,
甚敬重焉,
对其十分敬重,
命世子达挐尽师傅之礼,
令长子达奴手行拜师之礼,
会因此闻达。
会由此而知名于世。
暹欲荐会与马敬德等为诸王师,
暹想推举会与马敬德等为诸王师友,
会性恬静,
但会性情恬静,
不慕荣势,
不慕荣华权势,
耻於左宦,
耻于做左官,
固辞。
坚决予以拒绝。
暹亦识其意,
暹也理解其心意,
遂罢荐举。
就没有强其所难。不久,
寻被尚书符追著作,
被尚书令追任为著作郎,
修国史,
修国史,
监知太史局事。
监知太史局事。
皇建中,
皇建中,
转加中散大夫,
转加中散大夫,
馀并如故。
余职并如故。
会参掌虽繁,
会公务虽重,
教授不阙。
但教授不止。
性甚儒懦,
其柔顺懦弱,
似不能言,
好像不能讲话,
及临机答难,
一旦临机答难,反应敏捷,
酧报如响。
随口而出;
动必稽古,
动必稽古,
辞不虚发,
辞不虚发,
由是为儒宗所推。
因而被读书人推崇。
而贵游子弟慕其德义者,
官宦子弟羡慕其德义的,
或就其宅,
或就在他的家中,
或寄宿邻家,
或寄宿邻舍,
昼夜承闲,
趁他空闲之时,
受其学业。
受其学业。
会欣然演说,
会诲人不倦,
未尝懈怠。
未尝懈怠。
虽明风角,
会虽然通晓风角之术,
解玄象,
妙识天象,
至於私室,
回家之后,
辄不及言,
从不提及这方面的内容,
学徒有请问者,
生徒有请教的,
终无所说。
他更是不给解答。常说:
每云“此学可知不可言。
“此学可知却不可言。
诸君并贵游子弟,
诸君以及官宦家的子弟,
不由此进,
不由此途进晋,
何烦问也”会唯有一子,
何必要问呢?”会只有一个儿子,
亦不以此术教之,
他也不用此术教授。
其谨密也如此。
其谨密即可见一斑。
曾令家人远行,
曾让家人远行,
久而不反。
好长时间没有回来。
其行人还,
那个人返归,
垂欲至宅,
快要到家,
乃逢寒雪,
却遇上了大风雪,
寄息他舍。
便借宿他宅。
会方处学堂讲说,
会正好在学堂讲说,
忽有旋风瞥然,
忽然一阵旋风卷来,
吹雪入户。
将雪带入室内。
会乃笑曰“行人至,
会笑着说:“行人到,
何意中停”遂命使人令诣某处追寻,
为何不直接回家?”于是派人前往某处寻找,
果如其语。
果如其言。
每为人占筮,
常为人占筮,
小大必中。
大小一定应验。
但用爻辞、彖象以辩吉凶,
他只用爻辞、彖象辨别吉凶,
《易》占之属,
《易》占之类,
都不经口。
均不由口。
会本贫生,
会本是贫穷之士,
无仆隶,
家无仆隶。
初任助教之日,
初任助教之日,
恒乘驴上下。
常骑驴出入。
且其职事处多,每须经历,
加之职事繁杂,
及其退食,
不可拖延,
非晚不归。
所以总是很晚才回。
曾夜出城东门,
曾夜出城东门,
钟漏已尽,
钟漏已尽,
会唯独乘驴。
只有会还在骑着驴慢行。
忽有二人,
忽然走来两个人,
一人牵头,
一人在驴前,
一人随后,
一人随后,
有似相助,
好像在帮助似的,
其回动轻漂,
其举动轻漂,
有异生人。
不同常人。
渐渐失路,
慢慢迷路,
不由本道。
不走大道了。
会心甚怪之,
会内心十分惊异,
遂诵《易经》上篇。
遂背诵《易经》上篇,
一卷不尽,
一卷还没完,
前后二人,
前后两人,
忽然离散。
突然不见。
会亦不觉堕驴,
会也不自觉地从驴背上掉了下来,
因尔迷闷,
因此迷闷,
至明始觉。
到天明才有知觉。
方知堕驴之处,
这才知道堕驴之地,
乃是郭外,
是在郊外,
才去家数里。
离家只有几里。
有一子,
有一子,
字子袭,
字子袭,
聪敏精勤,
聪敏精勤,
幼有成人之量。
幼有成人的智识。
不幸先亡,
不幸死在会的前面,
临送者为其伤恸,
送葬的人因之极其的伤恸,
会唯一哭而罢,
会却只哭了几声。
时人尚其达命。
时人崇尚他的达观。
武平年,
武平年,
自府还第,
从府中返回家里,
在路无故马倒,
路上马无故倒地,
遂不得语,
他便不能言语,
因尔暴亡,
很快就死了,
时年七十六。
时年七十有六。
注《易》一部,
注《易》一部,
行於世。
行于世。
会生平畏马,
会生前怕马,
位望所至,
位望所至,
不得不乘,
不得不骑,
果以此终。
果然以此送了性命。
张思伯,
张思伯,
河间乐城人也。
河间乐城人氏。
善说《左氏传》,
长于解说《左氏传》,
为马敬德之次。
仅次于马敬德。
撰《刊例》十卷,
撰《刊例》十卷,
行於时,
行于世。
亦治《毛诗》章句,
亦治《毛诗》章句,
以二经教齐安王廓。
并用此二经教授齐安王廓。
武平初,
武平初,
国子博士。
国子博士。
张雕,
张雕,
中山北平人也。
中山北平人氏。
家世贫贱,
其家世世贫贱,
而慷慨有志节,
但雕慷慨有志节,
雅好古学。
爱好古学。
精力绝人,
精力过人,
负箧从师,
负笈从师,
不远千里。
不远千里。
遍通《五经》,
通《五经》,
尤明《三传》,
尤其明晓《三传》,
弟子远方就业者以百数,
从远方跑来受业的弟子几百人。
诸儒服其强辨。
诸儒佩服他的强辩。
魏末,
魏末,
以明经召入霸府,
以明经召入霸府,
高祖令与诸子讲读。
高祖令他送诸子讲读。
起家殄寇将军,
起家为殄冠将军,
稍迁太尉长流参军、定州主簿。
慢慢升为太尉长流参军,定州主簿。
从世宗赴并,
随从世宗往并州,
除常山府长流参军。
除常山府长流参军。
天保中,
天保中,
为永安王府参军事。
为永安王府参军事。
显祖崩於晋阳,
显祖死于晋阳,
擢兼祠部郎中,
擢雕兼祠部郎中,
典丧事,
主持丧事,
从梓宫还邺。
护送梓宫还邺。
乾明初,
乾明初,
除国子博士。
除国子博士。
迁平原太守,
迁平原太守,
坐赃贿失官。
因赃贿事而丢掉了官职。
世祖即位,
世祖即位,
以旧恩除通直散骑侍郎。
以旧恩除通直散骑侍郎。
琅邪王俨求博士精儒学,
琅笽王俨选求博士且精通儒学的人,
有司以雕应选,
有关部门推荐了雕,
时号得人。
时论认为得人。
寻为泾州刺史。
寻为泾州刺史。
未几,
不多时日,
拜散骑常侍,
拜散骑常侍,
复为俨讲。
再为俨的侍讲。
值帝侍讲马敬德卒,
适逢帝的侍讲马敬德死,
乃入授经书。
乃入宫讲授经书。
帝甚重之,
帝十分推重他,
以为侍读,
拜为侍读,
与张景仁并被尊礼,
与张景仁一同受到礼遇,
同入华光殿,
入华光殿,
共读《春秋》。
共读《春秋》。
加国子祭酒,
加国子祭酒,
假仪同三司,
假仪同三司,
待诏文林馆。
待诏文林馆。
胡人何洪珍大蒙主上亲宠,
胡人何洪珍极得主上亲宠,
与张景仁结为婚媾。
与张景仁结成姻亲。
雕以景仁宗室,
雕认为景仁位高,
自托於洪珍,
于是投靠了洪珍,
倾心相礼,
倾心礼敬,
情好日密,
情好日密,
公私之事,
公私之事,
雕常为其指南。
雕常为他出谋划策。
时穆提婆、韩长鸾与洪珍同侍帷幄,
此时穆提婆、韩长鸾与洪珍同侍皇帝,
知雕为洪珍谋主,
知雕是洪珍的谋主,
甚忌恶之。
非常的嫉妒仇视。
洪珍又奏雕监国史。
洪珍又奏请雕监国史。
寻除侍中,
不久拜为侍中,
加开府,
加开府,
奏度支事,
上奏度支事,
大被委任,
大得信任,
言多见从。
其计多被采纳。
特敕奏事不趋,
特意敕令雕奏事不趋,
呼为博士。
称呼他为博士。
雕自以出於微贱,
雕认为自己出身寒门,
致位大臣,
致位大臣,
励精在公,
因此励精在公,
有匪躬之节,
有亲躬之节;
欲立功效以报朝恩。
欲立功效,以报主上之恩;
论议抑扬,
议论褒贬,
无所回避。
不为所动。
宫掖不急之费,
宫掖不急的费用,
大存减省,
大量减省;
左右纵恣之徒,
左右纵恣之人,
必加禁约,
严加约束;
数讥切宠要,
多次指斥宠要,
献替帷扆。
对帝劝善规过。
上亦深倚仗之,
帝极其倚仗于他,
方委以朝政。
想委托给朝政。
雕便以澄清为己任,
雕便以澄清天下为己任,
意气甚高。
意气甚高,
尝在朝堂谓郑子信曰“向入省中,
曾在朝堂对郑子信说:“早些时候入省,
见贤家唐令处分极无所以,
见贤人唐令处理事务极不干脆果断,
若作数行兵帐,
如制作数行兵帐,
雕不如邕,
雕不如邕;
若致主尧舜,
若让主上成为尧、舜,
身居稷契,
身居稷、契,
则邕不如我”其矜诞如此。
则邕不如雕。”其狂妄自大即如此述。
长鸾等虑其干政不已,
长鸾等人担心雕干政不已,
阴图之。
便秘密地算计着他。
会雕与侍中崔季舒等谏帝幸晋阳,
恰巧碰上雕与侍中崔季舒等劝谏皇上不要巡幸晋阳,
长鸾因谮之,
长鸾趁机进谗,
故俱诛死。
所以雕与季舒一同被杀。
临刑,
临刑前,
帝令段孝言诘之。
帝令段孝言责问,
雕致对曰“臣起自诸生,
雕回答说:“我起自诸生,
谬被抽擢,
谬被拔擢,
接事累世,
理事累世,
常蒙恩遇,
常蒙恩宠,
位至开府侍中,
位至开府、侍中,
光宠隆洽。
光宠隆洽。
每思尘露,
水珠一滴,
微益山海。
可益江海。
今者之谏,
今日进谏,
臣实首谋,
实为首谋,
意善功恶,
心意虽好,效果不佳,
无所逃死。
罪该万死。
伏愿陛下珍爱金玉,
希望陛下珍金惜玉,
开发神明,
开发神明,
数引贾谊之伦,
多多引进贾谊之辈,
论说治道,
讲说治道,
令听览之间,
令听讲之时,
无所拥蔽,
无所遮蔽,那么,
则臣虽死之日,
我死的这天,
犹生之年”歔欷流涕,
就好比是新生的一年。”..欷流泪,
俯而就戮,
视死如归,
侍卫左右莫不怜而壮之。
侍卫左右没有不怜悯而感叹他死得悲壮的。
时年五十五。
时年五十五岁。
子德冲等徙於北边。
子德冲等流放北方边地,
南安之反,
南安反叛,
德冲及弟德揭俱死。
德冲及弟德揭都未免于难。
德冲和谨谦让,
德冲和谨谦恭,
善於人伦,
善于人伦,
聪敏好学,
聪明好学,
颇涉文史。
涉猎文史。
以帝师之子,
由于是皇帝师傅的儿子,
早见旌擢。
很早就受到提拔,
历员外散骑侍郎、太师府掾,
任员外散骑侍郎,太师府掾,
入为中书舍人,
入为中书舍人,
随例待诏。
依制度待诏。
其父之戮也,
其父被诛杀时,
德冲在殿庭执事,
德冲在殿庭理事,
目见冤酷,
目见冤曲,
号哭殒绝於地,
号哭痛悲,几乎断过气去,
久之乃苏。
好久才苏醒过来。
孙灵晖,
孙灵晖,
长乐武强人也。
长乐武强县人。
魏大儒秘书监惠蔚,灵晖之族曾王父也。
魏大儒秘书监惠蔚就是灵晖的族曾祖父。
灵晖少明敏,
灵晖年轻时聪明机敏,
有器度。
有器量。
惠蔚一子早卒,
惠尉一子早卒,
其家书籍多在焉。
其家书籍还大量保存着。
灵晖年七岁,
年仅七岁的灵晖,
便好学,
勤奋好学,
日诵数千言,
日诵数千言,
唯寻讨惠蔚手录章疏,
只是研讨惠尉手录的章疏注释,
不求师友。
不求师友。
《三礼》及《三传》皆通宗旨,
《三礼》及《三传》都通意旨,
然就鲍季详、熊安生质问疑滞,
然后向鲍季详、熊安生质问疑滞,
其所发明,
他的一些发明,
熊、鲍无以异也。
熊、鲍不能非议。
举冀州刺史秀才,
冀州刺史举其为秀才,
射策高第,
射策高第,
授员外将军。
授员外将军。
后以儒术甄明,
后因儒术甄明,
擢授太学博士。
擢授太学博士。
迁北徐州治中,
迁北徐州治中,
转潼郡太守。
转潼郡太守。
天统中,
天统中,
敕令朝臣推举可为南阳王绰师者,
帝敕令朝臣推举可做南阳王绰师傅的人,
吏部尚书尉瑾表荐之,
吏部尚书尉谨上表引荐灵晖,
征为国子博士,
征为国子博士,
授南阳王经。
教授南阳王经书。
王虽不好文学,
王虽然不爱好文学,
亦甚相敬重,
但对他很是敬重,
启除其府谘议参军。
奏启其任王府的咨议参军。
绰除定州刺史,
绰为定州刺史,
仍随之镇。
灵晖则随同前往。
绰所为猖蹶,
绰行为放纵,
灵晖唯默默忧顇,
灵晖不能劝谏,
不能谏止。
只是独自忧愁。
绰欲以管记马子结为谘议参军,
绰想让管记马子结为咨议参军,
乃表请转灵晖为王师,
乃上表请转灵晖为王师,
以子结为谘议。
以子结为咨议。
朝廷以王师三品,
朝廷认为王师是三品,
启奏不合。
启奏不合制度。
后主於启下手答,
后主在启下亲笔批示,说:
云“但用之”,
“只管用他。”
仍手报南阳书,
并给南阳王写信,
并依所奏。
同意他的请求。
儒者甚以为荣。
儒者均以此事为荣耀。
绰除大将军,
绰升任大将军,
灵晖以王师领大将军司马。
灵晖以王师身份领大将军司马。
绰诛,
绰受诛,
停废。
灵晖停职。
从绰死后,
绰死,
每至七日及百日终,
每到七日和百日,
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灵晖就要为他请僧设斋,
转经行道。
转经行道。
齐亡后数年卒。
齐亡后数年卒。
子万寿,
子万寿,
聪识机警,
聪明机警,
博涉群书,
博涉群书,
《礼传》俱通大义,
《礼》、《传》均晓大义,
有辞藻,
有辞藻,
尤甚诗咏。
尤长诗咏。
齐末,
齐末,
阳休之辟为开府行参军。
阳休之辟举为开府行参军。
隋奉朝请、滕王文学、豫章长史。
隋时为奉朝请、滕王文学、豫章长史。
卒於大理司直。
卒于大理司直位上。
马子结者,
马子结这个人,
其先扶风人也。
其先祖是扶风人。
世居凉土,
世居凉州,
太和中入洛。
太和中,迁入洛阳。
父祖俱清官。
父祖俱为清官。
子结兄弟三人,
子结兄弟三人,
皆涉文学。
均涉文学。
阳休之牧西兖,
阳休之刺西兖州,赴任时,
子廉、子尚、子结与诸朝士各有诗言赠,
子廉、子尚、子结与诸位朝士都有诗言赠送,
阳总为一篇酧答,
阳制作一篇酬答,
即诗云“三马俱白眉”者也。
也就是他诗中所说的“三马俱白眉”。
子结以开府行参军擢为南阳王管记,
子结以开府行参军擢为南阳王管记,
随绰定州。
随绰赴定州。
绰每出游猎,
绰每次外出游猎,
必令子结走马从禽。
一定请子结驰马从随。
子结既儒缓,
子结动作迟缓,
衣垂帽落,
衣垂帽落,
或噭或啼,
或高声惊叫或低声啼哭,
令骑驱之,
但王还是让人驱赶着他的马,
非坠马不止,
不掉下马来是不会停止的,
绰以为欢笑。
绰以此取乐。
由是渐见亲狎,
于是渐受恩宠,
启为谘议云。
乃至直接奏请为咨议。
石曜,
石曜,
字白曜,
字白曜,
中山安喜人,
中山安喜人氏,
亦以儒学进。
亦以儒学为晋升之阶。
居官至清俭。
居官十分清俭。
武平中黎阳郡守,
武平中,为黎阳郡守,
值斛律武都出为兖州刺史,
值斛律武都出为兖州刺史,
武都即丞相咸阳王世子,
武都是丞相咸阳王的世子,
皇后之兄,
皇后的兄长,
性甚贪暴。
此人极其贪残暴猛。
先过卫县,
经过卫县时,
令丞以下聚敛绢数千匹以遗之。
县令丞尉等聚敛数千匹绢送给了他。
及至黎阳,
到黎阳后,
令左右讽动曜及郡治下县官。
下令左右讽劝曜及郡治下所有官吏贡奉财礼。
曜手持一缣而谓武都曰“此是老石机杼,
曜带着一匹缣入刺史府,对武都说:“这是我老石织纺的,
聊以奉赠。
姑且赠送给您。
自此来并须出於吏民,
其余的物品均是出自吏民之手,
吏民之物,
吏民的东西,
一毫不敢辄犯”武都亦知曜清素纯儒,笑而不责。著《石子》十卷,
一毫也不应侵犯。”武都晓得曜清素纯儒,
言甚浅俗。后终於谯州刺史。此外行事史阙焉。
笑着而未加斥责。
赞曰:大道既隐,
著《石子》十卷,
名教是遵,以斯建国,以此立身。
言语十分浅俗。
帝图杂霸,儒风未纯,何以不坠,
终于谯州刺史位上。
弘之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