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颎 牛弘 李德林
高颎传
高颎,字昭玄,一名敏,
..父高宾,
自言勃海蓚人也。其先因官北边,没于辽左。
出仕东魏,
曾祖皓,以太和中自辽东归魏,官至卫尉卿。
官居谏议大夫。
祖孝安,位兖州刺史。父宾,
大统六年(540),
仕东魏,位谏议大夫。大统六年,
为避谗害弃官投奔西魏,
避谗弃官奔西魏,独孤信引宾为僚佐,
独孤信用高宾为幕僚,
赐姓独孤氏。
赐姓独孤氏。
及信诛,
独孤信被杀害,
妻子徙蜀。
高宾和妻子儿女被徙于蜀。
隋文献皇后以宾父之故吏,
隋文献皇后因为高宾是她父亲的旧属,
每往来其家。
常常出入于高宾家中。
宾敏于从政,
高宾在政事上很机敏,
果敢断决。
外事果断。
赐爵武阳县伯,
赐武阳县伯爵,
历位齐公宪府长史、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襄州总管府司录,
历任齐公宇文宪府长史、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襄州总管府司录,
卒于州。
死于襄州。
及颎贵,
及高赹显贵后,
开皇中,
开皇年间,
赠礼部尚书、武阳公,
追赠礼部尚书、武阳公,
谥曰简。
隘号为简。
颎少明敏,
高赹自幼聪明敏捷,
有器局,
有大器量,
略涉文史,
学涉文史,
尤善词令。
特别擅长辞令。
初,
当初,
孩孺时,
高赹孩提时,
家有柳树,
家有柳树,
高百许尺,
高约百尺,
亭亭如盖。
宛如伞盖。
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年十七,
家乡父老们说“:这一家要出大贵人。”十七岁那年,
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周齐王宇文宪任命他为记室。
袭爵武阳县伯,
袭父爵为武阳县伯,
再迁内史下大夫。
又升任内史下大夫。
以平齐功,
因平定齐国有功,
拜开府。
晋升为开府。
隋文帝得政,
隋文帝执政,
素知颎强明,
平时就知道高赹精明强干,
久习兵事,
熟悉军事,
多计略,
智多谋广,
意欲引之入府。
想要把高赹召入自己府中。
遣邗公杨惠谕意,
派遣邗公杨惠向高赹说明这种意思,
颎承旨忻然,
高赹得旨后十分高兴,说:
曰“愿受驱驰。
“愿效犬马之劳。
纵公事不成,
即使杨公的事不能成功,
亦不辞灭族”于是为府司录。
也不怕灭族之祸。”于是任隋文帝府司录。
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
这时,长史郑译、司马刘窻,都因奢侈纵欲被疏远,
帝弥属意于颎,
文帝更加中意高赹,
委以心膂。
视为心腹,
尉迟迥起兵也,
尉迟迥起兵作乱,
帝令韦孝宽伐之,
文帝令韦孝宽领兵讨伐,
军至河阳,
大军到了河阳,
莫敢先进。
就没有人敢打头阵了。
帝以诸将不一,
文帝因诸将不和,
令崔仲方监之,
命令崔仲方监军,
仲方辞以父在山东。
仲方因父亲在山东就推辞了。
时颎见刘昉、郑译等并无去意,
这时,高赹见刘窻、郑译等人都没有去的意思,
遂自请行,
就主动请命,
深合上旨。
正合文帝的意思。
受命便发,
高赹受命出发,
遣人辞母云,
派人向母亲辞行说:
忠孝不可两兼,
“忠孝不能两全,
歔欷就路。
儿上路时很悲痛。”
至军,
到了军中,
为桥于沁水,
令人在泌水上建桥,
贼于上流纵火筏,
贼兵在上游放下水阀,
颎预为土狗以御之。
高赹事先令人用堵水的土袋防备。
既度,
过河之后,
焚桥而战,
焚烧浮桥,率兵力战,
大破之。
大破尉迟迥军。
军还,
从军中回京,
侍宴于卧内,
侍宴于卧室中,
帝撤御帷以赐之。
文帝撤掉御用的帷帐赐给高赹。
进位柱国,
擢升为柱国,
改封义宁县公,
改封为义宁县公,
迁丞相府司马,
改任丞相府司马,
任寄益隆。
更加得到文帝的信任。
及帝受禅,
文帝受禅即位,
拜尚书左仆射、纳言,
任命高赹为尚书左仆射、纳言,
进封勃海郡公。
晋爵为渤海郡公。
朝臣莫与为比,
朝臣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帝每呼为独孤而不名也。
文帝常常称他为独孤,而不称其名。
颎佯避权势,
高赹佯装避讳权势,
上表逊位,
上表请求辞职,
让于苏威。
位居苏威之下。
帝欲成其美,
文帝想成就他的美名,
听解仆射。
解除了高赹的仆射之职。
数日,
过了几天,
帝曰“苏威高蹈前朝,
文帝说:“苏威高居前朝,
颎能举善。
高赹能够举荐贤才。
吾闻进贤受上赏,
我听说举荐贤才应该受到很高的奖赏,
宁可令去官”于是令颎复位。
怎么能够让他辞官呢!”于是令高赹官复原职。
俄拜左卫大将军,
很快又拜任左卫大将军。
本官如故。
仍兼原职。
突厥屡为边患,
突厥屡屡侵犯边境,为害边民,
诏颎镇遏缘边。
诏令高赹镇守边关。
及还,
还朝时,
赐马百疋,
赐马百匹,
牛羊千计。
牛羊数千。
领新都大监,
兼任新都大监,
制度多出于颎。
朝迁制度多出自高赹。
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
高赹每次朝见都坐在朝堂北边的槐树下,
其树不依行列,
那棵槐树不成行列,
有司将伐之。
有司准备把它砍伐掉。
帝特命勿去,
文帝特意命令不要砍伐,
以示后人。
留下来给后人做个示范。
其见重如此。
文帝就是这样看重高赹。
又拜左领军大将军。
又升任左领军大将军,仍兼原职。
余官如故。
母丧,
母忧去职,
为母守丧辞职,
二旬,
过了二十天,
起令视事。
文帝令其复职处理事务,
颎流涕辞让,
高赹痛哭流涕,推辞谦让,
不许。
未获允许。
开皇二年,
开皇二年(582),
长孙览、元景山等伐陈,
长孙览、元景山等领兵讨伐陈国,
令颎节度诸军。
文帝令高赹节制调度诸军。
会陈宣帝殂,
适逢陈宣帝死,
颎以礼不伐丧,
高赹因为有不伐丧之礼,
奏请班师。
请求班师。
萧岩之叛,
萧岩叛乱,
诏颎绥集江汉,
诏令高赹安抚江汉之地,
甚得人和。
深得人心。
帝尝问颎以取陈之策,
文帝曾经问高赹攻取陈国的方略,高赹说:
颎曰“江北地寒,
“江北地寒,
田收差晚,
收获的时间迟;
江南土热,
江南气候热,
水田早熟。
水田热的早。
量彼收获之际,
计算江南收获的季节,
微征士马,
稍稍调集一些人马,
声言掩袭。
虚张声势,假装进攻之势。
贼必屯兵御守,
陈兵必定屯兵防守,
足得废其农时。
足可以误其农时。
彼既聚兵,
他们把兵聚集起来之后,
我更解甲,
我方就解甲归田,
再三若此,
再三这样,
贼以为常。
陈兵习以为常。
后更集兵,
之后我方再调集兵力,
彼必不信,
他们必定不相信我方会进攻,
犹豫之顷,
在他们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
我乃济师,
我方派大兵渡江,
登陆而战,
登陆作战,
兵气益倍。
士气更加高涨。再说,
又江南土薄,
江南土层浅,
舍多竹茅,
房屋多是用竹子茅草搭起的,
所有储积,
储存食物,
皆非地窖。
都不用地窖。
密遣行人,
秘密派遣人渡江,
因风纵火,
借风放火,
待彼修立,
等他们修建好后,
而更烧之。
再放火焚烧。这样做的话,
不出数年,
用不了几年,
自可财力俱尽”帝用其策,
江南的财力就会耗尽了。”文帝采用高赹的计谋,
由是陈人益弊。
陈国因此更加穷困。
九年,
九年(589),
晋王广大举伐陈,
晋王杨广率师大举伐陈,
以颎为无帅长史,
用..为元率府长史,
三军皆取断于颎。
三军的行动皆由高赹裁断。
及陈平,
陈国既平,
晋王欲纳陈主宠姬张丽华。
晋王想纳陈后主宠姬张丽华。高赹说:
颎曰“武王灭殷,
“武王灭殷,
戮妲己。
杀掉妲己。
今平陈国,
如今平定陈国,
不宜取丽华”乃命斩之。
不应该取张丽华。”就下令斩之,
王甚不悦。
晋王很不高兴。
及军还,
大军还朝,
以功加上柱国,
因功加上柱国,
进爵齐国公,
晋爵为齐国公,
赐物九千段,
赏赐丝帛九千段,
定食千乘县千五百户。
确定食禄千乘县一千五百户。
帝劳之曰“公伐陈后,
文帝犒劳他说:“公伐陈之后,
人云公反,
有人说公要造反,
朕已斩之。
朕已经把他杀了。
君臣道合,
君臣和睦,
非青蝇所间也”颎又逊位,
不是小人能离间得了的。”高赹又一次辞职,
优诏不许。
诏令不许。
是后右卫将军庞晃及将军卢贲等,
此后,右卫军庞晃和将军卢贲等人,
前后短颎于帝。
前前后后在文帝面说高赹的不是。
帝怒,
文帝大怒,
皆被疏黜。
把他们都贬黜了。
因谓颎曰“独孤公犹镜也,
文帝于是对高赹说“:独孤公像铜镜一样,
每被磨莹,
每磨一次,
皎然益明”未几,
都更加明亮。”不久,
尚书都事姜晔、楚州行参军李君才并奏称水旱不调,
尚书都事姜晔、楚州行参军李君才一起奏称水旱不调,
罪由高颎,
罪过在于高赹,
请废黜之。
请求废黜,
二人俱得罪而去,
二人皆获罪免职。
亲礼逾密。
文帝和高赹更为亲密。
帝幸并州,
文帝巡幸并州,
留颎居守。
留高赹守京师。
及还,
还朝后,
赐缣五千匹,
赐高赹缣五千匹,
行宫一所为庄舍。
行宫一所作为庄舍。
其夫人贺拔氏寝疾,
其夫人贺拔氏病死,
中使顾问不绝。
文帝常遣使问讯不绝。
帝亲幸其第,
文帝亲自到高赹宅第,
赐钱百万,
赐钱百万,
绢万匹,
绢万匹,
复赐以千里马。
又赐给一匹千里马。
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
文帝曾平静地命高赹和贺若弼说一说平定陈国之事,高赹说:
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
“贺若弼先献十条计策,
后于蒋山苦战破贼。
后来又在蒋山苦战破贼。
臣文吏耳,
我只是一个文官,
焉敢与猛将论功”帝大笑,
怎敢和猛将论功劳大小!”文帝大笑,
时论嘉其有让。
时论称赞高赹有谦让之德。不久,
寻以其子表仁尚太子勇女,
其子表仁娶太子杨勇之女,
前后尝赐,
前后赏赐的物品很多,
不可胜计。
无法计算。
时荧惑入太微,
当时有荧惑星入太微垣,
犯左执法。
侵犯左执法。
术者刘晖私于颎曰“天文不利宰相,
术士刘晖私下对高赹说“:天象对宰相不利,
可修德以禳之”颎不自安,
可修德以祈禳之。”高赹惊恐不安,
以晖言奏之。
把刘晖的话奏知文帝。
上厚加赏慰。
文帝厚加赏慰。
突厥犯塞,
突厥侵犯边关,
以颎为元帅击破之。
文帝命高赹为元帅,抗击突厥军。
又出白道,
兵出白道,
进图入碛,
进入沙漠,
遣使请兵,
遣使入朝请求援兵,
近臣言颎欲反,
近臣说高赹要造反,
帝未有所答,
文帝没有同意增援,
颎亦破贼而还。
高赹也同样大破贼兵,得胜还朝。
时太子勇失爱,
这时,太子杨勇失宠,
帝潜有废立志,
文帝有废立太子的意思,对高赹说:
谓颎曰“晋王妃有神告之,
“有神告知晋王妃,
言王必有天下”颎跪曰“长幼有序,
说晋王必定享有天下。”高赹跪着说“:长幼有序,
不可废”遂止。
太子不可废。”文帝于是就作罢了。
独孤皇后知颎不可夺,
独孤皇后知道高赹志不可夺,
阴欲去之。
阴谋除掉高赹。
初,
当初,
颎夫人卒,
高赹夫人死的时候,
后言于帝曰“高仆射老矣,
皇后对文帝说“:高仆射老了,
而丧夫人,
死了夫人,
陛下何以不为之娶”帝以后言告颎,
陛下为何不替他再娶一个呢?”文帝把皇后的话告诉高赹,
颎流涕谢曰“臣今已老,
高赹流泪辞谢道:“臣如今已经老了,
退朝唯斋居读佛经而已。
退朝后只是斋居读佛经而已。
虽陛下垂哀之深,
虽然陛下十分哀怜老臣,
至于纳室,
但若说到另娶妻室,
非臣所原”帝乃止。
不是老臣的愿望。”文帝于是作罢。
至是,
到了现在,
颎爱妾产男,
高赹的爱妾生下一个男孩,
帝闻极欢,
文帝听到后很高兴,
后甚不悦,
皇后非常不高兴,说:
曰“陛下当复信颎邪。
“陛下还相信高赹吗?
始陛下欲为颎娶,
当初陛下想给高..娶妻室,
颎心存爱妾,
高赹心里想着爱妾,
面欺陛下,
当面欺骗陛下,
今其诈已见”帝由是疏颎。
如今他的诡诈已经露出来了。”文帝因此疏远了高赹。
会议伐辽东,
适逢商议讨伐辽东,
颎固谏不可。
高赹坚决劝阻。
帝不从,
文帝不听,
以颎为元帅长史,
任命高赹为元帅长史,
从汉王征辽东,
跟从汉王杨谅征讨辽东,
遇霖潦疾疫,
遇到阴雨疾役,
不利而还。
大军不利而还。
后言于帝曰“颎初不欲行,
皇后对文帝说“:高赹当初就不想去,
陛上强之,
陛下勉强他去,
妾固知其无功矣”又帝以汉王年少,
妾本来就知道不会有什么结果。”文帝因汉王年少,
专委军于颎。
把军队都托付给高赹。
颎以任寄隆重,
高赹认为深得信任,
每怀至公,
心怀公正,
无自疑意。
从来没有疑虑。
谅所言多不用,
杨谅的话多不被采用,
因甚衔之。
非常忌恨高赹。
及还,
回朝后,
谅泣言于后曰“免颎杀,
杨谅哭着向皇后说:“没有被高赹杀掉,
幸矣”帝闻,
就算是幸运了!”文帝听到后,
弥不平。
更加愤愤不平。不久,
俄而上柱国王积以罪诛,
上柱国王积因罪被杀,
当推覆之际,
审讯的时候,
乃有禁中事,
有宫禁之事,
云于颎处得之。
说是在高赹那里得知的。
帝欲成颎罪,
文帝想定高赹的罪,
闻此大惊。
听到这些十分震惊。
时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幹、刑部尚书薛胄、户部尚书斛律孝卿、兵部尚书柳述等明颎无罪,
这时,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瞖、刑部尚书薛胄、户部尚书斛律孝卿、兵部尚书柳述等人,申明高赹无罪,
帝愈怒,
文帝更加恼怒,
皆以之属吏。
把他们都交给有司处置。从此,
自是朝臣莫敢言。
朝中大臣再没有人敢说话。
颎竟坐免,
高赹终于连坐免官,
以公就第。
保留爵号。
未几,
过了不久,
帝幸秦王俊第,
文帝到秦王杨俊的宅第,
召颎侍宴。
召高赹来陪宴。高赹痛哭流涕,
颎歔欷悲不自胜,
悲不自胜,
独孤皇后亦对之泣,
独孤皇后亦相对哭泣,
左右皆流涕。
手下的人亦皆痛哭。
帝谓曰“朕不负公,
文帝对高赹说:“朕不辜负公,
公自负朕也”因谓侍臣曰“我于高颎胜儿子,
公自辜负朕。”于是对侍臣说“:我对高赹胜似儿子,
虽或不见,
虽然有时不见,
常似目前。
但常常像在眼前。
自其解落,
自从他被解职,
瞑然忘之,
转眼就忘了,
如本无高颎。
好像本来就没有高赹这个人一样。
不可以身要君,
不可用自己要挟国君,
自云第一也”顷之,
自称天下第一。”此事刚过不久,
颎国令上颎阴事,
高赹的属下上告高赹的阴谋之事,
称“其子表仁谓颎曰“昔司马仲达初托疾不朝,
称“:其子表仁对高赹说‘:昔日司马仲达开始假装有病,不朝见天子,
遂有天下。
终于得了天下。
公今遇此,
公今遇此事,
安知非福”于是帝大怒,
怎么知道不是福气呢?’”于是文帝大怒,
囚颎于内史省而鞫之。
把高赹囚禁在内史省审讯。
宪司复奏颎他事,
宪司又奏高赹别的事情,说:
云“沙门真觉尝谓颎曰:
“僧徒真觉曾经对高赹说:
明年国有大丧。
‘明年国家有大丧。
尼令晖复云:
’尼令晖又说‘:
十七、八年,
十七、八年,
皇帝有大厄。
皇帝有大难。
十九年不可过”帝闻益怒,
十九年就过不去。’”文帝听后更加恼怒,
顾谓群臣曰“帝王岂可力求。
对群臣说:“帝王岂能凭强力而求。
孔丘以大圣之才,
孔子有大圣之才,
作法垂于后代,
制定法律流传后代,
宁不欲大位邪。
难道不想为天子?
天命不可耳。
天命不允许。
颎与子言,
高赹和他儿子说的那些话,
自比晋帝,
自比为晋帝,
此何心乎”有司请斩之,
是何种居心!”有司请斩高赹,
帝曰“去年杀虞庆则,
文帝说:“去年杀了虞庆则,
今兹斩王积,
如今刚杀了王积,
如更诛颎,
若再杀高赹,
天下谓我何”于是除颎名。
天下人会怎么说我!”于是就将高赹除名。
初,
当初,
颎为仆射,
高赹任仆射,
其母诫之曰“汝富贵已极,
其母告诫他说:“你的富贵已达到顶点,
但有斫头耳,
只是还有杀头的事,
尔其慎之”颎由是常恐祸变。
你要谨慎啊!”高赹因此常恐发生祸变。
及此,
等到被除名,
颎欢然无恨色,
高赹面有欢欣,脸无恨色,
以为得免祸。
以为灾祸已经免除。
炀帝即位,
炀帝即位,
拜太常卿。
任高赹为太常卿。
时有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
当时有诏令收周、齐原有的乐人和天下散乐。
颎奏“此乐久废。
高赹奏道“:这种音乐早就废除了。
今若征之,
今天征集,
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
恐怕无识之徒弃本逐末,
递相教习”帝不悦。
互相传授。”炀帝不高兴了。
帝时侈靡,
炀帝这时奢侈淫靡,
声色滋甚,
沉湎声色,
又起长城之役。
又开始修筑长城。
颎甚病之,
高赹非常不满,
谓太常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乐而亡,
对太常丞李懿说:“周天元因喜好音乐而灭亡,
殷监不进,
殷鉴不远,
安可复尔”时帝遇启人可汗恩礼过厚,
怎么能够再这样呢!”当时,炀帝对启人可汁恩礼过于优厚,
颎谓太府卿何稠曰“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
高赹对太府卿何稠说:“这个外族人对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所知甚多,
恐为后患”复谓观王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有人奏之,
恐怕成为后患。”又对观王杨雄说“:近来朝廷特别没有纲常法纪。”有人把这些话奏知炀帝,
帝以为讪谤朝政,
炀帝认为这是诽谤朝政,
诛之,
杀了高赹,
诸子徙边。
并把他的几个儿子发配到边疆。
颎有文武大略,
高赹有文韬武略,
明达政务。
精通政务,
及蒙任寄之后,
承蒙文帝信任,
竭诚尽节,
竭尽忠诚,
进引贞良,
举荐贤良,
发天下为己任。
以天下为己任。
苏威、杨素、贺若弼、韩禽等皆颎所荐,
苏威、杨素、贺若弼、韩禽等人,皆是高赹举荐的,
各尽其用,
各尽其用,
为一代名臣。
成为一代名臣。
自余立功立事者,
其余立功立事,
不可胜数。
亦是不可胜数。
当朝执政将二十年,
当朝执政近二十年,
朝野推服,
朝野人士无不赞服,
物无异议,
没人议论是非,
时致升平,
当时社会升平,
颎之力也。
靠的是高赹的力量。
论者以为真宰相。
论者认为高赹是名符其实的宰相。
及诛,
高赹被杀,
天下入不伤惜,
天下之人无不伤悼,
至今称冤不已。
至今仍为高赹鸣冤不止。
所有奇策良谋及损益时政,
所有的奇策良谋和时政方略,
颎皆削稿,
都是出自高赹之手,
代无知者。
当时没有人知道这种情况。
子盛道,
高赹子盛道,
位莒州刺史,
官至莒州刺史,
徙柳城卒。
发配到柳城,死在那里;
道弟弘德,
盛道弟弘德,
封应国公,
封应国公,
晋王记室。
任晋王记室;
次弟表仁,
次弟表仁,
勃海郡公。
封渤海郡公,
徒蜀郡。
并徙于蜀郡。
牛弘传
牛弘,字里仁,
牛弘字里仁,
安定鹑觚人也。
安定鹑觚人。
其先尝避难,
其先人为了避难,
改姓辽氏。
改姓辽氏。
祖炽,
祖父炽,
本郡中正。
本郡中正。
父元,
父元,
魏侍中、工部尚书、临泾公,
任魏侍中、工部尚书,爵临泾公,
复姓牛氏。
复本姓牛氏。
弘在襁褓,
弘在襁褓中,
有相者见之,
有相士见到他,
谓其父曰“此儿当贵,
对他的父亲说:“此儿命当大贵,
善爱养之”及长,
好好地抚养他。”长大后,
须貌甚伟,
形貌甚伟,
性宽裕,
性格宽厚,
好学博闻。
喜好读书,博闻广识。
仕周,
任职于周朝,
历位中外府记室、内史上士、纳言上士,
历任中外府记室、内史上士、纳言上士,
专掌文翰,
专掌文翰,
修起居注。
修起居注。
后袭封临泾公,
后袭封临泾公,
转内史下大夫、仪同三司。
转任内史下大夫、仪同三司。
开皇初,
开皇初年,
授散骑常侍、秘书监。
授散骑常侍、秘书监之职。
弘以典籍遗逸,
牛弘因典籍遗落散失,
上表请开献书之路,
上表请求开献书之路,
曰:
其表称:
昔周德既衰,
“昔日周德既已衰微,
旧经紊弃。
旧经乱弃。
孔子以大圣之才,
孔子凭大圣人的才能,
开素王之业,
开创大业,
宪章祖述,
制定法令,
制《礼》刊《诗》,
制《礼》删《诗》,
正五始而修《春秋》,
正五始而修撰《春秋》,
阐《十翼》而弘《易》道。
阐发《十翼》,弘扬《易》道。
及秦皇驭宇,
及秦始皇统一天下,
吞灭诸侯,
吞并诸侯,
先王坟籍,
先王典籍,
扫地皆尽。
焚毁殆尽。
此则书之一厄也。
这则是书籍的第一次厄难。
汉兴,
汉朝建立,
建藏书之策,
制定藏书的政策,
置校书之官。
设置校书的官职。
至孝成之代,
到了孝成帝,
遣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派遣谒者陈农搜求天下的遗书。
诏刘向父子雠校篇籍。
诏令刘向父子校勘篇籍。
汉之典文,
汉朝的典籍文献,
于斯为盛。
到这个时候算是最盛。
及王莽之末,
到王莽末年,
并从焚烬。
全部焚烧。
此则书之二厄也。
这是书籍的第二次厄难。
光武嗣兴,
光武继兴,
尤重经诰,
特别重视经籍诰令,
未及下车,
未及下车,
先求文雅。
先求文雅。
至肃宗亲临讲肄,
到了肃宗,亲临讲舍,
和帝数幸书林,
和帝数次临幸书林,
其兰台、石室、鸿都、东观,
兰台、石室、鸿都、东观等殿堂,
秘牒填委,
满是书籍,
更倍于前。
更超过从前。
及孝献移都,
及孝献迁都,
吏人扰乱,
吏人扰乱,
图书缣帛,
图书缣帛,
皆取为帷囊。
都被用作帷帐行囊。
所收而西,
收拢起来往西京运的,
载七十余乘,
装了七十多车,
属西京大乱,
逢西京大乱,
一时燔荡。
一时间被烧个净光,
此则书之三厄也。
这是书籍的第三次厄难。
魏文代汉,
魏文帝代汉自立,
更集经典,
重新收集经典,
皆藏在秘书,
都藏在秘书省,
内外三阁,
占用了内外三座楼阁,
遣秘书郎郑默删定旧文,
遣秘书郎郑默删定旧有的书籍,
论者美其朱紫有别。
论者都称赞其所删优劣有别。
晋氏承之,
晋朝继承魏朝,
文籍尤广。
文章典籍更多。
晋秘书监荀勖定魏《内经》,
晋秘书监荀勖定《魏内经》,
更著《新簿》。
另著《新簿》。
属刘、石冯陵,
逢刘粲、石勒进犯,
从而失坠。
书籍又在逃遁中丢失。
此则书之四厄也。
这是书籍的第四次厄难。
永嘉之后,
永嘉之后,
寇窃竞兴,
寇贼四起,
其建国立家,
其建立国家,
虽传名号,
虽传名号,
宪章礼乐,
法令礼乐,
寂灭无闻。
却寂灭无闻。
刘裕平姚,
刘裕平定姚氏,
收其图籍,
收其图籍,
《五经》子史,
《五经》子史,
才四千卷,
总共才有四千卷,
皆赤轴青纸,
皆是赤轴青纸,
文字古拙,
文字古拙,
并归江左。
一并归于江南。
宋秘书丞王俭依刘氏《七略》,
宋秘书丞王俭依照刘氏《七略》,
撰为《七志》。
撰写《七志》。
梁人阮孝绪亦为《七录》。
梁人阮孝绪也撰写有《七录》。
总其书数,
总计其书数,
三万余卷。
共三万多卷。
及侯景度江,
及侯景渡江,
破灭梁室,
消灭梁朝,
秘省经籍,虽从兵火,
秘书省的经籍虽经过战火,
其文德殿内书史,
但文德殿内的书籍,
宛然犹存。
依然保存了下来。
萧绎据有江陵,
萧绎占据江陵,
遣将破平侯景,
派兵将平定侯景之乱,
收文德之书及公私典籍重本七万余卷,
收集文德殿的书籍和公私典籍重本,计有七万余卷,
悉送荆州。
全部送往荆州。
及周师入郢,
及周兵入郢,
绎悉焚之于外城,
萧绎把这些书集中在外城焚烧,
所收十才一二。
所剩仅十之一二。
此则书之五厄也。
这是书籍的第五次厄难。
后魏爰自幽方,
“后魏自边远之地,
迁宅伊洛,
迁居伊洛,
日不暇给,
时间不长,
经籍阙如。
没有什么经籍。
周氏创基关右,
周朝创业于关右,
戎车未息。
战乱不断。
保定之始,
周武帝保定初年,
书止八千,
书籍仅有八千卷,
后加收集,
后来又经搜集,
方盈万卷。
才达到一万卷。
高氏据有山东,
高氏在太行山东建立齐国,
初亦采访,
开始的时候也采访书籍,
验其本目,
和原本相比,
残阙犹多。
残缺的特别多。
及东夏初平,
东夏刚刚平安,
获其经史,
获得的经籍史册,
四部重杂,
四部重杂,
三万余卷。
计有三万多卷。
所益旧书,
增加的旧书,
五千而已。
只有五千卷。
今御出单本,
现在挑出的单本,
合一万五千余卷,
合计一万五千多卷,
部帙之间,
部帙之间,
仍有残缺。
仍有残缺。
比梁之旧目,
和梁朝旧有的书目相比,
止有其半。
仅有其半数。
至于阴阳《河洛》之篇,
至于阴阳、《河》、《洛》之类的书籍,
医方图谱之说,
医书图谱著作,
弥复为少。
更加少了。
臣以经书自仲尼迄今,
“臣以为,经书自孔子至今,
数遭五厄,
遭到五次厄难,
兴集之期,
重新兴集的日子,
属膺圣代。
属于我皇圣世。
今秘藏见书,
如今秘书省的藏书,
亦足披览,
亦足够阅览。
但一时载籍,
但一个时代的书籍,
须令大备。
一定要大体具备。
不可王府所无,
不可出现王府没有,
私家乃有。
私人却有的情况,
若猥发明诏,
如果广发诏令,
兼开购赏,
兼以购买奖赏,
则异典必致,
则必可罗致难得的典籍,
观阁斯积。
满积观阁。”
上纳之,
文帝采纳牛弘的建议,
于是下诏,
于是颁布诏令,
献书一卷,
献书一卷,
赉缣一疋。
赏缣一匹。
一二年间,
一二年的功夫,
篇籍稍备。
典籍大体具备。
进爵奇章公。
牛弘晋爵为奇章公。
三年,
三年,
拜礼部尚书,
升任礼部尚书,
奉敕修撰《五礼》,
奉旨修撰《五礼》,
勒成百卷,
刻成百卷,
行于当代。
流行于世。
弘请依古制,
牛弘请求依照古制,
修立明堂,
修立明堂。文帝认为各种事情刚刚开始,没有时间修造明堂,
上议曰:
竟放下不去实施。
窃谓明堂者,
所以通神灵,
感天地,
出教化,
崇有德。
黄帝曰合宫,
尧曰五府,
舜曰总章,
布政兴教,
由来尚矣。
《周官考工记》曰“夏后氏代室,
堂脩二七,
广四脩一”郑玄注云“脩十四步,
其广益以四分脩之一,
则广十七步半也”“殷人重屋,
堂脩七寻,
四阿重屋”郑云“其脩七寻,
广九寻也”“周人明堂,
度九尺之筵,
南北七筵。
五室,
凡室二筵”郑玄云“此三者,
或举宗庙,
或举王寝,
或举明堂,
互言之明其制同也”马融、王肃、干宝所注,
与郑亦异,
今不具出。
汉司徒马宫议云“夏后氏代室,
室显于堂,
故命以室。
殷人重屋,
屋显于堂,
故命以屋。
周人明堂,
堂大于夏室,
故命以堂。
夏后氏益其堂之广百四十四尺,
周人明堂,
以为两序间大夏后氏七十二尺”若据郑玄之说,
则夏室大于周堂,
如依马宫之言,
则周堂大于夏室。
后王转文,
周大为是。
但宫之所言,
未详其义。
此皆去圣久远,
《礼》文残缺,
先儒解说,
家异人殊。
郑注《玉藻》亦云“宗庙路寝,
与明堂同制”《王制》曰“寝不逾庙,
明大小是同”。
今依郑注,
每室及堂,
止有一丈八尺,
四壁之外,
四尺有馀。
若以宗庙论之,
祫享之日,
周人旅酧六尸,
并后褷为七,
先公昭穆二尸,
先王昭穆二尸,
合十一尸,
三十六主,
及君北面行事于二丈之堂,
愚不及此。
若以正寝论之,
便须朝宴。
据《燕礼》“诸侯宴则宾及卿大夫脱屦升坐”是知天子宴,
则三公九卿并升堂。
《燕义》又云“席小卿次上卿”言皆侍席。
止于二筵之间,
岂得行礼。
若以明堂论之,
总享之时,
五帝各于其室。
设青帝之位,
须于木室内少北西面。
太昊从食,
坐于其西,
近南北面。
祖宗配享者,
又于青帝南,
稍退西面。
丈八之室,
神位有三,
加以簠簋豆笾,
牛羊之俎,
四海九州美物咸设,
复须席上升歌,
出樽反坫,
揖让升降,
亦以隘矣。
据兹而说,
近是不然。
案刘向别录及马宫、祭邕等所见,
当时有《古文明堂礼》、《王居明堂礼》、《明堂图》、《明堂大图》、《明堂阴阳》、《太山通义》、《魏文侯孝经传》等,
并说古明堂事。
其书皆亡,
莫得而正。
今《明堂月令》者,
郑玄云是吕不韦著,
《春秋十二纪》之首章,
礼家钞合为记。
祭邕、王肃云周公作,
《周书》有《月令》第五十三,
即此也。
各有证明,
文多不载。
束皙以为夏时书。
刘瓛云“不韦鸠集儒者,
寻于圣王月令之事而记之。
不韦安能独为此记”今案不得全称周书,
亦不可即为秦典,
其内杂有虞、夏、殷之法,
皆圣王仁恕之政也。
蔡邕具为章名,
又论之曰“明堂所以宗祀其祖,
以配上帝也”夏后氏曰代室,
殷人曰重屋,
周人曰明堂。
东曰青阳,
南曰明堂,
西曰总章,
北曰玄堂,
内曰太室。
圣人南面而听,
响明而治,
人君之位莫不正焉。
故虽有五名,
而主以明堂也。
制度之数,
各有所依。
方一百四十四尺,
坤之策也,
屋圆楣径二百一十六尺,
乾之策也。
太庙明堂方六丈,
通天屋径九丈,
阴阳九六之变,
且圆盖方覆,
九六之道也。
八闼以象卦,
九室以象州,
十二宫应日辰。
三十六户,
七十二牖,
以四户八牖乘九宫之数也。
户皆外设而不闭,
示天下以不藏也。
通天屋高八十一尺,
黄钟九九之实也。
二十八柱布四方,
四方七宿之象也。
堂高三尺,
以应三统,
四向五色,
各象其行。
水阔二十四丈,
象二十四气,
于外,
以象四海。
王者之大礼也”观其模范天地,
则象阴阳,
必据古文,
义不虚出。
今若直取《考工》,
不参《月令》,
青阳总章之号不得而称,
九月享帝之礼不得而用。
汉代二京所建,
与此说悉同。
建安之后,
海内大乱,
魏氏三方未平,
无闻兴造。
晋则侍中裴頠议“直为一殿,
以崇严父之祀,
其余杂碎,
一皆除之”宋、齐已还,
咸率兹礼,
前王盛事,
于是不行。
后魏代都所造,
也自李冲,
三三相重,
合为九屋。
檐不覆基,
房间通街,
穿凿处多,
迄无可取。
及迁洛阳,
更加营构,
五九纷竞,
遂至不成。
宗祀之事,
于焉靡托。
今皇猷遐阐,
化覃海外,
方建大礼,
垂之无穷。
弘等不以庸虚,
谬当议限。
今检明堂必须五室者何。
《尚书帝命验》曰“帝者承天立五府,
赤曰文祖,
黄曰神斗,
白曰显纪,
黑曰玄矩,
苍曰灵府”郑玄注曰“五府与周明堂同矣”且三代相沿,
多有损益,
至于五室,
确然不变。
夫室以祭天,
天实有五,
若立九室,
四无所用。
布政视朔,
自依其辰。
郑司农云“十二月分在青阳等左右之位”,
不云居室。
郑玄亦云“每月于其时之堂而听政焉”《礼图》画个,
皆在堂偏,
是以须为五室。
明堂必须上圆下方者何。
《孝经援神契》曰“明堂者,
上圆下方,
八窗四达,
布政之宫”《礼记盛德篇》曰“明堂四户八牖,
上圆下方”是以须为圆方。
明堂必须重屋者何。
案《考工记》,
夏言“九阶,
四旁两夹窗,
门堂三之二,
室三之一”殷、周不言者,
明一同夏制。
殷言“四阿重屋”,
周承其后不言屋,
制亦尽同可知也。
其“殷人重屋”之下,
本无五室之文。
郑注云“五室者,
亦据夏以知之”明周不云重屋,
因殷则有,
灼然可见。
《礼记明堂位》曰“太庙,
天子明堂”言鲁为周公之故,
得用天子礼乐,
鲁之太庙,
与周之明堂同。
又曰“复庙重檐,
刮楹达响,
天子之庙饰”郑注“复庙,
重屋也”据庙既重屋,
明堂亦不疑矣。
《春秋》文公十三年,
太室屋坏,
《五行志》曰“前堂曰太庙,
中央曰太室,
屋其上重者也”服虔亦云“太室,
太庙之上屋也”《周书·作洛篇》曰“乃立太庙宗宫路寝明堂,
咸有四阿反坫,
重亢重廊”孔晁注云“重亢,
累栋。
重廊,
累屋也”依《黄图》所载,
汉之宗庙皆为重屋。
此去古犹近,
遗法尚存,
是以须为重屋。
明堂必须为辟雍者何。
《礼记盛德篇》云“明堂者,
明诸侯尊卑也。
外水曰辟雍”《明堂阴阳录》曰“明堂之制,
周圜行水,
左旋以象天,
内有太室,
以象紫宫”此则明堂有水之明文也。
然马宫、王肃以为明堂、辟雍、太学同处,
蔡邕、卢植亦以为明堂、灵台、辟雍、太学同实异名。
邕云“明堂者,
取其宗祀之清貌,
则谓之清庙,
取其正室,
则曰太室,
取其堂,
则曰明堂,
取其四门之学,
则曰太学,
取其周水圜如璧,
则曰辟雍,
其实一也”其言别者,
《五经通义》曰“灵台以望气,
明堂以布政,
辟雍以养老教学”三者不同。
袁准、郑玄亦以为别。
历代所疑,
岂能辄定。
今据《郊祀志》云“欲为明堂,
未晓其制。
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
一殿无壁,
盖之以茅,
水圜宫垣,
天子从之”以此而言,
其来则久。
汉中元二年,
起明堂、辟雍、灵台于洛阳,
并别处。
然明堂并有璧水,
李尤明堂铭曰“流水洋洋”是也。
以此须有辟雍。
今造明堂,
须以礼经为本。
形制依于周法,
度数取于《月令》,
遗阙之处,
参以余书,
庶使该详沿革之理。
其五室九阶,
上圆下方,
四阿重屋,
四旁两门,
依《考工记》、《孝经》说。
堂方一百四十四尺,
屋圆楣径二百一十六尺,
太室方六丈,
通天屋径九丈,
八闼二十八柱,
堂高三尺,
四向五色,
依《周书月令》论。
殿垣方在内,
水周如外,
水内径三百步,
依《太山》、《盛德记》、《观礼经》。
仰观俯察,
皆有则象,
足以尽诚上帝,
祗配祖宗,
弘风布教,
作范于后矣。
上以时事草创,
未边制作,
竟寝不行。
六年,
除太常卿。
九年,
诏定雅乐,
又作乐府歌词,
撰定圆丘五帝凯乐,
并议乐事。
弘上议云:
谨案礼,
五声六律,
十二管还相为宫。
《周礼》奏黄钟,
歌大吕,
奏太蔟,
歌应钟,
皆旋相为宫之义。
蔡邕《明堂月令章句》曰“孟春月则太蔟为宫,
姑洗为商,
蕤宾为角,
南吕为徵,
应钟为羽,
大吕为变宫,
夷则为变徵。
他月放此”故先王之作律吕也,
所以辨天地四方阴阳之声。
扬子云曰“声生于律,
律生于辰”故律吕配五行,
通八风,
历十二辰,
行十二月,
循环转运,
义无停止。
譬如立春木王火相,
立夏火王土相,
季夏余分,
土王金相,
立秋金王水相,
立冬水王木相。
递相为宫者,
谓当其王月,
名之为宫。
今若十一月不以黄钟为宫,
十三月不以太蔟为宫,
便是春木不王,
夏土不相。
岂不阴阳失度,
天地不通哉。
刘歆《锺律书》云“春宫秋律,
百卉必凋。
秋宫春律,
万物必荣。
夏宫冬律,
雨雹必降。
冬宫夏律,
雷必发声”以斯而论,
诚为不易。
且律十二,
今直为黄钟一均,
唯用七律,
以外五律竟复何施。
恐失圣人制作本意。
故须依《礼》作还相为宫之法。
上曰“不须作旋相为宫,
且作黄钟一均也”弘又论六十律不可行:
谨案《续汉书律历志》“元帝遣韦玄成问京房于乐府。
房对:
受学故小黄令焦延寿。
六十律相生之法:
以上生下,
皆三生二。
以下生上,
皆三生四。
阳下生阴,
阴上生阳,
终于中吕,
十二律毕矣。
中吕上生执始,
执始下生去灭,
上下相生,
终于南事,
六十律毕矣。
十二律之变至于六十,
犹八卦之变至于六十四也。
冬至之声,
以黄钟为宫,
太蔟为商,
姑洗为角,
林钟为徵,
南吕为羽,
应钟为变宫,
蕤宾为变徵。
此声气之元,
五音之正也。
故各统一日。
其余以次运行,
当日者各自为宫,
而商徵以类从焉。
房又曰:
竹声不可以度调,
故作准以定数。
准之状如瑟,
长一丈而十三弦,
隐间九尺,
以应黄钟之律九寸。
中央一弦,
下画分寸,
以为六十律清浊之节。
执始之类,
皆房自造。
房云受法于焦延寿,
未知延寿所承也。
至元和元年,
待诏候钟律般肜上言:
官无晓六十律以准调音者。
故待诏严嵩,
具以准法教其子宣,
愿召宣补学官,
主调乐器。
太史丞弘试宣十二律,
其二中,
其四不中,
其六不知何律,
宣遂罢。
自此律家莫能为准施弦。
熹平六年,
东观召典律者太子舍人张光问准意。
光等不知,
归阅旧藏,
乃得其器,
形制如房书,
犹不能定其弦缓急,
故史官能辩清浊者遂绝。
其可以相传者,
唯大榷常数及候气而已”据此而论,
房法汉世已不能行。
沈约《宋志》曰“详案古典及今音家,
六十律无施于乐”《礼》云“十二管还相为宫”,
不言六十。
《封禅书》云“大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而悲,
破为二十五弦”假令六十律为乐得成,
亦所不用,
取大乐必易,
大礼必简之意也。
又议曰:
又论道:
案《周官》云“大司乐掌成均之法”郑众注云“均,
“案《周官》说:‘大司乐主管成均之法。’郑众注说:‘均,
调也。
就是音调。
乐师主调其音”《三礼义宗》称“《周官》奏黄钟者,
乐师主管调节它的音调。’《三礼义宗》称:‘《周官》奏黄钟,
用黄钟为调,
是用黄钟为调,
歌大吕者,
歌大吕,
用大吕为调。
是用大吕为调。
奏者谓堂下四县,
奏说的是堂下四处悬挂,
歌者谓堂上所歌。
歌说的是堂上所唱。
但以一祭之间,
只是在同一次祭祀的时候,
皆用二调”是知据宫称调,
二调皆用。’因此可知,根据宫来确定调,
其义一也。
意思是一样的。
明六律六吕迭相为宫,
阐明六律六吕相互为宫,
各自为调。
各自为调。
今见行之乐,
如今流行的音乐,
用黄钟之宫,
用黄钟为宫,
乃以林钟为调,
则就用林钟为调,
与古典有违。
与古制不同。
案晋内书监荀勖依典记,
案,晋内书监荀勖根据典籍记载,
以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之法,
用五声十二律循环为宫之法,
制十二笛。
制成十二笛。
黄钟之笛,
黄钟之笛,
正声应黄钟,
正声与黄钟相应,
下徵应林钟,
下徵与林钟相应,
以姑洗为清角。
把姑洗作为清角。
大吕之笛,
大吕之笛,
正声应大吕,
正声与大吕相应,
下徵应夷则。
下徵与夷则相应。
以外诸均,
其他各种音调,
例皆如是。
都像这样。
然今所用林钟,
然而,如今用的林钟,
是勖下徵之调。
是荀勖的下徵调式。
不取其正,
不用其正,
先用其下,
先用其下,
于理未通,
于理不通,
故须改之。
因此必须改正。”
上甚善其议,
皇上认为牛弘的建议很好,
诏弘与姚察、许善心、何妥、虞世基等正定新乐。
诏令牛弘与姚察、许善心、何妥、虞世基等人订正确立新乐。
是后议置明堂,
之后,议论设置明堂,
诏弘条上故事,
诏令牛弘条陈上代故事,
议其得失。
论其得失。
上甚敬重之。
皇上非常敬重牛弘。
时杨素恃才矜贵,
当时,杨素恃才矜持骄贵,
贱侮朝臣,
轻贱侮辱朝中大臣,
唯见弘未尝不改容自肃。
只有见到牛弘,未曾不改变面容,恭恭敬敬。
素将击突厥,
杨素将去征伐突厥,
诣太常与弘言别。
到太常府与牛弘话别。
弘送素至中门而止,
牛弘送杨素到中门就止步了,
素谓曰“大将出征,
杨素对牛弘说:“我身为大将,出征突厥,
故来叙别,
所以特意来话别,
何相送之近也”弘遂揖而退。
为何送这么近?”牛弘就拜揖而退。
素笑曰“奇章公可谓其智可及,
杨素笑着说“:奇章公真正可以说是其智可及,
其愚不可及也”亦不以屑怀。
其愚不可及。”牛弘也不在意。很快,
寻授大将军,
授大将军之职,
拜吏部尚书。
任吏部尚书。
时帝又令弘与杨素、苏威、薛道衡、许善心、虞世基、崔子发等并召诸儒,
当时,文帝又令牛弘与杨素、苏威、薛道衡、许善心、虞世基、崔子发等人,一同召集众儒生,
论新礼降杀轻重。
讨论新礼降杀轻重的问题,
弘所立议,
牛弘的议论,
众咸推服之。
众人都很佩服。
及献皇后崩,
献皇后死,
王公已不下能定其仪注。
王公以下大臣不能确定用何礼仪制度。
杨素谓弘曰“公旧学时贤所仰。
杨素对牛弘说:“公学通古今,众贤敬仰。
今日之事,
如今这件事情,
决在于公”弘了不辞让,
就取决于您了。”牛弘一点也不推让,
斯须之间,
不大一会儿,
仪注悉备,
礼仪制度全部确定了,
皆有故实。
且都有过去的实例。
素叹曰“衣冠礼乐尽在此矣,
杨素感慨道:“衣冠礼乐都在这里了,
非吾所及也”弘以三年之丧。
不是我所能及的。”牛弘以为服丧三年,
祥禫具有降杀,
祥礻覃之祭的用具应减少,
期服十一月而练者,
期服十一个月而服练,
无所象法,
没有什么依据,
以闻于帝。
就把这种想法上奏文帝。
帝下诏除期练之礼,
文帝下诏除期练之礼,
自弘始也。
自牛弘开始。
弘在吏部,
牛弘任吏部尚书,
先德行后文才,
选拔人才先德行而后文才,
务在审慎。
十分审慎。
虽致缓滞,
虽然选才有时迟缓,
所有进用,
但所选用之人,
并多称职。
大都称职。
吏部侍郎高孝基,
吏部侍郎高孝基,
鉴赏机晤,
识鉴快捷机敏,
清慎绝伦,
清正谨慎,无人可比,
然爽俊有余,
然而豪爽有余,
迹似轻薄,
显得有点轻薄,
时宰多以此疑之。
当时的宰相们多因此怀疑他是否胜任。
唯弘深识其真,
只有牛弘真正认识其人,
推心任委。
真诚地委之以重任。
隋之选举,
隋朝的选举,
于斯为最,
这个时候最好,
时论服弘识度之远。
时论甚为佩服牛弘见识深远。
炀帝之在东宫,
炀帝为东宫太子时,
数有诗书遗弘,
多次有诗书赠牛弘,
弘亦有答。
牛弘也有答和。
及嗣位,
炀帝继位,
尝赐弘诗曰“晋家山吏部,
曾赐牛弘诗说“:晋家山吏部,
魏代卢尚书,
魏代卢尚书。
莫言先哲异,
莫言先哲异,
奇才并佐余。
奇才并佐余。
学行敦时俗,
学行敦时俗,
道素乃冲虚,
道素乃冲虚。
纳言云阁上,
纳言云阁上,
礼仪皇运初。
礼仪皇运初。
彝伦欣有叙,
彝伦欣有叙,
垂拱事端居”其同被赐诗者,
垂拱事端居。”一同得到赐诗的人,
至于文词赞扬,
赞扬的文词,
无如弘美。
没有人能像牛弘这样,受到如此的赞美。
大业二年,
大业二年,
进位上大将军。
晋位上将军。
三年,
三年,
改右光禄大夫。
改任右光禄大夫。
从拜恒岳,
跟从炀帝拜南岳恒山,
坛墠珪币牲牢,
拜祭所需的物品,
并弘所定。
都是牛弘确定的。
还下太行山,
还下太行山,
炀帝尝召弘入内帐,
炀帝曾召牛弘入内帐,
对皇后赐以同席饮食。
当皇后之面赐同席饮食。
其亲重如此。
其亲宠重用如此!
弘谓其子曰“吾受非常之遇,
牛弘对他的儿子说“:我受到非同寻常的礼遇,
荷恩深重。
承恩深重。
汝等子孙,
你们这些子孙,
宜以诚敬自立,
应该以诚敬自立,
以答恩遇之隆”六年,
报答皇上丰隆的恩遇。”六年,
从幸江都,
跟随炀帝巡幸江都,
卒。
死于途中。
帝伤惜之,
炀帝伤心痛惜,
赗赠甚厚。
追赠非常丰厚。
归葬安定,
归葬安定,
赠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文安侯,
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文安侯,
谥曰宪。
谥号为宪。
弘荣宠当世,
牛弘一世荣宠,
而车服卑俭,
但是车马服饰卑微节俭,
事上尽礼,
事上尽礼,
待下以仁,
待下宽仁,说的少,
讷于言而敏于行。
做的多。
上尝令宣敕,
皇上曾令他宣读敕书,
弘至阶下,
牛弘到了台阶下,
不能言,
没有宣读,
退还拜谢,
退回拜谢,
云并忘之。
说把敕书上的话都忘掉了。
上曰“传语小辩,
皇上说“:宣旨之类的小事,
故非宰臣任也”愈称其质真。
本来就不是宰相们的事。”更加赞扬牛弘诚厚耿直。
大业之代,
炀帝的时候,
委遇弥隆。
委任恩遇更为丰隆。
性宽厚,
牛弘性格宽厚,
笃志干学,
笃志好学,
虽职务繁杂,
虽公务繁忙驳杂,
书不释手。
而书却不离手。
隋室旧臣,
隋朝的旧臣,
始终信任,
始终受到信任,
悔吝不及,
而又没有悔恨的,
唯弘一人而已。
只有牛弘一个人。
弟弼,
其弟牛弼,
好酒而酗,
好酒而又酗酒,
尝醉射杀弘驾车牛,
曾经醉酒射死了牛弘的驾车牛。
弘还宅,
牛弘回到家里,
其妻迎谓曰“叔射杀牛”弘闻,
妻子迎上前说:“叔叔射死了牛。”牛弘听到后,
无所怪问,
没作任何怪问,
直答曰“作脯”坐定,
直接答道“:作牛肉脯。”坐下后,
其妻又曰“叔忽射杀牛,
妻子又说:“叔叔忽然射死了牛,
大是异事。
真是怪事。”
弘曰“已知”颜色自若,
牛弘说“:已经知道了。”神色自如,
读书不辍。
读书不止。
其宽和如此。
牛弘宽厚和气如此。
有文集十二卷行于世。
有文集十二卷流行于世。李德林字公辅,
博陵安平人。
长子方大,
祖父李寿,
亦有学业,
任魏湖州户曹从事,
位内史舍人。
父敬族,
历任太学博士、镇远将军。
次子方裕,
魏静帝时,
凶险无仁心,
命当世学问渊博之人订正文献图籍,
在江都与裴虔通等谋杀逆,
任内校书,
事见《司马德戡传》。
供职于直阁省。
李德林传
李德林,字公辅,
李德林自幼聪明机敏,
博陵安平人。祖寿,魏湖州户曹从事。
年仅数岁,
父敬族,
诵读左思《蜀都赋》,
历太学博士、镇远将军。
十多天就会背诵了。
魏静帝时,命当世通人正定文籍,
高隆之见了,
以为内校书,
大为惊奇,
别在直阁省。
告诉满朝文士说“:
德林幼聪敏,年数岁,诵左思《蜀都赋》,
待他长大后,
十余日便度。
肯定是天下了不起的人物。”
高隆之见而叹异之,遍告朝士云“若假其年,必为天下伟器”邺京人士多就宅观之,
邺京人士多到李德林家宅来看他,
月余车马不绝。
一个多月里,车马不绝。
年十五,
十五岁时,
诵《五经》及古今文集,
背诵《五经》和古今文集,
日数千言。
每日几千字。
俄而该博坟典,
很快就博览经史典籍,
阴阳纬候无不通涉。
阴阳纬候之书亦是无不涉猎。
善属文,
很会写文章,
词核而理畅。
文词核实,理义通畅。
魏收尝对高隆之谓其父曰“贤子文笔,
魏收曾当着高隆之的面对李德林的父亲说:“你儿子的文章才华,
终当继温子升”隆之大笑曰“魏常侍殊己嫉贤,
终会继承温子升,成为文章大家。”高隆之大笑道“:魏常待这么妒嫉贤才,
何不近比老彭,
为何不近比老彭,
乃远求温子”
却要远比温子升呢?”
年十六,遭父艰,
李德林十六岁时死了父亲,
自驾灵舆,
自己驾着灵车,
反葬故里。
归葬家乡。
时严寒,
时值严冬,
单缞跌足,
李德林穿着单薄的孝服,赤着脚,
州里人物由是敬慕之。
州里人们看到后,更加敬慕他。
居贫轗轲,
李德林贫穷坎坷,
母氏多疾,
母亲多病,
方留心典籍,
就居家读书,
无复宦情。
没有去做官的意思。
其后母病稍愈,
后来,母亲的病稍稍好一些,
逼令仕进。
就被逼令出去做官。
齐任城王湝为定州刺史,
齐任城王高氵皆任定州刺史,
重其才,
看重他的才能,
召入州馆,
召入州馆,
朝夕同游,
朝夕同游,
殆均师友。
像师生朋友一样。
后举秀才,
后举秀才,
尚书令杨遵彦考为上第,
尚书令杨遵彦考试定为优秀,
授殿中将军。
授李德林殿中将军之职。
及长广王作相,
长广王任丞相时,
引为丞相府行参军。
任命李德林为丞相府行参军。
未几,
不久,
王即帝位,
长广王即皇帝位,
累迁中书舍人,
李德林累迁中书舍人,
加通直散骑侍郎,
加授通直散骑侍郎,
别典机密。
另掌机密要务。
寻丁母艰,
遭母丧,
以至孝闻,
因十分孝顺而闻名,
朝廷嘉之。
得到朝廷的嘉奖。
裁百日,
守丧百日,
夺情起复,
朝廷强令复职,
固辞不起。
李德林坚辞不起。
魏收与阳休之论《齐书》起元事,
魏收与阳休之讨论《齐书》起元之事,
百司会议。
百司会同讨论。
收与德林致书往复,
魏收和李德林书信来往,商议此事,
词多不载。
词多不载。
后除中书侍郎,
后任中书侍郎,
仍诏修国史,
仍诏令修撰国史。
时齐帝留情文雅,
其时齐帝留意文章雅事,
召入文林馆,
召李德林入文林馆,
与黄门侍郎颜之推同判文林馆事。
与黄门侍郎颜之推同判文林馆事。
累迁仪同三司。
多次升迁至仪同三司。
周武帝平齐,
周武帝平定齐国,
遣使就宅宣旨云“平齐之利,
派遣使者到李德林宅第宣读圣旨说:“平定齐国的用意,
唯在于尔,
只在于你,
宜入相见”仍令从驾至长安,
应入京相见。”就命令李德林跟随车驾到长安,
授内史上士,
授任内史上士,
诏诰格式及用山东人物,
诏书诰命的格式和擢用山东人物一类的事情,
一以委之。
都委托给李德林。
周武谓群臣曰“我常日唯闻李德林与齐朝作书檄,
周武帝对群臣说“:我往日听说李德林为齐朝草撰书檄,
我正谓其是天上人。
我只说他是天上之人。
岂言今日得其驱使,
岂知今天为我所用,
复为我作文书,
又替我作文书,
极为大异”神武公纥豆陵毅答曰“臣闻明主圣王,
大是奇异。”神武公纥豆陵毅回答说:“臣听说,
得骐驎凤皇为瑞,
圣明的君主得到麒麟凤凰这样的祥瑞之物,
是圣德所感,
是圣德所感而致,
非力能致之。
不是人力能令他们来的。
瑞物虽来,
祥瑞之物虽来,
不堪使用。
却是不能使用。
如李德林来受驱策,
像李德林这样来受驱使,
亦是陛下圣德感致,
也是陛下圣德感化的结果,
有大才用,
有大才使用,
胜于骐驎凤皇远矣”帝大笑曰“诚如公言”宣政末,
远胜于麒麟凤凰这些祥瑞。”武帝大笑道:“确实像你说的。”宣政年末,
授御正下大夫。
授李德林御正下大夫之职。
后赐爵成安县男。
后又赠爵成安县男。
宣帝大渐,
宣帝病危,
隋文帝初受顾命,
隋文帝初受天子遗诏,
令邗国公杨惠谓德林曰“朝廷赐令总文武事,
令邗国公杨惠对李德林说“:朝廷赐命总揽文武之事,
今欲与公共成,
如今想和您共同理政,
必不得辞”德林答曰“愿以死奉公”隋文大悦,
请您一定不要推辞。”德林答道“:愿以死奉公。”隋文帝非常高兴,
即召与语。
即召李德林叙话。
刘昉、郑译初矫诏召隋文受命辅少主,
刘窻、郑译当初假传圣旨,召隋文帝受命辅助少主,
总知内外兵马事。
总管内外兵马事务。
译欲授隋文冢宰,
郑译想授隋文帝宰相之职,
译自摄大司马,
自摄大司马之职,
昉为小冢宰。
刘窻任小冢宰。
德林私启“宜作大丞相,
李德林私下告诉隋文帝说:“应任大丞相,
假黄钺,
假黄钺,
都督内外诸军事”遂以译为相府长史。
都督内外诸军事。”于是隋文帝就任命郑译为相府长史,
昉为相府司马,
刘窻为相府司马,
二人由是不平。
二人因此愤愤不平。
以德林为相府属,
任命李德林为相府属,
加仪同大将军。
加授仪同大将军。
不久,
未几而三方构乱,
三方乱起,
指授兵略,
指挥调度兵马之事,
皆与之参详。
隋文帝都是和李德林商议。
军书羽檄,
军书羽檄,
朝夕顿至,
早晚不断,
一日之中,
一天之内,
动逾百数。
动辄超过百数。
或机速竞发,
有时各种书檄急待发出,
口授数人,
李德林就口授数人,
文意百端,
头绪繁多,
不加治点。
却用不着修改。
郧公韦孝宽为东道元帅,
郧公韦孝宽任东道元帅,
师次永桥,
大军到了永桥,
沁水长,
沁水暴涨,
孝宽师未得度。
孝宽的军队不能渡河。
长史李询密启“诸大将受尉迟迥饷金”隋文得启,
长史李询秘密告诉隋文帝说“:诸位大将都接受了尉迟迥的贿赂。”隋文帝听说后,
以为忧,
甚是忧虑,
议欲代之。
商议派人取代韦孝宽。
德林曰“临敌代将,
李德林说“:临敌易将,
自古所难,
自古以来都是件难事,
乐毅所以辞燕,
乐毅就是因为临阵易将才离开了燕国,
马服以之败赵也。
马服君也因临阵易将使赵国被打败。
公但以一腹心,明于智略,素为诸将所信伏者,
您只要派一个明于智略又平素为诸将所信服的心腹之人,
速至军所,
迅速赶到韦帅大军的驻地,
观其情伪。
观察一下真假虚实。
纵有异意,
诸将即使有其他想法,
必不敢动”隋文曰“公不发此言,
也必定不敢有什么举动。”隋文帝道“:公不说这番话,
几败大事”即令高颎驰驿往军所,
几乎坏了大事!”即令高赹迅速赶到大军驻地,
为诸将节度,
节制调度诸将,
竟成大功。
终于大获成功。
凡厥谋谟,
李德林所献的谋略,
皆此类也。
都是这一类的。
进授丞相府从事内郎。
晋升为丞相府从事内郎。
禅代之际,
隋文帝禅代之际,
其相国总百揆、九锡殊礼诏策笺表玺书,
其总百揆、九锡殊礼诏策笺表玺书等,
皆德林之辞也。
皆出自李德林之手。
隋文癸祚之日,
隋文帝即位那天,
授内史令。
任命李德林为内史令。
初,
当初,
将受禅,
文帝将要禅代时,
虞庆则等劝隋文尽灭宇文氏,
虞庆则等人劝隋文帝杀尽宇文氏,
德林固争以为不可。
李德林坚决争辩,认为不可那样做。
隋文怒,
隋文帝恼怒李德林,
由是品位不加,
因此不给他加官晋爵,
唯依班例,
只是按朝班旧例,
授上仪同,
授职上仪同,
进爵为子。
晋爵位为子。
开皇元年,
开皇元年(581),
敕令与太尉于翼、高颎等同修律令。
敕令李德林与太尉于翼、高赹等人同修律令。
讫,
律令修讫,
奏闻,
奏闻文帝,
别赐骏马及九环金带。
特赐骏马和九环金带。
五年,
五年(585),
敕令撰录作相时文翰,
敕令李德林撰写隋文为丞相时的文章,
勒成五卷,
刻成五卷,
谓之《霸朝杂集》。
取名为《霸朝杂集》。
隋文省读讫,
隋文帝阅读过之后,
明旦谓德林曰“自古帝王之兴,
次日天明对李德林说:“自古以来,
必有异人辅佐。
帝王之兴必定有异人辅佐。
我昨读《霸朝集》,
我昨天读《霸朝集》,
方知感应之理。
才知道天人感应的道理。
昨宵恨夜长,
昨天夜晚只恨夜太长,
不得早见公面”于是追赠其父定州刺史、安平县公,
不能早一点与公相见。”于是追赠李德林父为定州刺史、安平县公,
谥曰孝。
谥号为孝。
隋文后幸邺,
隋文帝后临幸邺城,
德林以疾不从。
李德林因病没有跟随而去。
敕书追之,
敕令随后跟上,
后御笔注云“伐陈事意,
后面御笔注道:“征伐陈国之事,意欲相商,
宜自随也”时高颎入京,
应随后而至。”这时,高赹回京师,文帝告诉高赹说:
上语颎曰“德林若患未堪行,
“李德林若病重不能远行,
宜自至宅,
应该亲自到宅第,
取其方略”帝以之付晋王广。
听取他的方略。”文帝把李德林的献策交给了晋王杨广。
初,
当初,
大象末,
周静王大象年末,
文帝以逆人王谦宅赐之,
隋文帝把叛乱之人王谦的宅第赐给李德林,
寻又改赐崔谦,
很快又改赐给崔谦,
帝令德林自选一好宅并庄店作替。
文帝令李德林自选一处好宅院和庄舍来替代。
德林乃奏取逆人高阿那卫国县市店八十区为替。
李德林就奏请用叛逆者高阿那肱卫国县市店八十区来代替。
九年,
九年(589),
车驾幸晋阳,
文帝车驾到晋阳,
店人表诉,
市店的人上表申诉,
称地是平人物,
说那片地是平民百姓的,
高氏强夺,
高氏强行夺取,
于内造舍。
在里面建造房舍。
上责德林。
文帝责怪李德林。
德林请勘逆人文簿及本换宅之意,
李德林请求勘问叛乱者的文簿和当初换宅第的用意,
上不听,
文帝不理睬,
悉追店给所住者。
把那些店房都追回来交给最初住在那里的人。
由是嫌之。
文帝因此嫌弃李德林。
初,
早先,
德林称其父为太尉谘议,
李德林说他的父亲是太尉咨议,
以取赠官,
以博取赠官,
李元操等阴奏之曰“德林父终于校书,
李元操等人私下上奏说:“德林的父亲官终校书,
妄称谘议”上甚衔之。
却假说是咨议。”文帝因此非常忌恨李德林。
至是,
到了这个地步,
复庭议忤意,
又庭议时违忤文帝的意思,
因数之曰“公为内史,
文帝因此责怪他说“:公为内史,
典朕机密,
主管朕的机密,
比不预计议者,
近来那些不参与计议的人,
以公不弘耳。
都认为公不够大度。
朕方以孝理天下,
朕方用孝治理天下,
故立五教以弘之。
故立五教来弘扬孝义。
公言孝由天性,
公却说孝出自天性,
何须设教。
不必设教。如果这样的话,
然则孔子孙当说《孝经》也。
孔子就不应解说《孝经》了?
又罔冒取店,
公又妄取平民之店,
妄加父官,
妄加父亲之官,
朕实忿之而未能发。
朕实在很愤慨,但又没有说出来。
今当以一州相遣耳”因出为湖州刺史。
如今给你一个州官去做吧!”于是,李德林被贬出京城,出任湖州刺史。
在州逢旱,
在湖州时逢大旱,
课人掘井溉田,
抽人头税用来挖井浇田,
为考司所贬。
遭到考司的贬斥。
岁馀,
过了一年多,
卒官,
死于官任,
时年六十一。
时年六十一岁。
赠大将军、廉州刺史,
追赠将军、廉州刺史,
谥曰文。
谥号为文。
将葬,
将要安葬的时候,
敕令羽林百人,
敕令羽林军一百人,
并鼓吹一部,
鼓吹一部,
以给丧事,
以供丧事之用,
祭以太牢。
以太牢之礼祭之。
德林美容仪,
李德林容貌俊美,
善谈吐,
谈吐不凡,
器量沈深,
器量深沉,
时人未能测。
当时的人都不能测度。
齐任城王湝、赵彦深、魏收、陆卬大相钦重。
齐任城王高氵皆、赵彦深、魏收、陆瞫等人对李德林十分钦敬。
德林少孤,
李德林自幼丧父,
未有字,
有名无字,
魏收谓之曰“识度天才,
魏收对他说:“卿识度不同凡响,
必至公辅,
日后必至公辅之位,
吾辄以此字卿”从宦已后,
我就取公辅二字作为卿的字吧。”进入仕途之后,
即典机密,
就掌管机密要务,
性慎密,
生性细致审慎。李德林曾经对人说过,
尝言古人不言温树,
古人为保守宫廷机密,不言温树,
何足称也。
没有什么可称赞的。
少以才学见知,
少年时就因才学出众广为人知,
及位望稍高,
到有了一定的官位名望之后,
颇伤自任,
就显得有些自负了,
争竞之徒,
争竞钻营之徒,
更相谮毁。
借机大肆谗谄诋毁。因此,
所以运属兴王,
虽然生逢王者之兴,
功参佐命,
功劳可与佐命大臣相比,
十余年间竟不徙级。
但十多年间,竟然没有得到提升。
所撰文集,
撰写的文集,
勒成八十卷,遭乱亡失,见五十卷行于代。
刻为八十卷,
子百药,博涉多才,
因遭战乱散失许多,
词藻清赡。大业末,位建安郡丞。
仅有五十卷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