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十九 任城陈萧王传 - 读典籍

← 返回《三国志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魏书二十 武文世王公传

魏书十九 任城陈萧王传

陈寿

记述曹彰骁勇善战与曹植才高遭忌的生平,展现曹魏宗室权力斗争与个人命运。

曹彰征战功勋

任城威王彰,
任城威王曹彰传,任城威王曹彰, 
字子文。
字子文, 
少善射御,
从小就善于射箭、驾车, 
膂力过人,
臂力过人, 
手格猛兽,
徒手能与猛兽格斗, 
不避险阻。
不怕危险困难。 
数从征伐,
几次跟随曹操征伐, 
志意慷慨。
志向慷慨昂扬。 
太祖尝抑之曰:
曹操曾经批评他说: 
"汝不念读书慕圣道,
“你不向往读书学习圣贤之道, 
而好乘汗马击剑,
却好骑马击剑, 
此一夫之用,
这都是只能对付一个人的, 
何足贵也!
哪值得珍贵!” 
"课彰读诗、书,
督促他学习《诗经》、《尚书》。 
彰谓左右曰:
曹彰对身边的人说: 
"丈夫一为卫、霍,
“大丈夫一旦作了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大将军, 
将十万骑驰沙漠,
就能率领十万人马在沙漠上驰骋, 
驱戎狄,
驱逐戎狄, 
立功建号耳,
立功建号, 
何能作博士邪?
哪能作博士呢?” 
"太祖尝问诸子所好,
曹操有一次问几个儿子的爱好, 
使各言其志。
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的志向。 
彰曰:
曹彰说: 
"好为将。
“愿作将军。” 
"太祖曰:
曹操说: 
"为将柰何?
“作将军干什么呢?” 
"对曰:
曹彰回答说: 
"被坚执锐,
“披坚甲,握利器, 
临难不顾,
面临危难不顾自己, 
为士卒先;
身先士卒, 
赏必行,
有功必赏, 
罚必信。
有罪必罚。” 
"太祖大笑。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
曹操大笑。 
 
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临发,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乃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乾,去代二百馀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又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进,违令轻敌。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从令纵敌,非良将也。"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时太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太子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诏曰:"先王之道,庸勋亲亲,并建母弟,开国承家,故能藩屏大宗,御侮厌难。彰前受命北伐,清定朔土,厥功茂焉。增邑五千,并前万户。"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至葬,赐銮辂、龙旂,虎贲百人,如汉东平王故事。子楷嗣,徙封中牟。五年,改封任城县。太和六年,复改封任城国,食五县二千五百户。青龙三年,楷坐私遣官属诣中尚方作禁物,削县二千户。正始七年,徙封济南,三千户。正元、景元初,连增邑,凡四千四百户。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馀,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柰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城,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菑侯。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脩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二十二年,增置邑五千,并前万户。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脩。植益内不自安。【典略曰:杨脩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脩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又是时临菑侯植以才捷爱幸,来意投脩,数与脩书,书曰:"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仆少好词赋,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独步於汉南,孔璋鹰扬於河朔,伟长擅名於青土,公幹振藻於海隅,德琏发迹於大魏,足下高视於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也。吾王於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尽集兹国矣。然此数子,犹不能飞翰绝迹,一举千里也。以孔璋之才,不闲辞赋,而多自谓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还为狗者也。前为书啁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夫锺期不失听,于今称之。吾亦不敢妄叹者,畏后之嗤余也。世人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昔丁敬礼尝作小文,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能过若人,辞不为也。敬礼云:'卿何所疑难乎!文之佳丽,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至於制春秋,游、夏之徒不能错一字。过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见也。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於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於割断。刘季绪才不逮於作者,而好诋呵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此口}五伯於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叹息乎!人各有所好尚。兰茝荪蕙之芳,众人之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英之发,众人所乐,而墨翟有非之之论:岂可同哉!今往仆少小所著词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颂为君子哉?若吾志不果,吾道不行,亦将采史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此要之白首,岂可以今日论乎!其言之不怍,恃惠子之知我也。明早相迎,书不尽怀。"脩答曰:"不侍数日,若弥年载,岂独爱顾之隆,使系仰之情深邪!损辱来命,蔚矣其文。诵读反覆,虽风、雅、颂,不复过也。若仲宣之擅江表,陈氏之跨冀域,徐、刘之显青、豫,应生之发魏国,斯皆然矣。至如脩者,听采风声,仰德不暇,目周章於省览,何惶骇於高视哉?伏惟君侯,少长贵盛,体旦、发之质,有圣善之教。远近观者,徒谓能宣昭懿德,光赞大业而已,不谓复能兼览传记,留思文章。今乃含王超陈,度越数子;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耸耳;非夫体通性达,受之自然,其谁能至於此乎?又尝亲见执事握牍持笔,有所造作,若成诵在心,借书於手,曾不斯须少留思虑。仲尼日月,无得逾焉。脩之仰望,殆如此矣。是以对鹖而辞,作暑赋弥日而不献,见西施之容,归憎其貌者也。伏想执事不知其然,猥受顾赐,教使刊定。春秋之成,莫能损益。吕氏、淮南,字直千金;然而弟子钳口,市人拱手者,圣贤卓荦,固所以殊绝凡庸也。今之赋颂,古诗之流,不更孔公,风雅无别耳。脩家子云,老不晓事,强著一书,悔其少作。若此,仲山、周旦之徒,则皆有愆乎!君侯忘圣贤之显迹,述鄙宗之过言,窃以为未之思也。若乃不忘经国之大美,流千载之英声,铭功景锺,书名竹帛,此自雅量素所蓄也,岂与文章相妨害哉?辄受所惠,窃备矇瞍诵歌而已。敢忘惠施,以忝庄氏!季绪琐琐,何足以云。"其相往来,如此甚数。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脩不止,脩亦不敢自绝。至二十四年秋,公以脩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脩临死,谓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脩死后百馀日而太祖薨,太子立,遂有天下。初,脩以所得王髦剑奉太子,太子常服之。及即尊位,在洛阳,从容出宫,追思脩之过薄也,抚其剑,驻车顾左右曰:"此杨德祖昔所说王髦剑也。髦今焉在?"及召见之,赐髦谷帛。挚虞文章志曰:刘季绪名脩,刘表子。官至东安太守。著诗、赋、颂六篇。臣松之案吕氏春秋曰:"人有臭者,其兄弟妻子皆莫能与居,其人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悦其臭者,昼夜随之而不能去。"此植所云"逐臭之夫"也。田巴事出鲁连子,亦见皇览,文多故不载。世语曰:脩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与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谋。脩以白太祖,未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脩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世子从之,脩果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焉。脩与贾逵、王凌并为主簿,而为植所友。每当就植,虑事有阙,忖度太祖意,豫作答教十馀条,敕门下,教出以次答。教裁出,答已入,太祖怪其捷,推问始泄。太祖遣太子及植各出邺城一门,密敕门不得出,以观其所为。太子至门,不得出而还。脩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故脩遂以交构赐死。脩子嚣,嚣子准,皆知名於晋世。嚣,泰始初为典军将军,受心膂之任,早卒。准字始丘,惠帝末为冀州刺史。
 
荀绰冀州记曰:
正元(254~256)、景元初年(260~264),两次给他增加食邑,共四千四百户。  
准见王纲不振,
陈思王曹植传, 
遂纵酒,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 
不以官事为意,
十几岁就诵读《诗经》、《论语》以及辞赋几十万字,擅长作文。曹操有次看到他的文章,对他说: 
逍遥卒岁而已。
“你请人代作的?”曹植跪下说:“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 
成都王知准治,
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当时铜雀台刚刚建成,曹操让儿子们都登上去作赋。 
犹以其为名士,
曹植拿起笔来立刻就写成了, 
惜而不责,
内容很可观, 
召以为军谋祭酒。
曹操十分惊奇。 
府散停家,
曹植性情简约平易, 
关东诸侯议欲以准补三事,
不喜欢摆出威严的气派, 
以示怀贤尚德之举。
车马服饰, 
事未施行而卒。
都不追求华丽。 
准子峤字国彦,
每次见曹操答问辩难, 
髦字士彦,
总是应声回答,特别受曹操宠爱。  
并为后出之俊。
建安十六年(211)被封为平原侯。 
准与裴頠、乐广善,
十九年(214), 
遣往见之。
改封为临艹甾侯。 
頠性弘方,
曹操征讨孙权, 
爱峤之有高韵,
让曹植留守邺县, 
谓准曰:
告诫他说:“我从前任顿丘令的时候,二十三岁。 
"峤当及卿,
想起那时候所干的事, 
然髦小减也。
到今天也没有后悔的。现在你也二十三岁,能不努力吗!” 
"广性清淳,
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訥、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 
爱髦之有神检,
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 
谓准曰:
可是他任性行事, 
"峤自及卿,
不掩饰自己, 
然髦尤精出。
饮酒没有节制。 
"准叹曰:
曹丕使用权术来对待曹操, 
"我二儿之优劣,
矫情表现自己, 
乃裴、乐之优劣也。
曹操身边的宫人也替曹丕说话, 
"评者以为峤虽有高韵,
所以终于定下曹丕为太子。 建安二十三年(217), 
而神检不逮,
为曹植增加食邑五千户, 
广言为得。
连同以前的共一万户。 
傅畅云:
曹植有一次乘车在驰道上行驶, 
"峤似准而疏。
打开司马门出来。 
"峤弟俊,
曹操大怒,处死了公车令。 
字惠彦,
从那以后加重了对诸侯的约束, 
最清出。
而对曹植的宠爱也日渐衰退。曹操顾虑曹植的势力太大会成为后患, 
峤、髦皆为二千石。
因为杨修有才能有智谋, 
俊,
又是袁术的外甥,于是罗织罪名杀了杨修。 
太傅掾。
曹植心里更加不安。 
】二十四年,
建安二十四年219), 
曹仁为关羽所围。
曹仁被关羽围困, 
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
曹操派曹植任南中郎将, 
行征虏将军。
行使征虏将军职衔, 
欲遣救仁,
要让他去救曹仁。 
呼有所敕戒。
召他来要告诫他一番话, 
植醉不能受命,
曹植喝醉了酒不能起身, 
於是悔而罢之。
曹操后悔, 
罢免了他的职务。 

曹植才高见忌

文帝即王位,
曹丕即王位, 
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
诛杀丁仪、丁訥和他们全家的男子。 
植与诸侯并就国。
曹植和诸侯全部回到自己的封国。 
黄初二年,
黄初二年(221), 
监国谒者灌均希指,
监国谒者灌均迎合曹丕的旨意上奏: 
奏"植醉酒悖慢,
“曹植醉酒傲慢, 
劫胁使者"。
劫持要挟使者。” 
有司请治罪,
有关部门请求治他的罪, 
帝以太后故,
曹丕因为太后的缘故, 
贬爵安乡侯。
只将他降为安乡侯, 
其年改封鄄城侯。
同年又改封鄄城侯, 
三年,
黄初三年, 
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
立曹植为鄄城王, 
四年,徙封雍丘王。其年,
食邑二千五百户。 
朝京都。上疏曰:
 
臣自抱衅归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
黄初四年(223), 
昼分而食,夜分而寝。诚以天罔不可重离,
转封曹植为雍丘王。 
圣恩难可再恃。
那一年曹植赴京朝见。 
窃感相鼠之篇,无礼遄死之义,形影相吊,
黄初六年(225), 
五情愧赧。以罪弃生,
文帝东征, 
则违古贤"夕改"之劝,忍活苟全,则犯诗人"胡颜"之讥。
回去的时候路过雍丘, 
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
到曹植的宫中与他见了一面, 
泽如时雨。
给他增加了五百户食邑。 
是以不别荆棘者,庆云之惠也;七子均养者,
明帝太和元年(227), 
尸鸠之仁也;舍罪责功者,明君之举也;
又改封曹植到浚仪。 
矜愚爱能者,慈父之恩也:是以愚臣徘徊於恩泽而不能自弃者也。
太和二年(228), 
又回到雍丘。 
前奉诏书,臣等绝朝,心离志绝,
曹植常常自悲自怨, 
自分黄耇无复执珪之望。不图圣诏猥垂齿召,至止之日,
空有一身才能却无处施展, 
驰心辇毂。
上书请求试用。 
僻处西馆,未奉阙廷,踊跃之怀,
说: 
瞻望反仄。谨拜表献诗二篇,其辞曰:
“臣听说士人活在世上, 
"於穆显考,时惟武皇,受命于天,
在家侍奉父亲, 
宁济四方。朱旗所拂,九土披攘,
出去则侍奉君主。 
玄化滂流,荒服来王。超商越周,
侍奉父亲要使亲族荣耀, 
与唐比踪。笃生我皇,奕世载聪,
侍奉君主要使国家振兴。 
武则肃烈,文则时雍,受禅炎汉,
所以慈父不能爱没本事的儿子, 
临君万邦。万邦既化,
仁君不能容忍没用的臣子。 
率由旧则;广命懿亲,
根据德行授予官职的是能成大事的君主; 
以藩王国。帝曰尔侯,君兹青土,
衡量能力接受爵位的是尽忠的臣子。 
奄有海滨,方周于鲁,车服有辉,
所以君主没有虚任官职的, 
旗章有叙,济济隽乂,我弼我辅。
臣子也没有白白领受职位的。 
伊予小子,恃宠骄盈,举挂时网,
虚授被称为谬举, 
动乱国经。
虚受被称为尸禄。 
作藩作屏,先轨是堕,傲我皇使,
《诗经》中‘素餐’这句话就是因此而作。 
犯我朝仪。国有典刑,我削我绌,
从前虢仲、虢叔不推辞两国的任命, 
将寘于理,元凶是率。明明天子,
因为他们德行很厚; 
时笃同类,不忍我刑,暴之朝肆,
周公旦、召公..不推辞燕、鲁的封地, 
违彼执宪,哀予小子。改封兖邑,
因为他们的功劳大。 
于河之滨,股肱弗置,有君无臣,
现在臣蒙受国家的大恩, 
荒淫之阙,谁弼予身?茕茕仆夫,
已经三朝了。 
于彼冀方,
正赶上陛下政治升平的时候, 
嗟予小子,乃罹斯殃。赫赫天子,
沐浴着陛下的恩泽, 
恩不遗物,
感受着仁德的教化, 
冠我玄冕,要我朱绂。朱绂光大,
可以说是非常幸运了。 
使我荣华,剖符授玉,
但我被封在东部的藩国, 
王爵是加。仰齿金玺,俯执圣策,
爵位列于上等, 
皇恩过隆,
身披着轻暖的衣服, 
祗承怵惕。
口中吃厌了各种美味。 
咨我小子,顽凶是婴,逝惭陵墓,
眼睛看惯了华丽奢侈的装饰, 
存愧阙廷。匪敢傲德,实恩是恃,
耳朵听腻了丝竹管弦的声音, 
威灵改加,
原因就在于爵位太高, 
足以没齿。
俸禄太厚。 
昊天罔极,性命不图,常惧颠沛,
转念想起古代授予爵位的制度, 
抱罪黄垆。愿蒙矢石,建旗东岳,
和我这种情况不同, 
庶立豪氂,微功自赎。危躯授命,
都是授给勤劳为国, 
知足免戾,
辅佐君主, 
甘赴江、湘,奋戈吴、越。天启其衷,
利民惠民的人。 
得会京畿,迟奉圣颜,如渴如饥。
现在我没有德行可以称述, 
心之云慕,怆矣其悲,天高听卑,
没有功劳可以记录, 
皇肯照微!"又曰:"肃承明诏,
如果像这样长年对国家一点用处没有, 
应会皇都,星陈夙驾,秣马脂车。
那就要应了诗人‘彼其之子’的讥刺。 
命彼掌徒,肃我征旅,朝发鸾台,
所以抬头有愧于冠冕, 
夕宿兰渚。
低头有愧于朱衣。 
芒芒原隰,祁祁士女,经彼公田,
“当今天下一统, 
乐我稷黍。
九州和睦, 
爰有樛木,重阴匪息;虽有糇粮,
但是西边还有违抗王命的蜀国, 
饥不遑食。
东边还有不肯臣服的吴国。 
望城不过,面邑匪游,
守卫边境的将士还不能卸下甲胄, 
仆夫警策,
谋士们也还不能高枕无忧, 
平路是由。
他们实在是要统一海内以达到太和的境界啊! 
玄驷蔼蔼,扬镳氵剽沫;流风翼衡,
所以启灭了有扈氏而夏朝的武功昭彰; 
轻云承盖。涉涧之滨,缘山之隈,
成王战胜商、奄两国, 
遵彼河浒,黄阪是阶。西济关谷,
周的威德才得以显著。 
或降或升;騑骖倦路,再寝再兴。
现在陛下圣明治世, 
将朝圣皇,匪敢晏宁;弭节长骛,
将要完成文王、武王那样的功业, 
指日遄征。前驱举燧,后乘抗旌;
继承成王、康王的鼎盛, 
轮不辍运,鸾无废声。爰暨帝室,
选贤任能, 
税此西墉;嘉诏未赐,朝觐莫从。
用方叔、召虎那样的臣子领守四方边境, 
仰瞻城阈,俯惟阙廷;长怀永慕,
作国家的爪牙, 
忧心如酲。"
可以说是非常正确的。 
帝嘉其辞义,优诏答勉之。
 
六年,帝东征,还过雍丘,幸植宫,增户五百。太和元年,徙封浚仪。二年,复还雍丘。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曰:
 
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
然而高飞的鸟没有挂在箭绳上, 
事父尚於荣亲,事君贵於兴国。
深渊中的鱼还没有悬在钓饵上的原因, 
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夫论德而授官者,
恐怕是钓、射的技术还没有穷尽。 
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
从前耿..不等光武帝到达, 
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
就迅速出击张步, 
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昔二虢不辞两国之任,
说是为了不把贼寇留给君父。 
其德厚也;旦、奭不让燕、鲁之封,其功大也。
正是出于这种动机, 
今臣蒙国重恩,三世于今矣。正值陛下升平之际,
所以齐王的车右因为左轮鸣响而伏剑自刎, 
沐浴圣泽,潜润德教,可谓厚幸矣。
雍门狄因为越兵来攻而自杀在齐境。 
而窃位东藩,爵在上列,身被轻暖,
像这两名士人, 
口厌百味,目极华靡,耳倦丝竹者,
难道厌恶活着而喜欢去死吗? 
爵重禄厚之所致也。退念古之授爵禄者,有异於此,
实在是对怠慢、凌驾于君主之上的行为痛恨的缘故。 
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今臣无德可述,
君主宠爱臣子, 
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将挂风人"彼其"之讥。
是要用他们兴利除害; 
是以上惭玄冕,俯愧朱绂。
臣子侍奉君主, 
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而顾西有违命之蜀,
一定要全身赴难, 
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脱甲,谋士未得高枕者,
立功报答君主。 
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故启灭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
过去, 
今陛下以圣明统世,将欲卒文、武之功,继成、康之隆,
贾谊刚刚成人, 
简贤授能,以方叔、召虎之臣镇御四境,为国爪牙者,
就要求去统辖附属国, 
可谓当矣。然而高鸟未挂於轻缴,渊鱼未县於钩饵者,
要捆住单于的脖子要他的命; 
恐钓射之术或未尽也。昔耿弇不俟光武,亟击张步,
终军十八岁出使南越, 
言不以贼遗於君父。故车右伏剑於鸣毂,雍门刎首於齐境,
要用长缨牵着南越王来朝拜汉帝。 
若此二士,岂恶生而尚死哉?诚忿其慢主而陵君也。
这两位大臣, 
夫君之宠臣,欲以除患兴利;臣之事君,
难道是要宣扬自己夸耀于世人吗? 
必以杀身靖乱,以功报主也。昔贾谊弱冠,
志向有时郁结在心里, 
求试属国,请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终军以妙年使越,
要施展才力, 
欲得长缨缨其王,羁致北阙。此二臣,
奉献给英明的君主。 
岂好为夸主而耀世哉?志或郁结,欲逞其才力,
从前汉武帝为霍去病营建住宅, 
输能於明君也。昔汉武为霍去病治第,辞曰:
霍去病推辞说: 
"匈奴未灭,
‘匈奴未灭, 
臣无以家为!
没有臣安家的地方! 
"夫忧国忘家,
’忧国忘家, 
捐躯济难,
舍身救难, 
忠臣之志也。
是忠臣的志向。 
今臣居外,
现在臣居住外边, 
非不厚也,
并不是俸禄不厚, 
而寝不安席,
可是却睡不安稳, 
食不遑味者,
吃不出味道, 
伏以二方未克为念。
是挂念着吴、蜀还没有平定啊! 
伏见先武皇帝武臣宿将,
“看到先武皇帝的武臣旧将, 
年耆即世者有闻矣。
年老去世的已经有了。 
虽贤不乏世,
虽然世上不缺贤者, 
宿将旧卒,
但老将旧卒, 
犹习战陈,
还是对打仗有经验。 
窃不自量,
私下不自量力, 
志在效命,
还有为国效力的志向。 
庶立毛发之功,
也许能建立微小的功劳, 
以报所受之恩。
报答所受的大恩。 
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
倘若陛下能破例下诏, 
效臣锥刀之用,
让臣奉献出锥刀的用处, 
使得西属大将军,
在西边大将军的麾下, 
当一校之队,
充当一队士兵的小校; 
若东属大司马,
如果隶属于东边的大司马, 
统偏舟之任,
统管一只小船, 
必乘危蹈险,
一定赴汤蹈火, 
骋舟奋骊,
骋船催马, 
突刃触锋,
冲锋陷阵, 
为士卒先。
身先士卒。 
虽未能禽权馘亮,
虽然不一定能擒住孙权、割下诸葛亮的耳朵, 
庶将虏其雄率,
也要俘虏敌人的将帅, 
歼其丑类,
歼灭敌军。 
必效须臾之捷,
一定要用迅速的胜利, 
以灭终身之愧,
洗去终身的耻辱。 
使名挂史笔,
使名垂史册, 
事列朝策。
事列朝策。 
虽身分蜀境,
即使在蜀地粉身碎骨, 
首县吴阙,
在吴国头颅高悬, 
犹生之年也。
也如同获得了新生。 
如微才弗试,
如果微小的才能不能被试用, 
没世无闻,
默默无闻地死去, 
徒荣其躯而丰其体,
白白地享受荣誉,养肥身体, 
生无益於事,
活着对国家没有用, 
死无损於数,
死了也无损于自然规律, 
虚荷上位而忝重禄,
徒然占据很高的爵位享用优厚的待遇, 
禽息鸟视,
养尊处优, 
终於白首,
直到白头, 
此徒圈牢之养物,
这只不过是圈着豢养的动物, 
非臣之所志也。
不是臣所抱的志向。 
流闻东军失备,
传闻征东部队失于防备,吃了小亏,不禁废寝忘食,摩拳擦掌, 
师徒小衄,
抚剑东望,心早已飞驰到吴会了。“臣从前跟随先武皇帝南到赤岸,东临沧海, 
辍食弃餐,
西望玉门,北出玄关,看到行军用兵的策略变化,可以说是神妙了, 
奋袂攘衽,
所以说战争不能预言,临敌要根据形势采取相应的变化。很想效力于明时,立功于圣世。 
抚剑东顾,
每次阅读史籍,看到古代的忠臣义士,为了朝廷的使命,殉国家的危难, 
而心已驰於吴会矣。
身体虽被宰割分裂,但功绩铭刻在鼎钟之上,姓名永垂青史,每次都抚着心叹息。 
 

陈王上疏求用

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
臣听说英明的君主用人, 
北出玄塞,
不排斥有罪的, 
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故兵者不可豫言,
所以秦国、鲁国起用打败仗逃跑的将军孟明视、曹沫, 
临难而制变者也。志欲自效於明时,立功於圣世。
最终成就大功; 
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
楚国、赵国赦免了绝缨盗马的臣子, 
出一朝之命,以徇国家之难,身虽屠裂,
结果关键时刻靠他们解救了危难。 
而功铭著於鼎锺,名称垂於竹帛,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
臣私自为先帝早逝而悲伤, 
臣闻明主使臣,不废有罪。故奔北败军之将用,
任城威王去世, 
秦、鲁以成其功;绝缨盗马之臣赦,楚、赵以济其难。
臣又凭什么能活得长久! 
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
只怕死得过早, 
以堪长久!常恐先朝露,填沟壑,
坟上的土还没有干, 
坟土未乾,而身名并灭。
而身和名已经全都泯灭了。 
臣闻骐骥长鸣,
臣听说好马长声嘶鸣, 
则伯乐照其能;
伯乐就能辨出它的潜能; 
卢狗悲号,
卢狗悲声号叫, 
则韩国知其才。
韩国就知道它是名犬。 
是以效之齐、楚之路,
所以要让好马在齐、楚之间的道路上效力, 
以逞千里之任;
以表现它行千里的能量; 
试之狡兔之捷,
让名犬追逐敏捷的狡兔, 
以验搏噬之用。
以检验它搏咬的本领。 
今臣志狗马之微功,
现在臣的志向是建立犬、马那么小的功劳。 
窃自惟度,
可是私下里忖度, 
终无伯乐、韩国之举,
却没有伯乐、韩国那样的人举荐, 
是以於邑而窃自痛者也。
所以为之长叹而私自感伤。 
夫临搏而企竦,闻乐而窃抃者,
“面临搏戏而抬起脚跟看得出神的人和听见音乐而私下打拍子的人, 
或有赏音而识道也。
也许是知音或懂搏道的。 
昔毛遂,
从前的毛遂, 
赵之陪隶,
不过是赵国的一名陪隶, 
犹假锥囊之喻,
尚且借着锥和囊的比喻, 
以寤主立功,
警醒主人而立功, 
何况巍巍大魏多士之朝,
何况伟大的魏国人才济济的朝廷, 
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
竟没有慷慨赴难的大臣吗! 
夫自衒自媒者,
自卖自夸, 
士女之丑行也。
是士女的丑恶行径; 
干时求进者,
入世求官, 
道家之明忌也。
是道家的忌讳。 
而臣敢陈闻於陛下者,
而臣所以敢向陛下陈述这些话, 
诚与国分形同气,
实在是因为和国家同气连枝, 
忧患共之者也。
忧患与共。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
希望能以尘土雾气那样小的力量补充山海, 
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萤火虫、蜡烛那么弱的光为日月增辉, 
是以敢冒其丑而献其忠。
所以敢于暴露丑恶献上一颗忠心。” 
 
三年,
太和三年(229), 
徙封东阿。
曹植被改封为东阿王。 
五年,
太和五年(231), 
复上疏求存问亲戚,
曹植再次上书请求问候亲戚, 
因致其意曰:
因此而致意说: 
臣闻天称其高者,
“臣听说天称为高, 
以无不覆;
是因为它覆盖万物; 
地称其广者,
地称为广, 
以无不载;
是因为它承载万物; 
日月称其明者,
日月称为明, 
以无不照;
是因为它们普照万物, 
江海称其大者,
江海称为大, 
以无不容。
是因为它们包容万物。 
故孔子曰:
所以孔子说: 
"大哉尧之为君!
‘伟大呀尧作君主! 
惟天为大,
只有天可以称大, 
惟尧则之。
只有尧能效法天。 
"夫天德之於万物,
’天的恩德对于万物来说, 
可谓弘广矣。
可算是弘大广远了。 
盖尧之为教,
尧施行教化, 
先亲后疏,
是先亲后疏, 
自近及远。
由近及远。 
其传曰:
他的《帝典》说: 
"克明峻德,
‘彰明大德, 
以亲九族;
以亲近九族。 
九族既睦,
九族和睦, 
平章百姓。
然后辨别百官。 
"及周之文王亦崇厥化,
’周文王也推崇这种教化, 
其诗曰:
《诗经·大雅·思齐》说: 
"刑于寡妻,
‘对嫡妻也要施行这种教化, 
至于兄弟,
以至对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
以至于治理国家。 
"是以雍雍穆穆。
’所以能融洽和睦, 
风人咏之。
引来诗人的歌咏。 
昔周公吊管、蔡之不咸,
从前周公怜悯管叔、蔡叔不和谐, 
广封懿亲以藩屏王室,
便大肆分封至亲来作王室的藩屏。 
传曰:
史传说: 
"周之宗盟,
‘周代王室宗族, 
异姓为后。
异姓的排在后面。 
"诚骨肉之恩爽而不离,
’的确是骨肉的亲情不能分离, 
亲亲之义实在敦固,
和睦亲人的意义非常牢固, 
未有义而后其君,
没有讲求大义却把君主摆在后面, 
仁而遗其亲者也。
大谈仁德却遗漏了自己亲人的道理。 
伏惟陛下资帝唐钦明之德,
“陛下取资唐尧开明的德行, 
体文王翼翼之仁,
体用文王翼翼的仁爱之心, 
惠洽椒房,
融洽宗室, 
恩昭九族,
施恩九族。 
群后百寮,
群后百官, 
番休递上,
轮番休息。 
执政不废於公朝,
执政不废除公开的朝议, 
下情得展於私室,
下情能够上达到内廷。 
亲理之路通,
亲戚之间的联系很通畅, 
庆吊之情展,
庆贺慰问的感情能够抒发。 
诚可谓恕己治人,
真可说是用宽容自己的心去治理别人, 
推惠施恩者矣。
广泛地实施恩惠了。 
至於臣者,
至于臣, 
人道绝绪,
人道的联系已经断绝, 
禁锢明时,
被禁锢在这清明时代, 
臣窃自伤也。
私下常常自悲自怨。 
不敢过望交气类,
不敢过分希望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交, 
脩人事,
办理一些俗事, 
叙人伦。
叙一叙亲戚间的人情。 
近且婚媾不通,
近来婚姻不通, 
兄弟乖绝,
兄弟隔离, 
吉凶之问塞,
吉凶的消息闭塞, 
庆吊之礼废,
庆贺慰问的礼节荒废, 
恩纪之违,
亲情的疏绝, 
甚於路人,
比路人还严重; 
隔阂之异,
隔绝的程度, 
殊於胡越。
比胡、越还要遥远。 
今臣以一切之制,永无朝觐之望,
现在臣由于这一切制度永远也没有朝见的指望了。 
至於注心皇极,
以至于一心专注于皇帝, 
结情紫闼,
满腔热情凝聚在宫廷, 
神明知之矣。
神明都知道了。 
然天实为之,
但天意如此, 
谓之何哉!
臣能说什么呢? 
退唯诸王常有戚戚具尔之心,
退一步想诸王大概都有这种想要亲近的心意, 
愿陛下沛然垂诏,使诸国庆问,四节得展,
希望陛下尽快下诏, 
以叙骨肉之欢恩。全怡怡之笃义。妃妾之家,
让各封国互相慰问, 
膏沐之遗,岁得再通,
庆贺四时之节, 
齐义於贵宗,等惠於百司,如此,
畅叙骨肉之间的欢爱, 
则古人之所叹,风雅之所咏,复存於圣世矣。
成全兄弟间和顺怡人的深意。 
 
臣伏自惟省,
让妃妾的家庭,互赠脂膏一类的化妆品,一年两次,让贵族家家都齐于大义, 
无锥刀之用。
让百官平等地享受恩惠。这样的话,古人所赞叹的,古诗所咏唱的面貌, 
及观陛下之所拔授,
就会在今天的圣世重新出现了。“臣自己反省,连锥刀那样小的用处也没有。及至看到陛下所提拔任命的官员, 
若以臣为异姓,
似乎把臣当作异姓了。 
窃自料度,
私下里忖度, 
不后於朝士矣。
臣并不比那些朝臣落后。 
若得辞远游,
倘若能够摘下远游冠, 
戴武弁,
戴上武弁帽, 
解朱组,
解下华丽的朱衣, 
佩青绂,
佩上青丝带, 
驸马、奉车,
或驸马都尉,或奉车都尉, 
趣得一号,
快快地得到一个封号, 
安宅京室,
安居宫室, 
执鞭珥笔,
持着马鞭,插着毛笔, 
出从华盖,
出门则紧跟着皇上的华盖, 
入侍辇毂,
入门则侍奉在皇上的身边, 
承答圣问,
承接应答皇上的提问, 
拾遗左右,
在皇上左右拾遗补缺, 
乃臣丹诚之至愿,
是我赤诚的愿望, 
不离於梦想者也。
梦寐以求的理想。 
远慕鹿鸣君臣之宴,
远远地向往着《鹿鸣》这首诗所描绘的君臣的宴乐; 
中咏常棣匪他之诫,
中间讽咏《常棣》诗中关于兄弟非外人的告诫; 
下思伐木友生之义,
再下思《伐木》诗中‘朋友’的意义, 
终怀蓼莪罔极之哀;
终于感怀《蓼莪》诗中表达的对死去父母的无尽哀思。 
每四节之会,
每当四时节令的盟会, 
块然独处,
孤独一身, 
左右惟仆隶,
旁边只有仆人奴隶, 
所对惟妻子,
面对的只有妻子儿子, 
高谈无所与陈,
高谈阔论都没有对象, 
发义无所与展,
发表见解却没有人要听。 
未尝不闻乐而拊心,
听到音乐只能抚胸伤感, 
临觞而叹息也。
面对酒杯只能长声叹气。 
臣伏以为犬马之诚不能动人,
臣认为狗和马的诚意不能动人, 
譬人之诚不能动天。
就好比是人的诚意不能感动上天。 
崩城、陨霜,
杞梁妻哭倒长城、邹衍使夏天降霜的故事, 
臣初信之,
臣起初深信不疑, 
以臣心况,
可用我的心和他们相比, 
徒虚语耳。
他们的事也只不过是编造的。 
若葵藿之倾叶,
向日葵转动叶子承受阳光, 
太阳虽不为之回光,
太阳虽然不为它回转光线, 
然向之者诚也。
但向日葵却诚心朝向太阳。 
窃自比於葵藿,
私下把自己比作向日葵, 
若降天地之施,
而像天地一样布施恩泽, 
垂三光之明者,
像日、月、星辰一样普降光明的, 
实在陛下。
其实就在于陛下。 
臣闻文子曰:
“臣听说文子讲过: 
"不为福始,
‘不做首先享福的, 
不为祸先。
也不做首先惹祸的。 
"今之否隔,
’现在的隔绝不通, 
友于同忧,
兄弟们都同样忧虑。 
而臣独倡言者,
可是只有臣一人提出来, 
窃不愿於圣世使有不蒙施之物。有不蒙施之物,
是因为私心不愿意让圣世出现没有蒙受到恩惠的东西, 
必有惨毒之怀,
如果有没受到恩惠的东西,那一定会引起强烈怨恨。 
故柏舟有"天只"之怨,
所以《柏舟》诗中有‘天呐’的怨声, 
谷风有"弃予"之叹。
《谷风》诗中有‘弃予’的嗟叹。 
故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
所以伊尹对他的君主不效法尧舜感到耻辱。  
孟子曰:
孟子说: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其君者,
‘不像舜侍奉尧那样侍奉自己君主的人, 
不敬其君者也。
是不尊敬自己君主的。 
"臣之愚蔽,
’臣很愚蠢蒙昧, 
固非虞、伊,
固然不是虞舜、伊尹。 
至於欲使陛下崇光被时雍之美,
至于要让陛下推崇和善亲族的美德, 
宣缉熙章明之德者,
宣扬积累光明的德行, 
是臣慺慺之诚,
那是臣恭谨的诚意, 
窃所独守,
私下所独守的, 
实怀鹤立企伫之心。
实在是怀着孤立伫望的心情。 
敢复陈闻者,
所以敢一再陈述所听到的, 
冀陛下傥发天聪而垂神听也。
是希望陛下用天生的聪明来听一听上面的话。” 
诏报曰:
明帝下诏回答说: 
"盖教化所由,
“教化所经由的途径, 
各有隆弊,
各有所崇也各有所弊, 
非皆善始而恶终也,
并不都是开始很好最终就变坏了, 
事使之然。
而是事势使它成了那个样子。 
故夫忠厚仁极草木,
所以忠厚施行到草木身上, 
则行苇之诗作;
就有人作出《行苇》的诗篇; 
恩泽衰薄,
恩泽衰薄, 
不亲九族,
不亲九族, 
则角弓之章刺。
就有人作出《角弓》的诗篇讥刺。 
今令诸国兄弟,
现在让各国的兄弟, 
情理简怠,
情义简慢; 
妃妾之家,膏沐疏略,
妃妾的家庭疏略了脂膏的互赠, 
朕纵不能敦而睦之,
我即使不能同他们亲厚和睦, 
王援古喻义备悉矣,
王援引古事讲明的道理也都知道了, 
何言精诚不足以感通哉?
为什么说精诚不能感通呢? 
夫明贵贱,
判明贵贱等级, 
崇亲亲,
崇尚亲族和睦, 
礼贤良,
优待贤良之士, 
顺少长,
理顺老少关系, 
国之纲纪,
是国家的纲纪。 
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诏也,
本来就没有禁止各封国之间互通消息的诏令。 
矫枉过正,
由于矫枉过正, 
下吏惧谴,
下级官吏怕处罚, 
以至於此耳。
所以到今天的地步。 
已敕有司,
已经命令有关部门, 
如王所诉。
遵照王所陈述的办理。”曹植又上书陈述审核选举的意义,说:“臣听说天地二气交合化生万物, 
"
君臣志同道合才能办好政事。 
 
植复上疏陈审举之义,曰:
 
臣闻天地协气而万物生,君臣合德而庶政成;
五帝的时候世上并不都是聪明人, 
五帝之世非皆智,三季之末非皆愚,
夏、商、周的末叶世上也并不都是蠢人。 
用与不用,
是用和不用, 
知与不知也。
知与不知的缘故。 
既时有举贤之名,
已经有了举荐贤人的名义, 
而无得贤之实,
事实上却没有得到贤人, 
必各援其类而进矣。
那一定是大家都是各自把自己的亲朋好友推荐上来了。 
谚曰:
俗话说: 
"相门有相,
‘宰相门里出宰相, 
将门有将。
将军门里出将军。 
"夫相者,
’宰相, 
文德昭者也;
必须文才品德昭著; 
将者,
大将, 
武功烈者也。
必须武功显赫。 
文德昭,
文才品德昭著, 
则可以匡国朝,
才能辅佐朝廷, 
致雍熙,
使国家达到太平和乐, 
稷、契、夔、龙是也;
稷、契、夔、龙就是这样的宰相; 
武功烈,
武功显赫, 
则所以征不庭,
才能去征伐那些异端叛逆, 
威四夷,
威服四夷, 
南仲、方叔是矣。
南仲、方叔就是这样的大将。 
昔伊尹之为媵臣,
从前伊尹作陪嫁的奴隶, 
至贱也,
那是最低贱的职务了, 
吕尚之处屠钓,
姜子牙处在屠夫渔民的行列, 
至陋也,
那是最卑下的人了。 
及其见举於汤武、周文,
可是等到他们被推荐给汤武、周文王的时候, 
诚道合志同,
那真是志同道和, 
玄谟神通,
妙算神通, 
岂复假近习之荐,
哪还用得着亲近之人的举荐, 
因左右之介哉。
靠着身边宠臣的介绍呢? 
书曰:
《尚书》说: 
"有不世之君,
‘有杰出的君, 
必能用不世之臣;
就一定能用杰出的臣; 
用不世之臣,
用了杰出的臣子, 
必能立不世之功。
就一定能建立杰出的功绩。 
"殷周二王是矣。
’殷、周的汤武、文王就是这样的。 
若夫龌龊近步,遵常守故,安足为陛下言哉?
至于那些局促保守、停步不前、循规蹈矩、毫无魄力的事又哪里值得对陛下说呢? 
故阴阳不和,
所以阴阳不能调和, 
三光不畅,
日月星三光不能普照, 
官旷无人,
官位空旷缺乏适当人选, 
庶政不整者,
政务得不到治理的责任, 
三司之责也。
应由三司来承担; 
疆埸骚动,
战场骚乱, 
方隅内侵,
领土被侵犯, 
没军丧众,
败军丧师, 
干戈不息者,
不能平息战争的形势, 
边将之忧也。
应由守卫边疆的大将来担忧。 
岂可虚荷国宠而不称其任哉?
难道能白白享受朝廷的恩宠而不胜任自己的职务吗? 
故任益隆者负益重,
所以职务越崇高的负担越重, 
位益高者责益深,
官位越高的责任越深。 
书称"无旷庶官",
《尚书》说‘不要使众官位空缺’。 
诗有"职思其忧",此其义也。
《诗经》有‘官员思虑他分内的事’的句子, 
都讲的是这个意思。 
陛下体天真之淑圣,
“陛下具有天生的善良圣明, 
登神机以继统,
登上神位继承大统, 
冀闻康哉之歌,
希望听到《康哉》那样的太平歌曲, 
偃武行文之美。
看到偃武修文的升平盛世。 
而数年以来,
可是近几年来, 
水旱不时,
不时发生旱涝灾害, 
民困衣食,师徒之发,
百姓缺衣少食, 
岁岁增调,
军队调动一年比一年频繁, 
加东有覆败之军,
再加上东边有全军覆没的部队, 
西有殪没之将,
西边有中箭死亡的大将。 
至使蚌蛤浮翔於淮、泗,
以致于蚌蛤在淮河、泗水一带浮动, 
鼲鼬讙哗於林木。
黄鼠鼬兽在树枝上喧哗。 
臣每念之,
臣每次想起这些事, 
未尝不辍食而挥餐,
总是吃不下饭, 
临觞而搤腕矣。
对着酒杯摩拳擦掌。 
昔汉文发代,
过去汉文帝自代郡入京继位, 
疑朝有变,
顾虑朝中会发生变故, 
宋昌曰:
宋昌说: 
"内有朱虚、东牟之亲,
‘朝内有朱虚侯刘章、东牟侯那样的亲人, 
外有齐、楚、淮南、琅邪,
外面有齐、楚、淮南、琅笽四个王, 
此则磐石之宗,
这都是磐石一样坚固的宗亲, 
愿王勿疑。
希望您不必疑虑。 
"臣伏惟陛下远览姬文二虢之援,
’臣埋头思维,希望陛下远观虢仲、虢叔对周文王的帮助, 
中虑周成召、毕之辅,
中间考虑召公、毕公对周成王的辅佐, 
下存宋昌磐石之固。
再下保存宋昌所说的磐石一样坚固的亲族感情。 
昔骐骥之於吴阪,
从前骐骥在吴阪上徘徊, 
可谓困矣,
可说是走投无路了。 
及其伯乐相之,
等到伯乐相中了它, 
孙邮御之,
孙邮驾驭着它, 
形体不劳而坐取千里。
身体一点不累,坐着到达了千里以外的地方。 
盖伯乐善御马,
伯乐善相马, 
明君善御臣;
明智的君主善于驾御臣子。 
伯乐驰千里,
伯乐奔驰千里, 
明君致太平;
英明的君主达到太平盛世, 
诚任贤使能之明效也。
实在都是任用贤能所取得的明显功效。 
若朝司惟良,万机内理,武将行师,
如果朝廷各部门都选用好官, 
方难克弭。陛下可得雍容都城,何事劳动銮驾,
使内部的所有事物都得到治理; 
暴露於边境哉? 臣闻羊质虎皮,
武将统领部队出征, 
见草则悦,见豺则战,
平定叛乱, 
忘其皮之虎也。今置将不良,有似於此。
安定国家, 
故语曰:
陛下就能够在都城无忧无虑, 
"患为之者不知,知之者不得为也。"昔乐毅奔赵,
还有什么事能劳驾陛下的车辆, 
心不忘燕;廉颇在楚,思为赵将。
让它暴露在边境呢? 
臣生乎乱,长乎军,又数承教于武皇帝,
“臣听说披着虎皮的羊, 
伏见行师用兵之要,不必取孙、吴而闇与之合。窃揆之於心,
看见草就高兴, 
常愿得一奉朝觐,排金门,蹈玉陛,
可看见豺狼就要哆嗦, 
列有职之臣,赐须臾之问,使臣得一散所怀,
忘了它身上披的是虎皮了。 
摅舒蕴积,死不恨矣。
 
被鸿胪所下发士息书,
现在设置的将领不适当,和这件事很相似。所以俗话说:‘怕做事的人不懂, 
期会甚急。
懂的人又没机会做。’从前乐毅逃到赵国,心却不忘燕国;廉颇身在楚国, 
又闻豹尾已建,
却一心想当赵国的大将。臣生于乱世,长在军中,又多次受到武皇帝的教诲, 
戎轩骛驾,
懂得行军用兵的秘诀,不用看孙子、吴起的书就能领会他们的策略。私下在心里猜度,总希望能得到一次朝见的机会, 
陛下将复劳玉躬,
排列在金马门旁边脚踏着玉阶,担任有职务的臣子,赐给我不时问候的资格,让臣施展一下抱负, 
扰挂神思。
舒发一下蕴积,死而无憾。“看到鸿胪下达的征调士兵之子的通告,集合报到的日期非常紧迫。 
臣诚竦息,
又听说出征的旗帜已经树立,兵车也已经在快速地奔驰,陛下将再次劳动玉体,费神费心。 
不遑宁处。
臣实在惶恐不安,不能平静地度日。 
愿得策马执鞭,
希望能够扬鞭催马, 
首当尘露,
首先冒着尘土、露水, 
撮风后之奇,
手握着风后的奇经, 
接孙、吴之要,
执掌孙子、吴起的战策, 
追慕卜商起予左右,
追慕子夏启发孔子的遗风, 
效命先驱,
效力先驱, 
毕命轮毂,
尽忠尽力, 
虽无大益,
虽然不一定有大用, 
冀有小补。
或者能有小补。 
然天高听远,
但天高距离远, 
情不上通,
情意不能通达, 
徒独望青云而拊心,仰高天而叹息耳。
只能独自望着苍天而抚胸长叹。 
屈平曰:
屈原说: 
"国有骥而不知乘,
‘国家有好马而不知道骑乘, 
焉皇皇而更索!
何用急急忙忙地寻找好马呢? 
"昔管、蔡放诛,
’从前管叔、蔡叔被流放处死, 
周、召作弼;
周公、召公担任辅相; 
叔鱼陷刑,
叔鱼触犯了刑律, 
叔向匡国。
叔向却扶助了国家。 
三监之衅,
三监的争端, 
臣自当之;
臣一人承当; 
二南之辅,
《二南》诗中所描写的辅弼, 
求必不远。
去找寻一定不会太远。 
华宗贵族,藩王之中,
宗室贵族、藩王当中, 
必有应斯举者。
一定有响应这种召唤的。  
故传曰:
所以史书上说: 
"无周公之亲,
‘不是周公的至亲, 
不得行周公之事。
就不能办周公的事。 
"唯陛下少留意焉。
’希望陛下稍稍留意。 
近者汉氏广建藩王,
“近代汉皇大肆分封藩王, 
丰则连城数十,
富的食邑几十座城相连, 
约则飨食祖祭而已,
穷的只能享用祭祀祖宗的供品, 
未若姬周之树国,五等之品制之。
不如周代分封各国用五等爵位的制度。 
若扶苏之谏始皇,
像公子扶苏对秦始皇的谏诫, 
淳于越之难周青臣,
淳于越对周青臣的问难, 
可谓知时变矣。
可以说是懂得应对变化的道理。 
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
能让天下人竖起耳朵听, 
当权者是矣,
睁大眼睛看的是当权者。 
故谋能移主,
所以计谋能够使君主改变主意, 
威能慑下。
威严能够震慑下属。 
豪右执政,
豪门大族执政, 
不在亲戚;
权力不在亲戚手里; 
权之所在,
权力所在的地方, 
虽疏必重,
即使关系疏远也一定要重用; 
势之所去,
形势需要罢免, 
虽亲必轻,
即使是亲戚也一定要看得很轻。 
盖取齐者田族,
夺取齐国的是姓田的族人, 
非吕宗也。
而不是吕尚的宗族。 
分晋者赵、魏,
瓜分晋国的是赵、魏, 
非姬姓也。
而不是姓姬的, 
唯陛下察之。
希望陛下明察。 
苟吉专其位,
那些在吉祥的时候独占官位, 
凶离其患者,
遇到灾难就仓惶逃避的人, 
异姓之臣也。
都是异姓的臣子。 
欲国之安,
想让国家安定, 
祈家之贵,
祈祷家族贵盛, 
存共其荣,
活着共同享受荣誉, 
没同其祸者,
死也是为了同样的灾祸的人, 
公族之臣也。
都是自家宗族的臣子。 
今反公族疏而异姓亲,
现在自己家族的臣子疏远,异姓的臣子反而亲近, 
臣窃惑焉。
臣私下很困惑。 
臣闻孟子曰:
“臣听说孟子讲过: 
"君子穷则独善其身,
‘君子困厄的时候,就修养自己的品德; 
达则兼善天下。
显贵的时候就要改善天下人的处境。 
"今臣与陛下践冰履炭,
’现在臣与陛下踩着冰河,走在火上, 
登山浮涧,
登山涉涧, 
寒温燥湿,
寒暖燥湿, 
高下共之,
上上下下都在一起, 
岂得离陛下哉?
难道能离开陛下吗? 
不胜愤懑,
不能承受满腔郁闷的压力, 
拜表陈情。
递上这篇表陈述隐情。 
若有不合,
如有不对的地方, 
乞且藏之书府,
请暂时放在书府, 
不便灭弃,
不要毁掉, 
臣死之后,
臣死之后, 
事或可思。
所说的话也许还有供思考的价值。 
若有豪釐少挂圣意者,
如有丝毫触犯圣意的地方, 
乞出之朝堂,
请求在朝堂上发表, 
使夫博古之士,
让学问渊博的大臣们, 
纠臣表之不合义者。
指摘臣这篇表中的不合大义处。 
如是,
如果那样, 
则臣愿足矣。
臣的愿望就满足了。”明帝很客气地写了答报的诏书。那年冬天,颁布诏书, 
让诸王在太和六年(232)正月朝见。  

结局与后世评价

帝辄优文答报。
 
其年冬,诏诸王朝六年正月。其二月,
二月, 
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
把陈郡的四个县分给曹植,封他为陈王, 
邑三千五百户。
食邑三千五百户。 
植每欲求别见独谈,
曹植总想与明帝单独见面交谈, 
论及时政,
讨论时政, 
幸冀试用,
希望能够被试用, 
终不能得。
终于没得到机会。 
既还,
回去以后, 
怅然绝望。
惆怅地绝望了, 
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
当时的法律对待藩国很严苛, 
寮属皆贾竖下才,
部属都是商贾俗人, 
兵人给其残老,
士兵给的也都是老弱病残, 
大数不过二百人。
总数不过二百人。 
又植以前过,
而曹植因为以前的过失, 
事事复减半,
样样又减去一半。 
十一年中而三徙都,
十一年中竟然三次迁移, 
常汲汲无欢,
总是郁郁寡欢, 
遂发疾薨,
就生病去世了。 
时年四十一。
死时四十一岁。 
遗令薄葬。
遗嘱要求简单地举行葬礼。 
以小子志,保家之主也,
觉得小儿子曹志乃守家之主, 
欲立之。
欲立曹志为嗣。 
初,
起初, 
植登鱼山,
曹植登上鱼山, 
临东阿,
下临东阿, 
喟然有终焉之心,
喟然叹息,便有了在那儿终老的愿望, 
遂营为墓。
于是兴建了坟墓。 
子志嗣,
他的儿子曹志承袭了爵位, 
徙封济北王。
又改封济北王。 
景初中诏曰:
景初年间(237~239),明帝下诏说: 
"陈思王昔虽有过失,
“陈思王过去虽有过失, 
既克己慎行,
已经克制自己,谨慎行事, 
以补前阙,
弥补了以前的缺失, 
且自少至终,
而且从小到老, 
篇籍不离於手,
书籍不离手, 
诚难能也。
实在难能可贵, 
其收黄初中诸奏植罪状,公卿已下议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大鸿胪者皆削除之。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馀篇,
命令收集黄初年间那些奏报曹植罪状的, 
副藏内外。"志累增邑,并前九百九十户。
公卿以下讨论过的, 
萧怀王熊,早薨。
保存在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和大鸿胪的有关文件, 
黄初二年追封谥萧怀公。太和三年,又追封爵为王。
一律销毁。 
青龙二年,子哀王炳嗣,食邑二千五百户。
记录曹植前后撰写的赋、颂、诗、铭、杂论一共一百多篇, 
六年薨,无子,国除。
制成副本, 
评曰:任城武艺壮猛,
收藏在府内外。” 
有将领之气。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
曹志几次增加食邑, 
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传曰"楚则失之矣。
连同从前的共九百九十户。 
而齐亦未为得也",其此之谓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