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 - 读典籍

← 返回《三国志蜀书八 许麋孙简伊秦传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

陈寿

记载蜀汉董和、刘巴、马良、陈震、董允等重臣生平,展现其清廉忠贞及治国事迹。

董和传

董和字幼宰,
董和传,董和,字幼宰, 
南郡枝江人也,
南郡枝江人, 
其先本巴郡江州人。
他的祖上本是巴郡江州人。  
汉末,
汉朝末年, 
和率宗族西迁,
董和率领家族西迁, 
益州牧刘璋以为牛鞞、江原长、成都令。
益州牧刘璋任他为牛革卑、江原县县长、成都县县令。  
蜀土富实,
蜀地物产丰富, 
时俗奢侈,
当时风气盛行奢侈, 
货殖之家,
经商之家, 
侯服玉食,
穿戴如同王侯,饮食玉液琼浆, 
婚姻葬送,
婚娶丧葬之事, 
倾家竭产。
几乎倾尽家财来铺张办理。 
和躬率以俭,
董和以自身节俭为大家做出表率, 
恶衣蔬食,
粗衣素食, 
防遏逾僣,
防止衣食住行有超越自家社会身份之处, 
为之轨制,
处处以符合礼制为行为准则, 
所在皆移风变善,
于是当地奢侈之风大为改变, 
畏而不犯。
大家都存畏惧而不敢冒犯。 
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
于是县里一些豪强因害怕董和的严法, 
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
鼓动刘璋调董和为巴东属国都尉。 
吏民老弱相携乞留和者数千人,
想不到县中吏员和民众扶老携幼挽留董和者数达几千人, 
璋听留二年,
刘璋只好让董和再留任二年, 
还迁益州太守,
然后转升为益州太守, 
其清约如前。
他在太守任上仍与过去一样清约节俭。 
与蛮夷从事,
他与周围少数民族打交道时, 
务推诚心,
总是以诚心相待, 
南土爱而信之。
故此深受南方少数民族的信任和爱戴。 
先主定蜀,
刘备平定蜀地后, 
徵和为掌军中郎将,
征召董和为掌军中郎将, 
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
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 
献可替否,
出谋划策, 
共为欢交。
共事欢洽交情深厚。 
自和居官食禄,
自董和居官食禄以来, 
外牧殊域,
对外治理安抚边疆少数民族, 
内幹机衡,
在内参与军国大事, 
二十馀年,
二十余年, 
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
临终时家中竟无值一石粮食的私财。  
亮后为丞相,
诸葛亮后来作丞相, 
教与群下曰:
告诫部下说: 
"夫参署者,
“参加国家工作, 
集众思广忠益也。
就要集中众人的智慧和忠心。 
若远小嫌,
如果计较区区小事, 
难相违覆,
就会难以相互通报信息, 
旷阙损矣。
给各项工作带来损失。 
违覆而得中,
能够互通情报, 
犹弃弊蹻而获珠玉。
如同丢弃破鞋而获得珠玉; 
然人心苦不能尽,
然而人心苦于不能除尽这些小事, 
惟徐元直处兹不惑,
只有徐元直处理此类问题不糊涂。 
又董幼宰参署七年,
再是董幼宰在朝中任职七年, 
事有不至,至于十反,
遇上不顺之事不周之处, 
来相启告。
哪怕往返十次也来启告。 
苟能慕元直之十一,
如能做到徐元直的十分之一, 
幼宰之殷勤,
像董幼宰那样勤恳职事, 
有忠於国,
忠于国家, 
则亮可少过矣。
那么我的过失就会少多了!” 
"又曰:
又说: 
"昔初交州平,
“过去我与崔州平初交, 
屡闻得失,
常常听到他对我的得失发出评论; 
后交元直,
后来与徐元直相交, 
勤见启诲,
总是受到他的启发诱导; 
前参事於幼宰,
先前与董幼宰共事, 
每言则尽,
他总是言无不尽; 
后从事於伟度,
后来与胡伟度在一起, 
数有谏止;
常常听到他进谏之言。 
虽姿性鄙暗,
我虽然资性鄙陋执拗, 
不能悉纳,
不能完全采纳他们的意见, 
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
但与这四个人始终友好相处, 
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
这也足以证明他们不怀疑直言的益处。” 
"其追思和如此。
诸葛亮就是如此地深切怀念董和。 
 

刘巴传

刘巴字子初,
刘巴传,刘巴,字子初, 
零陵烝阳人也。
零陵郡烝阳人。 
少知名,
他年少时就有名气, 
荆州牧刘表连辟,
荆州牧刘表连续几次召请他做官, 
及举茂才,
并举荐他为茂才, 
皆不就。
他都没有答允。 
表卒,
刘表死后, 
曹公征荆州。
曹操征伐荆州。  
先主奔江南,
刘备逃奔江南, 
荆、楚群士从之如云,
荆、楚一带士人跟随刘备者甚众, 
而巴北诣曹公。
而刘巴却北往投奔曹操。 
曹公辟为掾,
曹操用他为掾, 
使招纳长沙、零陵、桂阳。
让他前往招降和接纳长沙、零陵、桂阳。 
会先主略有三郡,
正碰上刘备已攻占这三个地方, 
巴不得反使,
刘巴不能返回交差, 
遂远適交阯,
于是远遁交阝止, 
先主深以为恨。
刘备深为遗恨。 
巴复从交阯至蜀。
刘巴又从交阝止前往蜀地。 
俄而先主定益州,
不久刘备平定益州, 
巴辞谢罪负,
刘巴连忙请罪, 
先主不责。
刘备不加责备。 
而诸葛孔明数称荐之,
而诸葛亮多次推荐刘巴, 
先主辟为左将军西曹掾。
刘备起用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掾。  
建安二十四年,
建安二十四年(219), 
先主为汉中王,
刘备称汉中王, 
巴为尚书,
刘巴为尚书, 
后代法正为尚书令。
后接替法正为尚书令。 
躬履清俭,
刘巴为人清廉节俭, 
不治产业,
不治产业, 
又自以归附非素,
又考虑到自己并非一开始就归附刘备的人, 
惧见猜嫌,
害怕受到猜疑, 
恭默守静,
故总是恭敬寡言, 
退无私交,
退朝居家不与人私自交往, 
非公事不言。
不是公事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先主称尊号,
刘备称帝时, 
昭告于皇天上帝后土神祇,
昭告于皇天上帝后土神祗, 
凡诸文诰策命,
所有的文诰策命, 
皆巴所作也。
全出自刘巴之手。  
章武二年卒。
章武二年(222)去世。 
卒后,
刘巴死后, 
魏尚书仆射陈群与丞相诸葛亮书,
魏国尚书仆射陈群致书丞相诸葛亮, 
问巴消息,
探问刘巴消息, 
称曰刘君子初,
称他为“刘君子初”, 
甚敬重焉。
对刘巴十分敬重。 
 

马良传

马良字季常,
马良传,(附马谡传)马良,字季常, 
襄阳宜城人也。
襄阳宜城人。  
兄弟五人,
他兄弟五人, 
并有才名,
都有才华名气, 
乡里为之谚曰:
乡里为他们编有谚语说: 
"马氏五常,
“马家五常, 
白眉最良。
白眉最良。” 
"良眉中有白毛,
马良眉中有白毛, 
故以称之。
故此人们这样称呼他。 
先主领荆州,
刘备兼任荆州牧, 
辟为从事。
便征召马良为州从事。 
及先主入蜀,
待刘备入蜀, 
诸葛亮亦从后往,
诸葛亮也随后跟从前去, 
良留荆州,
马良留守荆州, 
与亮书曰:
写信给诸葛亮说: 
"闻雒城已拔,
“听说雒城已被我们攻下, 
此天祚也。
这是上天的福佑; 
尊兄应期赞世,
尊兄您适应时势把握时机, 
配业光国,
辅佐光大邦国之业, 
魄兆见矣。
智慧的光芒已经显露。 
夫变用雅虑,
能灵活地运转思维, 
审贵垂明,
审察事理明断, 
於以简才,
实非易事, 
宜適其时。
为此须当适时地选取贤才。 
若乃和光悦远,
如能远瞩高瞻, 
迈德天壤,
仁德通达天际, 
使时闲於听,
使时人能集中注意力聆听其言, 
世服於道,
举世服从于其道, 
齐高妙之音,
以高妙之音乐, 
正郑、卫之声,
纠正郑、卫之淫声, 
并利於事,
有利于各项事业, 
无相夺伦,
不起相互之间的干扰, 
此乃管弦之至,
这才是管弦演奏的绝技, 
牙、旷之调也。
俞伯牙、师旷的调协。 
虽非锺期,
我虽然不是钟子期之辈, 
敢不击节!
却也得为之击节叫好!” 
"先主辟良为左将军掾。
刘备征召马良为左将军掾。 
后遣使吴,
后来马良被派遣出使东吴, 
良谓亮曰:
他对诸葛亮说: 
"今衔国命,
“今天接受朝廷命令, 
协穆二家,
协和两国友好关系, 
幸为良介於孙将军。
希望您能向孙权将军介绍我的情况。” 
"亮曰:
诸葛亮说: 
"君试自为文。
“请你自己起草这份文件。” 
"良即为草曰:
马良当即起草说: 
"寡君遣掾马良通聘继好,
“本国君主特派属官马良前往访问续好, 
以绍昆吾、豕韦之勋。
以发扬光大昆吾、豕韦的结盟功业。  
其人吉士,
来人是吉士, 
荆楚之令,
曾为官荆楚, 
鲜於造次之华,
很少有轻率鲁莽之处, 
而有克终之美,
而有周全的美德, 
愿降心存纳,
希望能屈驾接纳, 
以慰将命。
以利他完成使命。” 
"权敬待之。
孙权见信后非常恭敬地接待他。 
先主称尊号,
刘备称帝后, 
以良为侍中。
任命马良为侍中。 
及东征吴,
及至东征东吴时, 
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
派遣马良进入武陵一带招纳五溪少数民族, 
蛮夷渠帅皆受印号,
这些少数民族头领们都接受蜀汉的印信封号, 
咸如意指。
都令人满意。 
会先主败绩於夷陵,
后来刘备兵败于夷陵, 
良亦遇害。
马良也遇害身亡。 
先主拜良子秉为骑都尉。
刘备封马良的儿子马秉为骑都尉。 
 

马谡失街亭

良弟谡,
马良的弟弟马谡, 
字幼常,
字幼常, 
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
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入蜀, 
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
担任绵竹、成都县令和越砈太守。 
才器过人,
他才气器量超过常人, 
好论军计,
喜好谈论兵法, 
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丞相诸葛亮深加器重另眼相看。 
先主临薨谓亮曰: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 
"马谡言过其实,
“马谡言过其实, 
不可大用,
不可大用, 
君其察之!
您要审慎!” 
"亮犹谓不然,
诸葛亮对这话不大在意, 
以谡为参军,
任命马谡为参军, 
每引见谈论,
每次引见马谡与他交谈兵法, 
自昼达夜。
总是一天到晚。 
 
建兴六年,
建兴六年(228), 
亮出军向祁山,
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 
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
当时有久经战场的老将魏延、吴壹等, 
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
议论者都说应该以这些人为先锋, 
而亮违众拔谡,
而诸葛亮违背众人意见提拔马谡, 
统大众在前,
统领大军在前, 
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
与魏国大将张郃在街亭交战, 
为郃所破,
被张郃打败, 
士卒离散。
士兵败逃四散。 
亮进无所据,
诸葛亮进军没有落脚据点, 
退军还汉中。
只得撤兵退到汉中。 
谡下狱物故,
马谡被捕下狱,被处死刑, 
亮为之流涕。
诸葛亮流泪将他斩首。 
良死时年三十六,
马良死时三十六岁, 
谡年三十九。
马谡死时三十九岁。 
 

陈震使吴

陈震字孝起,
陈震传,陈震,字孝起, 
南阳人也。
南阳人。 
先主领荆州牧,
刘备兼任荆州牧时, 
辟为从事,
征召他为州从事, 
部诸郡,
按察诸郡, 
随先主入蜀。
跟随刘备入蜀。 
蜀既定,
蜀地平定后, 
为蜀郡北部都尉,
被任为蜀郡北部都尉, 
因易郡名,
因改郡名, 
为汶山太守,
而为汶山太守, 
转在犍为。
转任犍为太守。  
建兴三年,
建兴三年(225), 
入拜尚书,
入朝被任命为尚书, 
迁尚书令,
后升为尚书令, 
奉命使吴。
奉命出使东吴。 
七年,
建兴七年(229), 
孙权称尊号,
孙权登基称帝, 
以震为卫尉,
蜀国任命陈震为卫尉, 
贺权践阼,
前往庆贺孙权登基, 
诸葛亮与兄瑾书曰:
诸葛亮写信给兄长诸葛瑾说: 
"孝起忠纯之性,
“孝起的性情忠义纯厚, 
老而益笃,
老而弥坚, 
及其赞述东西,
他是能够有助于两国关系的推进, 
欢乐和合,
使双方欢合相处, 
有可贵者。
在这方面有他可贵的长处。” 
"震入吴界,
陈震进入吴国国境后, 
移关候曰:
在给吴国守关官员的公文说: 
"东之与西,
“吴、蜀两国, 
驿使往来,
驿使往来, 
冠盖相望,
冠盖相望, 
申盟初好,
结盟续好, 
日新其事。
友谊日深。 
东尊应保圣祚,
尊敬的东吴国主应保持好皇统, 
告燎受符,
焚祭上天接受符命, 
剖判土宇,
开疆辟土, 
天下响应,
天下响应, 
各有所归。
各有所归。 
於此时也,
在今日天下形势下, 
以同心讨贼,
大家共心协力讨伐国贼, 
则何寇不灭哉!
则什么样的敌人不可以消灭呢? 
西朝君臣,
我蜀国君臣, 
引领欣赖。
伸首瞻望欣慰有所依赖。 
震以不才,
陈震以无才之人, 
得充下使,
得充当使节, 
奉聘叙好,
奉命搞好两国友好关系, 
践界踊跃,
踏上贵国边界就十分欢欣, 
入则如归。
到这里如同到家。 
献子適鲁,
献子前往鲁国, 
犯其山讳,
触犯人家忌讳, 
春秋讥之。
受到《春秋》的讥讽。如果我有不到之处, 
望必启告,
希望您们务必提醒, 
使行人睦焉。
使我能适应贵国风情。 
即日张旍诰众,
今天我就要张开外交大臣的旌节昭告于众, 
各自约誓。
各自遵守盟言誓辞。 
顺流漂疾,
顺水而下船行疾快, 
国典异制,
各国典章制度又各有不同, 
惧或有违,
害怕有所违犯贵国尊制, 
幸必斟诲,
希望一定适当提醒, 
示其所宜。
指示我该如何行动。” 
"震到武昌,
陈震到达武昌, 
孙权与震升坛歃盟,
孙权与他升坛歃血立盟, 
交分天下:
并分划两国势力范围: 
以徐、豫、幽、青属吴,
以徐、豫、幽、青四州土地属东吴, 
并、凉、冀、兖属蜀,
并、凉、冀、兖四州土地属蜀汉; 
其司州之土,
对于司州所辖土地, 
以函谷关为界。
则以函谷关为界平分。 
震还,
陈震回国后, 
封城阳亭侯。
被封为城阳亭侯。  
九年,
建兴九年(231), 
都护李平坐诬罔废;
都护李平因诬告诸葛亮而被废为平民, 
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
诸葛亮给长史蒋琬、侍中董允的信说: 
"孝起前临至吴,
“孝起前年临去吴国时, 
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
曾告诉我说李平肚子里多有巧诈, 
乡党以为不可近。
其同乡人都认为他不可接近。 
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
我以为有如此巧诈之心者不去惹他就是了, 
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於不意。
想不到他竟像苏秦、张仪那样坑人,出乎人的意料。 
可使孝起知之。
这事应让孝起知道。” 
"十三年,
建兴十三年(235), 
震卒。
陈震去世。 
子济嗣。
他的儿子陈济承袭他的爵位。 
董允传, 

董允辅政

董允字休昭,
(附黄皓、陈祗传)董允,字休昭, 
掌军中郎将和之子也。
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 
先主立太子,
刘备册封太子, 
允以选为舍人,
董允被选为舍人, 
徙洗马。
升洗马。 
后主袭位,
后主刘禅继承皇位后, 
迁黄门侍郎。
董允被升为黄门侍郎。 
丞相亮将北征,
丞相诸葛亮将北征曹魏, 
住汉中,
住在汉中, 
虑后主富於春秋,
耽心后主刘禅年轻, 
朱紫难别,
不辨好坏是非, 
以允秉心公亮,
考虑到董允公正无私襟怀坦白, 
欲任以宫省之事。
打算让他担任宫中辅佐之职。 
上疏曰:
诸葛亮上疏说: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都是先帝择选出来留给陛下的良臣, 
至於斟酌规益,
至于斟酌可否, 
进尽忠言,
尽忠进谏, 
则其任也。
都是他们的职责。 
愚以为宫中之事,
我认为宫内之事, 
事无大小,
不论大小, 
悉以咨之,
都应咨询他们, 
必能裨补阙漏,
这样定能做到堵塞漏溢, 
有所广益。
收取成效。 
若无兴德之言,
如果没有忠诚善良的言论, 
则戮允等以彰其慢。
则斩杀董允等以惩诫他们的怠慢。” 
"亮寻请祎为参军,
诸葛亮不久即请任命费祎为参军, 
允迁为侍中,
升董允为侍中, 
领虎贲中郎将,
领虎贲中郎将, 
统宿卫亲兵。
统辖御中亲兵。 
攸之性素和顺,
郭攸之性格素来和顺, 
备员而已。
故不过挂名而已。 
献纳之任,
向皇帝进言劝谏的任务, 
允皆专之矣。
董允几乎全包下了。 
允处事为防制,
董允处理问题为了防患于未然, 
甚尽匡救之理。
竭尽匡救之理。 
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
刘禅常想采选美女填充后宫, 
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
董允认为古代天子的后妃人数不超过十二名, 
今嫔嫱已具,
现今后主的嫔嫱人数已够, 
不宜增益,
不宜再有所加, 
终执不听。
始终坚持不听从命令。 
后主益严惮之。
后主刘禅对他更加敬惧。 
尚书令蒋琬领益州刺史,
尚书令蒋琬任益州刺史时, 
上疏以让费祎及允,
上奏要让位给费祎和董允, 
又表"允内侍历年,
又表彰“董允任职宫中多年, 
翼赞王室,
辅佐王室, 
宜赐爵土以褒勋劳。
应当赐爵加封来嘉奖他的功劳”。 
"允固辞不受。
董允坚辞不受。 
后主渐长大,
刘禅渐渐长成, 
爱宦人黄皓。
宠信宦官黄皓。 
皓便辟佞慧,
黄皓便阿谀献媚, 
欲自容入。
处心往上爬。 
允常上则正色匡主,
董允常常对上则正色批评皇上, 
下则数责於皓。
对下则严厉斥责黄皓。 
皓畏允,
黄皓害怕董允, 
不敢为非。
不敢为非作歹。 
终允之世,
董允在世之日, 
皓位不过黄门丞。
黄皓的官位一直不过黄门丞。 
允尝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共期游宴,
董允曾和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约好游宴, 
严驾已办,
车马已经备好, 
而郎中襄阳董恢诣允脩敬。
正巧郎中襄阳人董恢前来向董允请教。 
恢年少官微,
董恢年轻官小, 
见允停出,
见董允准备出门, 
逡巡求去,
稍停片刻便起身告辞, 
允不许,
董允不让他走, 
曰:
说: 
"本所以出者,
“本来我之所以外出者, 
欲与同好游谈也,
是想与朋友们游玩闲谈, 
今君已自屈,
现在您已屈尊来访, 
方展阔积,舍此之谈,就彼之宴,
刚要展开深谈阔论, 
非所谓也。"乃命解骖,祎等罢驾不行。
放弃这样的谈话, 
其守正下士,凡此类也。
到那边去喝酒闲聊, 
延熙六年,加辅国将军。七年,
那就太不像话了。” 
以侍中守尚书令,
于是下令解开车马, 
为大将军费祎副贰。
费祎等人也停车不去了。 
九年,
他坚守正道、礼贤下士, 
卒。
都像上面那样。 
 

陈祗乱政

陈祗代允为侍中,
延熙六年(243),董允被加封辅国将军。延熙七年(244),以侍中守尚书令, 
与黄皓互相表里,
作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246)去世。陈祗接替董允为侍中,与黄皓相互勾结串通, 
皓始预政事。
黄皓于是开始参与政事。 
祗死后,
陈祗死后, 
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
黄皓由黄门令升为中常侍、奉车都尉, 
操弄威柄,
玩弄权术操持国柄, 
终至覆国。
终于导致国家灭亡。 
蜀人无不追思允。
蜀国官民无不追念董允。 
及邓艾至蜀,
待邓艾攻进蜀国时, 
闻皓奸险,收闭,
听说黄皓奸险阴诈, 
将杀之,
便将他抓起来准备杀掉, 
而皓厚赂艾左右,
因黄皓用重金贿赂邓艾左右的人, 
得免。
故得以免死。 
祗字奉宗,
陈祗字奉宗, 
汝南人,
汝南人, 
许靖兄之外孙也。
许靖哥哥的外孙。 
少孤,
他小时候就失去父亲, 
长於靖家。
在许靖家长大。 
弱冠知名,
陈祗二十岁就颇有名气, 
稍迁至选曹郎,
不久被任命为选曹郎; 
矜厉有威容。
矜持严厉且相貌威武, 
多技艺,
擅长多种技艺, 
挟数术,
还懂得一些旁门左道, 
费祎甚异之,
费祎对他另眼相待, 
故超继允内侍。
故此破格让他接替董允任内侍。 
吕乂卒,
吕乂死后, 
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
陈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 
加镇军将军,
加封镇军将军, 
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
大将军姜维虽说职位居于陈祗之上, 
常率众在外,
但因为他经常率兵在外, 
希亲朝政。
朝中大政过问得不多。 
祗上承主指,
陈祗上迎逢皇上所好, 
下接阉竖,
下勾结宦官佞臣, 
深见信爱,
故深受皇帝的宠信, 
权重於维。
权力竟超过姜维。  
景耀元年卒,
他死于景耀元年(258), 
后主痛惜,
后主刘禅悲痛惋惜, 
发言流涕,
一提到他就痛哭流涕, 
乃下诏曰:
还下诏书说: 
"祗统职一纪,
“陈祗在他的职任上, 
柔嘉惟则,
以柔顺温和为行为准则, 
幹肃有章,
处理事务有条不紊, 
和义利物,
和气忠义有利诸般事物, 
庶绩允明。
故此政绩公允辉煌。 
命不融远,
可惜其寿苦短, 
朕用悼焉。
朕深深痛悼。 
夫存有令问,
如果说怎样纪念他和他进行交流, 
则亡加美谥,
则在他死后给他追加美好的谥号, 
谥曰忠侯。
谥为‘忠侯’。” 
"赐子粲爵关内侯,
此外还赐封陈祗之子陈粲的爵位为关内侯, 
拔次子裕为黄门侍郎。
提升陈祗次子陈裕为黄门侍郎。 
自祗之有宠,
自从陈祗得宠后, 
后主追怨允日深,
后主刘禅便日益追恨董允, 
谓为自轻,由祗媚兹一人,
说董允自以为是、高傲轻人。 
皓构间浸润故耳。
这都是陈祗阿谀媚上、黄皓挑拨离间渐渐使后主形成这种认识。 
允孙宏,
董允的孙子董宏, 
晋巴西太守。
在晋代为巴西太守。 
吕乂传, 

吕乂治郡

吕乂字季阳,
吕乂,字季阳, 
南阳人也。
南阳郡人。 
父常,
他的父亲吕常, 
送故将刘焉入蜀,
送原先的将军刘焉入蜀, 
值王路隔塞,
因官道堵塞, 
遂不得还。
于是不能返回中原。 
乂少孤,
吕乂自小失去父亲, 
好读书鼓琴。
喜好读书弹琴。 
初,
当初, 
先主定益州,
刘备平定益州, 
置盐府校尉,
设置盐府校尉一职, 
较盐铁之利,
管理盐、铁的财政收益, 
后校尉王连请乂及南阳杜祺、南乡刘幹等并为典曹都尉。
后来校尉王连请吕乂与南阳人杜祺、南乡人刘干等共为典曹都尉。 
乂迁新都、绵竹令,
吕乂被升任为新都、绵竹县县令, 
乃心隐恤,
他心地善良体恤百姓, 
百姓称之,
百姓无不称颂, 
为一州诸城之首。
在本州各县城中首屈一指。 
迁巴西太守。
又被升任为巴西太守。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兵, 
调发诸郡,
征调各郡兵员、钱粮, 
多不相救,
不少地方都不能及时如数送交, 
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
吕乂召募士兵五千人交给诸葛亮, 
慰喻检制,
他对这些人进行慰问讲明道理并加以监督制约, 
无逃窜者。
这些人竟没有一人逃走。 
徙为汉中太守,
吕乂被转任汉中太守, 
兼领督农,
兼领督农, 
供继军粮。
负责供应军需粮草。 
亮卒,
诸葛亮去世后, 
累迁广汉、蜀郡太守。
吕乂累迁任广汉、蜀郡太守。 
蜀郡一都之会,
蜀郡为京都所在地, 
户口众多,
户口众多, 
又亮卒之后,
又诸葛亮死后, 
士伍亡命,
士兵开小差的很多, 
更相重冒,
又有人冒领这些人空额的军饷, 
奸巧非一。
各地奸巧纷纷出现。 
乂到官,
吕乂到任后, 
为之防禁,
进行防范禁止, 
开喻劝导,
他对士兵们开导劝谕, 
数年之中,
几年之间, 
漏脱自出者万馀口。
那些脱漏军籍而自愿出来的人有一万多。 
后入为尚书,
后来吕乂入朝为尚书, 
代董允为尚书令,
接替董允为尚书令, 
众事无留,
公事都及时处理不留拖延, 
门无停宾。
门内没有停留的宾客。 
乂历职内外,
吕乂先后任职朝廷内外, 
治身俭约,
自己生活俭朴, 
谦靖少言,
谦虚少言, 
为政简而不烦,
为政简明而不繁琐, 
号为清能;
以清明能干著称于朝; 
然持法刻深,
然而用法过严过深, 
好用文俗吏,故居大官,名声损於郡县。
喜爱起用文官俗吏, 
延熙十四年卒。子辰,景耀中为成都令。
所以虽说官居高位, 
辰弟雅,谒者。雅清厉有文才,
但在各郡县中他的名声不大好。 
著格论十五篇。
 
杜祺历郡守监军大将军司马,刘幹官至巴西太守,
延熙十四年(251), 
皆与乂亲善,亦有当时之称,
吕乂去世, 
而俭素守法,
他的儿子吕辰, 
不及於乂。
景耀年间为成都令。 
吕辰弟弟吕雅, 

总评

评曰:
官任谒者。 
董和蹈羔羊之素,刘巴履清尚之节,马良贞实,
吕雅清厉有文才, 
称为令士,
著有《格论》十五篇。 
陈震忠恪,
杜祺历任郡守、监军、大将军司马, 
老而益笃,
刘干官至巴西太守, 
董允匡主,
都与吕乂相互友好, 
义形於色,
在当时也有名声, 
皆蜀臣之良矣。
而在节俭朴素遵纪守法上, 
吕乂临郡则垂称,处朝则被损,亦黄、薛之流亚矣。
不及吕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