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六 - 论语

← 返回《论语公冶长篇第五述而篇第七

雍也篇第六

文白对照

孔子

本篇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探讨仁德修养、政治才能、教育理念及君子之道,展现了儒家核心思想。

弟子才能与为政

子曰:
孔子说: 
“雍也,
“冉雍啊, 
可使
。”
可以让他坐尊位做卿大夫。” 
 
问子桑伯子。
仲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 
子曰:
孔子说: 
“可也,
“还可以, 
。”
办事简要。” 
仲曰:
仲说: 
敬而行简,
“为人严肃认真,严格要求自己,又办事简要, 
其民,
用这样的方法去对待人民, 
不亦可乎?
不也是可以的吗?〔但是〕为人随便, 
居简而行简,
办事又简易粗率, 
大简乎?”
〔如果那样〕岂不是太简单化了吗?” 
子曰:
孔子说: 
“雍之言然。”
“冉雍,你的话是对的。” 
 
哀公问:
鲁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你的〕学生中是爱好学习的呢?” 
孔子对曰:
孔子回答: 
“有颜回者好学,
“有一个叫颜回的,很好学, 
〔他从来〕不拿别人出气, 
过。
不犯同样的过错。 
不幸短命死矣。
〔但〕不幸短命死了。 
今也则
现在就没有那样的人了, 
未闻好学者也。”
没听到有好学的人啊。” 
 
使于齐,
子华出使去齐国, 
为其母请粟。
冉求为子华的母亲请求给些小米。 
子曰:
孔子说: 
“与之
。”
“给他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些。 
曰:
孔子说: 
“与之
。”
“再给他二斗四升。” 
冉子与之粟五
冉求却给了他小米八十石。 
子曰:
孔子说: 
“赤之
齐也,
“公西赤到齐国去, 
乘肥马,
乘坐肥马驾的车, 
轻裘。
身穿又轻又暖的皮衣。 
吾闻之也,
我听说过, 
君子
急不继富。”
君子应周济急需的人,而不要使富人更富。” 
 
为之宰,
思为孔子家做总管, 
粟九百,
[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 
辞。
[思]推辞不要。 
子曰:
孔子说: 
“不要推辞! 
以与尔
乎!”
拿给你家乡的人们吧!” 
 
子谓仲,
孔子谈论仲, 
曰:
说: 
“犁牛之子骍且角
“耕牛生的一个小牛犊,长着整齐的红毛和周正的硬角, 
虽欲勿用,
虽然不想用它〔作为牺牲祭品〕, 
其舍诸?”
山川之神怎么会舍弃它呢?” 
 
子曰:
孔子说: 
“回也,
“颜回啊, 
其心
不违仁,
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违背仁德, 
其馀则
至焉而已矣。”
其馀的〔弟子们〕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德而已。” 
 
问:
季康子问: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仲由,可以让他做官从政吗?” 
子曰:
孔子说: 
“由也果,
“仲由果断勇敢, 
于从政乎
?”
对于从政有什么困难呢?” 
曰:
〔季康子〕说: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端木赐,可以让他做官从政吗?” 
曰:
〔孔子〕说: 
“赐也达,
“端木赐通达事理, 
于从政乎何有?”
对于从政有什么困难呢?” 
曰:
〔季康子〕说: 
“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冉求,可以让他做官从政吗?” 
曰:
〔孔子〕说: 
“求也艺,
“冉求,多有才能, 
于从政乎何有?”
对于从政有什么困难呢?” 
 

仁德典范与修养

季氏使
为费宰。
季氏派人去请闵子骞担任费邑的行政长官。 
闵子骞曰:
闵子骞〔对来的人〕说: 
“善为我辞焉!
“请好好地为我辞掉吧! 
如有复我者,
如果第二次再来找我, 
则吾必
矣。”
那我必定是在汶河以北了。” 
 
有疾,
伯牛有病, 
子问之,
孔子去探望, 
执其手,
从窗户外面握着伯牛的手, 
曰:
说: 
“亡之,
“要永别了, 
命矣
是命运吧!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这样〔好〕的人竟有了这样的病啊!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这样〔好〕的人竟有了这样的病啊!” 
 
子曰:
孔子说: 
“贤哉,
“品德好呀, 
回也!
颜回啊! 
食,
一竹筒子饭, 
一瓢饮,
一瓢水, 
在陋巷,
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 
人不堪其忧,
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 
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学乐善〕的快乐。 
贤哉,
品德好呀, 
回也!”
颜回啊!” 
 
冉求曰:
冉求〔对孔子〕说: 
“非不
子之道,
“我并非不喜欢您的道理, 
力不足也。”
而是我的力量不够。” 
子曰:
孔子说: 
“力不足者,
“力量不够的话, 
中道而废,
是走到中途〔力量用尽不得已〕才废弃而停止, 
。”
但现在你是给自己了一条截止的界线。” 
 
子谓子夏曰:
孔子对子夏说: 
为君子儒,
“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 
无为小人儒。”
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子游为
宰。
子游任武城县官。 
子曰:
孔子说: 
“女得人
乎?”
“在你管的地区你得到什么人才了吗?” 
曰:
〔子游〕说: 
“有
者,
“有个名叫澹台灭明的人, 
行不由
走路从来不小道, 
非公事,
不是为公事, 
未尝至于
之室也。”
从不到我的居室来。” 
 

道德讨论与治国

子曰:
孔子说: 
不伐。
“孟之反不夸耀自己。败退时, 
而殿,
他留在最后面, 
将入门,
将要进城门时, 
其马,
他鞭打了一下自己的马, 
曰:
说: 
‘非敢后也,
‘不是我勇敢要殿后, 
马不进也。
是马〔跑不快〕不往前进啊。 
’”
’” 
 
子曰:
孔子说: 
“不有
之佞,
“如果没有祝鮀的能言善辩, 
有宋朝之美,
没有宋朝的美貌, 
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是难以在当今之世免遭灾祸的。” 
 
子曰:
孔子说: 
“能出不由
“能外出而不过屋门呢? 
由斯道也?”
为何没有人由〔我指出的〕这条道走呢?” 
 
子曰:
孔子说: 
胜文则野,
“〔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未免粗野; 
文胜质则
〔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 
文质
只有把文采与质朴配合恰当, 
然后君子。”
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子曰:
孔子说: 
“人之生也
“一个人能生存,是由于正直; 
之生也幸而免。”
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不过是由于侥幸而避免了祸患。” 
 
子曰:
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
之者,
“〔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子曰:
孔子说: 
“中人以上,
“对有中等水平以上才智的人, 
可以
上也;
可以讲高深的知识学问; 
中人以下,
对中等水平以下才智的人, 
不可以语上也。”
不可以讲那些高深的知识学问。” 
 
樊迟问
樊迟问,怎样才是“智”, 
子曰:
孔子说: 
民之义,
“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 
敬鬼神而远之,
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 
可谓知矣。”
就可以说是‘智’了。” 
问仁,
〔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 
曰:
〔孔子〕说: 
“仁者先难而后获,
“有仁德的人,首先付出艰苦的努力,获得的结果放在后边全不计较, 
可谓仁矣。”
便可以说是‘仁’啊。” 
 
子曰:
孔子说: 
“聪明智慧的人爱水, 
有仁德的人爱山。 
知者动,
聪明智慧的人活跃, 
仁者静。
有仁德的人沉静。 
知者乐,
聪明智慧的人常乐, 
仁者寿。”
有仁德的人长寿。” 
 

仁的实践与境界

子曰:
孔子说: 
“齐一变,
“把齐国改变一下, 
至于鲁;
便达到像鲁国这样; 
鲁一变,
把鲁国改变一下, 
至于道
就能达到先王之道了。” 
 
子曰:
孔子说: 
“觚不觚,
“说是觚又不像觚, 
觚哉?
这是觚吗? 
觚哉
这是觚吗?” 
 
宰我问曰:
宰我问道: 
“仁者,
“对于有仁德的人, 
虽告之曰:
虽然告诉他: 
焉。
‘有一位仁人掉到井里啦! 
’其从之也?”
’他会跟着跳下去吗?” 
子曰:
孔子说: 
“何为其然也?
“为什么要他那样做呢? 
君子可
也,
君子可以去〔井边看一看,设法救人〕, 
不可陷也;
不可以〔也跟着〕陷下去; 
可欺也,
〔君子〕可能被欺, 
不可
也。”
却不可能被愚弄。” 
 
子曰:
孔子说: 
“君子博学于文,
“君子广泛地多学文化典籍, 
约之以礼,
用礼来约束自己, 
亦可以弗
矣夫!”
就可以不违背〔君子之道〕了吧!” 
 
子见
孔子会见了南子, 
子路不
子路不高兴。 
夫子
之曰:
孔子发誓说: 
“假如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那么, 
天厌之!
〕上天会厌弃我! 
天厌之!”
上天会厌弃我!” 
 
子曰:
孔子说: 
之为德也,
“中庸作为一种道德, 
甚至矣乎!
是最高尚了! 
民鲜久矣。”
人民缺少这种道德已很久了。” 
 
子贡曰:
子贡说: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如果有人广泛地给人民许多好处,又能周济众人, 
何如?
怎么样呢? 
可谓仁乎?”
可以说是仁人吗?” 
子曰:
孔子说: 
“何事于仁,
“何止是仁人, 
必也圣乎!
那必定是圣人了! 
其犹病诸。
尧、舜尚且对做不到这样而感到为难呢。 
夫仁者,
作为仁人, 
己欲立而立人,
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帮助别人立身; 
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 
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可谓仁之方也已。”
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