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耻与仁德
宪
问耻。
宪问怎样是可耻。
子曰:
孔子说:
“邦有道,
“国家有道,
谷
。
应做官拿俸禄。
邦无道,
国家无道,
谷,
仍然做官拿俸禄,
耻也。”
就是可耻。”[宪又问:
“克
、伐、怨、欲,
]“好胜,自夸,怨恨,贪欲,
不行焉,
[这些毛病]都能克制,
可以为仁矣?”
可以算做到了仁吧?”
子曰:
孔子说:
“可以为难矣,
“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
仁则吾不知也。”
至于[算不算做到]仁,我不知道。”
子曰:
孔子说:
“士而怀居
,
“作为‘士’,如果留恋家庭,
不足以为士矣。”
就不足以成为‘士’了。”
子曰:
孔子说:
“邦有道,
“国家有道,要说话正直,
危
言危行;
行为正直;
邦无道,
国家无道,
危行言孙
。”
行为仍可正直,但说话要随和顺从。”
子曰:
孔子说:
“有德者必有言,
“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
有言者不必有德。
有[好的]言论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
仁者必有勇,
有仁德的人必定勇敢,
勇者不必有仁。”
勇敢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
历史人物评述
南宫适
问于孔子曰:
南宫适问孔子:
“羿
善射,
“羿善于射箭,
奡荡舟
,
奡善于水战,
俱不得其死然。
最后都不得好死。
禹
、稷躬稼而有天下。”
禹、稷亲自种庄稼,却取得了天下。[应怎样评价这些历史人物呢?
夫子不答。
]”孔子没回答。
南宫适出。
南宫适出去了。
子曰:
孔子说:
“君子哉若人!
“真是君子啊,这个人!
尚德哉若人!”
真是尊崇道德啊,这个人!”
子曰:
孔子说: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君子当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呀,
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可是]小人当中从来没有有仁德的人。”
子曰:
孔子说:
“爱之,
“爱他,
能勿劳
乎?
能不让他勤劳吗?
忠焉,
忠于他,
能勿诲乎?”
能不劝告教诲他吗?”
子曰:
孔子说:
“为命
,
“[郑国]创制外交公文,
裨谌
草创之,
总是由裨谌创作写出草稿;
世叔
讨论之,
由世叔组织讨论;
行人
子羽修饰之,
由外交官员子羽加以修饰;
东里
子产润色之。”
再由东里的子产润色。”
或问子产,
有人问到子产[是怎样的人],
子曰:
孔子说:
“惠人也。”
“是惠爱于民的人。”
问子西
,
问到子西,
曰:
[孔子]说:
“彼哉!
“他呀!
彼哉*
!
”
他呀!”
问管仲,
问到管仲,
曰:
[孔子]说:
“人也。
“是个人才。
夺伯氏
骈邑三百,
他剥夺了伯氏骈邑的三百户采地,[伯氏]只得吃粗粮和蔬菜,
饭疏食,
[可是]直到老死,
没齿
无怨言。”
也没有怨言。”
子曰:
孔子说:
“贫而无怨难,
“贫穷而没有怨恨,是困难的;
富而无骄易。”
富裕了而不骄傲,是容易的。”
子曰:
孔子说:
“孟公绰
为赵、魏老则优,
“孟公绰做赵氏、魏氏的家臣,是优良的;
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
”
但是不可以做滕、薛的大夫。”
子路问成人
。
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
子曰:
孔子说:
“若臧武仲
之知,
“假若有臧武仲的明智,
公绰之不欲,
孟公绰的不贪欲,
卞庄子
之勇,
卞庄子的勇敢,
冉求之艺,
冉求的多才多艺,
文之以礼乐,
再用礼乐以增文采,
亦可以为成人矣。”
也就可以成为完美的人了。”
曰:
[孔子又]说: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现在要成为完美的人何必一定这样要求呢?
见利思义,
[只要他]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
见危授命,
遇到[国家]有危难而愿付出生命,
久要
不忘平生之言,
长久处于穷困的境遇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
亦可以为成人矣。”
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
子问公叔文子
于公明贾曰: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
“信乎,
“是真的吗?
夫子
不言、不笑、不取乎?”
[有人说公叔文子]老先生不说、不笑、不取财。”
公明贾对曰:
公明贾回答说:
“以告者过
也。
“这是传话的人说得过分了。
夫子时然后言,
[公叔文子]老先生是到适当的时候然后说,
人不厌其言;
别人就不讨厌他的讲话;
乐然后笑,
快乐了然后笑,
人不厌其笑;
别人就不讨厌他的笑;
义然后取,
符合礼义然后取财,
人不厌其取。”
别人就不讨厌他的取。”
子曰:
孔子说:
“其然,
“来是这样,
岂其然乎?”
怎么会[传成]那样呢?”
子曰:
孔子说:
‘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
,
“臧武仲凭借防而请求[鲁国国君]为他在鲁国立后代为大夫,
虽曰不要
君,
虽然有人说[臧武仲这样做]不是要挟君主,
吾不信也。”
可是我不相信。”
子曰:
孔子说:
“晋文公
谲而不正,
“晋文公诡诈不正派;
齐桓公
正而不谲。”
齐桓公正派不诡诈。”
子路曰:
子路说:
“桓公杀公子纠
,
“齐桓公杀了公子纠,
召忽
死之,
召忽自杀殉节,
管仲不死。”
但管仲却没有自杀。”
曰:
[子路又]说:
“未仁乎?”
“[这样,管仲]算是没有仁德吧?”
子曰:
孔子说:
“桓公九合诸侯
,
“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
不以
兵车,
而制止了战争,
管仲之力也!
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
如其仁!
这就算他的仁德!
如其仁!”
这就算他的仁德!”
子贡曰:
子贡说:
“管仲非仁者与?
“管仲不是仁人吧?
桓公杀公子纠,
桓公杀了公子纠,
不能死,
[管仲]没自杀,
又相之。”
却又辅佐桓公。”
子曰:
孔子说:
“管仲相桓公,
“管仲辅佐桓公,
霸诸侯,
[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
一匡天下
,
匡正了天下,
民到于今受其赐。
人民到如今还受到他给的好处。
微
管仲,
如果没有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
矣。
我们恐怕已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在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
岂若匹夫匹妇
之为谅也,
为了守小节,
自
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
与文子同升诸公。
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在朝廷为大夫。
子闻之,
孔子听到这件事,
曰:
说:
“可以为‘文’矣*
。
”
“[公叔文子死后]可以用‘文’作谥号了。”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
孔子说到卫灵公的昏庸无道,
康子曰:
季康子说:
“夫如是,
“像这样[无道],
奚
而不丧?”
为什么还不失位丧亡呢?”
孔子曰:
孔子说:
“仲叔圉
治宾客,
“有仲叔圉接待宾客办理外交,
祝鮀
治宗庙,
祝鮀主管祭祀,
王孙贾治军旅。
王孙贾统率军队。
夫如是,
像这样[用人得当],
奚其丧?”
怎么会失位丧亡呢?”
君子修养论
子曰:
孔子说:
“其言之不怍
,
“一个人大言不惭,
则为之也难。”
那么实际去做就困难了。”
陈成子
弑简公。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
孔子沐浴
而朝,
孔子[得知]马上沐浴上朝,
告于哀公曰:
向鲁哀公报告说:
“陈恒弑其君,
“陈恒弑其君主,
请讨之。”
请出兵讨伐。”
公曰:
哀公说:
“告夫三子
。”
“去报告三位大夫吧!”
孔子曰:
孔子说:
“以吾从大夫之后
,
“因为我曾当过大夫,
不敢不告也。
不敢不来报告。
君曰‘告夫三子’者!”
君主却说‘去报告三位大夫吧!
之
三子告,
’”[孔子]到三位大夫那里去报告,
不可。
他们表示不可以[出兵]。
孔子曰:
孔子[又]说:
“以吾从大夫之后,
“因为我曾当过大夫,
不敢不告也。”
不敢不来报告。”
子路问事君。
子路问怎样事奉君主。
子曰:
孔子说:
“勿欺也,
“不要欺他,
而犯
之。”
而要犯颜直言规劝他。”
子曰:
孔子说:
“君子上达,
“君子向上,通达于仁义;
小人下达*
。
”
小人向下,通达于财利。”
子曰:
孔子说:
“古之学者为己,
“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
今之学者为人。”
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装饰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
蘧伯玉
使人于孔子,
蘧伯玉派使者去看望孔子,
孔子与之坐而问焉,
孔子让他坐下,
曰:
问道:
“夫子何为?”
“蘧老先生[近来]在做些什么?”
对曰:
使者回答说: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他老先生想少犯些错误,却常感觉没能做到。”
使者出,
使者走了以后,
子曰:
孔子说:
“使乎!
“好使者啊!
使乎!”
好使者啊!”
子曰:
孔子说:
“不在其位,
“不在那个职位,
不谋其政*
。
”
就不要过问那方面的政事。”
曾子
曰:
曾子说:
“君子思不出其位*
。
”
“君子考虑事情,不超出他职位的范围。”
子曰:
孔子说: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可耻。”
子曰:
孔子说:
“君子道者三,
“君子之道有三条,
我无能焉:
我都没能做到:
仁者不忧,
仁德的人不忧愁,
知者不惑,
智慧的人不迷惑,
勇者不惧。”
勇敢的人不畏惧。”
子贡曰:
子贡说:
“夫子自道也!”
“[这正是]老师您的自我表述啊!”
子贡方
人。
子贡指责别人。
子曰:
孔子说:
“赐也贤乎哉?
“赐呀,你就那么好吗?
夫我则不暇
。”
要叫我呀,可没有那种闲功夫[指责别人]。”
子曰:
孔子说:
“不患
人之不已知,
“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有长处好处],
患其不能也。”
只忧虑自己无能。”
子曰:
孔子说:
“不逆
诈,
“事前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
不亿
不信,
不主观猜测别人不诚实,
抑亦先觉者,
[但若遇上欺诈情伪的人]却也能及早地发现察觉,
是贤乎!”
这样的人该是贤人吧!”
微生亩
谓孔子曰:
微生亩对孔子说:
“丘,
“孔丘,
何为是栖栖
者与?
你为什么做一个这样忙碌不安[到处游说]的人呢?
无乃为佞
乎?
岂不成了花言巧语的人吗?”
’孔子曰:
孔子说:
“非敢为佞也,
“我不敢花言巧语,
疾固也。”
而是厌恨那些固执的人。”
子曰:
孔子说:
“骥
不称其力,
“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善跑]的气力,
称其德
也。”
称赞的是它的品质。”
天命与政治
或曰:
有人说:
“以德报怨
何如?”
“用恩德来报答仇怨,如何呢?”
子曰:
孔子说:
“何以报德?
“[那么]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
以直报怨,
[应该]以公平无私来对待仇怨,
以德报德。”
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子曰:
孔子说:
“莫我知
也夫!”
“没有人了解我啊!”
子贡曰:
子贡说:
“何为
其莫知子也?”
“为什么会没有人了解您呢?”
子曰:
孔子说:
“不怨天,
“[我]不埋怨天,
不尤
人,
不责备人,
下学而上达。
下学人事,上达天命。
知我者其天乎!”
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公伯寮
曞子路于季孙。
公伯寮对季孙说子路的坏话。
子服景伯
以告,
子服景伯把这事告知孔子,
曰:
并说:
“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
“[季孙]老先生已被公伯寮迷惑住了,
吾力犹能肆
诸市朝。”
我的力量还能[设法把真相辨明,杀掉公伯寮]把他的尸首摆到街市上去示众。”
子曰:
孔子说:
“道之将行也与,
“我的道能得到实行,
命也;
是天命;
道之将废也与,
我的道被废掉,
命也。
也是天命。
公伯寮其如命何?”
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
子曰:
孔子说:
“贤者辟世
,
“贤人避开社会而隐居;
其次辟地,
其次是[离开乱国]避到别的地方去;
其次辟色,
再其次是避开别人难看的脸色;
其次辟言。”
再其次是避开难听的恶言。”
子曰:
孔子[又]说:
“作者七人
矣。”
“这样做的已有七人了。”
子路宿于石门
。
子路在石门住宿。
晨门曰:
早晨值班看守城门的人问:
“奚自
?”
“你从哪里来?”
子路曰:
子路说:
“自孔氏。”
“从孔氏那儿。”
曰:
[守城门的人]说: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是那个明知做不成而偏要坚持去做的人吗?”
子击磬
于卫,
孔子在卫国,有一天正在敲着磬,
有荷蒉
而过孔氏之门者,
有位挑着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口过,
曰:
说:
“有心哉,
“有[忧世的]心思啊,
击磬乎!”
敲磬吧!”过了一会儿,
既而
曰:
又说:
“鄙哉,
“鄙陋啊,
硁硁
乎!
那硁硁的声音,
莫己知也
,
好像表明没有人了解自己;
斯己而已矣。
[既然没人了解]那么自己就[停止]算了吧。[人生好像趟水,《诗》上有句比喻的话:
‘深则厉,
]‘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
浅则揭’*
。
”
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
子曰:
’”孔子说:
“果哉!
“说得真果断坚决啊!
末之难矣。”
[如果真像趟水那样]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子张曰:
子张说:
“《书》云:
“《尚书》上说:
‘高宗谅阴,
‘殷高宗居丧守孝,住在凶庐,
三年不言。
三年不问政事。
’*
何
谓也?”
’为何这样呢?”
子曰:
孔子说:
“何必高宗,
“何必高宗这样,
古之人皆然。
古人都这样。
君薨
,
君主死了,
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
三年。”
文武百官总摄自己的职事都要听命于冢宰三年之久。”
子曰:
孔子说:
“上好礼则民易使
也。”
“在上位的人好礼,人民就容易听从役使了。”
子路问君子。
子路问怎样才是君子。
子曰:
孔子说:
“修己以敬。”
“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
曰:
[子路]说:
“如斯而已乎?”
“像这样就够了吗?”
曰:
[孔子]说:
“修己以安人
。”
“修养自己,使贵族、大夫们安乐。”
曰:
[子路]说:
“如斯而已乎?”
“像这样就够了吗?”
曰:
[孔子]说:
“修己以安百姓。
“修养自己,使全体百姓安乐。
修己以安百姓,
修养自己,使全体老百姓安乐,
尧舜其犹病
诸!”
尧舜尚且担心做不到哩!”
壤
夷俟。
壤左右伸腿叉开两只脚坐在地上等[孔子]。
子曰:
孔子说:
“幼而不孙
弟,
“你年幼时不讲孝悌,
长
而无述焉,
长大了没有作为,
老而不死,
老了还不死,
是为贼*
。
”
简直是个害人的贼。”
以杖叩其胫
。
[说着]就用手杖敲了敲壤的小腿[让他把腿收回去]。
阙党
童子将命。
阙党地方的一个儿童来向孔子传信。
或问子曰:
有人问孔子:
“益者与?”
“[这儿童]是要求上进的人吗?”
子曰:
孔子说:
“吾见其居于位
也,
“我见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
见其与先生
并行也。
又见他与长辈并肩而行。
非求益者也,
他不是要求上进的人,
欲速成者也。”
而是一个想急于求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