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六十四 - 金史

← 返回《金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六十三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六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六十四

文白对照

本卷记载金代赵沨、王庭筠、元好问等二十余位文士生平,涵盖其文学成就、仕途经历及历史评价。

金代文士列传总述

◎文艺下
 
 
○赵沨 周昂 王庭筠 刘昂 李经 刘从益 吕中孚〔张建附〕 李纯甫 王郁 宋九嘉 庞铸 李献能 王若虚 王元节 麻九畴 李汾 元德明〔子好问〕
 
 
赵沨,
 
字文孺,
 
东平人。
 
大定二十二年进士,
 
仕至礼部郎中。
 
性冲淡,
 
学道有所得。
 
尤工书,
 
自号“黄山”。
 
赵秉文云“沨之正书体兼颜、苏,
 
行草备诸家体,
 
其超放又似杨凝式,
 
当处苏、黄伯仲间”党怀英小篆,
 
李阳冰以来鲜有及者,
 
时人以沨配之,
 
号曰“党赵”。
 
有《黄山集》行於世。
 
 
周昂,
 
字德卿,
 
真定人。
 
父伯禄字天锡,
 
大定进士,
 
仕至同知沁南军节度使。
 
昂年二十四擢第。
 
调南和簿,
 
有异政。
 
迁良乡令,
 
入拜监察御史。
 
路铎以言事被斥,
 
昂送以诗,
 
语涉谤讪,
 
坐停铨。
 
久之,
 
起为隆州都军,
 
以边功复召为三司官。
 
大安兵兴,
 
权行六部员外郎。
 
 
其甥王若虚尝学於昂,
 
昂教之曰“文章工於外而拙於内者,
 
可以惊四筵而不可以适独坐,
 
可以取口称而不可以得首肯”又云“文章以意为主,
 
以言语为役,
 
主强而役弱则无令不从。
 
今人往往骄其所役,
 
至跋扈难制,
 
甚者反役其主,
 
虽极辞语之工,
 
而岂文之正哉”
 
 
昂孝友,
 
喜名节,
 
学术醇正,
 
文笔高雅,
 
诸儒皆师尊之。
 
既历台省,
 
为人所挤,
 
竟坐诗得罪,
 
谪东海上十数年。
 
始入翰林,
 
言事愈切。
 
出佐三司非所好,
 
从宗室承裕军。
 
承裕失利,
 
跳走上谷,
 
众欲径归,
 
昂独不从,
 
城陷,
 
与其从子嗣明同死於难。
 
嗣明字晦之。
 
 
王庭筠,字子端,辽东人。
明昌元年(1190)三月, 
生未期,
章宗下旨告诉学士院说: 
视书识十七字。七岁学诗,十一岁赋全题。
“王庭筠所试写的文章, 
稍长,涿郡王翛一见,
句子太长, 
期以国士。登大定十六年进士第。调恩州军事判官,
朕不喜欢这样的句子, 
临政即有声。郡民邹四者谋为不轨,事觉,
也恐怕四方仿效他。” 
逮捕千余人,
又对平章张汝霖说“: 
而邹四窜匿不能得。朝廷遣大理司直王仲轲治其狱,庭筠以计获邹四,
王庭筠文艺颇佳, 
分别诖误,
但是不善于写句子, 
坐预谋者十二人而已。再调馆陶主簿。
这个人才气高, 
也不难改进。” 
 
明昌元年三月,章宗谕旨学士院曰“王庭筠所试文,句太长,
四月, 
朕不喜此,亦恐四方效之”又谓平章张汝霖曰“王庭筠文艺颇佳,然语句不健,
召见王庭筠面试, 
其人才高,亦不难改也”四月,召庭筠试馆职,
看是否能够任馆职, 
中选。
结果庭筠被选中了。 
御史台言庭筠在馆陶尝犯赃罪,
御史台说庭筠在馆陶曾经犯有贪赃罪, 
不当以馆阁处之,
不应当将他安置在馆阁工作, 
遂罢。
于是又作罢了。 
乃卜居彰德,
庭筠选择彰德这个地方居住下来, 
买田隆虑,
在隆虑买了田, 
读书黄华山寺,
在黄华山寺读书, 
因以自号。
因此拿这些来宣扬自己。 
是年十二月,
这年十二月, 
上因语及学士,
因为皇上对学士们讲话, 
叹其乏材,
感叹他们之中缺乏人才, 
参政守贞曰“王庭筠其人也”三年,
参政守贞说:“王庭筠是个人才。”三年(1192), 
召为应奉翰林文字,
皇上召回庭筠,让他做了应奉翰林文字, 
命与秘书郎张汝方品第法书、名画,
命令他和秘书郎张汝方对书法、名画品评优劣并且分别定出等级, 
遂分入品者为五百五十卷。
于是择出符合标准的有五百五十卷。 
 
五年八月,
五年(1194)八月, 
上顾谓宰执曰“应奉王庭筠,
圣上特意对执政官们说“:应奉王庭筠, 
朕欲以诏诰委之,
朕打算把诏诰委托给他起草, 
其人才亦岂易得。
他这个人才难道是容易得到的? 
近党怀英作《长白山册文》,
最近党怀英写作《长白山册文》, 
殊不工。
特别不细致。 
闻文士多妒庭筠者,不论其文,
听说文士中有不少嫉妒庭筠的人, 
顾以行止为訾。
不论他的文章却只看他的行止来诽谤他。 
大抵读书人多口颊,或相党。
读书人大抵好争论或互相结成朋党。 
昔东汉之士与宦官分朋,
往昔东汉的士人和宦官分裂, 
固无足怪。
本来是不足怪的。 
如唐牛僧孺、李德裕,
如唐代牛僧孺、李德裕, 
宋司马光、王安石,
宋代的司马光、王安石, 
均为儒者,
都是读书人, 
而互相排毁何耶”遂迁庭筠为翰林修撰。
然而他们互相排挤诽谤是为什么呢?”于是调王庭筠做了翰林修撰。 
 
承安元年正月,
承安元年(1196)正月, 
坐赵秉文上书事,
因为赵秉文上书的事情牵连, 
削一官,
被削官一品, 
杖六十,
责打六十棍, 
解职,
然后被解除职务, 
语在秉文传。
这件事记载在《秉文传》中。 
二年,
二年(1197), 
降授郑州防御判官。
降职授予郑州防御判官。 
四年,
四年(1199), 
起为应奉翰林文字。
起用为应奉翰林文字。 
泰和元年,
泰和元年(1201), 
复为翰林修撰,
又出任翰林修撰, 
扈从秋山,
当皇帝出巡秋山的护驾侍从, 
应制赋诗三十余首,
奉皇帝之命做诗三十多首, 
上甚嘉之。
皇上很是赞赏他。 
明年,卒,
第二年(1202)逝世, 
年四十有七。
年仅四十七岁。 
上素知其贫,
皇上向来知道他贫穷, 
诏有司赙钱八十万以给丧事,
诏令有司赠钱八十万用来给他办丧事, 
求生平诗文藏之秘阁。
收集整理他生平的诗文藏在秘阁。 
又以御制诗赐其家,
又把御制诗赐给他家, 
其引云“王遵古,
诗的引文说:“王遵古, 
朕之故人也。
朕之故人也。 
乃子庭筠,
乃子庭筠, 
复以才选直禁林者首尾十年,
复以才选直禁林者首尾十年, 
今兹云亡,
今兹云亡, 
玉堂、东观,无复斯人矣”
玉堂、东观无复斯人矣。” 
 
庭筠仪观秀伟,
王庭筠仪表秀美伟岸, 
善谈笑,
善于说笑, 
外若简贵,
表面看他好像傲慢尊贵, 
人初不敢与接。
人们起初不敢与他接触。 
既见,
认识以后, 
和气溢於颜间,
感到他一脸和气, 
殷勤慰藉如恐不及,
对你殷勤慰藉好像怕自己做的不够, 
少有可取极口称道,他日虽百负不恨也。从游者如韩温甫,
只要你有一点可取之处, 
路元亨、张进卿,李公度,其荐引者如赵秉文、冯璧、李纯甫,
他就极口称赞, 
皆一时名士,世以知人许之。
以后虽然有一百个对不起他, 
为文能道所欲言,暮年诗律深严,七言长篇尤工险韵。
他也不忌恨你。 
有《{艹聚}辨》十卷,文集四十卷。书法学米元章,
与他交往的人像韩温甫、路元亨、张进卿、李公度, 
与赵沨、赵秉文俱以名家,庭筠尤善山水墨竹云。
他引荐的人像赵秉文、冯璧、李纯甫, 
 
子曼庆,亦能诗并书,仕至行省右司郎中,
都是一时的名士, 
自号“澹游”云。
世人因此知道他们并赞许他们。 
 
刘昂,
 
字之昂,
 
兴州人。
 
大定十九年进士。
 
曾、高而下七世登科。
 
昂天资警悟,
 
律赋自成一家,
 
作诗得晚唐体,
 
尤工绝句。
 
李纯甫《故人外传》云,
 
昂早得仕,
 
年三十三为尚书省掾,
 
调平凉路转运副使。
 
时术士有言昂官止五品,
 
昂不信。
 
俄以母忧去职,
 
连蹇十年,
 
卜居洛阳,
 
有终焉之志。
 
有荐其才於章宗者,
 
泰和初,
 
自国子司业擢为左司郎中。
 
会掌书大中与贾铉漏言除授事,
 
为言者所劾,
 
狱辞连昂。
 
章宗震怒。
 
一时闻人如史肃、李著、王宇、宗室从郁皆谴逐之,
 
铉寻亦罢政。
 
昂降上京留守判官,
 
道卒,
 
竟如术者之言。
 
 
李经,
 
字天英,
 
锦州人。
 
作诗极刻苦,
 
喜出奇语,
 
不蹈袭前人。
 
李纯甫见其诗曰“真今世太白也”由是名大震。
 
再举不第,
 
拂衣去。
 
南渡后,
 
其乡帅有表至朝廷,
 
士大夫识之曰“此天英笔也”朝议以武功就命倅其州,
 
后不知所终。
 
 
刘从益,
 
字云卿,
 
浑源人。
 
其高祖撝,
 
天会元年词赋进士,
 
子孙多由科第入仕。
 
从益登大安元年进士第,
 
累官监察御史,
 
坐与当路辨曲直,
 
得罪去。
 
久之,
 
起为叶县令,
 
修学励俗,
 
有古良吏风。
 
叶自兵兴,
 
户减三之一,
 
田不毛者万七千亩有奇,
 
其岁入七万石如故。
 
从益请於大司农,
 
为减一万,
 
民甚赖之,
 
流亡归者四千余家。
 
未几,
 
被召,
 
百姓诣尚书省乞留,
 
不听。
 
入授应奉翰林文字,
 
逾月以疾卒,
 
年四十四。
 
叶人闻之,
 
以端午罢酒为位而哭,
 
且立石颂德,
 
以致哀思。
 
 
从益博学强记,
 
精於经学。
 
为文章长於诗,
 
五言尤工,
 
有《蓬门集》。
 
 
子祁字京叔。
 
为太学生。
 
甚有文名。
 
值金末丧乱,
 
作《归潜志》以纪金事,
 
修《金史》多采用焉。
 
 
吕中孚,
 
字信臣,
 
冀州南宫人。
 
张建字吉甫,
 
蒲城人。
 
皆有诗名。
 
中孚有《清漳集》。
 
建明昌初授绛州教官,
 
召为宫教、应奉翰林文字。
 
以老请致仕,
 
章宗爱其纯素,
 
不欲令去,
 
授同知华州防御使,
 
仍赐诗以宠之。
 
自号“兰泉”,
 
有集行於世。
 
 
李纯甫,
 
字之纯,
 
弘州襄阴人。
 
祖安上,
 
尝魁西京进士。
 
父采,
 
卒於益都府治中。
 
纯甫幼颖悟异常,
 
初业词赋,
 
及读《左氏春秋》,
 
大爱之,
 
遂更为经义学。
 
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
 
为文法庄周、列御寇、左氏、《战国策》,
 
后进多宗之。
 
又喜谈兵,
 
慨然有经世心。
 
章宗南征,
 
两上疏策其胜负,
 
上奇之,
 
给送军中,
 
后多如所料。
 
宰执爱其文,
 
荐入翰林。
 
及大元兵起,
 
又上疏论时事,
 
不报。
 
宣宗迁汴,
 
再入翰林。
 
时丞相高琪擅威福柄,
 
擢为左司都事,
 
纯甫审其必败,
 
以母老辞去。
 
既而高琪诛,
 
复入翰林,
 
连知贡举。
 
正大末,
 
坐取人逾新格,
 
出倅坊州。
 
未赴,
 
改京兆府判官。
 
卒於汴,
 
年四十七。
 
 
纯甫为人聪敏,
 
少自负其材,
 
谓功名可俯拾,
 
作《矮柏赋》,
 
以诸葛孔明、王景略自期。
 
由小官上万方书,
 
援宋为证,
 
甚切,
 
当路者以迂阔见抑。
 
中年,
 
度其道不行,
 
益 纵酒自放,
 
无仕进意。
 
得官未成考,
 
旋即归隐。
 
日与禅僧士子游,
 
以文酒为事,
 
啸歌袒裼出礼法外,
 
或饮数月不醒。
 
人有酒见招,
 
不择贵贱必往,
 
往辄醉,
 
虽沉醉亦未尝废著书。
 
然晚年喜佛,
 
力探其奥义。
 
自类其文,
 
凡论性理及关佛老二家者号“内稿”,
 
其余应物文字为“外稿”。
 
又解《楞严》、《金刚经》、《老子》、《庄子》。
 
又有《中庸集解》、《鸣道集解》,
 
号“中国心学、西方文教”。
 
数十万言,
 
以故为名教所贬云。
 
 
王郁,
 
字飞伯,
 
大兴人。
 
仪状魁奇,
 
目光如鹘。
 
少居钓台,
 
闭门读书,
 
不接人事。
 
久之,
 
为文法柳宗元,
 
闳肆奇古,
 
动辄数千言。
 
歌诗俊逸,
 
效李白。
 
尝作《王子小传》以自叙。
 
天兴初元,
 
汴京被围,
 
上书言事,
 
不报。
 
四月,
 
围稍解,
 
挺身突出,
 
为兵士所得。
 
其将遇之甚厚,
 
郁经行无机防,
 
为其下所忌,
 
见杀。
 
临终,
 
怀中出书曰“是吾平生著述,
 
可传付中州士大夫曰,
 
王郁死矣”年三十余。
 
同时以诗鸣者,
 
雷琯、侯册、王元粹云。
 
 
宋九嘉,
 
字飞卿,
 
夏津人。
 
为人刚直豪迈,
 
少游太学,
 
有能赋声。
 
长从李纯甫读书,
 
为文有奇气,
 
与雷渊、李经相伯仲。
 
中至宁元年进士第。
 
历蓝田、高陵、扶风、三水四县令,
 
咸以能称。
 
入为翰林应奉。
 
正大中,
 
以疾去。
 
没於癸巳之难。
 
 
庞铸,
 
字才卿,
 
辽东人。
 
少擢第,
 
仕有声。
 
南渡后,
 
为翰林待制,
 
迁户部侍郎。
 
坐游贵戚家,
 
出倅东平,
 
改京兆路转运使,
 
卒。
 
博学能文,
 
工诗,
 
造语奇健不凡,
 
世多传之。
 
 
李献能,
 
字钦叔,
 
河中人。
 
先世有为金吾卫上将军者,
 
时号“李金吾家”。
 
迨献能昆弟皆以文学名,
 
从兄献卿、献诚、从弟献甫相继擢第,
 
故李氏有“四桂堂”。
 
 
献能苦学博览,
 
於文尤长於四六。
 
贞祐三年,
 
特赐词赋进士,
 
廷试第一人,
 
宏词优等。
 
授应奉翰林文字。
 
在翰苑凡十年,
 
出为鄜州观察判官。
 
用荐者复为应奉,
 
俄迁修撰。
 
正大末,
 
以镇南军节度副使充河中帅府经历官。
 
大元兵破河中,
 
奔陕州,
 
行省以权左右司郎中,
 
值赵三三军变遇害,
 
年四十三。
 
 
献能为人眇小而黑色,
 
颇有髯。
 
善谈论,
 
每敷说今古,
 
声铿亮可听。
 
作诗有志於风雅,
 
又刻意乐章。
 
在翰院,
 
应机敏捷号得体。
 
赵秉文、李纯甫尝曰“李献能天生今世翰苑材”故每荐之,
 
不令出馆。
 
家故饶财,
 
尽於贞祐之乱,
 
在京师无以自资。
 
其母素豪奢,
 
厚於自奉,
 
小不如意则必诃谴,
 
人视之殆不堪忧,
 
献能处之自若也。
 
时人以纯孝称之。
 
尝谓人云“吾幼梦官至五品,
 
寿不至五十”后竟如其言。
 
 
王若虚,
 
字从之,
 
藁城人也。
 
幼颖悟,
 
若夙昔在文字间者。
 
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
 
调鄜州录事,
 
历管城、门山二县令,
 
皆有惠政,
 
秩满,
 
老幼攀送,
 
数日乃得行。
 
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
 
迁应奉翰林文字。
 
奉使夏国,
 
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
 
留为著作佐郎。
 
正大初,
 
《宣宗实录》成,
 
迁平凉府判官。
 
未几,
 
召为左司谏,
 
后转延州刺史,
 
入为直学士。
 
 
元兴元年,
天兴元年(1232), 
哀宗走归德。
哀宗弃军南逃归德。 
明年春,
第二年(1233)春天, 
崔立变。
崔立发动政变。 
群小附和,
当时众多小人附和, 
请为立建功德碑,
请求替崔立建功德碑, 
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
翟奕以尚书省的名义召见并命令王若虚写碑文。 
时奕辈恃势作威,
当时翟奕之辈凭借势力耍威风, 
人或少忤,
谁若有一点儿违背他们的意思, 
则谗构立见屠灭。
就诬陷定罪立即屠杀。 
若虚自分必死,
若虚自己考虑一定会被整死, 
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
暗中对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说“:现在召见我写碑文, 
不从则死。
不服从就得死。 
作之则名节扫地,
做碑文则名节扫地, 
不若死之为愈。
不如为这事死了为好。 
虽然,
虽然是这样,我姑且和他讲讲道理。” 
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
于是对翟奕之流说“:丞相的功德碑应写些什么事迹?”翟奕等人大怒,说:“丞相拿汴京城投降蒙古, 
活生灵百万,
救活了百万生灵, 
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
不是功德吗?”若虚说:“学士代替王讲话, 
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
功德碑叫代王言可以吗? 
且丞相既以城降,
况且丞相已经以汴京城投降, 
则朝官皆出其门,
那么当朝官员都出了城门, 
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
自古以来哪里有门下人为主帅歌功颂德的,而后世会认为这是可信的吗?”翟奕等人不能定夺, 
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
于是召见太学生刘祁、麻革等人到省里, 
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
元好问、张信之拿立碑的事开导他们,说: 
曰“众议属二君,
“众人讨论这事交给了二君, 
且已白郑王矣,
并且已经告诉了郑王(即崔立), 
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
二君不要推辞。”刘祁等人坚决推辞而离开。 
数日,
过了几天, 
促迫不已,
翟奕之辈催促逼迫不已, 
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
刘祁就写了个草稿拿来交给元好问。 
好问意未惬,
元好问觉得不中意, 
乃自为之。
就自己动手写, 
既成,以示若虚,
写成拿去让若虚看, 
乃共删定数字,
于是共同删改一些字, 
然止直叙其事而已。
然而只是直接叙事而已。 
后兵入城,
后来蒙古军入了汴京城, 
不果立也。
立碑的事也没个结果。 
 
金亡,
金国灭亡, 
微服北归镇阳,
王若虚脱下官服换上便衣北归镇阳, 
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
和浑源的刘郁一起东游泰山, 
至黄岘峰,
到了黄岘峰, 
憩萃美亭,
在萃美亭休息, 
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
看看周围对同游的人说:“在尘土中埋没了一生, 
不意晚年乃造仙府,
想不到晚年才建造了仙府, 
诚得终老此山,
真能得以在这山上终老, 
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
我的志愿就实现了。”于是让他的儿子王忠先回去, 
遣子恕前行视夷险,
让他的另一个儿子王恕到前面去看看是平安还是危险, 
因垂足坐大石上,
自己垂下双脚坐在大石头上, 
良久瞑目而逝,
过了好久,瞑目而逝, 
年七十。
享年七十岁。 
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於世。
王若虚所著的文章号称《慵夫集》,有若干卷,《滹南遗老》亦有若干卷, 
在世上流传。 
 
王元节,
麻九畴, 
字子元,
字知几, 
弘州人也。
是易州人。 
祖山甫,辽户部侍郎。
九畴三岁识字, 
父诩,
七岁能写草书, 
海陵朝,
写的大字有到几尺的, 
左司员外郎。
一时间被看作是神童。 
元节幼颖悟,虽家世贵显,
章宗召见他, 
而从学甚谨。
问道: 
浑源刘撝爱其才俊,以女妻之,遂传其赋学,
“你进宫殿中来也不惧怕胆怯吗?” 
登天德三年词赋进士第。
九畴回答说: 
雅尚气节,
“君臣, 
不能随时俯仰,故仕不显。及迁密州观察判官,
是父子。 
既罢,即逍遥乡里,以诗酒自娱,
儿子难道害怕父亲吗?” 
号曰“遁齐”。
章宗皇帝大为惊奇。 
年五十余卒。
九畴未成年就入了太学, 
有诗集行於世。
有文名。 
 
弟元德,
 
亦第进士。
 
有能名於时,
 
终南京路提刑使。
 
 
孙国纲,
 
字正之。
 
业儒术,
 
尤长吏事。
 
为人端重乐易,
 
或有忤者,
 
略不与校,
 
亦未尝形於怒色。
 
大安三年,
 
试补尚书吏部掾,
 
未几,
 
转御史台令史。
 
宣宗闻其材干,
 
兴定三年特召为近侍,
 
奉职承应,
 
甚见宠遇,
 
勒留凡三考,
 
出为同知申州事。
 
无何,
 
召为笔砚直长,
 
擢监察御史,
 
秩满,
 
敕留再任,
 
盖知其材器故也。
 
开兴元年,
 
关陕完颜总帅屯河中府,
 
与大元军战败绩,
 
哀宗遣国纲乘上厩马,
 
径诣河中问败军之由,
 
还至中途,
 
值大兵见杀,
 
时年四十四。
 
 
麻九畴,
 
字知几,
 
易州人。
 
三岁识字。
 
七岁能草书,
 
作大字有及数尺者,
 
一时目为神童。
 
章宗召见,
 
问“汝入宫殿中,
 
亦惧怯否”对曰“君臣,
 
父子也。
 
子宁惧父耶”上大奇之。
 
弱冠入太学,
 
有文名。
 
南渡后,
 
寓居郾、蔡间,
 
入遂平西山,
 
始以古学自力。
 
博通《五经》,
 
於《易》、《春秋》为尤长。
 
兴定末,
 
试开封府,
 
词赋第二,
 
经义第一。
 
再试南省,
 
复然。
 
声誉大振,
 
虽妇人小儿皆知其名。
 
及廷试,
 
以误绌,
 
士论惜之。
 
已而隐居不为科举计。
 
正大初,
 
门人王说、王采苓俱中第,
 
上以其年幼,
 
怪而问之。
 
乃知尝师九畴。
 
平章政事侯挚、翰林学士赵秉文连章荐之,
 
特赐卢亚榜进士第。
 
以病,
 
未拜官告归。
 
再授太常寺太祝,
 
权博士,
 
俄迁应奉翰林文字。
 
九畴性资野逸,
 
高蹇自便,
 
与人交,
 
一语不相入则迳去不返顾。
 
自度终不能与世合,
 
顷之,
 
复谢病去。
 
居郾城,
 
天兴元年,
 
大元兵入河南,
 
挈家走确山,
 
为兵士所得,
 
驱至广平,
 
病死,
 
年五十。
 
 
九畴初因经义学《易》,
 
后喜邵尧夫《皇极书》,
 
因学算数,
 
又喜卜筮、射覆之术。
 
晚更喜医,
 
与名医张子和游,
 
尽传其学,
 
且为润色其所著书。
 
为文精密奇健,
 
诗尤工致。
 
后以避谤忌,
 
持戒不作。
 
明昌以来,
 
称神童者五人,
 
太原常添寿四岁能作诗,
 
刘滋、刘微、张汉臣后皆无称,
 
独知几能自树立,
 
耆旧如赵秉文,
 
以征君目之而不名。
 
 
李汾,
 
字长源,
 
太原平晋人。
 
为人尚气,
 
跌宕不羁。
 
性褊躁,
 
触之辄怒,
 
以是多为人所恶。
 
喜读史。
 
工诗,
 
雄健有法。
 
避乱入关,
 
京兆尹子容爱其材,
 
招致门下。
 
留二年去,
 
之泾州,
 
竭左丞张行信,
 
一见即以上客礼之。
 
元光间,
 
游大梁,
 
举进士不中,
 
用荐为史馆书写。
 
书写,
 
特抄书小史耳,
 
凡编修官得日录,
 
纂述即定,
 
以稿授书写,
 
书写录洁本呈翰长。
 
汾既为之,
 
殊不自聊。
 
时赵秉文为学士,
 
雷渊、李献能皆在院,
 
刊修之际,
 
汾在旁正襟危坐,
 
读太史公、左丘明一篇,
 
或数百言,
 
音吐洪畅,
 
旁若无人。
 
既毕,
 
顾四坐漫为一语云“看”。
 
秉笔诸人积不平,
 
而雷、李尤切齿,
 
乃以嫚骂官长讼於有司,
 
然时论亦有不直雷、李者。
 
寻罢入关。
 
明年来京师,
 
上书言时事,
 
不合,
 
去客唐、邓间。
 
恒山公武仙署行尚书省讲议官。
 
既而仙与参知政事完颜思烈相异同,
 
颇谋自安,
 
惧汾言论,
 
欲除之。
 
汾觉,
 
遁泌阳,
 
仙令总帅王德追获之,
 
锁养马平,
 
绝食而死,
 
年未四十。
 
 
汾平生诗甚多,
 
不自收集,
 
世所传者十二三而已。
 
 
元德明,
 
系出拓拔魏,
 
太原秀容人。
 
自幼嗜读书,
 
口不言世俗鄙事,
 
乐易无畦畛,
 
布衣蔬食处之自若,
 
家人不敢以生理累之。
 
累举不第,
 
放浪山水间,
 
余酒赋诗以自适。
 
年四十八卒。
 
有《东岩集》三卷。
 
子好问,
 
最知名。
 
 
好问字裕之。
 
七岁能诗。
 
年十有四,
 
从陵川郝晋卿学,
 
不事举业,
 
淹贯经传百家,
 
六年而业成。
 
下太行,
 
渡大河,
 
为《箕山》、《琴台》等诗。
 
礼部赵秉文见之,
 
以为近代无此作也。
 
於是名震京师。
 
中兴定五年第,
 
历内乡令。
 
正大中,
 
为南阳令。
 
天兴初,
 
擢尚书省掾,
 
顷之,
 
除左司都事,
 
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
 
金亡,
 
不仕。
 
 
为文有绳尺,
 
备众体。
 
其诗奇崛而绝雕刿,
 
巧缛而谢绮丽。
 
五言高古沈郁。
 
七言乐府不用古题,
 
特出新意。
 
歌谣慷慨,
 
挟幽、并之气。
 
其长短句,
 
揄扬新声,
 
以写恩怨者又数百篇。
 
兵后,
 
故老皆尽,
 
好问蔚为一代宗工,
 
四方碑板铭志,
 
尽趋其门。
 
其所著文章诗若干卷、《杜诗学》一卷、《东坡诗雅》三卷、《锦禨》一卷、《诗文自警》十卷。
 
 
晚年尤以著作自任,
 
以金源氏有天下,
 
典章法度几及汉、唐,
 
国亡史作,
 
己所当任。
 
时金国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
 
乃言於张,
 
愿为撰述,
 
既而为乐夔所沮而止。
 
好问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乃构亭於家,
 
著述其上,
 
因名曰“野史”。
 
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
 
采摭所闻,
 
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
 
至百余万言。
 
今所传者有《中州集》及《壬辰杂编》若干卷。
 
年六十八卒。
 
纂修《金史》,
 
多本其所著云。
 
 
赞曰:
 
韩昉、吴激,
 
楚材而晋用之,
 
亦足为一代之文矣。
 
蔡珪、马定国之该博,
 
胡砺、杨伯仁之敏赡,
 
郑子聃、麻九畴之英俊,
 
王郁、宋九嘉之迈往。
 
三李卓荦,
 
纯甫知道,
 
汾任气,
 
献能尤以纯孝见称。
 
王庭筠、党怀英、元好问自足知名异代。
 
王竞、刘从益、王若虚之吏治,
 
文不掩其所长。
 
蔡松年在文艺中,
 
爵位之最重者,
 
道金人言利,
 
兴党狱,
 
杀田珏,
 
文不能掩其所短者欤。
 
事继母有至行,
 
其死家无余赀,
 
有足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