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象志引言
◎历象志上
辽以幽、营立国,
礼乐制度,
规模日完,
授历颁朔二百馀年。
今奉诏修辽史,
体与宋、金似,
其《大明历》不可少也。
历书法禁不可得,
求《大明历》元,
得祖冲之法於外史。
冲之之法,
辽历之所从出也欤。
国朝亦尝因之。
以冲之法算,
而至於辽更历之年,
以起元数,
是盖辽《大明历》。
辽历因是固可补,
然弗之补,
史贵阙文也。
外史纪其法,
司天存其职,
《辽史》志是足矣。
作《历象志》。
辽历沿革与制度
○历
大同元年,
太宗皇帝自晋汴京收百司僚属伎术历象,
迁於中京,
辽始有历。
先是,
梁、唐仍用景福《崇玄历》。
晋天福四年,
司天监马重绩奏上《乙未元历》,
号《调元历》,
太宗所收天汴是也。
穆宗应历十一年,
司天王白、李正等进历,
盖《乙未元历》也。
圣宗统和十二年,
可汗州刺史贾俊进新历,
则《大明历》是也。
高丽所志《大辽古今录》称统和十二年始颁正朔改历,
验矣。
《大明历》本宋祖冲之法,
具见沈约《宋书》。
具如左。
大明历计算详述
宋武帝大明六年,
祖冲之上《甲子元历》法,
未及施用,
因名《大明历》。
上元甲子至宋大明七年癸卯,
五万一千九百三十九年算外。
元法:
五十九万二千三百六十五。
纪法:
三万九千四百九十一。
章岁:
三百九十一。
章月:
四千八百三十六。
章闰:
一百四十四。
闰法:
十二。
月法:
十一万六千三百二十一。
日法:
三千九百三十九。
馀数:
二十万七千四十四。
岁馀:
九千五百八十九。
没分:
三百六十万五千九百五十一。
没法:
五万一千七百六十一。
周天:
一千四百四十二万四千六百六十四。
虚分:
万四百四十九。
行分法:
二十三。
小分法:
一千七百一十七。
通周:
七十二万六千八百一十。
会周:
七十一万七千七百七十七。
通法:
二万六千三百七十七。
差率:
三十九。
推朔术:
置入上元年数算外,
以章月乘之,
满章岁为积月,
不尽为闰馀。
闰馀二百四十七以上,
其年有闰。
以月法乘积月,
满日法为积日,
不尽为小馀。
六旬去积日,
不尽为大馀。
大馀命以甲子,
算外,
所求年天正十一月朔也。
小馀千八百四十九以上,
其月大。
求次月:
加大馀二十九,
小馀二千九十。
小馀满日法从大馀,
大馀满六旬去之,
命如前,
次月朔也。
求弦望:
加朔大馀七,
小馀千五百七,
小分一。
小分满四从小馀,
小馀满日法从大馀,
命如前,
上弦日也。
又加得望,
又加得下弦,
又加得后月朔也。
推闰术:
以闰馀减章岁,
余满闰法得一月,
命以天正,
算外,
闰所在也。
闰有进退,
以无中气为正。
推二十四气:
置入上元年数算外,
以馀数乘之,
满纪法为积日,
不尽为小馀。
六旬去积日,
不尽为大馀。
大馀命以甲子,
算外,
天正十一月冬至日也。
求次气:
加大馀十五,
小馀八千六百二十六,
小分五。
小分满六从小馀,
小馀满纪法从大馀,
命如前,
次气日也。
求土王用事:
加冬至大馀二十七,
小馀万五千五百二十八,
季冬土用事日也。
又加大馀九十一,
小馀万二千二百七十,
次土用事日也。
推没术:
以九十乘冬至小馀,
以减没分,
满没法为日,
不尽为日馀,
命日以冬至,
算外,
没日也。
求次没:
加日六十九,
日馀三万四千四百四十二,
余满没法从日,
次没日也。
日馀尽为灭。
推日所在度术:
以纪法乘朔积日为度实,
周天去之,
余满纪法为积度,
不尽为度馀。
命以虚一,
次宿除之,
算外,
天正十一月朔夜半日所在度也。
求次月:
大月加度三十,
小月加度二十九,
入虚去度分。
求行分:
以小分法除度馀,
所得为行分,
不尽为小分,
小分满法从行分,
行分满法从度。
求次日:
加一度。
入虚去行分六,
小分百四十七。
推月所在度术:
以朔小馀乘百二十四为度馀,
又以朔小馀乘八百六十为微分,
微分满月法从度馀,
度馀满纪法为度。
以减朔夜半日所在,
则月所在度。
求次月:
大月加度三十五,
度馀三万一千八百三十四,
微分七万七千九百六十七,
小月加度二十二,
度馀万七千二百六十一,
微分六万二千七百三十六,
入虚去度也。
迟疾历:
〔表略〕推入迟疾历术:
以通法乘朔积日为通实,
通周去之,
余满通法为日,
不尽为日馀。
命日算外,
天正十一月朔夜半入历日也。
求次月:
大月加二日,
小月加一日,
日馀皆万一千七百四十六。
历满二十七日,
日馀万四千六百三十一,
则去之。
求次日:
加一日。
求日所在定度:
以夜半入历日馀乘损益率,
以损益盈缩积分,
如差率而一,
所得满纪法为度,
不尽为度馀,
以盈加缩减平行度及余为定度。
益之或满法,
损之或不足,
以纪法进退。
求度行分如上法。
求次日,
如所入迟疾加之。
虚去分,
如上法。
阴阳历:
〔表略〕
推入阴阳历术:
置通实以会周去之,
不满交数三十五万八千八百八十八半为朔入阳历分,
各去之,
为朔入阴历分,
各满通法得一日,
不尽为日馀。
命日算外,
天正十一月朔夜半入历日也。
求次月:
大月加二日,
小月加一日,
日馀皆二万七百七十九。
历满十三日,
日馀万五千九百八十七半,
则去之。
阳竟入阴,
阴竟入阳。
求次日:
加一日。
求朔望差:
以二千二十九乘朔小馀,
满三百三为日馀,
不尽倍之为小分,
则朔差数也。
加一十四日,
日馀二万一百八十六,
小分百二十五。
小分满六百六从日馀,
日馀满通法为日,
即望差数也。
又加之,
后月朔也。
求合朔月食:
置朔望夜半入阴阳历及余,
有半者去之,
置小分三百三,
以差数加之。
小分满六百六从日馀,
日馀满通法从日,
日满一历去之。
命日算外,
则朔望加时入历也。
朔望加时入历一日,
日馀四千一百九十八,
小分四百二十八以下,
十二日,
日馀万一千七百八十八,
小分四百八十一以上,
朔则交会,
望则月食。
求合朔月食定大小馀:
令差数日馀加夜半入迟疾历余,
日馀满通法从日,
则朔望加时入历也。
以入历余乘损益率,
以损益盈缩积分,
如差法而一,
以盈减缩加本朔望小馀为定小馀。
益之或满法,
损之或不足,
以日法进退日。
求合朔月食加时:
以十二乘定小馀,
满日法得一辰,
命以子,
算外,
加时所在辰也。
有馀者四之,
满日法得一为少,
二为半,
三为太。
又有馀者三之,
满日法得一为强,
以强并少为少强,
并半为半强,
并太为太强。
得二者为少弱,
以并少为半弱,
并半为太弱,
并太为一辰弱,
以前辰名之。
求月去日道度:
置入阴阳历余乘损益率,
如通法而一,
以损益兼数为定。
定数十二而一为度。
不尽四而一,
为少、半、太。
又不尽者三而一,
一为强,
二为少弱,
则月去日道数也。
阳历在表,
阴历在里。
测景漏刻中星数:
〔表略〕求昏明中星:
各以度数如夜半日所在,
则中星度。
推五星术:
木率:
千五百七十五万三千八十二。
火率:
三千八十万四千一百九十六。
土率:
千四百九十三万三百五十四。
金率:
二千三百六万一十四。
水率:
四百五十七万六千二百四。
推五星术:
置度实各以率去之,
余以减率,
其馀,
如纪法而一,
为入岁日,
不尽为日馀,
命以天正朔,
算外,
星合日。
求星合度:
以入岁日及余从天正朔日积度及余,
满纪法从度,
满三百六十馀度分则去之,
命以虚一,
算外,
星合所在度也。
求星日见:
以术伏日及余加星合日及余,
余满纪法从日,
命如前,
见日也。
求星见度:
以术伏度及余加星合度及余,
余满纪法从度,
入虚去度分,
命如前,
星见度也。
行五星法:
以小分法除度馀,
所得为行分,
不尽为小分,
及日加所行分,
满法从度,
留者因前,
逆则减之,
伏不尽度。
从行入虚,
去行分六,
小分百四十七,
逆往出虚,
则加之。
木星:
初与日合,
伏,
十六日,
日馀万七千八百三十二,
行二度,
度馀三万七千五百四,
晨见东方。
从,
日行四分,
百一十二日行十九度十一分。
留,
二十八日。
逆,
日行三分,
八十六日退十一度五分。
又留二十八日。
从,
日行四分,
百一十二日,
夕伏西方,
日度馀如初。
一终三百九十八日,
日馀三万五千六百六十四,
行三十三度,
度馀二万五千二百一十五。
火星:
初与日合,
伏,
七十二日,
日馀六百八,
行五十五度,
度馀二万八千八百六十五,
晨见东方。
从,
疾,
日行十七分,
九十二日行六十八度。
小迟,
日行十四分,
九十二日行五十六度。
大迟,
日行九分,
九十二日行三十六度。
留,
十日。
逆,
日行六分,
六十四日退十六度十六分。
又留,
十日。
从,
迟,
日行九分,
九十二日。
小疾,
日行十四分,
九十二日。
大疾,
日行十七分,
九十二日。
夕伏西方,
日度馀如初。
一终七百八十日,
日馀千二百一十六,
行四百一十四度,
度馀三万二百五十八,
除一周,
定行四十九度,
度馀万九千八百九。
土星:
初与日合,
伏,
十七日,
日馀千三百七十八,
行一度,
度馀万九千三百三十三,
晨见东方,
行顺,
日行二分,
八十四日行七度七分。
留,
三十三日。
行逆,
日行一分,
百一十日退四度十八分。
又留,
三十三日。
从,
日行二分,
八十四日,
夕伏西方,
日度馀如初。
一终三百七十八日,
日馀二千七百五十六,
行十二度,
度馀三万一千七百九十八。
金星:
初与日合,
伏,
三十九日,
日馀三万八千一百二十六,
行四十九度,
度馀三万八千一百二十六,
夕见西方。
从,
疾,
日行一度五分,
九十二日行百十二度。
小迟,
日行一度四分,
九十二日行百八度。
大迟,
日行十七分,
四十五日行三十三度六分。
留,
九日。
迟,
日行十六分,
九日退六度六分,
夕伏西方。
伏五日,
退五度,
而与日合。
又五日退五度,
而晨见东方,
逆,
日行十六分,
九日,
留,
九日。
从,
迟,
日行十七分,
四十五日。
小疾,
日行一度四分,
九十二日。
大疾,
日行一度五分,
九十二日。
晨伏东方,
日度馀如初。
一终五百八十三日,
日馀三万六千七百六十一,
行星如之。
除一周,
定行二百十八度,
度馀二万六千三百一十三。
合二百九十一日,
日馀三万八千一百二十六,
行星亦如之。
水星:
初与日合,
伏,
十四日,
日馀三万七千一百一十五,
行三十度,
度馀三万七千一百一十五,
夕见西方。
从,
疾,
日行一度六分,
二十三日行二十九度迟,
日行二十分,
八日行六度二十二分。
留,
二日。
迟,
日行十一分,
二日退二十二分,
夕伏西方。
伏八日,
退八度,
而与日合。
又八日退八度,
晨见东方。
逆,
日行十一分,
二日。
留,
二日。
从,
迟,
日行二十分,
八日。
疾,
日行一度六分,
二十三日。
晨伏东方,
日度馀如初。
一终百一十五日,
日馀三万四千七百三十九,
行星如之。
一合五十七日,
日馀三万七千一百一十五,
行星亦如之。
上元之岁,
岁在甲子,
天正甲子朔夜半冬至,
日月五星聚於虚度之初,
阴阳迟疾亦自此始。
历法传承与影响
梁武帝天监三年,
冲之子暅上疏,
论何承天历乖谬不可用。
九年正月,
诏用祖冲之所造《甲子元历》颁朔。
陈氏因梁,
亦用祖冲之历。
至辽,
圣宗以贾俊所进新历,
因宋《大明》旧号行之。
金曰《重修大明历》。
传至皇元亦曰《重修大明历》。
及改《授时历》,
别立司天监存肄之,
每岁甲子冬至重修其法。
书在太史院,
禁莫得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