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公卿表第七 - 汉书

← 返回《汉书外戚恩泽侯表第六古今人表第八

百官公卿表第七

班固

系统梳理秦汉官制沿革,详述三公九卿职能变迁,考证周代至新莽时期职官体系演变脉络。

俞樾据《初学记》引《汉官》,指出秦汉官制尚有真二千石,月得粟百五十石。周奉昌曰:“颜引汉制百官奉(俸)自万石至百石,凡十五等,而无八百石、比八百石、五百石、比五百。……《孝成纪》阳朔二年夏五月,除吏八百石、五百石秩,李奇注:除八百就六百,除五百就四百。自是汉制遂除云此四秩。后汉及晋犹承之。”
《易》叙、神农、皇帝作教化民,而《传》述其官以为伏羲龙师名官,火师火名,云师云名,鸟师鸟名。自颛顼以来,为民师而命以民事,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矣。《书》载唐虞之际,命顺天文,授民时;咨,以举贤材,扬侧陋;十有二牧,远迩;禹作,平水土;弃作,播百谷;作司徒;咎繇作,正五型垂作,利器用;作联虞,育草木鸟兽;伯夷作,典;夔典乐,和神人;龙作,出入帝命。夏、殷无闻焉则备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各官司空,是为,各有徒属职分(份),用于百事。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记曰三公无官,言其人然后充之舜之于尧,伊尹于汤,周公、召公于周,是也。或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士,是为。四岳谓四方诸侯。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王莽篡位,慕从古官,而吏民弗安,亦多虐政,遂以乱亡。故略表举,以通古今,备温故知新之义云。
,皆,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有两,秩千石。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武帝元狩五年初置,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
太尉,秦官,金印紫授,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宣帝地节三年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元印绶官属。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在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哀帝建平二年复去大司马印绶、官属,将军如故。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有长史,秩千石。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成帝绶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侍史有,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
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绶。后省,八年复置。哀帝元寿二年复置。位在上。
太师、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绶。,太保次太傅。
前后左右,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长史,秩千石。
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属官有、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又、都水两长丞,又诸庙寝园,有太宰、太祝令丞,各一尉。又博士及诸陵县皆属焉。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为祠祀,武帝太初元年更曰庙祀,初置太卜。,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博士,宣帝黄龙元年稍增员十二人。元帝永光元年。王莽改太常曰秩宗。
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又期门、羽林皆属焉。大夫掌论议,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无员,多至数十人。武帝元狩五年初置,秩比八百石,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皆无员,多至千人。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皆比二千石。郎中有车、户、骑三将,秩皆比千石。掌宾讚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仆射,秩比千石。期门掌执兵送从,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比郎,无员,多至千人,有仆射,秩比千石。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置中郎将,秩比二千石。羽林掌送从,次期门,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营骑,后更名。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号曰。羽林有令丞。宣帝令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秩,秦官,自侍中、尚书、博士、郎皆有。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课之,军屯吏、驺、宰、永巷宫人皆有,取其领事之号。
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复为卫尉。属官有、卫士、旅贲三令丞。。又诸屯卫候、司马二十二官皆属焉。长乐、建章、甘泉卫尉,职略同,不常置。
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属官有大(太)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车府、、骑马、骏马四令丞;又、闲驹、橐泉、、承华五监长丞;又令,各三丞;又牧橐(驼)、昆蹄令丞皆属焉中太仆掌皇太后舆马,不常置也。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家马为,初置路。
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监,秩皆千石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为廷尉。宣帝地节三年初置,秩皆六百石。帝元寿二年复为大理。王莽改曰作士。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行人为大行令,初置。王莽改大鸿胪曰典乐。初,置郡国邸属少府,中属中尉,后属大鸿胪。
宗正,秦官,掌,有丞。平帝元始四年更名宗伯。属官有令丞,内官长丞。又诸公主家令、门尉皆属焉。王莽并其官于秩宗。初,属少府,中属主爵,后属宗正。
治粟内史,秦官,掌,有两丞。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属官有、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又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皆属焉。搜粟都尉,武帝军官,不常置。王莽改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初,属少府,中属主爵,后属大司农。
,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供)养有六丞。属官有、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庐、参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十六官令丞。又胞(庖)人、都水、均官三长丞又上林中十池监又中书谒者、黄门、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食丞、署长、中黄门皆属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考工室为,左弋为飞,居室为保宫,甘泉居室为昆台,永巷为掖廷(庭)掌弋射,有九丞两尉,太官七丞,昆台五丞,乐府三丞,掖廷八丞,宦者七丞,钩盾五丞两尉。成帝建始四年更名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初置,员五人,有四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绥和二年,哀帝省乐府。王莽改少府曰共工。
,秦官,掌京师,有两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都船、有三丞,中垒两尉。又左右中侯、侯丞及左右京辅都尉、尉丞兵卒皆属焉。初,寺互属少府,中属主爵,后属中尉。
自太掌至执金吾,秩皆丞皆千石。
太子太傅、少傅,古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舍人。
,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又主章长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木工。成帝阳朔三年省中候及左右前后中校五丞。
,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属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诸宦官皆属焉成帝鸿嘉三年省,并属大长秋。长信詹事掌皇太后宫,景帝中六年更名,平帝元始四年更名长乐少府。
,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或用,或用士人。
典属国,秦官,掌。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复增,置都尉、丞、侯、千人。属官,。成帝河平元年省并大鸿胪。
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有五丞。属官有上林、均输、御羞、禁圃、辑濯、(楫櫂)、钟官、技巧、六厩、辩铜九官令丞、水司空、都水农仓,又甘泉上林、都水七官丞皆属焉。上林有八丞十二尉,均输四丞,御羞两丞,都水三丞,禁圃两尉,四丞。成帝建始二年省技巧、六厩官。王莽改水衡都尉曰予虞。初、御羞、上林、衡官及铸钱皆属少府。
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分置。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尹,属官有长安市、厨两令丞,又都水、铁官两长丞左内史更名左,属官有廪栖令丞尉又左都水、铁官、云垒、长安四市四长丞皆属焉。
主爵中尉。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治内史右地。属官有掌畜令丞。又右都水、铁官、厩、四长丞皆属焉。与左冯翊、京兆尹是为三辅,皆有两
丞。列侯更属大鸿胪。元鼎四年更置都尉、都尉丞各一人。
自太子太傅至右扶风,,丞六百石。
,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属大司马,成帝绥和元年居大司马府比司直,哀帝元寿元年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护军。
,周官,武帝征和四年初置。持节,从徒千二百人,捕巫蛊,大奸猾。后罢其兵,察三辅、、弘农。元帝初元四年去节,成帝元延四年省。绥和二年,哀帝复置,但为司隶,,属大司空,比司直。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屯兵,有司马、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越骑。长水校尉掌宣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有丞、司马。自司隶至虎贲校尉,秩皆二千石。西域都护加官,宣帝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戊已校尉元帝初元元年置,有丞、司马各一人,侯五人,秩比六百石。
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驸马都尉掌驸马皆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亡(无)员,多至数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诸曹受尚书事,诸吏得,散骑骑并乘舆车亦加官。,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中黄门有给事黄门,位将大夫。皆奏制。
:一级曰,二,三簪,四,五,六,七,八公乘,十左庶长,十一右,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十五少上造,十六大,十七,十八大庶长,十九,二址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金印紫绶,避武帝讳,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国令长名相,又有家丞、门大夫、庶子。
诸侯王,高帝初置,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丞相遣史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秩六百石,员十三人。成帝绥和元年更名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刺史,元寿二年复为牧。
,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
,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
,秦官。、属国都尉,皆武帝初置。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职听论,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凡县、道、国、邑,乡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墨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其仆射、御史治书尚符玺者,有印绶。比二百石以上,皆。成帝阳朔二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绥和元年,长、相皆黑绶。哀帝建平二年,复黄绶。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