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泽见逐于赵 - 战国策

← 返回《战国策秦昭王谓左右秦攻邯郸

蔡泽见逐于赵

文白对照

蔡泽以辩才游说应侯,使其让出相位,继任秦相后功成身退。

蔡泽入秦宣言

蔡泽见逐于赵,
蔡泽被赵国驱逐, 
而入韩、魏,
逃亡到韩、魏, 
遇夺釜鬲于涂。
途中又被人抢走炊具。正落寞之时, 
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
听说秦相应侯范睢任用郑安平、王稽, 
皆负重罪,
可是后来两人都犯下了重罪, 
应侯内惭,
以致使范睢内心惭愧不已。 
乃西入秦。
蔡泽便决定西行入秦, 
将见昭王,
去拜见秦昭王, 
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
事先故意对人发出豪语,以激怒范睢: 
“燕客蔡泽,
“燕国大纵横家蔡泽, 
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
乃是天下雄辩豪杰之士。 
彼一见秦王,
只要他一见到秦王, 
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秦王必定任命他为相国,替代范睢的地位。” 
 

蔡泽与应侯论辩

应侯闻之,
范睢听说之后, 
使人召蔡泽。
就派人找来蔡泽, 
蔡泽入,
蔡泽见范睢, 
则揖应侯,
并未行礼只是拱了拱手, 
应侯固不快;
致使范睢很不高兴, 
及见之,
谈吐之间蔡泽更是倨傲无礼, 
又倨。
此时更是火上添油, 
应侯因让之曰:
于是责问他说: 
“子常宣言代我相秦,
“你曾扬言,你将取代我的秦国相国职位, 
岂有此乎?”
有没有这回事呢?” 
对曰:
蔡泽回答说: 
“然。”
“有。” 
应侯曰:
范睢说: 
“请闻其说。”
“那我倒愿意听听是什么道理?” 
蔡泽曰:
蔡泽说: 
“吁!
“唉, 
何君见之晚也。
阁下为什么这样见识迟钝呢! 
夫四时之序,
即使是四季的转移, 
成功者去。
也是本着‘功成身退’的自然法则。 
夫人生手足坚强,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手脚都很健康, 
耳目聪明,
耳朵也很灵敏,眼睛也很明亮, 
而心圣知,
内心像圣人一样贤智, 
岂非士之所愿与?”
这不是每个人殷切期望吗?” 
应侯曰:
范睢说: 
“然。”
“是的。” 
蔡泽曰:
蔡泽说: 
“质仁秉义,
“以仁为礼,以义为则, 
行道施德于天下,
施恩德于天下, 
天下怀乐敬爱,
天下人都会由于感恩而崇拜他, 
愿以为君王,
并且都希望拥护他为君王, 
岂不辩智之期与?”
这不也都是雄辩家殷切期望的吗?” 
应侯曰:
范睢说: 
“然。”
“是的。”  
蔡泽复曰:
蔡泽又说: 
“富贵显荣,
“既富且贵, 
成理万物,万物各得其所;
善治万事, 
生命寿长,
使每个人都能享尽天年, 
终其年而不夭伤;
每个人都不致夭折。 
天下继其统,
天下人民都能继承他们的传统, 
守其业,
维护他们的业绩, 
传之无穷,
传给无穷的后代, 
名实纯粹,
名实兼而有之, 
泽流千世,
恩泽流传万年, 
称之而毋绝,
受人永远赞美, 
与天下终。
和天地同其始终, 
岂非道之符,
虽说这不是施仁义的结果, 
而圣人所谓吉祥善事与?”
不也是圣人所说的吉祥善事吗?” 
应侯曰:
范睢说: 
“然。”
“是的。” 
蔡泽曰:
蔡泽说: 
“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
“例如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文种, 
其卒亦可愿矣。”
他们最后也都完成了他们愿望了吗?” 
 
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
范睢知道蔡泽是为了要使自己陷于窘境, 
复曰:
于是就这一点回答说: 
“何为不可?
“为什么不可以? 
夫公孙鞅事孝公,
说起商鞅臣事秦孝公, 
极身毋二,
终身尽忠,绝无二心, 
尽公不还私,
公而忘私, 
信赏罚以致治,
赏罚分明,秦国大治, 
竭智能,
竭尽智能, 
示请素,
表露赤心, 
蒙怨咎,
然而却招致秦国人的怨恨和责怪, 
欺旧交,
他为秦国而欺骗老朋友, 
虏魏公子,
俘虏魏公子印, 
卒为秦禽将,破敌军,
最后终于为秦国擒获魏将而大破魏军, 
攘地千里。
扩充疆土达1000里之多。 
吴起事悼王,
吴起臣事楚悼王, 
使死不害公,
绝对不以私损公, 
谗不蔽忠,
更不用谗言来隐蔽忠节, 
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
每当遇到应行的大事, 
行义不图毁誉,
就不顾毁誉,一心想要使君王成就霸业, 
必有伯主强国,
国家富强, 
不辞祸凶。
而且不畏一切灾祸和邪恶势力。 
大夫种事越王,
大夫文种,臣事越王勾践, 
主离困辱,
当君主陷于困辱惨境时, 
悉忠而不解,
他忠心爱主而不懈怠, 
主虽亡绝,
君王虽然被敌人俘虏, 
尽能而不离,
仍然竭诚尽智没有背弃国家, 
多功而不矜,
而且不夸耀自己的功劳, 
贵富不骄怠。
即使富贵也不骄傲。 
若此三子者,
像以上这三位忠臣, 
义之至,忠之节也。
可以说是义行极致和忠贞的典范。 
故君子杀身以成名,
所以君子总是牺牲性命来完成名节, 
义之所在。
只要是大义所在, 
身虽死,无憾悔,
虽然牺牲生命也无所懊悔, 
何为不可哉?”
为什么不可以呢?” 
 
蔡泽曰:
蔡泽说: 
“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
“君主圣明, 
国之福也;
这是国家之福。 
父慈子孝,
父亲慈爱,儿子孝顺, 
夫信妇贞,
丈夫讲信义,妻子有贞节, 
家之福也。
这是国家之福。 
故比干忠不能存殷。
然而比干忠君爱国,却不能维护殷朝的存在, 
子胥知不能存吴;
伍子胥虽然贤能,却不能使吴国保存不灭, 
申生孝而晋惑乱。
申生虽然孝顺,而晋国仍然不能避免内乱。 
是有忠臣孝子,
这就是虽然有忠臣孝子, 
国家灭乱,
国家仍然不免灭亡骚乱, 
何也?
这是什么道理呢? 
无明君贤父以听之。
主要是没有明君、贤父来采纳的缘故。 
故天下一其君父为戮辱,
所以天下因为父不仁不义而蒙羞, 
怜其臣子。
臣子也因此而难免受其害。 
夫待死之后可以立忠成名,
假如一定等到死才能尽忠成名, 
是微左不足仁,
恐怕就连微子也不足成为仁人, 
孔子不足圣,
孔子也不足成为圣人, 
管仲不足大也。”
管仲也不足以成为伟人。” 
于是应侯称善。
这时范睢认为蔡泽的话很对。 
 

历史兴衰之鉴

蔡泽得少间,因曰:
蔡泽略为停一会接着说: 
“商君、吴起、大夫种,
“商鞅、吴起、文种, 
其为人臣,尽忠致功,
他们为人臣能够尽忠立功, 
则可愿矣。
这都是出于他们的心愿。 
闳夭事文王,
闳夭大臣事周文王, 
周公辅成王也,
周公辅佐周成王, 
岂不亦忠乎?
难道不是尽忠吗? 
以君臣论之,
然而就君臣而论, 
商君、吴起、大夫种,
商鞅和吴起、文种等人, 
其可愿孰与闳夭、周公哉?”应侯曰:“商君、吴起、大夫种不若也。”
当然还不如闳夭、周公。” 
蔡泽曰:
蔡泽说: 
“然则君之主,
“然而阁下服务的君主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践相比, 
慈仁任忠,不欺旧故,孰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
究竟谁更慈爱而又信任忠臣、不欺凌故旧呢?” 
应侯曰:
范睢说: 
“未知何如也。”
“不知道。”  
蔡泽曰:
蔡泽说: 
“主固亲忠臣,
“当然, 
不过秦孝、越王、楚悼。
阁下的君主并不像秦孝公、越王勾践、楚悼王那样亲信忠臣。 
君者为主,
而阁下事奉君主, 
正乱、披患、折难,广地、殖谷,
在平定内乱、消除祸患、排除困难。 
痼国足家、强主,
扩充、疆土、发展农业、振兴国家、强化君主等方面, 
威盖海内,
威权压倒全国, 
功章万里之外,
功业扬名万里之外, 
不过商君、吴起、大夫种。
并没有超过商鞅、吴起、文种三位名臣。 
而君之禄位贵盛,
但是阁下的地位和俸禄, 
死家之富过于三子,
以及家中的财富都已经超过他们三人, 
而身不退,
然而阁下还是不隐退, 
窃为君危之。
我深为阁下担忧。 
语曰:
古谚说得对: 
‘日中则移,
‘太阳升到正午时就开始落, 
月满则亏。
月亮圆到满盈时就开始亏。 
’物盛则衰,
’万物都是盛极而衰, 
天之常数也;
这乃是自然规律。 
进退、盈缩、变化,
不论是进还是退,不论是伸还是缩,都随着时间变化, 
胜任之常道也。
这乃是圣人所认定的常理。 
昔者,
 
齐桓公九合诸侯,
古时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 
一匡天下,
矫正天下弊风而使其焕然一新, 
至葵丘之会,
到葵丘之会, 
有骄矜之色,
桓公就显出了骄纵之色, 
畔者九国。
因此就有九个国家背叛他。 
吴王夫差无适于天下,
吴王夫差,自认为天下无敌, 
轻诸侯,
因此就轻视诸侯, 
凌齐、晋,
欺凌齐、晋两国, 
遂以杀身亡国。
到后来国破人亡。 
夏育、太史启叱呼骇三军,
夏育、太史启等人,一声叱咤能使三军震撼, 
然而身死于庸夫。
然而他们本人却死于普通人之手。 
此皆乘至盛不及道理也。
这都是仗恃威权而不深思事物道理的缘故。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
商鞅为秦孝公制度量衡、改革货币。 
决裂阡陌,
废除井田、重划土地, 
教年耕战,
教民努力耕种和作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
因此大军一出发就拓展疆土, 
兵休而国富,
军队凯旋而归使国家富强, 
故秦武帝于天下,
所以秦兵无敌于天下, 
立魏诸侯。
在诸侯之间建立了威权。 
功已成,
可是成功之后, 
遂以车裂。
竟残遭五马分尸之刑。 
楚地持戟百万,
楚国拥有雄兵百万, 
白起率数万之师,
然而秦将白起仅仅率领几万秦兵, 
以与楚战,一战举鄢、郢,
一战便攻陷楚都鄢和郢, 
再战烧夷陵,
再战而焚烧夷陵, 
南并蜀、汉,
往南吞并蜀、汉, 
又越韩、魏攻强赵,
此外又越过韩、魏攻打强赵, 
北坑马服,诛屠四十余万之众,
在北方屠杀马服君及四十多万兵卒, 
流血成川,
血流成河, 
沸声若雷,
凄惨哀嚎之声震憾天地, 
使秦业帝。
为建立秦国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自是之后,
从此以后, 
赵、楚慑服,
赵、楚两国衰弱下去, 
不敢攻秦者,
再也不敢抗拒秦兵, 
白起之势也。身所服者,七十余城。
这都是仰仗白起攻下的城池有70多座, 
功已成矣,
他虽然为秦国建立了丰伟战功, 
赐死于杜邮。
可是他却在杜邮被秦王赐死。 
吴起为楚悼罢无能,
吴起为楚悼王改革弊政罢免无能的朝臣, 
废无用,
撤消无用的机构, 
损不急之官。
废除多余的官吏, 
塞私门之请,
杜绝请客说情的风气, 
壹楚国之俗,
改良楚国的风俗, 
南攻杨越,
往南攻打杨越, 
北并陈、蔡,
往北攻打陈、蔡, 
破横散从,
摧毁连横政策,解散合纵之约, 
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
游说之士没有开口余地, 
功已成矣,
可算得上是成功了,可怜最后他本人却死于楚人的乱箭之中, 
卒支解。
然后再把他分尸泄愤。 
大夫种为越王垦草耕邑,
越大夫文种,为越王勾践开疆拓土, 
必地殖谷,
发展农业, 
率四方士,上下之力,
率领四方军队和全国上下的人民, 
以禽近吴,
击败吴国生擒吴王夫差, 
成霸功。
完成了越国霸王功业, 
勾践终而杀之。
可是到头来勾践却把他杀了。 
此四子者,
这四位贤臣, 
成功而不去,
都是因为功成而不退, 
祸至于此。
才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此所谓信而不能诎,
这就是所谓‘伸而不能屈, 
往而不能反者也。
往而不能返’。 
范蠡知之,
只有范蠡深知明哲保身之理, 
超然避世,
于是就以超然的姿态功成身退,远离人间的是非之门,驾轻舟渡海遁世,隐姓埋名经商, 
长为陶朱。
而成为巨富陶朱公。  
君独不观博者乎?
难道阁下没有看过赌博的人吗? 
或欲分大投,
有时想孤注一掷, 
或欲分功。
有时想步步取胜, 
此皆君之所明制也。
相信阁下是最清楚的。 
今君相秦,
如今阁下当了秦国相国, 
计不下席,
为了谋划国家大事而终日忙碌, 
某不出廊庙,
为了制定策略而不走出朝廷, 
坐制诸侯,
坐在朝中控制诸侯, 
利施三川,
威仪施行于三川, 
以实宜阳,
借以充实宜阳, 
决羊肠之险,
打开羊肠之险, 
塞太行之口,
封闭太行要塞, 
又斩范、中行之途,
切断三晋的道路, 
栈道千里于蜀、汉使天下皆乌托邦秦。秦之欲得矣,
修栈道千里通往蜀汉之地,使天下诸侯都畏惧秦国,秦王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君之功极矣。
您的功勋已无可复加, 
此亦秦之分功之时也!
正是分功之时, 
如是不退,
此刻如果不知及时隐退, 
则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是也。
商鞅、吴起、文种之祸不远矣! 
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
您为何不在此时纳还相印, 
让贤者授之,
虚相国之位以待贤人? 
必有伯夷之廉;
这样既可博取伯夷一样的美名, 
长为应侯,
又可长享富贵, 
世世称孤,
世代称孤, 
而有乔、松之寿。
更能和仙人王子乔、赤松子一般长寿。 
孰与以祸终哉!
这些与日后身遭惨祸,自是天壤之别, 
此则君何居焉?”
你的看法又如何呢?”范睢深有同感: 
应侯曰善。”
“先生的说法太有道理了。” 
乃延入坐为上客。
于是请蔡泽入座,待以上宾之礼。 
 

相位更替结局

后数日,
过了几天, 
入朝,
范睢入朝拜见昭王, 
言于秦昭王曰:
对他说: 
“客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
“有位新从山东来的客人蔡泽, 
其人辩士。
其人雄辩, 
臣之见人甚众,
臣阅人无数, 
莫有及者,
更无人与之相比, 
臣不如也。”
臣自愧不如。” 
秦昭王召见,
于是昭王召见蔡泽, 
与语,
相与言语, 
大说之,
昭王十分赞赏, 
拜为客卿。
拜为客卿。范睢这时自思后路, 
应侯因谢病,
便称病不朝, 
请归相印。
并且借病辞官。 
昭王强起应侯,
昭王一再不准, 
应侯遂称笃,
范睢便推言病重。 
因免相。
昭王无奈只得允准。 
昭王新说蔡泽计画,
昭王对蔡泽的计谋十分欣赏, 
遂拜为秦相,
任命他为相。 
东收周室。
蔡泽助秦昭王吞并了东周国。  
蔡泽相秦王数月,
蔡泽出任相国没几个月, 
人或恶之,
便有人恶意诽谤他, 
惧诛,
由于恐招致杀身之祸, 
乃谢病归相印,
便称病辞官, 
号为刚成君。
得封为刚成君。 
秦十余年,
他在秦十多年, 
昭王、孝文王、庄襄王。
历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 
卒事始皇帝。
最后任职于秦始皇皇朝, 
为秦使于燕,
曾出使燕国, 
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三年之后令太子丹到秦秦做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