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实之辩
秦王欲见顿弱,
秦政王想召见顿弱,
顿弱曰:
顿弱说:
“臣之义不参拜,
“臣有一种坏习惯,就是对君王不行参拜之礼。
王能使臣无拜,
假如大王能特许免我参拜之礼,
即可矣。
可见大王,
不,
否则,
即不见也。”
臣拒不见王。”
秦王许之。
秦王答应了他的条件。
于是顿子曰:
顿弱入见,对秦王说:
“天下有有其实而无其名者,
“天下有有实无名之人,
有无其实而有其名者,
有有名无实之人,
有无其名又无其实者。
还有无名无实之人,
王知之乎?”
大王可知?”
王曰:
秦王说:
“弗知。”
“寡人不知。”
顿子曰:
顿弱渐渐挑明:
“有其实而无其名者,商人是也。
“有实无名指的是商人,
无把铫推耨之势,
不用耕作劳工苦,
而有积粟之实,
却积粟满仓;
此有其实而无其名者也。无其实而有其名者,农夫是也。
有名无实是指农夫,
解冻而耕,
冒着春寒开耕,
暴背而耨,
顶着烈日耘田,
无积粟之实,
却户无积粟;
此无其实而有其名者也。无其名又无其实者,
而无名无实的,
王乃是也。
则是指大王您,
已立为万乘,
身为万乘之尊,
无孝之名;
却无孝亲之名;
以千里养,
坐拥千里,
无孝之实。”
却无孝亲之实。”
秦王悖然而怒。
秦王被揭了伤疤,不由得勃然大怒。
连横之策
顿弱曰:
顿弱却自顾自说了下去:
“山东战国有六,
“大王以赫赫之威权,不能制住山东六国,
威不掩于山东,
却将威权施加于母后,
而掩于母,
囚禁她,
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臣私下认为,大王这样做不妥。”
秦王曰:
秦王绕开话题说:
“山东之战国可兼与?”
“你看寡人能否吞并六国吗?”
顿子曰:
顿弱说:
“韩,
“依形势而论,
天下之咽喉;魏,
韩国扼天下之咽喉,
天下之胸腹。
魏国处天下之胸腹。
王资臣万金而游,
大王若肯以万金之资,
听之韩、魏,
臣愿东往韩、魏,
入其社稷之臣于秦,
策动两国执政之臣听命于大王,
即韩、魏从。韩、魏从,
从而使两国臣服,
而天下可图也。”
然后可图天下。”
秦王曰:
秦王推托道:
“寡人之国贫,
“寡人国贫,
恐不能给也。”
恐怕无万金之财以资先生东游韩、魏。”
顿子曰:
顿弱说:
“天下未尝无事也,非从即横也。
“如今天下战乱纷纷,
横成,
诸侯不是缔结合纵之约,
则秦帝;
就是采取连横之策。
从成,
连横有利于秦,
即楚王。
合纵有益于楚。
秦帝,
秦一旦成为帝王,
即以天下恭养;
即富有天下,
楚王,即王虽万金,
区区万金又有何足道!
弗得私也。”
如果楚国成就了霸业,
秦王曰:
大王拥有万金又有何用?”
“善。”
秦王深以为然,
乃资万金,
资以万金,
使东游韩、魏,
令顿弱游说韩、魏,
入其将相。
笼络两国主政之臣。
北游于燕、赵,
顿弱到燕、赵之后,施行反间之计,
而杀李牧。
除掉赵将李牧。
齐王入朝,
后来齐王建入秦,
四国必从,
燕、赵、魏、韩四国都归附于秦国,
顿子之说也。
这些都是顿弱游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