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郝献策解两难
张仪逐惠施于魏。
张仪在魏国挤走惠施,
惠子之楚,
惠施来到楚国,
楚王受之。
楚王接待了他。
冯郝谓楚王曰:
大臣冯郝对楚王说:
“逐惠子者,张仪也。
“挤走惠施是张仪,
而王亲与约,
大王与惠施结交,
是欺仪也,
这是在欺骗张仪,
臣为王弗取也。
我认为大王这样做不可取。
惠子为仪者来,
惠施是因为张仪排挤他才来到楚国的,
而恶王之交于张仪,
他也定会怨恨您与张仪结交,
惠子心弗行也。
如果惠施知道这种情况,他一定不会来楚国,
且宋王之贤惠子也,
而且宋王偃对惠施不错,
天下莫不闻也。
诸侯中无人不知。现在,
今之不善张仪也,
惠施与张仪结仇,
天下莫不知也。
诸侯中也无人不晓。
今为事之故,
惠施与大王结交,
弃所贵于雠人,
您便抛弃了张仪。
臣以为大王轻矣。
我不理解大王这样做,是有些轻率呢?
且为事耶?王不如举惠子而纳之于宋,
还是为了国家的大事呢?大王不如帮助惠施,送他到宋国去。然后,
而谓张仪曰:
对张仪说:
‘请为子勿纳也。
‘我是因为您才没有接待惠施的。
’仪必德王。
’张仪必然感激大王。
而惠子穷人,
而惠施是个被排挤、遭困窘的人,
而王奉之,
大王却帮助他到宋国去,
又必德王。
惠施也必然感激大王。
此不失为仪之实,
这样您实际上不失为张仪着想,
而可以德惠子。”
又可以使惠施感恩戴德。”
楚王曰:
楚王说:
“善。”
“好。”
乃奉惠子而纳之宋。
就把惠施送到宋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