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起源与早期发展
魏之先,毕公高之后,
魏氏的祖先是毕公高的后代。
毕公高与周同隆*
。
毕公高和周天子同姓。
武王之伐纣,
武王伐纣之后,
而高封于毕,
高被封在毕,
于是为毕姓。
于是就以毕为姓。
其后绝封
,
他的后代中断了封爵,
为庶人,
变成了平民,
或在中国
,
有的在中原,
或在夷狄
。
有的流落到夷狄。
其苗裔
曰毕万,
他的后代子孙有个叫毕万的,
事晋献公。
侍奉晋献公。
献公之十六年,
晋献公十六年(前661),
赵夙为御,
赵夙驾车,
毕万为右
,
毕万为车右护卫,
以伐霍、耿、魏,
去征讨霍、耿、魏,
灭之。
把它们都灭了。
以耿封赵夙,
献公把耿封给赵夙,
以魏封毕万,
把魏封给毕万,
为大夫。
二人都成了大夫。
卜偃曰:
主管占卜的卜偃说:
“毕万之后必大矣。
“毕万的后代一定很兴旺。
万,满数
也;魏
,
‘万’是满数;
大名也。
‘魏’是高大的名称。
以是始赏,
用这样的名称开始封赏,
天开之矣。
这是上天对他的赞助。
天子曰兆民,
天子所统治的叫做兆民,
诸侯曰民。
诸侯所统治的叫做万民。
今命之大,
如今封他的名称是大,
以从满数,
后边又跟着满数,
其必有众。”
他一定会拥有民众。”
初,
当初,
毕万卜事晋,
毕万占卜侍奉晋君的吉凶,
遇《屯》之《比》
。
得到屯(zhūn,
辛廖占之,
阴平“准”)卦变为比卦。
曰:
辛廖推断说:
“吉。
“吉利。
屯固比入
,
屯卦象征坚固,比卦象征进入,
吉孰大焉,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吉利的呢?
其必蕃昌。”
将来必定繁盛兴旺。”
毕万封十一年,
毕万受封后十一年,
晋献公卒,
晋献公去世,
四子
争更立,
他的四个儿子互相争夺君位,
晋乱。
晋国内乱。
而毕万之世
弥大,
而毕万的子孙越来越多,
从其国名为魏氏。
随他们的国名称为魏氏。
生武子。
毕万生了武子。
魏武子以魏诸子
事晋公子重耳。
魏武子以魏氏诸子的身份侍奉晋公子重耳。
晋献公之二十一年,
晋献公二十一年的时候,
武子从重耳出亡*
。
魏武子跟随重耳外出流亡,
十九年反,
十九年之后回国,
重耳立为晋文公,
重耳即位为晋文公,
而令魏武子袭魏氏之后封,
让魏武子承袭魏氏后代的封爵,
列为大夫,
升到了大夫的地位,
治于魏。
他的官府设在魏邑。
生悼子。
魏武子生了悼子。
魏悼子徙治霍。
魏悼子把官府迁到了霍邑。
生魏绛。
他生了魏绛。
魏氏崛起与晋国政局
魏绛事晋悼公。
魏绛侍奉晋悼公。
悼公三年,
悼公三年(前570),
会诸侯。
同诸侯盟会。
悼公弟杨干乱行
。
悼公的弟弟杨干搞乱队列,
魏绛僇辱
杨干。
魏绛杀了杨干的仆人羞辱他。
悼公怒曰:
悼公怒冲冲地说:
“合诸侯以为荣,
“会合诸侯是以此为荣的,
今辱吾弟!”
如今却侮辱我的弟弟!”
将诛魏绛。
将要诛杀魏绛。
或说悼公,
有人劝说悼公,
悼公止。
悼公才作罢。
卒任魏绛政,
后来终于任用魏绛执政,
使和戎、翟
,
派他去同戎、狄修好,
戎、翟亲附。
戎、狄从此亲近依附晋国。
悼公之十一年,
悼公十一年,
曰:
悼公说:
“自吾用魏绛,
“自从我任用了魏绛,
八年之中,
八年之中,
九合诸侯,
九次会合诸侯,
戎、翟和,
戎、狄同我们合睦,
子之力也。”
这全靠您的努力呀!”
赐之乐,
赐给魏绛乐器和乐队,
三让
,
魏降三次辞让,
然后受之。
然后才接受了。
徙治
安邑。
魏绛把官府迁到安邑。
魏绛卒,
魏绛去世后,
谥为昭子。
谥号是昭子。
生魏赢。
他生了魏赢,
赢生魏献子。
魏赢生了魏献子。
献子事晋昭公。
魏献子侍奉晋昭公。
昭公卒而六卿强,
昭公去世后,晋国的六卿强盛起来,
公室
卑。
公室衰微下去。
晋顷公之十二年,
晋顷公十二年(前514),
韩宣子老
,
韩宣子告老,
魏献子为国政。
魏献子主持国政。
晋宗室祁氏、羊舌氏相恶,
晋国宗族祁氏和羊舌氏互相诽谤,
六卿诛之,
六卿把他们诛杀了,
尽取其邑为十县,
收回他们的全部封地分为十个县,
六卿各令其子为之大夫。
六卿分别派他们的儿子去十县为大夫。
献子与赵简子、中行文子、范献子并为晋卿。
魏献子与赵简子、中行文子、范献子同任晋国的卿。
其后十四岁而孔子相鲁。
此后十四年,孔子在鲁国代理宰相。
后四岁,
再过四年,
赵简子以晋阳之乱
也,
赵简子由于晋阳之乱,
而与韩、魏共攻范、中行氏。
同韩氏、魏氏一起攻打范氏和中行氏。
魏献子生魏侈。
魏献子生了魏侈,
魏侈与赵鞅
共攻范、中行氏。
魏侈同赵鞅一起攻打范氏和中行氏。
魏侈之孙曰魏桓子,
魏侈的孙子是魏桓子,
与韩康子、赵襄子共伐灭知伯,
他和韩康子、赵襄子一起讨伐除灭了知伯,
分其地。
并瓜分了他的领地。
魏文侯霸业时期
桓子之孙曰文侯者*
。
桓子的孙子是文侯魏斯。
魏文侯元年,
魏文侯元年(前424),
秦灵公之元年也。
正是秦灵公元年。
与韩武子、赵桓子、周威王同时。
魏文侯和韩武子、赵桓子、周威烈王同时。
六年,
文侯六年,
城少梁。
在少梁筑城。
十三年,
十三年,
使子击围繁,庞,
派子击去围攻繁和庞两地,
出
其民。
迁出那里的百姓。
十六年,
十六年,
伐秦,
进攻秦国,
筑临晋、元里。
在临晋、元里筑城。
十七年,
文侯十七年,
伐中山,
攻灭中山国,
使子击守之,
派子击在那里驻守,
赵仓唐傅
之。
让赵仓唐辅佐他。
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于朝歌,
子击在朝歌遇到了文侯的老师田子方,
引车避,
他退车让路,
下谒*
。
下车拜见。
田子方不为礼。
田子方却不还礼。
子击因问曰:
子击就问他说:
“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是富贵的人对人傲慢呢还是贫贱的人对人傲慢呢?”
子方曰:
田子方说:
“亦贫贱者骄人耳。
“也就是贫贱的人对人傲慢罢了。
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
诸侯如果对人傲慢就会失去他的封国,大夫如果对人傲慢就会失去他的家。
贫贱者,
贫贱的人,
行不合,
如果行为不相投合,
言不用,
意见不被采纳,
则去之楚、越,
就离开这里到楚、越去,
若脱
然,
好像脱掉草鞋一样,
奈何其同之哉!”
怎么能和富贵者相同呢!”
子击不怿
而去。
子击很不高兴地离开了。
西攻秦,
向西进攻秦国,
至郑而还,
到郑国就回来了,
筑雒阴、合阳。
在雒阴、合阳筑城。
二十二年,
文侯二十二年(前403),
魏、赵、韩列为诸侯。
魏国、赵国、韩国被承认为诸侯。
二十四年,
文侯二十四年,
秦伐我,
秦军攻伐魏国,
至阳狐。
打到了阳狐。
二十五年,
文侯二十五年,
子击生子。
子击生子(ymg,英)。
文侯受子夏经艺
,
文侯师从子夏学经书,
客段干木,
以客礼对待段干木,
过其闾
,
经过他的乡里,
未尝不轼
也。
没有一次不凭轼敬礼的。
秦尝欲伐魏,
秦国曾想进攻魏国。
或曰:
有人说:
“魏君贤人是礼
,
“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
国人称仁,
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
上下和合,
上下和谐同心,
未可图也。”
不能对他有什么企图。”
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文侯因此得到诸侯的赞誊。
任西门豹守邺,
任命西门豹为邺郡郡守,
而河内
称治。
因而河内号称清平安定。
魏文侯谓李克曰:
魏文侯对李克说:
“先生尝孝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
“先生曾经教导寡人说:‘家贫就想得贤妻,
国乱则思良相’。
国乱就想得贤相’。
今所置非成
则璜,
如今要安排宰相,不是成子就是翟璜,
二子何如?”
这两个人您看怎么样?”
李克对曰:
李克回答说:
“臣闻之,
“我听说,
卑不谋尊,
卑贱的人不替尊贵的人谋划,
疏不谋戚。
疏远的人不替亲近的人谋划。
臣在阙门
之外,
我的职责在宫门以外,
不敢当命。”
不敢承担这个使命。”
文侯曰:
文侯说:
“先生临事勿让。”
“先生面对此事就不要推辞了。”
李克曰:
李克说:
“君不察故也。
“这是您不注意考察的缘故。
居
视其所亲,
平时看他亲近哪些人,
富视其所与
,
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
达
视其所举,
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
穷视其所不为,
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
贫视其所不取,
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
五者足以定之矣,
有这五条就足能决定谁当宰相了,
何待克哉!”
何需等我李克呢!”
文侯曰:
文侯说:
“先生就舍,
“先生回家吧,
寡人之相定矣。”
我的宰相已经决定了。”
李克趋而出,
李克快步走出去,
过翟璜之家。
到翟璜家中拜访。
翟璜曰:
翟璜说:
“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
相,
“今天听说君主召见先生去选择宰相,
果谁为之?”
结果是谁当宰相呢?”
李克曰:
李克说:
“魏成子为相矣。”
“魏成子当宰相了。”
翟璜忿然作色曰:
翟璜气得变了脸色,他说:
“以耳目之所睹记,
“就凭耳目的所见所闻,
臣何负于魏成子?
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
西河
之守,臣之所进也。
西河的守将是我推荐的。
君内以邺为忧,
君主对内地最忧虑的是邺郡,
臣进西门豹。
我推荐了西门豹。
君谋欲伐中山,
君主计划要攻伐中山国,
臣进乐羊。
我推荐了乐羊。
中山以拔,
中山攻灭以后,
无使守之,
派不出人去镇守,
臣进先生。
我推荐了先生。
君之子无傅,
君主的儿子没有师傅,
臣进屈侯鲋。
我推荐了屈侯鲋(fù,付)。
臣何以负于魏成子!”
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
李克曰:
李克说:
“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
“您向您的君主推荐我的目的,
岂将比周
以求大官哉?
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来谋求做大官吗?
君问而置相‘非成则璜,
君主询问安排宰相‘不是成子就是翟璜,
二子何如?
两个人怎么样?
’克对曰:
’我回答说:
‘君不察故也。
‘这是您不注意考察的缘故。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
平时看他亲近哪些人,
达视其所举,
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
穷视其所不为,
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
贫视其所不取,
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
五者足以定之矣,
有这五条就足能决定了,
何待克哉!
何需我李克呢?
’是以知魏成子之为相也。
’因此就知道魏成子要做宰相了。
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
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
魏成子以食禄千钟
,
魏成子有千钟俸禄,
什九在外,
十分之九用在外边,
什一在内,
十分之一用在家里,
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
因此从东方聘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
此三人者,
这三个人,
君皆师之。
君主把他们都奉为老师。
子之所进五人者,
您所推荐的那五个人,
君皆臣之。
君主都任他们为臣。
子恶
得与魏成子比也?”
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
翟璜逡巡
再拜曰:
翟璜迟疑徘徊后再拜说:
“璜,鄙人也,
“我翟璜是个浅薄的人,
失对,
说话很不得当,
愿卒为弟子。”
我愿终身做您的弟子。”
二十六年,
文侯二十六年,
虢山崩,
虢山崩塌,
壅
河。
堵塞了黄河。
三十二年,
文侯三十二年,
伐郑。
魏军攻伐郑国。
城酸枣。
在酸枣筑城。
败秦于注。
在注城打败秦军。
三十五年,
三十五年,
齐伐取我襄陵。
齐军攻占了魏国的襄陵。
三十六年,
三十六年,
秦侵我阴晋。
秦军侵入魏国的阴晋。
三十八年,
文侯三十八年,
伐秦,
魏军攻秦,
败我武下,
在武下被打败,
得其将识。
魏俘虏了秦将识。
是岁,
这一年,
文侯卒,
文侯去世,
子击立,
子击即位,
是为武侯。
这就是武侯。
魏惠王争霸与衰落
魏武侯元年,
魏武侯元年(前386),
赵敬侯初立,
赵敬侯刚刚即位,
公子朔
为乱,
公子朔作乱,
不胜,
没有成功,
奔魏,
逃到了魏国,
与魏袭邯郸,
与魏军一起袭击邯郸,
魏败而去。
魏军失败后撤离。
二年,
武侯二年,
城安邑、王垣。
在安邑、王垣筑城。
七年,
武侯七年,
伐齐,
魏军进攻齐国,
至桑丘。
打到了桑丘。
九年,
九年,
翟败我于浍。
狄人在浍水打败魏军。
使吴起伐齐,
魏侯派吴起进攻齐国,
至灵丘,
打到了灵丘。
齐威王初立。
齐威王刚刚即位。
十一年,
武侯十一年(前376),
与韩、赵三分晋地,
魏与韩、赵三国瓜分了晋国领土,
灭其后。
消灭了它的后代。
十三年,
武侯十三年,
秦献公县栎阳。
秦献公迁都栎阳。
十五年,
十五年,
败赵北蔺。
魏军在北蔺打败赵军。
十六年,
武侯十六年,
伐楚,
魏军进攻楚国,
取鲁阳。
占领了鲁阳,
武侯卒,
武侯去世,
子立,
子即位,
是为惠王。
这就是惠王。
惠王元年,
惠王元年(前370)。
初,
当初,
武侯卒也,
武侯去世的时候,
子与公中缓争为太子。
子和公中缓争做太子。
公孙颀自宋入赵,
公孙颀(jí,齐)从宋国到赵国,
自赵入韩,
又从赵国到韩国,
谓韩懿侯曰:
对韩懿侯说:
“魏与公中缓争为太子,
“魏与公中缓争做太子,
君亦闻之乎?
您也听说这件事了吧?
今魏得王错,
如今魏得到了王错的辅佐,
挟
上党,
拥有上党,
固半国也。
来就算半个国家了。
因而除之,
趁这个机会除掉他,
破魏必矣,
打败魏国是一定的,
不可失也。”
不可失去这个机会。”
懿侯说
,
懿侯很高兴,
乃与赵成侯合军并兵以伐魏,
就跟赵成侯合兵一起攻魏国,
战于浊泽,
在浊泽交战,
魏氏大败,
魏国大败,
魏君围
。
魏君被围困。
赵谓韩曰:
赵侯对韩侯说:
“除魏君,
“除掉魏君,
立公中缓,
让公中缓即位,
割地而退,
割地后我们退兵,
我且利。”
对我们有利。”
韩曰:
韩侯说:
“不可。
“不能这样。
杀魏君,
杀死魏君,
人必曰暴;
人们必定指责我们残暴,
割地而退,
割地退兵,
人必曰贪。
人们必定指责我们贪婪。
不如两分之。
不如把魏国分成两半,
魏分为两,
魏国分为两国,
不强于宋、卫,
不会比宋国、卫国还强,
则我终无魏之患矣。”
我们就永远也不会有魏国的祸患了。”
赵不听。
赵侯不听。
韩不说,
韩侯不高兴,
以其少卒夜去。
带领部分军队连夜离去。
惠王之所以身不死,
魏惠王所以没有死,
国不分者,
魏国没有被分裂的原因,
二家谋不和也。
就在于韩、赵两家的意见不和,
若从一家之谋,
如果听从一家的意见,
则魏必分矣。
魏国就一定被分裂了。
故曰“君终无適
子,
所以说“君主死了没有嫡子继承,
其国可破也”。
这个国家就可能被攻破”。
二年,
惠王二年,
魏败韩于马陵,
魏军在马陵打败韩军,
败赵于怀。
在怀邑打败赵军。
三年,
三年,
齐败我观。
齐军在观城打败魏军。
五年,
五年,
与韩会宅阳。
魏王与韩侯在宅阳相会。
城武堵。
筑武堵城。
为秦所败。
魏军被秦军打败。
六年,伐取宋仪台。
六年攻占了宋国的仪台。
九年,
九年,
伐败韩于浍。
在浍水进攻并打败了韩军。
与秦战少梁,
魏军在少梁与秦军交战,
虏我将公孙痤,
秦军俘虏了魏将公孙痤,
取庞。
并夺取了庞城。
秦献公卒,
秦献公去世,
子孝公立。
他的儿子孝公即位。
十年,
惠王十年,
伐取赵皮牢。
魏军攻占了赵国的皮牢。
彗星见
。
彗星出现。
十二年,
十二年,
星昼坠,
白天陨星坠落,
有声。
有声响。
十四年,
惠王十四年,
与赵会鄗。
魏王与赵侯在鄗邑相会。
十五年,
十五年,
鲁、卫、宋、郑
君来朝。
鲁国、卫国、宋国和郑国的君主来朝见魏惠王。
十六年,
十六年,
与秦孝公会(社)[杜]平。
魏惠王与秦孝公在杜平相会。
侵宋黄池,
侵占了宋国的黄池,
宋复取之。
宋国又把它夺回去了。
十七年,
惠王十七年,
与秦战元里,
魏军与秦军在元里交战,
秦取我少梁。
秦军攻占魏国的少梁。
围赵邯郸。
魏军包围赵国的邯郸。
十八年,
十八年,
拔邯郸。
魏军攻下邯郸。
赵请救于齐,
赵国向齐国请救兵,
齐使田忌、孙膑救赵,
齐国派田忌、孙膑救赵,
败魏桂陵*
。
在桂陵打败了魏军。
十九年,
惠王十九年,
诸侯围我襄陵。
诸侯联合包围魏国的襄陵。
筑长城,
修筑长城,
塞固阳。
固阳成为要塞。
二十年,
惠王二十年,
归赵邯郸,
魏国把邯郸归还赵国,
与盟漳水上。
魏王与赵侯在漳水之滨会盟。
二十一年,
二十一年,
与秦会彤。
与秦君在彤相会。
赵成侯卒。
赵成侯去世。
二十八年,
二十八年,
齐威王卒。
齐威王去世。
中山君
相魏。
中山君任魏国宰相。
三十年,
惠王三十年,
魏伐赵,
魏军进攻赵国,
赵告急齐。
赵国向齐国告急。
齐宣王用孙子计,
齐宣王用孙子的计策,
救赵击魏。
进击魏国援救赵国。
魏遂大兴师,
魏国于是大量发兵,
使庞涓将,
派庞涓率领,
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
让太子申做上将军。
过外黄,
魏军经过外黄的时候,
外黄徐子谓太子曰:
外黄徐子对太子申说:
“臣有百战百胜之术。”
“我有百战百胜的方法。”
太子曰:
太子说:
“可得闻乎?”
“可以让我听听吗?”
客曰:
徐子说:
“固愿效
之。”
“本来就想要呈献给您的。”
曰:
他接着说:
“太子自将攻齐,
“太子亲自领兵攻齐,
大胜并莒,
即使大胜并占领莒地,
则富不过有魏,
富也不过就是拥有魏国,
贵不益
为王。
贵也不过就是做魏王。
若战不胜齐,
如果不能战胜齐国,
则万世无魏矣。
那就会万世子孙也不能得到魏国了。
此臣之百战百胜之术也。”
这就是我的百战百胜的方法。”
太子曰:
太子申说:
“诺,
“好吧,
请必从公之言而还矣。”
我一定听从您的意见回国去。”
客曰:
徐子说:
“太子虽欲还,
“太子虽然想回去,
不得矣。
已经不可能了。
彼劝太子战攻,
那些劝太子打仗,
欲啜汁
者众。
想从中得利的人太多了。
太子虽欲还,
太子虽然想回去,
恐不得矣。”
恐怕不可能了。”
太子因欲还,
太子于是想回去,
其御
曰:
他的驾车人却说:
“将出而还,
“将军领兵刚出来就回去,
与北
同。”
和打败仗是一样的。”
太子果与齐人战,
太子申果然同齐军作战,
败于马陵
。
在马陵战败。
齐虏魏太子申,
齐军俘虏了魏太子申,
杀将军涓,
杀死了将军庞涓,
军遂大破。
魏军终于大败。
三十一年,
惠王三十一年,
秦、赵、齐共伐我,
秦、赵、齐一起进攻魏国,
秦将商君
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
秦将商鞅诈骗并俘虏了魏国将军公子卬,然后又袭击夺取了他的军队,
破之。
打败了魏军。
秦用商君,
秦国任用商鞅,
东地至河,
东边的领土到了黄河,
而齐、赵数破我,
而齐国、赵国又屡次打败魏国,
安邑近秦,
安邑又靠近秦国,
于是徙治大梁,
于是魏国就把都城迁到大梁。
以公子赫为太子。
公子赫被立为太子。
三十三年,
惠王三十三年,
秦孝公卒,
秦孝公去世,
商君亡秦
归魏,
商鞅从秦国逃出来投奔魏国,
魏怒,
魏人恼怒,
不入
。
不收留他。
三十五年,
三十五年,
与齐宣王会平阿南。
魏王与齐宣王在平阳南边相会。
惠王数被
于军旅,
惠王屡次遭受军事上的失败,
卑礼厚币
以招贤者。
就用谦恭的礼节和优厚的礼物来招纳贤人,
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
。
邹衍、淳于髡(kūn,昆)、孟轲都来到魏国。
梁惠王曰:
梁(魏)惠王说:
“寡人不佞
,
“寡人没有才能,
兵三折于外,
军队三次在国外受挫折,
太子虏,
太子被俘,
上将死,
上将战死,
国以空虚,
国内因而空虚,
以羞先君宗庙
社稷,
以致使祖先的宗庙社稷受到羞辱,
寡人甚丑
之。
寡人非常惭愧。
叟不远千里,辱
幸至敝邑之廷,
老先生屈尊亲临敝国朝廷,
将何以利吾国?”
将用什么方法使我国得利呢?”
孟轲曰:
孟轲说:
“君不可以言利若是。
“君主不可以像这样谈论利益。
夫君欲利则大夫欲利,
君主想得利,那么大夫也想得利;
大夫欲利则庶人
欲利,
大夫想得利,那么百姓也想得利,
上下争利,
上上下下都来争利,
国则危矣。
国家就危险了。
为
人君,
作为一国君主,
仁义而已矣,
讲仁义就行了,
何以利为!”
为什么要讲利呢?”
三十六年,
惠王三十六年,
复与齐王会甄。
再次与齐王在甄邑相会。
是岁,
这一年,
惠王卒,
惠王去世,
子襄王立。
他的儿子襄王即位。
魏国灭亡过程
襄王元年,
襄王元年(前334),
与诸侯会徐州,
魏王与诸侯在徐州相会,
相王也,
是为了互相称王。
追尊父惠王为王*
。
襄王追尊他的父亲惠王为王。
五年,
襄王五年,
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
秦军在雕阴打败魏国龙贾率领的军队四万五千人,
围我焦、曲沃。
并围困魏国的焦城和曲沃。
予秦河西之地。
魏国把河西之地割给秦国。
六年,
襄王六年,
与秦会应。
魏王与秦王在应城相会。
秦取我汾阴、皮氏、焦。
秦军夺取魏国的汾阴、皮氏和焦城。
魏伐楚,
魏军征讨楚国,
败之陉山。
在陉山打败了楚军。
七年,
七年,
魏尽入上郡于秦。
魏国把上郡全部给了秦国。
秦降我蒲阳。
秦军占领了魏国的蒲阳。
八年,
八年,
秦归我焦、曲沃。
秦国把焦城、曲沃归还魏国。
十二年,
襄王十二年,
楚败我襄陵。
楚军在襄陵打败魏军。
诸侯执政与秦相张仪会啮桑。
各诸侯国的执政大臣与秦相张仪在啮(niè,聂)桑相会。
十三年,
十三年,
张仪相魏。
张仪任魏国宰相。
魏有女子化为丈夫。
魏国有女子变成男子。
秦取我曲沃、平周。
秦军攻取了魏国的曲沃、平周。
十六年,
襄王十六,
襄王卒,
襄王去世,
子哀王立*
。
他的儿子哀王即位。
张仪复归秦。
张仪又回到秦国。
哀王元年,
哀王元年(前318),
五国
共攻秦,
五国联合攻秦,
不胜而去。
没有胜利就撤兵了。
二年,
哀王二年,
齐败我观津。
齐军在观津打败魏军。
五年,
五年,
秦使樗里子伐取我曲沃,
秦国派樗(chū,出)里子攻取魏国的曲沃,
走
犀首岸门。
并在岸门赶跑了犀首公孙衍。
六年,
六年,
秦(求)[来]立公子政为太子。
秦国派人来魏国立魏公子政为太子。
与秦会临晋。
魏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
七年,
七年,
攻齐。
魏军进攻齐国。
与秦伐燕。
同秦军一起征讨燕国。
八年,
哀王八年,
伐卫,
魏军进攻卫国,
拔列城二。
攻克两座城邑。
卫君患之。
卫国国君非常忧虑,
如耳见卫君曰:
魏大夫如耳去见卫君,他说:
“请罢魏兵,
“让我去使魏国收兵,
免成陵君
可乎?”
并免去成陵君,可以吗?”
卫君曰:
卫君说:
“先生果能,
“先生果真能做到,
孤请世世以卫事先生。”
我愿意世世代代以卫国侍奉先生。”
如耳见成陵君曰:
如耳见了成陵君说道:
“昔者魏伐赵,
“从前魏军攻赵,
断羊肠
,
断绝羊肠坂,
拔阏与,
攻克阏与,
约
斩赵,
准备割裂赵国,
赵分而为二,
把它分为两半,
所以不亡者,
可是赵国所以没有灭亡,
魏为从主
也。
是因为魏国是合纵的盟主。
今卫已迫亡,
如今卫国已濒临灭亡,
将西请事于秦。
将向西方请求侍奉秦国。
与其以秦
卫不如以魏卫,
与其由秦国来解救卫国,不如由魏国来宽释卫国,这样,
卫之德魏必终无穷。”
卫国一定会永远感激魏国的恩德。”
成陵君曰:
成陵君说:
“诺。”
“是的。”
如耳见魏王曰:
如耳又去见魏王说:
“臣有谒于卫。
“臣曾去进见卫君。
卫故周室之别
也,
卫国本来是周王室的分支,
其称小国,
它虽号称小国,
多宝器。
但宝器非常多。
今国迫于难而宝器不出者,
如今国家濒临危难,可是宝器还不献出来,
其心以为攻卫卫不以王为主,
原因是他们心里认为进攻卫国或宽释卫国都不由大王做主,
故宝器虽出必不入于王也。
所以宝器即使献出来也一定不会到大王手里。
臣窃料之,
臣私下里猜测,
先言卫者必受卫
者也。”
最先建议宽释卫国的人,一定是接受了卫国贿赂的人。”
如耳出,
如耳出去后,
成陵君入,
成陵君进来,
以其言见魏王。
照如耳所说的话拜见魏王。
魏王听其说,
魏王听了他的意见,
罢其兵,
撤回了魏军,
免成陵君,
同时也免去了成陵君的职位,
终身不见。
终身不再见他。
九年,
哀王九年,
与秦王会临晋。
魏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
张仪、魏章皆归于魏。
张仪、魏章都归附魏国。
魏相田需死,
魏国宰相田需去世,
楚害
张仪、犀首、薛公。
楚国唯恐张仪、犀首或薛公做魏相。
楚相昭鱼谓苏代曰:
楚国宰相昭鱼对苏代说:
“田需死,
“田需死了,
吾恐张仪、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
我恐怕张仪、犀首、薛公三人中有一人要做魏相了。”
代曰:
苏代说:
“然相者欲谁而君便之?”
“那么做宰相的是谁对您才有利呢?”
昭鱼曰:
昭鱼说:
“吾欲太子之自相也。”
“我想让魏国太子亲自做宰相。”
代曰:
苏代说:
“请为君北,
“请允许我为您北上,
必相之。”
一定会让他做宰相。”
昭鱼曰:
昭鱼说:
“奈何?”
“怎么办?”
对曰:
苏代回答说:
“君其为梁王,
“您来做梁王,
代请说
君。”
请让我向梁王游说。”
昭鱼曰:
昭鱼说:
“奈何?”
“你怎么说?”
对曰:
苏代回答说:
“代也从楚来,
“我从楚国来,
昭鱼甚忧,
昭鱼非常担忧,
曰:
他说:
‘田需死,
‘田需去世了,
吾恐张仪、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
我恐怕张仪、犀首、薛公三人中有一人要做魏相了。
’代曰:
’我说:
‘梁王,长主
也,
‘梁王是一位贤君,
必不相张仪。
一定不会让张仪做宰相。
张仪相,
张仪做了宰相,
必右秦而左魏*
。
一定会偏向秦国,不助魏国。
犀首相,
犀首做了宰相,
必右韩而左魏。
也一定偏向韩国,不助魏国。
薛公相,
薛公做了宰相,
必右齐而左魏。
也一定偏向齐国,不助魏国。
梁王,长主也,
梁王是一位贤君,
必不便也。
一定会知道这样对魏国不利。
’王曰:
’魏王会说:
‘然则寡人孰相?
‘那么寡人应该让谁做宰相呢?
’代曰:
’我说:
‘莫若太子之自相。
‘不如让太子亲自做宰相。
太子之自相,
太子亲自做宰相,
是三人者皆以太子为非常相也,
这三个人都会认为太子不是长期任宰相,
皆将务以其国事魏,
都将尽力让他们原来的国家侍奉魏国,
欲得丞相玺
也。
想借此得到丞相的地位。
以魏之强,
以魏国的强大,
而三万乘之国
辅之,
再加上三个大国的辅助,
魏必安矣。
魏国一定会安定的。
故曰莫若太子之自相也。
所以说不如让太子亲自做宰相。
’”遂北见梁王,
’”于是北上见到魏王,
以此告之。
把这些话告诉他。
太子果相魏。
魏国太子果然做了宰相。
十年,
哀王十年,
张仪死。
张仪去世。
十一年,
十一年,
与秦武王会应。
魏王与秦武王在应城相会。
十二年,
十二年,
太子朝于秦。
魏太子到秦国朝拜。
秦来伐我皮氏,
秦军来进攻魏国的皮氏,
未拔而解。
没有攻克就撤兵了。
十四年,
十四年,
秦来归武王后*
。
秦国把秦武王王后送回魏国。
十六年,
十六年,
秦拔我蒲反、阳晋、封陵。
秦军攻下魏国的蒲反、阳晋和封陵。
十七年,
十七年,
与秦会临晋。
魏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
秦予我蒲反。
秦国把蒲反还给魏国。
十八年,
十八年,
与秦伐楚。
魏国与秦国联合攻楚。
二十一年,
二十一年,
与齐、韩共败秦军函谷。
魏军与齐军、韩军联合在函谷关打败秦军。
二十三年,
哀王二十三年,
秦复予我河外
及封陵为和。
秦国又把河外之地以及封陵还给魏国,同魏国讲和。
哀王卒,
哀王去世,
子昭王立。
他的儿子昭王即位。
昭王元年,
昭王元年(前295),
秦拔我襄城。
秦军攻占魏国襄城。
二年,
二年,
与秦战,
魏军与秦军交战,
我不利。
魏军失利。
三年,
三年,
佐韩攻秦,
魏国帮助韩国进攻秦国,
秦将白起败我军
伊阙二十四万。
秦将白起在伊阙打败二十四万韩魏军。
六年,
六年,
予秦河东地方四百里。
魏国把河东四百里土地让给秦国。
芒卯以诈
重。
芒卯因善用诡诈之计被魏国重用。
七年,
七年,
秦拔我城大小六十一。
秦军攻下魏国大小城邑六十一处。
八年,
八年,
秦昭王为西帝,
秦昭王亲自称西帝,
齐湣王为东帝,
齐湣王自称东帝,
月余,
过了一个多月,
皆复称王归帝
。
都重新称王收回了帝号。
九年,
九年,
秦拔我新垣、曲阳之城。
秦军攻克魏国新垣、曲阳两城。
十年,
昭王十年,
齐灭宋,
齐国灭了宋国,
宋王
死我温。
宋王死在魏国的温邑。
十二年,
十二年,
与秦、赵、韩、燕共伐齐,
魏国与秦、赵、韩、燕共同攻伐齐国,
败之济西,
在济西把齐军打败,
湣王出亡*
。
齐湣王出外逃亡。
燕独入临菑。
燕军单独进入临淄。
与秦王会西周
。
魏王与秦王在西周国相会。
十三年,
昭王十三年,
秦拔我安城,
秦军攻下魏国的安城。
兵到大梁,
军队到了大梁,
去。
又撤离了。
十八年,
十八年,
秦拔郢,
秦军攻陷楚国的郢都,
楚王徙陈*
。
楚王迁都到陈城。
十九年,
昭王十九年,
昭王卒,
昭王去世,
子安釐王立。
他的儿子安釐(xī,西)王即位。
安釐王元年,
安釐王元年(前276),
秦拔我两城。
秦军攻下魏国两座城。
二年,
二年,
又拔我二城。
又攻下魏国两座城,
军大梁下,
陈兵大梁城下,
韩来救,
韩国派兵来援救,
予秦温以和。
把温邑让给秦国求和。
三年,
三年,
秦拔我四城,
秦军攻下魏国四座城,
斩首四。
斩杀四万人。
四年,
四年,
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
秦军打败魏军和韩军、赵军、杀死十五万人,
走我将芒卯。
赶跑了魏将芒卯。
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
魏将段干子请求把南阳让给秦国求和。
苏代
谓魏王曰:
苏代对魏王说:
“欲玺者段干子也,
“想升官的是段干子,
欲地者秦也。
想得到土地的是秦国。
今王使欲地者制
玺,
如今大王让想得土地的人控制官印,
使欲玺者制地,
让想升官的人控制土地,
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
魏国的土地不送光了就不会终结。
且夫以地事秦,
况且用土地侍奉秦国,
譬犹抱薪
救火,
就好像抱着干柴去救火,
薪不尽,
柴不烧完,
火不灭。”
火是不会灭的。”
王曰:
魏王说:
“是则然也。
“那是当然了,
虽然,
尽管如此,
事始已行,
可是事情已经开始实行,
不可更矣。”
不能更改了。”
对曰:
苏代回答说:
“王独不见夫博
之所以贵枭者,
“大王没见过玩博戏的人所以特别看重枭子的缘故,
便则食
,
是由于有利就可以吃掉对方的子,
不便则止矣。
无利就停下来。
今王曰‘事始已行,
如今大王说‘事情已经开始实行,
不可更’是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
不能更改了’,大王使用智谋怎么还不如博戏时的用枭呢?”
九年,
安釐王九年,
秦拔我怀。
秦军攻下魏国怀邑,
十年,
十年,
秦太子外质于魏死。
在魏国作人质的秦国太子死了。
十一年,
十一年,
秦拔我郪丘。
秦军攻下魏国的郪丘。
秦昭王谓左右曰:
秦昭王对左右侍臣说:
“今时韩、魏与始孰强?”
“现在的韩、魏和他们初起时比,哪个阶段强?”
对曰:
回答说:
“不如始强。”
“不如初起时强。”
王曰:
秦王说:
“今时如耳、魏齐与孟尝、芒卯孰贤?”
“现在的如耳、魏齐和从前的孟尝君、芒卯相比,谁更贤能?”
对曰:
回答说:
“不如。”
“如耳、魏齐不如孟尝君和芒卯。”
王曰:
秦王说:
“以孟尝、芒卯之贤,
“靠孟尝君和芒卯的贤能,
率强韩、魏以攻秦,
率领韩、魏的强兵来进攻秦国,
犹无奈寡人何也。
还未能把寡人怎么样呢。
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而率弱韩、魏以伐秦,
如今由无能的如耳、魏齐率领疲弱的韩、魏军队来攻打秦国,
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
他们不可能把寡人怎么样也是很明显的了。”
左右皆曰:
左右侍臣都说:
“甚然。”
“太对了。”
中旗
冯琴而对曰:
中旗倚着琴却回答说:
“王之料天下过
矣。
“大王对天下形势的估计错了。
当晋六卿之时,
当初晋国六卿掌权的时候,
知氏最强,
智氏最强,
灭范、中行,
灭了范氏和中行氏,
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于晋阳,
又率领韩、魏的军队在晋阳围攻赵襄子,
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
决开晋水淹灌晋阳城,
不湛
者三版。
只剩下三版高没有淹没。
知伯行水
,
知伯巡察水势,
魏桓子御,
魏桓子驾车,
韩康子为参乘
。
韩康子在车右陪侍。
知伯曰:
知伯说:
‘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国也,
‘我起初不知道水也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
乃今知之。
如今才知道了。
’汾水可以灌安邑,
’既然晋水可以淹灌晋阳,汾水自然也可以淹灌魏都安邑,
绛水可以灌平阳。
绛水也可以淹灌韩都平阳。
魏桓子肘
韩康子,
于是魏桓子用臂肘碰一碰韩康子,
韩康子履
魏桓子,
韩康子也用脚碰一碰魏桓子,
肘足接于车上*
,
两人在车上用肘和脚暗中示意,
而知氏地分,
结果知氏的领土被瓜分,
身死国亡,
知伯身死国亡,
为天下笑。
被天下人嘲笑。
今秦兵虽强,
如今秦兵虽然较强,
不能过知氏;
但不会超过知氏;
韩、魏虽弱,
韩、魏虽然较弱,
尚贤
其在晋阳之下也。
但还是要胜过当初在晋阳城下的时候。
此方其用肘足之时也,
现在正是他们用肘和脚暗中互相联合的时候,
愿王之勿易也!”
希望大王不要把形势看得太简单了!”
于是秦王恐。
于是秦王有些惊恐。
齐、楚相约而攻魏,
齐、楚两国联合起来攻魏,
魏使人求救于秦,
魏国派人到秦国求救,
冠盖相望
也,
使臣络绎不绝,
而秦救不至。
可是秦国的救兵却不来。
魏人有唐睢者,
魏国有个叫唐睢(jū,居)的人,
年九十余矣,
九十多岁了,
谓魏王曰:
对魏王说:
“老臣请西说秦王,
“老臣请求到西方去游说秦王,
令兵先臣出。”
一定让秦国的军队在我离秦之前出发。”
魏王再拜,
魏王再拜,
遂约
车而遣之。
就准备好车辆派他前去。
唐睢到,
唐睢到秦国,
入见秦王。
入宫拜见秦王。
秦王曰:
秦王说:
“丈人
芒然乃远至此,
“老人家疲惫不堪地远路来到秦国,
甚苦矣!
太辛苦了!
夫魏之来求救数矣,
魏国来求救已是多次了,
寡人知魏之急已
。”
寡人知道魏国的危急了。”
唐睢对曰:
唐睢回答说:
“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发者,
“大王既然已经知道魏国的危急却不发救兵,
臣窃以为用策之臣无任
矣。
我私下以为是出谋划策之臣无能。
夫魏,一万乘之国也,
魏国是有万辆战车的大国,
然所以西面而事秦,
之所以向西侍奉秦国,
称东藩
,
称为东方藩属,
受冠带
,
接受秦国赐给的衣冠,
祠春秋
者,
春秋两季都向秦国送祭品,
以秦之强足以为与
也。
是由于秦国的强大足以成为盟国。
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
如今齐、楚的军队已经在魏都的郊外会合,
而秦救不发,
可是秦国还不发救兵,
亦将赖其未急也。
也就是依仗魏国还不太危急吧。
使之大急,
假如到了特别危急的时候,
彼且割地是约从,
它就要割地来加入合纵集团,
王尚何救焉?
大王您还去救什么呢?
必待其急而救之,
一定要等到危急了才去救它,
是失一东藩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
这是失去东边一个作为藩属的魏围,而增强了齐和楚两个敌国,
则王何利焉?”
那么大王您有什么利益呢?”
于是秦昭王遽
为发兵救魏。
于是秦昭王马上就发兵援救魏国,
魏氏复定。
魏国才恢复了安定。
赵使人谓魏王曰:
赵国派人对魏王说:
“为我杀范痤,
“为我杀了范痤,
吾请献七十里之地。”
我们愿意献出七十里土地。”
魏王曰:
魏王说:
“诺。”
“好。”
使吏捕之,
于是派官吏去逮捕范痤,
围而未杀。
包围了他的家但还没有杀他。
痤因上屋骑危
,
范痤因而上了屋顶骑在屋脊上,
谓使者曰:
对使臣说:
“与其以死痤市
,
“与其用死范痤去作交易,
不如以生痤市。
不如用活范痤去作交易。
有如
痤死,
如果把我范痤杀死了,
赵不予王地,
赵国却不给大王土地,
则王将奈何?
那么大王将怎么办呢?
故不若与先定割地,
所以不如与赵国先把割让的土地划定了,
然后杀痤。”
然后再杀我。”
魏王曰:
魏王说:
“善。”
“很好。”
痤因上书信陵君:
范痤于是给信陵君上书说:
“痤,故魏之免相也,
“范痤是过去魏国免职的宰相,
赵以地杀痤而魏王听之,
赵国用割地为条件要求杀我,而魏王竟听从了,
有如强秦亦将袭
赵之欲,
如果强秦沿用赵国的办法对待您,
则君且奈何?”
那么您将怎么办?”
信陵君言于王而出
之。
信陵君向赵王进谏之后范痤被释放了。
魏王以秦救之故,
魏王因为秦国曾经援救的缘故,
欲亲秦而伐韩,
想要亲近秦国,攻伐韩国,
以求故地。
以便收回原来的土地。
无忌
谓魏王曰:
信陵君无忌对魏王说:
秦与戎翟同欲,
秦人和狄戎的习俗相同,
有虎狼之心,
有虎狼一样的心肠,
贪戾
好利无信,
贪婪凶狠,好利而不讲信用,
不识礼义德行。
不懂得礼义德行。
苟有利焉,
如果有利,
不顾亲戚兄弟,
连亲戚兄弟也不顾,
若禽兽耳,
好像禽兽一样,
此天下之所识也,
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
非有所施厚
积德也。
他们不曾施厚恩,积大德。
故太后母也,
所以太后本是秦王的母亲,
而以忧死*
;
却由于忧愁而死去,
穰侯舅也,
穰(ráng,阳平“让”)侯是秦王的舅父,
功莫大焉,
功劳没有比他大的,
而竟逐之*
;
可是竟然把他驱逐了;
两弟
无罪,
秦王两个弟弟没有罪过,
而再夺
之国。
却一再被削夺封地。
此于亲戚若此,
这是对亲戚尚且如此,
而况于仇雠
之国乎?
何况对仇敌之国呢?
今王与秦共伐韩而益近秦患,
如今大王与秦国共同攻伐韩国就会更加接近秦国的祸害,
臣甚惑之。
臣特别感到迷惑不解。
而王不识则不明,
大王不懂此理就是不明,
群臣莫以闻则不忠。
君臣没有来向您奏闻此理就是不忠。
今韩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
,
如今韩国靠一个女人辅佐一个幼弱的君主,
内有大乱,
国内有大乱,
外交强秦魏之兵,
外边要与秦魏的强兵交战,
王以为不亡乎?
大王以为它还会不亡吗?
韩亡,
韩国灭亡后,
秦有郑地,
秦国将要占有原来郑国的土地,
与大梁邺
,
与大梁相邻,
王以为安乎?
大王以为能安宁吗?
王欲得故地,
大王想得到原来的土地,
今负
强秦之亲,
就要依靠和强秦的亲近,
王以为利乎?
大王以为这会有利吗?
秦非无事
之国也,
秦国不是一个安分的国家,
韩亡之后必将更事
,
韩国灭亡后必将另起事端,
更事必就易与利,
另起事端必定要找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标,
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
找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标必定不去找楚国和赵国。
是何也?
这是为什么呢?
夫越山踰河,
如果越大山跨黄河,
绝
韩上党而攻强赵,
穿过韩国的上党去进攻强大的赵国,
是复阏与之事
,
这是重复阏与那一仗的失败,
秦必不为也。
秦国一定不会这样的。
若道
河内,
如果取道河内,
倍
邺、朝歌,
背向邺城和朝歌,
绝漳、滏水,
横渡漳水、滏水,
与赵兵决于邯郸之郊,
与赵军决战于邯郸郊外,
是知伯之祸也,
这就会遇到知伯那样的灾祸,
秦又不敢。
秦国又不敢这样做。
伐楚,
进攻楚国,
道涉谷,
要取道涉谷,
行三千里,
行军三千里,
而攻冥阨之塞,
去攻打冥阨关塞,
所行甚远,
走的路太远,
所攻甚难,
攻打的地方太难,
秦又不为也。
秦国也不会这样做的。
若道河外,
如果取道河外,
倍大梁,
背向大梁,
右(蔡左)[上蔡]、召陵,
右边是上蔡、召陵,
与楚兵决于陈郊,
与楚军在陈城郊外决战,
秦又不敢。
秦国又不敢。
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
所以说秦国一定不会进攻楚国和赵国,
又不攻卫与齐矣。
更不会进攻卫国和齐国了。
夫韩亡之后,
韩国灭亡之后,
兵出之日,
秦国出兵的时候,
非魏无攻已。
除去魏国就没有可进攻的了。
秦固有怀、茅、邢丘,
秦国本来已占有怀邑、茅邑、邢丘,
城
垝津以临河内,
如在垝津筑城逼近河内,
河内共、汲必危;
河内的共城、汲邑必定危险;
有郑地,
秦国据有郑国故地,
得垣雍,
得到垣雍城,
决荧泽水灌大梁,
决开荧泽,水淹大梁,
大梁必亡。
大梁必定失陷。
王之使者出
过而恶安陵氏于秦,
大王的使臣去秦已成过失,而又在秦国毁谤安陵氏,
秦之欲诛之人矣。
秦国早就想诛灭它了。
秦叶阳、昆阳与舞阳
邻,
秦国的叶阳、昆阳与魏国的舞阳相邻,
听使者之恶之,
听任使臣毁谤安陵氏,
随安陵氏而亡之,
听任安陵氏被灭亡,
绕舞阳之北,
秦军就会绕过舞阳北边,
以东临许
,
从东边逼近许国故地,
南国
必危,
这样南方一定危急,
国无害(已)[乎]?
这对魏国无害吗?
夫憎韩不爱安陵氏可也,
憎恶韩国、不喜爱安陵氏是可以的,
夫不患秦之不爱南国非也。
可是不担心秦国不爱南方那就错了。
异日者,
从前,
秦在河西晋,
秦国在河西晋国故地,
国去梁千里,
离大梁有千里之远,
有河山以阑
之,
有黄河及高山阻挡,
有周、韩以间
之。
有周与韩把它隔开。
从林乡军以至于今,
自从林乡一战到现在,
秦七攻魏,
秦国七次进攻魏国,
五入囿中
,
五次攻入囿中,
边城尽拔,
边境城邑都被攻陷,
文台堕
,
文台被毁,
垂都焚,
垂都被烧,
林木伐,
林木被砍伐,
麋鹿尽,
麋鹿被猎尽,
而国
继以围。
国都接着被围。
又长驱梁北,
秦军又长驱到大梁以北,
东至陶卫之郊,
东边打到陶、卫两城的郊外,
北至平
监。
北边打到平监。
所亡于秦者,
丧失给秦国的,
山南山北,
有山南山北,
河外河内,
河外河内,
大县数十,
大县几十个,
名都数百*
。
名都几百个。
秦乃在河西晋,
秦国还在河西晋国故地,
去梁千里,
离大梁一千里的时候,
而祸若是矣。
祸患就已经如此了。
又况于使秦无韩,
又何况让秦国灭了韩国,
有郑地,
据有郑国故地,
无河山而阑之,
没有黄河大山阻拦它,
无周、韩而间之,
没有周和韩间隔它,
去大梁百里,
离大梁只有一百里,
祸必由此矣。
大祸必定由此开始的。
异日者,
从前,
从之不成也,
合纵汉有成功,
楚、魏疑而韩不可得也。
是由于楚、魏互相猜疑,而韩国又不可能参加盟约。
今韩受兵三年,
如今韩国遭受战祸已有三年,
秦桡
之以讲,
秦国使它屈从同它媾和,
识亡不听*
,
韩国知道要亡了可是不肯听从,
投质
于赵,
反而送人质到赵国,
请为天下雁行
顿刃,
表示愿做天下诸侯的先锋与秦国死战。
楚赵必集兵,
楚国、赵国必定集结军队,
皆识秦之欲无穷也,
他们都知道秦国的贪欲是无穷的,
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
除非把天下各诸侯国完全灭亡,使海内之民都臣服于秦国,
必不休矣。
它是绝不会罢休的。
是故臣愿以从事王,
因此臣愿意用合纵的主张报效大王,
王速受楚赵之约,
大王应尽快接受楚国和赵国的盟约,
(赵)[而]挟韩之质以存韩,
挟持韩国的人质来保全韩国,
而求故地,
然后再索取个地,
韩必效
之。
韩国一定会送还。
此士民不劳而故地得,
这样做军民不受劳苦就可得回旧地,
其功多于与秦共伐韩,
其功效要超过与秦国一起去进攻韩国,
而又与强秦邻之祸也。
而且没有与强秦为邻的祸害。
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
保存韩国、安定魏国而有利于天下,
此亦王之天时已。
这也是上天赐给大王的良机。
通韩上党于共、宁,
开通共城、宁邑到韩国上党的道路,
使道安成,
让这条路经过安成,
出入
赋之,
进出的商贾都要纳税,
是魏重质
韩以其上党也。今有其赋,
这就等于魏国又把韩国的上党做为抵押。
足以富国。
如果有了这些税收就足能使国家富足。
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
韩国必定要感激魏国、爱戴魏国、尊崇魏国、尊崇魏国、惧怕魏国,
韩必不敢反魏,
韩国一定不敢反叛魏国,这样,
是韩则魏之县也。
韩国就成为魏国的郡县了。
魏得韩以为县,
魏国得到韩国作为郡县,
卫、大梁、河外必安矣。
卫、大梁、河外必然能安定。
今不存韩,
如果不保存韩国,
二周、安陵必危,
东西二周、安陵必定危险,
楚、赵大破,
楚国、赵国大败之后,
卫、齐甚畏,
卫国、齐国就很害怕,
天下西乡
而驰秦入朝而为臣不久矣。
天下诸侯都向西奔赴秦国去朝拜称臣的日子没多久了。
二十年,
安釐王二十年,
秦围邯郸,
秦军围困邯郸,
信陵君无忌矫
夺将军晋鄙兵以救赵,
信陵君无忌假传王命夺得将军晋鄙的军队去救援赵国,
赵得全。
赵国得到保全,
无忌因留赵。
无忌也因此留在赵国。
二十六年,
二十六年,
秦昭王卒。
秦昭王去世。
三十年,
安釐王三十年,
无忌归魏,
无忌返回魏国,
率五国兵攻秦,
率领五国军队进攻秦国,
败之河外,
在河外打败秦军,
走蒙骜。
赶跑了秦将蒙骜。
魏太子增质于秦,
那时魏国太子增在秦国作人质,
秦怒,
秦王发怒,
欲囚魏太子增。
要囚禁魏太子增。
或为增谓秦王曰:
有人替太子增对秦王说:
“公孙喜固谓魏相曰‘请以魏疾击秦,
“公孙喜本来对魏相说过:‘请用魏军快速攻秦,
秦王怒,
秦王一怒,
必囚增。
必定要囚禁太子增。
魏王又怒,
这又会使魏王发怒,
击秦,
再攻打秦国,
秦必伤’。
秦国必定要伤害太子增。
今王囚增,
’现在大王要囚禁太子增,
是喜之计中也。
这是公孙喜的计谋得逞了。
故不若贵增而合魏,
所以不如厚待太子增而与魏国交好,
以疑之于齐、韩。”
让齐国、韩国去猜疑魏国。”
秦乃止增。
秦王这才取消了囚禁太子增的打算。
三十一年,
安釐王三十一年(前246),
秦王政初立。
秦王政开始即位。
三十四年,
安釐王三十四年,
安釐王卒,
安釐王去世,
太子增立,
太子增即位,
是为景湣王。
这就是景湣王。
信陵君无忌卒。
信陵君无忌去世。
景湣王元年,
景湣王元年(前242),
秦拔我二十城,
秦军攻下魏国二十座城,
以为秦东郡。
设置为秦国的东郡。
二年,
二年,
秦拔我朝歌。
秦军攻下魏国的朝歌。
卫徙野王。
卫国迁到野王。
三年,
三年,
秦拔我汲。
秦军攻下魏国的汲邑。
五年,
五年,
秦拔我垣、蒲阳、衍。
秦军攻下魏国的垣地、蒲阳、衍邑。
十五年,
十五年,
景湣王卒,
景湣王去世,
子王假立。
他的儿子魏王假即位。
王假元年,
魏王假元年(前227),
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
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
秦王觉之*
。
被秦王发觉了。
三年,
魏王假三年(前225),
秦灌大梁,
秦军水淹大梁,
虏王假,
俘虏了魏王假,
遂灭魏以为郡县。
终于灭了魏国,设置为郡县。
太史公评述
太史公史:
太史公说:
吾适故大梁之墟
,
我曾到过大梁的旧城址,
墟中人曰:
那里的人说:
“秦之破梁,
“秦军攻破大梁,
引河沟而灌大梁,
是引鸿沟之水淹灌大梁,
三月城坏,
经过三个月城被毁坏,
王请降,
魏王请求投降,
遂灭魏。”
于是灭亡了魏国。”
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
议论的人都说,由于魏王不重用信陵君的缘故,
国削弱至于亡,
国家削弱以至于灭亡。
余以为不然。
我认为不是这样。
天方令秦平海内,
天意正是让秦国平定海内,
其业未成,
它的功业尚未成,
魏虽得阿衡
之佐,
魏国即使得到像阿衡一样的贤臣辅佐,
曷
益乎?
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