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渠书 - 读典籍

← 返回《史记封禅书平准书

河渠书

司马迁

记述从大禹治水到汉代水利工程发展,重点描写黄河治理与关中水利建设,展现古代治水智慧与工程成就。

大禹治水与早期水利

曰:
《夏书》记载: 
禹抑洪水十三年,
禹治理洪水经历了十三年, 
过家不入门。
其间路过家门口也不回家看望亲人。 
陆行载车
行陆路时乘车, 
水行载舟,
水路乘船, 
泥行毳
泥路乘橇, 
山行即桥
山路坐轿,走遍了所有地方。 
以别九州
从而划分了九州边界, 
随山浚川,
随山势地形,疏浚了淤积的大河川, 
任土作贡
根据土地物产确定了赋税等级。 
通九道
使九州道路通畅, 
九泽,
筑起了九州的泽岸, 
度九山
度量了九州山势。 
菑衍溢,
然而还有黄河泛滥成灾, 
害中国也尤甚。
给中国造成很大危害。 
唯是为务
于是集中力量治理黄河, 
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
引导河水自积石山经过龙门, 
南到华阴,
南行到华阴县, 
东下砥柱,及孟津、雒汭,
东下经砥柱山和孟津、雒汭, 
至于大邳。
到达大邳山。 
于是禹以为河 所从来者高,
禹以为大邳以上黄河流经的地区地势高, 
水湍悍,
水流湍急, 
难以行平地,
难以在大邳以东的平地经过, 
数为败,
否则会时常败堤破岸,造成水灾, 
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于是将黄河分流成二条河以减小水势,并引水北行, 
北载之高地
从地势较高的冀州地区流过, 
过降水
经降水, 
至于大陆
到大陆泽, 
播为九河
以下开九条大河,  
同为逆河
共同迎受黄河之水, 
入于勃海
流入勃海。 
九川既疏
九州河川都已疏通, 
九泽既灑
九州大泽都筑了障水堤岸, 
诸夏艾安
华夏诸国得到治理而安定, 
功施于三代
其功绩使夏、商、周三代受益不绝。 
 

战国水利网络建设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
后人又自荥阳以下引河水东南流,成为鸿沟, 
以通宋、郑、陈、蔡、曹、卫,
把宋、郑、陈、蔡、曹、卫各国连结起来, 
与济、汝、淮、泗会。
分别与济、汝、淮、泗诸水系交会。 
于楚,
在楚地, 
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
西方在汉水和云梦泽之间修渠连通, 
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
东方则在江淮之间用沟渠相连。 
于吴,则通渠三江
五湖
于齐,
在吴地于三江、五湖间开凿河渠。 
则通菑济之间。
在齐则于菑、济二水间修渠。 
于蜀,
在蜀, 
蜀守冰凿离碓
有蜀守李冰凿开离堆, 
辟沫水之害
以避沫水造成的水灾; 
穿二江成都之中
又在成都一带开凿二条江水支流。 
此渠皆可行舟,
这些河渠水深都能行舟, 
有余则用溉浸
有余 就用来灌溉农田, 
百姓飨其利
百姓获利不小。 
至于所过,
至于渠水所过地区, 
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
人们往往又开凿一些支渠引渠水灌田,数目之多不下千千万万, 
以万亿计,
但工程小, 
然莫足数也。
不足数计。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
西门豹引漳水灌溉邺郡的农田, 
以富魏之河内。
使魏国的河内地区富裕起来。 
 

郑国渠与关中开发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
韩国听说秦国好兴办工役等新奇事, 
欲罢之
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 
毋令东伐
使它无力对山东诸国用兵, 
及使水工郑国间说秦,
于是命水利工匠郑国找机会游说(shuì,税)秦国, 
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渠,
要它凿穿泾水,从中山(今陕西泾阳县北)以西到瓠(hù,户)口,修一条水渠, 
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
出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余里, 
欲以溉田。
欲用来灌溉农田。渠未成, 
中作而觉,
郑国的目的被发觉, 
秦欲杀郑国。
秦国要杀他, 
郑国曰:
郑国说: 
“始臣为间,
“臣开始是为韩国做奸细而来, 
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但渠成以后确实对秦国有利。” 
秦以为然,
秦国以为他说得对, 
卒使就渠。
最后命他继续把渠修成。 
渠就,
渠成后, 
用注填阏之水
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
引淤积混浊的泾河水灌溉两岸低洼的盐碱地四万多顷, 
收皆亩一钟
亩产都达到了六石四斗。 
于是关中为沃野,
从此关中沃野千里, 
无凶年,
再没有饥荒年成, 
秦以富强,
秦国富强起来, 
卒并诸侯,
最后并吞了诸侯各国, 
因命曰郑国渠。
因把此渠命名为郑国渠。 
 

汉代治河与漕运改革

汉兴三十九年,
汉朝建立后三十九年, 
孝文时河决酸枣,
到孝文帝时黄河堤决于酸枣县, 
东溃金堤,
向东冲溃金堤, 
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于是东郡动员了许多兵卒堵塞决口。 
 
其后四十有余年,
此后过了四十多年, 
今天子元光之中,
到本朝天子元光年间, 
而河决于瓠子,
黄河在瓠子决口, 
东南注钜野,
向东南流入巨野泽, 
通于淮、泗。
将淮河、泗水连成一片。 
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
于是天子命汲黯、郑当时调发人夫、罪徒堵塞决口, 
辄复坏。
往往堵塞以后又被冲坏。 
是时武安候田蚊为丞相,
那时朝中的丞相是武安侯田蚡(fén,坟), 
其奉邑食鄃
他的奉邑是鄃(shū,舒)县,以鄃县租税为食。 
鄃居河北,
而鄃县在黄河以北, 
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
黄河决口水向南流,鄃县没有水灾, 
邑收多。
收成很好。 
蚊言于上曰:
所以田蚡对皇帝说: 
“江河之决皆天事,
“江河决口都是上天的事, 
未易以人力为强塞,
不易用人力强加堵塞, 
塞之未必应天
即便将决口堵塞了,也未必符合天意。” 
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
此外望云气和以术数占卜的人也都这样说。 
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因此天子很长时间没有提堵塞决口的事。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
那时郑当时任大司农职, 
言曰:
说道: 
“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
“往常从关东漕运的粮食是沿渭水逆流而上, 
度六月而罢,
运到长安估计要用六个月, 
而漕水道九百余里,
水路全程九百多里, 
时有难处。
途中还有许多难行的地方。 
引渭穿渠起长安,
若从长安开一条渠引渭水, 
并南山下,
沿南山而下, 
至河三百余里,
直到黄河才三百多里, 
是一条直道, 
易漕,
容易行船, 
度可令三月罢;
估计可使漕船三个月运到; 
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
而且沿渠农田一万多顷得到灌溉。 
此损漕省卒
这样既能减少漕省运粮的兵卒,节省开支, 
而益肥关中之地,
又能使关中农田更加肥沃, 
得谷。”
多打粮食。” 
天子以为然,
天子认为说得对, 
令齐人水工徐伯表
命来自齐地的水利工匠徐伯表测地势,确定河道走向, 
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
动员全部兵卒数万人开凿漕渠, 
三岁而通。
历时三年完工, 
通,
通水后, 
以漕,
用来漕运, 
大便利。
果然十分便利。 
其后漕稍多,
此后漕渠渐渐多起来, 
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渠下的老百姓都颇能得到以水溉田的利益。 
 
其后河东守番系言:
后来河东守番系说: 
“漕从山东西
“从山东漕运粮米西行入关, 
岁百余万石,
每年一百多万石, 
更砥柱之限,
中间经过砥柱这个行船的禁限地区, 
败亡甚多,
有许多漕船船坏人亡, 
而亦烦费。
而且运费也太大。 
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
若穿渠引汾水灌溉皮氏、汾阴一带的土地, 
引河溉汾阴、蒲坂下,
引黄河水灌溉汾阴、蒲坂一带的土地,估  
度可得五千顷。
计可以造田五千顷。 
五千顷故尽河壖
地,
这五千顷田原来都是河边被遗弃的荒地, 
民茭牧其中耳
老百姓只在其中打草放牧, 
今溉田之,
如今加以灌溉耕种, 
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
估计可得粮食二百万石以上。 
谷从渭上,
这些粮食沿渭水运入长安, 
与关中无异,
与直接从关中收获的没有两样, 
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
而不再从砥柱以东漕粮入关。” 
天子以为然,
天子同意他的意见, 
发卒数万人作渠田
动员兵卒数万人造渠田。 
数岁,
几年以后, 
河移徙,
黄河改道, 
渠不利,
渠无水, 
则田者不能偿种。
种渠田的连政府贷给的种子也难以偿还。 
久之,
久而久之, 
河东渠田废,
河东渠田完全报废, 
予越人,
朝廷把它分给从越地内迁的百姓耕种, 
令少府以为稍入。
使少府能从中得到一点微薄的租赋收入。 
 
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
以后有人上书,是为了想打通褒斜道以及漕运的事, 
下御史大夫张汤。
天子交给御史大夫张汤, 
汤问其事,
张汤详细了解后, 
因言:
说道: 
“抵蜀从故道,
“从汉中入蜀向来走故道, 
故道多阪(bǎn,板),
故道有许多山坂大坡, 
回远
曲折路远。 
今穿褒斜道,
今若凿穿褒斜道, 
少阪,
山坂坡路少, 
近四百里;
比故道近四百里的路程; 
而褒水通沔,
而且褒水与沔水相通, 
斜水通渭,
斜水与渭水相通, 
皆可以行船漕。
都能通行漕船。 
漕从南阳上沔入褒,
漕船从南阳沿沔水上行驶入褒水, 
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
从褒水登陆到斜水旱路一百多里, 
以车转,
以车转运, 
从斜下下渭。
再下船顺斜水下行驶入渭水。 
如此,汉中之谷可致,
这样不但汉中的粮食可以运来, 
山东从沔无限
山东的粮食从沔水而上没有禁限, 
便于砥柱之漕。
比经砥柱漕运方便。 
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
而且褒斜地区的木材箭竹, 
拟于巴蜀。”
其富饶可以与巴蜀相比拟。” 
天子以为然,
天子认为有道理, 
拜汤子卬为汉中守,
封张汤的儿子卬(áng,昂)为汉中郡太守, 
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
调发数万人开出一条长五百多里的褒斜道。 
道果便近,
果然方便而且路程近, 
而水湍石
但是水流湍(tuān)急多石, 
不可漕。
不能通漕。 
 
其后庄熊罴言:
此后庄熊罴说: 
“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
“临晋地区的老百姓愿意凿穿洛水筑成水渠,用来灌溉重泉以东原有的一万多顷盐碱地。 
诚得水,
倘若果然能得水灌溉, 
可 令亩十石。”
可使每亩产量达到十石。” 
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
于是调发兵卒一万多人开渠, 
自徵引洛水至商颜山下
自徵城引洛水到商颜山下。 
岸善崩
由于土岸容易塌方, 
乃凿井,
于是沿流凿井, 
深者四十余丈。
最深有的达到四十多丈。 
往往为井,
许多地方都凿了井, 
井下相通行水。
井下相互连通,使水通行。 
水颓以绝商颜
水从地下穿商颜山而过, 
东至山岭十余里间。
东行直到山岭之中十多里远。 
井渠之生自此始。
从此产生了井渠。 
穿渠得龙骨,
凿渠时曾掘出了龙骨, 
故名曰龙首渠。
所以给此渠命名为龙首渠。 
作之十余岁,
这条渠筑了十多年, 
渠颇通,
颇有些地方通了水, 
犹未得其饶。
但是并未得到太大的好处。 
 

瓠子决口与天子塞河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
自从黄河在瓠子决口后二十多年, 
岁因以数不登
每年土地都因水涝没有好收成, 
而粱楚之地尤甚。
梁楚地区更为严重。 
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
天子既已封禅,并巡祭了天下名山大川, 
其明年,旱,
第二年, 
干封少雨
天由于要晒干泰山封土而少雨。 
天子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
于是命汲仁、郭昌调发兵卒数万人堵塞瓠子决口,阻止水涝, 
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
天子从万里沙祠祷神以后, 
则还自临决河,
回来的路上亲临黄河决口处, 
沈白马玉璧于河
沉白马、玉璧于河中祭奠河神, 
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窴决河
命群臣及随从官员自将军衔以下,都背负柴薪,填塞决口。 
是时东郡烧草,
当时东郡百姓以草为炊, 
以故薪柴少,
柴薪很少, 
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
因而命砍伐淇园的竹子作为塞决口的楗。 
 
天子既临河决,
天子既然亲临决河处, 
悼功之不成,
悼念塞河不能成功, 
乃作歌曰:
作歌道: 
“瓠子决兮将奈何?
“瓠子河决啊有何办法, 
晧晧旰旰兮闾殚为河
浩浩汗汗啊民居已尽为河。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
尽为河啊地方不安, 
功无已时兮吾山平。
河工无休止啊吾山已经凿平。 
吾山平兮钜野溢,
吾山已平啊钜野泽外流, 
鱼沸郁兮柏冬日
水族喧嚷啊迫天齐日。 
延道弛兮离常流
河道废弛啊水离常流, 
蛟龙骋兮方远游。
蛟龙驰骋啊正远游。 
归旧川兮神哉沛
水归旧道啊神福滂沛, 
不封禅兮安知外!
若不封禅啊怎知此事! 
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
为我告河伯啊因何不仁, 
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泛滥不止啊愁煞人。 
齧桑浮兮淮、泗满,
河浸齧(niè,聂)桑啊淮、泗水满, 
久不反兮水维缓。”
久不归故道啊唯愿水流稍缓。” 
一曰:
另一首是: 
“河汤汤兮激潺湲
“河水汤汤(shāng, 
北渡污兮浚流难
商)啊流急,北渡回曲啊疏浚难。 
搴长茭兮沈美玉
揭草埽于决口啊沉美玉于河, 
河伯许兮薪不属
河伯纵许息水啊奈薪柴不足。 
薪不属兮卫人罪,
薪柴不足啊卫人获罪, 
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
民烧柴尚不足啊如何御水! 
颓林竹兮楗石菑
伐淇园之竹啊楗阻石柱, 
宣房塞兮万福来。”
堵塞宣房啊万福来。” 
于是卒塞瓠子,
于是塞住了瓠子决河, 
筑宫其上,
在决口处筑了一座宫殿, 
名曰宣房宫。
取名为宣房宫。 
而道河北行二渠,
并修二条渠引河水北行, 
复禹旧迹,
恢复了禹时的样子, 
而粱楚之地复宁,
梁、楚地区重又得到安宁, 
无水灾。
没有水灾了。 
 

全国水利建设高潮

自是之后,
从此以后, 
用事者争言水利。
负责河渠事的官员争相建议修筑水利。 
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
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等地都引黄河以及川谷中的水灌溉农田; 
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
而关中的辅渠、灵轵渠引诸川中的水; 
汝南、九江引淮;
汝南、九江地区引淮河水; 
东海引钜定
东海郡引钜定泽水; 
泰山下引汶水。
泰山周围地区引汶水。 
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
各自所开渠都能灌溉农田万余顷。 
佗小渠披山通道者
其他小渠以及劈山通水道的, 
不可胜言。
不可尽言。 
然其著者在宣房。
但工程最大的还是宣房治河的工程。 
 

太史公治水总论

太史公曰:
太史公说: 
余南登庐山,
“我曾南行登上庐山, 
观禹疏九江
观看禹疏导九江的遗迹, 
遂至于会稽太湟,
随后到会稽太湟, 
上姑苏,
上姑苏台, 
望五湖;
眺望五湖; 
东窥洛汭、大邳、迎河,
东行考察了洛汭(ruì,锐)、大邳,逆河而上, 
行淮、泗、济、漯、洛渠
走过淮、泗、济、漯、洛诸水; 
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
西行瞻望了西蜀地区的岷山和离堆; 
北自龙门至于朔方。
北行自龙门走到朔方。 
曰:甚哉,
深切感到: 
水之为利害也!
水与人的利害关系太大了! 
余从负薪塞宣房,
我随从皇帝参加了负薪塞宣房决口那件事, 
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为皇帝所作《瓠子》诗感到悲伤,因而写下了《河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