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早期儒学传承
太史公曰:
太史公说:
余读功令
,
我阅读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
至于广厉
学官之路,
读到广开勉励学官兴办教育之路时,
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总是禁不住放下书本而慨叹,
曰:
说道:
嗟乎!
唉,
夫周室衰而《关雎》
作,
周王室衰微了,讽刺时政的《关雎》诗就出现了;
幽厉
微而礼乐坏,
周厉王、周幽王的统治衰败了,礼崩乐坏,
诸侯恣行,
诸侯便恣意横行,
政由强国。
政令全由势力强大的国家发布。
故孔子闵
王路废而邪道兴,
所以孔子担忧王道废弛邪道兴起,
于是论次
《诗》《书》,
于是编定《诗》《书》,
修起礼乐。
整理礼仪音乐。
适齐闻《韶
》,
他到齐国听到了美妙的《韶》乐,便沉迷不已,
三月不知肉味。
三个月品尝不出肉的美味。
自卫返鲁,
他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
然后乐正,
开始校正音乐,
《雅》《颂》
各得其所。
使《雅》《颂》乐歌各归其位,有条不紊。
世以混浊莫能用,
由于世道混乱污浊,
是以仲尼干
七十余君无所遇,
无人起用他,因此孔子周游列国向七十几位国君求官都得不到知遇。他感慨地说:
曰“苟有用我者,
“要是有人肯用我,
期月
而已矣”。
只需一年就可以治理好国政了。”
西狩获麟
,
鲁国西郊有人猎获了麒麟,
曰“吾道穷矣”。
孔子闻知后哀叹“我的理想不能实现了”,
故因史*
记
作《春秋》,
于是他借助鲁国已有的历史记录撰写《春秋》,
以当王法*
,
用它来表现天子的王法,
其辞微而指博*
,
其文辞精约深隐而寓意丰富博大,
后世学者多录焉。
后代学者很多人都学习传录它。
自孔子卒后,
自孔子逝世后,
七十字之徒散游诸侯*
,
他的七十余名好学生纷纷四散去交游诸侯,
大者为师傅
卿相,
成就大的当了诸侯国君的老师和卿相,
小者友教士大夫,
成就小的结交、教导士大夫,
或隐而不见。
有的则隐居不仕。
故子路居卫,
所以子路在卫国做官,
子张居陈,
子张在陈国做官,
澹台子羽居楚,
澹台子羽住在楚国,
子夏居西河,
子夏在西河教授,
子贡终于齐。
子贡终老于齐。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
像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这些人,
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
都曾受业于子夏之辈,
为王者师。
然后当了诸侯国君的老师。
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
那时只有魏文侯最虚心求教于儒学,
后陵迟
以至于始皇。
后来儒学渐趋衰颓直到在秦始皇手中遭受灭顶之灾。
天下并争于战国,
战国时期天下群雄并争,
儒术既绌
焉,
儒学已经受到排斥,
然齐鲁之间,
但是在齐国和鲁国一带,
学者独不废也。
学习研究它的人独独不曾废弃。
于威、宣之际*
,
在齐威王、齐宣王当政时期,
孟子、荀卿之列,
孟子、荀子等人,
咸遵夫子
之业而润色之,
都继承了孔子的事业而发扬光大,
以学显于当世。
凭自己的学说显名于当世。
秦火余烬与汉初复兴
及至秦之季世,
到了秦朝末年,
焚《诗》《书》,
秦始皇焚烧《诗》《书》,
坑术士
,
坑杀儒生,
六艺
从此缺焉。
儒家典籍六艺从此残缺。
陈涉之王也,
陈涉起事反秦,自立为王,
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
往归陈王。
鲁地的儒生们携带孔子家传的礼器去投奔他。
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
于是孔甲当了陈涉的博士,
卒与涉俱死。
最终和他同归于尽。
陈涉起匹夫,
陈涉起步于普通百姓,
驱瓦合适戍
,
驱使一群戍边的乌合之众,
旬月以王楚,
一个月内就在楚地称了王,
不满半岁竟灭亡,
而不到半年竟又复归灭亡。
其事至微浅,
他的事业十分微小浅薄,
然而缙绅
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
体面的士大夫们却背负孔子的礼器去追随归顺向他称臣,
何也?
为什么呢?
以秦焚其业,
因为秦王朝焚毁了他们的书籍学业,
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积下了仇怨,这迫使他们投奔陈王来发泄满腔的愤懑。
及高皇帝诛项籍,
到高祖皇帝杀死项籍,
举兵围鲁*
,
率兵包围了鲁国,
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
其时鲁国中的儒生们仍在讲诵经书演习礼乐,
弦歌
之音不绝,
弦歌之声不绝于耳,
岂非圣人之遗化,
这难道不是古代圣人遗留的风范,
好礼乐之国哉?
难道不是一个深爱礼乐的国家吗?
故孔子在陈,
所以孔子出游到陈国后,
曰:
说:
“归与归与!
“回去吧!回去吧,
吾党
之小子狂简,
我们乡里的青年人志向高远,
斐然
成章,
文采熠熠如锦绣,
不知所以裁
之”。
我不知怎么教导他们才好。”
夫齐鲁之间于文学
,
齐鲁一带重视爱好文化仪典,
自古以来,
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其天性也。
这已成为自然风尚。
故汉兴,
汉朝建立后,
然后诸儒始得脩
其经艺,
儒生们开始获得重新研究经学的机会,
讲习大射
乡饮之礼。
又讲授演习起了大射和乡饮的礼仪。
叔孙通作汉礼仪*
,
叔孙通制定汉廷礼仪后,
因为太常,
做了太常官,
诸生弟子共定者,
和他一同制定礼仪的儒生弟子们,
咸为选首
,
也都被选为朝官,
于是喟然叹兴于学。
于是人们喟然感叹,对儒学产生了兴趣。但是,
然尚有干戈,
当时天下战乱尚未止息,
平定四海,
皇上忙于平定四海,
亦未暇遑
庠序之事也。
还无暇顾及兴办学校之事。
孝惠、吕后时,
孝惠帝、吕后当政时,
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
公卿大臣都是武艺高强战功卓著的人。
孝文时颇征用,
孝文帝时略微起用儒生为官,
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
。
但是孝文帝原本只爱刑名学说。
及至孝景,
等到孝景帝当政,
不任儒者,
不用儒生,
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
,
而且窦太后又喜好道家思想,
故诸博士具官待问
,
因此列位博士官职只是备员待诏,
未有进者。
徒有其名,儒生无人进身受到重用。
武帝尊儒与制度确立
及今上即位,
直到当今皇上即位,
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
赵绾(wǎn,晚)、王臧(zāng,赃)等人深明儒学,
而上亦乡
之,
而皇上也心向往之,
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
。
于是朝廷下令举荐品德贤良方正而且通晓经学的文士学者。
自是之后,
从此以后,
言《诗》于鲁则申培公,
讲《诗》的在鲁地有申培公,
于齐则辕固生,
在齐地有辕因生,
于燕则韩太傅。
在燕地则有韩太傅。
言《尚书》自济南伏生。
讲《尚书》的有济南伏生。
言《礼》
自鲁高堂生。言《易》
自菑川田生。
讲《礼》的有鲁地高堂生。
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
讲《春秋》的在齐鲁两地有胡毋生,
于赵自董仲舒。
在赵地有董仲舒。
及窦太后崩,
到窦太后去世,
武安侯田蚡为丞相,
武安侯田蚡(fén,坟)做了丞相,他废弃道家,
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刑名家等百家学说,
延文学儒者数百人,
延请治经学的儒生数百人入朝为官,
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
为天子三公,
而公孙弘竟以精通《春秋》步步高升,从一介平民荣居天子左右的三公尊位,
封以平津侯。
封为平津侯。从此,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
矣。
天下学子莫不心驰神往,潜心钻研儒学了。
公孙弘为学官,
公孙弘曾拜为博士,
悼
道之郁滞,
他害怕儒学被阻滞得不到传扬,
乃请曰:
当了丞相后就上奏请求说:
“丞相御史言:
“丞相御史启禀皇上:
制
曰‘盖闻导民以礼,
陛下曾下令说 ‘听说为政者应该用礼仪教导百姓,
风
之以乐。
用音乐感化他们。
婚姻者,
婚姻之事,
居室
之大伦也。
乃是夫妇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
今礼废乐崩,
如今礼乐被破坏废弃了,
朕甚愍
焉,
我深感忧虑。
故详延天下方正博闻之士,咸登诸朝。
所以大力延请天下品德方正学识广博的人都来入朝做官。
其令礼官劝学,
我下令礼官勤奋学习,
讲议洽闻
兴礼,
讲论儒术,要学识渊博,复兴礼乐,
以为天下先。
以此作为天下人的表率。
太常议,
又命太常商议,
与博士弟子,
给博士配置弟子员生,
崇乡里之化*
,
使民间都崇尚教化,
以广贤材焉’。
来开拓培养贤才的道路’。根据陛下旨意。
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
臣与太常孔臧、博士平等认真商议决定:
闻三代之道,
听说夏、商、周三代的治国之道,
乡里有教,
是乡里之间都有教育的场所,
夏日校,
夏代称校、殷代称序,
殷曰序,
周代称庠(xiáng,
周日庠。
详)。
其劝善也,
他们勉励为善者,
显之朝廷;
就让他在朝中显达扬名;
其惩恶也,
惩治作恶者,
加之刑罚。
就施以刑罪。
故教化之行也,
所以教化的实施,
建首善
自京师始,
要首先从京城开始树立榜样,
由内及外。
再从京城推广到地方。
今陛下昭至德,
如今陛下已经明示无上的恩德,
开大明
,
放射出日月般的光辉,
配天地,
它符合天地之大道,
本人伦,
是以整饬人伦为根本,
劝学修礼,
鼓励术学,讲究礼仪,
崇化厉贤,
崇尚教化,奖励贤良,
以风四方,
以此使海内四方从风向善,
太平之原也。
这正是实现太平之治的本原啊!
古者政教未洽
,
古代的政治教化不协和,
不备其礼,
礼仪不完备,
请因旧官而兴焉。
现在请求借助原有的官职来兴盛它。
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
请为博士官配置弟子五十人,
复
其身。
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
太常择民年十八已
上,仪状端正者,
让太常从百姓中挑选十八岁以上仪表端正的人,
补博士弟子。
补充博士弟子。
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
郡国、县、道、邑中有喜好经学,
敬长上,
尊敬长上,
肃政教,
严守政教,
顺
乡里,
友爱乡邻,
出入不悖
所闻者,
出入言行皆不违背所学教诲的人,
令相长丞上属
所二千石,
县令、侯国相、县长、县丞要向上级郡守和诸侯王国相举荐,
二千石谨察可者,
经其认真察看合格者,
当与计
偕,诣太常,
应与上计吏同赴京师太常处,
得受业如弟子。
接受和博士弟子相同的教育。
一岁皆辄试,
他们学满一年都要考试,
能通一艺以上,
能够精通一种经书以上的人,
补文学掌故缺;
补充文学掌故的缺官;
其高弟
可以为郎中者,
其中成绩好名次高的可以任用为郎中,
太常籍奏
。
由太常造册上奏。
即有秀才异等,
若是特别优异出众的,
辄以名闻。
可直接将其姓名向上呈报。
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
那些不努力学习才能低下者,和不能通晓一种经学的人,
辄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
就要罢斥,并惩罚举荐他们的不称职的官吏。
臣谨案
诏书律令下者,
臣认真领会陛下所下达的诏书和律令,
明天人分际
,
它们阐明了天道和人道关系,
通古今之义,
贯通了自古及今的治国义理,
文章尔雅
,训辞
深厚,
文章雅正、教诲之辞含义深刻丰富,
恩施甚美。
它恩德无量将深深造福于社稷百姓。
小吏浅闻,
但是小官吏们见识浅陋,
不能究宣
,
不能透彻地讲解诏书律令,
无以明布谕下。
无法明白地将陛下的旨意传布晓喻天下。
治礼次治掌故*
,
而治礼、掌故之职,
以文学礼义为官,
是由懂经学礼仪的人担当的,
迁留滞
。
他们的升迁很缓慢造成了人才积压。
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已上,
因此请求挑选其中官秩比同二百石以上的人,
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
和百石以上能通晓一种经学的小吏,
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
升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
比百石已下,补郡太守卒史:
挑选比同百石以下的人补郡太守卒史:
皆各二人,
各郡定员二人,
边郡一人。
边郡定员一人。
先用诵多者
,
优先选用熟知经书能大量讲诵的人,
若不足,
若人数不够,
乃择掌故补中二千石属
,
就选用掌故补中二千石的属吏,
文学掌故补郡属
,
选用文学掌故补郡国的属吏,
备员。
将人员备齐。
请著功令。
请把这些记入考选学官的法规。
佗
如律令。”
其它仍依照律令。”
制曰:
皇上批示说:
“可。”
“准奏。”
自此以来,
从此以后,
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
多文学之士矣。
公卿大夫和一般士吏中就有很多文质彬彬的经学儒生了。
经学大家与学派传承
申公者,
申公,
鲁人也。
是鲁国人。
高祖过鲁,
高祖经过鲁国,
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
申公以弟子身分跟着老师到鲁国南宫去拜见他。
吕太后时,
吕太后时,
申公游学长安,
申公到长安交游求学,
与刘郢同师。
和刘郢同在老师浮丘伯门下受业。
已而为楚王,
毕业后刘郢封为楚王,
令申公傅其太子戊。
便让申公当他的太子刘戊的老师。
戊不好学,
刘戊不好学习,
疾
申公。
憎恨申公,
及王郢卒,
等到楚王刘郢去世,
戊立为楚王,
刘戊立为楚王,
胥靡
申公。
就把申公禁锢起来。
申公耻之,
申公感到耻辱,
归鲁,
就回到鲁国,
退居家教,
隐退在家中教书,
终身不出门,
终身不出家门,
复谢绝宾客,
又谢绝一切宾客,
独王
命召之乃往。
唯有鲁恭王刘余招请他才前往。
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
。
从远方慕名而来向他求学的弟子有百余人。
申公独以《诗》经为训
以教,
申公教授《诗经》,只讲解词义,
无传
(疑),
而无阐发经义的著述,凡有疑惑处,
疑者则阙不传。
便阙而存之,不强作传授。
兰陵王臧既受《诗》,
兰陵人王臧向申公学《诗》之后,
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
用它事孝景皇帝,当了太子少傅,
免去。
后免官离朝。
今上初即位,
当今皇上刚即位,
臧乃上书宿卫上
,
王臧就上书请求入宫为皇上值宿警卫。
累迁,
他不断得到升迁,
一岁中为郎中令。
一年中做到郎中令。
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
而代国人赵绾也曾向申公学习《诗经》,
绾为御史大夫。
他当了御史大夫。
绾、臧请天子,
赵绾、王臧请示皇上,
欲立明堂
以朝诸侯,
想建造明堂用来召集诸侯举行朝会。
不能就其事,
他们不能说服皇上同意此事,
乃言师申公。
就举荐老师申公。
于是天子使使束帛
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
于是皇上派遣使臣携带贵重的礼物束帛和玉璧,驾着驷马安车去迎请申公,
弟子二人乘轺传
从。
赵绾、王臧二位弟子则乘坐着普通的驿车随行。
至,
申公来到,
见天子。
拜见天子。
天子问治乱之事,
天子向他询问社稷安危之事,
申公时已八十余,
申公当时已年高八十多岁,
老,
人老了,
对曰:
他回答说:
“为治者不在多言,
“当政的人不必多说话,
顾力行
何如耳。”
只看尽力把事做得如何罢了。”
是时天子方好文词,
这时天子正喜好文词夸饰,
见申公对,
见申公如此答对,
默然。
默然不乐。
然己招致,
但是已经把申公招到朝中,
则以为太中大夫,
就让他做了太中大夫,
舍鲁邸
,
住在鲁邸,
议明堂事。
商议修建明堂的事宜。
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
太皇窦太后喜好老子学说,
不说
儒术,
不喜欢儒术,
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
上,
她找出赵绾、王臧的过失来责备皇上,
上因废明堂事,
皇上因此停止商议建造明堂的事,
尽下赵绾、王臧吏,
把赵绾、王臧都交付法官论罪,
后皆自杀。
后二人皆自杀。
申公亦疾免以归,
申公也以病免官返回鲁国,
数年卒。
数年后逝世。
弟子为博士者十余人:
申公弟子中拜为博士者有十几人:
孔安国至临淮太守,
孔安国官至临淮太守,
周霸至胶西内史,
周霸官至胶西内史,
夏宽至城阳内史,
夏宽官至城阳内史,
砀鲁赐至东海太守,
砀鲁赐官至东海太守,
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
兰陵人缪生官至长沙内史,
徐偃为胶西中尉,
徐偃官至胶西中尉,
邹人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
邹人阙门庆忌官至胶东内史。
其治官民皆有廉节,
他们管理官吏和百姓都廉洁有节操,
称其好学。
人们称赞他们好学。
学官弟子行虽不备*
。
其他的学官弟子,品行虽不完美,
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
但是官至大夫、郎中和掌故的人也有百余。
言《诗》虽殊,
他们讲解《诗经》虽然有所不同。
多本于申公。
但是大多都依循申公的见解。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
清河王刘承的太傅辕固生,
齐人也。
是齐国人。
以治《诗》,
因为研究《诗经》,
孝景时为博士。
孝景帝时拜为博士。
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他和黄生在景帝面前争论。
黄生曰:
黄生说:
“汤武非受命
,
“汤王、武王并不是秉承天命继位天子,
乃弑
也。”
而是弑君篡位。”
辕固生曰:
辕固生反驳说:
“不然。
“不对。
夫桀纣虐乱,
那夏桀、殷纣暴虐昏乱,
天下之心皆归汤武,
天下人的心都归顺商汤、周武,
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
商汤、周武赞同天下人的心愿而杀死桀、纣,
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
桀、纣的百姓不肯为他们效命而心向汤、武,
汤武不得已而立,
汤、武迫不得已才立为天子,
非受命为何?”
这不是秉承天命又是什么?”
黄生曰:
黄生说:
“冠虽敝,
“帽子虽然破旧,
必加于首;
但是一定戴在头上;
履
虽新,
鞋虽然新,
必关于足
。
但是必定穿在脚下。
何者,
为什么呢?
上下之分也。
这正是上下有别的道理。
今桀纣虽失道,
桀、纣虽然无道,
然君上也;
但是身为君主而在上位;
汤武虽圣,
汤、武虽然圣明,
臣下也。
却是身为臣子而居下位。
夫主有失行,
君主有了过错,
臣下不能正言匡过
以尊天子,
臣子不能直言劝谏纠正它来保持天子的尊严,
反因过而诛之,
反而借其有过而诛杀君主,
代立践南面
,
取代他自登南面称王之位,
非弑而何也?”
这不是弑君篡位又是什么?”
辕固生曰:
辕固生答道:
“必若所云,
“如果非按你的说法来断是非,
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
那么这高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位,
非邪?”
也不对吗?”
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
于是景帝说:“吃肉不吃马肝,
不为不知味;
不算不知肉的美味;
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
谈学问的人不谈汤、武是否受天命继位,
不为愚。”
不算愚笨。”
遂罢。
于是争论止息。
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
此后学者再无人胆敢争辩汤、武是受天命而立还是放逐桀纣篡夺君权的问题了。
窦太后好《老子》书,
窦太后喜欢《老子》这本书,
召辕固生问《老子》书。
召来辕固生问他读此书的体会。
固曰:
辕固生说:
“此是家人
言耳。”
“这不过是普通人的言论罢了。”
太后怒曰*
:
窦太后恼怒道:
“安得司空城旦书乎*
?
”
“它怎么能比得上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
乃使固入圈刺豕
。
于是让辕固入兽圈刺杀野猪。
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
景帝知道太后发怒了而辕固直言并无罪过,
乃假固利兵,
就借给他锋利的兵器。
下圈刺豕,
他下到兽圈内去刺杀野猪,
正中其心,
正中其心,
一刺,
一刺,
豕应手而倒。
野猪便应手倒地。
太后默然,
太后无语,
无以复罪,
没理由再治他的罪,
罢之。
只得作罢。
居顷之,
过不久,
景帝以固为廉直,
景帝认为辕固廉洁正直,
拜为清河王太傅。
拜他为清河王刘承的太傅。
久之,
很久之后,
病免。
他因病免官。
今上初即位,
当今皇上刚即位,
复以贤良征固,
又以品德贤良征召辕固入朝。
诸谀儒
多疾毁固,
那些喜好阿谀逢迎的儒生们多有嫉妒诋毁辕固之语,
曰“固老”,
说“辕固老了”,
罢归之。
于是他被罢官遣归。
时固已九十余矣。
这时辕固已经九十多岁了。
固之征也,
他被征召时,
薛人公孙弘亦征,
薛邑人公孙弘也被征召,
侧目而视
固。
却不敢正视辕固。
困曰:
辕固对他说:
“公孙子,
“公孙先生,
务正学
以言,
务必以正直的学问论事,
无
曲学以阿世!”
不要用邪曲之说去迎合世俗。”
自是之后,
自此之后,
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
齐人讲《诗》都依据辕固生的见解。
诸齐人以《诗》显贵,
一些齐人因研究《诗经》有成绩而仕途显贵,
皆固之弟子也。
他们都是辕固的弟子。
韩生者,
韩生,
燕人也。
是燕郡人。
孝文帝时为博士,
孝文帝时当博士,
景帝时为常山王太傅。
景帝时任常山王刘舜的太傅。
韩生推
《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
韩生推究《诗》的旨意而撰述了《内传》《外传》达数万言,
其语颇与齐鲁间殊*
,
书中的用语和齐、鲁两地颇为不同,
然其归
一也。
但是旨归是一致的。
淮南贲生受之。
淮南贲生受业于他。
自是之后,
自此之后,
而燕赵间言《诗》者由韩生。
燕赵一带讲《诗》的人都因循韩生的见解。
韩生孙商为今上博士。
韩生的孙子韩商是当今皇上委任的博士。
伏生者,
伏生,
济南人也。
是济南郡人。
故为秦博士。
先前做过秦朝博士。
孝文帝时,
孝文帝时,
欲求能治《尚书》者,
他想找到能研究《尚书》的人,
天下无有,
遍寻天下不得,
乃闻伏生能治,
后听说伏生会讲授,
欲召之。
就打算召用他。
是时伏生年九十余,
当时伏生已年寿九十余岁,
老,
人很老了,
不能行,
不能行走,
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
往受之。
于是文帝就下令太常派掌故晁错前往伏生处向他学习。
秦时焚书,
秦朝焚烧儒书时,
伏生壁藏之。
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
其后兵大起,
后来战乱大起,
流亡,
伏生出走流亡,
汉定,
汉朝平定天下后,
伏生求其书,
他返回寻找所藏的《尚书》,
亡数十篇,
已丢失了几十篇,
独得二十九篇,
只得到二十九篇,
即以教于齐鲁之间。
于是他就在齐鲁一带教授残存的《尚书》。
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
,
自此学者们都很会讲解《尚书》,
诸山东
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殽山以东诸位著名学者无不涉猎《尚书》来教授学生了。
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
伏生教济南人张生和欧阳生,
欧阳生教千乘兒
宽。
欧阳生教千乘人宽。
兒宽既通《尚书》,
宽精通《尚书》之后,
以文学应郡举,
凭借经学方面的成绩参加郡中选举,
诣博士受业,
前往博士官门下学习,
受业孔安国。
从师于孔安国。
兒宽贫无资用,
兒宽家贫没有资财,
常为弟子都养
,
时常当学生们的厨工,
及时时间行
佣赁,
还经常偷偷外出打工挣钱,
以给衣食。
来供给自己的衣食之需。
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
他外出时常常看经书、休息时就朗读体会它。
以试第次
,
依照考试成绩的名次,
补廷尉史。
他补了延尉史的缺官。
是时张汤方乡学,
当时张汤正爱好儒学,
以为奏谳掾
,
就让兒宽做自己的掾(yuàn,院)吏,负责呈报案情。
以古法议决疑大狱*
,
兒宽根据经义古法论事判决疑难大案,
而爱幸宽。
因而张汤很宠用他。
宽为人温良,
兒宽为人温和善良,
有廉智,
有廉洁的操守和聪敏的智慧,
自持
,
能把握自己的言行,
而善著书、书奏,
而且擅长著书、起草奏章,
敏于文,
文思敏捷,
口不能发明也*
。
但是口拙不会阐述。
汤以为长者
,
张汤认为他是忠厚之人,
数称誉之。
多次赞扬他。
及汤为御史大夫,
等到张汤当了御史大夫,
以兒宽为掾,
就让兒宽当掾吏,
荐之天子。
向天子举荐他。
天子见问,
天子召见询问兒宽后,
说之。
很喜欢他。
张汤死后六年,
张汤死后六年,
兒宽位至御史大夫。
兒宽便官至御史大夫,
九年
而以官卒。
在职九年去世。
宽在三公位,
兒宽身居三公之位,
以和良承意
从容得久,
由于性情谦和驯良,能顺从皇上之意,善于调解纠纷,而得以官运久长,
然无有所匡谏
;
但是他没有匡正劝谏过皇上的过失。
于官,
居官期间,
官属
易之,
属下的官员轻视他,
不为尽力。
不为他尽力。
张生亦为博士。
张生也当了博士官。
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
而伏生的孙子也因研究《尚书》被征召,
不能明也。
但是他并不能阐明《尚书》的经义。
自此之后,
从此以后,
鲁周霸、孔安国,
鲁人周霸、孔安国,
洛阳贾嘉,
洛阳人贾嘉,
颇能言《尚书》事。
都很会讲授《尚书》的内容。
孔氏有古文《尚书》
,
孔家有用先秦古文撰写的《尚书》,
而安国以今文读之*
,
而孔安国用时下隶书字体把它们重新摹写讲读,
因以起其家
。
因此就兴起了他自己的学术流派。
逸
《书》得十余篇,
孔安国得到了《尚书》中失传的十几篇,
盖《尚书》滋多于是矣。
大约自此《尚书》的篇目就增多起来了。
诸学者多言《礼》,
许多学者都解说《礼经》,
而鲁高堂生最本
。
而鲁郡人高堂生的见解是最切近本义的。
《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
,
《礼经》本来自孔子时起就不完整,
及至秦焚书,
到了秦始皇焚书后,
书散亡益多,
此书散失的篇目更多,
于今独有《士礼》
,
今日只有《士礼》尚存,
高堂生能言之。
高堂生能讲解它。
而鲁徐生善为容
。
鲁国徐生善于演习礼仪。
孝文帝时,
孝文帝时,
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
徐生以此出任礼官大夫。
传子至孙徐延、徐襄。
他传习礼仪于儿子至孙子徐延、徐襄。
襄,
徐襄,
其天资善为容,
天性便擅长演习礼仪,
不能通《礼经》;
但是不能通晓《礼经》;
延颇能,
徐延很通晓《礼经》,
未善也*
。
却不善于演习礼节仪式。
襄以容为汉礼官大夫,
徐襄以擅长演习礼节仪式当了汉王朝的礼官大夫,
至广陵内史。
官至广陵内史。
延及徐氏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
徐延及徐家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
皆尝为汉礼官大夫。
都曾出任汉朝的礼官大夫。
而瑕丘萧奋以《礼》为淮阳太守。
而瑕丘人萧奋以通晓《礼经》当了淮阳太守。
是后能言《礼》为容者,
此后能够讲解《礼经》并演习礼节仪式的人,
由徐氏焉。
都出自徐氏一家。
自鲁商瞿受《易》孔子,
自从鲁国商瞿从师孔子学习《易经》,
孔子卒,
孔子死后,
商瞿传《易》,
商瞿便传授《易经》,
六世至齐人田何,
历经六代而传至齐郡人田何,
字子庄,
田何字子庄,
而汉兴。
而后汉朝建立。
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
田何传授于东武人王同字子仲,
子仲传菑川人杨何。
子仲传于菑川人杨何。
何以《易》,
杨何因通晓《易经》,
元光元年征,
于元光元年(前134)被朝廷征召,
官至中大夫。
官至中大夫。
齐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阳相。
齐人即墨成因通晓《易经》官至城阳国相。
广川人孟但以《易》为太子门大夫。
广川人孟但因通晓《易经》当了太子门大夫。
鲁人周霸,
鲁人周霸。莒(jǔ,
莒人衡胡,
举)人衡胡,
临菑人主父偃,
临菑人主父偃,
皆以《易》至二千石。
都是因通晓《易经》官至二千石。
然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
但是对《易经》能讲授得精当的,是源自于杨何一家的学说。
董仲舒,
董仲舒,
广川人也。
是广川郡人。
以治《春秋》,
因研究《春秋》,
孝景时为博士。
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
下帷
讲诵,
不能一一亲授,
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
,
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
或莫见其面,
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
,
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
其精
如此。
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进退容止
,
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
非礼不行,
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
学士皆师尊之。
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
今上即位,
当今皇上即位后,
为江都相。
他出任江都国相。
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
,
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
故求雨闭诸阳,
因而求雨时关闭种种阳气,
纵诸阴,
放出种种阴气,
其止雨反是。
止雨时则方法与之相反。
行之一国
,
这种做法在江都国实行,
未尝不得所欲。
无不实现了预期的效果。
中废为中大夫,居舍,
后来他被贬为中大夫,
著《灾异之记》
。
居家写作了《灾异之记》。
是时
辽东高庙灾,
这时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
主父偃疾之
,
主父偃嫉妒他,
取
其书奏之天子。
就窃取了他的书上奏天子。
天子召诸生示其书,
天子召集众儒生把书拿给他们看,
有刺讥
。
儒生们认为其中含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
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
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这是自己老师的著作,
以为下愚
。
认为它愚蠢至极,
于是董仲舒吏,
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论罪,
当
死,
判处死刑,
诏赦之。
但是皇上降诏赦免了他。
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于是董仲舒始终不敢再讲论灾异之说。
董仲舒为人廉直。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
是时方外攘
四夷,
这一时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边境内外少数民族的侵扰,
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
公孙弘研究《春秋》成就不及董仲舒,
而弘希世
用事,
但是他行事善于迎合世俗,
位至公卿。
因此能身居高位做了公卿大臣。
董仲舒以弘为从谀
。
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
弘疾之,
公孙弘憎恨他,
乃言上曰:
就对皇上说:
“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
。
”
“只有董仲舒可以担当胶西王的国相。”
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
胶西王为人狠毒暴戾,但是一向听说董仲舒有美德,
亦善待之。
也很好地礼遇他。
董仲舒恐久获罪,
董仲舒害怕居官日久会惹祸上身,
疾免居家。
就称病辞官回家。
至卒,
直至逝世,
终不治产业,
他始终不曾营治私产,
以修学著书为事。
而一心以研究学问写作论著为本职。
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
所以自汉朝开国以来历经五朝,
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
期间只有董仲舒对《春秋》最为精通,名望甚高,
其传公羊氏
也。
他师承传授的是《春秋》公羊学。
胡毋生,
胡毋生,
齐人也。
是齐郡人。
孝景时为博士,
孝景帝时拜为博士,
以老归教授。
后因年老返归故里讲授《春秋》。
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
齐地解说《春秋》的人很多受教于胡毋生,
公孙弘亦颇受焉。
公孙弘也受过他的教诲。
春秋学派与后续影响
瑕丘江生为谷粱《春秋》
。
瑕丘人江生研究《春秋》谷粱学。
自公孙弘得用,
自从公孙弘受到重用,
尝集比其义,
他曾收集比较了谷粱学和公羊学的经义,
卒用董仲舒。
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传授的公羊氏的学说。
仲舒弟子遂者
:
董仲舒的弟子中有成就的人是:
兰陵褚大,
兰陵人褚大,
广川殷忠
,
广川人殷忠,
温吕步舒。
温人吕步舒。
褚大至粱相。
褚大官至粱王国相。
步舒至长史,
吕步舒官至长史,
持节
使决淮南狱,
手持符节出使去决断淮南王刘安谋反的罪案,
于诸侯擅专断
,
对诸侯王敢于自行裁决,
不报,
而不加请示。
以《春秋》之义正之,
他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
天子皆以为是。
天子都认为很对。
弟子通
者€,
弟子中官运通达的,
至于命大夫;
做到了大夫之职;
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
谒者、掌故的则有百余人。
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因精通儒学做了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