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 北史

← 返回《北史卷二十八·列传第十六卷三十·列传第十八

卷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文白对照

本卷记述司马休之、司马楚之、刘昶、萧宝夤等南朝贵族在乱世中投奔北魏的经历及其家族兴衰,展现南北朝政治军事斗争与人物命运。

司马休之家族

○司马休之 司马楚之〔曾孙裔 司马景之 司马叔璠 司马天助〕 刘昶萧宝夤〔兄子赞〕 萧正表 萧祗 萧退 萧泰 萧撝萧圆肃 萧大圜
 
 
司马休之,
 
字季豫,
 
河内温人,
 
晋宣帝季弟谯王进之后也。
 
晋度江之后,
 
进子孙袭封谯王。
 
至休之父恬,
 
为镇北将军、青兖二州刺史。
 
天兴五年,
 
休之为荆州刺史,
 
被桓玄逼逐,
 
遂奔慕容德。
 
及玄诛,
 
还建业,
 
复为荆州刺史。
 
 
休之颇得江汉人心。
 
其子文思继其兄尚之为谯王,
 
谋图刘裕。
 
裕执送休之,
 
令为其所。
 
休之表废文思,
 
并与裕书陈谢。
 
神瑞中,
 
裕收休之子文宝、兄子文祖并杀之,
 
乃讨休之。
 
休之与鲁宗之及宗之子轨起兵讨裕。
 
兵败,
 
遂与子文思及宗之奔姚兴。
 
裕灭姚泓,
 
休之与文思及晋河间王子道赐等数百人皆将妻子降长孙嵩。
 
卒,
 
赠征西大将军、右光禄大夫、始平公,
 
谥曰声。
 
 
文思与淮南公国璠、池阳子道赐不平,
 
而伪亲之。
 
国璠性疏直,
 
因醉欲外叛。
 
文思告之,
 
皆坐诛。
 
以文思为廷尉,
 
赐爵郁林公。
 
文思善于其职,
 
听断,
 
百姓不得匿其情。
 
进爵谯王,
 
位怀荒镇将,
 
薨。
 
 

司马楚之家族

司马楚之,
 
字德秀,
 
晋宣弟太常馗之八世孙也。
 
父荣期,
 
晋益州刺史,
 
为其参军杨承祖所杀。
 
楚之时年十七,
 
送父丧还丹杨。
 
会刘裕诛夷司马氏,
 
叔父宣期、兄贞之并遇害。
 
楚之乃逃,
 
匿诸沙门中,
 
济江至汝、颍间。
 
楚之少有英气,
 
能折节待士。
 
及宋受禅,
 
规欲报复。
 
收众据长社,
 
归之者常万余人。
 
宋武深惮之,
 
遣刺客沐谦图害楚之。
 
楚之待谦甚厚。
 
谦夜诈疾,
 
知楚之必来,
 
欲因杀之。
 
楚之闻谦病,
 
果自赍汤药往省之。
 
谦感其意,
 
出匕首于席下,
 
以状告,
 
遂委身以事之。
 
其推诚信物,
 
得士心,
 
皆此类也。
 
 
明元末,
 
山阳公奚斤略地河南,
 
楚之遣使请降,
 
授荆州刺史。
 
奚斤既平河南,
 
以楚之所率人户,
 
分置汝南、汝阳、南顿、新蔡四郡,
 
以益豫州。
 
太武初,
 
楚之遣妻子内居于邺。
 
寻征入朝,
 
授安南大将军,
 
封琅邪王,
 
以拒宋师。
 
赐前后部鼓吹。
 
破宋将到彦之别军于长社。
 
又与冠军安颉攻拔滑台,
 
禽宋将朱修之、李元德及东郡太守申谟,
 
俘万余人。
 
上疏求更进讨,
 
太武以兵久劳,
 
不从,
 
以散骑常侍征还。
 
宋将裴方明、胡崇之寇仇池。
 
楚之与淮南公皮豹子等督关中诸军击走方明,
 
禽崇之。
 
仇池平而还。
 
 
车驾征蠕蠕,
 
楚之与济阴公卢中山等督运以继大军。
 
时镇北将军封沓亡入蠕蠕,
 
说令击楚之以绝粮运。
 
蠕蠕乃遣觇楚之军,
 
截驴耳而去。
 
有告失驴耳者,
 
楚之曰“必觇贼截之为验耳,
 
贼将至矣”乃伐柳为城,
 
灌水令冻,
 
城立而贼至,
 
不可攻逼,
 
乃走散。
 
太武闻而嘉之。
 
寻拜假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
 
 
在边二十余年,
 
以清俭著闻。
 
及薨,
 
赠征南大将军,
 
领护西戎校尉、扬州刺史,
 
谥贞王,
 
陪葬金陵。
 
长子宝胤,
 
与楚之同入魏,
 
拜中书博士、雁门太守,
 
卒。
 
 
楚之后尚诸王女河内公主。
 
生子金龙,
 
字荣则,
 
少有父风,
 
后袭爵,
 
拜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吏部尚书。
 
薨,
 
赠司空公,
 
谥康王。
 
 
金龙初纳太尉、陇西王源贺女。
 
生子延宗,
 
次纂,
 
次悦。
 
后娶沮渠氏,
 
生子徽亮,
 
即河西王沮渠牧犍女,
 
太武妹武威公主所生也。
 
有宠于文明太后,
 
故以徽亮袭。
 
例降为公,
 
坐连穆泰罪,
 
失爵,
 
卒。
 
 
悦字庆宗,
 
历位豫州刺史。
 
时有汝南上蔡董毛奴者,
 
赍钱五千。
 
死于道路。
 
郡县人疑张堤为劫,
 
又于堤家得钱五千,
 
堤惧掠,
 
自诬言杀。
 
至州,
 
悦观色,
 
疑其不实。
 
引见毛奴兄灵之,
 
谓曰“杀人取钱,
 
当时狼狈,
 
应有所遗,
 
得何物”灵之曰“唯得一刀削”悦取视之,
 
曰“此非里巷所为也”乃召州内刀匠示之。
 
有郭门前曰“此刀削,
 
门手所作,
 
去岁卖与郭人董及祖”悦收及祖诘之,
 
及祖款引。
 
灵之又于及祖身上得毛奴所衣皂襦,
 
及祖伏法。
 
悦察狱,
 
多此类也。
 
 
俄与镇南将军元英攻克义阳,
 
诏改梁司州为郢州,
 
以悦为刺史。
 
改为豫州刺史。
 
论前勋,
 
封渔阳子。
 
永平元年,
 
城人白早生谋为叛,
 
遂斩悦首送梁。
 
诏扬州移购悦首,
 
赠青州刺史,
 
谥曰庄子。
 
子朏袭。
 
 
朏尚宣武妹华阳公主,
 
拜驸马都尉、员外散骑常侍。
 
卒,
 
赠沧州刺史。
 
子鸿,
 
字庆云,
 
生粗武。
 
袭爵,
 
位都水使者,
 
坐通西魏,
 
赐死。
 
子孝政袭。
 
齐受禅,
 
例降。
 
朏弟裔。
 
 
裔字遵胤,
 
少孤,
 
有志操。
 
起家司徒府参军事,
 
后为员外散骑常侍。
 
大统三年,
 
大军复弘农,
 
乃于温城送款归西魏。
 
六年,
 
授北徐州刺史。
 
八年,
 
入朝。
 
周文帝嘉之,
 
特蒙赏劳。
 
顷之,
 
河内有四千余家归附,
 
并裔之乡旧,
 
乃命领河内郡守,
 
令安集流人。
 
十五年,
 
周文令山东立义诸将等能率众入关者,
 
并加重赏。
 
裔领户千室先至,
 
周文欲以封裔。
 
裔辞曰“立义之士,
 
远归皇化者,
 
皆是其诚心内发,
 
岂裔能率之乎。
 
今以封裔,
 
便是卖义士以求荣”周文善而从之。
 
授帅都督,
 
拜其妻元为襄城郡公主。
 
 
周孝闵帝践祚,
 
除巴州刺史,
 
进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进爵琅邪县伯。
 
四年,
 
为御正中大夫,
 
进爵为公。
 
大军东讨,
 
裔与少师杨檦守轵关,
 
即授怀州刺史。
 
天和初,
 
随上庸公陆腾讨信州反蛮冉令贤等。
 
裔自开州道入,
 
先遣使宣示祸福,
 
群蛮率服。
 
历信、潼二州刺史。
 
六年,
 
征拜大将军,
 
除西宁州刺史,
 
未及部,
 
卒于京师。
 
 
裔性清约,
 
不事生产,
 
所得俸禄,
 
并散之亲戚。
 
身死之日,
 
家无余财。
 
宅宇卑陋,
 
丧庭无所,
 
诏为起祠堂焉。
 
赠本官,
 
加泗州刺史,
 
谥曰定。
 
子侃嗣。
 
 
侃字道迁,
 
少果勇,
 
未弱冠,
 
便从戎旅。
 
位乐安郡守,
 
以军功,
 
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迁兖州刺史,
 
未之部,
 
卒。
 
赠本官,
 
加豫州刺史,
 
谥曰惠。
 
子运嗣。
 
 
金龙弟跃,
 
字宝龙,
 
尚赵郡公主,
 
拜驸马都尉。
 
代兄为云中镇将,
 
拜朔州刺史,
 
假安北将军、河内公。
 
表求罢河西苑封,
 
丐人垦殖。
 
有司执奏,
 
此苑麋鹿所聚,
 
太官取给,
 
若丐人,
 
惧有所阙。
 
跃固请,
 
孝文从之。
 
还为祠部尚书、大鸿胪卿、颍川王师,
 
卒。
 
 
楚之父子相继镇云中,
 
朔土服其威德。
 
 

其他司马氏人物

司马氏桓玄、刘裕之际归北者,
 
又有司马景之、叔璠、天助,
 
位并崇显。
 
 
景之字洪略,
 
晋汝南王亮之后。
 
明元时归阙,
 
赐爵苍梧公,
 
加征南大将军。
 
清直有节操。
 
卒,
 
赠汝南王。
 
子师子袭爵。
 
 
景之兄准,
 
字巨之,
 
以泰常末归魏。
 
封新安公。
 
除广宁太守,
 
改密陵侯。
 
卒,
 
子安国袭爵。
 
 
叔璠,
 
晋安平献王孚之后。
 
父昙之,
 
晋河间王。
 
桓玄、刘裕之际,
 
叔璠与兄国璠奔慕容超。
 
后投姚泓。
 
泓灭,
 
奔屈丐。
 
统万平,
 
兄弟俱入魏。
 
国璠赐爵淮南公,
 
叔璠赐爵丹杨侯。
 
 
天助,
 
自云晋骠骑将军元显之子。
 
归阙,
 
封东海公,
 
历青、兖二州刺史。
 
 

刘昶流亡生涯

刘昶,
 
字休道,
 
宋文帝子也。
 
在宋封义阳王,
 
位徐州刺史。
 
及废主子业立,
 
疑昶有异志。
 
昶和平六年,
 
遂委母妻,
 
携妾吴氏,
 
间行降魏。
 
朝廷嘉重之,
 
尚武邑公主,
 
拜侍中、征南将军、驸马都尉,
 
封丹杨王。
 
岁馀,
 
主薨,
 
更尚建兴长公主。
 
皇兴中,
 
宋明帝使至,
 
献文诏昶与书,
 
为兄弟式。
 
宋明帝不答,
 
责昶,
 
以母为其国妾,
 
宜如《春秋》荀罃对楚称外臣之礼。
 
寻敕昶更为书。
 
辞曰“臣若改书,
 
事为二敬,
 
犹修往文,
 
彼所不纳。
 
请停今答”朝廷从之。
 
拜外都坐大官。
 
公主复薨,
 
更尚平阳长公主。
 
 
昶好犬马,
 
爱武事。
 
入魏历纪,
 
犹布衣皂冠,
 
同凶素之服。
 
然呵骂僮仆,
 
音杂夷夏。
 
虽在公坐,
 
诸王每侮弄之。
 
或戾手啮臂,
 
至于痛伤,
 
笑呼之声,
 
闻于御听。
 
孝文每优假之,
 
不以怪问。
 
至于陈奏本国事故,
 
语及征役,
 
则敛容涕泗,
 
悲动左右。
 
而天性褊躁,
 
喜怒不恒。
 
每至威忿,
 
楚扑特苦。
 
引待南士,
 
礼多不足。
 
缘此,
 
人怀畏避。
 
 
太和初,
 
转内都坐大官。
 
及齐初,
 
诏昶与诸将南伐。
 
路经徐州,
 
哭拜其母旧堂,
 
哀感从者。
 
乃遍循故居,
 
处处陨涕,
 
左右亦莫不酸鼻。
 
及至军所,
 
将临阵,
 
四面拜诸将士,
 
自陈家国灭亡,
 
蒙朝廷慈覆。
 
辞理切至,
 
声气激扬,
 
涕泗横流,
 
三军咸为感叹。
 
后昶恐水雨方降,
 
表请还师,
 
从之。
 
 
又加仪同三司,
 
领仪曹尚书。
 
于时改革朝仪,
 
诏昶与蒋少游专主其事。
 
昶条上旧式,
 
略不遗忘。
 
孝文临宣文堂,
 
引武兴王杨集始入宴,
 
诏昶曰“集始,
 
边方之酋,
 
不足以当诸侯之礼。
 
但王者不遗小国之臣,
 
故劳公卿于此”又为中书监。
 
开建五等,
 
封昶齐郡公,
 
加宋王之号。
 
 
十七年,
 
孝文临经武殿,
 
大议南伐。
 
语及刘、萧篡夺之事,
 
昶每悲泣不已。
 
帝亦为之流涕,
 
礼之弥崇。
 
 
十八年,
 
除使持节、都督吴越楚彭城诸军事、大将军、开府,
 
镇徐州。
 
昶频表辞大将军,
 
诏不许。
 
及发,
 
帝亲饯之,
 
命百寮赋诗赠昶。
 
又以其文集一部赐昶。
 
帝因以所制文笔示之曰“时契胜残,
 
事钟文业。
 
虽则不学,
 
欲罢不能。
 
脱思一见,
 
故以相示,
 
虽无足味,
 
聊复为一笑耳”其重昶如是。
 
自昶背彭城,
 
至是久矣,
 
昔斋宇山池,
 
并尚存立。
 
昶更修缮,
 
还处其中。
 
不能绥边怀物,
 
抚接义故,
 
而闺门喧猥,
 
内外奸杂,
 
旧吏莫不慨叹。
 
预营墓于彭城西南,
 
与三公主同茔而异穴。
 
发石累之,
 
坟崩,
 
压杀十余人。
 
后复移改,
 
公私费害。
 
 
十九年,
 
昶朝京师。
 
孝文临光极堂大选,
 
曰“国家昔在恒代,
 
随时制宜,
 
非通世之长法。
 
或言,
 
唯能是寄,
 
不必拘门。
 
朕以为不然,
 
何者。
 
清浊同流,
 
混齐一等,
 
君子小人,
 
名品无别,
 
此殊为不可。
 
我今八族以上,
 
士人品第有九。
 
九品之外,
 
小人之官,
 
复有七等。
 
若苟有其人,
 
可起家为三公。
 
正恐贤才难得,
 
不可止为一人,
 
混我典制。
 
故令班镜九流,
 
使千载之后,
 
我得仿像唐、虞,
 
卿等依希元、凯”及论大将军,
 
帝曰“刘昶即其人也”后给班剑二十人。
 
薨于彭城,
 
孝文为之举哀,
 
给温明秘器,
 
赠假黄钺、太傅,
 
领扬州刺史。
 
加以殊礼,
 
备九锡,
 
给前后部羽葆鼓吹,
 
依晋琅邪王伷故事,
 
谥曰明。
 
 
昶嫡子承绪,
 
主所生也。
 
少而尫疾,
 
尚孝文妹彭城长公主,
 
为驸马都尉,
 
先昶卒。
 
 
承绪子晖,
 
字重昌,
 
为世子,
 
袭封。
 
尚宣武第二姊兰陵长公主。
 
主严妒,
 
晖尝私幸主侍婢。
 
有身,
 
主笞杀之。
 
剖其孕子,
 
节解,
 
以草装实婢腹,
 
裸以示晖。
 
晖遂忿憾,
 
疏薄公主。
 
公主姊因入听讲,
 
言其故于灵太后。
 
太后敕清河王怿穷其事。
 
怿与高阳王雍、广平王怀奏其不和状,
 
请离婚,
 
削除封位。
 
太后从之。
 
公主在宫内周岁,
 
雍等屡请听复旧义。
 
太后流涕送公主,
 
诫令谨敕。
 
正光初,
 
晖又私淫张、陈二氏女。
 
公主更不检忌。
 
主姑陈留公主共将扇奖,
 
与晖复致忿诤。
 
晖推主坠床,
 
手脚殴蹈,
 
主遂伤胎。
 
晖惧罪逃逸。
 
灵太后召清河王怿决其事。
 
二家女髡笞会宫,
 
兄弟皆坐鞭刑。
 
徙配敦煌为兵。
 
主因伤致薨,
 
太后亲临恸哭,
 
举哀太极东堂。
 
出葬城西,
 
太后亲送数里,
 
尽哀而还。
 
后执晖于河内温县,
 
幽于司州,
 
将加死刑。
 
会赦,
 
免。
 
后复其官爵,
 
迁征虏将军、中散大夫,
 
卒,
 
家遂衰顿。
 
 

萧宝夤叛变始末

萧宝夤,
 
字智亮,
 
齐明帝第六子,
 
废主宝卷之母弟也。
 
在齐封建安王。
 
及和帝立,
 
改封鄱阳王。
 
梁武克建业,
 
以兵守之,
 
将加害焉。
 
其家阉人颜文智与左右麻拱、黄神密计,
 
穿墙夜出宝夤。
 
具小船于江岸,
 
脱本衣服,
 
着乌布襦。
 
腰系千许钱,
 
潜赴江畔。
 
蹑屩徒步,
 
脚无全皮。
 
防守者至明追之。
 
宝夤假为钓者,
 
随流上下十余里,
 
追者不疑。
 
待散,
 
乃度西岸。
 
遂委命投华文荣。
 
文荣与其从天龙、惠连等三人,
 
弃家,
 
将宝夤遁匿山涧,
 
赁驴乘之,
 
昼伏宵行。
 
景明二年,
 
至寿春东城戍。
 
戍主杜元伦推检,
 
知实萧氏子,
 
以礼延待。
 
驰告扬州刺史、任城王澄。
 
澄以车马侍卫迎之。
 
时年十六,
 
徒步憔悴,
 
见者以为掠卖生口也。
 
澄待以客礼。
 
乃请丧君斩衰之服,
 
澄遣人晓示情礼,
 
以丧兄之制,
 
给其齐衰,
 
宝夤从命。
 
澄率官僚赴吊。
 
宝夤居处有礼,
 
不饮酒食肉。
 
辍笑简言,
 
一同极哀之节。
 
寿春多其故义,
 
皆受慰唁。
 
唯不见夏侯一族,
 
以其同梁故也。
 
改日造澄,
 
澄深器重之。
 
 
及至京师,
 
宣武礼之甚重。
 
伏诉阙下,
 
请兵南伐,
 
虽遇暴风大雨,
 
终不暂移。
 
是年,
 
梁江州刺史陈伯之与其长史褚胄等自寿春归降,
 
请军立效。
 
帝谓伯之所陈,
 
时不可失。
 
以宝夤恳诚,
 
除使持节、都督、东扬州刺史、镇东将军、丹杨郡公、齐王,
 
配兵一万,
 
令据东城,
 
待秋冬大举。
 
宝夤明当拜命,
 
其夜恸哭。
 
至晨,
 
备礼策授,
 
赐车马什物,
 
事从丰厚,
 
犹不及刘昶之优隆也。
 
又任其募天下壮勇,
 
得数千人。
 
以文智等三人为积弩将军,
 
文荣等三人为强弩将军,
 
并为军主。
 
宝夤虽少羁寓,
 
而志性雅重。
 
过期犹绝酒肉,
 
惨悴形色,
 
蔬食粗衣,
 
未尝嬉笑。
 
及被命当南伐,
 
贵要多相凭托,
 
门庭宾客若市。
 
而书记相寻,
 
宝夤接对报复,
 
不失其理。
 
 
正始元年,
正始元年(504), 
宝夤行达汝阴,
当萧宝夤的军队到达汝阴时, 
东城已陷,
东城却已沦陷了, 
遂停寿春之栖贤寺。
他便让部队停留在寿春的栖贤寺。这时, 
逢梁将姜庆真内侵,
恰逢梁军将领姜庆真入侵, 
围逼寿春。
围逼寿春城, 
宝夤率众力战,
萧宝夤领着部队奋力作战, 
破走之。
击败了梁军。 
宝夤勇冠诸军,
宝夤勇冠三军, 
闻见者莫不壮之。
见到的人无不深受鼓舞。 
还,
领军北还后, 
改封梁郡公。
被改封为梁郡公。 
及中山王英南伐,
当中山王英领兵南征时, 
宝夤又表求征。
宝夤又上表请求出征。 
与英频破梁军,
他和中山王英多次打败梁军, 
乘胜攻钟离。
乘胜攻打钟离。 
淮水泛溢,
可是遇到淮河泛滥, 
宝夤与英狼狈引退,
宝夤和中山王英狼狈领军退走, 
士卒死没者十四五。
士兵有十分之四五的人被杀死或淹没于洪水中。 
有司奏处以极法。
有关方面官员上奏朝廷,请求将他们处以极刑。 
诏恕死,
皇帝传旨免去他的死罪, 
免官削爵还第。
罢免官职削去爵位回府。 
不久, 
 
寻尚南阳长公主。
和南阳长公主成婚。 
公主有妇德,
公主具备妇人应有的各种美德, 
宝夤尽雍和之礼,
对待宝夤十分谦和, 
虽好合而敬事不替。
后来两人十分和睦而公主依然不改变对他的敬意。 
宝夤每入室,
每当宝夤进房时, 
公主必立以待之,
公主必定站立起来迎接他, 
相遇如宾,
两人相敬如宾。 
自非太妃疾笃,
如果不是遇到皇太妃有病, 
未曾归休。
公主从不回娘家。 
宝夤器性温顺,
宝夤也性情温和, 
自处以礼,
彬彬有礼, 
奉敬公主,
敬爱公主, 
内外庇穆。
因此内外和谐安宁。 
清河王怿亲而重之。
清河王怿对他们十分亲近和敬重。 
 
永平四年,
永平四年(511), 
卢昶克梁朐山戍,
卢昶攻下梁朝的朐山戍, 
以琅邪戍主傅文骥守之。
让琅笽戍主傅文骥镇守。 
梁师攻文骥,
梁军攻打傅文骥, 
昶督众军救之。
卢昶指挥众军前往救援。 
诏宝夤为使持节、假安南将军,
皇帝传旨派宝夤为使持节、假安南将军, 
别将长驱往赴,
另带一支军队长途奔赴救援, 
受昶节度。
接受卢昶的管辖。 
宝夤受诏,
宝夤接旨后, 
泣涕横流,
泪流满面, 
哽咽良久。
哽咽了很久说不出话来。 
后昶军败,
后来卢昶军队被打败了, 
唯宝夤全师而还。
只有宝夤这支队伍得以全师而回。 
 
延昌初,
延昌初年, 
除瀛州刺史,
任瀛州刺史, 
复其齐王,
并恢复了齐王的封爵, 
迁冀州刺史。
又改任冀州刺史。 
及大乘贼起,
当大乘贼寇四起时, 
宝夤遣军讨之,
宝夤领兵征讨, 
频为贼破。
但多次被贼军打败。 
台军至,
行台军队到达后, 
乃灭之。
才将贼军消灭。 
灵太后临朝,
灵太后临朝听政时, 
还京师。
调宝夤回到京城。 
 
梁将康绚于浮山堰淮以灌扬、徐。
梁朝将领康绚在浮山筑大坝引淮河水淹灌扬州和徐州。 
除宝夤使持节、都督东讨军事、镇东将军以讨之,
朝廷授宝夤使持节、都督东讨军事、镇东将军以讨伐梁朝, 
复封梁郡公。
又封他为梁郡公。 
熙平初,
熙平初年, 
梁堰既成,
梁军构筑的大坝已成, 
淮水将为扬、徐之患,
淮河水将成为扬州、徐州的祸害, 
宝夤乃于堰上流更凿新渠,
宝夤便在大坝的上游又开通新渠道, 
水乃小减。
水势就减弱了。 
乃遣壮士千余人夜度淮,
他又派遣精壮勇士一千多人在夜间渡过淮河, 
烧其竹木营聚,
焚烧梁军用竹、木建造的营垒, 
破其三垒,
破坏了三座军营, 
火数日不灭。
大火烧了几天都没有停止。 
又分遣将破梁将垣孟孙、张僧副等于淮北。
他又另派将领打败了梁将垣孟孙、张僧副等人在淮北的军队。 
仍度淮南,
又渡过淮河南下, 
焚梁徐州刺史张豹子等十一营。
焚烧了梁朝徐州刺史张豹子等人的十一座营垒。 
及还京师,
当他回到京城后, 
为殿中尚书。
被任命为殿中尚书。 
宝夤之在淮堰,
宝夤驻守淮河堤岸时, 
梁武寓书招诱之。
梁武帝寄信招降他。 
宝夤表送其书,
宝夤把这些信表送朝廷, 
陈其忿毒之意。
揭发梁朝的毒计。他一心一意想报仇雪恨, 
志存雪复,
恢复故国, 
屡请居边。
多次请求驻守边境。  
神龟中,
神龟年间, 
为都督、徐州刺史、车骑大将军。
被任为都督、徐州刺史、车骑大将军。 
乃起学馆于清东,
他便在清河东侧建造学馆, 
朔望引见土姓子弟,
朔望日接见当地百姓的子弟, 
接以恩颜,
他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 
与论经义。
并一起讨论各种经义。 
勤于听理,
他勤于处理政务, 
吏人爱之。
深得属吏和州人的敬爱。 
 
正光二年,
正光二年(521), 
征为尚书左仆射。
朝廷召回任尚书左仆射。 
善于吏职,
他善于治理政事, 
甚有声名。
很有名声。 
四年,
正光四年, 
上表曰:
他表奏朝廷说: 
 
窃惟文武之名,
“我私下以为,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成名, 
在人之极地。
也就是做人的最高成就了; 
德行之称,
在品德和行为方面受到称赞, 
为生之最首。
也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方面。 
忠贞之美,
忠贞的美名, 
立朝之誉。
是立身朝廷的声誉; 
仁义之号,
仁义的雅号, 
处身之端。
是处世的根本。 
自非职惟九官,
虽然职非三公六卿, 
任当四岳,
任当四岳重臣, 
授曰尔谐,
皇帝授职时说:‘你去谐和万方’,臣下辞别而说: 
让称俞往,
“是的,我听命前往!” 
将何以克厌大名,
那么又根据什么能够得到高名, 
允兹令问。
享有盛誉? 
自比以来,
自近以来, 
官罔高卑,
官无高低, 
人无贵贱,
人无贵贱, 
皆饰辞假说,
都以虚美之辞, 
用相褒举。
相互称誉举荐, 
求者不能量其多少,
求之者不能估量其多少, 
与者不能核其是非,
给予者不能核查其是非, 
遂使冠履相贸,
于是而冠履变易, 
名实皆爽。
名实皆失。 
谓之考功,
名为考功, 
事同泛陟,
实同虚进, 
纷纷漫漫,
纷纷漫漫, 
焉可胜言。
岂能尽言!  
又在京之官,
“又,在京官员, 
积年十考。
积数年而一考, 
其中,
期间, 
或所事之主,
或所侍奉主官, 
迁移数四。
更换数次; 
或所奉之君,
或所服侍的国君, 
身亡废绝。
身亡废绝。 
虽当时文簿,
虽当时各种文簿, 
记其殿最,
记其功绩之高低上下, 
日久月遥,
但日久天长, 
散落都尽。
散失已尽。 
累年之后,
多年之后, 
方求追访,
再求追访, 
无不苟相悦附,
无不相互吹嘘, 
共为唇齿。
结为唇齿之交, 
饰垢掩疵,
掩饰过错, 
妄加丹素,
妄加增色。 
趣令得阶而已,
只求多得品阶而已, 
无所顾惜。
无所顾惜事之真伪。 
贤达君子,
而贤达君子, 
未免斯患。
则难免深感忧患, 
中庸已降,
中庸之道已不被遵行, 
夫复何论。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官以求成,
官以求取而得, 
身以请立,
身以请托而立, 
上下相蒙,
上下相互欺骗, 
莫斯为甚。
没有比这事更加过分的了。 
 
又勤恤人隐,
“又勤政体恤民众之隐哀, 
咸归守令,
都是州官县令的职责, 
厥任非轻,所责实重。
责任重大, 
然及其考课,悉以六载为约,
然而对他们的考察以六年为期, 
既而限满代还,
期满后替回, 
复经六年而叙。
再经六年才得到奖叙, 
是则岁周十二,始得一阶。
因而须经十二年才能晋升一阶。 
于东西两省,文武闲职,
可是东西两省的文武闲职, 
公府散佐,
公府中的闲散佐官, 
无事冗官,
没有什么事做的多余官员, 
或数旬方应一直,
或者几十天才值一次班, 
或朔望止于暂朝。
或者在朔望日里才暂时朝见一次。 
及其考日,
可是他们考察时间, 
更得四年为限。
却以四年为限。这样, 
是则一纪之中,
十二年间, 
便登三级。
便可晋升三级。 
彼以实劳剧任,
守令辛劳而责任重大, 
而迁贵之路至难。
但升迁之路十分艰难; 
此以散位虚名,
闲职冗官只挂虚名, 
而升陟之方甚易。
而晋升之途非常容易, 
何内外之相县,
何以内外之悬殊, 
令厚薄之若此。
造成待遇厚薄相差如此之大! 
 
孟子曰“仁义忠信,
“孟子说:‘仁义忠信, 
天爵也。
是天然而成的爵位; 
公卿大夫,
公卿大夫, 
人爵也。
是人为封赠的爵位。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故虽文质异时,
古代人注意修天爵而人爵也就随之而至。’所以虽然外表与内质因时而异, 
污隆殊世,
宠幸与受辱因世而殊, 
莫不宝兹名器,
却无不珍惜这种爵号, 
不以假人。
不肯轻易给别人。 
是以赏罚之科,恒自持也。乃至周之蔼蔼,
所以赏罚等级, 
五叔无官。汉之察察,馆陶徒请。
应当持正公平。 
诚以赏罚一差,
这是因为赏罚出现偏差, 
则无以惩劝。
便难以进行惩处或勉励; 
至公暂替,
公正的法则一旦废止, 
则觊觎相欺。
怀有侥幸心理的人便想法欺骗。 
故至慎至惜,殷勤若此。
所以一定要十分谨慎十分珍惜。 
况乎亲非肺腑,
何况现在这些人不是肺腑之亲, 
才乖秀逸,
也不是才华横溢的人; 
或充单介之使,
既没单身出使敌国, 
始无汗马之劳。
也无立过汗马之劳, 
或说兴利之规,
更无陈说兴利除弊之功, 
终县十一之润。
却终身享受官员的俸禄。 
皆虚张无功,
他们都在虚张声势、毫无寸功;乱加指点, 
妄指赢益。
争说赢益, 
坐获数阶之官,
轻易得到几级官职, 
籍成通显之贵。
藉以成为显耀的贵人。 
于是巧诈萌生,
于是巧诈之计萌生, 
伪辩锋出,
奸伪之论四起, 
役万虑以求荣,
千思万虑以求荣, 
开百方而逐利。
千方百计而争利。 
抑之则其流已往,
要加以约束而流弊已久, 
引之则有何纪极。
要加以引导又有何规矩? 
 
夫琴瑟在于必和,
“琴瑟必求音声相和, 
更张求其适调。
改弦更张以得合适的音调。 
去者既不可追,
过去的东西已难以追回, 
来者犹或宜改。
未来的事情却还能改正。 
案《周官》:
据《周官》载: 
太宰之职,
太宰的职责, 
岁终,
每年底, 
则令官府各正所司,
便令官府各自端正职责, 
受其会计,
接受总计, 
听其事致而诏于王。
听取汇报然后上报于国王。 
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政而诛赏之。
三年便总算一次所有官员的政绩而进行奖惩。 
 
愚谓今可粗依其准。
我认为今后可以大体依照这种办法。 
见居官者,
凡是为官的人, 
每岁终,
每年底, 
本曹皆明辨在官日月,
由本部门写清楚他任职的日期, 
具核才行能否,
具体考核其才能和品行的好坏, 
审其实用。
弄清实际才干, 
而注其上下,
注明上下等级, 
游辞宕说,
虚辞滥语一概不要。 
一无取焉。
将名字列好, 
列上尚书,
上报尚书, 
覆其合否。
由尚书再次核实。 
如有纰缪,
如果发现谬误, 
即正而罚之,
立即加以纠正并给予处罚, 
不得方复推诘委下,
不允许将责任推委下属, 
容其进退。
容许他们自由进退。 
既定其优劣,善恶交分,
在确定优劣和善恶之后, 
经奏之后,
上奏朝廷, 
考功曹别书于黄纸、油帛。
再由考功曹将这些情况分别书写在黄纸和油帛上。 
一通则本曹尚书与令仆印署,
一份由本部尚书加盖印章, 
留于门下。
留在门下; 
一通则以侍中黄门印署,
一份则由侍中黄门盖印, 
掌在尚书。
由尚书省掌管。 
严加缄密,
必须严加保密, 
不得开视。
不得打开。 
考绩之日,
考绩的时候, 
然后对共裁量。
再最终加以确定。 
其外内考格,
所有内外考核标准, 
裁非庸管,
裁定其可用与不可用, 
乞求博议,
要广泛征求意见, 
以为画一。
使标准统一。 
若殊谋异策,
如果有特殊的谋略或奇特的计策, 
事关废兴,
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遐迩所谈,
为远近所传知, 
物无异议者,
没有人提出不同意见的, 
自可临时斟酌,
当然可以临时根据情况加以斟酌, 
匪拘恒例。
不要拘于常规。 
至如援流引比之诉,
至于像援引同流的说法, 
贪荣求级之请。
贪图荣誉以求晋级的请求, 
如不限以关键,
如果不用条件加以限制, 
肆其傍通,
任其随意大开方便之门的话, 
则蔓草难除,
以后就像蔓草滋生蔓延,难以铲除了。 
涓流遂积,
小小细流积成大河, 
秽我彝章,
就会破坏规章制度, 
挠兹大典,
挠乱国家大典, 
谓宜明加禁断,
因此我认为应当明令加以禁止, 
以全至化。
以保证形成良好的风气。” 
 
诏付外博议,
皇帝传旨将这份奏章交百官们广泛讨论, 
以为永式。
并以此作为永久实行的标准。 
竟无所改。
最后也没有对其内容作任何更改。 
 
时梁武弟子西丰侯正德来降,
这时,梁武帝弟弟的儿子西丰侯萧正德前来归降。 
宝夤表曰“正德既不亲亲,
萧宝夤上表说“:萧正德既然不能和亲属亲近, 
安能亲人。
又怎么能够和外人亲近? 
脱包此凶丑,置之列位,
假如容许这样的丑类也封给爵位, 
百官是象,
百官们都以此为榜样, 
其何诛焉。
那么还有什么人才能够上杀头的罪名呢? 
臣衅结祸深,
微臣和南梁仇隙深重, 
痛缠骨髓,
痛入骨髓, 
日暮途遥,
如今日暮途穷, 
报复无日,
报仇无日, 
岂区区于一竖哉。
岂在乎这样一位区区小人! 
但才虽庸近,
只是虽为平庸之才, 
职居献替,
而身居门下重职, 
愚衷寸抱,
忠心一片, 
敢不申陈”正德既至京师,
敢不申说?”萧正德到京城之后, 
朝廷待之尤薄,
朝廷待他十分轻薄, 
岁馀,
一年多后, 
还叛。
他又叛变回梁。 
 
初,
起初, 
秦州城人薛伯珍、刘庆、杜迁等反,
秦州城里人薛伯珍、刘庆、杜迁等反叛朝廷, 
执刺史李彦,
抓了刺史李彦, 
推莫折大提为首,
推举莫折大提当首领, 
自称秦王。
自称秦王。 
大提寻死,
莫折大提不久死去, 
其第四子念生窃号天子,
他的第四位儿子莫折念生自号为皇帝, 
年曰天建。
年号天建。 
置官寮,
他设置了文武百官, 
以息阿胡为太子,
以儿子阿胡为太子, 
其兄阿倪为西河王,
阿胡的哥哥阿倪为西河王, 
弟天生为高阳王,
弟弟天生为高阳王, 
伯珍为东郡王,
伯珍为东郡王, 
安保为平阳王。
安保为平阳王。 
天生率众出陇东,
天生带领军队出陇东, 
遂寇雍州,
攻打雍州, 
屯于黑水。
屯兵于黑水。 
朝廷甚忧之,
朝廷为此十分忧虑, 
除宝夤开府、西道行台,为大都督,
便任萧宝夤为开府、西道行台、大都督, 
西征。
领兵西征。 
明帝幸明堂以饯之。
明帝亲自在明堂设宴为他饯行。 
宝夤与大都督崔延伯击天生大破之,
萧宝夤和另一位大都督崔延伯合击天生,把他打得大败, 
追奔至小陇。
直追赶到小陇。 
进讨高平贼帅万俟丑奴于安定,
又进讨高平的贼寇统率万俟丑奴,在安定大战, 
更有负捷。
双方互有胜负。 
 
时有天水人吕伯度兄弟始共念生同逆,
当时有天水人吕伯度兄弟,原来和莫折念生一起反叛朝廷, 
后与兄众保于显亲聚众讨念生。
可是他后来和哥哥吕众保在显亲一带聚合许多人马讨伐念生, 
战败,
被念生打败, 
奔于胡琛。
奔逃到胡琛那里。 
琛以伯度为大都督、秦王,
胡琛任命吕伯度为大都督、秦王, 
资其士马,
并又给他一部分兵马, 
还征秦州。
让他再攻秦州。 
大破念生将杜粲于成纪,
吕伯度大破莫折念生的部将杜粲于成纪, 
又破其金城王莫折普贤于水洛城,
又在水洛城大败念生部的金城王莫折普贤, 
遂至显亲。
进军至显亲。 
念生率众身自拒战,
莫折念生亲自领兵和吕伯度作战, 
又大败。
被吕伯度击败。 
伯度乃背胡琛,
吕伯度便背着胡琛, 
遣其兄子忻和率骑东引大军。
派他哥哥的儿子忻和带领骑兵到东面引来萧宝夤的大军。 
念生事迫,
莫折念生感到事情不妙, 
乃诈降于宝夤。
只得假装向萧宝夤投降。 
朝廷嘉伯度立义之功,
朝廷嘉奖吕伯度起义而立下的大功, 
授泾州刺史、平秦郡公。
任命他为泾州刺史、平秦郡公。 
而大都督元脩义、高聿停军陇口,
可是这时大都督元..义、高聿把军队留驻陇口, 
久不西进。念生复反,伯度为丑奴所杀。
而吕伯度又被万俟丑奴所杀害,这样, 
故贼势更甚,
敌军气势大增, 
宝夤不能制。
萧宝夤难以制服。 
 
孝昌二年,
孝昌二年(526), 
除宝夤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假大将军、尚书令,
萧宝夤被授为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假大将军、尚书令, 
给前后部鼓吹。
并给予前后部鼓吹仪仗。 
宝夤初自黑水,
萧宝夤起初从黑水进军, 
终至平凉,
终于打到平凉, 
与贼相对,
和叛贼对阵, 
年年攻击,
年年进攻, 
贼亦惮之。
贼军也很害怕他。 
关中保全,
关中得到保全, 
宝夤之力。
全仗萧宝夤的力量。 
三年正月,
孝昌三年正月, 
除司空公。
改授司空公。 
出师既久,
由于他出征日久, 
兵将疲弊,
兵将都十分疲惫, 
是月大败,
所以在这个月被敌人打得大败, 
还雍州。
退回雍州。 
有司处宝夤死罪,
有关部门认为萧宝夤应当处死, 
诏恕为编户。
但皇帝下诏从宽处置,削职成为编户民。 
四月,
但四月间, 
除征西将军、雍州刺史、开府、西讨大都督,
又任他为征西将军,雍州刺史、开府,西讨大都督, 
自关以西,
所有关西军队, 
皆受节度。
全部听从他的调遣。 
九月,
九月, 
念生为其常山王杜粲所杀,
莫折念生被他的部属常山王杜粲杀死, 
合门皆尽。
全家被杀尽。 
粲降宝夤。
杜粲向萧宝夤投降。 
十月,
十月, 
除尚书令,
朝廷授给他尚书令, 
复其旧封。
恢复原来的封爵。 
 
时山东、关西,
这时,山东、关西一带, 
寇贼充斥,
到处都是贼寇, 
王师屡北,
朝廷出兵多次打败仗, 
人情沮丧。
士气低落。 
宝夤自以出师累年,
萧宝夤连年出征, 
糜费尤广,
耗费巨大, 
一旦覆败,
一旦被打败, 
虑见猜责,
心里十分担心受到猜疑和斥责, 
内不自安。
常常心中不安。 
朝廷颇亦疑阻。
朝廷这时也已对他产生了怀疑,并设障碍。 
及遣御史中尉郦道元为关中大使,
当朝廷委派御史中尉郦道元当关中大使时, 
宝夤谓密欲取己,
萧宝夤怀疑是朝廷准备暗中除掉自己, 
将有异图,
所以便另有打算。 
问河东柳楷。
他把想法问河东柳楷, 
楷曰“大王齐明帝子,
柳楷说:“大王原是齐明帝的儿子, 
天下所属,
正天下原来就应属您所有。 
今日之举,
所以您今日的作法, 
实允人望。
正符合人们的愿望。 
且谣言:
况且近来有民谣传唱说‘: 
鸾生十子九子段,
鸾生十子九子歹段, 
一子不段关中乱。
一子不歹段关中乱。 
武王有乱臣十人,
’武王有十位乱臣, 
乱者理也,
所谓‘乱’,就是理的意思, 
大王当理关中,
这是说大王应当治理关中, 
何所疑虑”
您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 
 
道元行达阴盘驿,
当郦道元走到阴盘驿时, 
宝夤密遣其将郭子恢等攻杀之,
萧宝夤派遣部将郭子恢等人秘密地杀掉了他, 
而诈收道元尸,
然后诡称前往收埋郦道元的尸体, 
表言白贼所害。
上表朝廷,假称是被贼人所杀害。于是, 
遂反,
萧宝夤叛变了, 
僭举大号,
他另立旗帜, 
大赦其部内,
大赦其部内众人, 
称隆绪元年,
称为隆绪元年, 
立百官。
封百官。 
诏尚书仆射、行台长孙承业讨之。
朝廷派尚书仆射、行台长孙承业前去讨伐。 
时北地毛鸿宾与其兄遐纠率乡义,
当时北地的毛鸿宾和他哥哥遐纠合民间义军, 
将讨宝夤。
准备讨伐萧宝夤。 
宝夤遣其将侯终德往攻遐。
萧宝夤派将军侯终德前去攻打毛遐。 
终德还图宝夤,
但侯终德却回兵打萧宝夤, 
军至白门,
当军队到达白门时, 
宝夤始觉。
萧宝夤才发觉。 
与终德战,
他和侯终德作战, 
败,
兵败, 
携公主及其少子与部下百余骑从后门出,
便带着公主和小儿子以及部下一百多骑从后门出走, 
遂奔万俟丑奴。
投奔万俟丑奴。 
丑奴以宝夤为太傅。
万俟丑奴任命他为太傅。 
 
尔朱天光遣贺拔岳等破丑奴于安定,
 
追禽丑奴及宝夤,
 
并送京师。
 
诏置阊阖门外都街中,
 
京师士女聚观,
 
凡经三日。
 
吏部尚书李神俊、黄门侍郎高道穆并与宝夤素旧,
 
二人相与左右,
 
言于庄帝,
 
云其逆迹事在前朝,
 
冀将救免。
 
会应诏王道习时自外至,
 
庄帝问道习在外所闻。
 
道习曰“唯闻陛下欲不杀萧宝夤。
 
人云李尚书、高黄门与宝夤周款,
 
并居得言之地,
 
必能全之”道习因曰“若谓宝夤逆在前朝,
 
便将恕之。
 
败在长安,
 
为丑奴太傅,
 
并非陛下御历之日。
 
贼臣不翦,
 
法欲安施”帝然其言,
 
乃于太仆驼牛署赐死。
 
将刑,
 
神俊携酒就之叙故旧,
 
因对之下泣。
 
宝夤夷然自持,
 
了不忧惧,
 
唯称推天委命,
 
恨不终臣节。
 
公主携男女就宝夤诀别,
 
恸哭极哀,
 
宝夤亦色貌不改。
 
 
宝夤三子皆公主所生,
 
并凡劣。
 
长子烈,
 
复尚明帝妹建德公主,
 
拜驸马都尉,
 
坐宝夤反,
 
伏法。
 
次子权与小子凯射戏,
 
凯矢激,
 
中之,
 
死。
 
凯妻,
 
长孙承业女也,
 
轻薄无礼,
 
公主数加罪责。
 
凯窃衔恨,
 
妻复惑说之。
 
天平中,
 
凯遣奴害公主。
 
乃轘凯于东市。
 
妻枭首,
 
家遂灭。
 
宝夤兄子赞。
 
 
赞字德文,
 
本名综。
 
初,
 
梁武灭齐,
 
齐废主东昏侯宝卷宫人吴氏始孕,
 
匿不言。
 
及生赞,
 
梁武以为己子,
 
封豫章王。
 
及长,
 
学涉有才思。
 
其母告之以实。
 
赞昼则谈谑,
 
夜则衔悲涕泣。
 
有济阴苗文宠、安定梁话,
 
赞曲加礼接,
 
割血自誓,
 
布以心腹。
 
宠、话感其情义,
 
深相然诺。
 
会元法僧以彭城叛入梁,
 
梁武命赞都督江北诸军事,
 
镇彭城。
 
时明帝遣安丰王延明、临淮王彧讨之,
 
赞与宠、话夜奔延明。
 
 
孝昌元年秋,
 
届于洛阳。
 
陛见后,
 
就馆举哀,
 
追服三载。
 
宝夤时在关西,
 
遣使观察,
 
问其形貌,
 
敛眉悲感。
 
朝廷赏赐丰渥,
 
礼遇隆厚,
 
授司空,
 
封高平郡公、丹杨王。
 
及宝夤反,
 
赞怖,
 
欲奔白鹿山,
 
至河桥,
 
为北中所执。
 
朝议明其不相干预,
 
仍蒙慰免。
 
 
建义初,
 
转司徒,
 
迁太尉,
 
尚帝姊寿阳长公主,
 
拜驸马都尉。
 
出为都督齐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宝夤见禽,
 
赞拜表请宝夤命。
 
 
尔朱兆入洛,
 
为城人赵洛周所逐。
 
公主被录送京,
 
尔朱世隆欲相陵逼。
 
公主守操被害。
 
赞既弃州,
 
为沙门,
 
潜诣长白山。
 
未几,
 
至阳平,
 
病卒。
 
 
赞机辩,
 
文义颇有可观,
 
而轻薄俶傥,
 
犹有父风。
 
普泰初,
 
迎其丧,
 
以王礼与公主合葬嵩山。
 
 
元象初,
 
吴人盗其丧还江东,
 
梁武犹以为子,
 
祔葬萧氏墓焉。
 
赞,
 
江南有子,
 
在魏无后。
 
 

萧氏其他宗室

萧正表,
 
字公仪,
 
梁武帝弟临川王宏之子也。
 
在梁封山阴县侯,
 
位北徐州刺史,
 
镇钟离。
 
正表长七尺九寸,
 
虽质貌丰美,
 
而性理短暗。
 
 
初,
 
梁武未有子,
 
以正表兄西丰侯正德为子。
 
及自有子,
 
正德归本,
 
私怀忿憾,
 
以正光三年,
 
背梁奔魏。
 
魏朝以其人才庸劣,
 
不礼焉。
 
寻逃归梁,
 
梁武不之罪,
 
封为临贺王。
 
 
侯景将济江,
 
知正德有恨,
 
密与交通,
 
许推为主,
 
正德以船迎之。
 
景度,
 
攻扬州。
 
正表闻正德为侯景所推,
 
盘桓不赴援。
 
景寻以正表为南兖州刺史,
 
封南郡王。
 
正表遂于欧阳立栅,
 
断梁援军。
 
南兖州刺史南康王萧会理遣兵击破之。
 
正表走还钟离,
 
以武定七年,
 
据州内属,
 
封兰陵郡王。
 
寻除侍中、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
 
薨,
 
赠司空公,
 
谥曰昭烈。
 
子广寿。
 
 
萧祗,
 
字敬式,
 
梁武帝弟南平王伟之子也。
 
少聪敏,
 
美容仪。
 
在梁封定襄县侯,
 
位东扬州刺史。
 
于时江左承平,
 
政宽人慢。
 
祗独莅以严切,
 
梁武悦之,
 
迁北兖州刺史。
 
太清二年,
 
侯景围建业,
 
祗闻台城失守,
 
遂来奔,
 
以武定七年至邺。
 
齐文襄令魏收、邢邵与相接对。
 
历位太子少傅,
 
领平阳王师,
 
封清河郡公。
 
齐天保初,
 
授右光禄大夫,
 
领国子祭酒。
 
时梁元帝平侯景,
 
复与齐通好,
 
文宣欲放祗等还南。
 
俄而西魏克江陵,
 
遂留邺。
 
卒,
 
赠中书监、车骑大将军、扬州刺史。
 
 
子放,
 
字希逸,
 
随祗至邺。
 
祗卒,
 
放居丧以孝闻。
 
所居庐室前,
 
有二慈乌来集,
 
各据一树为巢,
 
自午以前,
 
驯庭饮啄。
 
午后更不下树。
 
每临时舒翅悲鸣,
 
全似哀泣。
 
家人则之,
 
未尝有阙。
 
时以为至孝之感。
 
服阕,
 
袭爵。
 
武平中,
 
待诏文林馆。
 
 
放性好文咏,
 
颇善丹青,
 
因此在宫中披览书史及近世诗赋,
 
监画工作屏风等杂物。
 
见知,
 
遂被眷待。
 
累迁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
 
 
萧退,
 
梁武帝弟司空、鄱阳王恢之子也。
 
退在梁封湘潭侯,
 
位青州刺史。
 
建业陷,
 
与从兄祗俱入东魏。
 
齐天保中,
 
位金紫光禄大夫,
 
卒。
 
 
子慨,
 
深沈有体表,
 
好学,
 
善草隶书,
 
南士中称为长者。
 
历著作佐郎,
 
待诏文林馆。
 
卒于司徒从事中郎。
 
 
萧泰,
 
字世怡,
 
亦恢之子也。
 
在梁封丰城侯,
 
位谯州刺史。
 
侯景袭而陷之,
 
因被执,
 
寻逃至江陵。
 
梁元帝平侯景。
 
以泰为兼太常卿、桂阳内史。
 
未至郡,
 
属于谨平江陵,
 
遂随兄修佐郢州。
 
及修卒,
 
即以泰为刺史。
 
湘州刺史王琳袭泰,
 
泰以州输琳。
 
时陈武帝执政,
 
征为侍中,
 
不就。
 
乃奔齐,
 
为永州刺史。
 
保定四年,
 
大将军权景宣略地河南,
 
泰遂归西魏。
 
以名犯周文帝讳,
 
称字焉。
 
拜开府仪同三司,
 
封义兴郡公,
 
授蔡州刺史。
 
政存简惠,
 
深为吏人所安。
 
卒官,
 
子宝嗣。
 
 
宝字季珍,
 
美风仪,
 
善谈笑,
 
未弱冠,
 
名重一时。
 
隋文帝辅政,
 
引为丞相府典签。
 
开皇中,
 
至吏部侍郎。
 
后坐太子勇事诛,
 
时人冤之。
 
 
萧撝,
 
字智遐,
 
梁武帝弟安成王秀之子也。
 
性温裕,
 
有仪表,
 
在梁封永丰县侯。
 
东魏遣李谐、卢元明使梁。
 
梁武帝以撝辞令可观,
 
令兼中书侍郎,
 
受币于宾馆。
 
历黄门侍郎,
 
累迁巴西、梓潼二郡守。
 
及侯景作乱,
 
武陵王纪称尊号。
 
时宗室在蜀,
 
唯撝一人,
 
封撝秦郡王。
 
纪率众东下,
 
以撝为尚书令、征西大将军、都督、益州刺史,
 
守成都。
 
又令梁州刺史杨乾运守潼州。
 
 
周文帝知蜀兵寡弱,
 
遣大将军尉迟迥总众讨之。
 
迥入剑阁,
 
长驱至成都。
 
撝见兵不满万人,
 
而仓库空竭,
 
于是率文武于益州城北,
 
共迥升坛歃血立盟,
 
以城归魏。
 
授侍中、开府仪同三司,
 
封归善县公。
 
周闵帝践阼,
 
进爵黄台郡公。
 
 
武成中,
 
明帝令诸文儒于麟趾殿校定经史,
 
仍撰《世谱》,
 
撝亦豫焉。
 
寻以母老,
 
兼有疾疹,
 
请在外著书,
 
诏许之。
 
保定元年,
 
授礼部中大夫,
 
又以归款功,
 
别赐食多陵县五百户,
 
收其租赋。
 
三年,
 
出为上州刺史。
 
为政以礼让为本,
 
尝至元日,
 
狱中囚系,
 
悉放归家,
 
听三日然后赴狱。
 
主者争之,
 
撝曰“昔王长、虞延,
 
见称前史。
 
吾虽寡德,
 
窃怀景行。
 
以之获罪,
 
弥所甘心”诸囚荷恩,
 
并依限而至,
 
吏人称其惠化。
 
秩满向还,
 
部人季漆等三百余人上表,
 
乞留更两载。
 
诏虽不许,
 
甚嘉美之。
 
 
及撝入朝,
 
属置露门学。
 
武帝以撝与唐瑾、元伟、王褒等四人,
 
俱为文学博士。
 
 
撝以母老,
 
表请归养私门,
 
帝弗许。
 
寻以母忧去职。
 
历少保、少傅,
 
改封蔡阳郡公。
 
卒,
 
武帝举哀于正武殿,
 
赠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少傅、益州刺史,
 
谥曰襄。
 
 
撝善草隶,
 
书名亚王褒,
 
算数医方,
 
咸亦留意。
 
所著诗赋杂文数万言,
 
颇行于世。
 
 
子济,
 
字德成,
 
少仁厚,
 
颇好属文。
 
为东中郎将,
 
从撝入朝。
 
周孝闵帝践阼,
 
除中外府记室,
 
后至薄阳郡守。
 
 
萧圆肃,
 
字明恭,
 
梁武帝之孙,
 
武陵王纪之子也。
 
风度淹雅,
 
敏而好学。
 
纪称尊号,
 
封宜都王,
 
除侍中。
 
纪下峡,
 
令圆肃副萧撝守成都。
 
及尉迟迥至,
 
与撝俱降。
 
授开府仪同三司、侍中,
 
封安化县公。
 
周明帝初,
 
进棘城郡公,
 
以归款勋。
 
别赐食思君县五百户,
 
收其租赋。
 
后拜咸阳郡守,
 
甚有政绩。
 
寻改授太子少傅,
 
作《少傅箴》。
 
太子见而悦之,
 
致书劳问。
 
改授丰州刺史,
 
寻进位上开府仪同大将军,
 
历司宗中大夫、洛州刺史,
 
进位大将军。
 
隋开皇初,
 
授贝州刺史,
 
以母老请归就养,
 
许之,
 
卒于家。
 
有文集十卷,
 
又撰时人诗笔为《文海》四十卷、《广堪》十卷、《淮海离乱志》四卷,
 
行于世。
 
 
萧大圜,
 
字仁显,
 
梁简文帝第二十子也。
 
幼而聪敏,
 
年四岁,
 
能诵《三都赋》及《孝经》、《论语》,
 
七岁居母丧,
 
便有成人性。
 
梁大宝元年,
 
封乐梁郡王,
 
丹杨尹。
 
属侯景杀简文,
 
大圜潜遁获免。
 
景平,
 
归建业。
 
时丧乱之后,
 
无所依,
 
乃寓居善觉佛寺。
 
人有以告王僧辩,
 
乃给船饩,
 
得往江陵。
 
梁元帝见之甚悦,
 
赐以越衫胡带,
 
改封晋熙郡王,
 
除琅邪、彭城二郡太守。
 
 
时大圜兄汝南王大封等犹未通谒。
 
元帝性忌刻,
 
甚恨望之,
 
乃使大圜召之。
 
大圜即日晓谕,
 
两兄相继出谒,
 
元帝乃安之。
 
大圜恐谗忻酝生,
 
乃屏绝人事。
 
门客左右,
 
不过三两人。
 
不妄游狎,
 
兄姊间,
 
止笺疏而已。
 
恒以读《诗》、《礼》、《书》、《易》为事。
 
元帝尝自问《五经》要事数十条,
 
大圜词约指明,
 
应答无滞。
 
帝甚叹美之,
 
因曰“昔河间好学,
 
尔既有之。
 
临淄好文,
 
尔亦兼之。
 
然有东平为善,
 
弥高前载”及于谨军至,
 
元帝乃令大封充使请和,
 
大圜副焉,
 
其实质也。
 
出至军所,
 
信宿,
 
元帝降。
 
 
魏恭帝二年,
 
大圜至长安,
 
周文帝以客礼待之。
 
保定二年,
 
大封为晋陵县公,
 
大圜始宁县公。
 
寻加大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俄而开麟趾殿,
 
招集学士,
 
大圜预焉。
 
《梁武帝集》四十卷、《简文集》九十卷各止一本,
 
江陵平后,
 
并藏秘阁。
 
大圜入麟趾,
 
方得见之,
 
乃手写二集,
 
一年并毕,
 
识者称叹之。
 
 
大圜深信因果,
 
心安闲放,
 
尝云:
 
 
拂衣褰裳,
 
无吞舟之漏网。
 
挂冠县节,
 
虑我志之未从。
 
傥获展禽之免,
 
有美慈明之进。
 
如蒙北叟之放,
 
实胜济南之征。
 
其故何哉。
 
夫闾阎者有优游之美,
 
朝廷者有簪佩之累,
 
盖由来久矣。
 
留侯追踪于松子,
 
陶朱成术于辛文,
 
良有以焉。
 
况乎智不逸群,
 
行不高物,
 
而欲辛苦一生,
 
何其僻也。
 
 
岂如知足知止,
 
萧然无累。
 
北山之北,
 
弃绝人间。
 
南山之南,
 
超逾世网。
 
面修原而带流水,
 
倚郊甸而枕平皋。
 
筑蜗舍于丛林,
 
构环堵于幽薄。
 
近瞻烟雾,
 
远睇风云。
 
藉纤草以荫长松,
 
结幽兰而援芳桂。
 
仰翔禽于百仞,
 
俛泳鳞于千寻。
 
果园在后,
 
开窗以临花卉。
 
蔬圃居前,
 
坐檐而看灌畎。
 
二顷以供饘粥,
 
十亩以给丝麻。
 
侍儿五三,
 
可充纴织。
 
家僮数四,
 
足代耕耘。
 
沽酷牧羊,
 
协潘生之志。
 
畜鸡种黍,
 
应庄叟之言。
 
获菽寻汜氏之书,
 
露葵征尹君之录。
 
烹羔豚而介春酒,
 
迎伏腊而候岁时。
 
披良书,
 
采至赜,
 
歌纂纂,
 
唱乌乌。
 
可以娱神,
 
可以散虑。
 
有朋自远,
 
扬榷古今。
 
田畯相过,
 
剧谈稼穑。
 
斯亦足矣,
 
乐不可支,
 
永保性命,
 
何畏忧责。
 
 
岂若蹙足入绊,
 
申颈就羁。
 
游帝王之门,
 
趋宰衡之势。
 
不知飘尘之少选,
 
宁觉年祀之斯须。
 
万物营营,
 
靡存其意。
 
天道昧昧,
 
安可问哉。
 
 
嗟乎。
 
人生若浮,
 
朝露宁俟。
 
长绳系景,
 
实所愿言。
 
执烛夜游,
 
惊其迅迈。
 
百年几何,
 
擎跽曲拳。
 
四时如流,
 
俯眉蹑足。
 
出处无成,
 
语默奚当。
 
非直丘明所耻,
 
抑亦宣尼耻之。
 
 
建德四年,
 
除滕王逌友。
 
逌尝问大圜曰“吾闻湘东王作《梁史》,
 
有之乎。
 
余传乃可抑扬,
 
帝纪奚若。
 
隐则非实,
 
记则攘羊”对曰“言之妄也。
 
如使有之,
 
亦不足怪。
 
昔汉明为《世祖纪》,
 
章帝为《显宗纪》,
 
殷鉴不远,
 
足为成例。
 
且君子之过,
 
如日月之蚀,
 
彰于四海,
 
安得而隐之。
 
如有不彰,
 
亦安得不隐。
 
盖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
 
讳国之恶,
 
抑又礼也”逌乃大笑。
 
后大军拔晋州,
 
或问大圜“师遂克不”对曰“高欢昔以晋州肇基伪迹,
 
今本既拔矣,
 
能无亡乎。
 
所谓君以此始,
 
必以此终”居数月,
 
齐氏果灭。
 
闻者以为知言。
 
 
隋开皇初,
 
拜内史侍郎,
 
卒于西河郡守。
 
撰《梁旧事》三十卷、《寓记》三卷、《士丧仪注》五卷、《要决》两卷,
 
并文集二十卷。
 
大封位开府仪同三司、陈州刺史。
 
 

史家总论

论曰:
 
诸司马以乱亡归命,
 
楚之最可称乎。
 
其余碌碌,
 
未足论也。
 
而以往代遗绪,
 
并当位遇,
 
可谓幸矣。
 
刘昶猜疑惧祸,
 
萧夤亡破之余,
 
并潜骸窜影,
 
委命上国。
 
俱称晓了,
 
盛当位遇。
 
虽有枕戈之志,
 
终无鞭墓之成。
 
昶诸子狂疏,
 
丧其家业。
 
宝夤背恩忘义,
 
枭镜其心。
 
萧赞临边脱身,
 
晚去仇贼,
 
宠禄顿臻,
 
颠狈旋至,
 
信吉凶之相倚也。
 
梁氏云季,
 
子弟奔亡。
 
王表动不由仁,
 
胡颜之甚。
 
祗、退、泰、撝、圆肃、大圜等虽羁旅异国,
 
而终享荣名,
 
非素有镃基,
 
怀文抱质,
 
亦何能至于此也。
 
方武陵拥众东下,
 
任撝以萧何之事。
 
君臣之道既笃,
 
家国之情亦隆。
 
金石不足比其心,
 
河水不足明其誓。
 
及魏安之至城下,
 
旬日而智力俱竭,
 
委金汤而不守,
 
举庸蜀而来王。
 
若乃见机而作,
 
诚有之矣。
 
守节没齿,
 
则未可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