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生平事迹
庞统字士元,
庞统传,庞统,字士元,
襄阳人也。
襄阳郡人。
少时朴钝,
年少时为人纯朴不露机智,
未有识者。
当时没有人认识到他的真才实学。
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
颍川郡名士司马徽人品高雅有知人之明,
统弱冠往见徽,
庞统二十岁上前去拜访司马徽,
徽采桑於树上,
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摘桑叶,
坐统在树下,
让庞统坐在树下,
共语自昼至夜。
两人进行交谈从白天一直到夜晚。
徽甚异之,
司马徽十分惊异庞统的才识,
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
赞赏庞统真是南州士子的翘楚,
由是渐显。
自是庞统名声渐渐显扬开来。
后郡命为功曹。
以后庞统受本郡任命为功曹。
性好人伦,
庞统秉性注重人伦道德,
勤於长养。
尽心尽力于赡养老人、抚育子女。
每所称述,
当他夸奖评论他人时,
多过其才,
总是言过其实,
时人怪而问之,
当时的人都感到奇怪,问他这是为什么,
统答曰:
庞统回答说:
"当今天下大乱,
“如今天下大乱,
雅道陵迟,
合乎道德规范的正道衰微不振,
善人少而恶人多。
好人少而坏人多。
方欲兴风俗,
要想淳化社会风俗时尚,
长道业,
增强人们道德观念和社会公益心,
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
不把值得赞誉的人夸说得更为完美,他们的名声就不足以让人们去仰慕仿效,
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
无法使人仰慕仿效好的行为,则社会上做好事的人将会更少;
今拔十失五,
现在拔举十人而有五人因不合乎标准被刷掉,
犹得其半,
但还可得到一半。
而可以崇迈世教,
通过这一半向社会推广教化,
使有志者自励,
使有志做善事做好人的人自我勉励,
不亦可乎?
这样做难道不可以吗?”
"吴将周瑜助先主取荆州,
东吴大将周瑜协助刘备夺得荆州,
因领南郡太守。
因功兼职南郡太守。
瑜卒,
周瑜去世了,
统送丧至吴,
庞统扶送周瑜灵柩到东吴,
吴人多闻其名。
东吴很多人士都听到过庞统的声名。
及当西还,
当庞统辞别吴主西归荆州时,
并会昌门,
这些人便齐聚在昌门相送,
陆勣、顾劭、全琮皆往。
陆责力、顾劭、全琮都赶来了。
统曰:
红潮网 庞统说:
"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
“陆君可说是匹驽马,但实际却有余力;
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顾君可说是条驽牛,但却能负重而道远。”
"谓全琮曰:
又对全琮说:
"卿好施慕名,
“您乐善好施敬慕美名,
有似汝南樊子昭。
颇类汝南樊子昭。
虽智力不多,
虽然智力一般,
亦一时之佳也。
但也称得上是一时俊秀!”
"绩、劭谓统曰:
陆责力、顾劭对庞统说:
"使天下太平,
“待将来天下太平了,
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
再与您一道品评天下名人才士。”
"深与统相结而还。
于是他们与庞统结下深交,
然后送他归返。
先主领荆州,
刘备兼任荆州牧后,
统以从事守耒阳令,
庞统以州从事身份代行耒阳县令,
在县不治,
因不理县政,
免官。
被免除官职。
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
东吴将领鲁肃写信对刘备说:
"庞士元非百里才也,
“庞士元不是一个治理百里小县的人才,
使处治中、别驾之任,
让他担任治中、别驾之类的职务,
始当展其骥足耳。
才能让他施展高才。”
"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
诸葛亮也向刘备提过此类建议,
先主见与善谭,
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作一番深谈,
大器之,
由是十分器重庞统,
以为治中从事。
任命他为治中从事。
亲待亚於诸葛亮,
刘备对庞统的亲密信任仅次于诸葛亮,
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庞统由是与诸葛亮一同担任军师中郎将。
亮留镇荆州。
诸葛亮留守荆州。
统随从入蜀。
庞统随从刘备领兵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
益州牧刘璋在涪城会见刘备,
统进策曰:
庞统向刘备献计说:
"今因此会,
“乘今天晤会之机,
便可执之,
可将刘璋抓住,
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这样将军不需劳师动众即可坐得益州。”
"先主曰:
刘备说:
"初入他国,
“刚入别国,
恩信未著,
恩德威信尚未建立,
此不可也。
这种事是不能做的。”
"璋既还成都,
刘璋返还成都,
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
刘备承担起替刘璋北上征讨汉中张鲁的使命,
统复说曰:
庞统再次劝说刘备:
"阴选精兵,
“暗中选派精兵,
昼夜兼道,
昼夜兼程急行,
径袭成都;
抄小道袭击成都。
璋既不武,
刘璋既缺乏领兵作战的才干,
又素无预备,
又素来没有预防戒备,
大军卒至,
我方大军突然赶到,
一举便定,
一举便能夺得成都,
此上计也。
这是上策。
杨怀、高沛,
杨怀、高沛,
璋之名将,
乃刘璋手下的名将,
各仗强兵,
他们倚仗手中的强大兵力,
据守关头,
据守白水关,
闻数有笺谏璋,
听说他们曾几次写信劝说刘璋,
使发遣将军还荆州。
要刘璋把您打发回荆州。
将军未至,
将军未到达白水关时,
遣与相闻,
先派人去告知他们,
说荆州有急,
就说荆州形势危急,
欲还救之,
准备回军救援,
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
同时下令我军将士整理行装,
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
佯装即将撤还的样子。
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
杨、高二人既钦佩将军的英名,
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
又高兴您撤离益州,
此下计也。
估计他们一定会轻装前来拜送将军,
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
将军可乘机下令将他们捉拿,
"先主然其中计,
进而进关收编他们的军队,
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迅即挥军攻打成都,
於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
这是中策。
"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
退回白帝城,
"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
联络荆州兵马入蜀,
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然后慢慢设法一步步攻占益州,
非仁者邪?
这是下策。
卿言不当,宜速起出!
如果犹豫不决而滞留此地,
"於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
必然陷入严重的困境,
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
切不可如此长久拖延啊。”
先主谓曰:"向者之论,
刘备采纳庞统所说的中策,
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
随即用计斩杀杨怀、高沛,
"先主大笑,
回军进攻成都,
宴乐如初。
所过郡县纷纷被攻克。
进围雒县,
刘备在涪城召开庆功大会,大摆筵席饮酒奏乐,在席间他对庞统说:“今日聚会,
统率众攻城,
可真快乐。”庞统说:“攻占别人的国土却认为是件乐事,
为流矢所中,
这不是仁义之师所为啊。”刘备已经喝醉,故此大怒说:“武王伐纣,
卒,
前歌后舞,难道不是仁义之师吗?你的话很不得当,应该马上给我离席出去!”
时年三十六。
于是庞统转眼间即退席而出。刘备很快就感到后悔,忙派人请庞统回来。庞统回到席间,
先主痛惜,
对刘备不理不睬也不道歉,只管像开始那样吃喝。刘备问他:“刚才的谈论,
言则流涕。
究竟是谁不对?”庞统回答:“咱们君臣都有错。”刘备听后大笑,
拜统父议郎,
筵席上气氛仍像开始时一样热闹欢乐。刘备军队进围雒县,庞统率军攻城,被乱箭射中而死,
迁谏议大夫,
年仅三十六岁。刘备十分痛惜,一提到庞统之死就流泪。
诸葛亮亲为之拜。
庞统的父亲被任命为议郎,后升任为谏议大夫,诸葛亮亲自为他主持授官仪式。
追赐统爵关内侯,
庞统死后被追封爵位为“关内侯”。
谥曰靖侯。
追加谥号为“靖侯”。
统子宏,
庞统之子庞宏,
字巨师,
字巨师,
刚简有臧否,
为人刚正,喜好评品人物,
轻傲尚书令陈只,
因瞧不起尚书令陈祗,
为只所抑,
遭到陈祗的压制排挤,
卒於涪陵太守。
死于涪陵太守任上。
统弟林,
庞统的弟弟庞林,
以荆州治中从事参镇北将军黄权征吴,
以荆州治中从事、镇北将军参军身份随镇北将军黄权攻打吴国,
值军败,
遇上蜀国兵败,
随权入魏,
随黄权投降魏国,
魏封列侯,
受魏国封为列侯,
至钜鹿太守。
官至钜鹿太守。
法正功业始末
法正字孝直,
法正传,法正,字孝直,
扶风郿人也。
扶风郡郿县人。
祖父真,
祖父法真,
有清节高名。
节操清白而享有高尚名声。
建安初,
建安初年,
天下饥荒,
天下饥荒,
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
法正与同郡人孟达一道入蜀依附刘璋,
久之为新都令,
过了很久才被任命为新都县令,
后召署军议校尉。
后来被召到成都代理军议校尉。
既不任用,
法正既得不到重用,
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
又遭到侨居蜀地的同郡县人的诽谤,说他品行不端,
志意不得。
故法正感到很不得志。
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
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十分友好,
忖璋不足与有为,
张松暗忖跟着刘璋不会有什么作为,
常窃叹息。
常常暗自叹息。
松於荆州见曹公还,
张松出使到荆州见曹操归蜀后,
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
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而与刘备结盟。
璋曰:
刘璋问:
"谁可使者?
“谁可为使者前往?”
"松乃举正,
张松于是举荐法正,
正辞让,
法正推辞,
不得已而往。
最后勉强接受命令前往荆州。
正既还,
法正返蜀后,
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
向张松夸赞刘备有雄才大略,
密谋协规,
于是两人密谋商定,
愿共戴奉,
决心共同拥戴刘备,
而未有缘。
但一时找不到机会。
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
后来刘璋听说曹操打算派遣兵将进攻张鲁而心怀恐惧,
松遂说璋宜迎先主,
于是张松乘机劝刘璋应当迎请刘备入蜀,
使之讨鲁,
让刘备担负征伐张鲁的责任,
复令正衔命。
刘璋再次派遣法正受命前往荆州。
正既宣旨,
法正向刘备转述了刘璋的意图后,
阴献策於先主曰:
即私下向刘备献计说:
"以明将军之英才,
“凭将军的英才,
乘刘牧之懦弱;
利用刘璋的懦弱;
张松,
张松,
州之股肱,
州里的得力人才,
以响应於内;
让他在成都作内应;
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
然后将军借助益州的富庶和天府之国的险要地势,
以此成业,
以此等条件来成就霸业,
犹反掌也。
实为易如反掌。”
"先主然之,
刘备听从了法正的计策,
溯江而西,
领兵沿长江逆流而上,西进与刘璋相会于涪城。随后刘备率军北上葭萌,接着又率军掉头南返进攻刘璋。
与璋会涪。
郑度劝说刘璋:“刘备领孤军进袭我们,百姓尚未向他归附,全靠临时征集民间的粮草,
北至葭萌,
军队严重缺乏物资。对付他们最好的计策是把巴西、梓潼两地的百姓全部迁往涪水以西,把那里田地里、粮仓里的粮食全部烧掉,修筑高垒深挖濠沟,
南还取璋。
镇静地等待他们的到来。他们来后,向我们挑战,我们坚守不出,
他们时间一长就会断绝粮草供应,不出一百天,必然自行退走。
郑度说璋曰:"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
他军一退,
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
我军进追,
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
这样即可生擒刘备。”
一皆烧除,高垒深沟,
刘备听到这一消息甚为忿恨,
静以待之。彼至,请战,
问法正如何应对。
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
法正说:
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
“刘璋最终不会听用郑度的计谋,
"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
将军不必担忧。”
"终不能用,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
刘璋果然如法正所料,
谓其群下曰:
对他的部下说:
"吾闻拒敌以安民,
“我只听说出军抗敌以保护百姓,
未闻动民以避敌也。
未听说迁移百姓以躲避敌人。”
"於是黜度,
于是罢免郑度,
不用其计。
不用其计。
及军围雒城,
待刘备的军队包围雒城,
正笺与璋曰:
法正写信给刘璋说:
"正受性无术,
“法正我禀性缺乏才智,
盟好违损,
现在您与左将军友好结盟受到损害,
惧左右不明本末,
我担心您身旁的人不明事情的来龙去脉,
必并归咎,
必定会把所有过错都归咎到我一人身上,
蒙耻没身,
使我终生蒙受耻辱,
辱及执事,
也使您连带受辱,
是以损身於外,
故而失身流落在外,
不敢反命。
不敢回去复命。
恐圣听秽恶其声,
怕您厌恶我的言语声音,
故中间不有笺敬,
所以这期间也不敢向您写信致意。回想起往日您对我的恩情,
顾念宿遇,
我常常翘首西望,
瞻望悢々。
心中极为悲伤惆怅;
然惟前后披露腹心,
然而我考虑还是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以披露自己的心迹。
自从始初以至於终,
从事情的初始直到最终,
实不藏情,
我绝没有隐瞒任何真情,
有所不尽,
有言不尽意表白不清之处,
但愚闇策薄,
是我愚笨拙劣,
精诚不感,
诚意没能将您打动,
以致於此耳。
以致造成今天这种局面。
今国事已危,
现在国事危急,
祸害在速,
大祸临头,
虽捐放於外,
虽然我流落在外,
言足憎尤,
张口就会增加您对我的怨恨,
犹贪极所怀,
我觉得还是应该把心中要说的话说出来,
以尽馀忠。
以剖明自己的忠心。
明将军本心,
将军你的本心,
正之所知也,
法正我是了解的,
实为区区不欲失左将军之意,
实际是谨慎小心不愿得罪左将军,
而卒至於是者,
而最终还是引起矛盾,
左右不达英雄从事之道,
是因为您身边的人不明白英雄处世从事的道理,
谓可违信黩誓,
以为可以违背信义誓约,
而以意气相致,
凭着意气办事。
日月相迁,
他们长期以来,
趋求顺耳悦目,
追求顺耳悦目,
随阿遂指,
阿谀奉承趋炎附势,
不图远虑为国深计故也。
皆因他们缺乏远虑不为国家作长远打算。
事变既成,
事变发生以后,
又不量强弱之势,
他们又不能估量双方势力的强弱形势,
以为左将军县远之众,
以为左将军孤军远道而入,
粮谷无储,
缺乏粮草储备,
欲得以多击少,
故想以多击少,
旷日相持。
旷日相持。
而从关至此,
而左将军自白水关到此,
所历辄破,
所过郡县全被攻破,
离宫别屯,
将军您所有的行宫、营寨,
日自零落。
日益孤立衰落。
雒下虽有万兵,
雒下虽有兵马上万,
皆坏陈之卒,破军之将,
但都是败阵之卒、破军之将,
若欲争一旦之战,
如果打算凭此军队争一时战斗的胜利,
则兵将势力,实不相当。
那么兵将势力确实不相当;
各欲远期计粮者,
打算长期相持来消耗左将军的粮草也行不通,
今此营守已固,
因为左将军的营地已扎守坚固,
谷米已积,
粮草已有了积囤,
而明将军土地日削,
而将军您的地盘日益渐少,
百姓日困,
百姓日益困穷,
敌对遂多,
敌对力量越来越多,
所供远旷。
军需供应又被远远隔开。
愚意计之,
以臣愚见,
谓必先竭,将不复以持久也。
真正粮草先竭、无法坚持长久的却是将军。
空尔相守,
照目前两边情况相持下去,
犹不相堪,
将军实难维持。
今张益德数万之众,
现在张益德率领数万之众,
已定巴东,
已平定巴东,
入犍为界,
进入犍为境界,
分平资中、德阳,
并分兵平定资中、德阳,
三道并侵,
正三路向前挺进,
将何以御之?
您如何抵挡得住?
本为明将军计者,
原来替将军谋划的人,
必谓此军县远无粮,
肯定说左将军是孤军远来而缺乏粮草,
馈运不及,
运送不及,
兵少无继。
而且兵少无援。
今荆州道通,
如今荆州入蜀的道路已被开通,
众数十倍,
左将军的军队比原来增强几十倍,
加孙车骑遣弟及李异、甘宁等为其后继。
还有东吴孙权将军已派遣他的弟弟及李异、甘宁等领兵做后援。
若争客主之势,
比较主客双方的形势变化,
以土地相胜者,
如果您想凭土地广大来取胜,
今此全有巴东,
而今对方已完全占领了巴东,
广汉、犍为,过半已定,
广汉、犍为也大半被攻占,
巴西一郡,复非明将军之有也。
巴西郡又非将军所有了。
计益州所仰惟蜀,
计算起来益州所能凭依的只有蜀郡,
蜀亦破坏;
而蜀郡已经不复完整,
三分亡二,
益州土地已三分失二,
吏民疲困,
官员百姓已疲惫不堪,
思为乱者十户而八;
每十户人家就有八户企图起来作乱。
若敌远则百姓不能堪役,
如果敌军离得远则百姓忍受不了长久的劳役,
敌近则一旦易主矣。
敌军进逼近则他们就会投降反叛。
广汉诸县,
是明比也。
广汉郡各县就是明证。
又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福祸之门,
此外鱼复县与白水关,实在是决定益州祸福成败的门户,
今二门悉开,
如今两门全被打开,
坚城皆下,
坚固的城池皆被攻破,
诸军并破,
各路军队都被击败,
兵将俱尽,
能战的兵将已损失殆尽,
而敌家数道并进,
而敌军几路进击,
已入心腹,
已攻入益州的心腹之地,
坐守都、雒,
而您仅能困守成都、雒城二地,
存亡之势,
谁存谁亡的局势,
昭然可见。
昭然可见。
斯乃大略,
这只是大致情形,
其外较耳,
比较明显易见,
其馀屈曲,
至于其余曲折隐伏的因素,
难以辞极也。
就难以一一用文字表述清楚了。
以正下愚,
像我法正这种下愚之人,
犹知此事不可复成,
尚且明白如此局面再难扭转,
况明将军左右明智用谋之士,
何况将军您身旁聪明多智的谋士,
岂当不见此数哉?
岂能不明白事情的必然后果?
旦夕偷幸,
他们靠暂时的苟且侥幸,
求容取媚,
乞求容身,献媚邀宠,
不虑远图,
不作长久打算,
莫肯尽心献良计耳。
不肯尽心献上良策。
若事穷势迫,
如果事情危急大势已去,
将各索生,
他们将各自谋生逃命,
求济门户,
保全自家门户,
展转反覆,
调身转背,
与今计异,
就会作出与现在完全不同的打算,
不为明将军尽死难也。
绝不会为将军您尽忠死节,
而尊门犹当受其忧。
反过来您的家口还会受到他们带来的忧患。
正虽获不忠之谤,
我法正虽已蒙受不忠的诽谤,
然心自谓不负圣德,
但扪心自问我并未有负于您的恩德,
顾惟分义,
顾念我们之间的君臣名分义务,
实窃痛心。
我实在为将军疾首痛心。
左将军从本举来,
左将军为了国家的根本利益而举兵前来,
旧心依依,
对您的旧情依在,
实无薄意。
并无敌意,
愚以为可图变化,
我窃以为您可以根据事情的变化而改变策略,
以保尊门。"
以便保全自己的家族。”
十九年,
建安十九年(215),
进围成都,
刘备进军围困成都,
璋蜀郡太守许靖将逾城降,事觉,
刘璋的蜀郡太守许靖企图越城投降,
不果。
事情败露并未成功。
璋以危亡在近,
刘璋因益州即将攻陷,
故不诛靖。
故此没有处决许靖。
璋既稽服,
刘璋投降后,
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
刘备因许靖背主之事而看不起许靖,对他不加任用。
正说曰:
法正劝刘备说:
"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
“天下有的是博得虚名而无真正德才之人,
许靖是也。
像许靖即是如此。
然今主公始创大业,
然而今日主公起手开创大业,
天下之人不可户说,
天下之人又不可能挨家挨户地去作说明,
靖之浮称,
而许靖的虚名,
播流四海,
已传播天下,
若其不礼,
如果对他不能待之以礼,
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
天下之人则会因此说主公在轻贱贤才。
宜加敬重,
所以对许靖应该敬重以待,
以眩远近,
以此昭示远近,
追昔燕王之待郭隗。
您是在追效古代燕昭王厚待郭隗的作法。”
"先主於是乃厚待靖。
刘备于是厚待并起用许靖,
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
任命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
外统都畿,
在外统领都城及京郊地区,
内为谋主。
在内则为刘备的主要谋臣。法正胸襟偏狭,
一餐之德,
一饭之德,
睚眦之怨,
小小怨隙,
无不报复,
无不回报,
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并擅自处死几个毁谤过他的人。
或谓诸葛亮曰:
有人对诸葛亮说:
"法正於蜀郡太纵横,
“法正在蜀郡太横行了,
将军宜启主公,
将军您应禀告主公,
抑其威福。
对他的作威作福的行为加以约制。”
"亮答曰:
诸葛亮回答说:
"主公之在公安也,
“主公在公安时,
北畏曹公之强,
害怕北面曹操强盛,
东惮孙权之逼,
担心东面孙权威逼,
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
身边又恐惧孙夫人生变,
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当时的情景真是进退两难狼狈不堪。
法孝直为之辅翼,
法孝直成为主公的辅佐后,
令翻然翱翔,
使主公展翅飞腾,
不可复制,
不再受人制抑,
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如今怎么能禁止法正不由自己的意气办事呢?”
"初,
当初,
孙权以妹妻先主,
孙权将妹妹许配刘备为妻,
妹才捷刚猛,
孙权妹妹才思敏捷、性情刚猛,
有诸兄之风,
大有她几位兄长的性格气度,
侍婢百馀人,皆亲执刀侍立,
在她身旁总是侍立着一百多名持刀的侍婢,
先主每入,
刘备每次进她的房间,
衷心常凛凛;
心中都恐惧不安。
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
诸葛亮又明知刘备十分信任喜爱法正,
故言如此。
故此才这么讲。
二十二年,
建安二十二年(217),
正说先主曰:
法正劝刘备说: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
“曹操一战就降伏张鲁,
定汉中,
平定汉中,
不因此势以图巴、蜀,
但他没有乘此破竹之势而进取巴、蜀,
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
却留下夏侯渊、张郃镇守汉中,
身遽北还,
自己率军北还,
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
这样做并非他智谋不行,兵力不足,
必将内有忧偪故耳。
必定是自己内部有忧患迫使他这样。
今策渊、郃才略,
现在分析夏侯渊、张郃的才干谋略,
不胜国之将帅,
并无比我国将帅高明之处,
举众往讨,
如果我们举兵征伐,
则必可克。
一定能取得成功。
克之之日,
取胜之后,可以在那里大力发展生产,
广农积谷,
广积粮食,
观衅伺隙,
寻找时机出兵进击,
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
这样上可以消灭敌寇、安辅汉室,
中可以蚕食雍、凉,
中可以蚕食占取雒、凉二州,
广拓境土,
开拓疆土,
下可以固守要害,
下可以固守险要,
为持久之计。
为长远割据一方之计。
此盖天以与我,
这大概上天有意给我们良机,
时不可失也。
机不可失!”
"先主善其策,
刘备十分赞同法正的计策,
乃率诸将进兵汉中,
于是率领诸将领兵挺进汉中,
正亦从行。
法正也随同前往。
二十四年,
建安二十四年(219),
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
刘备从阳平关南渡沔水,
缘山稍前,
随着山势走向逐步向前推进,
於定军、兴势作营。
在定军、兴势两山扎下营寨。
渊将兵来争其地。
夏侯渊领兵前来争夺要地。
正曰:
法正说:
"可击矣。
“可以出击!”
"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
刘备令黄忠依山势居高临下击鼓呐喊向夏侯渊军队发起攻击,
大破渊军,
将夏侯渊军打得大败,
渊等授首。
并将夏侯渊等斩首。
曹公西征,
曹操正领兵西征乌丸,
闻正之策,
听到法正这一计策,
曰:
说:
"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
“我本来算定刘玄德想不到这步棋,
必为人所教也。"
一定是人家教他的。”
先主立为汉中王,
刘备被拥立为汉中王,
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明年卒,
第二年法正即去世,
时年四十五。
年仅四十五岁。
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
刘备为法正之死一连痛哭了几天。
谥曰翼侯。
法正被追谥为“翼侯”,
赐子邈爵关内侯,
他的儿子法邈被赐爵为关内侯,
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
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
诸葛亮与正,
诸葛亮与法正,
虽好尚不同,
虽说二人志趣不同,
以公义相取。
但都能以大义为重互相取长补短,
亮每奇正智术。
诸葛亮常常惊奇法正的智术谋略。
先主既即尊号,
刘备称帝后,
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
准备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雪耻,
群臣多谏,
许多大臣都进行劝谏阻止,
一不从。
但刘备一概不听。
章武二年,
章武二年(222),
大军败绩,
刘备大军被吴军击败,
还住白帝。
退驻白帝城。
亮叹曰:
诸葛亮叹息说: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
“法孝直如果在世,
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一定能劝阻主上,
评曰:庞统雅好人流,
使他不进兵东吴,
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
即使进兵东吴,
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拟之魏臣,
也不会遭到如此惨败!”
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